❶ 介绍一下帆船的知识
利用风力前进的船。
起源于居住在海河区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15世纪初期,中国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7次出海,到达亚洲和非洲三十多个国家。现代帆船始于荷兰。1660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长将一条名为"玛丽"的帆船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1662年查理二世举办了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帆船比赛。1720年爱尔兰成立皇家科克帆船俱乐部。1851年英国举行环怀特岛国际帆船赛。1870年美国和英国首次举行横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赛。帆船分稳向板帆艇和龙骨帆艇两类。稳向板帆艇轻快灵活,可在浅水中行驶,奥运会项目中的飞行荷兰人型、荷兰人型、470型、星型、托纳多型等均属此类,是世界最普及的帆船。龙骨帆艇也称稳向舵艇,体大不灵活,稳定性好,帆力强,只能在深水中行驶。奥运会项目中的暴风雨型、索林型等均属此类。比赛在海面进行,场地由3个浮标构成等边三角形,每段航道长度为2~2.5海里。比赛为绕标航行,共进行7场,取其中成绩最好的6场之和评定总分,总分少者名次列前。每场计分方法为第一名0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5.7分,第四名8分,第五名10分,第六名11.7分,第七名13分,后续每个名次加1分。1896年被列为首届奥运会比赛项目,因天气不好未举行。1900年再次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原为男女混合项目,从1988年奥运会起男女分设。
公元13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开始建造一种名叫“caravel”轻帆船,起初主要用作渔船(fishingves鄄sels),由于性能良好,不久就广泛应用于其他方面。迪亚斯(BartholomeuDias)1488年发现好望角(CapeofGoodHope),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1492年发现新大陆,达·伽马(VascodaGama)1498年穿过印度洋到达亚洲,麦哲伦(FerdinandMag鄄ellan)1519-1522年间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用的都是这种船。不应该忘记的是,欧洲人能够造出这样的船,与他们学了许多源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长技”有关。
欧洲人从东方学去的第一件“长技”,是阿拉伯水手的“三角帆”(trian鄄gularsail)。欧洲人原来使用的一直都是“横帆”(squaresail),即横向安置的方形帆。一千多年以后(公元6世纪),由于受到印度洋、红海和波斯湾地区阿拉伯人“独桅三角帆船”(dhows)的影响,地中海地区的水手逐渐改用这种比较容易操纵的三角帆来代替横帆。到公元9世纪,这一地区已经几乎见不到横帆的身影。附带说说,尽管这种帆的发明权理应属于阿拉伯人,但在欧洲它却被叫做“Latinsail”(拉丁帆)或者“lateensail”(大三角帆)。
欧洲人学去的第二件“长技”是“纵帆”(fore and aftsail),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使用这种帆了,但直到13世纪才被欧洲人学去。此前他们从阿拉伯水手那里学去的三角帆虽然比较容易操纵,但仍然是横向安置的,只能利用顺风,在刮定向季节风(monsoon)的印度洋北部好用,在风向不定的地中海和其他欧洲海域就不大适用。纵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以“船驶八面风”,只有“当头风”不可行驶。不过到16世纪,由于想出了“调戗使斗风”的办法,逆风也能行船了。所谓“调戗”,指的是调整船头方向,把当头逆风转变成侧斜风,这样它就也能推动船只呈之字形前进。
利用纵帆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能灵活调整船头方向。在中国,那是通过使用安置在船尾的“舵”(rud鄄der,全称sternrudder,尾舵)来实现的。现在成语词典收有“见风使舵”(或作“看风使舵”),那是一条来自“俗语”(vulgartongue)而非来自“典故”(literaryquotation)的成语,讲的正是按照风向操纵舵来调整航向。它本无贬义,不幸的是现在往往被用指不讲原则,随风倒的圆滑、世故做法。古时舵字也作柂、柁、杕,东汉刘熙《释名》解释“船”字说:“其尾曰柂。”南北朝《玉篇》(公元543年)说:“舵,正船木也。”,又说:“杕,船尾小梢也。”这些文字记载都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舵,而考古发掘得到的用舵证据就更早了,广东、湖北等地的西汉墓都出土过木船模型,其船尾都安置有舵。但是舵传到欧洲却相当晚,大约是公元12世纪的事。此前欧洲人一直用侧桨来控制方向,那远不如使用舵。舵可以说是欧洲人学去的第三件“长技”。
学会使用三角帆、纵帆和舵以后,水手就能更加放手地利用风力了,这就导致桅与帆数目的增加,尤其是风帆数目的增加,因为使用多个比较小的帆,比使用单个大帆操作起来容易。“caravel”正是一种轻型多桅帆船,它通常有三根桅杆,前桅(fore鄄mast)和主桅(main)挂横帆,后桅(mizzen)挂三角纵帆。有的还立了第四根桅杆,也挂三角帆。还有一些船从船头向前伸出一根斜桅(bowsprit),上面挂一张小帆,并在主帆和前帆之上各加一面顶帆(top鄄sails)。这样就既能充分利用风力,有速度,又比较灵活,便于操纵,可以在各种风向条件下行驶。应该注意,吹在风帆上部的风,除产生水平方向的推力以外,还产生向上的升力。升力比较小的时候有利于船只航行,但如果升力过大,就有可能使船只倾覆。使用三角帆和顶帆,可以减小升力,有助于船只稳定航行。
欧洲人开始建造比较大的船,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在那里掠夺大量财富之后。大约从16世纪中叶开始,西班牙组织了庞大的船队,每年两次往返于大西洋东西海岸之间,从美洲殖民地运回掠夺的财宝。根据官方统计,在1600年以前的大约一个半世纪里,上了税运回西班牙的白银超过18,600吨,黄金200吨;走私的数额有多少,就不大好估计了。除此以外,还有不少船只在中途或因风暴、或因海盗袭击而沉没,随之葬身海底的金银当也不在少数。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是世界各国寻宝人与打捞公司搜寻的重要目标。后来,随着新大陆甘蔗、棉花、烟草种植园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货物运输量大增,大西洋上的船队运输就更繁忙了,这里面当然还不应该忘记与之相关的黑奴贩运。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从15世纪开始有这项罪恶贸易到19世纪欧美各国正式宣布废除,在西非海岸被装上贩奴船的黑人总数达1200万,途中死亡了大约六分之一,登上新大陆的约有1000万,由此不难看出其运输量是相当大的。
为了保护运输船队免受海盗及其他国家船只的袭扰,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种名叫“galleon”的战船,它实际上是在“caravel”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多桅帆船。从1650年起,大西洋进入一个海战频繁的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欧洲殖民国家以及“占岛为王”的海盗(最着名的也许就是“加勒比海盗”),把大西洋变成了一个大战场。这就大大刺激了战船的发展,起初最大的战船吃水量约为1500吨,但到1750年,2000吨的船只已很普通,而到1800年更有超过2500吨的。船壳通常选用坚实的橡木板(oakplanks)制造,而且是双层,总厚度可以达到46厘米,这就使造船成为一件非常耗费木料的事。例如,建造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HoratioNelson,1758 1805)所乘旗舰“(皇家海军)胜利号”(HMSVictory),所耗费的木材就需砍伐2,500株成年橡树才能得到。后来同样的技术也用于建造民用船,例如英国移民最早去北美所乘的“五月花号”(Mayflower),就属于这种类型。在以蒸汽机为动力、螺旋桨为推进器的轮船出现以前,大型多桅帆船一直是欧洲商船和战船的主要船型。
