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国有参加阿富汗战争吗
阿富汗战争法国有派军。
但1月28日,多国代表将在英国伦敦举行阿富汗国际会议,英国首相布朗和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极力呼吁盟友向阿富汗增派援兵。然而法国总统萨科齐已经表态,拒绝派遣更多法国士兵进入阿富汗,让奥巴马和布朗很难堪,萨科齐也因此被批“行为可耻”。
作为东道主,布朗希望能在此次大会上找到稳定阿富汗的策略,包括说服北约诸国派遣更多援军击败塔利班。但法国总统萨科齐说,他不会增派战斗人员进入,只会派更多顾问和援助人员。萨科齐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需要更多人去训练阿富汗人,帮助当地警察承担起责任,或者帮助阿富汗人民,我为什么不那么做呢?但是如果是派遣战斗部队,没门儿。”
目前在阿富汗的法国军队共有3750人,是驻阿富汗西方联军中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有10万士兵,英国有10000人,而德国有4300人。
英国国防部发言人威利·雷尼说:“我们欢迎已经进驻阿富汗的法国部队,但是如果法国拒绝履行他们的职责,拒绝增派部队,那是不可接受的。”曾在军中服役的保守党议员帕特里克·默瑟说:“萨科齐的行为是可耻的,他在回避问题实质,法国在阿富汗究竟承担了多少义务? ” 很多人称,萨科齐拒绝增派援兵的言论,可能是其在伦敦大会前耍的政治伎俩。
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出访英国前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合适的条件下,法国将派遣更多军队前往阿富汗地区。萨科齐26日的出访是其就任总统以来对英国的首次访问,也是12年来法国总统首次访英。媒体评论称萨科齐此次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旨在与邻国开创互信新纪元。
萨科齐25日在巴黎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法国一定要取得阿富汗战争的胜利,并称如果法国的其他盟军们也准备坚守阵地的话,他愿意派遣更多的军队前往阿富汗,以加强对阿富汗人民的援助以及提供更好的军事协作。
萨科齐说道:“我们能忍受在阿富汗战场上的失利吗?当然不能……法国想要退出阿富汗战场吗?显然没有。”
萨科齐还表示:“如果所有的理由和条件都成立,为什么不派更多的军队过去?”
加拿大此前放话称如果其他盟军不提供更多援助的话,将撤回其在阿富汗战场上的2500人队伍。加方表示希望能有1000人军队增援反塔利班活动。
萨科齐强调,法国和英国应该就防御、移民和经济问题共同协作。他还表达了自己对英国充满活力的国力的赞赏,并呼吁要建立“一种新的法英兄弟友谊”。
根据安排,在为期36个小时的访问中,萨科齐将作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客人访问温莎堡,将同英国首相戈登布朗举行会谈,还会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
萨科齐27日同英国首相布朗的会谈包括许多重量级议题,如扩大法国在北约以及阿富汗战争中的军事作用、法英联合核能源项目的开发、移民以及由美国波及欧洲的信用贷款危机等问题。
法国将进一步介入阿富汗战争。这是萨科奇总统执政后法国政府在阿富汗问题上进行的一项政策调整。
