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什么时候成为反美先锋

法国什么时候成为反美先锋

发布时间:2022-10-25 19:36:58

A. 二战法国失败的原因

马奇诺防线

拿破仑曾经说过:“躲在堑壕后面的人终究会被击败。”但法国人似乎忘记了自己这位前辈的经验之谈,过高地估计了马奇诺防线的价值,以致事与愿违,开战不久就重蹈了一战初期的覆辙。

相比法国人,德国人对拿破仑的理论反倒用的得心应手,蒂佩尔斯基希写道:

与德国灵活机动的装甲部队相比,法国缺乏这样的装甲部队。法国并非没有坦克,它不但有而且数量还不少,尽管这些坦克的速度比德军的坦克慢,但装甲厚,抗打击能力强,如果组成坦克部队不见得比德军的差。但法国的高级将领们还用一战时的眼光来看待坦克,仍然把坦克当做支援步兵的工具,把它们分散在步兵师里面。而德国在古德里安的倡导之下,已经把装甲战的理论和思想发展得相当完整,仅从思想上比较法国已然落了下风。

陆军的落伍又因为缺乏有效的空军支援而变得更加严重。前面已经说过,空军的计划是生产1000架飞机,已经远远不能与德国空军相比,可就这点计划还不能完成。法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工业基础都不差,差的是那些思想落伍的陆军将领们,他们根本不清楚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但在国防体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又恰恰是他们,这就使本应给予空军的一部分军事预算被陆军强占了,妨碍了空军的发展。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总而言之,从军事上讲,造成法国失败的并不是马奇诺防线,而是比马其诺防线还要僵化的法国将领们的头脑。

┃法国将领们的头脑为什么会这样僵化?

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让他们骄傲自满,于是所有的军事思想都停留在了那个年代。他们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把动员制度作为国防的惟一基础。陆军平时只是训练预备人员,如遇战争再把他们召集起来组织军队,这就造成遇到国际突发事件无法立即采取军事行动。

希特勒进军莱茵兰时,法国政府当即威胁说要采取军事行动,但落后的动员制度让这一威胁成了一句空话。德军没等法国开始动员集结就已经完成了他们的计划,法国人只能无可奈何地面对既成事实。

事后,希特勒这样说道: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人本来准备在9月17日向德国发动大规模攻击以支援波兰,可是到了那天波兰已经崩溃,只能放弃这一计划。为什么法国不能早点出兵支援波兰?原因有两个:一是被落伍的动员制度所限制;二是法军统帅部坚持使用一战时的战术——发动攻势必须有重炮支持,重炮从仓库提出后还得先进行维护然后才能使用,把这些程序完成则需要16天的时间,从而贻误了战机。

更要命的是,尽管有情报显示大量的德国装甲部队已经集中在阿登防区的对面有六个月之久,但是顽固不化的法国总参谋部的将领们仍然坚持认为这是德国人在虚张声势,德国装甲部队根本无法穿过地形陡峭、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前来进攻。可是,德国装甲部队恰恰在他们认为不可能进攻的地方,给了法国致命的一击。

从表面上看,是德国的奇袭造成了法国的失败,其实,政客的无良,党派的纷争,政治的混乱,行政效率的低下,军事思想的落伍,这些才是导致法国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也可以说,是法国人自己奠定了让德国人打败自己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英﹞ 阿诺德·汤因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钮先钟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德﹞ 冯·蒂佩尔斯基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英﹞ 李德·哈特

B. 五四运动中的先锋是

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起主力决定作用。

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在五四时期,已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领导力量。如李大钊、陈独秀,他们指导运动的武器,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从领导力量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罢工参加运动,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2)法国什么时候成为反美先锋扩展阅读: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C. 法国,德国到底是反美还是亲美,他们与中俄关系如何

谁都不想自己头上有个太上皇,美国在德国驻军德国真的甘心?所以法国和德国在心中是反对美国的,不然欧元区怎么建立起来的,德法中俄现在是有一起反美的默契,但彼此之间又有着竞争关系。

D. 以1800年前后法国为例分析欧洲均势

一.何谓“均势”?