值得注意的是,学会用帆(三角帆、纵帆)和舵都属于集体行为,很难确定是在什么时候、具体是谁从东方学到的,只有第四件“长技”(水密隔舱,watertightbulkheads)才能确定具体的引进者,那就是1795年受命为英国皇家海军造船的萨缪尔·边沁(SamuelBentham,1757-1831)。使用水密隔舱不但大大增加了船体强度,更重要的是不至一处破损就水漫全船,难以封堵。有了水密隔舱,欧洲船舶可以说已经达到帆船时代的最高水平。
欧洲人从我们这里学去第五件“长技”,时间就更晚了,已经到鸦片战争之后。原来,在船型设计上虽然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利用了仿生学(bionics)原理,把船体设计成流线型,但模仿的对象不同;欧洲人模仿的是鱼,而中国人模仿的是水鸟。这样他们船体的最宽处就在中部靠前的地方,而中国船体的最宽处却在中部靠后。后来的流体力学研究证明,中国人的做法更科学,因为一般船舶都不是像鱼那样在水里游,而是像水鸟(例如鸭和鹅)那样在水与空气两种介质之间划行的。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西方的船舶也像中国的船那样,把最宽处放在中部靠后的位置了。
在中国古代造船技术里,欧洲人没有学去的大概只有橹(scull)。中国早在西汉(约公元前1世纪)就开始用橹了,划桨需要把桨提出水面,既做虚功又浪费时间,而橹是连续划水的,用的是鱼摇动尾巴前进的原理,所以有“一橹三桨”之说。欧洲人很晚才开始考虑以中国的橹来代替他们的桨,但由于不久后发明了推进效能更好的轮桨(paddlewheel),就没再考虑用橹的事。不过要指出,轮桨的真正发明者也是中国人,时间比富尔顿早了一千多年。《旧唐书·李皋传》载:“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可见唐代(公元8世纪)已经知道用以足踩踏的轮桨来代替用手划动的桨。轮船在中国古代叫“车船”,根据现有记载,宋代岳飞与杨幺的水战(12世纪),便是一次车船大战。
总之,除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罗盘之外,我们对造船与航海技术还有许多重要贡献。欧洲人从东方学去的五项技术里,四项都源于中国,而这些技术对他们帆船时代的造船与航海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已经是“后帆船时代”,除体育运动外,已经基本上见不到帆船的身影,但舵、水密隔舱、船体形状这三项技术仍在继续应用,而且毫无疑问还将一直应用下去。
yachting
借助风帆推动船只在规定距离内竞速的一项水上运动。1900年第2届奥运会开始列为比赛项目。帆船是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作为娱乐活动起源于16~�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英、美等国纷纷成立帆船俱乐部,1870年举行了横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赛。比赛在开阔的海面进行,场地由3个浮标构成等边三角形,每段航道长度不少于2~2.5海里。比赛为绕标航行,组织指挥采用国际旗语传达命令,红旗表示按顺时针方向绕标,绿旗表示按逆时针方向绕标,P字旗表示5分钟预备。航行中不按规定绕标,视为未完成比赛;碰撞标志,判罚绕该标志360°;碰撞他船,判罚原地旋转720°;比赛共进行7场,取其中成绩最好的6场得分之和评定总分,总分最少者为优胜。每场计分方法为:第1名得0分,第2名得3分,第3名得5.7分,第4名得8分,第5名得10分,第6名得11.7分,第7名得13分,此后每名次加1分。帆船大体分为龙骨帆艇和稳向板帆艇两大类。龙骨帆艇船体中下部有一突出的铁舵,艇长在6.50~22米之间,稳定性能好,只能在深水中航行。稳向板帆艇船体中部有一可上下移动的稳向板,艇长在6米以下,轻捷灵活,可在浅水中航行。上述两大类帆船,又可按不同的长度、宽度、重量、吃水深浅、船帆面积和数量,驾驶人数等分为多种型号。历届奥运会比赛船型不固定,第9届奥运会以前根据重量或长度分型,如0.5吨以下型、0.5~1吨以下型、12米型、8米型等等。第10届奥运会以后逐渐按多方面性能、数据划分船型,不少型号还以设计者的国籍或名字命名。如索林型、芬兰人型等等。最近几届奥运会主要有:①芬兰人型为芬兰人萨尔比设计,船帆标志“≈”,属稳向板帆艇类,195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②索林型挪威人索林设计,船帆标志“Ω”,3人驾驶,属龙骨帆艇类,197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③飞行荷兰人型荷兰人埃森设计,船帆标志“FD”,2人驾驶,属稳向板帆艇类,1960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④暴风雨型英国人普罗克特设计,船帆标志“T”,2人驾驶,属龙骨帆艇类,197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⑤470型船身长4.70米,船帆标志“470”,2人驾驶,属稳向板帆艇类,1976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⑥星型船帆标志“☆”,2人驾驶,属龙骨帆艇类,193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帆船一直是男女混合比赛,1988年第24届奥运会开始部分项目实行男女分开比赛。2000年第27届奥运会除托纳多型、49人型、星型、索林型、激光型5个项目外,其他均男女分开设项。
❷ 帆船运动的魅力在哪里
帆船运动的魅力在于:
1.挑战自然,战胜自然的勇气和毅力。
2.锻炼人的体魄、胆量和应变能力。
3.能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惊涛骇浪带来的冲击和风平浪静的美好。
4.是速度与智慧的比拼,也是独力与合作的共赢。
❸ 16世纪到19世纪,风帆战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单桅帆船到三桅帆船,甲板炮移到船舱之内,前者提高抗风浪能力,后者提高了火力。
❹ 来自法国的一个团队设计了一艘帆船——能吃垃圾的船!这是什么神奇发明
据了解这艘帆船能够捕获海洋中的垃圾,从而将海洋垃圾进行分类,最终达到净化海洋的目的。这艘帆船的名字叫Manta,它的长度约56米,并且它依靠帆和电动涡轮机驱动航行,同时它还具有三张巨大的垃圾搜集网,能够大面积的捕获海洋垃圾。当Manta要捕获水位较浅的海洋垃圾时,它就会出动两艘小型船用以捕获水位较浅的垃圾。总而言之,这艘能吃海洋垃圾的船如果能够被各国广泛的应用,或许海洋环境污染的问题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得到解决。
我希望人类能够好好爱惜地球的环境,因为这是孕养人类的地方,也是未来人类子孙后代生存的地方。
❺ 帆船有哪些性能
帆船是利用风力前进的船,起源于居住在海河区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1851年,英国举行环怀特岛国际帆船赛。1870年,美国和英国首次举行横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赛。帆船分稳向板帆艇和龙骨帆艇两类。稳向板帆艇轻快灵活,可在浅水中行驶,奥运会项目中的飞行荷兰人型、荷兰人型、470型、星型、托纳多型等均属此类,是世界最普及的帆船。龙骨帆艇也称稳向舵艇,体大不灵活,稳定性好,帆力强,只能在深水中行驶。奥运会项目中的暴风雨型、索林型等均属此类。比赛在海面进行,场地由3个浮标构成等边三角形,每段航道长度为2~2.5海里。比赛为绕标航行,共进行7场,取其中成绩最好的6场之和评定总分,总分少者名次列前。每场计分方法为第一名0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5.7分,第四名8分,第五名10分,第六名11.7分,第七名13分,后续每个名次加1分。1896年被列为首届奥运会比赛项目,因天气不好未举行。1900年再次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原为男女混合项目,从1988年奥运会起男女分设。
❻ 各位朋友们帮我谈谈帆船的象征
帆船——自由、优雅与勇气的象征
有一种符号,随时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不经意地便跃入我们的眼帘,而我们也早已习于它的存在而不会多看一眼。它会出现在纸盒上、广告看板上、钥匙圈甚或建筑物的形状上,有三个边,各自弯成一道优美的弧形。讲到这里,聪明的您可能已经猜到,它就是帆船的帆。而除了帆以外,各种图片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在角落点缀着一两艘帆船。当一个符号如此频繁的被使用时,似乎已经成为某种精神图腾,它所代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当美国人成功发射太空船到太空时,他们把这种载具称之为 SPACE SHIP,但你可能跟我一样曾经对此产生过疑惑,为何要用SHIP 一个如此落伍的名词,而不是其它更炫的名字呢?
