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800-1960年英法与中国的关系
1816年,阿美士德外交使团访华,然而英国与清廷双方因为在礼节上出现分歧,结果使团未能谒见清嘉庆帝。
1839年到1842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清朝被迫五口通商(中文本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寄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1853年,4月27日英国驻华公使文翰爵士赴南京访问刚刚成立不久的太平天国。
1856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76年,中国在伦敦设立永久性大使馆,首任公使郭嵩焘。这也是中国在境外的第一个大使馆。
1886年,中英缅甸条约(中文本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寄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1890年,中英藏印条约,
1893年,中英藏印续约
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01年:辛丑条约(中文本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寄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公使朱尔典支持袁世凯东山再起。
1927年:北伐革命中,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中文本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寄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1943年1月11日,《中英新约》签字,除香港九龙外,英国放弃在中国的特殊权利(中文本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寄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1950年1月6日:英国与中华民国断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首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欧洲国家。
1954年6月17日,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中法关系:
1842年鸦片战争,1844年中法在广州签署《中法五口通商章程》(《黄埔条约》)
1856年第一次英法联军
1859年第二次英法联军
1885年中法战争
1896年中法滇越界约(10月25日)
1895年前,清朝驻法公使由驻英公使兼任,1895年设立专职驻法国公使,在巴黎建常驻公使馆。
1900八国联军
中华民国时期
1944年中法平等新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60年代冷战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同西方国家基本处于隔绝的状态,几乎没有西方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惟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奉行独立于美国和北约的外交政策,于1964年1月27日首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戴高乐的观点是:我们不能无视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的存在,我可以不认同你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但我可以承认你的国家。
② 中国和法国关系
法国人讨厌说英语,想在欧洲自成体系的。法国和中国关系是有历史的,戴高乐时期就有接触。我看好中法关系
③ 中法的历史关系是什么
一、清朝时期(1912年及以前)
当时法国是帝国主义列强,而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两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两国关系。鸦片战争后,1844年中法在广州签署《中法五口通商章程》(又称《黄埔条约》);
此后于1856年和1859年与英国组成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1900年,法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总的来说,中法关系在当时是侵略与反侵略关系。
二、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在这段时期里,主要是一战二战,中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在同一战线。一战时期,中国派遣大量劳工赴欧,在法国的有3万多人,这也是中国成为一站战胜国的重要原因。
从1919到1920年间,中国大批青年学生留法勤工俭学,回国后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群体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
蔡和森和周恩来对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华的初步传播上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二战时期,两国均国土沦陷,是反法西斯战线的最前沿,战后两国也都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现在)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建交后,两国关系总体发展顺利。
20世纪90年代初,中法关系因法国政府批准售台武器一度受到严重影响。
1994年1月12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法方承诺不再批准法国企业参与武装台湾,双边关系恢复正常。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果。
2008年,中法关系因涉藏问题出现重大波折。
2009年4月1日,中法发表新闻公报,中法关系逐步恢复良好发展势头,各领域合作进展顺利。
2012年5月,奥朗德总统上任后,两国关系继续稳定发展。
中法历史事件:
1、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
