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的战术体系是什么

法国的战术体系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0-16 04:21:03

‘壹’ 我想知道第一帝国里面的军事系统介绍,求大神告诉我。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军事体系是拿破仑一手创建军事系统《法国陆军作战条例》
主要内容如下: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是由许多因素形成的而法国军事力量的优势实际上来源于法军的体制,即1791年法国陆军作战条例。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统帅。而在如此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统帅的军事胜利中,有一个因素是不变的,那就是其所率领的军队相对于其敌人,是一定具有某种内在的优势。如马其顿军事体系,罗马军事体系等相对于其对手所具有的固有优势.在整个法国大革命时期,以及随后的拿破仑时期。法军的战斗能力长期强于欧洲其他国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有像拿破仑这样无与伦比、光辉万丈的杰出统帅。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吉贝尔和布塞倡导和影响下,于1791年正式形成的新型法国军事思想所导致的新战术体系的出现。更由于拿破仑对这一新体系的深刻理解及大胆无情的贯彻,而导致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迅速征服,并最终永远改变了欧洲的政治面貌。而这一新战术体系的核心就是新师制的采用。

采用新师制的原因和利益
1、改善军队战场机动性的愿望及追求行进间攻击能力的决心。
在法国大革命前的整个18世纪,军队在战场上的机动能力差强人意,其原因是因为在战场上使用燧发枪的士兵,必须排成2个横列队,每列横队成三线排列。军队在前进中要保持连贯的队形,否则就会出现混乱和空隙为敌人的骑兵所乘。而事实上在如此宽大的正面上让士兵保持严密的队形极其困难,这必然极大的削弱军队在战场上的机动能力。由于缺乏机动性就使一切的进攻行动无法展开,因为缓慢的推进使打击敌人在战场上弱点的希望归于幻灭。使一切迂回敌侧翼的企图难于实现。最终所有国家的军队将赢得战斗胜利的希望,集中到提高军队的射击速率上来。到了菲特烈时终使军队的射击训练达于极峰。终于两支排列严整的部队面对面的进行快速齐射,不论谁胜谁负都将承受惨重损失。 法军则采用了一种纵队队形。这种纵队队形,实际上仍然是正面宽,纵深浅。一个营纵队一般是纵深12列,而正面却至少是纵深列数的4倍。这种纵队其实就是一个实心的密集方阵。但是,这种纵队具有迅速展开成纵深为3列的线式战斗队形的能力,这就意味着,这种具有机动能力的纵队基本上可以在行进间进行交战了。虽然法军的条令中,还是要求部队以线式队形前进,以纵队实施集团冲击,但是,在实际的战场运用中,部队通常以多路纵队机动至战场,并接近敌人,而以线式队形用于与敌人进行实际交战。法军采用这种纵队队形,使得其步兵的机动速度比对方线式队形部队更快,而且几乎能在行进中投入交战。利用这些优点,步兵既可迅速集中主要兵力于战场上的一点,也可利用线式队形所不具备的机动速度,攻击敌人步兵的翼侧和后方。这种战术改革,使得法国人将军队分编为由步兵和炮兵组成的常备师。每个步兵师最多16个营,人员不超过1万人。在即将交战时,法军以4个师向敌人接近,每个师再编成2个纵队,每个纵队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都有4个营。运用这种方法,法军在展开成战斗队形时,其机动性大大提高,军队终于能实施在关键性地点,迅速展开成战斗队形,在敌人无法反应的情况下进行决定性突击。

2、强迫敌人接受会战的愿望及建立新型进攻性部队理想的实现。
18世纪的各国军队,不仅向战场机动的速度很慢,而且到达战场后,展开成战斗队形的时间也相当长。因此,除了诱骗敌人陷入障碍物之中,或迫使敌人进攻以解某地之围外,任何一个指挥官都不会想到去与不愿意会战的对手进行会战,因为以行军队形攻击敌军将遭到骑兵的毁灭性打击。而以战斗队形攻击又需要极长的部署时间,通常是一个上午或下午,敌人就可以利用这个间隙从容撤退回避会战。 现在军队分成若干师,有利于迫使对手进行会战。因为成师纵队机动的法国新形军队其机动性大大强于对手,而且由于军队分成师,并且能快速由纵队转换成线式战斗队形,因此,步兵在与敌遭遇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近敌人。从战略角度上说,这实现了步兵在机动中与敌交战的目的。一旦和敌人遭遇,此类军队会让对方的撤退行动更危险。长期的战争实践证明,一旦双方军队摆好阵形交战,不想再战的一方很难从战场上撤出。现在,如果一方不想结束交战,那么另一方就更难从战场撤出了 。同时一支分编为数个师的军队,其行军正面宽度将超过25英里。这意味着它与敌人遭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采用师级编制的军队,具有快速机动接近敌人,并能迅速展开成战斗队形的战略性进攻能力,因此,一旦与敌人接触,这支军队很容易迫使敌人实施一次遭遇战。
3、减轻了军队对后方补给的依赖,极大扩展了军事行动的范围.
以往军队采取集中行动,而军队的规模就如同一个移动的城市人口,由于如此庞大的军队在任何一个城市或村庄都难以获得足够的补给,所以军队要携带大量的车辆辎重,使机动性严重削弱,并使军队必须在基地有效补给的范围内作战,使战略性迂回成为奢望。法军采用了师制后,原先5万人集中行动使用1、2条道路,现在,则分成5个师,每师1万人,利用多条道路同时前进。依据每天所需的最快行军速度,确定分编师的数目。所分编师的数目越多,被军队用于行军的道路数目就越多,这样,不仅行军速度更快,而且行军队形覆盖的地盘范围更大,还便于获得更多的物资供应。由于各师在每条道路上,基本能够就地解决补给问题,不必依赖后方补给,不必携带大量辎重,理所当然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现在的法军在战略上完全可以对敌实施大范围的迂回攻击和侧翼包抄。