“势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的思想源于古典欧洲政治,在马基雅弗利时代,它只是一个被用来描述维持城邦之间和平局面的政治术语。⑴

均势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被很多杰出的外交家所推崇,当今的基辛格和小约瑟夫·奈更是多次在自己的着作中对这一思想进行阐述和分析。

基辛格是历史上极力推崇“均势”思想的现代大外交家之一,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中已经清晰可见他对均势思想的认知。他说,“当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把和平(其概念为避免战争)作为首要目标的时候,国际体系就处在国际社会中那个最霸道的成员的摆布之下。而每当国际秩序认识到即使为了和平也不能牺牲某些原则的情况时,至少还可以设想求得在力量均衡基础上得稳定。这种稳定有赖于“一种能普遍接受的合法性”,有赖于“有关各种切实可行的安排的性质以及外交政策所容许的目标与方法”的国际协议。稳定的局面通常不是从谋求和平,而是由普遍接受正统而产生的。这里所指的‘正统’,不应该与公正混同起来。它只是意味着具有行得通的安排的性质和在外交政策上能够容许的目标于方法上的一种国际协议。它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所有主要强国都能接受国际秩序的基本安排,至少是没有一个国家对它感到如此不满,像凡尔赛和约以后的德国那样。” ⑵基辛格曾这样评价维也纳体系维持欧洲的百年和平局面:“令人惊奇的不是解决办法如何欠妥,而是这种方法是多么的明智;也不在于解决方法如何‘反动’,而在于如何取得均衡。” ⑶

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对均势思想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他的着作《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一书中,小约瑟夫·奈教授提出理解“均势”,就首先要理解“权力”(power)。他形容权力就像爱情,比较容易感受到,但却很难被界定和衡量。如同他把一个国家的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一样,小约瑟夫·奈教授同样把权力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硬权力”即直接地或是强制性地使用权力,迫使他国改变行为,即可以依靠奖励(胡萝卜),也可以依赖威胁(大棒)。“软权力”指一个国家可能因为其他国家愿意效仿自己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而在世界政治中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⑷

而在小约瑟夫·奈教授看来,均势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权力分布。⑸权力均衡也可以指一系列特别的(或稀有的)情势,其中的权力分布是均等的。这种均势的作用是主要国家间不均等的权力分布状况的变化是揭示战争和不稳定局面的一个因素。

均势的第二种用法是一种平衡政策。均势预示着其他国家会采取行动阻止一国发展成为主导国家。⑹均势政策并不一定意味着国家采取行动,是自己的权力最大化,而是可以选择搭便车(bandwagon),也就是加入较强大的一方并分享胜利者的成果,国家会加入处于下风的一方,以阻止任何一个国家获得主导地位。

小约瑟夫·奈教授给均势这个词赋予的第三种用法是,它被用来描述历史上的多极体系。均势要求几个国家遵循一套被普遍认可的游戏规则。⑺如描述18世纪的“经典的均势”的欧洲体系(classical balance of power)、19世纪被称为温和的多极均势体系模式(the model of a maderate multipolar balance of power) 的欧洲.

