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巴尔扎克的写作原因
今年正好说说他 ——巴尔扎克诞辰200周年纪念
《环球时报》 (1999年04月16日第13版) 本报驻法国特派记者 马为民
编者按 :今年5月20日是法国着名小说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
诞辰200周年,本报驻法国特派记者在巴黎采访了即将访华的巴尔扎克故居博物馆馆
长伊夫·加涅先生。下面是记者整理的访谈录。
问:巴尔扎克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法国作家之一,中国读者对他的创作生涯有些了解,您觉得值得强调哪些方面呢?
答:要谈巴尔扎克的创作生活,首先得强调这样一点,它是以失败开始的。19世纪,英国作家沃尔特·司各特在法国很着名,其作品很走红,巴尔扎克欣赏他,想效仿。可惜,巴尔扎克不是司各特,他当时写的东西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他最初的几部作品没署真名,可见他自己也不满意。对比他40年代的作品和年轻时的作品,两者判若云泥。他看到此路不通,遂放弃创作搞出版,经营印刷厂、铸字厂,打算日后自己写,自己印,自己发行。这大约持续了两年多,最后又失败得一塌糊涂。其实,厂子并不坏,例如他把铸字厂盘给了他的第一个情妇德贝尔尼夫人的儿子,人家经营得很不错,这个工厂直到1974年还在,存在了近两个世纪。总之,巴尔扎克破产了,负债10多万金法郎,相当于今天的三四百万法郎。这样,他1828年年纪轻轻就搞得债务缠身。
问:可他来自一个殷实人家啊。
答:是的,他的家庭并不贫穷。不过,这个家庭很有趣,他母亲缺乏温情,父亲尤其特别,年轻时跟一个女子生了个小孩,人家要跟他结婚,他不干……他父亲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很多,但他成功地脱离了这种境况。他在拿破仑军队中干过,发了迹,后来当军需官。此人谙熟官场的白道黑道,巴尔扎克作品中的有些情节很可能源出于此。他父亲热衷冒险的一面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巴尔扎克年轻时就投入了工业冒险。
搞实业失败后,他又开始写作,一年之内写了3部小说。《舒昂党人》是他第一次用“巴尔扎克”署名,他因此书而崭露头角。不久他又停止写作,因为他体会到,由于着作权得不到保护,即使写小说成功,也不足以解决生计问题。他改作记者,为多家日报撰稿,这使他得以同其他作家继续来往,并结识了一些出版商,有了一个重要的关系网。
问:短短二十几年,他写了100部小说,不可想象。
答:巴尔扎克是罕见的勤奋作家,工作过度大概是他早逝的原因之一。他一天睡四五个小时,喝大量咖啡,这也损害了身体。他通常晚上8时上床,午夜起来写作,直到早晨8时。早餐之后,手稿和校样开始在他和印刷厂之间穿梭。他对校样总是改了又改。许多现代作家的手稿很干净,校样来了,改几个标点、几个字就完了。而巴尔扎克呢,他不是动几个标点的问题,有时是大段大段地重写。《老处女》这部小说从手稿到出版,他改了9个校样。
问:排字工人可不高兴了。
答:当然。许多工人抱怨说,这不行,不能这样干,有的人甚至不想再排他的书。另外,他的修改不受时间限制。书重印时,他还要改。逝世前两三年,他还在修改二十几年前的手稿。他能够从一个平庸作家成为着名作家,这种工作精神是重要原因。可见,成功不仅需要天才,还需要勤奋。钱袋空空是巴尔扎克创作的强大动力,为挣钱还债,他写作写作再写作。他终生贫穷,晚年情况变好,但他没有时间享用了。
问:据说,他决心以严肃态度投身创作时,特意在书房里摆了拿破仑的塑像,还写了这样一句话:“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他怎样看待拿破仑?
答:拿破仑是巴尔扎克终生参照的人物之一,他确实想成为“文学上的拿破仑”。在他眼里,拿破仑是个神秘的具有象征性的人物。他欣赏他的政治军事天才,欣赏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拿破仑的《民法典》实际上是在旧制度灭亡后重新创造了一个法国社会,巴尔扎克作为小说家也在重新创造一个社会。不过,巴尔扎克从来不是一个无条件的欣赏者,对拿破仑也是如此,他从未停止过批评拿破仑的制度,对他的警察制度的批评相当激烈。
问:他尤其激烈抨击金钱和金钱的力量。
答:这既是又不是。巴尔扎克抨击钱迷心窍、滥用金钱,可他自己又是个资产者,办企业,搞投机,还想开银矿,经营菠萝业,以图发财。实际上,他主要认为,有钱的全是些庸庸碌碌的人。据巴尔扎克说,法朗索瓦一世给拉斐尔几十万金法郎而不图任何报答。他因此一再将拉斐尔和他自己那个时代的艺术家的命运相对比。当时,艺术家为求得一点创作补贴,不得不跟官僚们打交道,而这些官僚一无所能,没有一点慷慨大度的精神。所以,他抨击的不是金钱,而是那些既拥有金钱又掌握权力的平庸之辈。
问:在您看来,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应是哪一些?