这一切疑惑,等到我接触帆船以后,逐渐明朗了起来,原来 SHIP 这个名词,并不是我们现代常看到的各种轮船或汽艇,而是古代那种曾经载满所有人希望与梦想出发的‘帆船’。
到底帆船有什么魅力,在科技如此进步,所有旧事物都早被淘汰的情形下,仍然让许多人魂萦梦牵、迷恋不已?
要探讨这样的魔力,我们必须回顾一下历史。在十五六世纪以前,地球是圆是扁还不可知的时代,人类无穷的好奇心总会驱动着一些伟大的冒险家想尽办法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面对大海的多变与看似无边无际的辽阔,这样的探险往往是九死一生,有去无回的,但前仆后继的勇士们从未止息过,而惊险的探险故事也永远被流传与歌颂着。在港口边的酒吧里,可能总是会有一位老水手在摇曳的烛光中,边饮着烈酒,边吹嘘他到过哪些无人知道的国度、历经多少惊险事迹、看过多少奇禽异兽与令人无法置信的地理景观。而听故事的人莫不听的手心冒汗、心眩神驰。这样的情景,正是人类某种最可贵的特质所发酵形成的,那就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无穷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而这正是人类赖以进步的一种生物原动力。这种血液,在每个人的体内流动着,只要一被唿唤,挑战未知的野性就会骚动甚至沸腾。
当新世代来临时,地球的神秘已被揭开,但人类的梦想与挑战,也因帆船时代的结束而被封印在对它的怀念中。所以今日,只要血液里潜藏冒险精神的人一看到帆船,立刻就会被挑起潜藏体内深处的野性与悸动,期待乘风破浪去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冒险。
或许你会以为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驾着帆船航海已无什么挑战性可言。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大海上, 随便一个小小的气候变化,都可能掀起滔天巨浪。当你一叶扁舟航行于其间,面对着似乎可以撕裂一切的狂风,船只在数层楼高的巨浪间抛上抛下时,人类就会领略到面对大自然时,自己是如何的渺小。在这生死交关之际,人跟神无比的接近,风平浪静之后,航海者宛如历经一场重生的蜕变,神性无比升华,领略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狂喜。
虽然帆船特殊特的构造一般都能让你深入狂暴大海而全身而退,但这并非代表你能在大海上恣意而行,每种船只都有它承受的极限,所以航海前必须审慎规划航行路线及航行季节,并随时接收气象资讯,在风暴形成前即时脱离她可能的威胁范围。所以,人类在大海中,会学会如何敬畏大自然,并如何生存下来。一旦你上了路,是无法回头的,只能鼓起勇气面对这一切。这种一再面临恐惧害怕却又成功通过考验的喜悦,无疑的会对人的心智灵魂一再地净化与提升。
而当风和日丽,只有自己一艘船静静的划过碧海蓝天时,一切如此寂静,如此优雅与恬静。每一道夕阳,都是如此神圣而庄严,每一个晚上的星空,都是如此的神秘与悠远,您说,还有人能免疫于这种感动吗?所以,帆船对人类,实在是一种致命吸引力,也难怪它会成为一种精神图腾了。
动力船舶在相较之下,就完全无法令人领略这样的感觉,相信即使我不多做分析,您也能体会其中的差异!
帆船另有一些构造上的特点,就是帆船只靠风力便可前进,不必装上庞大的燃料箱及内燃机(它还是有的,但小很多),如此便可腾出很多空间来存放远航所需的饮水及食物,也可布置出基本的起居空间,所以它能成为一个您在大海上的家。
不靠燃油,除了可节省大量金钱外,也代表了全然的解放与自由,四海任我行,爱去哪里便去哪里,不用怕航行到那个无人地区没地方加油,也不必担心机械故障而漂流在大海之间。除此之外,帆船的构造因有压舱龙骨,重心极低,像个不倒翁一样,所以它比一般船只更能适应恶劣海况而安然度过危机。这些都不是现代动力船只所能拥有的优势 !