4、使战术行动多样化,丰富了军队的作战手段。
即使一个师独立作战时,也不必整个师完全地投入会战。如果这个师和敌人交战一天,而没有太大的伤亡,或者这个师可以用部分兵力与敌人作战,那么,它就可以将本不愿意交战的敌人拖住,以待己方军队的其他几个师赶来袭击敌人。其他各师可以从另外的方向实施攻击,使得正集中兵力与那一个师交战的敌人感到措手不及。比如,从敌人的侧翼实施攻击,并能迅速展开成战斗队形投入交战,那么,这些师在战场上汇集在一起,就可以占据极其有利的位置。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会战,其结果肯定与以往彼此都同意的正面交战大不相同。当军队采用师一级编制后,遭遇战的发生就更加频繁了,而且开始成为一种能够达成战略目的作战样式。这种遭遇战不仅可以给预期遭遇的军队带来好处,也为采用师级编制的军队提供了优势。采用师级编制,使军队体制更加完善,事先就确定了明确的指挥关系,因此,在作战中指挥官可以实施更高效的指挥。 法军将军队分编为若干个师,在行军中就不必过于小心谨慎,其行军速度要比集团式军队快。在战场上,可以将这些师调集到一起,以师纵队迅速投入作战。在将所有的纵队展开成战斗队形之前,法军指挥官可以先利用纵队队形的快速机动能力,让步兵绕到敌人线式队形的翼侧或后方实施攻击,或者集中主要兵力攻击敌人的其他薄弱部位。这样,与采用七年战争中作战方法的对手相比,法军步兵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是一支进攻型力量。对于像法军这样的军队,作战就成为一个现实的战略目标。以往军队间的会战基本上都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急于进攻的一方,常常不得不对已精心选择了阵地 、有时还修筑有堑壕的敌人发起攻击。军队采用师的编制后,只要敌人不是直接撤离到后方,指挥官就可以尽量迫使敌人进行会战,或在与敌人遭遇中进行会战,而不必再向精心选择好阵地的敌人发起攻击。法军由于实行较完备的编制体制,军队不仅具有较强的战场机动能力,还形成了从营指挥官到军队统帅的完善的指挥体系,因此,即使在敌方事先选择好的地点交战,情况也不同以往。因为,法军步兵在战场上可以非常迅速地集中起来,很容易地避开敌方的强点去攻击其翼侧和后方

‘贰’ 拿破仑在征战中用了什么战术

拿破仑的战略特点是力图以一次或数次总决战决定战局或整个战争的成败。拿破仑广泛实施重兵机动,以求创造对总决战有利的形势和保证在主要方向上的对敌优势。拿破仑可以说是继承了菲特烈大帝的军事思想--内线集结兵力,通过对敌人一个点的攻击牵动整个敌人防线的溃败,菲特烈的斜行序列到了拿破仑手里变成了“营方阵”,这也是耶拿会战拿破仑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如果从步兵,骑兵,炮兵分类举例的话

步兵(一):概述
步兵是拿破仑时期军队的主体。相较于其他兵种,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伤亡,但又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步兵通常分为三类:普通步兵(the infantry of line,又叫燧发枪兵Fusilier);掷弹兵(Grenadier);轻步兵(light infantry)。掷弹兵会由最为“英勇”“健壮”的士兵组成。(个人认为,“掷弹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称而已,并不会真的“掷弹” )。轻步兵则由“身材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组成。各国对轻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国叫猎兵(chasseurs)英国的叫轻步兵或来复枪兵(rifleman)。(其他几种语言我不懂,大概也都是猎兵的意思)前两类步兵通常排成较紧密的队形,从而发扬火力。轻步兵则会形成“散兵线”(skirmishing),己方进攻时,用来动摇敌人防御阵线;己方防御时,用以打乱敌人进攻节奏。
当时的步兵大多数装备的都是大口径滑膛枪,各国滑膛枪的原理构造都没有太大差别。1740年英国推出的标准步枪(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长46英寸(117cm),口径0.75英寸(19mm)。七年战争之后,身管缩短到42英寸(107cm),口径不变。与法国的战争爆发后,英国由于缺少稳定的原料供应来源,转而责承东印度公司制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枪(India Pattern)。到1797年,这种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枪已经成为英军的制式装备。巨大的产量不仅满足了英军的需要,更装备到反法同盟各国。1802年,英国军火部门又推出了新款步枪,但是只有少量装备部队。尽管准确性不佳,英国滑膛枪系仍然大受部队的欢迎,被士兵们称作“褐贝丝”(Brown Bess)。
法军主要装备的“1777款”滑膛枪身管长44英寸(112cm),口径0.69英寸(17.5mm)。全枪长59.5英寸(151cm),比英国枪略轻(重约10磅=4.54kg)。强化了扳机,采用黄铜材质的击发槽(priming pan),枪管用扣环固定以便于更换。法国革命期间,对1777款滑膛枪只进行了轻微的改动(成为“九年款”Year IX 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枪还有多种变型,用来装备骑兵。这些变型在长度和装饰上区别于步兵型,但是口径和击发部分均保持不变。
其他参战国的滑膛枪包括:普鲁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枪(1805),普鲁士新款(1809),但是实际上1806年普鲁士战败后,基本上依靠英国援助和缴获过日子。奥军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对击发装置作了些许改进。俄国滑膛枪装备较为混乱,先后装备了不下12种滑膛枪。其中当数图拉兵工厂的1810款性能最好。
命中率低是当时滑膛枪的主要缺点。由于击发时间过长,在扣动扳机到点燃装药这段时间里,枪口的晃动无法避免。这种晃动加上只有前面一颗准星(没有后准星)严重影响了射击的准确性。黑火药燃烧后会在枪管内留下残留物,在激烈的战斗中这种残留是没时间清除的。为了不妨碍射击,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较小的弹丸。各国滑膛枪弹丸和枪管之间的缝隙(游隙)大概处于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范围内。游隙保证了射击的顺畅,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普军曾经对普法两国的滑膛枪做了一项试验。对一个10英尺宽6英尺高的目标(3.05×1.83m)普军1782型射击100发,在100步长(pace=0.76m;76m)的距离上可以命中60发;200步时40发;300步时只有25发,法国的1777型滑膛枪的成绩也没好到哪去。考虑到战场环境,(前面提到的)烟雾,恐惧,噪音等因素对士兵心里的影响,命中率要比这种理想试验还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码(91.4m)的距离上对一个进攻中的步兵纵队(column)进行两次齐射,理论上可以命中500到600发。可是根据各国军队的经验,战场上能命中150发就已经是最佳成绩了。当时滑膛枪理论上的有效射程为300步长(228m),实际上在这个距离射击完全是在浪费弹药。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问题。激烈的战斗中,整个装填开火的过程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击发槽内的火药没有引然主装药;火石用旧却忘记更换;枪口残留物淤积过多,等等。据统计,长时间的交战中,不能击发的几率竟高达20%。