二. 由大一统到势均力敌——近代欧洲“均势”体系的形成

关于“均势体系”的形成,也可以套用小约瑟夫·奈教授的关于三个分析层次的结构来构架,即大时代背景层面、体系内的层面和体系中个人发挥的作用。

(一)欧洲一统美梦幻灭后——均势思想起源的时代背景

基辛格认为欧洲各国从未主动选择均势思想,这种思想是欧洲外交在严酷的打击下所形成的。

中世纪的欧洲一统的美梦幻灭后,遗留下一群实力相去不远的国家。当这一群国家不得不互相打交道时,仅有两种可能的结果:要么是有一国变得异常强大,得益控制其它国家,最后形成帝国;要么是没有一国有足够的国力能够一统天下。在后一种情形下,最具侵略性成员的言行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联合抵制,取得一种权力的均衡。⑻十五世纪的欧洲,哈布斯堡王朝几近永久地保有皇位,在十六世纪前半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将帝国的权威恢复到有希望建立欧洲中央帝国的程度,但是,宗教改革恰恰在那时发生了,欧洲统一帝国的希望破灭。终结随后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它显示了一项重要的原则,各国无论大小,都能以主权国家的身份派出代表参加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⑼随着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短暂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的混乱,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但是,随后各国从自身的实力与利益出发,企图改变原有的状态。法国的扩张是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现象。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的成员是一批实力不等、相互制衡的国家。到17世纪即将结束时,各国君主都在为增强自身的实力而绞尽脑汁。于是,17世纪中叶以后,西欧开始扩张。这一扩张一方使得世界各地的财富开始向西欧集中,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经济秩序,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他们之间无休止的纷争。⑽1700年——1740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方大战后,《乌德勒支和约》诞生(1713年),《乌德勒支和约》之所以着名,也就是因为它将“势力均衡”(balance of the power)这一概念正式写进了条约。

(二)“同盟”与“均势”——均势体系构成的格局内层面的因素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得发展过程中,“结盟”“同盟”这些词是出现最频繁的。“同盟”是指主权国家为了确保共同安全而相互之间建立起来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安排。⑾从西欧各国相互制衡的崛起过程中可以看出,寻求均势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单方面增加军备或者与其他国家结盟、借助他人的权力资源在追求均势的目标。⑿

结盟运动最为突出的就是反法同盟的出现。十七世纪路易十四的扩张和十八世纪拿破仑的扩张,以及随之出现的反法同盟维持着欧洲的均势体系,而其中,英国功不可没。

英国的外交政策是衡量情势,然后站在较弱或受威胁较大的一方,以为制衡。⒀英国是欧洲各国当中唯一不需要在欧洲扩张便可维持国际最高利益的国家。有鉴于欧洲的军事对英国有利,他成为对欧洲大陆仅求其不出现独霸的强权,此外别无他求的唯一一国。为达成这个目标,英国愿加入任何反对独大势力的组合。经由在英国领导下频频变换的各种对抗法国野心的组合,欧洲的均势渐次成形。如瑞典、西班牙、萨瓦、奥国皇帝、萨克森、荷兰共和国与英国结成的大同盟(the grand alliance),这是近代欧洲史上,针对单一强权所形成的规模最大的结盟。再如拿破仑战争期间的六次反法联盟,虽然多次惨遭挫败,却一次次地再次结盟,终于在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中退败法国,英、俄、普、奥四国相互签署《肖蒙条约》(1814年),签约国保证绝不单独与法国议和。《肖蒙条约》进一步发挥了“均势”思想,条款中写道:“同盟缔约国以维持欧洲均势为目标,以此来保障各国的安宁与独立并反对多年来蹂躏这一世界的侵略战争。”《肖蒙条约》以这一维持均势的原则也主导了后来的维也纳会议和巴黎条约的实践。⒁

丘吉尔曾说;“英国保住了欧洲的自由。”如果没有英国执着地扮演着欧洲均势保持者的角色,法国几乎无疑地会在十八或十九世纪成为欧洲的霸主,德国也会在之后登上欧洲盟主的地位。”英国的原则是抵制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大国力量过分强大。

拿破仑战争的败局促成了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1815年)的签署使得欧洲大陆均势格局更加深化了一步。一个新名词诞生:“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即各国定期举行外交大臣会晤,互通信息,达成整体协调。⒂但结盟依然是各国维持均势或是协调的最好方式。维也纳会议后,均势及正统观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两份文件中:四国同盟(英、普、奥、俄)和神圣同盟(普、奥、俄)(1815年)。这两个针对法国大革命引起的欧洲革命的同盟组织正是欧洲的君主们设计的对付欧洲国际政治中的新局面和新问题的同盟体系。

维也纳和会后19世纪的欧洲有五个主要大国,他们经常改变结盟对象,以此阻止任何一个国家主导欧洲大陆。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逐渐被崛起的德国取代。代表道德约束力的维也纳体系也开始被代表纯讲实力的俾斯麦的均势政策抢了风头。“大陆政策”是“俾斯麦时代”德意志帝国总的对外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其外交战略布局即联奥、拉俄、亲英、反法,集中精力对付法国,其中联奥是建立其体系的关键。

因此就出现了十九世纪末由德国首相俾斯麦一手组织的三个三国同盟(德奥俄1881年、德奥意1882年、德奥罗1883年);两个地中海协定1887年2月和12月(英意奥)和一个再保险条约1887年6月(德俄)。