❼ 为什么欧洲人能造出漂亮的大帆船
http://www.greatgridlock.net/Sqrigg/squrig.html
直到15世纪,方形帆船都只有一张帆,同欧洲北部一样。这些船是有船楼的。在船头和船尾分别建造了两个船楼(前楼和后楼)。在海战中,这些船楼被用来进行进攻或者防御。船楼同样增加了船的容量。船尾的部分也成为了船长室的所在地。
巨大的主桅系在帆桁上以便于升降。使用吊带和拴在桁末端的绳子,通过直接转动底梁和滑环可以使帆绕着桅杆旋转。虽然方帆在顺分时能提供很好的动力,在逆风时,方帆不但没用,反而会制造麻烦。
为了帆的操作性,帆缘――帆的侧面――有帆脚索链接到从前船楼向外伸出的船首斜桅上。
桅杆顶端,或者叫“乌鸦窝”,是地中海船只的古老特点。但是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作为了望台或者战斗中弓箭手和狙击手的平台,这个位置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这是一艘可以上溯到14世纪晚期的双桅船示意图。这艘船上,一根额外的桅杆从后船楼上伸出。但是,这种设计直到15世纪才得到普及。第二个桅杆挂的三角帆,就是后桅,直接用传统地中海工艺制造。新的桅杆方便了驾驶,至少使得船只更加便于迎风行驶。此时,这种船的外表已经比较类似克拉克帆船(carrack)了。地中海帆船的另一个改进是尾柱上舵的安装(在欧洲北部,13世纪早期就开始用舵了)。在这之前,船只使用的是两个单独的,挂在船侧面的两个像橹一样的舵,舵手只能在甲板下操作,在船只已经增大的情况下同舵手交流十分困难。现在,只用一个舵连着舵轴,用一个控制杆就可以操作了。无论如何,操作帆船需要舵手和其他海员系统的配合。这一点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只帆船。
帆船史上最迅速的发展时代始于14世纪中期,横向的方帆再次出现在地中海的时候。一千年前,地中海的横帆就被三角形,从船头向船尾衍生(纵向)的斜帆取代了。在欧洲北部的诸如齿轮之类的工艺传入之后,十字军将方形帆船带到了地中海。这促使地中海开始制造相似的船。
北部欧洲和地中海的船之间,主要的区别是他们船身的制作方法。欧洲北部的船是鳞状搭造的。船体的外壳一层搭这一层,船体的表面是锯齿状的。而地中海的船身是以平铺法制造的,使用的是齐平的,光华的衬板。当15世纪,船只的体形增大的时候,鳞状搭造法就不再适用了,因为用这种方法制造的船不够结实。――最大的用鳞状搭造法制造的船,英国的Grace Dieu (1418)的失败宣告了这种方法的终结和平铺法的最终胜利。
克拉克帆船(CARRACK)
15世纪中期
我们对完善帆船出现以前的帆船发展的小小研究,到了克拉克帆船(CARRACK),才真正迈出了第一步。它不仅仅第一次把船楼结构并入船体,它同样拥有了所有的基本帆船要素。这些要素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一直得到沿用。
克拉克帆船的特点在于它的船身结构。它的船尾是圆形的,用厚木板弯成,使得船的侧面到舵轴成为一个弧线。前船楼直接位于船首上方,船首斜桅位于其上――这种布置自从人们第一次在战船的船头上安上船楼,就从来没改变过。后船楼成为了船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克拉克帆船(CARRACK)(在葡萄牙语中称为“nao”,意思是船),是在探险时代中定型的运输船只。例如,麦哲伦,在1519年进行环球航行时所有的船都是克拉克帆船(CARRACK)。这种大型船舶为大量海员和物资提供了空间――可以带很多货物回家。
另一种在探险中被广泛使用的船是斜帆的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意译为小吨位轻快帆船),或者称作斜帆卡拉维尔。也有不少卡拉维尔帆船安装了横帆,即横帆卡拉维尔。克里斯多弗?哥伦布1942年驾驶的两艘船都是横帆卡拉维尔。与克拉克帆船(CARRACK)相比,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船身更矮,吃水更浅。由于克拉克帆船(CARRACK)庞大而容易摇晃,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显然更适合远洋航行,虽然它容量会小一点。
帆船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发展。主帆增大了。为了强化帆的下角,在帆脚的中部增加了一排帆脚索。进一步的,一到两张可以拆卸的辅助帆被加到了主帆的底部,当风速太高,这些部分可以拆掉。
人们为船加上了第三根桅杆――前桅。前桅最初的主要设计目的,并不是提高船的操纵性,而是增加新的动力。后来人们增大了前桅了前帆,在完善的帆船中,他们同主帆很相似。人们在船首斜帆只下又增加了斜杠帆。这个帆在德语中称为“blinda”,因为它有效的遮住了人们向前的视线。
在15世纪晚期,主帆上方出现了上帆。最初,只是在顶端的旗杆上加一个帆桁,后来,人们在主桅顶部安装了专门的桅杆和完整的帆,最后,前桅也装上了上帆。
在克拉克帆船(carrack)的时代末期,有些船在上帆之上又加装了单独的桅杆和帆――顶桅和顶桅帆。
在有些大船上,后桅之后加装了第四个桅杆(bonaventure,金山词霸对这个词的解释是中世纪帆船上的第四根桅杆……【汗水】),挂斜帆。之后,后桅还上安装过上帆甚至顶帆。后桅上的上帆和顶帆都是斜帆。这些帆的实用价值很值得怀疑,他们的使用恐怕也很少见。
地中海的船增加了绳梯横索。这些横向的“梯子”系在从侧面支持主桅的船的横桅索上。虽然绳梯横索已经在欧洲北部的船上用了超过两个世纪,在地中海,它们刚刚代替了绳梯。
在船帆船桅发生重大发展的同时,克拉克帆船(carrack)的吨位也增加了。16世纪的巨大战船如葡萄牙的Santa Catarina do Monte Sinai,用亨利八世(皇家海军的创立人)命名的Henry Grace à Dieu(1514)(通常被人们称为“大亨利号”)和Mary Rose(1510,1536年改装),(Mary Rose的网站:http://www.maryrose.org/)都映... 型帆船(galleon)的原型。
在舰炮上,铸铁取代了焊接的煅铁。可以固定在架子上的后膛炮取代了装在有轮子的小车上的前装炮。这些都强化了舰炮的性能。16世纪出现的带铰链的炮门使得较低的,接近水线的甲板上也可以安置大炮,这增加了船上炮的数量。这些创新使得重炮战舰的概念得以实现。(关于舰炮,可以参考《加农炮和大口径短炮》:http://www.cronab.demon.co.uk/gen1.htm)
克拉克帆船(carrack)巨大的上层建筑影响了船帆的操作,使得他们的航行相当有特点:高耸的船楼限制了帆可以使用的区域,同时使得船头很重,在强风中很容易前倾――1545年,Mary Rose号超重行驶时发生过这种事故。在船航行过程中,船楼过高使得风拖着船走,使得下层的帆――主帆和前帆――受风面积减小。
无论如何,哥伦布的小旗舰Santa Maria毫无疑问的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克拉克帆船(carrack)。
16世纪中期
克拉克帆船(carrack)船身的形状导致了它性能不佳,以至于,到了16世纪晚期,大型帆船(galleon)逐渐取代它成为了航海的主力。新的船身更长,长、宽、高之比由克拉克(carrack)帆船的3:2:1变为4:3:1。这种形态降低了水流的阻力,给了船更大的可操纵性和适航性。克拉克帆船(carrack)的圆形船尾也改成了更窄的,平坦的尾部。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浮力,更好的支撑后船楼的重量。
在后期克拉克帆船(carrack)上,过大的前后船楼影响了他们的航海性能。这也是最初的大型帆船(galleon)的特点。但是这些大型帆船把前船楼从船首稍稍后移,连带着船首斜桅也后移了。克拉克帆船(carrack)前船楼比较招风而使船容易被吹翻的缺点,当大型帆船(galleon)后移船楼以后,已经不是那么严重严重了。这样,在航行过程中,大型帆船(galleon)就能更好的利用风力了。
