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诺曼征服:2万多法国人杀死英王,英国沦为殖民地,贵族灭了一半吗
诺曼征服:2万多法国人杀死英王,英国沦为殖民地,贵族灭了一半
外族入侵,这是一个在中国会产生很多联想的词语。
但是,对于古代的英国人来说,已经是日常节目。
英国四面临海,常常受到海盗的侵袭。
这次战争记载不是很详细,颇有点春秋的意味。1066年9月,威廉召集诺曼贵族组成联军入侵英格兰。
现英王哈罗德,也就是之前那个伯爵,组织本土贵族抵抗。10月,威廉在黑廷斯打败了哈罗德,并且斩杀了哈罗。
伦敦稍作挣扎,只能认命开门迎接威廉入住。12月,威廉就摇身一变,成为了英格兰国王,即威廉一世。
02 好运的威廉威廉是一个私生子,他母亲是一个皮革工人的女儿。
一般来讲,私生子没有继承权。
❷ 阿金库尔大战多惨英国人为什么能砍杀5000多名法国贵族呢
说到法国,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法国打不过就投降的本领。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德军的进攻仅仅就坚持了一个月就亡国了。法国军队的实力也是让人很怀疑的,但法国并非天生懦弱。他们在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中的表现也非常勇敢。然而,法国的勇气有时是有勇无谋的。阿金库尔战役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阿金库尔战争中,法国被英国打败,并且牺牲了5000多名贵族。
法国军队在阿金库尔战役中损失惨重,这是一种耻辱。更不用说法国军队的第一和第二大军在这场战斗中崩溃了,第三大军干脆一哄而散也是四处逃窜。光是战死者就难以想象。法国军队损失了1.8万多人,这是欧洲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失败。
❸ 法国 国王 几世 何时 复辟 举起屠刀 杀戮
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六世生于1754年8月23日,太子路易.德.法兰西的第三子,他出生当年,次兄阿基坦公爵克萨维尔去世;1761年长兄勃艮弟公爵路易去世,他成了太子的第一继承人;1765年12月20日,他11岁时,父亲太子路易去世,他成了王太孙,也就是路易十五的继承人。16岁时与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之女玛利.安托瓦内特结婚。1774年5月10日下午3:30,路易十五去世,他成了法国历史上第十六个叫路易的国王。
大家都知道1789年到1793年间发生了什么,自以为代表自由、平等、人权的暴民们抢走了所有有权人的自由和人权。暴民们只知道平等,一种小人的平等。他们的“生活长期以来一直就过得不好,他们要向生活比他们过得好的人。”“权力对这些人来说对这些人来说是太新鲜了,以致于控制不住自己的喜悦,想尽情地享受它一下。”于是国王和王后成了他们“小人的满足感”的牺牲品(引的内容皆源于史蒂芬.茨威格《玛利.安托瓦内特》)。
于是见了血就会有快感的疯子和虐待狂们走上了历史舞台,嗜血狂丹东举起屠刀,三天杀了200名法兰西人民,不仅杀了人,还虐尸奸尸(那具可怜的女尸是王后的朋友)……
1792年9月22日,国王路易十六成了路易.卡佩,终于1793年1月21日,所有变态狂色情狂嗜血狂虐待狂们同时有了高潮——路易上了断头台。
路易十六国王生性驽钝,缺乏自信,遇事只懂得逃避,所以革命期间他除了自己热爱的锁匠活什么也没做,即使是他被革命政府逮捕、废黜王位,他也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和妻儿享受天伦之乐,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人也不会将他当作暴君,更提不上死刑,他最严重只是个平庸的君主。平庸也要判死刑,那地球上岂不要少40亿人?