法国做出的这一调整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显示出法国介入阿富汗问题的态度不仅没有改变,甚至可以说是更为积极和坚定,这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当政时的立场形成了某种反差。
有分析指出,萨科奇出任总统后开始调整外交战略,这其中包括了法国在阿富汗问题上采取了更为鲜明的介入立场。萨科奇不久前在巴黎举行的法国外交使节年会上发表了重要的外交政策讲话,在谈到阿富汗问题时,他宣布,法国决定加强在阿富汗的存在,特别是强化对当地军队的训练工作;同时,法国还将加大对阿富汗重建援助行动的力度。国防部长莫兰对这个地区的访问,以及把幻影战斗机群连同150名法国军人派驻坎大哈,可以说是这一战略调整的具体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正当美国向其西方盟友提出增兵阿富汗要求、而欧盟国家普遍持谨慎立场之时,法国改变了原有态度,转而采取积极介入的立场。这实际上是对美国的要求作出的积极呼应,因此,势必得到美国方面的欢迎。萨科奇总统上任以来,在外交政策方面力图改善同美国的关系,为法国开拓更加广阔的外交空间。在伊拉克战局和伊朗核问题等热点问题上均采取了有别于其前任的立场。现在,萨科奇决定加大对阿富汗战争的介入程度,必然会对冷落多时的法美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正当法国宣布幻影战机进驻坎大哈之际,英国新首相布朗对美国提出了批评,认为美国在阿富汗“打赢战斗但却输掉了战争”,他指责布什政府重视伊拉克却忽视了阿富汗这个反恐的真正战线。
法国积极介入阿富汗战争还表明了法国与北约关系出现的积极变化。法国是北约的成员国,但是,上个世纪60年代,戴高乐总统曾决定法国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机构,时至今日法国虽然参与北约的活动,但是始终处于这个组织的军事一体化机构之外。目前,阿富汗的军事维和行动是授权北约进行指挥的,这是北约在传统欧洲防区之外的一个重要行动,法国把王牌战斗机——幻影战斗机群直接投入阿富汗南部重镇坎大哈,实际上是扩大了法国参与北约军事行动的规模和程度。萨科奇总统最近明确表示,希望欧洲的防务建设和北约改革能够得到加强。因此,巴黎的决定被视为法国想要全面重返北约的一个新迹象,而这也是法美两国试图改善关系的一个适当途径。
法国国内自然有反对的声音,这股力量的领军人物是奥利维耶 贝桑瑟诺。由于经济危机影响,法国极左翼力量复苏,很多人又开始信奉反资本主义理念。而贝桑瑟诺抓住这个时机,想利用人们的这种愤怒情绪掀起“新的五月风暴”,举行群众性抗议活动。此时的法国,已成为轻微的动荡时期。至于原因,则不仅仅是维护所谓的正义、和平,而是在内部权力斗争中扑朔迷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⑵ 法国立法禁止开具处女证明,其原因是什么
疫情不仅把美国冲击得将要分裂,法国也遭受重创,法国内政部正在激烈讨论要通过立法的方式反对伊斯兰分裂主义。其中有一项立法非常具有争议性,那便是禁止医生开具处女证明,如果有医生胆敢再开具如此证明,将会被判以刑事处罚。开具处女证明在伊斯兰国家是比较兴盛的,由于法国的属地阿尔及利亚信奉伊斯兰,所以在法国也有很多医生也在开具这种证明。
这些法国医生迫于女孩的性命之忧,一般都不对他们进行检查,然后直接给他们开具处女证明,这样才能救他们一命。科学证明有一半的女孩是没有处女膜的,导致他们初夜是不会流血的,但伊斯兰宗教人士可不管这些,他们是不相信科学理论的。所以很多妇产科医生认为法国的这项立法是治标不治本的,是本末倒置的,他们立法要追究具有宗教背景的这些家长们,而不是对医生进行处罚。医生们多是处于人道主义考虑才开具这一可笑的证明。
⑶ 有了解中英教育制度的朋友请来回答一下,急求!!!