俾斯麦同盟体系的灵活性使得欧洲均势体系得以稳定,德国处于该体系的中心。然而之后,俾斯麦的继任者却没有将这个同盟体系维持下去,同盟体系的复杂性也逐渐显露,德皇没有同俄国续订协约,让俄国和法国,连同后来的英国结成了同盟。这就促使了俾斯麦同盟体系的消亡和紧张局势的出现。⒃然而,法国的崛起引起了英国的不安,1907年,英国外交大臣艾尔·克罗写了一个很长的备忘录,得出的结论是:德国的政策是含糊不清和令人混淆的,英国一定不能允许一个国家主导欧洲大陆。由此,英国背离了其扮演欧洲大陆外的均衡者角色的半孤立政策,与法、俄结成了“三国协约”。与此同时,德、意、奥组成的“三国同盟”也出现了(1907年)。两大对立同盟的出现破坏了欧洲原有的均势,导致为了维持均势格局而建立的同盟体系僵化了。这也成为了一战爆发的深层次的原因。欧洲的均势恶化为两个敌对的联盟,彼此势不两立,对可能的后果毫不在意。

(三)黎塞留—梅特涅—俾斯麦——欧洲均势体系形成的个人层面的因素

十七世纪的法国在黎塞留的领导下引进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以追求国家利益为终极目标的近代国际关系的作风。十八世纪,大英帝国将“均势观念”发扬光大,使这个观念主宰了后两个世纪的欧洲外交。十九世纪,梅特涅领导的奥地利重新建构了“欧洲协调”,而俾斯麦主政下的德国又使欧洲协调瓦解,使欧洲外交成为冷酷无情的政治权力斗争。⒄纵观欧洲近代的均势外交,这些杰出的领袖的确为构建这一均势格局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黎塞留是现代国家制度之父,他提倡国家至上的观念,而他的初衷是着眼于防止哈布斯堡王朝独霸欧洲。在黎塞留的领导下,法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的国家。他对中欧的统一深具戒心,他使得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三百余个政治实体,他使德国的统一延后了约二百年。

身为对抗法国路易十四的先锋的英王威廉一世曾说过:“如果我生在十六世纪五十年代,眼看着哈布斯堡王朝有一国独大的危险,我也会是个反奥德法国人,就如同我现在是个反法的西班牙人。”因而,有了威廉的对抗,法国虽然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无法独霸。

有“欧洲首相”之称的梅特涅在维也纳体系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梅特涅是被迫担负这个责任的,因为奥地利强敌环伺。梅特涅明白,一旦允许这些危机演变为实力的角力,不论最后是输是赢,奥地利必落得民穷财尽。因此他的政策是建立道德共识以避免危机,对不可避免者则设法借力使力,支持愿站在冲突第一线的国家,这就是着名的“欧洲协调”。

而俾斯麦的均势外交却形成了对梅特涅道德均势体系的反叛,俾斯麦只用实力说话,他终日辛劳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平衡普鲁士之实力和理想。⒅俾斯麦曾说:“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因而,这种思想成就了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以务实的、现实主义的强权外交打造了从道德约束到实力说话的均势格局。

三. 近代欧洲百年“均势”的毁誉参半

1.近代欧洲最初的均势几乎完全是偶然的结果,不是国际政治预设的目标。黎塞留的国家至上的观念可作为个别国家的行为准则,但对如何面对国际秩序的挑战却未提供任何答案。它可能导致某些国家有称霸的野心,或是形成国际间的均势。⒆然而均势很少是来自刻意的安排,反而常是为了阻止某一国扩张的野心而形成的结果,比如,一开始欧洲的均势便是因围堵法国而产生。

2.均势体系也维持了欧洲百年的和平,给予了欧洲一代人一个没有大的战争,没有不断革命的情况下实现其愿望的稳定时期。均势体系虽不能避免战争或是危机,但如能做妥善安排,其作用则在于使一国控制他国的能力及发生冲突的规模受到限制。它所追求的是稳定缓和。均势无法让国际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到满意,但它最能发挥功效的情形是在对其不满的程度尚未超过受害一方已忍无可忍而力图推翻国际秩序的极限之时。