答:我要是试图对巴尔扎克的作品分等排队,那就太冒昧了。唯一能够说的是,他的主要作品是《人间喜剧》。其次,对哪些是他的代表作,看法可以很不相同。中国读者所看重的作品不一定是德国或美国读者看重的,法国读者今天所看重的不一定是昨天看重的。他的作品丰富多彩,所以要看你想从中得到什么。如果对小说的写作结构感兴趣,《欧也妮·葛朗台》无疑是代表作之一;如果对社会分析感兴趣,《幻灭》肯定是了不起的作品;如果从创作分析的角度对巴尔扎克感兴趣,今天的许多人就非常看重《无名杰作》;如果对时代风俗感兴趣,则可读读《金眼女郎》。总之,可以各取所需。由此可见,巴尔扎克的作品很了不起。
问:在中国,巴尔扎克被视作现实主义作家。
答:法国人也长期这样看,近30年来不是这样了。仔细研究就会看到,巴尔扎克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社会,他分析批判的实际上是这个虚构的社会,虽然它在很多方面参照了现实社会。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由好几个现实人物综合而成,而非真实人物,他创造的社会也是这样。再说,法国19世纪是农业国,人口90%以上是农民,而他的小说只有一部是写农民的,即《农民》。他虚构的社会是个市民商业社会,是个小法国,不能反映法国的全貌。他创造、虚构一个社会,以便更好地展示他怎样感受现实社会。所以巴尔扎克实际上并不是现实主义作家,不属于人们所理解的那种现实主义。这当中有细微的差别。再说,对作家分类本身也在失去过去的意义。
巴尔扎克头脑中没有理想社会,他对任何政治制度都不是无条件欣赏。他既不属于反动派,也不是进步主义者,他超越这一切之上。
问:请大体谈谈他的文学地位。
答:这可是个大问题。巴尔扎克生前没有获得他应当获得的荣誉,比如他没有入选法兰西院士,没有获得荣誉军团勋位,没有获得任何官方的荣誉,这令人吃惊,根本无法同维克多·雨果相比,为雨果举行的隆重葬礼在法国是空前绝后的。
问:80年代,在凯旋门所在的戴高乐广场,展出过记录雨果葬礼的巨幅照片,我看过,真是极尽哀荣。
答:从这种对比中可以体会到,在他那个时代,一个作家和一个小说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是很不相同的。雨果是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可是今天读他的诗作的人不多了,多数人是通过读他的小说了解他的。他俩都是了不起的文学大师,有一点不同的是,就全部作品而言,巴尔扎克似乎更好地经受住了时间的推移,没有什么重要作品遭冷落。如今读巴尔扎克的人通常要读他的全部作品;读雨果的人则不是,有的人可以很欣赏他的《悲惨世界》,却从未读过他的诗作。我毫无贬雨果之意,只是借此说明巴尔扎克的特点,他的整个作品有总体构思和整体构架,《人间喜剧》是史诗般的鸿篇巨制。有这种能力的小说家极为罕见。
在他之前,小说不属于主流文学,是巴尔扎克使它登上了大雅之堂,上升为主流文学。如今法国人多数是读小说,而这正是从巴尔扎克开始的。
问:今天在法国,巴尔扎克小说的阅读情况怎样,他对后人的影响如何。
答:巴尔扎克的小说不容易读。在法国,孩子一般到16岁,才让他们读巴尔扎克。实际上16岁也有些早。为了能够真正欣赏它,要有历史知识,要有社会观点,要了解19世纪的文化。读过巴尔扎克作品的年轻人上了些年纪再读就会发现,过去没有留心的地方恰恰最激动人心。在知识分子看来,巴尔扎克的作品确实博大精深。
关于他的影响,可以举几个例子。巴尔扎克构思过很多创作题材,但没有动手写。去年荣获梅迪西丝奖的帕特里克·朗博的小说《战役》,就是从他手稿中的一句话获得灵感的。他还启发了一些造型艺术家,特别是画家。他的小说《无名杰作》讲述一个画家的故事,大部分情节是在巴黎。有4个画家一起读了这部小说,深受震憾,创作了一些作品,今年要在巴黎举行画展。还有,当年毕加索为这部小说插图几年后,就搬到小说假托主人公在巴黎的画室住。毕加索正是在这里创作了代表作《格尔尼卡》。有几张反映毕加索这间画室的照片,其中一张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无名杰作》这本书。这不是偶然的,毕加索大概思考过巴尔扎克对艺术创作的见解,于是两位大师超越时空而相会了。
这一切说明,对巴尔扎克艺术的探讨仍然是个现实的问题,许多人还在从中汲取灵感。他的作品可以一读再读,越读越能发现新东西。这正是大作家的标志。巴尔扎克思考的问题不仅仅属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而是人这个永恒的问题。我认为,主要由于这个原因,巴尔扎克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永远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家。
‘贰’ 巴尔扎克被称为
巴尔扎克就是法国人也就是法兰西人。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却完全失败。而后他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曾一度弃文从商和经营企业,出版名着丛书等,均告失败。商业和企业上的失败使他债台高筑,拖累终身,但也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着作,这也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网络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叁’ 激情四射天才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设想写143部长篇,把自己所有的作品纳入一个总的计划,以构成一个总体,这个总体便称作《人间喜剧》。
在巴尔扎克之前,还没有一个法国作家有如此宏大的气魄,敢于提出“完成一部描写十九世纪法国的作品”的巨大任务,也没有一个作家有这样的才能,能将百部小说组合起来,构成一套包罗万象的社会风俗画,记述了整整一个时代。
因为早逝,巴尔扎克最终只写出的有96部。和他的偶像一样,虽然事业未竟,但都登上了神坛。拿破仑登上皇位,巴尔扎克被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而同他的偶像不一样的是,巴尔扎克在文学战场一上场就遭遇了滑铁卢。
大学学完法律,他拒绝家人要求他从事公证人事务所的职业,而有志在文学上闯出一番天地。父亲最后同意给他一年时间试试,巴尔扎克把自己关进公寓,写出了处女作诗剧《克伦威尔》。
父母拿去给法兰西学院的一位院士看,收到的评语是:“这位作者随便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搞文学。”
