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国历史简介
法国源于查理曼帝国(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是从5世纪到9世纪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王国,其疆域与罗马帝国在西欧的疆域基本相同。查理曼帝国先后经历了墨洛温王朝,丕平王朝和卡洛林王朝,840年,查理曼帝国的最后一位统治者路易一世死后,路易的三位儿子在凡尔登条约中里将查理曼的领土三分为东中西三部,东部的部分形成现下的德意志,中部是在后来逐渐消亡的勃艮第,而西部则逐渐成为现在的法兰西。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英王爱德华三世企图以近亲身分继承王位,但最后由腓力六世夺冠。爱德华三世于是宣战,英法百年战争爆发。1453年,战争最终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历经116年的百年战争后,在15世纪末,法国逐渐地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制和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
在十七世纪三十年战争中,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策划下法国成为赢家,在欧洲大陆确定了其霸权地位。十八世纪,法国卷入一连串的战争,到七年战争结束的时候,法国国力大衰,并丧失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
1789年,由于几个世纪以来的奢靡浪费和与欧洲列强的军现困难,恶化的经济情况以及平民对贵族和教士等特权阶级的普遍憎恨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大革命才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君主制,并开始逐步建立起共和制、推向民主制;法兰西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词就是从法国大革命中来的。而且在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直到1804年拿破仑成为法国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结束了短暂的共和国岁月。第一帝国在对第三次反法同盟中取得胜利,击败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葡萄牙等国,其中包括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及弗里德兰战役(1807)等。法国对外的一连串战争被称为拿破仑战争,把法国的影响力扩至整个西欧及波兰。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后,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几乎丢尽,但是自1830年之后,法国重整旗鼓第二次开拓殖民地,在非洲、印度支那,确立了法国殖民势力,并于1869年挖通苏伊士运河。其后,法国于1848年因在国民议会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底下,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并由拿破仑三世担任总统,直至1852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创立,“帝制恢复”。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再次恢复共和制(创立第三共和),并一度于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间建立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专政政权:巴黎公社,但随即被推翻。然后法国民众在普鲁士军队撤走后,又再次恢复了第三共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导致了法军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装备巨大损失。在1920年代, 法国在与德国接壤的边界建立了马奇诺防线,并且与东欧的各新兴小国结成“小协约国”联盟,防止德国和奥地利的复兴。但英国法国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绥靖政策,导致德国纳粹党和希特勒的坐大,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沦陷更使“小协约国”联盟立即灰飞湮灭。纳粹德军其后更在1940年6月绕过马奇诺防线,迅速攻陷法国北部3/5的土地,包括富有的洛林-阿尔萨斯。第三共和国最后一任国防部长夏尔·戴高乐将军(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国,并成立“自由法国”武装抵抗组织,在法国发展地下运动,以图终有一日光复法国。终于“自由法国”汇同盟军在1944年底,光复全法国。
二战结束后,法国新政府要面对战后涌现的一大堆新问题。由夏尔·戴高乐将军领导的临时政府,在共和国新宪法通过以后,就立即将权力交与基于政党执政联盟的第四共和国政府,而戴高乐将军自己也很快归隐田园,淡出政治舞台。1958年5月,在阿尔及尔的军官和法国居民发动叛变,企图阻止法国政府允许阿尔及利亚独立,更令法国政府的倒台危机升级。最后,法国总统只好请戴高乐再次出山,收拾残局。戴高乐迅速成立紧急政府,并立即通过另一部共和国宪法,至此第四共和结束,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即现在的法兰西共和国。戴高乐被推选为首位总统。
七年后,法国人民在20世纪第一次以选票直接选举总统。戴高乐赢得第二轮投票,以55%的选票击败佛朗索瓦·密特朗。1969年4月,戴高乐在其提出的公投案被否决后辞职。之后继任法国总统的是戴高乐派的乔治·让·庞毕度(1969-1974),独立共和党的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1974-81)、法国社会党的法兰索瓦·米特朗(1981-95)、新戴高乐派的雅克·希拉克(1995-2007),和尼古拉·萨科齐(2007-)。
Ⅱ 法国夏蒙尼运动会被正式确定为第一届冬奥会的时间是
第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24年1月25日至2月5日在法国夏蒙尼举办,16国的25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由于最初夏蒙尼只被国际奥委会允许举办“国际冬季运动周”,所以这一活动在当时并非奥运会,自然在开幕式上没有火炬传递和点燃圣火的环节,但这被许多人记忆为“是一场非常朴素但却无比庄严的开幕式”。
第一届冬奥会的吉祥物
1、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吉祥物Haakon。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吉祥物用一男一女两个小孩的形象,来表达年轻人对冬奥会的兴趣和憧憬。这也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人物形象吉祥物,他们有着一头漂亮的金发。
2、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吉祥物Kristin。
这两个孩子中,男孩的名字是Haakon(中文译名“哈康”),女孩的名字是Kristin(中文译名“克里斯廷”),在挪威童话当中,他们是帮助中世纪动荡不定的挪威实现和平的王子与公主。
Ⅲ 法国文艺复兴的历史影响
文艺复兴的实质:“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意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风格的更新,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要求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简单来说,文艺复兴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起源于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其后遍及西欧整个地区。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