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体制比较
吴昊 编译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起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激烈竞争也在教育方面得以体现。如何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改进教育体制弊端成了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问题。
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某个班级有28名学生,女生与男生的比例为4∶3,那么该班级女生人数是多少?酸奶酪、肥皂、食用油三种物品中,哪一种是使用了细菌才生产出来的?上述2个问题,无论用何种语言来提问似乎都十分简单。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当今世界近50万小学生被问及类似问题时,不同国家小学生的表现竟大相径庭,有些答得很好,有些则相当糟糕。上述问题的考试是由一家名为“第三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的国际教育研究机构进行的。在该机构第一阶段的考试中,共有41个国家的学生参加了考试活动。新加坡在活动中夺得了榜首地位,该国学生平均考试分数是位于垫底地位的南非学生平均考试分数的2倍。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远远胜于很早就推广教育普及制的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美国在自然科学、数学项目分别位列17位、28位,英国在数学项目上仅列第25位。而东亚地区最发达的4个国家及地区占据了数学项目的前4名位置。
像捷克、斯洛文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尽管政府在教育方面投资低于西方的一些富国,但是这些国家学生的考试成绩完全胜过那些富国的孩子。自然科学、数学项目的前15国家中,东欧国家占据了6个席位。这样看来,一个国家对教育投资的多少与该国学生受到更好教育之间存在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所想象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美国学生享受到的教育投资费用比韩国学生多出了2倍,可是在考试中韩国学生却轻而易举地击败了美国学生。
类似于TIMSS机构组织的此类国际教育水平比较活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既引起了学术界愈来愈大的热情,也招致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声。特别是各国教师对此类活动几乎完全采取敌视的态度,大多数国家的政府虽采取超脱的、不参与争论的态度,可是心里却有说不出的担心:怕本国的孩子在考试中因成绩不佳而丢人现眼,甚至会招来政治对手的强烈攻击。因为预测结果的差劲表现要么会使对手谴责现政府在教育政策方面的无能,要么会使对手抓住把柄攻击现政府在教育事业上乱花纳税人的钱。
现在,这些态度正在发生转变,至少在政客中是这样的。在过去10年间,各国政府已经逐步倾向于更多地了解、掌握本国教育水平与它国比较的结果,并希望从比较中获取一些经验教训。这种转变和期望已经超过了过去那种担心出丑的心理。与以前相比,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乐于参加TIMSS的考试活动,同时各国主要教育专家和新闻媒体对考试结果及从中获得的研究成果也较以往投以更多的关注。
政府忙于“补课”
综观那些在考试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国家,它们无不采用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及入学考试标准。因此,在此次考试中成绩居后的一些发达国家也逐渐认识到了本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某些不足。特别是政治家们纷纷发出话来,表达对本国教育体系改革的愿望。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曾提到,法国教育部因担心法国成年人的差劲表现而决定退出一项针对此类考试的国际研究项目是相当丢人的。英国政府则要求本国教育与就业部门开展一项研究工作,对英国的一些主要经济竞争国如法国、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国的工人素质状况与英国工人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德国政府对此次TIMSS考试中德国小学生处于中间位置的表现也十分不满。德国小学生只是在数学方面略好于英国小学生,而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则落后于英国、俄罗斯和美国。为此,德国一家电视台专门制作了一则名为“德国教育危机”的特别报道,该国的一批有识人士纷纷指责政府长期忽略学校教育质量及教学标准下降等问题。
