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知识考场:2-人称“农民画家”的米勒是哪国人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1814.10.4-1875.1.20),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米勒是法国巴比松派(Barbizon school)的代表画家。巴比松画派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国兴起的乡村风景画派。因此画派的主要画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约50公里,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1840年后这些画家的作品被合称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派的主要画家是强调科学风景画法的西奥多?卢梭、柯洛、让?弗朗索瓦?米勒和查理?法兰斯瓦?杜比尼。其中卢梭和米勒一生都在巴比松村终老。巴比松派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转向写实与现代主义的一个起点。过去法国艺术界对风景画的评价都很低,认为画风景画的画家是比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画派的作品使世人被乡村中的优雅感动,同时也因当时巴黎和欧洲都保受战乱,人心趋向于隐居,所以巴比松画派成功的为风景画打下很好的基础,也替后来1860年开展的印象派奠定了相当好的道路。
米勒的曾祖母是一个简·奥斯汀的超级粉丝,将小说《劝导》人物“Captain Wentworth”作儿子(米勒爷爷)的名字,米勒的爸爸是二世,到了米勒,自然变成了三世。米勒的全名因此成为:Wentworth Earl Miller III。
米勒的混血家族更是强大到无以复加,从维基网络查到,其父亲拥有美国黑人、牙买加人、英国、德国和犹太人血统,母亲则是俄罗斯、法国、荷兰、叙利亚、黎巴嫩血统。传闻十种血统混合使得米勒双瞳颜色不同,一只绿色,一只是淡褐色,不得不戴隐形眼镜来遮盖。
父亲是牛津高材生,母亲是教师,导致米勒从小就是班上的“尖子生”,考上全美在录取上第二严格的学校普林斯顿大学,修英国文学。学习好,但性格却很乖张,在大学里因为一幅漫画被批“种族歧视”,而本身拥有黑人血统的米勒选择了沉默,参加校内的男生合唱团“虎咆”,去欧洲演出赚钱。
㈡ 米勒是哪个国家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法国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1814.10.4-1875.1.20),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们爱戴的画家。
让-弗朗索瓦·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米勒,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米勒,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米勒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米勒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从靠卖画艰难地糊口开始,贬笔洛可可风格的香艳绘画,这期间,无疑也给米勒的艺术生涯打下饱含凄凉、辛酸而又扎实的艺术功底。直至画家寄居枫丹白露的巴比松村,用写实的乡村风景画,开启法国巴比松派(Barbizon School),绘出了乡村中的树木、田野,以及劳动者的敦厚、朴实,使世人被画家笔下乡村中的优雅而感动,被画家神来的油墨表现所折服。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米勒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米勒已35岁。在巴比松村米勒结识了柯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米勒一住就是27年之久。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米勒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米勒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钟》等名作。
㈢ 米勒:农民画家是谁
生平简介年10月4日,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海岸不远的格鲁西村庄里。
当他12岁的时候,父亲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把米勒送到离村不远的格拉委利城的一个牧师那里学拉丁文。四五个月后,正逢岁暮,米勒跑了回来,他不愿拿父亲血汗换来的钱去啃那些拉丁字母!他开始自修,并一个人悄悄地学画。他画祖母,画村庄,画田野。凡是他见到的,构成他生活那部分的,他都有把它们画下来的愿望。没有老师,没有人教,一只炭笔,按照一个农村孩子纯朴的心思任意涂抹着。17岁,他终于画出了一幅大画《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第二年,他又画了《驼背的人》。这两幅画,震惊了父母,震惊了全村。尤其那幅《驼背的人》,人世的辛酸,岁月的风雨,心灵的呼喊,全都刻在了他那被摧残的身体上。在他爸爸的支持下,米勒启程去启尔堡学画画。
启尔堡的画师穆君尔看到米勒的那两幅画后,感到很满意,收留了他。后又学画于古典主义画家郎洛瓦。
年,经郎洛瓦推荐,米勒获启尔堡市政府600法郎的奖学金去首都巴黎深造。从此,米勒开始一步一步接近绘画艺术的顶峰。
历史业绩年,米勒的两幅作品——《运牛奶的女人》和《乘马演习》终于在沙龙展出了。画家狄亚兹和特罗容看后深为赞赏。1848年,在雄壮的《马赛曲》声中,米勒的新作《筛谷的人》问世了。