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三个巨人指:达芬奇(《蒙娜丽莎》)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但丁(《神曲》)】
首先,是人的发现。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1)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2)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要求表达人的感情,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谈》。(3)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强调运用人的理智,反对盲从;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在道德观念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公民道德”,认为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是道德行为。(4)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这些不可抑制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其次,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权威,在当代人中间唤起了对天主教会及神学的怀疑和反感。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讽刺、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丑恶。
第三,文艺复兴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培根)。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马基雅维利为后来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霍布斯、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发展起“自然权利”、 “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理论。
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权。在中世纪,封建特权是天经地义,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文艺复兴则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彼特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在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钱代替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会高层的阶梯。
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人们坚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头脑,相信实验和经验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这种求实态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为17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中世纪,圣经传说充斥艺坛,窒息了艺术的生命。文艺复兴则不但把圣母变成人间妇女(拉斐尔),把图像化为对人体的歌颂,而且开始了日常生活和现实人的直接描写。解剖、透视等科学也第一次结合于艺术。西欧近代现实主义艺术从此发端。
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Ⅳ 法国曾经举办奥运会么在哪年当时各国地成绩
1924年巴黎奥运会
1924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30周年。
30年前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指挥部--国际奥委会,在巴黎国际体育会议上成立了。几十年来,世界体育、奥运会都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为了庆祝这个周年纪念,为了表彰奥林匹克运动的奠基人、不久即将卸任的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在这方面所作的贡献,选择国际奥委会诞生地巴黎举行第八届奥运会,是众望所归,也是符合顾拜旦的心愿的。当时申请主办的六个城市:阿姆斯特丹、巴塞办那、洛杉机、布拉格、罗马和巴黎。国际奥委会稍事磋商。即选定了巴黎。这样,巴黎成了第一个两次主办奥运会的城市。
1900年,奥运会在巴黎遭到冷落,人们还记忆犹新。这次巴黎持什么态度,是大家极为关心的事。出乎意外,自奥运会决定在巴黎举行后,法国表现了相当的热忱。为开好这届奥运会,各种各样的设想,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从法国各地纷纷寄到了巴黎奥运会筹委会。其中法国前橄榄队长、上届奥运会银牌获得者伏久查里克提出的,兴建一座能容10万观众的体育建筑群,和一个能安排两千人住宿的奥运会村的设想,得到赞同。1900年那次博览会的干扰,已不复存在了;筹委会的班子也换上了热爱体育事业的人;巴黎市民对奥运会抱有热情欢迎的态度。一切都好象表明前景光明。但筹委会一开始又碰上让人头痛的问题--资金如何解决。虽说战已过去好些年了,毁于战火的巴黎市区的房屋已重建起来,工厂早已恢复生产,人民生活也开始走上正常轨道,战争留下的痕迹,虽已基本平复,但法国政府为此耗费了巨额资金。
加上1923年冬开塞纳河决堤,洪水袭击了巴黎,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法国财政,更是捉襟见肘。法国上层人士甚至提出,放弃主办权,让洛杉矶接替。担是筹委会顶住了压力,克服重重困难,筹集了400万法郎,修建了能容6万多人的"科龙市"运动场,不过场内的煤渣跑道长度为500米,不如上届标准。为了安排运动员住宿,筹委会在运动场旁盖了一排简易的房屋,它就是以后奥运会村的雏形。运动会于5月4日至7月27日举行。会期与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相比较,要短得多。大会正式开幕是7月5日。开幕式前和闭幕式后,都安排有比赛活动,这是奥运会初期某些届次的共同特点。开幕式前就已开始的比赛有足球,时间在5月至6月;射击,在6月至7月;艺术比赛要算最早的了,3月15日即已开始,4月15日就已结束了。出席开幕式的有法国总统,英国、罗马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王公显宦,以及国际奥委会、法国奥委会的主要官员。代表运动员宣誓的是法国田径选手约.安德烈。本届应邀参赛的有44个国家,首次参加的有爱尔兰、波兰、罗马尼亚、菲律宾、墨西哥、乌拉圭、厄瓜多爾尔尔。德国仍被排除在奥运会大门之外,但匈牙利、奥地利获得了参赛权。运动员共3092人。其中女子136人。选手最多的前三名国家是:法国319人,美国291人,英国247人。
1924年巴黎奥运会是鲁米的黄金时期,甚至有人把这届奥运会称之为"鲁米奥运会"他到哪里,哪里就有胜利。就有"鲁米!鲁米!"的欢呼声。这位田坛奇才,生活就象他常穿的运动衫号码一样,是"1"号。1897年他生于芬兰土库,13岁时就成了学校的冠军。21岁时,他在部队服役,比赛经常获胜,闻名全芬兰。从1920年至1928年,他在奥运会上共获9枚金牌,3枚银牌,是获金牌最多选手之一。在世界田坛上,从1921到1929年,共二十多次创世界纪录。他无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出色的运动员之一。巴黎奥运会也是芬兰田径的春天,继安特卫普奥运会后,再次与美国抗衡。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芬兰田坛上的三颗长跑巨星:科勒赫迈宁、重米和维.里托拉同时出现在奥运会赛场。虽说科勒赫迈宁在马拉松赛中失败了,但鲁米成功了,里托拉成功了。里托拉是一位侨居美国并在那里接受训练的芬兰青年,这次他专程回国代表芬兰参赛。他在万米、3000米障碍等项目比赛中,共获4枚金牌、两枚银牌。金牌数仅次于鲁米。超长距离的马拉松赛桂冠也属芬兰人。
Ⅳ 法国的历史大事年表
1、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法文: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英文:The French Revolution)又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及其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