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2、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中国和越南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因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
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法军统帅尼格里也身受重伤,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法国总理茹费里等内阁集体垮台。
中法越南战争巅峰期间,日本在朝鲜扶持的亲日派(开化党)趁机勾结日军挟持朝鲜国王暗杀诸位朝鲜亲华大臣发动甲申政变,被清军击败。
以此为契机,两国重启和谈,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受此战的影响,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④ 如题,中国和法国之间从历史角度来讲,从鸦片战争之前,我们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鸦片我们都是英法联军
中法之间发生联系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明代晚期西欧基督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定居,促发了中欧文化第一次接触高峰,等到了清朝康熙时期还有官方明文记载的来自法国的访华使节,是由法国历史上着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其间也有信仰了基督教的中国人前去法国,协助翻译以及编着中法互译辞典。具体情况可以参考何兆武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或《法国当代中国学》等书里的相关章节。
康熙朝,由于耶稣会士以外的其他西欧传教会进入中国,他们的理念和传教方式与耶稣会士不同,不赞同耶稣会士容忍中国基督教徒继续祖先崇拜、强调儒学和基督共通一面的传教模式,因此向梵蒂冈提交了反对意见,指责耶稣会士容忍异端,由此而逐渐引发了中国和梵蒂冈之间的“礼仪之争”,康熙帝还亲自致信教皇,说明我方立场,该信译文原本还保存在梵蒂冈教廷档案馆。由于当时西欧教会普遍地敌视耶稣会士,故此,耶稣会士的抗辩和解释未能得到西欧社会和教廷的理解,最终产生的教皇敕令直接引发了中国清朝廷的强烈反应,开始对在华传教士加强活动范围限制,及至最后到雍正朝终于开始驱逐在华传教士(据说有传教士牵涉进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之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礼仪之争”相关的研究书籍和评论文章,加深对这一问题的了解。
17、18、19世纪,在法国本土,对中国文化还是比较热衷的,但大多出于对遥远国度的好奇和猎奇想象,严格、尊重事实的研究比较罕见。从最初的片面推崇中国文化到后来一面倒的贬低,法国诸多文学大师的笔下都曾涉及到中国题材。经常被国人提到的比如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推崇),孟德斯鸠(贬斥)。
鸦片战争以后,一战时有中国人参加法国军队作战,可以参见法国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里面的一战国际战士纪念碑上的碑文。二战时也有中国人参与法国保卫战,至今还有在法中国老兵联谊会(如果我没记错名字的话)。这些都是比较民间的交往。从政府关系来说,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民国政府和法国的关系都是不好不坏,说不上法国政府特别优待或照顾中国的,也没什么特别欺负虐待的。详情还是去找一些当时的中国驻法大使的书信、回忆录来看看,了解一下为好。比如说顾维钧的回忆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国在华形象之所以那么好,恐怕主要肇因于它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再者,知识界也相当推崇法国历史上产生的启蒙思想,以及其他进步思想。戴高乐政府希望在二战后的欧洲重塑独立、自信、不追随美国的大国形象,因此选择与远东地区的中国政府交好。其后的历届总统也都基本沿袭了这个政策,比较务实地对待中国事务。另一方面,在法国知识界,二战后,许多大学生和文化学者都对新中国充满好奇,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研究,甚至诞生了信仰毛泽东思想的“毛主义”学派。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思想曾一度风靡法国大学校园……总的来说,中法知识界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稳定(华裔法国学者程抱一是法兰西学院院士,不朽者之一),法国的中国学研究也是在世界汉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
法国政府一向比较自负,文化和道德上的优越感较强,碰到一个同样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自负的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的遥远,一直以来惺惺相惜多,在外交方面也走“求同存异”、比较务实的路线。但碰到一个高调宣扬西方价值观、普世理念的新总统萨科奇?从2008年法国政府发布的外交白皮书来看,萨科奇政府的对外行动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难免要和中国有所冲突了。具体可以去法国政府网站参考他们的外交政策白皮书。
有外籍血统的萨科奇一向作风强硬,他对于所谓西方普世价值观念的信仰和强调尤甚于其他法国血统的总统。从心理学上来看,这也是人之常情。何况,他之前的法国总统大多有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背景,因而在中国问题上比较能平和、务实地对待,比较能理解中国人的想法和立场。而这一点,恰恰是萨科奇所欠缺的。
撇开总统个人的意识形态爱好、文化背景差异(再者又是好争辩的律师职业出身),欧洲整体的社会环境、生存状况和文化气氛的变化,也应当考虑进去。
不管怎样,中法关系虽然眼下比较紧张,但从长远来看,还是会互相谅解和好的。无论政府行为如何,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两国之间互相仰慕、彼此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多过头脑发热的冲突。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也是和的可能性较大——希望有专业研究这方面问题的达人给予解说、指教。