情况还远不止此。由全球29个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相继发表了有关各国教育方面一系列年度报告。经合组织收集了各国政府如何花费总共1万亿美元的教育预算费用的具体数据及每个国家人口达到一定教育水平的比例。该项新研究还将进一步深入下去,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对各国小学、中学、大学具体运作的比较,并分析政策制定者在运作中所扮的角色等。
在某些国家,教育水平的国际比较已经成为推动该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催化剂。在20世纪80年代的考试中,瑞典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糟糕表现曾引起瑞典国民的震惊,由此在瑞典国内掀起了一股呼吁教育改革的热潮,政府特地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方案,对在职的教师进行全面的岗位培训。最近一次的TIMSS考试结果表明,瑞典政府的这一措施收效明显,此次瑞典小学生的考试成绩已在平均水平之上。
尽管日本的孩子们在历次TIMSS考试中都有良好表明,尤其是在数学课目中更是屡拿高分,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比如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面就比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差许多。目前,日本政府已经着手改革小学统一的教学课程。在早期的一些考试中,研究人员发现保加利亚的小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方面表现较为出色,可是在文学阅读方面就明显落后,因此保加利亚政府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花些时间指导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教育推动经济发展如果暂且不考虑那些考试结果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那么还有哪些因素会促使各国政府自觉参与国际教育水平比较研究呢?目前,至少存在两大刺激因素。第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众所周知,教育已经成为国家、个人“发家致富”的决定性因素。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在短短数年内就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呢?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政府能够狠下决心、积极努力,成功地提高了本国整体教育水平。这一点已经为全球普遍认可。第二个因素则是资金的使用价值。现在,世界各国政府都已经醒悟到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国家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政府公共开支方面对教育的投资也不像以前那样抠门。经合组织国家已经将国民收入的6%用于教育事业。然而,政府在增加教育投资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因为至今没有任何精确的仪器可以检验出教育水平得到了多大的提高,投入教育事业的资金是否都用到了刀刃上、发挥了最大的利用效率。究竟该拿出什么证据才能说服公众、消除压力呢?于是,各国政府自然而然地想到教育水平的国际间比较,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因此,各国政府对这种考试活动的参与热情与日俱增。
那么,这种考试比较真的就这么管用吗?它并没有提出一整套保证教育成功的方案,比如在学校硬件上该投入多少资金才是恰当的、学校该如何管理、每门课程该如何教授等。不管怎么样,考试活动已经证明了其积极效应,目前已被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的机会”是通向教育成功的关键之路,即孩子们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越好。然而,现在有许多事实证明上述看似千真万确的观点实际上存在着偏差。亚合组织进行的一项有关学校教学时间支配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某项课程上所花的时间与该学生这门功课上取得的成绩之间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奥地利的小学生确实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其考试成绩也十分高;但是,新西兰的孩子在这两门课程上花了同样的时间,可考试成绩却比那些很少将功夫用在这两门课程上的挪威孩子好不了多少。