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1792年9月22日,新选出的议会即国民公会开幕。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的议案,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历史上称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经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权和雅各宾派的专政。热月政变后,又相继有热月党人、督政府和执政府时期。1804年5月为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所代替。
3、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二月革命成功后,由拉马丁,赖德律洛兰等人以及工人代表组成了临时政府,宣布共和国成立,七月王朝崩溃,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后被法兰西第二帝国取代。
在法国历史上,第二共和是存在时间最短的政体。它是最后一个经暴力革命建立的政权,期间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首次得到确认,奴隶制度也被正式完全废除。
4、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由欧洲联盟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在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共同市场及原子能共同体。
后来,根据《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Merger Treaty)在1967年与欧洲煤钢共同体及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到欧洲共同体架构内。如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已经在欧洲联盟架构内。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目的为核子能源联营及分销共同市场,并可出售剩余核子能源至境外国家。
5、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改名欧盟)
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建议把法国和西德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领导之下。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的共同市场。
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
2009年12月生效的《里斯本条约》废止了“欧洲共同体”,其地位和职权由欧盟承接。
Ⅵ 法国近代史
法国第一次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路易十六世的统治下。当时,法国的经济情况甚糟。巴黎的工人们每月的收入,88%要用来买面包。统治者却不理解贫民生活的艰难。据说,那个奥地利公主出身的王后听说市民们吃不上面包后说:“没有面包,让他们吃蛋糕!”巴黎经常发生抢面包的骚乱,局势不稳。路易十六不得不召集1614年以来从未开过会的国会(Estates General)。 然而,国会对治理国家的权力要求,却遭到国王的威胁。7月14日,市民们听说国会要被关闭,发生了暴动。他们首先攻击了残废军人院,获得一批武器。随后袭击巴士底监狱,目的是为夺取更多的枪支弹药。监狱长与暴动者谈判,在得到暴动者答应不伤害他和卫兵们的条件下,带领卫兵们投降。然而暴动者们没有信守诺言,仍然杀了他和六名卫兵。他的头被挂起来游行。这个血淋淋的日子成为法国革命的开端,法国的国庆节。
暴动的结果是,路易十六不得不表面上同意给予国会更大的权力。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企图出逃国外,路上被发现,抓回后表示忠于新宪法。路易十六在奥地利的亲家联合其它国家攻打法国,企图营救路易十六。在这个形势下,革命者发动了1792年9月的大屠杀。他们在24小时内,把1200名关在监狱里的人拉出来杀了,管他是贵族,教士,富商,还是罪犯。兰芭公主被剥光衣服,被强奸后,又被杀头,肢解。她的遗骸被抬到王后窗下游行。联合军被法国人打败。
1792年9月22日,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宣布成立。走极端的雅可宾分子掌握大权。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砍头。
政府禁用了公历,宣布1792年9月22日为法兰西共和国元年的开端。传统的月份名称改为以季节特征赋予的名称:三月改称风月,五月改称花月,七月改称热月等。包括“先生”,“女士”在内的传统称呼被禁用,一律称为“公民”。建筑物和地名都换上了革命化的名称。
宗教被压制。教堂不是被破坏,就是被改为它用。巴黎圣母院被改为“公理殿”(Temple of Reason),成为芭蕾舞团演出“公理舞”的场所,演员的短裙在倒下的圣母像前飘忽。
大学被关闭。 大学财产被拍卖。大学校园改作医院、厂房、军营、监狱。
然而,共和国政府并没有使经济情况改善。1793年9月,市民们涌向国会,要求面包和镇压敌人。政府对前一个要求无能为力,只能对后一个要求作出行动。这就是恐怖时期的开端。在以罗伯斯佩(Robespierre)为首,由十二人组成的公安委员会的指挥下,法国成为了屠宰场。在仅仅几个月内,光是在巴黎就有两万人被杀。这时的巴黎,与斯大林统治下的莫斯科一样血腥。
天下没有唱不完的好戏。巴黎市民们终于被无休止的屠杀倒尽了胃口,转而支持罗伯斯佩的政敌。1794年7月,罗伯斯佩和其他雅可宾骨干分子被杀。巴黎终于走出恐怖时期。
大革命换来的结果,是一个独裁者--拿破仑的出现。
1799年11月7日,拿破仑政变成功,以第一顾问(First Consul)的职称统治法国。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正式宣布自己为皇帝。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登位典礼上,拿破仑把皇冠戴到了自己的头上。
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被英国人和普鲁士人打败。路易十八世在外国势力扶植下登基。数年后路易十八自然死亡,1824年查尔士十世登基。
1830年7月法国再次发生革命,起因是政府关闭自由报刊。社会上的失业、低薪、涨价问题,使工人们积极地参加了革命,革命的要求很快从办报自由变成增加工资。三天武斗之后,查尔士十世被迫下台。然而人们对第一次大革命后雅可宾分子的作为仍有余悸,没有采用共和制,选择路易-费力浦为国王。
1848年2月,在长期涨价,政治腐败,失业率上升等问题困扰下,法国又发生了革命。路易-费力浦化装出逃。法国第二次成立了共和国。但政府无法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动荡。6月23日发生骚乱,一周内四千人被杀。囚犯被送到阿尔及利亚的劳改营。1848年9月,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竞选,并当选为总统。然而,路易-拿破仑步他叔叔拿破仑的后尘,也终于在1852年12月2日变成了皇帝。在当时经济复苏的良好社会条件下,路易-拿破仑称帝的要求由投票决定,结果7,800,000票赞成,250,000票反对而通过。1870年与普鲁士的战争使他成为囚犯。
1871年普鲁士人撤退后,巴黎公社在3月18日成立,与凡尔赛的第三共和国政府对抗。巴黎随后的两个月是血腥的日子。5月24日,公社社员企图烧毁巴黎,烧掉了推乐丽宫,损坏了卢浮宫和其它一些宫殿。整条街的住房被烧毁。第三共和国政府镇压了公社,杀了两万人。
1940年德国占领巴黎。表面上是法国未被占地区政府的费奇(Vichy)政府暗中与德国人勾结。戴高乐将军领导法国的抵抗运动。1944年6月诺曼蒂战役德国失败后,在年底由戴高乐为首成立了临时政府。1946年第四共和国成立。然而戴高乐认为第四共和国的宪法是第三共和国的翻版而不满,成为反对党领袖。第四共和国由于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独立风潮而倒台。1958年戴高乐将军被召回成立紧急政府来处理阿尔及利亚独立问题,第五共和国随之产生。1962年,戴高乐倡导的全民投票使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第五共和国政府延续至今。
Ⅶ 详细介绍法国历史(注意:要非常详细!)