《筛谷的人》描绘的是一个中年农民劳动的场面,他双手吃力地端着一个巨大的簸箕在筛谷,身体弯成了弓形。他太疲劳了,不得不用右腿抵住簸箕的底部。他两眼看着簸箕中一年的收获,脸上却是一片愁容,身旁还有几袋没筛的谷子……年,米勒创作出了到巴比松村后的第一件作品《播种者》。画面上那个体魄健壮的农民,跨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行进在刚刚翻过的田野上。他左手毫不费力地抱着一袋种籽,右手熟练地撒出一把把谷种。晨曦中,他那毫无表现欲的漠然的面孔告诉人们,农民就是这样终年累月地劳动着,把希望撒向土地。“这是一曲劳动者的赞歌;一首劳动的诗篇。”
年,他43岁的时候,创作出了他的巅峰之作——《拾穗者》。秋天的阳光下,三个农妇正弯腰拾拣田里遗落的麦穗。两个人面朝地面,左手在麦杆中挑拣,右手拿着几根拾得的麦穗。另一个人刚刚直起腰来,似乎想稍稍休息一下,眼睛却在麦地里不舍地搜寻着。
米勒的三个拾穗者就像三个贫穷的女神,她们在用自己的沉默鼓动着人们对生活的抗争。
年,他的又一幅杰作《晚钟》问世了。这幅画和他1863年创作的《扶锄的人》引起了他一生中遇到的最狂热的喝采和最猛烈的攻击。
米勒以他的朴实和崇高登上了艺术的巅峰,而被人们称之为“乡下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开朗基罗”。
㈣ 关于法国画家米勒,你了解多少呢
画家米勒被誉为叛逆画家、自由画家、人民画家,也可以说他是绘画艺术的革命家。米勒的画摆脱了当代传统绘画理念,他的画笔所描绘的都是农村的劳动者,而不是贵族。米勒的画不效力于教会,他只画自己家乡的劳动人民,因为米勒认为只有劳动者才是最美的,只有这些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相符合的,最真实最朴实的人民才值得他去描绘与赞美,而不是作为的贵族,与那些教会中的虚有天使。
法国画家米勒还被誉为“农民画家”,也是最伟大的田园画家,这是为什么呢?米勒是第一个法国农民画家。这是因为米勒绘画的题材都是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要题材,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欣赏自然,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米勒的画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他起早摸黑,早上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虽然米勒的生活十分困苦,但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米勒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㈤ 法国名画家米勒出身何种家庭
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后来到巴黎从师特拉罗虚学习。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画一些模仿蒲珊和佛拉贡纳的罗可可风格的香艳体绘画,放在画店里出售。但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 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卖了500法郎。他同他的朋友、动物画家夏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巴比仲去定居。当时,画家卢梭和狄亚兹已经在那里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们的生活。于是, 米勒毅然迈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辆笨重的日式释车,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仲村。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又回到了农村,望着那儿的树木和田野,他高兴地喊着:“阿,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听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时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现在眼前。于是,以卢梭、狄亚纪要普勒、科罗和米勒为主要成员的、在欧洲美术史上声名卓着的“巴比仲画派”就这样形成了。
此后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许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画作品《播种者》( 1850 )、 《牧羊女》 (1852)、《拾穗》 (1857)、 《晚钟》(1859)、《扶锄的男子》 (1863)、 《喂食》 (1872)、 《春》 (1873)等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着、放牧、劳动着、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
在60年代,米勒的作品在法国画坛引起极大的反响,他的作品一次次地被拒绝。直到1867年,米勒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 他的一生,物质生活极为不幸,有时甚至几幅作品仅换得一双小孩子的鞋。而他死后,法国为购回《晚钟》一画,竟花了80多万法郎。
天才和不幸往往在人的命运中伴生。1875年12月22日,画家在巴比松逝世。
如同卢梭、科罗等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米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不过,他笔下的农夫并不是天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衫槛楼,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便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㈥ 米勒生平(简单记述)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