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巴尔扎克也的确没有搞文学,他搞过多种行业,从事过出版业,开办过印刷厂、铸字厂,结果都是以债台高筑收场。
看巴尔扎克小说中的商人腾挪跌宕手段高明,真的让人以为作者谙熟经商之道,或许他欠缺不是才能,而妨碍他取得商业上成功的是他的个性。他也曾成功地挣过一些钱,但是他花钱能力总是强过挣钱的能力。他追求浮夸生活,挥霍无度。江山还没打下来,就先把后宫填满了。
他掏空了他可怜的母亲和爱他的妹妹的腰包,还接受情妇们的钱财,对于花家人和女人的钱,巴尔扎克从不为此感到丝毫愧疚。只能说,天才有自己的权利。
不过,巴尔扎克的所有读者都该为此而庆幸,庆幸他没有成为一个成功商人,否则我们将失去一个伟大的作家。正是这些失败的经历,不仅把他推向另一条道路,还成为他另一条前进路上的基石。
商业上的一再失利的巴尔扎克重又拿起他的笔,躲进房间埋头创作。整个创作期间,他都一直被追债,被人追债也成为鞭挞他奋力创作的动力。后期名声鹊起时,他又因为出尔反尔把稿子卖给出价高的出版方,因此经常被官司缠身。
每天工作14-16小时,有时候甚至达到18个小时。为了提神,他把一杯杯黑咖啡灌进肚子,还自创了用冷水冲咖啡的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提神效果。
支撑他旺盛的创作力的,不只是黑咖啡,更多的是来自创作中涌现的激情。巴尔扎克把他的激情赋予他笔下的人物,这些人物的激情反过来又刺激作者的热情。
他不惜力气地为描述一个人的形象,一个人物的性格,一间房子、一桩买卖写上成千上万字,每一个字都热气腾腾。似乎他很乐于描述细节,享受这种乐趣。如果没有一边制造一边享受,那么就无法理解他怎几乎牺牲一切人间世俗的享受,激情如炽像一个巨人般工作。
巴尔扎克似乎对骨相学怀有相当的信任,在描述人物相貌特征时,顺便写出与之对应的性格特征。巴尔扎克自诩能看出街上走过的每一个人的职业,只要看他的脸,他的动作和他的服装就行。
实际上并非所有他兴趣冲冲的描述,都是读者所想知道的,所感兴趣的,但是他自己则毫不懈怠,尽可能把他所掌握的行业信息都写出来。
巴尔扎克像一个偏执狂迷醉在他的创作世界中,和书中的人物争吵,病危时喊道:“把皮安训叫来!皮安训会救我!”(皮安训是小说中的名医)
生活中巴尔扎克也是激情四射,在日更夜更不辍的期间,巴尔扎克发展了好几段恋情。他的初恋对象是一位跟他母亲差不多的年纪的有夫之妇,除了这段感情外,其他感情都是在他写作生涯期间,不是有夫之妇就是寡妇。不得不说,天才总是有自己的权利。
法国人对于爱情予以宽容的尺度特别大,婚内出轨根本不算事,老少恋多角恋也屡见不鲜。直到现在还是遗风犹存,现在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他的夫人就是个例子。马克龙在法国能当总统,如果他在中国,连村长也当不上。
巴尔扎克和他同居七年的韩斯卡夫人最后同意和他结婚,可几个月后,巴尔扎克就告别人间。他的才华未尽,激情未尽,可他的身体已经耗尽。
他知道各场战役,各种诉讼,交易所的花招,银行业的操控,地产的各种投机,化学的奥秘,化妆品的制造窍门,印刷业的技术,造纸业的创新,绘画艺术,古董收藏,神学家的讨论,催眠术的神秘,记者的黑幕,出版业的经营,剧院的欺诈,政治的欺骗。他懂得如何计算遗产、年金、利息,他知道巴黎每一个街道房子的租金,他知道什么样的马车最时尚,帽子加一道花边多少钱。如果他不希望高老头死,他是有能力给他开出一剂起死回生药方的。
因此有“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之称的丹纳这样评价, “巴尔扎克的作品是莎士比亚之后,人类最宏伟的文件贮存库,人的内心世界的网络全书。”
毛姆这样说, “伟大的小说家用自己的作品丰富了全世界的精神宝库,而这些人中,巴尔扎克是唯一一位我会毫不迟疑地冠之以天才的人物。”
巴尔扎克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有想让世界屈服的野心, 他渴求不是得到文学中的一根元帅的权杖,而是那顶皇帝的皇冠。
当一个天才又富有激情时,那就再没有什么能阻止他通向伟大的神坛。
我们来看天才走向神坛的那些足迹吧。
这部作品之所以被推为最好的作品,一是体现在内容上,切中时弊。另一个则是体现在写作力上,凝练而富有力量。
“朋友, 既然你能克制你的愿望,就走你的平凡的路吧。我入了地狱,而且得留在地狱,不管人家把上流社会说得怎么坏,你相信就是!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隐藏在金银珠宝底下的罪恶。”
《高老头》即便没有写尽,也最大程度地做到了。
高老头曾是狡猾精明的商人,过着丰食餍足的生活,但是他最后被亲情搜刮成干尸,死后连下葬的钱都是大学生拉斯蒂涅筹借来的,两个嫁入豪门的女儿连葬礼都不参加。亲情在名利虚荣面前不堪一击。
拉斯蒂涅是一个对上流社会无限渴慕的大学生,他的欲望被勾起,要跻身上流社会,不得不以上流社会的用度来装扮自己,他榨取母亲、姑妈和妹妹们口袋最后一个法郎,开始学习上流社会那一套待人处世的方法。如果不是伏脱冷过早被捕,很难说他能摆脱那个骗财的陷阱。纯真在欲望面前不堪一击。
德-鲍赛昂夫人通晓上流社会的法则,她曾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可以驾驭其中,可这个伪善的社会从来都是利益为王,她最终被抛弃,心灰意冷。爱情在金钱权力面前不堪一击。
能对这个社会施以还击的只有伏脱冷那样的人物,了解社会法则、洞悉人性弱点,凶狠如鹰,蛰伏如蛇,狡猾如狐,贪婪如狼、胆大如虎,只问目的不问手段。
伏脱冷这样一个让人后背发寒的黑暗人物,居然能让读者对他涌起钦佩之情,甚至暗地替他惋惜,期望他干出一些报复社会的事情来惩罚这个社会。这足以说明巴尔扎克的成功,他无比深刻地把社会的阴暗面写出来了,激起人们对于社会的诅咒。
写作力上体现出的天才表现在人物刻画、故事叙述、结构等方面。
人物刻画非常准确,从形象、语言、行为到心理都非常贴合人物身份,高老头,拉斯蒂涅和伏脱冷成为文学经典人物就是最好的证明。
把不同身份的人物拢在伏盖公寓集中展示,每天吃饭时共聚一桌就像角色登上舞台,各自说出自己的故事。创造一个空间,将所有人物集中展示,体现了凝练性。这就算不是首创,也是很具有借鉴意义。纳博科夫在《玛丽》中的膳食公寓就是有鉴于此。
不同叙事线索但是又浑然天成地交织在一起,叙说不同线索时丝毫没有切换的痕迹,这得益于伏盖公寓这个空间设定,也体现小说构造的精密以及叙说技巧的高超。
和巴尔扎克的其他长篇小说相比,《高老头》用相对较短的篇幅叙述了更多的故事,没有丝毫余赘,这是他最为凝练的作品。
这部作品刻画了一个极端的吝啬鬼,就书中的描述,我想实际生活中有比他更吝啬的人,至少他还在家中宴客。
穷人的吝啬是被理解的,老葛朗台的吝啬主要体现在他有钱不肯花,他的吝啬是思想的吝啬,钱财在他心里衍化为另一种物品,只有握在手中的金币才能填补他内心的匮乏,成为他心理安全感的一种寄托物。
巴尔扎克捕捉到这种心理上的匪夷所思的显证,对这样一个人物的言行刻画需要天才的观察力,巴尔扎克就有这种才能,成功塑造一个守财奴的经典形象,使他成为代名词,这是这部小说最主要的贡献。