国情不同结果不一
对于上述令人费解的现象,谁也解释不清楚。来自教师工会组织方面的意见认为,造成教育水平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部门缺乏资金。然而,实际上政府对教育事业投入不算多的韩国及捷克在TIMSS考试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教育投资较大的美国、丹麦的排名却并不理想。显而易见,造成某些国家教育水平高,而另一些国家教育水平低的内在原因不仅仅是经费问题。韩国、捷克的例子足以说明在教育上大把花钱并不是提高本国教育水平的首要条件。
此外,教育界一直认为班级人数越少学生成绩就越好的信条,现在经研究证明并非灵验。综合其它一些教育方面的研究结果,TIMSS发现在法国、美国、英国等推行“小班化”教育模式(即班级人数一般控制在20名以内)的国家,其学生成绩远远不如东亚国家“大班化”教育模式(即班级人数在40名左右)培养下的学生。当然,各个国家自身的社会因素不同。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通过国际间教育水平的比较研究,完全可以否定“大班必然导致学生成绩差”的论点。
有人对考试结果持怀疑态度的一个原因在于考试将东亚国家教育的成功归功于这些国家的文化因素。在亚洲,其家庭的权威及浓厚的社会价值观都促使孩子努力学习,易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但持客观观点的人认为将东亚教育模式重搬硬套到西方国家未必适用。TIMSS有关文化因素的作用显然是夸大了。如果真的是“文化”因素使美国的孩子在数学课程落后了,那么为什么这些孩子在自然科学课程却表现得出色呢?还有,英国学生自然科学课程成绩比日本、韩国差不了多少,如果是文化在“捣鬼”,那么为什么英国学生自然科学成绩优秀、数学成绩糟糕,而法国却刚好相反呢?最简单、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英国学校自然科学教得好,数学教得差;法国学校的数学课比自然科学课出色;东亚国家学校则两门课都教得很好。
尽管教育水平国际比较研究成果是否冲击传统教育观念的讨论尚无定论,但是这种对比研究毕竟具有一些建设性成果。虽目前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尝试性的,可至少有些答案已经浮出水面。
共性经验值得借鉴
为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TIMSS的研究人员曾在多个考试国与参加考试的小学生同堂听课,参加考试。尽管一些研究数据仍在分析之中而无法得出结论,但是最终的结论会指明哪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取得最大的成功。同时,另一些研究人员则对那些考试成绩优秀的国家在教学方式上有何共性特征开展了研究。英国国家经济与社会研究所的朱丽叶?威特伯恩研究了日本和瑞士两个国家在数学课程传授方面的异同之处。虽然日本和瑞士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诸多不同,但是这两个国家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却都一直名列前茅。威特伯恩女士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两个国家尽管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可有一些因素却是十分相似。
一是在数学四则运算等的基础知识方面花费了大量教学时间。
二是在教小学生进行笔算前,先教会他们心算的方法,计算器一般是禁止使用的。
三、标准化的教材在公开发行前,一般需经过大范围的试用并得到检验认可。
四、全面推广一种名为“全班面对面交流”的教学方式。即老师授课后马上向学生提问,让孩子们依次回答以确保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并理解上课的内容。而英国、美国的学校则喜欢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则在几个小组之间来回奔跑了解学生到底学会了多少,这种方式正遭到越来越多的谴责。威特伯恩女士指出,在日本和瑞士的学校,分小组学习的方法仅在艺术、手工课时才采用。
五、尽最大努力确保每位学生跟上学习进度。如果有学生落伍了,那就采取加班补习、辅导的方法,保证他与其他同学一同进步。
当然,学习之路不可能是“单行道”。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学校忙于模仿日本学校教学模式之时,日本的中小学及大学都受到了来自日本国内用人单位的巨大压力。雇主认为: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员工在创造力、个性化方面比西方国家的员工逊色许多。同时,正当美国、英国的政治家大声疾呼要求英美学校仿效东方国家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给学生们布置更多的家庭作业之时,韩国政府却要求学校每周有几天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这些孩子像西方国家的孩子一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其实,在教育上各种体制间都有值得相互借鉴、学习的方面。