生于法国格鲁什村。曾去巴黎美术学院跟德拉罗什学画。1840年,他的“肖像画”入选沙龙,正式跻身巴黎画坛。1874年,法国政府委托他绘制万神殿大壁画,但不久后在巴比松病逝。是巴比松派画家,画有《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拾枯草的人》、《拾穗》等。
㈦ 米勒 简介
雷吉米勒 Reggie Miller 位置:后卫 生日:8/24/65 高度:2.01M 体重:88.5kg 毕业学校: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87年毕业
职业生涯
2000年3月18日,对萨拉门托国王队,成为NBA历史上第21位得分超过21000分的球员 1999-2000赛季,罚球命中率0.919,列NBA第2位;投中165个三分球,列NBA第4位;三分球命中率0.408,列NBA第15位 参加2000年与洛杉矶湖人队的NBA总决赛,平均每场得分24.3 参加2000年“全明星大赛”(第5次) 参加100场NBA季后赛,平均每场得分23.2,三分球命中率0.406 1999年4月5日,对底特律活塞队,得到职业生涯的第18000分 1999年,罚球命中率0.915,列NBA第1位 至1999赛季,投中1702个三分球,列NBA历史上第一位 连续9个赛季投中100个以上三分球(1988-89至1997-98),NBA历史上第一人 入选1994-95赛季、1995-96赛季、1997-98赛季NBA“第三阵容” 参加1998年“全明星大赛”,得18分;在总共参加的4次“全明星大赛”上,平均得分8.8 参加1995年“全明星大赛”,成为步行者队历史上首位在 “全明星大赛” 上首发出场的球员 1998年1月28日,对费城76人队,投中职业生涯的第1500个三分球 获得1996年奥运会篮球比赛冠军 1994年6月1日,对纽约尼克斯队,单节投中5个三分球,创NBA季后赛最高纪录 荣获“本周最佳球员”称号(1996年1月29日和1991年2月25日) 入选1987-88赛季NBA“第二新秀阵容
编辑本段米勒时刻
提起米勒的三分球,就让人想起“米勒时刻”,比赛的最后几秒往往是米勒的专有时刻。 最早的“米勒时刻”是1994年步行者与纽约的东部决赛第五场。步行者落后12分进入第四节,纽约忠实球迷斯派克李对米勒疯狂说垃圾话,结果米勒单节25分,包括五记三分球,投完最后一记三分后,米勒冲斯派克李做出了着名的锁喉动作来示威。 最为经典的“米勒时刻”是在1995年5月7日这一天诞生,当时是1995年东部半决赛第一场,步行者与尼克斯杀得正起劲,当时步行者队落后尼克斯队6分,并且比赛只剩下8.9秒钟,根据常人来判断步行者队必死无疑,但米勒却打破了这一常规,他首先投中一个三分球,然后又在前场从尼克斯队手中断球,远投得分,此时步行者惊奇的将比分扳成105-105平,此时米勒又迫使尼克斯队犯规,他两罚全部命中帮助步行者队以2分险胜对手。 另外,1998年东部决赛第4场,米勒在最后时刻奋力推开了乔丹,米勒在仅剩0.7秒钟时,原地起跳命中三分球,率步行者反败为胜。 进球后的米勒像个孩子样原地不停的跳着。 在比赛还剩0.4秒时MJ(乔丹)三分线干拔出手,球刷框而出。
㈧ 法国名画家米勒出身于何种家庭
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诺曼底人,于1814年10月4日出生在柯唐坦半岛北部瑟堡附近的格雷维耶教区的格鲁齐村。这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偏僻荒凉的村庄。米勒是八个孩子中的老二。他名字中的“让”是随父名取的,“弗朗索瓦”则为纪念阿西西的圣徒弗朗西斯而取的。 他的家族是那些保留着道德力量和崇高思想的家族中的典范,这样的家族经常存在于比较贫穷的法国人民中间。托尔斯泰在论及某部当代着名的法国现实主义小说时说过“如果法国人都像这本书中所描写的那样的话,那么对我来说,整个法国历史就肯定变得难于理解了。”是呵,怎么可能让缺少理想的人们,去解读一部经常和明显地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历史书呢?而米勒的生活则肯定能更好地满足托尔斯泰的品位,他一定能从米勒的生平中认识到某种类型的人,这些人给国家、民族创造了真正伟大的奇迹,并还经常把英雄主义的特征贯穿到这些奇迹中去。 米勒的身体壮硕,精神焕发,行为绝对纯净,宗教信念坚定,思想严肃。这些都使他有别于他周围的人。他的父亲让·路易·尼古拉任教区教堂唱诗班的指挥。他粗通音乐,还指挥农民合唱队。我们很不解地注意到,大自然在成功地开启这位天才的画家之前,却把手先伸向了他的父亲,而天才最终还是在儿子身上体现了。让·路易·尼古拉是个文雅、爱沉思,艺术爱好不太明确的人。他试着制作泥塑和木雕,也喜欢观察动物、植物和人。是他第一次向小弗朗索瓦指出了乡间的美丽,也把自己严肃的道德观、纯洁朴实的思想,以及自己对吹牛胡扯和戏德打趣的厌恶都灌输给了儿子。 米勒的母亲埃梅·昂莉耶特·阿德莱德·昂利又叫杜·贝隆,出身于一个被认为是高贵人家的富农家庭。她的叔伯辈当中有一个人当过神父,在法国大革命中由于高傲地拒绝对宪法宣誓,并拒绝放弃自己的坚定信仰而差点丧命;他身强力壮,对于农活很感兴趣。另一位显贵的叔伯是个化学家。还有一个叔伯是个磨坊主,经常阅读帕斯卡尔、尼柯莱、蒙田和夏龙的作品。不过,家中最早对米勒产生很大影响的是他的祖母路易莎·朱梅琳。她是一位老态龙钟、笃信宗教的农村妇女。这位虔诚的天主教老太太清心寡欲,在上帝身上看到了一切,并且把上帝同大自然中的每一个场景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联系起来看待。米勒最早的回忆之一,是当他还是一个小小孩的时候,祖母把他叫醒并对他说:“我的小弗朗索瓦,起来吧!如果你知道鸟儿歌颂圣地的光荣有多长时间该有多好!”
㈨ 画家米勒的简介
米勒(1814-1875年)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着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麦穗》 和《晚祷》 等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