史前文明
从最早的人类史开始,每一阶段的法国在西方文明史上,都是响当当的角色。在多尔多涅(Dordogne)地区以及比利牛斯山区发现的史前洞穴壁画,可追溯到两万年前,是欧洲最丰富的史前文化。
罗马人
凯尔特人发展出强势的“铁文明”( lron Age Culture)后,罗马人为好勇斗狠的凯尔特人灌输了集体意识。罗马帝国在公元前125年至公元前21年时占领了法国靠地中海的区域,到了凯撒(Julius Caesar),才算真正征服了好战的凯尔特人。韦辛格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领导凯尔特人英勇抵抗,但凯撒仍然在公元前52年于勃艮第的阿莱西亚( Alesia)获得最后胜利。韦辛格托里克斯虽败犹荣,成了民族英雄。随后的“罗马和平”(paxromana )为该地带来财富和繁荣。
法兰克人
公元四、五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败,罗马高卢人向弗郎奇亚(Francia)——法兰克国王投降。法兰克原本属日耳曼部落的一支,居住在罗马帝国外围,被罗马人称做“野蛮人”。他们在日益衰败的帝国中逐渐崛起。公元4世纪末和5世纪时,法兰克族的一支墨洛温人(Merovingians)占领了法国北部,起势力渐渐往南扩大。该族的统治者洛维(Clovis),选择巴黎为首都,并于公元496年改信天主教,借此向笃信天主教的南方拓展势力。
夏勒马涅大帝
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子夏勒马涅登基,创建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统治的疆域包含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公元800年,夏勒马涅接受罗马教皇加冕(是罗马统治者结束后首位荣膺教皇加冕者)。随着封建制度的分崩离析,又有外族的入侵,像意大利北边的萨拉森人(Saracens)、中欧的马格亚人(Magyars)、斯堪地那维亚的诺尔斯人(Norsemen,亦称维京人Vikings),使得加洛林王朝注定要短命。公元843年签定的凡尔登和约(Treaty of Vern),将帝国分成三个部分:东法兰克的日耳曼王国、西法兰克王国——日后成为法国的历史核心,以及居中的洛赛瑞及亚(Lotharingia)。 公元987年,西弗郎奇亚(West Francia),后被人称做弗郎奇亚,落入于格卡佩(Hugues Capet)手中,建立了卡佩王朝(Capet Dynasty)。他的后裔一直统治着这个王朝到19世纪。
卡佩的势力范围非常小,其直接统辖的区域仅有环绕巴黎的法兰西岛,这小小的基地,岌岌可危地被全法国封建诸侯的领地和战争带包围着。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Duke of Normandy)原为诸侯之一,在1066年的一次成功入侵后成为英格兰国王。建立的英格兰帝国,其疆域从苏格兰边界的特威德河畔贝里克(Berwick-upon-Tweed ),到比利牛斯山。卡佩王朝靠着战争、外交、联姻结盟或干脆诈骗耍赖,抵抗了英格兰的势力和统治。
十字军
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法国加入十字军行列,抢救沦陷在异教徒手中的圣地。路易九世甚至因十字军而死。卡佩王朝在13世纪势力已达法国西南部,在教皇授权下,十字军征讨了所谓的异教派阿尔比派(Albigensian)。此时,法国国王统治势力首次从北贯穿至南部的地中海区。
随着卡佩王朝的君主势力不断增强,经济活动也日渐繁荣兴盛。资金相继投入大教堂的兴建,哥特式的教堂建筑成为全欧洲模仿的对象。城市里出现了大学。皮埃尔•阿伯拉尔(Pierre Abelard)和托马斯•阿奎诺斯(Thomas Aquinas)任教的巴黎大学,旋即赢得响亮的声誉。
百年战争
到了公元14世纪初,经济开始衰退,而1348年爆发的黑死病则引发了经济大崩溃。黑死病夺走了全法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某些地区甚至在几个世纪之后,才慢慢恢复到疫情未爆发之前的水准。瘟疫带给经济空前的打击。因劳动人口短缺,导致封建制度的衰落,领主被迫减轻农奴负担。在这重要的时刻,因为索讨法国领土不遂的英国,引发了“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War,1337—1453)。而一直要求自治的勃艮第竟与英国结盟。
法国在战争中老是很倒霉。例如415年着名的阿让库尔之役(Agincourt ),在强大的英国步兵攻势下,大小战役让法王们丢尽了老脸。到了15时机初期,法王简直毫无势力可言,国家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在圣女贞德的号召下,于1429年或1430年时,法王终于抵挡了英国的攻势。贞德虽牺牲于英国和勃艮第人之手,但法王查理七世将英国人赶回到英吉利海峡彼端,他和继任者也平了勃艮第,夜1477年将其纳入法国。接着普罗旺斯夜1480年加入;布列塔尼于1491年加入法国。
文艺复兴
1494年,法王查理十三入侵意大利半岛,引发了意大利战争,一直持续到1559年。虽在意大利土地上开战,但法国侵略的目的,却是为了夺取统治德国,及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皇帝”的名号。这场战争,或者可说是个僵局,为法国的经济和文化带来新局面。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为法王弗郎索瓦一世(Francois 1)工作。弗郎索瓦一世所推行的、雄伟华丽的宫廷文化的,对建筑的影响很大。其中最杰出的作品首推卢瓦尔谷地(Loire Valley),散布各处的眩目城堡从较新的尚博尔城堡(Chambord)、舍农索城堡(Chenonceau)到亚杰廉城堡( Azay-le-Rideau ),并对一些老城堡进行了扩建,如布卢瓦(Blois)。
宗教战争
文艺复兴同时也带来了宗教的改革。法国分裂成两派宗教势力,在公元1562年到1598年之间,新教徒(Protestants)和天主教徒之间的争战不下八次之多。这些战役相当激烈血腥,尤以1572年的圣巴多罗谬惨案(St.Bartholomew`s Eve Massacre)最为惨烈。在巴黎,约有2700人遭屠杀,这个数字比之法国大革命恐怖时期(公元1792年到1794年)革命法庭所处决的人数还多。在法国其他城市,死难者超过二万人。直到亨利四世(Henry Ⅳ)——波旁(Bourbons)王朝的创始者,平了两教派许多战乱之后,以新教徒身份改信天主教,才将这场宗教战争画上句号。公元1598年颁布南特诏书(Edict of Nantes),两教派终于休战。
亨利四世除了有宽容的宗教胸襟,也相当注重战乱之后的社会福利。他的理想“每户佃农家锅里有鸡”令人永远深刻难忘,并为他赢得了“好国王亨利”(Good King Henry)称号。然而自17世纪20年代起,枢机主教黎塞留(Cardinal Minister Richelieu)和马萨林(Cardinal Minister Mazarin)相继掌权,为了打败哈布斯堡王朝,使法国变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如此一来带给法国社会相当大的压力:在630年到1648年之间,人民税赋较以往升高了三倍之多。穷人心生不满,贵族不快,加上宗教摩擦,终于引发了暴动和叛乱。
太阳王
尽管危机四伏,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治仍在661年打下了基础。路易十四获得了多数支持,并开始他个人的统治。 “太阳王”统治时期是法国最长的一段历史之一,这一时期毁誉参半。凡尔赛的豪华成了全欧洲羡慕的焦点。也是路易追逐欧洲霸权和建立殖民帝国,例如加拿大殖民地的基地。