老葛朗台的是守财奴,把金钱看作最重要的东西。女儿欧也妮-葛朗台却是慷慨大方,把感情似做最珍贵的东西。为了初恋的堂哥,倾其所有。后来被爱情抛弃,她也是广散钱财行善。女儿像是对父亲的讽刺。
按说有其父必有其女,这样一对截然相反的父女,有些让人不可理解,小说中就此也没有提供什么说法。不过,文学的魅力之一是可以各种解读。
我想可以这样说,欧也妮继承母亲的性格, 受母亲的教育影响更大,后来爱情的力量又成为左右她的行为一种非常的力量。除了父女两人外,其他人物并不吸引人。
巴尔扎克追求卡斯特丽侯爵夫人不成功,于是在小说中把她塑造成特·巴日东太太这个角色,一个始乱终弃的荡妇形象,以此来泄愤。
三部曲主要描述吕西安这个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他是一个满脑子都是幻想的年轻诗人,被情妇特-巴日东太太带到巴黎开创事业,他对于前途的美好幻想在初到巴黎后就被残酷粉碎,他被特·巴日东太太抛弃。
穷苦潦倒的吕西安想要用笔打下天下,可他又不甘文学路上需要历经漫长的艰辛磨练,他选择走一条成功的捷径,成为记者,成为受人操控的文字上的打手和鼓手。他的才华为他赢得了名利,他过着奢华无度的生活,沉醉在温柔乡里,最后才华耗尽,钱财花光,在同行业的挤压下事业爱情都破产。
吕西安像落水狗一样回到家乡,善良的亲人原谅他的荒唐浅薄,可他在心怀叵测者的鼓动下,他又露出天子骄子般不可一世的嘴脸。最终昙花一现成为遭人愚弄的对象,他的好心成为家人的灾难。吕西安准备跳河自杀,遇到一位教士,一个专门收买灵魂的教士,吕西安对他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吕西安跌宕起伏的人生,像似反光镜,折射了社会的不同行业、阶层、人群的风貌,把一个万花筒般的幻梦呈现出来。
小说中的几次对话特别能发人深省,让读者有一种智力上的收获。
其一,在吕西安动身去巴黎前,大卫对夏娃分析吕西安的个性和命运,时后大卫的预见得到了证实。由此可见性格决定命运是颠破不灭的真理。
其二,文学小组中的大尼埃对吕西安分析文学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要经历什么才能通往成功。可谓是道出此中艰辛,时至今日,对于文学爱好者也是一剂良药。
其三,罗斯多在引领吕西安进入记者行业之前,对他分析了这个行业种种黑幕,那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伎俩手段令人咂舌。
其四,收买吕西安灵魂的教士谈出一番对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见解,会使人领教什么叫社会泥沼中摸爬滚打一辈子后的终结解读。即便是邪恶观念也罢,如果不能反驳,那么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
《奥诺丽纳》可以说是一部纯爱情小说。奥诺丽纳是一个在爱情中坚决捍卫内心自由的女人,她所追求的自由可以说被几乎所有其他的女子忽略,即便万千家财柔情万丈也不能收买她,而正是她恪守内心的珍贵,她的情感超凡卓越,在她的心头开出一朵蓝莲花。可惜的是最后香销云散。
《搅水女人》是一部很适合拍成连续剧的剧本。既有邪恶也有善良,既有贪婪也有慷慨,既有无知也有狡诈,有出卖有收买,有亲情有爱情,有争产有夺爱,有暗杀有决斗。看得最过瘾不是好人与坏人斗,而是坏人与坏人斗,有着将军的才能却耍着流氓的手段,是决斗的勇士又是金钱的奴隶,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夏倍上校》和《禁治产》都涉及财产的争夺,正义的君子和贪财的小人的对仗,恶与善的较量。这两部相对而言篇幅较短,叙事集中,从中可窥见巴尔扎克的写作风格。
《都尔的本堂神甫》和《邦斯舅舅》塑造了几个可怜者的形象,他们虽然都是年纪很大了,但是对于世界的认知还像个孩子,在物欲的社会,人为刀殂他们为鱼肉。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人类社会从来适用的都是丛林法则,而不是靠道德来推进的。
虽然小说起名为《贝姨》,书中人物也有贝姨这个人,但是她不过是一个配角,一个穿针引线的角色,相比她的戏份,这部小说最多的戏份给了一个老色鬼——于洛男爵。这位爵爷一辈子风流,简直令人发指的程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严重性瘾患者,即便他知道明天要死,如果当下有一个女人站在他面前,他还要去勾搭,死也要死在裆下。
并不是说这些小说不值得一读,巴尔扎克的所有作品可读性很强,他的孜孜不倦的描述总能闪现他的幽默,他的讽刺,他对于人的深刻解读,这些能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也能受到教育。
只是囿于时间上或是风格性上,需要在所有作品中做选择的话,可以选择前面推荐的那些。当我们对于作品的阅读都要拣三挑四的话,我们是有多么幸福,为此我们该向提供这样机会的伟大作家们表示敬意。
一个人要伟大,不能不付出代价。伟大的作品是用汗水灌溉的 ,才具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同一切生物一样有它多灾多病的童年,社会排斥残缺不全的才具,正如自然界讨论衰弱或畸形的生物,要出人头地,必须准备斗争,遇到任何困难绝不退缩,一个伟大的作家是个殉道者,只是不死罢了。
‘肆’ 为什么通俗小说家大仲马可以进先贤祠,而大文豪巴尔扎克却没进
法国人不仅看重伟人的艺术成就,更看着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思想贡献。法国人的心目中,一个伟人不能仅仅只有艺术建树,更重要的是他对国家和民族乃至人类的思想和精神贡献。尽管巴尔扎克曾有文学巨着笑傲世界文坛,但他的作品缺乏伏尔泰式的思想启蒙和卢梭式的精神贡献,故无缘进入先贤祠这一归葬地。同样闻名世界文坛的雨果,他有资格入祠,也并非缘于他的《悲惨世界》,正如棺木前的说明所云:“他坚决反对拿破仑的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即使回国以后也拒绝特赦的政治思想见地”。
‘伍’ 巴尔扎克是哪国人什么学家
巴尔扎克
(Honore de Balzac 1799~1850)
作者简介: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放下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人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陆’ 为什么罗丹《巴尔扎克》的雕像刚出来时不被法国人接受,甚至被舆论拒绝、诋毁、攻击