经常有网友对拿破仑时期的战斗形式感到疑惑,觉得列队进攻目标太大。其实,看了上面的介绍我想大家的疑问应该得到部分解答了。当时的步兵射速大概为每分钟2到3发,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使得单独一支滑膛枪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横队或者纵队,集中火力,才能有较好的杀伤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队形可以及时应付骑兵的冲击。(关于这点会在后面谈到,这里就不细说了。)
拿破仑时代,各国士兵通常在弹药袋里携带50到60次射击所需的弹药。一次战斗平均消耗20发左右。英军在西班牙Vittoria战斗中消耗较大,平均每人打了60发,全军共消耗弹药350万发。可是命中率却出奇的低,每450发才造成1名敌军伤亡。幸运的是,当时惠灵顿的补给状况很好,消耗的弹药很快得到了补充。在马伦哥,法军上尉Coignet的营用光了所有的弹药,千钧一发之际,及时赶到的弹药充足的近卫军救了他们。
缺乏训练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多数军队里,滑膛枪射击训练简直就是敷衍了事。散兵线由于兵力相对分散,提高射击精度就相当重要。尽管如此,革命期间较为强调散兵线战术的法军仍然很少进行针对训练,轻步兵们只能到实战中去提高自己。据法军士兵的回忆,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以后才有射击训练。1800年,贝尔第埃签发命令:法军新兵必须接受装填、操枪、瞄准、射击等训练,要保证上战场前实弹射击过几次(a few rounds)。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足够的弹药和时间来保证充足的训练。英军在这方面作得较好,但也只有30发实弹+50次无弹丸射击。
到此讲的都是滑膛枪,而当时有膛线的更为准确的来复枪其实已经在各国军队中出现。法军对来复枪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验,但到1807年拿破仑命令禁用来复枪,而其他国家都有小规模的轻步兵或猎兵装备来复枪。来复枪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线的作战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点是装填时间较长、容易阻塞。再考虑到制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训练所需的时间,来复枪就明显不如滑膛枪适于装备大兵团了。所以,连较为接受来复枪的英军也仅有两个轻步兵团装备来复枪——60和95步兵团。
无论滑膛枪还是来复枪,火石都是必不可少的。开采火石通常是在潮湿的天气里进行,干燥后,由熟练工人粉碎、整形。英国出产质地上乘的火石,不但自用而且提供给欧洲大陆上的盟友们。法国的香槟省和皮卡第地区也出产火石。萨克森是欧洲大陆上的另一火石产地。相比之下,普鲁士就缺乏火石资源,在没得到英国援助之前,只好使用效果较差的代用品。(不知具体是什么?)由于火石的重要性,士兵们基本上都有一块备用,每个营部还都保有相当数量的储备。战斗前,火石是必检的项目之一。奥斯特利茨会战的前夜,拿破仑亲自提醒近卫军:“换一块新火石,明天会有大用场的。”
另一项必检的项目是弹药。一个硬纸包里装有大概150格令(约为10克)黑火药和一颗铅弹,在兵工厂制成后,以每箱1000包出场,配给部队。连里的军官负责每天早晨检查士兵的弹药情况。

步兵(二):基本队形
当时火器的种种局限使得当时的军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队形来提高滑膛枪的射击效果。法国革命初期,由于缺乏训练、纪律涣散的志愿兵为数众多,防御时尚能形成传统的三列横队,进攻时则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队形作战,指挥官们只好增加散兵线的规模,有时甚至整营的士兵都成了“散兵”。同时期的欧洲大陆各国,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却还都保持着18世纪流行的线性横队。这些国家没有改革是因为法国的“散兵”战术对他们的队形不能构成威胁。奥军将领认为:“散兵的零星射击根本无法动摇一个训练有素的步兵阵列”。随着法军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队形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通常会有一个营纵队跟在散兵线后面给予支持,这种战术当时收效很好。拿破仑上台后,欧洲各国军队也都引入了散兵线战术,法国的散兵线的干扰效果大打折扣,动摇敌方阵线的任务更多的由炮兵来完成。因此,散兵线被适当削弱了,攻击纵队则被大大强化,拿破仑后期的战役甚至动用整师的兵力形成攻击纵队冲击敌方防御阵地(滑铁卢就用过)。相比较,其他国家的三列线性队形就有点单薄了。1806年,奥军采用了类似法军的攻击纵队。1807年的普军、1810年的俄军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横队的是英国(攻防通用),英国的条例规定的是三列横队,可是惠灵顿等英国将领常常采用的是两列横队。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保持较宽正面,更好地发挥火力。
“营”是当时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由于手头缺乏其他国家的资料,只好以法、英两国的情况为例了。早期法军一个营建制内有8个连,1808年依照拿破仑的训令,改为6个连,但是全营的人数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连的规模增大而已。无论是6个连还是8个连,均包括一个掷弹兵连和一个猎兵连,其余为燧发枪连。按照训令,法军一个营应该有800人左右,不过多数部队达不到这个人数。通常法军一个营约有600~700人。滑铁卢战役时,法军平均每营560人左右。下图是一个6连营的行进、攻击纵队(8个连的类似),后面两个是掷弹兵和猎兵连。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线,猎兵连会被抽走,后面仅留一个连。掷弹连并不总在后面,当士气较低时,较精锐的掷弹连在后面押阵,稳定军心,防止前面的部队崩溃。当士气较高时,掷弹连通常在纵队的右前方引导攻击。连保持三列横队,列与列之间间隔约1米。连与连之间的间隔约为8~10米,整个纵队的纵深为25米左右,行进时可能拉得更开一些。军官和军士的位置已在图上标出。(用Photoshop加的中文,那个“营参谋”大概相当于营副,但是法军将其归为参谋军官。最后一个也是军士,但不知怎么译。大家帮忙看看!)有时,缺猎兵连的营纵队会采用一个连为正面,五个连依次排开,不过这种纵队并不多见。
英军一个营由10个连组成,包括一个掷弹连和一个猎兵连,军官士兵共计640人左右。下图为英军营防御进攻通用队形——两列横队。正面宽约200米。军官的图例与法军基本一致,黑色圆点为鼓手。英军的行军队形也是纵队,每连两列,10个连前后依次排开。
骑兵的存在对步兵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虽然展开的步兵队列可以应付正面的骑兵冲击,但是薄弱的侧翼和后部却极易受到攻击。步兵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阵”——四面向外的“刺刀丛”。形成方阵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部队调动,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在情况复杂的战场上,步兵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形成方阵而遭受重大的损失。英军在西班牙与法军作战期间,Colborne的旅曾被突如其来的大雨遮蔽了视线,雨停后才发现侧翼有两个法军轻骑兵团正准备攻击。匆忙间,有三个营没来得及形成方阵。结果,短短的五分钟内,这三个营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80名军官和1568名士兵中伤亡了1248人。
方阵虽然能有效的对付骑兵,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营的正面被大大缩小了,无法发挥原有的火力。如果敌方的骑兵与步兵协同得当,就会利用暂时的步兵火力优势大量杀伤方阵里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阵队形正是炮兵的极佳射击对象。根据一名英军的回忆,在滑铁卢,两个布伦瑞克方阵在法军的猛烈炮火下既已崩溃,根本没有坚持到法军骑兵的冲击。最后,如果在骑兵冲锋的强大心里压力下,方阵的一部分动摇了甚或崩溃了,余下的步兵必然会彻底暴露给敌方的骑兵。有经验的骑兵往往会把握甚至创造这样的机会。瓦格拉姆会战期间,法军骑兵上校Castex的第20猎骑兵团放弃了应该攻击的那一营奥军,转而对临近一个刚刚开过火的奥军方阵冲锋。还没来得及重新装填的奥军步兵被突然的变化惊呆了,顷刻之间整个方阵阵脚大乱。
前面介绍的只是营级的基本战术队形。战场上,更高级的指挥官,会跟据情况灵活使用上述队形。 另外,以营队形为基础,各国军队都创造了一些团、师级的队形。比如,有三个营的法军“团”会展开中间的营,而保持两边的营纵队。再如,法军的“师”纵队——师里每个营均展开成横队,以一个营为正面形成纵队。