⑷ 如何说服听众
当你想说服与你意见相左的人,使他们听从你的想法,赞成你的意见时,怎么办呢?有些什么好的方法呢?请记住下面两点:
——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
有这么句格言:“一滴蜂蜜所能引诱的苍蝇,比一加仑的毒汁还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人。假如你想使某人赞同你的意思,首先要使他相信你是他忠实的朋友,这便是可以抓住他心里的“一滴蜂蜜”;只要你一旦做到了,便可毫无困难地使他对你的意见表示赞同——当然你的意见必须是合理的才行。
林肯的某次成功演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他1858年竞选美国参议院议员时,要到当时未完全开发的伊利诺州南部演讲。那一带人当时的行为极为野蛮,在公共场所也携带利刃和手枪。他们是南方反对奴隶制度的民众。
于是,这些南方的民众和从肯塔基与密苏里两地渡河而来的奴隶主人们,都准备要“兴风作浪”。他们扬言:如果林肯要在当地演讲,他们便立刻把他这位主张解放黑奴的人赶出城外,并置于死地。
在这种紧张、危险的局势下,林肯却说:“只要他们能给我一个说几句话的机会,我就可以说服他们。”凭着这股信心,他还是前往南方,亲自去和当地的首领见面,并热烈地和他们握手。然后在演讲时,又极其和善、恳切地说:“南伊利诺州的民众们,肯塔基州的民众们,密苏里州的民众们——我听说在场的民众当中,有些人打算为难我。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我和他们一样,也是个性很直爽的人,那么为什么我不能有与你们一样的权利来发表我的意见呢?好朋友们,我也是你们当中的一个,我不是来干涉你们的人。我生在肯塔基州,长于伊利诺州,也正和你们大多数人一样,是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中。我认识南伊利诺州的人,我也认识肯塔基州的人,我想我应该还认识不少密苏里州的人,我是你们其中的一个,你们应该知道我并没有要做一些不利于你们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你们要做出对我不利的事情呢?各位民众,不要做这种愚蠢的事情,让我们成为朋友,让我们彼此像朋友一样地真心相待。我是世界上最谦虚、最爱好和平的人之一,不会伤害任何人,不会干涉任何人的权利。我之所以要求于你们,只是因为我要说几句话,希望你们能平心静气地听。而你们这些勇敢的、豪爽的伊利诺人、肯塔基人或密苏里人,我相信你们能做到的,让我们现在一起来讨论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这诚恳的开场白止息了将起的“波涛”,抚慰了他的仇敌,实际上还把大部分的人都变为他的朋友,他们对他的演说加以喝彩,后来那些粗鲁的人们,竟是最热情帮助他当选总统的群众。
——找出共同点
有些想劝告别人的演讲者容易犯这个错误,就是并不去想别人的意见和欲望,不去寻找共同点,只顾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一次演说主题是关于人们所激烈争议的禁酒问题,几乎每位演说者都是莽撞地一开始就指出别人见解的错误,坚定地声明他的立场,说明他的主张,以此希望别人抛弃他们原来的见解,而赞成他的主张。结果呢?却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被他说服,因为他那鲁莽激烈的开场白,一下子就引起了听众的反感,使他们更加坚持他们自己原来的见解。
他在演说一开始就惹恼了听众,只会招来听众“不”的反应。而这样就很难再使别人听从他的想法。正如奥渥斯教授在纽约社会研究新校所发表的那场演讲上所说:“一个‘不’字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当一个人说出‘不’时,他的自尊心逼使他坚持到底。他也许后来自觉‘不’实在错了,但他的自尊心却不允许他有所改变。既已说出,就得坚持到底。因此在开头使一个人往你希望他想的方向走,是极为重要的。一位精明的演说家应在开头就获得人们许多‘是’的反应,以使听众心理按演说者的见解方向移动。在心理学上这是很明显的。当一个人说‘不’,那他的全身组织——分泌腺、神经与肌肉——全都绷在一起,成为拒绝状态,整个脑细胞组织都准备好了做出拒绝的动作。反之,一个人在说‘是’的时候,则毫无防备,身体的组织都呈现开放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在作开场白时,就得让听众说‘是’,这样便容易让他们注意我们的最后建议。”
而要在开头就让听众产生“是”的反应,就得首先找出一个对方赞成的共同立场。林肯就擅长这么做。一位持中立立场的《镜报》记者说:“在半分钟之内,林肯所讲的每一字每一句,对方几乎无不同意。然后从那一点起,他慢慢地引导他们,直到完全将他们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如,前美国参议员乔治也聪明地使用了此方法。