本时期也是法国文化史上最富创意的时期。笛卡儿(Descartes)、高乃依(Corneille)、拉辛(Racine)和莫里哀(Moliere)等大师辈出,在法国国力达到全欧颠峰之时,文化也成就了灿烂丰富的“伟大时期”(Grand Siecle )。然而自17世纪80年代起,路易十四开始和英国及荷兰作战。1685年废除南特诏书,对新教徒进行镇压,更加重了社会问题。
启蒙运动
17世纪的文化成绩,重心在凡尔赛;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则加入了中产阶级,并融入了贸易和工业制造等活动。沙龙、咖啡馆、学院、小说、期刊、报纸、共济会(Masonic lodges)以及政治性社团等组织激增,发展出都市人文文化,并批判守旧顽固的贵族阶级。这项法国启蒙运动是国际性的,许多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哲学家加入,成为荣誉成员,美国的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也是其中的干将。相比之下,改朝换代的战争变成原始和残酷的举动。
启蒙运动鼓吹了自由和社会改革,这些都是君王们未曾尽力而为的。王室负债累累,虽然百年来经济一直相当繁荣兴盛。在外交上,与商业劲敌英国大唱反调,借此维持欧洲各国间的平衡关系。这样的政策从路易十四于1688年结束战争后,一直持续到1815年拿破仑被打败为止。
然而整个世纪以来,法国的任何斗争都失利,惟一例外的是协助北美脱离英国殖民的独立战争(公元1775年至1783年)。战争的巨大花费使法国几乎落败,经济的危机,加上18世纪80年代开始农产歉收,把法国推向比改革更激烈的境地—-革命。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播下了欧洲自由民主的种子。1789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神圣地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三大口号,建立了理想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文化准则,之后更影响全欧洲的跟进。1789年到1799年的10年间,总共出现了五种类型的政权:旧君主专制、君主立宪、独权共和(即恐怖统治)自由共和,以及最后拿破仑的军事独裁。
如果要问善良却无能的路易十六,为什么不做专制君王,却让自己成为严苛宪法下的统治者,恐怕他只能无言以对。路易十六的奥地利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 Marie Antoinette)极度反对革命,鼓励国王依靠贵族,而不是依赖新政。
法王在政权巩固过程中表现出的无能导致了法国向奥地利宣战。路易十六没有全力支持对奥战争,导致他在1792年被推翻,隔年元月被处决。当战事越来越危急,原来建立的共和体制也渐渐走向独权体制。
1793年初,法国几乎和全欧洲宣战。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虽倡导宗教的宽容,令人惊讶的是宗教竟成了斗争骨干。教会支持古老的君主专制,革命人士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反对宗教政治。
占领和殖民帝国的瓦解
20世纪的法国遭遇了两个沉重的打击:第一个打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个是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
1940年德国纳粹打败法国,并占领法国国土。先是占领北半部的法国,到了1942年,全法国都被德军占领了。有人做了卖国贼,和纳粹“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名将、犹太籍马赫夏•贝当(Marechal Petain)奉命领导维希(Vichy)政府。
逃亡至伦敦的戴高乐组成了反抗军,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联合共产党进行了大量的政治活动。1944年猛军登陆诺曼底,反抗军也多有收获,德军节节败退。战后法国组成第四共和国,首次允许妇女拥有选举权。然而“通敌合作”的痛苦仍记忆犹新,对国家忠贞问题时时萦绕在法国人民的心头。
殖民地的瓦解过程同样带给法国痛苦。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非和法属印度支那的独立运动,引发了法国的军事干预。1954年在中南半岛的尊边府之役(the battle of Dien Bien Phu),法国战败,印度支那回到共产主义的越盟(Communist Viet Minh)手中,并使得法国自远东全面撤退。阿尔及利亚的内战甚至还威胁到了法国的政治稳定。
阿尔及利亚的战事带来了政治危机,促使戴高乐东山再起,出任第五共和国总统,大权在握。戴氏让阿尔及利亚独立,撤回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殖民者,借以解决政治危机。但却在地中海两岸留下了怨愤。
五月事件
除了政治的纷扰,20世纪的后半期,法国仍旧存在着许多棘手的问题。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国竟然能维持政治的稳定。戴高乐执政期间,政论家认为只有极右分子才能统领第五共和国。而事实证明,在创始者去世后,该政权仍能够延续下去。1981年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当选法国总统,他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从此之后,执政权就在左右翼两党人士间交替。
法国政权首度出现危机是在1968年发生的既不寻常又无法归类的“五月事件”(May Events)。学生、工人和自由派分子几乎推翻戴高乐政府。在第五共和国成立40周年时人们回顾历史,戴氏政权已成了18世纪以来,法国历史上第二长命的政权,次于被低估的第三共和国。
欧洲联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法国政治里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就是虎视眈眈的德国。自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这段期间,法国的外交政策就是对德国充满的敌意。但在大战之后,两国的有知之士推动法德两国合作。1951年成立的煤铁联盟(Coal and Steel Union),开启合作的大门,之后两国成为推行欧洲各项联盟的前锋,包括倡导使用共同货币的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这也是法国繁荣成功的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45年结束后,也展开了所谓“光荣的三十年”,法国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增长,因此有评论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法国大革命。令人敬佩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空前的婴儿潮,带动了基本设施和服务业的发展,各种商品和休闲娱乐大量出现,新富现象向传统的风俗和习惯提出了挑战。