步兵(三):刺刀
拿破仑时期,滑膛枪的刺刀是一根长15到18英寸(38~45厘米)的三角铁,三面全部开刃。上刺刀时,将刀柄套在枪口上,拧紧螺丝加以固定,刺刀不使用时会放入专用的刀鞘里。
由于来复枪的枪长较短,为了弥补不足,英军来复枪的刺刀长达25英寸(63.5厘米)。而且,形状为“剑”型。下图为英军来复枪及其刺刀。与滑膛枪常备刺刀的情况不同,为了方便,来复枪的刺刀只在需要的时候才被装到枪上。
革命时期,法国军队十分强调刺刀的运用。卡尔诺(Carnot督政府的一员)在1794年2月签署命令:“法军士兵必须随时准备运用刺刀(action with bayonet on every occasion)”。拿破仑也同样重视这种冷兵器。法军上尉Blaze回忆到:“皇帝陛下似乎对刺刀杀人的方式情有独钟”。当时的军事理论更是认为:“只有第一次的齐射是有效的,后面的战斗要靠刺刀和剑来完成”。(Gay de Vernon)正因为如此,奥军和普军也同样强调刺刀的重要性,即使公认的改革派——查理大公也认为刺刀是最好的近战武器。 至于更为冷兵器化的俄军,派到俄国考察的英国将军Wilson在1810年的报告中写道:“刺刀简直就是为俄国人设计的武器……他们更善于密集纵队的刺刀冲锋”。
然而,实战中刺刀见红的搏杀并不常见。在奥斯特利茨,俄国近卫军进行了一次典型俄国式的300码刺刀冲锋,可是在突破了法军第一道防线后便被后续的法军火力击退了。拿破仑‘大军团’的医官(Surgeon General)Larrey曾经对法军的伤亡进行过一些统计,结果发现:相比119例枪伤,一次战斗中刺刀造成的伤亡只有5例。因此,他认为刺刀的心理作用要远大于实际效果。同样,惠灵顿的一个高级医官Guthrie也认为:刺刀冲锋很难达到预期的手脚相搏(hand to hand and foot to foot)的结果。不是冲锋的一方被火力击退;就是防守的一方受不了心理压力落荒而逃。医生们的观点,被前线的指挥官进一步证实。约米尼声称:我从未在通常的战斗中见过刺刀肉搏(I never saw such a thing on a regular field of battle)。(作者原文这段的结论是:刺刀肉搏并不能对战斗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我不能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心理作用的结果难道就不是结果了吗?战争中精神作用往往更明显。历史上,一支没有遭受重大伤亡的部队精神上却已经被打败的例子屡见不鲜,淝水之战就是个很好的证明。因此我认为,上面的论据只能总结为肉搏不常发生。)
尽管不常见,某些情况下刺刀肉搏还是必须的,比如攻入堡垒后的战斗,再比如雨天弹药无法击发的情况。在卡地兹(KATZBACH)的瓢泼大雨中,普军用刺刀和枪托与法军进行了激烈的肉搏并使法军遭受了很大的伤亡。
正像前面讨论过的那样,对抗骑兵的冲击是刺刀的另一个主要功能。从这点上看,面对随时可能的骑兵攻击,刺刀是必不可少的。法国革命初期,为了弥补火枪刺刀的不足,长矛这种过时已久的武器,作为刺刀的代用品,曾被重新使用过。1792年早些时候,法国的几个城市相继生产了为数不少的,10到15英尺长(3~4.5米)的长矛。1792年8月,立法会(Legislative Assembly)命令:在法军中分发使用长矛。从这时起到1793年夏天,许多新征召的部队都是带着这种简陋的武器开赴前线的。当时,北方军团的Custine将军曾经对下属说:全法国缺枪的部队不只我们一个,我们只有用这些长矛来弥补滑膛枪的不足才行。尽管在近战中的效果不错,也不能改变其没有火力的弱点。随着步枪产量的提高,长矛也就渐渐从法军的武器库中消失了。