大型帆船中,出现了船首。船首从前船楼前方伸出,在船头以上,但是低于船首斜桅。船首的尖端一般较细,人们在上边雕出了纯装饰性的船首像。遗憾的是,这个地方总被水手当作方便的地方,直到今天,海军中把厕所仍然称为“船首(head)”……
改进的大型帆船(galleon),1575年的Revenge的出现使得军用帆船的灵活性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英国的大型帆船,减少了体积,降低了上层建筑(人们把一些旧船多于的部分削减了,这被称为“razed”,把这种船称为“race-built”),使用更细长的船身,改进了帆,还增加了舰炮的射程。此时,西班牙还是维持着旧的战术――接近敌人,进行接舷战――这是从古罗马海军就开始使用的战术。使用这种战术的船携带着大量的水手,体形庞大;在舰上造了很高的船楼,这样便于居高临下,向对方的甲板射击。当英国船遇上西班牙对手时,他们可以在对手射程之外打击敌人,使对手甚至没有机会登船。英国人用这种船和这种战术于1588年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关于这场战争的更多描述,请参见http://www.historybuff.com/library/refspain.html)
由于舰炮越来越重,船也需要增加容量,船身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船在水线附近很宽,但是上部逐渐缩小。这种设计可以使船上的重炮更接近中线,增加船的稳定性。当敌船靠近的时候,想进行登船作战也更困难。荷兰的船只还特别设计了十分平坦的底部,这样船只可以在荷兰海岸的浅水中行驶。
在船尾方面,特别是在较大的大型帆船(galleon)上,人们安装了露天的回廊,从船尾一直延伸到侧面主桅的索具(横桅索连接到船身的地方)。后来,从荷兰的船开始,为回廊,或者是回廊的一段,加装了屋顶。因为由了屋顶,他们变成了船长的厕所,后来成为了船长室的一部分。船尾回廊,作为帆船尾部非常有特色的部分,一直沿用到19世纪。
人们为舵配上了垂直的控制杆,并给舵手开了一个窗口,这样他们可以看见帆。这些改进使得掌舵更为便利。逐渐的,操纵杆被移到了甲板上,并配上了一个轮盘以方便操作。这种设置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段时间的帆具发展上,英国海军最先使用了一个重要的改进。他们把帆切小,使得鼓起的大帆变成了比较平坦的小块。这提高了船只的航行性能也使得顶风航行更为方便。帆下方的辅助帆被应用在了前帆和下方的后帆上。
荷兰人于1570年发明了可以降下的上桅,可以把它沿较低的桅杆降下,这样两根桅杆可以在甲板上并排安置。这个改革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最后导致了上帆的增大而下部的帆变得更低更小。
17世纪初,人们把前桅后移,从前船楼上部的甲板上伸出,而在这之前,前桅是位于前船楼之前的。
在1620年左右,后桅的斜帆上方增加了一个方形帆――后桅上帆,取代了没有实用价值的后桅上斜帆。采用这种布局的船称为护卫舰(frigate),但这种帆船还不是之后出现的同名的战舰。
同时,大型船仍然高耸的后船楼使得船首必须设置更多的帆。在船首斜桅的上方,人们把原先的旗杆演化为斜撑桅杆,加装了一个横帆。虽然使用起来很笨拙,这种帆直到延伸到前桅的船首三角帆出现才被取代。船首斜桅也被加装了一个顶。事实上所有桅杆都有顶了,在每截桅杆的上部。
同辉煌的克拉克帆船(carrack)一样,大型帆船(galleon)中也有不少有名的船。例如法国的Saint Louis(1626年建于荷兰,作为法国海军新发展的范例);瑞典的Vasan(1627)都采用了荷兰的造船工艺(俄国、德国和丹麦同样也使用了荷兰的技术)。而1610年,着名的造船家Phineas Pett为英国建造了Prince Royal。三艘船都装备了大量的舰炮,富丽的装饰和雕刻。重炮的数量显然超过了Vasan的负荷能力:1628年它进行首航时,由于上部过重,不久就沉没了。333年之后,人们又把它打捞了起来,发现它保存的还相对完好。在维修过后,Vasan被一家专门的博物馆收藏。(Vasan博物馆的网址:http://www.vasamuseet.se/indexeng.html)
在大型帆船(galleon)之后的几个世纪内,方形帆船的形式或者大致的外表,都或多或少直接由大型帆船(galleon)演变而来。当然,在总体布局,结构和帆上,后来者都有改进,但是它船楼的形状,它尖尖的船头,它桅杆的布局以及功能一直沿用到了最后一只快速帆船(full-rigger)。
从世纪中期,拥有三层火炮甲板的战舰(有三层甲板都满载火炮)在欧洲海军中出现。这种布局,军舰的两舷增加了更大的重量。因为较小的船很难进行这种布局,在年英国海军部的《战斗指示》(线型编队也是它提出的)中,把战舰按照吨位和用途明确分为了六级:
战列舰:
?1级-有90门以上的炮,三层火炮甲板,主力舰队旗舰
?2级-80门炮以上,三层火炮甲板
?3级-54门炮以上,两层火炮甲板,是舰队的主力
下面的级别被认为太弱,不能加入线型编队:
?4级-38门炮以上
主要是单层火炮甲板的护卫舰(frigate),用来完成舰队的杂务。例如侦察,运送船员,领航,巡 逻,俘获商船等等。
?5级-18门炮以上
例如可以使用桨的轻巡洋舰(corvette)。
?6级-6门炮以上
舰队小型的辅助或者传递信息的舰只。
伴随着战术的发展,船也得到了发展。在船尾的结构上,一百年前被放弃的圆形结构被重新采用。在较早的船上,因为外部的衬板和船缘是弯曲的,甲板也弯成了同样的曲线。现在舰只采用了直的甲板,而衬板和船缘的曲线被炮门所打断。
英国人建造的军舰能带很多炮,比法国船吃水深。这样的船在较高的海浪中仍然能提供较好的设计平台。事实上,法国夺取英国的军舰来扩充自己的舰队时,他们把很多炮拆掉,以提高船的航行性能和灵活性。另一方面,法国军舰过多的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很大程度的削弱了船只的适航性。为了应付地中海可能的无风天气,法国船还加上了重型的船头和船尾武器。荷兰的军舰现对较轻,吃水较浅(由于荷兰的地形),这使得他们的军舰非常灵活,但是在战斗中比较脆弱。
船腰(后甲板和前船楼之间凹下的部分,为了保护网,在16世纪这里用横梁覆盖,后来改成了木栅栏)连接了船的两舷,留下的空间搭上了横梁放置小船。
在世纪末,原来高高耸起,覆盖了华丽的浮雕的船尾变得较低了,这样在停船时船更稳定,航行中的操纵性能也更好。
在这个世纪初,帆具的改革就发生了。上帆继续增大,最终超过了主帆。重新引入了可以收起的帆(最早在13世纪出现,16世纪早期曾经消失),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天气条件,使帆的使用更有弹性。在部分情况下,特别是商业舰队中,更少的水手就意味着更多的利润,船放弃了顶帆,而只使用主帆和已经增大了的上帆。
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上帆和顶帆的不合理(同桅杆相比,帆桁的大小差异),逐渐减小了,所以在16世纪相对较小的顶帆迅速增大。这个改变一直持续到下个世纪。
人们引入了帆骨(虽然相似的设计至少一个世纪以前就开始使用了)。帆骨弯向从主帆桁和上帆桁伸出的特殊帆桁,使得人们可以展开更多的帆来推动船只。
在军用船上,人们开始使用支帆索。支帆索连到了从前方支撑桅杆的支柱上。他们最初连接在桅杆间的支柱上,后来,例如船首三角帆,连在船首斜桅上方的支柱上。由于吊带和帆脚索已经使得支柱拥挤不堪,斜杠帆的出现更加剧了增加支帆索的难度,但是,在下个世纪末,支帆索已经占据了船上所有可能的支柱。
Phineas Pett于1637年制造的的伟大作品Sovereign of the Seas(在复辟后更名为Royal Sovereign)安装了目前最完善的帆,甚至超过了新建的royal sail。在它的三层火炮甲板上安装了100门炮,甚至在一个半世纪后的革命战争中都能在战斗编队中占据一席之地。