人们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
‘柒’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着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通用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的守财奴,莫不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
本书主要讲了:欧也妮对前来投奔的表哥一见倾心,父亲却不喜欢他。他们俩交换了彼此最贵重的物品。葛朗台很生气,不肯原谅欧也妮。欧也妮的母亲因心情忧郁加上旧病复发而撒手人寰,葛朗台在死之前依旧想着他的钱。
葛朗台是个既可笑又可悲的守财奴,他一生都在和钱打交道,以致于他每天脑中都在想着如何赚钱,如何省钱,再省点。恨不得自己、老婆和孩子,一天都不开销。为此,他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失去了妻子、女儿、侄子的情亲和朋友,没有一个真心的人。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吝啬,一个对他人、对家人、甚至对自己都一毛不拔的人,你还能去奢望他能为别人着想,以至于他不会也不可能有诚心相待的朋友。朋友之间,应坦诚相见,平等对待,互相帮助,用你的真心去捂热他人的心,亲情友谊自然就会悄然绽放。而这一切与葛朗台无关。
可是在那个世态炎凉,人情淡漠,自私自利的时代,又会有多少人明白呢?这个阶级统治的世纪,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铜臭味,多数人被熏得失去了辨别事物最初的本质的能力。而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越走越远。甚至已经忘记了原来的意念。就像葛朗台刚来到小镇时,还是位穷光蛋。但是现如今他是家财万贯,这些真是他真正想要的吗?也许是吧?金钱财富是他一生梦寐以求的。但葛朗台并没有收获幸福的生活,他到死还没有明白人真正追求是什么,这就是葛朗台的悲哀。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呢?
葛朗台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却是一个失败的人生。尽管他在商场上稳赢不亏,积累了自己都不清楚有多少钱。但他却输掉了人生。葛朗台只会善于经营财富,却不会经营人生。所以葛朗台就是一位失败的商人。他至死前还没有醒悟,还惦记着他的金库,久久不肯安乐死。这让我想起了《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比起严监生,葛朗台可怜多了。在严监生临死前还有三姑六婆的亲戚来看望,而葛朗台只有他的女儿和家里的唯一仆人。
他永远不会体会的别人的爱,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和钱。除了这些,他活着在没有其他理由。即使活着,也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纵使他活着,但他不懂生活。生活是美好的,是享受的。可是他的眼中别人都是有目的的,肮脏的,世界是灰暗的,只有钱是闪亮的,最美好的。完美印证了一句古话“相由心生”。
记得书中有句话,是葛朗台死前最后一句话:“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真是可笑,死了之后还是不肯放手自己的钱财。活着只有它,死了还要被它禁锢。
守财奴真是可悲,失去一切,换不来自己想要的。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塑造典型的巨匠,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大师。正如他所言,《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在这个杂乱无章的社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时代的洪流吧某些人推向浪峰,又使某些人沉入水底;金钱取代门第成为权力的象征,财富的多寡成为划分等级的新标准。一切以拜金主义为核心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历史内容:人们“不在信仰上帝,只崇拜金犊”了,金钱成为整个社会的机制与杠杆。
葛朗台城府极深,说话不多,动作更少,但是一心都扑在金钱上,文中有这样一处描写极为贴切,“他半夜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抚、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甚至于到他生命垂危之际,他全部生命力都退守到眼睛里,能够睁开眼睛的时候,眼光就立刻转到满屋财宝的密室门上,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的盯着,觉得这样心里才暖和。
葛朗台的吝啬也是“过人”的,他把所有的开支都看成浪费,奢侈享受更是不可容忍的恶习。尽管家财万贯,但依旧过着庄稼人的生活,喝的是坏酒,吃的是烂果子,住的阴森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楼梯台阶都被虫蛀坏了,女仆差点摔了跤,还怪其不挑结实的地方落脚,女儿生日那天,有客人要来,也只不过比平时多点了一支蜡烛,招待的食物,叫仆人多打些乌鸦。
这种吝啬到骨子里的人,认为手生来是捞钱的,让钱从自己的手指缝漏出去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因此,当得知欧也妮把私蓄送给堂兄弟兼情人时,竟然发展到取消女儿对财产的继承权的地步,将女儿软禁起来,每天只给清水和面包,逐渐造成了女儿的爱情悲剧。当女儿被迫放弃财产继承权时,他既是“感恩”,又是“开导”地说:“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我们两讫了。这才叫做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场交易。”
如此,葛朗台已不是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了,葛朗台因为没有适时的把握好自己对金钱的欲望,反使得欲望来控制了他。在过分的欲望中浑浑噩噩的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个可悲的人就这样自食苦果。我们是否应选择性的放下些欲望,更好的把握转瞬即逝的人生?