骑兵
(一)骑兵的组成和类型
随着拿破仑时代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骑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马尔伯勒公爵(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军将领)的军队里骑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间。威廉大帝的骑兵也占到总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仑的大军团中,高峰时的骑兵只占总兵力的23%。远征俄国后期,由于缺乏补给,骑兵只有可怜的5.2%。在西班牙的历次战役中,惠灵顿的英军骑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平。
当时的骑兵可以粗略的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大类。进一步细分则包括:胸甲骑兵(Cuirassier);火枪骑兵(Carabinier:这个词直译应该是“卡宾枪手”,早期骑兵中只有此类骑兵装备火枪,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仑时期,骑兵基本都有火枪,并非此类骑兵独有,所以我不知这么翻译是否恰当,还请大家帮忙!);龙骑兵(Dragoon);骠骑兵(Hussar);猎骑兵(Chasseur);枪骑兵(Lancer);俄国哥萨克(Cossack)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下面让我们逐一看看这些类型的骑兵。
重骑兵:
顾名思义重骑兵的骑手和马匹较之于轻骑兵都要高大强壮一些。早期的拿破仑胸甲骑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而其所用马匹只限于诺曼第地区的某一强壮品种(具体情况不祥)!重骑兵是战场上的重要突击力量,用于突破敌方阵线弱点;给已经动摇的敌方以毁灭性打击。有鉴于此,当时各国军队都很少委派重骑兵从事战场冲杀以外的任务。重骑兵包括:胸甲骑兵、火枪骑兵,以及英军的龙骑兵。
胸甲骑兵:明显特征是骑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后两片甲板组成,主要材料是铁,搭扣和铆钉为黄铜(法军),由皮带连接,表面抛光。胸甲重量约为8公斤。当时欧洲大陆各国都有胸甲骑兵的建制,只有英国直到滑铁卢战役之后才引入胸甲骑兵。关于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争议。毫无疑问,胸甲的主要优点是对于步枪枪弹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提高了骑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抛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里震慑作用。缺点是厚重的胸甲对于人员和马匹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供给胸甲骑兵的开销也就远大于其他类型的骑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骑,笨重的胸甲骑兵就会变得寸步难行。除了胸甲,胸甲骑兵还配备头盔。法军头盔也是铁质,下部环绕毛皮,顶部配以黄铜的隆起头饰,辅以马的鬃毛。
龙骑兵:早期的龙骑兵是一种骑马的步兵(mounted infantry),逐渐演变为骑兵的一种。拿破仑时代,龙骑兵的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没有胸甲骑兵,龙骑兵在英军中便是重骑兵的一种(另两种都是近卫部队:Life Guard 和 近卫龙骑兵)。除了龙骑兵,英军还有“轻龙骑兵”(Light Dragoon),作为轻骑兵的一种。而在俄,奥,普等国,龙骑兵都被认为是轻骑兵。法国就更难说清楚,手头的几本书有的认为法国龙骑兵是重骑兵,有的认为是轻骑兵。但是,比较权威的几个作者认为法军的龙骑兵是单独的一类。我也比较倾向于这种说法。毫不夸张地说,龙骑兵就是法军中的“多用途兵种”。除了轻、重骑兵惯常的追击、侦察、掩护交通线、冲击敌阵等任务以外,拿破仑复古地利用龙骑兵下马作战。这就综合了骑兵的机动力和步兵的火力,颇有点“摩托化步兵”的味道。更为夸张的是,1805年法军竟然编组了若干“徒步龙骑兵”(Foot Dragoon)团,目的是渡海登陆英国后利用英国的马匹!各国龙骑兵的使用方法不尽相同,装束也有差别。法、奥、俄等国的大部分龙骑兵都装备头盔,盔顶或为鬃毛或为冠。英国龙骑兵或配备头盔或配熊皮帽,轻龙骑兵为普通筒式军帽。普鲁士和一些小国的龙骑兵则配备普通军帽。
轻骑兵:
对人员马匹的要求相对低一些。比如,奥军中的匈牙利骠骑兵要求骑手身高1.68米以上,马高1.48米左右。轻骑兵由于没有厚重的护甲,加之骑手较轻,机动力要高于重骑兵。因此,除了战场任务以外,轻骑兵更多地从事侦察、追击、掩护交通线等任务。轻骑兵主要包括:骠骑兵;猎骑兵;枪骑兵和哥萨克。

骠骑兵:是当时欧洲各国骑兵共有的一个轻骑兵类型。Hussar这个词源于拉丁文cursarius,意为入侵者或袭击者(Raider),尤指巴尔干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盗。后来被匈牙利的马札尔人(Magyar)借用来称呼轻骑兵。骠骑兵以服饰华丽着称,他们喜欢通过让人眼花缭乱的制服颜色、编织方法、花纹、头饰、花边等等方式区别于其他骑兵。明显的标志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这种服饰源自马札尔地区的突厥部落。另外由于骠骑兵的服饰紧身,没有口袋,存放贴身物品的储物袋就成了骠骑兵的另一特征。储物袋系于武装带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种装饰图案。华丽的外表加上骑兵原本放荡不羁的游侠作风使得骠骑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风流成性,不拘小节。
猎骑兵:又是法国独有。1779年,法军中第一次有了猎骑兵的建制。拿破仑时期,猎骑兵成为法军轻骑兵的主力。相比骠骑兵,猎骑兵的服饰较为简单,价格便宜,所以也就利于扩编和补充。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国猎骑兵仍有至少18种军帽在不同的骑兵团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一套近卫猎骑兵的上校军装是拿破仑最为钟爱的服饰之一。
枪骑兵:一度被法军认为是过时的骑兵类型。英国也一直没有枪骑兵的建制。而奥军1792年时保有6个团的枪骑兵,1805年时仍有3个团。普、俄两国在整个拿破仑时代也都一直有枪骑兵存在。上述三个国家称枪骑兵为Uhlan,而非Lancer。拿破仑在1807年波兰战役期间被波兰枪骑兵的战斗力所吸引,遂招募4个中队的波兰自愿人员编入近卫骑兵。1809年改编为近卫军波兰枪骑兵团(近卫第一枪骑兵团)。1810年又组建近卫军荷兰枪骑兵团(Dutch Lancer:近卫第二枪骑兵团)。因为其制服上衣颜色纯红,又名“红色枪骑兵”(Red Lancer)。1811年,因枪骑兵的表现出色,又进一步将6个团的龙骑兵转型为枪骑兵。关于枪骑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争议。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步兵方阵。法军枪骑兵所用长矛长2.7米,长于任何上刺刀的步枪,因此如果不被子弹击中,枪骑兵能够先攻击到方阵内的步兵。缺点是:枪骑兵不适于树林等复杂地形上的侦察、警戒任务,失去了部分轻骑兵应有的功能。而且,枪骑兵需要进行更多的训练。由于与对方骑兵近战时长矛过于笨拙,枪骑兵须换用马刀,所以除了掌握长矛的使用技巧,枪骑兵还要熟练使用马刀。曾有回忆录记载枪骑兵要进行55种不同的训练项目,22种对付骑兵,18种对付步兵,还有15种基本训练!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国骑兵的组成情况。由于各国骑兵编制一直在变化,在这里我只考察某一时间段的大概情况,主要是让大家对各类骑兵的比率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并不求全。骑兵“中队”(Squadron,不知直译是否恰当?)是拿破仑时期各国骑兵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步兵的“营”。中队通常下设两个连,每连约有72~120人。法军骑兵团通常由3、4个中队组成,个别龙骑兵或轻骑兵团会有5个甚至8个中队。理论上,法国重骑兵团大概有官兵800~960人,龙骑兵和轻骑兵团约为1000~1200人。但是实际上,很少有部队达到这个上限。在滑铁卢,法军骑兵团平均只有400多人!通常两个法军骑兵团组成一个骑兵旅,旅上面为骑兵师,进而组成骑兵军。除了独立的骑兵军,各步兵军会配有一个师(或旅)的龙骑兵或轻骑兵。拿破仑骑兵的鼎盛时期(1809~1812年)共有:14个团的胸甲骑兵;两个团的火枪骑兵;30个团的龙骑兵(后有6个转为枪骑兵);13个团的骠骑兵;30个团的猎骑兵;9个团的枪骑兵。英军骑兵团通常由三个中队组成,每团人数在450人左右。三个团组成一个骑兵旅,有的骑兵旅归属于某个骑兵师,有的作为独立单位,自由配备,临时编组。英军骑兵规模较小只有20个团,其中有7个团的重骑兵和13团的轻骑兵,通常与几个小盟国的骑兵混编。奥军骑兵团的编制较大,通常有6到8个中队,每中队130~150人。奥军胸甲骑兵和龙骑兵团基本保持在1000人左右,骠骑兵和枪骑兵团有1300到1500人,所以尽管骑兵团数量较少,奥军的骑兵规模并不小。1805年,奥军共有8个团的胸甲骑兵;6个团的龙骑兵;6个团的Chevauxleger(奥军特有,但实际上与龙骑兵并无明显区别);12个团的骠骑兵;3个团的枪骑兵,加上匈牙利骠骑兵,总人数达5万8千人。普军骑兵团由2到4个中队组成,每个中队100到150人。1813年普军有正规骑兵36个团,其中4个团的近卫骑兵;4个团的胸甲骑兵;8个团的龙骑兵;12个团的骠骑兵;8个团的枪骑兵,共12800人。除此之外,普军还有18000人的非正规轻骑兵(Landwehr)。手头没有俄军骑兵编制的细节,只知道1812年俄军共有:6个团的近卫骑兵;8个团的胸甲骑兵;36个团的龙骑兵;11个团的骠骑兵,5个团的枪骑兵。此外还有近3万人的哥萨克。