欧战结束后不久,乔治议员和哈佛大学校长罗威尔被邀赴波士顿辩论国际联盟的问题。乔治议员是反对国际联盟的,但大多数听众都支持国际联盟,他企图使听众赞同他的见解。为说服听众,他没有一开头就痛斥那些信任国联的人是谬误至极,只会作幻想式的思考。相反,他提出了他和听众之间所共同的支持点。又说他们的不同点只是方法上的琐碎细节罢了,而关于美国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众多问题,他们的观点都是一样的。他最后还进一步地承认他也赞同有国际联盟那种组织。演讲到最后,他才指出,他和对方的不同处只是:他觉得我们应当有一个更完美、更有力的国联。
他说:“校长,各位女士和先生们,我的同胞们:罗威尔校长给我这个机会来当着这么多听众讲几句话,使我觉得非常荣幸。他和我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也都是支持共和党的人。他是我们最负盛誉的大学校长,是美国最重要、最有权威地位的人之一,也是一位研究政治及政府的最优秀学者和历史学家。现在他和我对于这当前的重大问题,在想法上也许不尽相同,但是我相信关于世界的和平安全及美国的幸福,我们的目的却没有分别。如果你们允许,我愿以我本人的立场来说几句话。我曾经一次又一次述说,我觉得我已用简单的语句表达了出来,但是有人还是误解我的意思,有些高尚人士没有注意到我话中的意义,遂产生彼此的误会——他们竞说我是反对任何国际联盟组织的人。我并不反对,一点也不反对。我渴望由世界上所有的自由国家,联合成为我们所谓的联盟,而非法国人所谓的协会,联合各国的力量,尽一切努力去获得世界和平,并促使裁减军备的早日实现。”
乔治的演说曾说服了许多听众。因为他们能心平气和地听下去,并觉得他的立场是公正的,可以接受的。
在演讲中,若一开头就摆出“唯我正确”架势,针对听众的不同看法,进行批判式的训话,效果总是不好的。为什么?着名的心理学家鲁宾逊教授有一段话回答得很好。他说,在日常生活中,原本自己的一些观点、意见改变,再接受新的观点、意见的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的,是心中没有感到任何压力或会伤感情的。但现在突然有人指出,你的看法是错误的,于是心理上,就会对这种责备起反感,就不会轻易变更自己的想法。相反,会不由自主地去顽强地捍卫它。这不是由于意见值得我们捍卫,而是由于我们的尊严受到伤害。“我的”这两个字,在人的信仰里是最重要的。不论是“我的”狗、“我的”家、“我的”信仰、“我的”国家,以及“我的”上帝,都是一样的。我们不但不愿别人指责我们的表坏了,或我们的书本破旧了,举凡说我们所拥有的任何事不好,我们都反感。我们乐意继续相信自己相信的,所以若遇到有人怀疑时,一定会寻找许多借口去捍卫它。结果大多数我们的所谓推理,都是在找辩证,去继续相信我们已经相信的。
所以,说服人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刚开始时便着重讲一些你和所有的听众都同意的事,然后再提出听众所乐于获得解答的一些问题,再和听众一起去讨论出答案。你要做的就是把你所观察的事实提出来,听众便会不自觉地受引导,而接受你的结论。他们会对你十分坚信,因为他们觉得是自己所发现的。
⑸ 英国称俄罗斯快不行了!法国怒斥:胡说坚持不下去的是我们欧洲!你怎么看
英国称俄罗斯快不行了,法国怒斥:胡说坚持不下去的是我们欧洲,对于两个国家截然不同言论,个人觉得能源危机之下,欧洲国家已经有人开始清醒,思考自己在俄乌战争中,到底得到了什么。看似对俄罗斯实施了疯狂制裁,到头来却让自己深受其害。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就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关注。欧洲国家更是用实际行动,来支援乌克兰,想要帮助其扭转战局。为此西方很多国家,一直都在“唱衰”俄罗斯,鼓吹俄罗斯不行了;这一次英国的说法,就让法国怒斥,从这一情况,也说明了下面这两个问题。
从这件事情中,也应验了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⑹ 喜欢的女生比自己年纪还大,该怎么说服她谈姐弟恋
姐弟恋从来都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妻子就比39岁的总统大了25岁。
国内的明星夫妻中,爱情美满家庭幸福的姐弟恋夫妻也很多。
比如最近老是上热搜的秋瓷炫和于晓光,用可爱的婚后生活征服了中韩两国的男女老少。
还有恩爱典范的谢娜张杰、贾静雯修杰楷、钟丽缇张伦硕等等
对于姐姐们来说,和年纪小的男生在一起,还是挺冒险的。事业和能给未来保障的物质大多都是缺乏的。
总结来说,让大姐姐在你面前变成小女人,你就要先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人,有担当,会照顾自己的女人,让她知道,你们的年龄差距只是一个数字,而不是无法跨越的鸿沟。
⑺ 材料一 2013年3月28日晚,法国总统奥朗德接受法国电视二台采访,对法国当前面临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发表了