3.均势外交的推行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本国的利益。“均势”本身只是一种政治家们设计的国际关系状态。它们往往格局本国利益或求得一时的和平玩弄“均势游戏”。对小国与弱国来说则很难有“均势”原则可言。⒇如18世纪,曾是欧洲大国的波兰三次被俄普奥瓜分(1793-1795),就是欧洲强国在扩张中玩弄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牺牲弱国利益的典型例子之一。

4.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着名的“十四点原则”中告诉欧洲人,“欧洲平衡”或是“均势”这一古老的原则恰恰是一战爆发的根源,解决国际争端必须另辟新的途径。欧洲国家把均势扭转为武器竞赛,却未能意识到现代科技与大规模征兵,已使爆发全面性战争成为国家安全以及整个欧洲文明最大的威胁。俾斯麦曾极力压抑德国实力的展现,利用他复杂的同盟大局约束众多的盟国,以避免各国间潜在的不和演变成战争。但是他的继任者却对均势怀有戒心,也未意识到德国越是扩大其实力,越会鼓励欧洲均势体系下不可避免的反德同盟及武器竞赛的生成,最终导致两个敌对联盟的诞生。因而,威尔逊认为,国际体系不应建立在均势上,而应以民族自决为基础,欧洲的安全不应仰赖军事结盟,而应建立集体安全,其外交不应再由专家秘密进行,而应“以公开达成的公开协议”为准。

5.纵观近代欧洲直到当今社会,霸权和均势,哪一条是通往和平稳定之路?“均势”与“霸权”是两种相对立的国际体系。基辛格认为,世界上只有两条道路通向稳定,一是霸权,一是均势。与霸权相比,均势则更为可靠,在他看来,构成世界秩序的权力均势应该是多极的。因而,古老的欧洲均势思想在当今国际格局中依然有存在的基础。

结语:

从十八世纪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到十九世纪的维也纳体系和二十世纪初的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无疑都张扬均势原则,这个原则曾在一定程度上迎得暂时和平安定,但却付出了牺牲小国的代价。几百年后,中世纪幻灭的欧洲大一统的梦想如今已在某种程度上由欧盟的团结和协调实现了。仍活跃在国际政坛上的基辛格依然挥舞着“均势”的大旗,他看到了只有在基于相同理念而达成的协议为后盾,均势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有实力而无合理的安排的协议会引起测试实力的争战,而有合理安排却无实力为后盾,则只是虚有其表。国际均势的成败在于各国是否能扮演好各自在整体大局中所担负的角色。权力的均衡与外交的艺术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格局。

E. 历史上,结局非常惨,同时得罪联合国五常的是哪个国家

如今的世界是一超多强的格局,一些实力比较弱的国家往往没有什么发言权,他们主要还是依靠联合国来发出自己的意见,而联合国的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它由10个理事国再加由中美英法俄组成的5个常任理事国组成。

而5个常任理事国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保留着最强的军事实力,有一票否决权,但是偏偏有一个国家政府,同时得罪联合国五常,结果下场也是凄惨到了极点,原因让人无语。

因此在2011年2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上,五大常任理事国难得出奇一致同意通过制裁卡扎菲政权的1970号决议,冻结其相关财产。

在欧美国家支持下,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很快就推翻了卡扎菲政权,2011年11月20日,卡扎菲在最后一个据点舒尔特被拘捕并且遭到了枪杀,期间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帮助他,下场可以说是非常凄惨了。

F. 世界上唯一不怕美国的国家

美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大多数国家都多多少少会对其有几分忌惮,但是同时也有很多国家因为各种理由对美国丝毫不惧。近日,外媒就对这样的国家进行了一个盘点,共有5个国家上榜,他们之中有的是因为真的硬气,而有的却是因为穷,拿出了“谁也不怕”的胆识。

伊朗:美国制裁的主要对象

伊朗与美国之间的“战争”持续已久,自从1979年伊朗与美国闹掰后,时至今日落得了个反目成仇的局面。多年来,美国不断加大对伊朗的制裁力度,不让伊朗从他国购买武器,也不让伊朗将国内的石油售出。