‘叁’ 二战中,法国怎么败的这么快

法国主要败在:
1.大战略:根本不准备打仗怎么会赢 ?
2.战略:法国过于倚重防线,没有对侧翼进行有效的保护
3.战役:反应迟钝。比如法军以为德军渡过马斯河需要很久的时间做准,没有想到德军一次突击就过来了。
4.战术,法军战术落后,没有协同,其实法国坦克并不逊色于德国同期。
5.士气:法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但是两次大战中过得很郁闷,英国错误的判断了形势,战后迅速开始压制法国,法国几乎所有的战略构想都被破坏,加上大萧条,法国的士气向当低落。
6.军事思想,大家都知道,法国军事思想很落后,仍然墨守一战的战役战术体系。

‘肆’ 齐达内时期法国队战术风格是什么样的

98年世界杯时,法国主教练雅凯对所有球员说:“当你在场上不知道该怎么踢时,就把球传给齐达内吧。”
法国足球一贯强调对中场的控制,注重中场的组织、调度和拦截
当时的法国主力阵容确实是很强大,守门员巴特斯,当时算是世界最好的门将之一,之后去了曼联的。德尚、维埃拉、德赛利、利加拉祖、 图拉姆、坎德拉都是防守悍将。中场有齐达内的组织足够,维埃拉和德尚还是功放俱佳。锋线是亨利跟特雷泽盖,俩人也都很年轻而且实力超群。
法国足球一向很讲究技术,法甲也绝对是欧洲五大联赛整体技术比较高的,当年评价法甲进球都是说:过完守门员再射门。
其实每个时代都一样,最强大的队伍从来都是攻防俱佳。而且都有强大的中场组织。意大利的皮尔洛,西班牙的哈维,巴西的里瓦尔多跟小罗,都是这个道理。

‘伍’ 法国队的主要打法是什么

法国:拉丁派的代表,通过中场的强大控制力来实施进攻,边路突破和中路强攻结合。这套战术在目前是最流行的打法,包括英格兰在近几年也颇有些靠近这条路子的倾向。法国队在2006年世界杯时就是使用这种打法。
优点:威力巨大,套路多变。
缺点:对于球员技术水平要求高,体能要求也很高。