Sovereign是英国的第一艘拥有圆形的较低船尾的大型帆船(galleon),而法国和荷兰一直到下个世纪才不再使用平的船尾,将船尾改成了圆形。
在这段时间,商船也有了重大的改进。荷兰发明了弗鲁特商船(fluyt),船身在水线附近很宽,越高越窄。这种布局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船的货运量。但是脚窄的顶端同样意味着只用教较少的船税(船税是由船的宽度决定的)……
商船通常携带着正常的帆,有上帆,在大船上甚至有顶帆。带着各种各样的炮。但是这些炮很少使用,缺乏设计练习经常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损失。
当然也有例外。同巨大的重武装的商船队一起,经常备有护航舰。护航舰通常有足够的水手,火力也很充足。就像传说中的西班牙宝藏舰队,把财富从加勒比海殖民地和菲律宾带回西班牙本土,国王的保险箱。
荷兰东印度公司同样也会派出重武装商队,从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将无价的香料运回欧洲。因为航程遥远,两次靠岸之间可能要持续一个月,船上生病或死亡的水手可能很多,船上会配备大量的水手。抵御海盗和敌对势力的攻击也需要有足够的人力。在战争时期,这些船会携带两倍的战舰。
快速帆船(full-rigged)
18世纪
在17 世纪巨大的发展之后,18世纪帆船的发展仅限于各种创新的更普遍的应用,和诸如在船的水下部分加上铜罩,防止水下生物的附着使得船只减速。在较早的世纪,水线以下的船身被涂上了,例如,混合了牛油、硫磺、白铅和碎玻璃来防治生虫。经常在北部的海水中航行的船只在船底涂了沥青和焦油以防止污垢。
建造船身框架的技术得到了发展。之前的方法是把自然弯曲的树头对头连接起来。到了18世纪,为了使框架更牢固,人们在连接处加入了重叠的接头。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顶桅帆越来越普及的同时,这个时代的船帆家族也增加了几个新成员。
在这个世纪早期,人们在船首斜桅上增加了一个下桁,在上面加装了船首三角帆,取代了斜撑桅杆和船首斜桅下方的斜杠帆。但是斜杠帆的帆桁得以保留,用来固定缆绳。在这个世纪末,人们在船首三角帆的桅杆上再增加了一个下桁,加挂了一个三角帆。
挂斜帆的后桅,从14世纪以来一直幸免于改革,现在桅杆之前的部分被去掉,变成了非常有效的斜桁帆。虽然在较大的船上,多于的后桅桁得以暂时保留,在世纪中期以后,它们也被去掉了,代以一根斜杆直接连接到后桅的后部。产生于17世纪的荷兰游艇的水平的下桁被用来固定斜桁帆的底部。长长的下桁伸出了船尾,帆也跟着增大了。在一些船上,那根斜杆上方还加装了斜杆顶帆。
在这个世纪末期,顶帆也出现在了后桅上(前桅和主桅都安装了顶帆)。主要在快速帆船(firgate,这次既指护卫舰,也包括了快速帆船)上,安装了大量的帆,快速帆船(full-rigged)诞生了。快速帆船(full- rigged)指的是拥有至少三个桅杆,所有的桅杆都有至少三张帆的船。通常的,在帆船术语中,为了区别起见,战舰被称为护卫舰(frigate)而商船被称为快速帆船(full-rigged)。
早期的旗语相当简单,只是把几面旗帜按照预定的顺序挂上特定的桅杆顶部(参见1775皇家海军航海和战斗指南http://pc-78-120.udac.se:8001/WWW/Nautica/Signalling/SFI(1775).html)。在1800年,皇家海军建立了一套由11张旗帜组成的信号系统。当把这些旗帜按照固定的顺序升起,他们可以拼出单词或者很多预先设定的命令。
海军舰炮的效果继续提高,英国提高了火炮技术,增加了设计速度,为近距离的战斗发明了重型大口径短炮。
随着炮数的增加,战舰分级标准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战列舰(ship-of-the-line;S.O.L.):
?1级-有100到130门炮
三层火炮甲板,高级舰队司令旗舰
?2级-90到98门炮
三层火炮甲板,低级舰队司令或者驻海外舰队旗舰。
?3级-80门炮;强大的双层火炮甲板军舰
74门炮;双层火炮甲板,舰队的中坚力量,战列舰(S.O.L.)中数量最多的战舰。
64门炮;双层火炮甲板,在这个时代晚期被划出了战列舰(S.O.L)的行列,在战列舰(S.O.L.) 中是最小,也是最少的一种。
非战列舰:
?4级-44~50门炮
单层或双层火炮甲板,改装(将过去的战列舰上层甲板去掉,以换取更坚固的外壳和更好的射击环境,但是灵活性仍然很差)船或者重武装护卫舰。
?5级-32~40门炮
单层火炮甲板的标准护卫舰。
?6级-不到32门炮的军舰
更小的船被用来送信或者护航:加装了斜桁帆,在主桅上增加了帆的单桅帆船(sloop)或者双桅船(brig),炮艇,等等。
英国一级战列舰(S.O.L.)Victory在1765年下水,一直服役到1812年。在1805年的Trafalgar战役中,Victory是 Admiral Nelson的旗舰。美国护卫舰(firgate)Constitution(1794)是美国海军的“超级护卫舰”,虽然被订为38到44门炮这一级,但是它实际上有两层火炮甲板,更多的火炮。由于它有使用相当坚固的橡树在侧面加衬,它获得了绰号“Old Ironsides”。事实上,1813年英国海军部命令皇家海军的护卫舰,除非和敌人数量比达到2:1以上,否则不要进行战斗……
(英国政府Victory网站:http://www.stvincent.ac.uk/1797/Victory/index.html[/url])
(美国Constitution官方网站:[url]http://www.ussconstitution.navy.mil/)
在Trafalgar战役之后只过了17年,皇家海军装备了蒸汽明轮战舰Comet。这标志着海上作战即将发生新的变化。战役的50年后,军帆船从海上彻底消失了。
与此同时,商用帆船的数量仍然被人们继续使用到了20世纪,但是数量在逐渐减少。
❽ 帆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什么
帆船寓意着一帆风顺,更代表着年轻人对未来的向往和拼搏精神。帆船在海洋上大风大浪,变幻莫测的环境下生存并前进,寓意着一个人不受困难阻碍,去奋斗,拼搏,象征执着和勇气。
帆船的结构包括:船体、帆(主帆、前帆、球帆)、桅杆、横杆、稳向板、舵等。小配件有缭绳、卸克、斜拉器、滑轮等。是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作为娱乐活动起源于16-17世纪的荷兰,从事帆船运动使人体魄强壮,意志坚韧,勇敢果断,身心健康。
帆船是利用风力前进的船,是继舟,筏之后的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按船桅数可分为单桅帆船、双桅帆船和多桅帆船;按船型划分有平底和尖底帆船;按首型分为宽头,窄头和尖头帆船。
中国宋、元、明、清时代使用过的帆船有平底沙船,尖底的福船,广船和快速小船鸟船,以及大型战船楼船和运粮的漕船。帆船通常为单体,也有抗风浪较强的双体船。帆船主要靠帆具借助风力航行,靠桨、橹和篙作为无风时推进和靠泊与启航的手段。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帆船
❾ 中国帆船的硬帆和西方的软帆的优缺点各有那些
1、西方软帆:
优点:
吃风大,强项,所以面积可以大,速度和负载有很大的优势,甚至相同的桅杆软帆是另一个部分的部分,可以调整帆,根据情况的好处有利于海军和避免岩石,二是如果有任何减缓小风暴也安全。
缺点:
操作复杂,人员庞大,提升时间长。自16世纪以来,西方大船的帆就由方帆、拉丁帆和斜桁帆组成。有许多模块和复杂的程序。滑轮只能用来调整绳索,不能直接升起帆。在影片中,西方船只上有这么多船员,其中80%以上实际上是在航行。
2、中国硬帆:
优点:
白牌操作方便,杜牌可通过滑轮吊装,所需人员少,航行时间短,特别适合近海及内河贸易。
缺点:
1、由于只有一个支撑点,帆的面积是有限的,而大量使用的木质骨架也限制了吃风的能力。因此,航行速度非常缓慢,跨洋航行效率低,不适合海洋贸易和勘探。