⑤ 法国1875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背景
1873年5月24日,在君主派、奥尔良派等反对派攻讦下,议会以多数不信任票迫使梯也尔挂冠而去,并把被恩格斯称为“法国最大的笨蛋”的麦克马洪元帅推上了总统宝座。麦克马洪授权布罗伊公爵组阁,很快就组成了清一色的君主派内阁。1874年5月16日,该内阁在共和派与正统派的夹击中倒台,西塞依将军领衔组阁。
在政治权力争夺斗争中,正统派与奥尔良派的自相残杀,为原在君主派中处于边缘地位的波拿巴派死灰复燃创造了条件。波拿巴派的重新崛起使共和派与君主派中的奥尔良派、正统派都意识到,在“9月4日革命”中被推翻的第二帝国完全有可能复辟,而这又是此三派中任何一派均不能接受的,于是,制止第二帝国复辟成了共和派与波旁两派的共同政治需要。
确立共和制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制宪工作。为了换取一部分奥尔良派议员对共和制的承认,共和派(分为温和与激进两派)同意了奥尔良派提出的建立参议院等要求。由此,在议会中开始形成了一个由温和共和派和奥尔良派组成的多数。当要求在宪法条文中明确写上“共和国”字样的议案数度被君主派议员否决后,温和共和派议员瓦隆巧妙地提出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7年,连选后连任。”⑵1875年1月30日,该议案在议会以353票对352票,即一票之差获得通过,共和制终于被议会承认了。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努力压制袁世凯野心的产物,也是孙中山希望保护新生民主幼苗的工具。[1]在国会迫于形势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多次希望国会制定新宪制以代替原来的《临时约法》,但是都被国会内的国民党议员阻止。
⑥ 法国是个怎样的国家在近代和现代中,与中国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法国,欧洲国土面积第三大、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东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接壤,南与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本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边形,三面临水,南临地中海,西濒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
法国菜注重新鲜、原味。法国菜选料广泛,主要偏好牛肉、禽类、海鲜、蔬菜等,特别是烤蜗牛、松露菌、蘑菇、龙虾、鹅肝、鱼子酱;在配料上,酒、橄榄油、鲜奶油以及各式香料是法国人的最爱。
(6)法国和民国关系如何扩展阅读:
1870年9月4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逼近巴黎的普鲁士军队采取了屈膝投降的态度。1871年2月,同德国(当时普鲁士隶属于德意志的一个邦联国)草签了条约,同意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并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给德国。
同时,调集军队,准备解除巴黎人民国民自卫军的武装。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的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时,被人发现。巴黎人民奋起反击,当晚就占领了城内的战略要地,临时政府总理梯也尔狼狈逃出巴黎,迁往凡尔赛。
不久,巴黎公社成立。资产阶级政府不甘心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了进攻。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巴黎城内的政府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战斗非常惨烈,最终以巴黎公社的失败而告终。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⑦ 为什么英国,美国跟法国从民国时期开始关系就那么好他们是怎么开始连接在一起的为了利益不怕背叛吗
殖民帝国,为了共同分一个块大蛋糕,因为一个人吃不下,所以就一起来吃,只要分平均就不会背叛!
⑧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与美国英国俄国法国的关系
可以分几个阶段,在孙中山时期到国民党分党(1921-1927),这一段时间国民政府和苏联关系最好,其他关系一般。其次是国共分裂到抗战爆发(1927-1937),国民政府一直在争取英法的支持,这段时间,德国和中国的关系急速升温,德国和中国互惠合作。最后就是抗战爆发,最最初三年,各国纷纷放弃中国,也包括德国,这时期唯一帮助中国的是苏联(国家利益需求)。到1940年,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抵抗,美国看到中国可以有能力和日本打,开始倾向于中国,在到1941年的一年中,美国先后通过许多针对日本的法案,对中国的支持越来越露骨,中美关系急速升温,连带对英国的关系也回升。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正式加入战争,这一段时间中美关系急速升温,中苏关系开始走下坡路(因为外蒙古和东北问题),中英关系(蒋介石支持民族独立、西藏问题)开始恶化。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国民党败退台湾
⑨ 中国和法国关系怎么样
友好,中国和法国关系是不错的
1964年建交以来,中法关系是相对稳定的,但也避免不了有一些小挫折,基本都能调和,法国是西方国家和中国最好的
⑩ 法国和中国的关系发展历程
中法建交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中绝对是一座里程碑,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新中国施行全面封锁,然而1964年戴高乐总统冲破种种阻力,以无比果敢的气魄决定与新中国建交,这在当时轰动了全世界,由此法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所以中国也倍加珍惜这段情谊。虽说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是中法两国的关系一直以来总体还是不错的,虽然偶尔也会有些小摩擦,就像你和一个普通朋友的关系一样,利益一致的时候很好,出现分歧了就分道扬镳,所以也不存在突然变好变坏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