《欧也妮·葛朗台》是伟大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虽说《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中不包含任何血腥或生离死别的场景,但它却是我读过的所有小说中最悲惨的一部。
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巴尔扎克用生动的文字塑造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守财奴——葛朗台先生。我很难想象在现实社会中会存在像葛朗台先生这样的人,他耗尽毕生的精力去赚钱,但他却并不打算用这些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犒劳自己,而是将数不尽的金币囤积在仓库里,自己省吃俭用的同时也命令家人严守清贫的生活方式。《欧也妮·葛朗台》的主人公欧也妮是葛朗台先生的独生女,巴尔扎克用唯美甚至浪漫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欧也妮如何从一个单纯善良的少女一步步堕落成一个和他父亲一样刻板的人的过程。而更让人揪心的是,数十年的耳濡目染并未玷污欧也妮的纯洁灵魂,让她成为像他父亲那样的人,一段令她心碎的恋情却最终耗尽了她的天真本性。当得知自己深爱的人背叛自己之后,她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从多情善良的女孩变身为势利而又冷漠的女人,令人惋惜。
虽然《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描述的是19世纪初的法国人生活,但它的情节将永远打动世人,它的故事永不会落伍,除非“金钱”这个东西彻底退出人类历史的舞台。
在现实生活中,像欧也妮和夏尔那样的人太多了,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我的室友平日里经常嚷着要傍大款,老师在课堂上教育女生以后要如何利用丈夫的金钱去享受,母亲从小就教育女儿:千万不要搭理那些一贫如洗的男人……像我这样一个自认为还算清高的人,有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在现实世界里金钱就是一切。环视身边的那些势利刻薄而又无情无义的人,与其说是人性本恶,倒不如说是现实残酷。
于是,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但是,对于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信仰能为我们提供多大的帮助呢?其最大的帮助,或许就是在我们面临逼迫与诱惑时为我们增添一份理智和忍耐力吧?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太太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就像一只温顺谦卑的羊羔,用最大限度的宽容去面对丈夫的无情、狡诈和贪婪。她毫无怨言地忍受着平淡的生活,仿佛她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忍耐痛苦。“我可怜的女儿,总有一天你会知道,在进入天堂之前,我们要一直忍受痛苦”,这是她临死前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字字饱蘸对女儿的怜悯,让人潸然泪下。说实话我并不看好像葛朗台太太那样的人,因为她太过于死守宗教教条,对任何降临到她头上的苦难都逆来顺受,已丧失了判断力和尊严。但我认可她的那句遗言,那也是《欧也妮·葛朗台》中最让我难忘的一句话。
读完《欧也妮·葛朗台》之后,我情绪低落了一阵子。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再重读《欧也妮·葛朗台》了,因为它不仅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阴暗面,它还告诉你,即使是有信仰的人、至善的人,也不能脱离丑陋的世态,甚至不得不屈服于罪恶。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呢?
接触巴尔扎克的这本代表作还是在刚刚过去的学期初,在大学正儿八经的第三个年头,理应忙到最不可开交的时候。或许起先自己的注意力仅仅是被这独特的、颇具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色彩的主人公名字吸引,又或是在烦闷之际企望借巴尔扎克这极富盛名的现实主义批判家笔下多愁善感的人物世界来排遣枯燥的学习之苦,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阅读过程中,与自己所有捉摸不定的小情绪一起带入最多的无疑是对——欧也妮,这个可以令人在有意无意间用想象的缤纷勾画出一个眉眼间充满了忧愁的姑娘的无尽幻想。
果不其然,这位功勋卓越的批评家为我们描画的的又是一副以现实悲剧为基底的卷轴,老葛朗台发自内心对金钱的欲望、贪婪是成就这部结局貌似不愠不火的惨剧的导火索,欧也妮作为全剧最为单纯、愿将善良本性呈现给小人物世界的、这场人间闹剧的主角,她的血肉在极尽细致的描写和与诸如夏尔、克罗旭等人的对比中饱满充实起来,道德、伦理、人性都丧失在对物质财富无限度的痴狂和执迷不悟中,没有令人讶异的传奇色彩,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一出上演在家庭内部的普通闹剧,成就了"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然而其惨烈程度绝不亚于航海史上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这么一部凭心而论平凡但绝对不平庸的文学艺术着作。
欧也妮自幼、乃至其悲惨一生都生活或者说困在索漠城,性格与她的母亲葛朗台太太一样懦弱,对父亲老葛朗台向来百依百顺。老葛朗台投机买卖成为索漠城的首富,受人"尊敬".在时代背景和利益的驱使下,索漠城中稍有头衔的富贵人家纷纷巴结葛朗台一家,争相娶欧也妮为妻。天真的欧也妮爱上了来自巴黎的落难公子——堂兄查理,并倾尽积蓄力保查理周全,导致老葛朗台大怒之下对欧也妮施以非人的惩罚,葛朗台太太不忍心看女儿遭此困境逼迫,多般哀求无效之后承受不住撒手离去。多年后老葛朗台终究敌不过岁月摧残含恨而去,尚未婚配的欧也妮孤独继承巨额遗产,此时欧也妮的情人查理回到巴黎,但此时的查理却忘记所有誓言并狠狠辜负了曾救他于水深火热中的堂姐,为财迎娶了公爵的女儿为妻,悲痛欲绝的的欧也妮与商人的儿子结为连理,但不幸如影随形,她在33岁时就成了最有钱的寡妇,自此幽居独处,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并"挟着一连串的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