2、中国硬帆的运载能力也较小,所以不能配备长枪用于海战,只能配备陆地炮,而陆地炮不能配备多管炮。因此,不适合海战。
3、硬帆只能升到顶部,不能根据情况调整帆力,不利于海战和渡岛群。
(9)法国帆船有什么特点扩展阅读:
帆船帆板的帆船安全须知:
1、先确定天气、海流、水流、风向、潮汐等影响因素。
2、务实,航程规划及船艇检查。
3、切勿单独行动。
4、穿着救生衣及安全索具,以防落水意外。
5、甲板行走时,应走在上风侧。
6、预留救生支持管道。
7、衡量自己体力的负荷程度。
8、如遇难于水上漂流时,勿放弃风帆,以利救援。
❿ 急求各种帆船的介绍
利用风力前进的船。
起源于居住在海河区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15世纪初期,中国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7次出海,到达亚洲和非洲三十多个国家。现代帆船始于荷兰。1660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长将一条名为"玛丽"的帆船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1662年查理二世举办了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帆船比赛。1720年爱尔兰成立皇家科克帆船俱乐部。1851年英国举行环怀特岛国际帆船赛。1870年美国和英国首次举行横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赛。帆船分稳向板帆艇和龙骨帆艇两类。稳向板帆艇轻快灵活,可在浅水中行驶,奥运会项目中的飞行荷兰人型、荷兰人型、470型、星型、托纳多型等均属此类,是世界最普及的帆船。龙骨帆艇也称稳向舵艇,体大不灵活,稳定性好,帆力强,只能在深水中行驶。奥运会项目中的暴风雨型、索林型等均属此类。比赛在海面进行,场地由3个浮标构成等边三角形,每段航道长度为2~2.5海里。比赛为绕标航行,共进行7场,取其中成绩最好的6场之和评定总分,总分少者名次列前。每场计分方法为第一名0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5.7分,第四名8分,第五名10分,第六名11.7分,第七名13分,后续每个名次加1分。1896年被列为首届奥运会比赛项目,因天气不好未举行。1900年再次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原为男女混合项目,从1988年奥运会起男女分设。
公元13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开始建造一种名叫“caravel”轻帆船,起初主要用作渔船(fishingvessels),由于性能良好,不久就广泛应用于其他方面。迪亚斯(BartholomeuDias)1488年发现好望角(CapeofGoodHope),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1492年发现新大陆,达•伽马(VascodaGama)1498年穿过印度洋到达亚洲,麦哲伦(FerdinandMagellan)1519-1522年间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用的都是这种船。不应该忘记的是,欧洲人能够造出这样的船,与他们学了许多源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长技”有关。
欧洲人从东方学去的第一件“长技”,是阿拉伯水手的“三角帆”(triangularsail)。欧洲人原来使用的一直都是“横帆”(squaresail),即横向安置的方形帆。一千多年以后(公元6世纪),由于受到印度洋、红海和波斯湾地区阿拉伯人“独桅三角帆船”(dhows)的影响,地中海地区的水手逐渐改用这种比较容易操纵的三角帆来代替横帆。到公元9世纪,这一地区已经几乎见不到横帆的身影。附带说说,尽管这种帆的发明权理应属于阿拉伯人,但在欧洲它却被叫做“Latinsail”(拉丁帆)或者“lateensail”(大三角帆)。
欧洲人学去的第二件“长技”是“纵帆”(fore and aftsail),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使用这种帆了,但直到13世纪才被欧洲人学去。此前他们从阿拉伯水手那里学去的三角帆虽然比较容易操纵,但仍然是横向安置的,只能利用顺风,在刮定向季节风(monsoon)的印度洋北部好用,在风向不定的地中海和其他欧洲海域就不大适用。纵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以“船驶八面风”,只有“当头风”不可行驶。不过到16世纪,由于想出了“调戗使斗风”的办法,逆风也能行船了。所谓“调戗”,指的是调整船头方向,把当头逆风转变成侧斜风,这样它就也能推动船只呈之字形前进。
利用纵帆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能灵活调整船头方向。在中国,那是通过使用安置在船尾的“舵”(rudder,全称sternrudder,尾舵)来实现的。现在成语词典收有“见风使舵”(或作“看风使舵”),那是一条来自“俗语”(vulgartongue)而非来自“典故”(literaryquotation)的成语,讲的正是按照风向操纵舵来调整航向。它本无贬义,不幸的是现在往往被用指不讲原则,随风倒的圆滑、世故做法。古时舵字也作柂、柁、杕,东汉刘熙《释名》解释“船”字说:“其尾曰柂。”南北朝《玉篇》(公元543年)说:“舵,正船木也。”,又说:“杕,船尾小梢也。”这些文字记载都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舵,而考古发掘得到的用舵证据就更早了,广东、湖北等地的西汉墓都出土过木船模型,其船尾都安置有舵。但是舵传到欧洲却相当晚,大约是公元12世纪的事。此前欧洲人一直用侧桨来控制方向,那远不如使用舵。舵可以说是欧洲人学去的第三件“长技”。
学会使用三角帆、纵帆和舵以后,水手就能更加放手地利用风力了,这就导致桅与帆数目的增加,尤其是风帆数目的增加,因为使用多个比较小的帆,比使用单个大帆操作起来容易。“caravel”正是一种轻型多桅帆船,它通常有三根桅杆,前桅(fore鄄mast)和主桅(main)挂横帆,后桅(mizzen)挂三角纵帆。有的还立了第四根桅杆,也挂三角帆。还有一些船从船头向前伸出一根斜桅(bowsprit),上面挂一张小帆,并在主帆和前帆之上各加一面顶帆(top鄄sails)。这样就既能充分利用风力,有速度,又比较灵活,便于操纵,可以在各种风向条件下行驶。应该注意,吹在风帆上部的风,除产生水平方向的推力以外,还产生向上的升力。升力比较小的时候有利于船只航行,但如果升力过大,就有可能使船只倾覆。使用三角帆和顶帆,可以减小升力,有助于船只稳定航行。
欧洲人开始建造比较大的船,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在那里掠夺大量财富之后。大约从16世纪中叶开始,西班牙组织了庞大的船队,每年两次往返于大西洋东西海岸之间,从美洲殖民地运回掠夺的财宝。根据官方统计,在1600年以前的大约一个半世纪里,上了税运回西班牙的白银超过18,600吨,黄金200吨;走私的数额有多少,就不大好估计了。除此以外,还有不少船只在中途或因风暴、或因海盗袭击而沉没,随之葬身海底的金银当也不在少数。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是世界各国寻宝人与打捞公司搜寻的重要目标。后来,随着新大陆甘蔗、棉花、烟草种植园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货物运输量大增,大西洋上的船队运输就更繁忙了,这里面当然还不应该忘记与之相关的黑奴贩运。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从15世纪开始有这项罪恶贸易到19世纪欧美各国正式宣布废除,在西非海岸被装上贩奴船的黑人总数达1200万,途中死亡了大约六分之一,登上新大陆的约有1000万,由此不难看出其运输量是相当大的。