‘陆’ 线式战术的演变发展

线式战术体系的
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了。在此之后的几年里,军事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将军们和理论家都十分关注线式战术问题。随着刺刀的出现,线式战术可以说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但也还有一部分学者和将军们依然留恋方阵冲击战术,倡导回到冲击战术时代。1724年,法军的一位将军,曾参加过多次战役的一名老兵福拉尔建议,作战中以纵深相当于正面两倍的纵式队形实施冲击行动。他注意到,伊巴密浓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曾以重型步兵大败斯巴达的线式部署。受此影响,福拉尔坚信,以纵式队形对纵深只有3列的滑膛兵线式队形实施集中猛烈冲击,肯定能轻而易举地突破其队形。突破后,纵式队形就可一分为二,分别向两个相反方向实施卷击。因此,他还建议,在这种纵式队形最外边的一列士兵要装备短的长矛。福拉尔的理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既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但是,福拉尔还是没能说服大多数人,在实际作战中,他的纵式队形能否真的敢冒着滑膛枪火力齐射的危险前去突破对方的线式队形;当然,他的这一想法却对18世纪后期的军事理论研究一直有着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军队,在其规则中要求部队部署成纵式队形。
另一位法国元帅萨克斯,虽然不赞成采用纵式队形,却也倾向于实施冲击战术。他提出,应该让一部分部队装备长矛和盾牌。更重要的是,当萨克斯的想法实施后,他确实发现纵深较大、正面较窄的纵式队形,要比为最大限度发挥火力威力而部署成纵深浅、正面宽的线式队形,更具有较强的机动能力。
主张使用滑膛枪在一定距离外进行火力作战的人,仍然不能接受纵式队形的集团冲击战术思想。于是,在军事思想界另有一派人提出重新采用轻步兵战术。传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轻步兵,无论是使用标枪、抛石器,还是弓箭,他们在作战中都是各自为战,而不是排成密集队形,这样,他们可以发挥投掷兵器的威力,对付敌人的重步兵;而避免与敌方的重步兵或重骑兵进行近距离搏斗。大多数16世纪的火绳枪兵们也采用传统轻步兵的散兵战术,当然,他们在战场上也以长矛兵方阵提供可靠的掩护。当古斯塔夫·阿道夫将所有的轻步兵都装备滑膛枪,并与长矛兵部署在一线,这样,这些滑膛枪手们就几乎完全抛弃了传统轻步兵的战术。刺刀的出现,轻、重步兵合二为一,步兵队形又回到了以前传统重步兵的队形上去了。
但是,步兵队形的这一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训练,要求所有的步兵在战斗中都要保持线式队形实施集团作战的战术技能,使得步兵完全丢失了传统轻步兵的独立散兵战术。在战场上,步兵如果采用传统轻步兵的独立散兵战术,士兵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战场上的地形、建筑物作掩护,很好地向对方线式队形射击,却可以避免自己暴露于对方线式队形的齐射火力之下。另外,一些部队采用这种战术,还可以有效地侦察、袭击敌后勤运输队和供应基地。
随着人们对轻步兵的战场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在18世纪,步兵又进一步被区分为轻步兵和线式列阵步兵。两种步兵的区别不在于他们使用的武器有什么不一样,而在于他们的行动方式不同。这两种步兵都主要装备滑膛枪。线式列阵步兵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他们排成队形以抵挡敌方骑兵的冲击,最大限度地加快火力射击速度。轻步兵在战术上主要强调分散独立作战,称之为散兵作战。他们可以利用各种条件隐蔽自己,以避免敌人的骑兵或线式列阵步兵的火力齐射,同时集中自己的火力打击对方的列阵步兵目标。
训练轻步兵作为散兵作战,使得轻步兵在战场特别适合担负警戒、侦察以及袭击等小规模行动。骑兵也分化出一种类似轻步兵的轻骑兵。轻骑兵一般装备马刀和手枪,专门担负一些战略性任务。而那些装备差不多,但仍保留沉重护体盔甲、骑着体形高大战马的骑兵,仍然被训练为在战场上实施冲击行动。装备轻便滑膛枪的龙骑兵,在战场上可以作为步兵使用,也主要执行一些战略性的侦察或袭击任务。
尽管技术上的进步使步兵和骑兵的射击武器和冲击武器合二为一,但是,轻步兵和轻骑兵具有较高的机动能力,轻步兵不再依赖相互制约的战斗队形,这就使得他们适合担负一些独立性的战斗功能。自此以后,轻步兵和轻骑兵区别于其他步兵和骑兵,不再是看他们身上的盔甲或者所使用的武器,而在于他们平时的训练及所担负的战略、战术任务不同。当然,士兵身着制服的不同以及武器装备的不同通常是区分不同种类部队的主要标志。一些轻步兵部队开始装备装填速度慢,但精度高的来复枪,而且,由于他们一般不用于对付骑兵的冲击,所以,轻步兵的来复枪上都不装刺刀。
18世纪上半叶,在战术思想上的第三种改进措施是,提高对同一类步兵的战斗队形控制使用。由于没有专门的长矛兵和滑膛枪手,部队形成战斗队形应该变得更简单。在实践中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是普鲁士军队,他们在反复、认真的训练中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18世纪二三十年代,普鲁士军队与欧洲其他国家军队不同,它们所有的团都采用统一的训练体系。每个营包括8个排,每排是一个独立的火力单位。各个火力单位都要进行装填和射击训练,要求全营能达到每分钟进行5次齐射。由于木制的送弹棍不适应如此频繁的装填射击,很容易折断,于是普鲁士军队就用铁制送弹棍代替了木制送弹棍。另外,普鲁士军队还很注意训练的长期性,要求士兵在队形行进中保持很精确的步伐,这样,全营在行进中能保持排面整齐。当有许多部队在一起作战时,也要求它们能在行进中保持线式队形。为使各个营并列行进,保持一线,条令规定队列行进的速度较慢,每分钟75步。
普鲁士军队让每一列中的士兵肩并肩地挨着,各列之间的间距为5英尺。在战场上,一步一步地行进,反复使用这种技能以形成一个方阵,以抵挡骑兵冲击。但是,他们希望在战场上尽量不用这种愚笨的方法,因为当骑兵从后面冲击时,他们可以让后面几列的士兵向后转,快速地对来自后面的袭击作出反应。当然,普鲁士军队的严格训练,的确促使了部队在战场上展开成战斗队形的方法的改进。由于军队士兵成份相同,每个步兵团又都掌握了相同的技能,因此,在向战场开进途中,普鲁士军队将步兵编成二路纵队。每一纵队就是战斗中标准的两条战斗横队中的一列。在行进中,一个营接着一个营。这样,整个部队在前进时就已是保持着战斗队形,在战斗前,不需要再重新编成线式战斗队形。惟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当他们的行进方向是朝向敌人部署的垂直方向时,各个营如何转动方向,才能形成营与营并列的、与敌方队形平行的线式战斗队形。
普鲁士军队的行军序列与作战时线式队形次序一致,每营以各排为单位,一个排紧跟着一个排前进,就像他们在横队中一样,成三列横队,每排有24名士兵组成并肩站立,两侧分别为一名军官和一名士官。这种三列纵深的队形正面不足20码,纵深为4码。每营的8个排一个跟一个行进,但保持一定距离,各排间距离为20码,这个距离正好是一个排队形的正面宽度。当营停止前进时,各排作一个90°转向,这样,整个营就可以成一线式战斗队形了。因为,在行进纵队中,每排前后距离正好是一个排的正面宽度
这样,一个营行进纵队之长约为150码,变为战斗队形时,其正面也为150码。如果是一支有40个步兵营的军队,行军时就编成两个平行的由营组成的纵队,每一个纵队的长度约为2英里。部队要转换为战斗队形时,部队必须停止前进,然后所有的排都转个90°角。
为了使部队转过来后能面对敌人,普鲁士军队可能以两列并列纵队在预定战场的左侧行进,当先头营到达预定交战线的左端时,行军纵队右转90°继续前进,在整个纵队向与敌人部署平行的方向行进过程中,各排依次右转90°角,填补预先留出的各排空隙,形成线式战斗队形。第二线部署也同样先右转行进,在前一线部署的后面几百码的距离上,与第一线部署平行行进。当先头营到达预定交战线的右端时,所有各营停止前进,所有各排再向左转90°。这样,整个部队就面向敌人展开成了战斗队形
只要各排、各营熟练地掌握自己的行进技能,普鲁士军队就能采取这种行军方式,使军队在战场上形成像指挥官预先计划的战斗队形。迅速、准确地实施此种行进方式,普鲁士就能快速地进行部署,出人预料地、或在敌人还没准备好之前出现在敌人前面。当然,如果军队能够在与敌人线式战斗队形平行方向行进,那么部队展开的速度会更快。因为,指挥官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这种方法,当行进纵队行进到敌人前面时,所有各排只需转90°就行了。也就是说,部队不需要专门进行部署,部队只要停止前进,各排迅速转90°角就行了。因此,如果普鲁士的指挥官能够设计出这种与敌人线式队形平行的行进纵队,那么,训练有素的普鲁士军队就更容易实现在敌人准备好之前、或者预料之外展开成战斗队形。
军队构成所引起的伤亡变化
尽管由于近距离内的快速齐射对人员的杀伤力大大提高,但是,腓特烈大帝及其对手的军队在交战中,双方人员的伤亡比人们预想的要小。两个世纪以来,战争中的人员伤亡在不断减少。在三十年战争中,得胜一方的人员伤亡占其总兵力的12.5%,战败一方则为37.4%。这个数据与发生在100年以前战争中的人员伤亡比例不同,但是,我们不能以此得出什么结论,因为,这一数据缺乏可比性。
然而,如果对1649-1701年间发生的战争伤亡数据进行比较,就会看出一个明显变化。得胜一方的伤亡比例没有多大变化,仍然是12.6%;而战败一方的伤亡比例则减少为27.6%。虽然这个时期线式战术得到了广泛运用,以及在这个时期的后期,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刺刀,但这些都不是使伤亡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部队的严格训练、编制固定的常备军队的出现是主要的原因。因为训练有素、编制固定的常备军队,肯定要比三十年战争中缺乏训练的雇佣军队,更能经得住战败的考验。
1702-1763年,部队广泛装备卡座式刺刀。这个时期,战争中得胜一方的伤亡比例还是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为12.5%;战败一方伤亡比例略有下降,为21.9%。由装备带刺刀滑膛枪手组成的步兵,成份单一,是一种优于骑兵的兵种。战斗中失利后,其受到的损失会比以前的长矛兵和不带刺刀的滑膛枪兵要小。武器装备的变化,似乎是这个时期战败一方伤亡率略有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这个时期的军队在作战中,不再成集团式集中部署,而是以横队方式展开,这或许也是导致伤亡比例下降的一个原因。因为,获胜的一方,要想发现仓皇败退的敌人,必须进行较大范围的搜索,而且所发现的、可以对之攻击的敌人往往规模很小。 [ 注:加斯东·博达尔,《克列格列克西肯的军事历史(1618-1905年)》(维恩和莱比锡,1908年)。 ]
由训练有素、装备带刺刀滑膛枪步兵组成的常备军队,导致了在会战中战败一方伤亡比例明显减小。这个比例的减小,使得会战对双方军队的战术影响在变小,这应该会使军队会战的次数增多。道恩元帅对雇佣兵制度以来指挥官们对会战的态度,发表了简明的看法:“我认为,如果在一次会战取胜后所获得的优势,要比被打败后所遭受的损失,或者组织撤退所存在的危害要大的多的话,那么你就应该决定会战。”如果道恩元帅再考虑上对交战取胜可能性的估计,那他将会有更坚定实施会战的决心。 [ 注:克里斯托弗·达菲,《1740-1780年间奥地利帝国的武装力量》(纽约,1977年版)第144页。 ]
如果战败一方的伤亡损失下降的话,那么一个指挥官将更愿意冒险实施会战。即使对于获胜的一方,虽然不会再像以前会战中那样取得巨大的战术胜利,那他也应该更愿意实施会战。因为,就像大多数的赌徒在赌博时一样,在赔率相同的情况下,宁愿多次下小的赌注,而不会一次性下大的赌注。
与三十年战争中的指挥官们相比,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期间,不像马尔伯勒那样很少作战,他积极作战,也承受了一些失败。但是,正是通过积极、主动的频繁会战,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打破了敌人的后勤封锁战略,保住了重要的后勤供应基地,获得了重大的战略利益。