"大凡守财奴都不信来世。""……以正当和不正当手段,在现世就登上穷奢极欲和繁华享用的天堂,为了占有转瞬即逝的财富,不惜化心肝为铁石,磨砺血肉之躯,就像殉道者为了永恒的幸福不惜终身受难一样……"巴尔扎克实际上扮演了最阴险的角色,从读者拜读这本书,到无论是在感情还是待世态度上受到打击,留下创伤,全都源自他笔下这简洁切实的语言,寥寥数语就使得黯淡罪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和人性在利益驱使下像"殉道者"追求"幸福"似的"不惜终身受难"的凶相暴露无遗,责怪老葛朗台吝啬?唾弃查理背信弃义?他们固然难辞其咎,但透过反面人物那些令人不齿的种种恶行,索漠城作为一个小小的不知名的社会缩影,我们应该更深切地体会到19世纪的法国的精神建设究竟崩塌到了何种惨烈的程度。书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交易关系完全渗透到了婚姻与感情生活里。对上流社会来说,每一桩婚姻都是一件互利公平的交易,每一次外遇都是一笔算计已久的买卖,没有爱情的婚姻处处可见,没有金钱的恋爱却如同见不得太阳的孤魂野鬼般难觅踪影。老葛朗台绝不让自己的女儿去爱破了产的查理,鲍塞昂子爵夫人两度被弃,都是因为金钱在作怪。
"到三十岁,欧也妮还没有尝到过一点人生的乐趣。她凄凉惨淡的童年是在一个得不到理解,老受欺侮,始终苦闷的母亲身边度过的。""欧也妮的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恋爱是她郁郁不欢的根源。""她耗尽心力扑向幸福,迄今却得不到补偿。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一样,也有呼气,吸气:一个灵魂需要吸收另一个灵魂的感情,需要把这些感情化作为自己的感情,然后再把这些变得更丰富的感情,送还给另一个灵魂。没有这美妙的人际现象,也就没有心灵的生机;这时心灵由于缺少空气,就会难受,就会衰萎。"巴尔扎克的创作天赋没有限制和停留在准确无误地刻画守财奴的聚敛癖和偏执狂上,在以大量笔墨描绘金钱的诱惑力的同时,用欧也妮的存在为读者阐明了一个普世真理,金钱固然给人带来权势,却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至少,在人类的感情领域,金钱是无能为力的。对欧也妮来说,金钱既不被她需要,也没资格成为一种慰籍,她是黑暗污浊的利益社会中的一抹亮光;像老葛朗台这样的人,表面上做了金钱的主人,实际心甘情愿成了金钱的奴隶,终其一生为金钱奔忙,除了一种虚妄的满足感,一无所获。
纵然欧也妮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有一定的狭隘性和盲目性,但在腐败的、充满了铜腥臭气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毫无功利色彩的幻想却是对比拜金主义最好的引子,而她自己本身作为这个肮脏的金钱王国中独立特殊的存在,成为一名虔诚的信徒,凭遗产和一己之力兴办教育事业,以一颗慈爱宽容的内心善待着周遭的人和事,让我们在文末不禁为其作为牺牲者的命运感慨神伤不已。
读一本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一点不错,书承载着文字的精华,是从古到今多少人汗水的结晶。每一本书的时代背景、作者品格不同,每一本书的内容、思想固然也就不同。获得教养,从研读世界文学开始。
《欧叶妮·葛朗台》就是一本非常有名的世界文学作品,文中塑造的葛朗台成为四大吝啬鬼之一。这些足见作者——巴尔扎克的水平。小说是虚构的故事情节,却都需由一定的社会风气奠基,所以,小说是反映真实社会现实的镜子,是批判不良风气的利器。这两点在《欧叶妮·葛朗台》中就很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欧叶妮和妈妈一点都不普通,——大财主的女儿和妻子,怎么会一般呢?而她们却过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因为老葛朗台的吝啬是出了名的,他不会把钱浪费在任何“无用”的事上,尽管他有着几乎用不完的钱。于是日子平常地过着,像没有涟漪的湖水。然而这平静终于还是被打破了,老葛朗台的哥哥破产了,他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儿子夏尔来葛朗台这儿借住。于是欧叶妮单调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她从没有见过如此完美的人,他的相貌、他的穿着、他的气质……一切都在欧叶妮心中久久徘徊,充斥着这没有见过世面的女孩的心,她爱上了自己的堂弟!过不多久,堂弟即将去印度开辟新的生路,而他此时几乎身无分文。欧叶妮便立即将父亲让自己好好收藏的无比珍贵的金币给他,让他换钱做为路费。欧叶妮事实上冒了无比巨大的风险,为了堂弟,她没有想过这些金币在父亲心中的价值,也没有想过失去这些金币后,她会被父亲如何责罚。
夏尔自然是万分感激,他把自己的父母画像交给堂姐保管,之后万分不舍地踏上印度的土地,做起了罪恶的生意。几年后他有了一笔钱,为了权利与地位,他娶了高官的女儿,自己便做了同样的职位,他把当年欠下的钱还给堂姐,并要求堂姐把父母画像还给他,算是他们两清了,不再亏欠了。
因金币而被父亲囚禁的欧叶妮,已经变得无比成熟了。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父亲为了自己的利益将欧叶妮放了出来,而此时母亲也已几乎病危。母亲死后,欧叶妮得到了一半的财产。在追悼母亲期间,葛朗台假惺惺的扶着女儿用餐,小心翼翼地伺候,想让女儿知道自己是多么爱他,并信誓旦旦地说,每个月给女儿100法郎,而出于对父亲的感激,欧叶妮让老葛朗台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所有的钱。老葛朗台不久后也死了,欧叶妮得到了全部遗产。父母离世后,她唯一在乎的就是堂弟了,而等来的却是如此的一封信。然而她却出人意料地很镇静地还回了画像,继续过起平凡的生活。
这个故事折射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受制于利益的驱使,在对金钱的疯狂攫取中,会不顾一切地遗弃自己的家人与感情,而妇女又是如此无奈,她们没有办法改变命运,只能一味地为男性服务,而当她们真正有了财产时,她们又没有能力合理利用,几乎无法处理,只能默默活在世上。这是一出令人无奈的人间悲剧。
痴情的欧叶妮,为了堂弟可以付出一切,倾尽所有,而换来的却是一个被利欲熏心极度虚伪的人的无情抛弃。等待堂弟的这些年,她失去过自由,失去了父母,也失去了自己的青春,令人叹惋,也让人反省——利益,这究竟是何等的罪恶!