为了保护运输船队免受海盗及其他国家船只的袭扰,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种名叫“galleon”的战船,它实际上是在“caravel”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多桅帆船。从1650年起,大西洋进入一个海战频繁的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欧洲殖民国家以及“占岛为王”的海盗(最着名的也许就是“加勒比海盗”),把大西洋变成了一个大战场。这就大大刺激了战船的发展,起初最大的战船吃水量约为1500吨,但到1750年,2000吨的船只已很普通,而到1800年更有超过2500吨的。船壳通常选用坚实的橡木板(oakplanks)制造,而且是双层,总厚度可以达到46厘米,这就使造船成为一件非常耗费木料的事。例如,建造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HoratioNelson,1758 1805)所乘旗舰“(皇家海军)胜利号”(HMSVictory),所耗费的木材就需砍伐2,500株成年橡树才能得到。后来同样的技术也用于建造民用船,例如英国移民最早去北美所乘的“五月花号”(Mayflower),就属于这种类型。在以蒸汽机为动力、螺旋桨为推进器的轮船出现以前,大型多桅帆船一直是欧洲商船和战船的主要船型。
值得注意的是,学会用帆(三角帆、纵帆)和舵都属于集体行为,很难确定是在什么时候、具体是谁从东方学到的,只有第四件“长技”(水密隔舱,watertightbulkheads)才能确定具体的引进者,那就是1795年受命为英国皇家海军造船的萨缪尔•边沁(SamuelBentham,1757-1831)。使用水密隔舱不但大大增加了船体强度,更重要的是不至一处破损就水漫全船,难以封堵。有了水密隔舱,欧洲船舶可以说已经达到帆船时代的最高水平。
欧洲人从我们这里学去第五件“长技”,时间就更晚了,已经到鸦片战争之后。原来,在船型设计上虽然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利用了仿生学(bionics)原理,把船体设计成流线型,但模仿的对象不同;欧洲人模仿的是鱼,而中国人模仿的是水鸟。这样他们船体的最宽处就在中部靠前的地方,而中国船体的最宽处却在中部靠后。后来的流体力学研究证明,中国人的做法更科学,因为一般船舶都不是像鱼那样在水里游,而是像水鸟(例如鸭和鹅)那样在水与空气两种介质之间划行的。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西方的船舶也像中国的船那样,把最宽处放在中部靠后的位置了。
在中国古代造船技术里,欧洲人没有学去的大概只有橹(scull)。中国早在西汉(约公元前1世纪)就开始用橹了,划桨需要把桨提出水面,既做虚功又浪费时间,而橹是连续划水的,用的是鱼摇动尾巴前进的原理,所以有“一橹三桨”之说。欧洲人很晚才开始考虑以中国的橹来代替他们的桨,但由于不久后发明了推进效能更好的轮桨(paddlewheel),就没再考虑用橹的事。不过要指出,轮桨的真正发明者也是中国人,时间比富尔顿早了一千多年。《旧唐书•李皋传》载:“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可见唐代(公元8世纪)已经知道用以足踩踏的轮桨来代替用手划动的桨。轮船在中国古代叫“车船”,根据现有记载,宋代岳飞与杨幺的水战(12世纪),便是一次车船大战。
总之,除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罗盘之外,我们对造船与航海技术还有许多重要贡献。欧洲人从东方学去的五项技术里,四项都源于中国,而这些技术对他们帆船时代的造船与航海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已经是“后帆船时代”,除体育运动外,已经基本上见不到帆船的身影,但舵、水密隔舱、船体形状这三项技术仍在继续应用,而且毫无疑问还将一直应用下去。
借助风帆推动船只在规定距离内竞速的一项水上运动。1900年第2届奥运会开始列为比赛项目。帆船是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作为娱乐活动起源于16~�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英、美等国纷纷成立帆船俱乐部,1870年举行了横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赛。比赛在开阔的海面进行,场地由3个浮标构成等边三角形,每段航道长度不少于2~2.5海里。比赛为绕标航行,组织指挥采用国际旗语传达命令,红旗表示按顺时针方向绕标,绿旗表示按逆时针方向绕标,P字旗表示5分钟预备。航行中不按规定绕标,视为未完成比赛;碰撞标志,判罚绕该标志360°;碰撞他船,判罚原地旋转720°;比赛共进行7场,取其中成绩最好的6场得分之和评定总分,总分最少者为优胜。每场计分方法为:第1名得0分,第2名得3分,第3名得5.7分,第4名得8分,第5名得10分,第6名得11.7分,第7名得13分,此后每名次加1分。帆船大体分为龙骨帆艇和稳向板帆艇两大类。龙骨帆艇船体中下部有一突出的铁舵,艇长在6.50~22米之间,稳定性能好,只能在深水中航行。稳向板帆艇船体中部有一可上下移动的稳向板,艇长在6米以下,轻捷灵活,可在浅水中航行。上述两大类帆船,又可按不同的长度、宽度、重量、吃水深浅、船帆面积和数量,驾驶人数等分为多种型号。历届奥运会比赛船型不固定,第9届奥运会以前根据重量或长度分型,如0.5吨以下型、0.5~1吨以下型、12米型、8米型等等。第10届奥运会以后逐渐按多方面性能、数据划分船型,不少型号还以设计者的国籍或名字命名。如索林型、芬兰人型等等。最近几届奥运会主要有:①芬兰人型为芬兰人萨尔比设计,船帆标志“≈”,属稳向板帆艇类,195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②索林型挪威人索林设计,船帆标志“Ω”,3人驾驶,属龙骨帆艇类,197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③飞行荷兰人型荷兰人埃森设计,船帆标志“FD”,2人驾驶,属稳向板帆艇类,1960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④暴风雨型英国人普罗克特设计,船帆标志“T”,2人驾驶,属龙骨帆艇类,197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⑤470型船身长4.70米,船帆标志“470”,2人驾驶,属稳向板帆艇类,1976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⑥星型船帆标志“☆”,2人驾驶,属龙骨帆艇类,193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帆船一直是男女混合比赛,1988年第24届奥运会开始部分项目实行男女分开比赛。2000年第27届奥运会除托纳多型、49人型、星型、索林型、激光型5个项目外,其他均男女分开设项。
起源于居住在海河区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15世纪初期,中国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7次出海,到达亚洲和非洲三十多个国家。现代帆船始于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