虽然民意调查不时显示出了人民对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忧虑,但绝大多数的人仍认为法国是最吸引人居住或旅游的国家。巴黎,集政治与文化优势于一身(像蓬皮杜中心the Centre Pompidou、巴士底歌剧院the Opera National de Paris-Bastille、奥塞美术馆the Musee d’Orsay等),仍是全世界最出色的城市之一。其他省份的城市像里昂(Lyon)、蒙比利埃(Montpellier)、里尔(Lille)和尼姆(Nimes),也渐渐受瞩目。在千禧年的前夕,地方主义、多元文化和两性议题都让政治和文化的视野更加广阔。使我们能从各种角度去欣赏法国的风貌。
Ⅷ 1937年法国巴黎世博会的影响
本届世博会上有一件震撼世界的艺术品。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是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本届世博会的另一个亮点。就是苏联的参展。社会主义苏联在这年的5月就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成为欧洲第一的工业强国。苏联馆气势恢弘引起人们高度的注意。1937年,“国际艺术、技术与现代生活博览会”在巴黎举行,穆希娜为苏联展览馆大厦创作了这件大型雕塑。作品一经问世,立刻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苏联展览馆是长方形的大厦,其体积逐渐向前厅正面增高,形成一座高拱门,同时,也是这件作品的基座。雕塑在基座上高达30多米,侧面望去仿佛凌空飞翔,雄健而轻捷;从后看去,又象是正在疾飞远逝。整个作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运动感。
作品中,工人与女庄员高举镰刀和铁锤的雕像立在顶端,那好像前进而又上升的动势延长了拱门的垂直线。两个人物在昂首前进的构图中,因向上举起的手势而取得平衡,并由于同一的意志和统一的步伐而达到了形象上的一致性。雕像中的衣服紧贴着人物一往无前的身躯,富有装饰性的衣褶和飘带在风中扬起,极大地增强了雕像的运动感。人物的面部具有深刻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了当时苏联人民激越和愉快的精神风貌。这座不锈钢制成的雕像在不同光线的照耀下显现出了各异的绚丽色彩,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时代感,成为了新生的苏维埃国家的象征。
在铸造技术尚未现代化的三十年代,建造如此大型的不锈钢雕塑在当时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制作过程中,作者克服了许多技术上的难关,特别是每个局部都需在小稿的基础上放大十五倍,仅是制作飘带一项就用了将近5吨的材料,更增大了工艺的难度。如今,金属加工工艺已经大量应用于雕塑创作之中,然而,在这件银光闪烁的作品前,人们仍然为作者的想象力和勇于开拓的胆识所折服。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主办方逐渐意识到,他们所要展示的世界正经历曲折。经济大萧条、失业状况加剧、通货膨胀、城乡矛盾及殖民地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促使主办方对这届世博会寄托了更多的期望。巴黎世博会力图在“推进经济复苏与对抗失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一项举措是:为了扭转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的艺术品市场的颓势,改变艺术家们的贫困处境,巴黎城聘请了超过两千名艺术家,绘制了七百多幅壁画,以充实世博会各展馆。壁画由此成为1937年世博会各展馆包括各国家馆所共有的装饰,在世博会上风靡一时。
1937年巴黎世博会成就了一个产业的兴起。博览会上,各国展馆发挥各自优势,介绍本国地理资源与人文特色,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法国更是建造了一座独立的旅游馆,展示法国多彩的风光。在政府的号召下,法国各省纷纷开设地方展馆推介本地特色。由此,在1937年巴黎世博会上,首次出现了“主办国地方馆”的项目形式,并在其后的历届世博会上得到沿用,旅游业是一种产业的理念也开始深入人心。
1937年世博会在“和平与进步”的呼声中落下帷幕。最终有16,704个奖项被授予,展览期间超过六百场的论坛也可谓声势浩大。虽然国际环境并不乐观,但世博会带来的效应仍是振奋人心的:就在这一年,巴黎各类文艺演出的观众与上年相比,猛增了400万;卢浮宫与凡尔赛宫的参观人数增长了近一倍;巴黎地铁运营光票务一项就带来了5900万法郎的额外收益;火车运载量增长20%,巴黎城的旅馆入住率更是达到了112%;而诸多新建的展馆作为永久性的纪念馆与博物馆,其作用将持续显现。这样一届以各个国家馆的展示为特色的世博会,对主办国的贡献同样显着。
1937年巴黎世博会将国家作为主角,集中展示了技术与艺术在民众生活中的运用和发展。在社会矛盾突出、国际形势分化组合的当口,这届世博会仍然传达了主办方和民众对和平与进步的期盼。
1937年世博会宣传画简介编辑本段19世纪的巴黎举办过多次世博会,着名的埃菲尔铁塔就是为1889年巴黎世博会专门建造的。同样,1937年的巴黎也在正对埃菲尔铁塔的特罗卡德罗广场上,专为世博会兴建了一座夏洛特宫。与埃菲尔铁塔不同,宏伟的夏洛特宫没有成为1937年巴黎世博会上最令人震撼的展品;与1900年在巴黎举办的那场全面回顾19世纪人类伟大成就的博览会也有所不同,1937年战争阴影笼罩下的特罗卡德罗广场,似乎更多地成了各国集中展示自己的秀场。尽管如此,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加之诸国出于外交目的的重视,还是使得这届世博会迎来了超过三千万参观者。
1937年巴黎世博会的主题展馆是科学发现展馆,它包含若干个小展馆,其中的历史发明馆中陈列着许许多多的“第一”,如世界上最老的蒸汽机、世界上第一批电视机、第一个展示血液流动和人体主要器官工作情况的玻璃人体模型、世上第一辆自行车等;电影馆展示了电影制作加工的全过程;印刷馆里展示了印刷术发展的历史。展览期间,主办方力图让展示更贴近民众口味的努力,也使“大众趣味至高无上”的理念再一次在世博会上得到验证。
Ⅸ 法国历史重大事件年事表
法国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1
1 文艺复兴
法国的文艺复兴是在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的条件下兴起的。新兴资产价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与基督教会的神学及经院哲学格格不入。为着自身的利益,他们逐渐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下发展自己的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包含了复杂的阶级内容,但主导方面说来它是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法国的文艺复兴受到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文化的重大影响。北欧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和一些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都曾在法国游历、讲学,传播了人文主义文化。