这样的社会已成为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但愿不要再出现:年轻的女孩,失去了一切,望着自己身旁的最后一个人,凄楚却也无语——“只有你爱我”。
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以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为核心贯穿始终,老葛朗台无疑是其中性格最鲜明的人物。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几乎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他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抚、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临死之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
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使老葛朗台成为一个十足的吝啬鬼:尽管拥有万贯家财,可他依旧住在阴暗、破坏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
贪婪和吝啬使老葛朗台成了金钱的奴隶,变得冷酷无情。为了了金钱,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人的基本情感,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在他获悉女儿把积蓄都给了夏尔之后,暴跳如雷,竟把她软禁起来,"没有火取暖,只以面包和清水度日"。当他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要破费钱财。只是在听说妻子死后女儿有权和他分享遗产时,他才立即转变态度,与母女讲和。
伴随贪婪和吝啬而来的是老葛朗台的狡猾和工于心计。对于每一笔买卖,他都精心算计,这使他在商业和投机中总是获利。另外,时常故意装做口吃和耳聋是他蒙蔽对手的有效武器。
老葛朗台的贪婪和吝啬虽然使他实现了大量聚敛财物的目的,但是他却丧失了人的情感,异化成一个只知道吞噬金币的"巨蟒",并给自己的家庭和女儿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老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刻画得最成功的吝啬形象之一,已成为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人物而广为流传。
他的钱多的数不清,但他家的老房子却年久失修,墙垣残破,楼梯踩上去嘎吱作响;当他病倒在床,奄奄一息时,想的居然是让女儿在他死后料理好一切,到阴间向他报账;当神父把镀金的十字架凑近他的嘴层,让他最后吻一下基督像,他却丧心病狂地企图抓住十字架·····他就是葛朗台,一个被金钱异化的着名吝啬鬼。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十分不解,金钱就算再具诱惑力,也比不上亲情,而葛朗台却把金钱看成他生命的全部,妻子生病时,都舍不得为妻子看病,认为那是浪费钱。可是,金钱能买来昂贵的补品,却买不到最起码的健康;能买来美味可口的食物,却买不了胃口;能买来精致的钟表,却永远买不到宝贵的时间。
如果吝啬到连一点儿钱也不愿意花,宁愿做一个守着金库的守财奴,还不如做一个穷人。就像一个故事所讲的,有一个有钱人拥有数不清的金钱,但他整日提心吊胆、忧虑重重,生怕自己的金钱被小偷盯上,而且他重来不交朋友,他认为那些人都是为了他的金钱才与他交朋友。这个有钱人就在这种忐忑不安的生活中病倒了。而他的邻居是一个穷人,整天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但穷人的家中总是传出欢歌笑语,而且因为穷人十分热心,他有不少知心的好朋友。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拥有金钱的人不一定拥有幸福和快乐,相反,有时穷人反而往往会比有钱人要快乐,他们不需想要那么多,只用健康快了地活着。
其实,有些穷人比有钱人拥有更多的财富,比如亲情、友情、健康和快乐。
有人说金钱是万能的,有人却矢口否认,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我早就听说葛朗台是个地道的吝啬鬼,终于,在书本中找到了答案。
葛朗台之前是个箍桶匠,阴险狡猾的老葛朗台利用各种手段弄到了一大笔财富,他始终把金钱当作自己的上帝,为了金钱,他对家人十分严苛,甚至不让他们买糖,欧也妮爱上了她的堂弟夏尔,因为父亲而破产的夏尔变得失魂落魄。天真无邪的欧也妮将自己所有的积蓄给了夏尔。然而,这一举动却被她的父亲知道了,父亲把她软禁起来,更可恨的是,竟然每天只让23岁的欧也妮喝凉水和吃干面包!母亲也因此一病不起。当得知这个消息时,老葛朗台先想到的不是该怎么挽救自己的妻子,竟然想到请医生来一定会花很多钱!最后眼睁睁地看着妻子死去。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葛朗台最后的吝啬——临终前,他的生命仿佛全退守到眼睛里,一直看着堆放财宝的密室门,当欧也妮把金币拿出来的时,他一连就看了好几个小时,神父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嘴边,让他亲吻基督,葛朗台却用了一个吓人的动作抓住了那个镀金的十字架用尽了所有的力气。
看完这本书,欧也妮的一生让我叹惜,从小就缺少父爱,只有母亲给给予她最温暖的怀抱与安慰;自己久久坚守,等来的却是夏尔这个发财归来的负心汉;在这群阴险、狡猾、虚伪、丑陋的人群中,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时代晨,欧也妮的善良、宽容、慈爱、天真无邪也越来得珍贵。
所以,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应该学会理财,并合理运用钱财,不能像葛朗台那样,一生腰财万贯但却一分钱都舍不得用。如果你把金钱当作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金钱是给全活带来自由的,而不是一种权力。我们不仅要做金钱富有的人,还要做像欧也妮那样精神富有的人,拥有金子一般高贵的心,散发真诚与爱的光芒。
独罢这部小说,不得不说,若只论小说的情节与叙述,《欧也尼·葛朗台》不过是平平。用亲情和爱情来烘托物欲社会的冷酷,此等作品古往今来比比皆是。若再论其笔法,其对夸张的运用也不及喜剧《吝啬鬼》。可又是什么使之在文学史上屹立不倒?
有人说,“画龙点睛的一笔却是指出金钱拜物教的荒谬。”我想却不然。“金钱买不来幸福”是多少幼童都明白的道理。再而,要论对幸福的湮灭,不如看看《红字》锋锐的笔触。
阅读全书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却无果。而在再次阅读前言时恍然大悟——一直以来,我忽略了小说一个重要因素,它的历史背景。
纵然,我知此书意在揭露法国社会中的鄙陋,却忽略巴尔扎克演绎的是一个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法国。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当时的法国,批判、剖析整个社会,使得这本书站在了文坛的高峰,正如他自己,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
当读者为夏尔与欧也妮的爱情唏嘘时,却时常会忘记夏尔的家庭背景——巴黎的贵族子弟。而欧也妮呢?索漠的富豪之女。二人恰好分别代表着当时法国的两大集团,一为封建主义下的贵族集团,一为新资本主义下的资产阶级集团。当夏尔初至索漠城时,德·格拉桑太太、银行家等一系列曾整日奉承葛朗台的人,便瞬间拓宽了视角,将夏尔捧上了天。这些人对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有着同样的“敬仰”与“尊崇”。当后来,夏尔的父亲开枪自杀,身后欠债累累时,人们的目光便再次全部集中在了葛朗台老头的身上。夏尔的家破人亡,不仅代表着一个家庭的覆灭,也是象征着曾经辉煌一时的贵族阶级渐渐走下历史的舞台,而随着法国大革命而产生的第一批资产阶级逐渐占据了历史的上风。随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论是有关爱情还是亲情,也不仅仅局限于葛朗台这个家族中了。第一批资产阶级在初次面对社会与时代浪潮时的不知所措,只得盲目地死守着金钱才是故事中的主要矛盾。一个新兴集团的登场,为时代,也为小说添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间的相互适应,相互融合,也未随着小说的结束而得到解决。问题在继续,历史在继续。卷土重来的夏尔娶了贵族小姐德·奥勃里翁。心如死灰的欧也妮嫁给了德·蓬风院长先生。两个集团依旧在历史的舞台上同台演出,同台竞技,而又是谁会最终胜出?巴尔扎克在此画了一个省略号……
整部小说中,巴尔扎克一直以怀疑的眼光与批判的态度看待故事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情节,每一段历史。甚至连描写单纯的欧也妮时也看似无意地带过一笔“这是她第一次反抗”。在母亲死后,作者还“狠心”地让欧也妮变成和父亲一般的吝啬。他也没选择在资产阶级还是贵族阶级中的任何一方站位,而是以客观的审判者的角度来思考这个社会。
巴尔扎克笔下的爱情不只是爱情,他笔下的金钱也不只是金钱,他笔下的悭吝人也不只是悭吝人。
他的笔下,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