‘柒’ 拿破仑全面战争的战术

战术就是炮兵轰,远距离实心弹或者开花弹,近距离上散弹。

步兵线列展开,尽量线列宽一点,遇到骑兵时候开方阵。掷弹兵近了就用手榴弹丢,散兵和猎兵感觉没多大用,散兵射程较长,是骚扰用的。猎兵可以布置拒马。
骑兵追杀逃兵、抄底火炮和斩首敌方将军,在线列步兵对射的时候重侧面冲。
还有就是将军要放在,高地的后面,拿破仑这一代火炮命中太高,将军经常被轰死(在手动和自动作战中都是这样)。

战略上的话,拿破仑没什么可以搞的花样。
总结一下,拿破仑这一代兵种实际上也就只有3种“骑步炮”,相同的兵种具体之间没多大的区别,无非是这种骑兵比另一种骑兵厉害一点,兵种克制少,所以导致战术单一。基本上就是我上面说的。
我推荐你玩幕府2这一款,举个例子,同样是骑兵分为普通骑兵(克弓箭手)、佩刀骑兵(克骑兵) 枪骑兵(重甲骑兵,破阵专用)。步兵分为长枪兵(克骑兵)、佩刀武士(克长枪兵)、长柄大刀兵(综合了上面两个能力,但是略有不及)。远程单位:弓箭手(没有破甲,只能打无甲单位,但射速高射程远)、火枪兵(射程近 射速慢 但破甲高)。
这样的结果就是在战斗中需要不断的变换阵型,用长枪对骑兵、用佩刀对长枪,刚好克制敌方。这样就比较好玩。
在战略上有忍者 目付和僧侣。忍者除了暗杀之外可以在军队里面增加自己军队在战略地图上的移动范围,如果你把你的军队配置成纯骑兵部队,那么久可以在战略地图上放风筝了,专打敌人后方的没多少人守的城。僧侣可以煽动叛乱,对面刚占领的城,如果守城兵力不足,高级僧侣去,一煽一个准。

我玩过全战官方基本上所有系列,就幕府1和罗马2没玩过。玩过三国 葬明等mod。
官方的在战术上战略上控制的比较好,比较靠操作。mod就是地图是中国的,而且地图上有关口(比如说潼关 虎牢关),堵住一个就堵住一大片,玩着有历史感,比较爽。

纯手打,望采纳

‘捌’ 求帝国时代3法国战术

个人认为法国前期不是很强,至少不像英国有木材资源+食物资源+长弓的优势,也不像土耳其那么强,只是法国农民比较抗骚扰。建议后期或者第三时代出散兵+重骑+轻炮,可是如果选择了这种战术,那么就要以黄金采集为主了,所以兵虽然强,但是却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所以为什么法国卡片里城堡车的数量总是比别的国家多一个,为了前期的防守。那么,如果想打得痛快,建议用后期爆散兵和胸甲骑兵+小炮,虽好再加上戟兵做肉盾,这样一来部队一过,片甲不留,只是前期处于被动状态。楼主自己斟酌一下吧,是重点在于玩的开心,还是赢得舒服。

补充:火枪兵比较容易集结,而且消耗的资源也比散兵少(毕竟食物多多少少比金子好采集)。但是,火枪兵几乎没有什么特色,换言之,他是最普通的兵种了。所以,在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对付其他兵种都占不到太大便宜,但是也不会吃太大亏。只是小心被散兵,长弓,或是弩兵这一类远距离移动速度快的兵种hit&run白白拖死。

‘玖’ 二战初德国进攻法国的战术是什么

二战德国对所有被袭击的国家都使用闪击战,大规模机械化陆军再配合空军出动。所有的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一起出动形成当时很难抵御的冲击波。本人感觉更像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彪悍的骑兵一起出动一样。但是到二战后期东西方的力量也都学会了这个作战模式!
德国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在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纳粹德国从而绕开马奇诺防线!
二战中法军的坦克和火炮从水平和数量一点不差于纳粹德国,不过仍然采用跟随步兵作战的落后战法。加之二战中法军的战斗机数量偏少,而且很快被纳粹德国偷袭中摧毁!制空权不存在的情况下。二战中法军很快作战失利!法国也不存在多少战略纵深!

‘拾’ 法国足球技战术特点

注重对球的控制,中场的传球,穿插跑位很有章法,边路速度很快,前锋有高度和技术,后腰是世界一流的

阅读全文

与法国的战术体系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