意大利战争中法国国王和贵族从意大利带回大量人文主义作品、艺术珍品和古代作家手稿,深深影响了法国文化艺术界。法国文艺复兴是在吸收和继承国内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法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于15世纪末,繁荣于16世纪。15世纪下半叶,法国已有不少人开始注意对古典文化的研究,16世纪初出现了布戴·戴塔普尔·皮埃尔等法国第一代人文主义者,他们致力于古典作品的研究、考订、整理和编辑工作。在绘画、雕刻以及建筑等艺术领域中意大利对法国的影响几乎占据了支配地位。但在文学、思想领域则是在法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了外来文化,形成了法国自己的人文主义文化。例如,法国人文主义学者对古典文化的研究保持了博学的特点,在思想领域继承和发展了怀疑主义思想。在文学表现手法上擅长讽刺,等等。人文主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基督教会及巴黎大学的仇视和扼杀,但由于人文主义文化在某些方面符合封建君主和地主贵族的需要,也得到了某些国王、公侯的支持和庇护。国王法兰西斯一世支持人文学者,1530年成立了以研究希腊语、拉丁语和希伯莱语为主的法兰西学院,成为人文主义学者同巴黎大学相对抗的基地。法兰西斯一世的妹妹,那瓦尔王后玛格丽特的宫廷则成为人文主义者的避难所。人文主义文化在同封建基督教文化的斗争中迅速发展起来。
2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在1870年至1871年所进行的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战争。这场战争直接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促使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同时,在德法之间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影响着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欧洲的局势。
战争爆发之前,根据1815年拿破仑被彻底打败后的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在德国土地上建立了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它包括34个封建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但各邦在内政、外文、军事上却是独立自主的。其中,奥地利和普鲁士是该邦联中最大的两个国家,它们为争夺在德国的领导地位而长期进行斗争。普鲁士是一个军事封建王国。1861年威廉一世登上王位后,为实现其兼并全德的野心,立即大肆扩充军备,并任命以拥护帝制闻名的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在俾斯麦任首相期间,信奉强权政治,推行铁血政策。1864年,他拉拢奥地利作为同盟者,策动了对丹麦的战争。丹麦战败,普、奥两国之间的矛盾加剧。1866年,俾斯麦又联合意大利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奥军战败,被迫向普鲁士求和。于8月23日,普、奥在布拉格签订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旧邦联宣布解散。俾斯麦趁机吞并北部4个支持奥地利作战的邦国,并于次年组建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辖22个邦国和3个自由市,3100万人口)。普奥战争虽确立了普鲁士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但德国的统一还没有最后完成。巴伐利亚、巴登、维尔腾堡和黑森达姆斯塔德等西南四邦仍保持着独立地位。这四邦紧邻法国,拿破仑三世不愿德国强大,极力施加影响,不让四邦统一于德国。这促使俾斯麦下决心借助武力解决同法国的纷争。
19世纪中期的法国,从经济上说,资本主义显持续发展势头,工业革命处于最后完成阶段,生产能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居第二位,仅次于英国。但在政治上,它却是一个极其反动、极富侵略性的国家。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内采取了反革命的军事独裁,把一切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并把国家的军事、警察、官僚机构扩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人民对帝国政权极端不满。对外采取扩张主义政策,频频发动侵略战争。如,1853—1856年,法国与英国联合,为瓜分地中海东部势力范围,同俄国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1859年,法又以“援助”意大利统一为名,参加了对奥地利的战争。1856—1860年,法国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伙同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此后,又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等。
法国对毗连的德国莱茵河地区丰富的天然资源早已垂涎三尺,但苦于没有机会下手。1866年的普奥战争结束后,普法之间的关系很快便进入一个空前紧张时期。普法两国都在有意识地为赢得一场预想中的大规模厮杀而积极创造条件。
60年代末,法国由于拿破仑三世的军事独裁和反动的内外政策,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使一切反对拿破仑三世的力量都得到了空前加强。特别是法国无产阶级也显得十分活跃,随着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及其他城市先后成立了国际支部,领导工人群众宣传社会主义,频繁举行政治罢工,鼓动推翻拿破仑三世的反动统治。拿破仑三世面对国内这样一种十分动荡紧张的局势,为了转移人民的注意力,摆脱国内的政治危机和满足资产阶级掠夺贪欲,促使其急于发动一场对外战争。此时,俾斯麦便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预设圈套,诱使法皇拿破仑三世走上了宣战道路。1870年7月19日,法国终向普鲁士宣战,揭开了普法战争的序幕。
在法国宣战之后,普法双方便投入了紧张的战争动员和军队调动工作。到7月底,法国编成莱茵军团,在法德边境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共集结有八个军,约22万人,由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勒布夫为总参谋长。其计划在普鲁士未及动员展开之际,先机制敌,集中兵力越过国界,直取法兰克福,切断南北德意志之联系,迫使南德诸邦保持中立,全力击败普鲁士;与此同时,普军也在莱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间集结了三个军团,约47万人,由威廉一世为总司令,毛奇(老毛奇)为总参谋长。其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向阿尔萨斯和洛林进攻,力争将法军主力围歼于边境地区或将其驱至法国北方,继而围攻巴黎,迫敌投降。