但伊朗非但没有屈服与美国的制裁手段,反而表现出了极度强硬的态度,多次在公开场合称将与美军战斗到底,要将美军赶出中东。

委内瑞拉:标准的反美先锋

除了伊朗,委内瑞拉也是一个着名的“反美先锋”,这个占据了世界石油储量4%的国家,本该富得流油,但却在美国的制裁下,成为了经济危机最严重的地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贫穷,才让委内瑞拉更加坚定了“反美”的决心。

古巴:美国的老对手

提起古巴这个国家,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当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这是人类距离毁灭最近的一次,而从那之后古巴就显得有些尴尬,德黑兰大学教授更是表示,如今的古美关系已经处在破裂的边缘。

【古巴导弹危机: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苏联为了扳回一城,而在古巴部署导弹,差点酿成热核战争。】

中俄两国:拥有足够的底气

除了上述三个国家之外,中俄两国不惧怕美国则完全是因为有强大的实力进行支撑。拿俄罗斯为例,此国国内拥有连美国都不得不重视的核弹头储量,再加上俄罗斯人“北极熊”一般的性格,美国绝对不敢轻易招惹。

一旦真的将俄罗斯惹急了,那恐怕就不是如今“打嘴仗”能够解决掉的事情了,俄罗斯已经有了“先扔核弹再发通知”的打算,这对于美国是非常强力的威胁,而俄罗斯也是世界上反抗美国制裁最硬气的一个国家。

G. 法国参与二战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二战结束后有哪些影响

摘要 法国会在二战中表现的那么差,和他们并不愿意再打下一次世界大战,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因为法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了太多,法国当时是整个欧洲的主要战场,绝大部分的欧陆战役都是在法国境内开始的。法国本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很多,甚至有部分评论家认为,法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可以说是流干了血液,整整一代人都留在了战场上。

H. Ernest Bevin为什么在战后初期是反美的

贝文(Ernest Bevin)的政策谈不上反美,只不过是力求将西欧国家组成强大的欧洲中心体系,即所谓的“西方联盟”以期在摆脱对美国的经济依赖,维护英国的独立地位。

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美国在二战后对其原盟友"英国"的一系列"忘恩负义、乘人之危"的行为所导致的

英国在二战中遭受了空前的损失,对德战争结束时着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发出了“财政敦克尔刻”的警告,英国只得将求援的目光转向大洋彼岸由于战争而暴富的美国。

然而,距日本宣布投降后仅仅一周,美国突然宣布停止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物资。杜鲁门政府的决定意味着今后英国需支付现款购买美货,结果,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美英两国政府于12月6日签订了财政协定,它规定,美国再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贷款,条件是英国必须在1945年12月底前批准《布雷顿森林协议》。

根据该协议,英国不仅要在一定期限内恢复英镑的自由兑换,而且要实行美国极力要求的所谓“自由贸易”政策,这意味着英联邦特惠制的实际取消。

美国乘人之危的做法在英国朝野引起一阵强烈的反美情绪,英国人觉得,这简直是在向美国乞讨,过去两个世纪中一直是英国将贷款条件强加给别人,而现在却要听命于美国人!

在这种背景下,贝文产生把西欧建设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第三种力量”的思想,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美国的经济依赖,维护英国的独立地位。

1945年9月,贝文对来访的法国社会党领袖莱昂•勃鲁姆说,他正在“关注增强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合作,以期这种合作能增加 我们在防务问题上的共识”。

10月3日,贝文又向法国外交部长乔治•皮杜尔提出两国就双边关系举行谈判。显然,贝文意在录求建立欧洲“第三种力量”的基础。

同年底,贝文进一步提出世界分为“三门罗”的思想。他指出,一个世纪前美国宣布了维护它在美洲大陆势力范围的“门罗主义”,现在苏联的“门罗”正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崛起,第三个“门罗”应该基于“与其他国家维护其安全的同样条件之下我们维护英联邦安全的权利”。

英国历史学家格林伍德分析道,将西欧国家组成强大的欧洲中心体系,即所谓的“西方联盟”,是贝文外交政策的最终概念

阅读全文

与法国什么时候成为反美先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