(1)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中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4分)
(2)英法两国政体确实没有本质区别,它们分别代表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两种基本形式,都具有鲜明的阶级局限性,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4分) 具体分析如下: ①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来看,英法两国的政体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两国的政权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执政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1分) ②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来看,英法两国执政党的阶级性质相同。执政党的阶级性质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性质。法国人民运动联盟和英国执政党保守党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1分) ③法国总统奥朗德和英国首相卡梅伦虽然宣誓力图为“民众”、“人民”服务,但这是不可能的,掩盖了国家的阶级性,实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捍卫者。(2分) ⑻ 阅读《百年孤独》对我们有怎样的启迪 你好,阅读百年孤独对我们有怎样的启迪?这个的话就是百年孤独,它让我们懂得了你也不快乐,你孤独的时候你要去寻找快乐,让自己活跃起来,让自己开心起来,你不要这样就坐在那里闷闷不乐的,你这样的话我会把自己弄的也不开心,谢谢。 ⑼ 法国总统的娱乐时光
像拿破仑一样拼命工作:萨科齐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先浏览当天的报纸,然后吃早餐,再向办公厅主任布置一天的工作。接下来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会议、约见、招待会,晚上还要把文件带回卧室。据他身边的人介绍,他每天都要工作17个小时以上。不过,即使再忙,他每周都要抽时间去跑步。萨科齐的工作方法也自成一体。2002年刚一就任内政部长,他就开会要求下属“写通知须清晰可辨,有新思想”。有一次,他在一份报告上读到“债务的可承受性令人满意”等词句后,异常不满地对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所所长咆哮:“请写得简单一点,让法国人能看得懂!”就这样,萨科齐把内政部的头头脑脑们整治得服服贴贴。但对普通工作人员,他总是和颜悦色,展现的是一副亲民形象。同时,他也明白,外面的“民”更要去“亲”。几乎每一周,他除了要面对各阶层的数十个约会,还会下一次基层。 2004年3月,萨科齐改任经济、财政和工业部长。短短数月,他就使前任梅尔相形见绌。其实,萨科齐的经济政策与梅尔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他总是设法让人们知道他在做什么”,梅尔的一位前顾问道出了萨科齐的成功秘诀。但是,跟着萨科齐干的人就没有了原来的好日子。上司要提高工作效率,手下人自然不敢懈怠。上至次长,下至打字员,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一位顾问就曾苦着脸说:“萨科齐的工作速度让我们吃不消,我们连周末都没了!”而萨科齐则说:“抱怨我整天工作?我的任务就是行动!” 干练强硬的作风一方面为萨科齐积攒了不少人气,另一方面也让一部分人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民意调查机构CSA的负责人曾向《巴黎人报》透露,不少选民都因为萨科齐的个性而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他是否有些危险? 与其他温文尔雅的政客不同,萨科齐锋芒毕露,毫不避讳自己是个占有欲极强的人,“有个空位子,我就想坐上去”。“我感到自己有一股力量和愿望,想要有不一样的法国。我希望使法国社会重现活力。”这是他的参选宣言。他还希望加强社会流动,帮助民众致富,建优质学校,提高工资……最终目的是将法国重塑为“世界典范”,与过去的法国“平静地决裂”。“(希拉克)总统先生求无为,我希望求变。”他了解法国人当前觉得国家正走下坡路的忧虑,毫不犹豫地祭起改革旗帜。其中,最明显的包括加强与美国的关系,不再像戴高乐或希拉克般喜欢与美国唱对台戏。 ⑽ 法国总统希拉克有关新闻政策的发言及讲话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八国峰会第一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的演讲 (2006年7月16日 ) 与怎么说服法国总统接受采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