8月2日,以法军在萨尔布吕肯地区向普军发动进攻而拉开普法战争的序幕。至8月4日,普军在威廉一世和毛奇的指挥下,进行了有准备的抗击,并反攻入法境。8月上旬,法军在沃尔特、斯比克伦、马尔斯拉图尔和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等几次会战中接连失利。到8月中旬,法军主力部队的部署已被普军割裂。一部由法军巴赞元帅率领的左翼和中路的莱茵军团共17万人,被围困于战略要地麦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法元帅率领的右翼3个军共12万余人,在夏龙编成以麦克马洪为司令的夏龙军团。8月30日,法军在博蒙地区与普军激战后退守色当。随即,毛奇命令普军向夏龙军团两侧运动。8月31日,普军第四军团占领麦茨河右岸至法比边界的整个地区,封锁了法军经蒙梅迪东进驰援麦茨的道路。
9月1日至2日,普法进行了此次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会战——色当会战。9月1日上午,普军第三军团占领符里济、栋舍里等地,切断了法军由色当经梅济埃尔西撤的铁路,进而插到法军侧后的圣芒若和弗累涅一带,堵住了法军向比利时撤退的通路。当天中午,普军完成了对夏龙军团的合围,并开始进行猛烈的炮击。下午,法军数次突围失败,拿破仑三世自知已无力挽回败局,于下午4时半下令挂起白旗。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此会战,法军共损失12.4万人,其中仅3000余人逃到比利时境内;普军损失近9000人。色当惨败加速了拿破仑三世帝国的崩溃。9月4日,法国宣布成立共和国,组成了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国防政府”上台执政。
德国民族统一的障碍业已消除,德国南部诸邦于1870年11月顺利并入北德意志联邦。但普鲁士当局并未因此而终止军事行动。9月中旬,普军向巴黎进军,并包围了巴黎。至此,普鲁士所进行的这场战争已不再具有原先的防御性质,而变成了一场地道的侵略性掠夺战争。这样普法战争进入到第二阶段已转变成为法国进步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一阶段中,法国除新建的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等在战场上对普军作战外,还有广大的人民群众(自由射手)展开游击战,这时,法国仍具有约100万人的抵抗力量。但是,由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实行投降政策,企图与敌人勾结,阻止抵抗运动继续发展。9月23日,普军占领图勒,27日斯特拉斯堡守军投降。
10月27日,巴赞元帅率17万法军在麦茨投降。这使普军得以腾出两个集团军压向卢瓦尔和北方军团,使这两个军团在与优势的普军作战中被击败。此间,法国政府曾两次向普军求和;巴黎居民由于饥困交加,反对政府的投降政策,举行了多次起义。
1871年1月22日,法国政府镇压巴黎居民起义后,同德军指挥部进行了最后的谈判,于1月26日签订巴黎投降的条约,1月28日在凡尔赛普军大本营签订了停战三周的协定。2月26日,草签《凡尔赛和约》。和约缔结后,资产阶级政府勾结民族敌人向巴黎工人发动进攻,于是爆发了伟大的巴黎公社起义。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71年5月10日,就在巴黎公社失败前不久,法国外交部长茹尔·法夫尔与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在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城签订了正式和约。普法战争至此正式结束。
普法战争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而告结束。依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宣告德意志帝国成立,并自立为皇帝。至此,德国的统一终告完成。普法战争之后,由于德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剧,欧洲大陆变得更加动荡不定。两国在这次战争中的结怨,成为后来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之一。
普法战争期间,恩格斯在他发表的一系列战争短评中就指出,有三个基本错误导致色当惨败:“第一,法军在迎击敌人的进攻时所处的阵地,使获胜的德军能够揳入法军分散的各军之间,结果把法军割裂为两支独立的部队,并使它们彼此不能会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战;第二,巴赞军团在麦茨行动迟疑,结果被紧紧地围困在那里;第三,援救巴赞兵团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线,简直是唆使敌人俘虏全部援军。”法军所犯的三个基本错误,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错误指导外,也与前线的最高指挥官指挥失误有关。而普军总参谋长毛奇善于制造、利用法军的错误,巧妙地施展谋略,实施正确、坚定、灵活的作战指挥,使普军在战争一开始就取得主动权。
Ⅹ 1851英国伦敦世博会1937法国巴黎世博会有什么成就
1、1851英国伦敦世博会:
超过一万三千的展出品,上百万游客的来访,这些都促使英国迈向更强大的国家,在一万三余来自世界各地的展览品中影响世界变革的的包括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机、厨具用品、铁制品、以及来自美国的收割机。
如汽船是以蒸汽为动力,蒸汽机驱动的轮船,主要有螺旋桨和明轮驱动两种。它最早成功试航于19世纪初,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2、1937法国巴黎世博会:
历史发明馆中陈列着许许多多的“第一”,如世界上最老的蒸汽机、世界上第一批电视机、第一个展示血液流动和人体主要器官工作情况的玻璃人体模型、世上第一辆自行车等;电影馆展示了电影制作加工的全过程;印刷馆里展示了印刷术发展的历史。
(10)法国历史上有一个兴什么会扩展阅读:
1851英国伦敦世博会举办的背景:
此博览会由当政的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1819年-1861年)和Henry Cole共同筹办,目的是庆祝现代工业科技与设计的新兴潮流。
由于亲王与女王的幕僚们很热衷地推动这项可营利的博览会,终于说服英国政府于1850年1月3日成立了筹办1851博览会的皇家委员会,因此大幅提升计划的可行度,而这个委员会包含英国当时最负盛名之一的工程师Isambard Kingdom Brunel。
有鉴于单独展出英国本土工艺,将使得英国殖民地与保护国的许多先进成就被忽略,因此万国工业博览会乃是采用邀请“日不落帝国”的“世界”来达成真正的“世界(或国际)”博览会,英国甚至认为对邻近“不文明”的国家展示科技成就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当时英国境内盛行着对国家成就的自负与炫耀思维,多数人因为政治与经济发达而有安全感,而维多利亚女王则试图对她的政权强化人民的满意度,综合这些因素,于1850年代中期出现了“Victorian”的字眼,用来传达一种关于国家与这个时期的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