他临死前说“我宽恕我的敌人,我无辜而死,恳求上帝别让我的鲜血溅到我的子民身上。”
路易十六的断头是查理一世断头的后继,它是十九世纪大革命的前奏。同时,它影响到1917的俄国革命,苏维埃比他们更残暴,处死了沙皇一家21口,开启了二十世纪大屠杀的序幕。
纪念伟大的殉难者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六世。
❹ 法国大革命杀了多数人都是什么人被杀
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关于共和制政体的一次尝试。在大革命中,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党派相继执政巴黎,政变频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大革命爆发。随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贵族阶级的斐扬派党政,实行君主立宪政治。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引发法国人民和斐扬派的矛盾。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发动起义,推翻斐扬派,逮捕路易十六,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0日,法军击败外国干涉军,22日成立共和国,次年1月13日处决路易十六。吉伦特派积极采取了许多消除阶级特权措施,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削弱以罗伯斯皮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和巴黎无套裤汉。从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的群众运动高涨,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以恐怖手段打击敌人。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1793年初,由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保皇党人叛乱,法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5月31日~6月2日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 新执政的雅各宾派一方面镇压吉伦特派余党,粉碎外国侵略,另一方面也在巴黎实行恐怖政治,打压异己,逐渐使自己在巴黎四面楚歌。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中被罗伯斯皮尔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成立督政府,一方面将法国从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中解救出来,另一方面却没有能力应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干涉和国内此起彼伏的动乱。在这种情况下,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法国的共和政治,重新建立独裁统治。
从大革命的简史中可以看出,大革命从开始到结束,仅为推翻国王就进行了三次起义,随后又有花月政变,果月政变,葡月政变,牧月起义,芽月起义,热月政变,雾月政变(未按时间顺序),使巴黎随时都处在恐怖之中。其中,以雅各宾派当政的1793到1794年为法国恐怖统治的
最高潮。在这一年时间里,雅各宾派为了巩固统治,排除异己,“对持不同政见者进行肉体上的清除”,主要目标指向刚刚被自己推翻的吉伦特派以及贵族残余势力,但随着屠杀的进行,逐渐失控,许多人因怀疑被杀,家族恩怨、个人情感等等纷纷掺杂进来,法庭成为虚设。传说雅各宾派首领罗伯斯皮尔曾借清除异己知名将其年轻时的情敌送上断头台。最后,由于无法忍受这种恐怖统治,雅各宾派右派发动热月政变,将罗伯斯皮尔等人送上断头台,结束了这场屠杀。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阅读狄更斯的《双城记》或雨果的《九三年》。
❺ 法国瓦卢瓦王朝的倒数第二代君王查理九世到底怎么死的
(瓦卢瓦的)玛格丽特 Marguerite de Valois (1553年5月14日 – 1615年5月27日)法国和纳瓦拉的王后,又称玛戈王后(la Reine Margot)。瓦卢瓦的玛格丽特出生在圣-日耳曼-翁-莱伊的皇家城堡里。她的兄弟们称她为玛戈。她是法国国王亨利二世和凯瑟琳·德·美第奇的女儿。她有三个兄弟是法国的国王: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
她的姐姐,瓦卢瓦的伊丽莎白,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第三个妻子。尽管玛格丽特爱着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但是她那有野心的母亲是绝不会允许吉斯家族有任何机会控制法国。相反她要求玛格丽特嫁给腓力二世的儿子唐·卡洛斯,未果。凯瑟琳·德·梅第奇也考虑过把玛戈嫁给葡萄牙王储唐·塞巴斯蒂安,也没有成功。最终玛格丽特被强迫嫁给了波旁家族的纳瓦拉王储亨利(即后来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亨利是新教胡格诺派的领袖。这个婚姻是计划用家族关系来协调和融合天主教和胡格诺派之间的关系。 尽管亨利的母亲纳瓦拉女王让娜·达布雷特反对,很多纳瓦拉贵族还是支持这次婚姻。让娜·达布雷特在婚礼举行前就去世了。
1572年8月18日玛格丽特嫁给了亨利。当时亨利的母亲已经去世,他继承王位成为纳瓦拉国王。据记载整个仪式的过程中,新郎和新娘始终直视着前方,从未看过对方一眼。当红衣主教问玛格丽特是否愿意嫁给亨利时,她没有回答。因此查理九世按住她的头,强迫她点头同意。
这段婚姻才过了六天,在圣巴托罗缪之夜,凯瑟琳·德·梅第奇带动法国的天主教徒对数以千计的胡格诺派教徒进行了屠杀,史称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在婚典和骚乱后,亨利离开了他的妻子,逃离巴黎,回到纳瓦拉。而玛格丽特则被她的哥哥亨利三世控制,成为了事实上的困在家里的囚犯。当时还有一个小细节,玛格丽特的情人之一同时也是在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中逃过一劫的约瑟夫·博尼法斯·德·拉莫尔,想将玛格丽特从她的哥哥控制之下救出来,但计划失败,自己也被亨利三世处死,后玛格丽特通过私下买通刽子手得以见到她情人的尸体,并偷偷亲自取走了他的头颅。这一事迹在司汤达的着作《红与黑》里亦被提起,该作的女主人公之一马特儿效仿玛格丽特,在爱人于连受刑之后也偷走他的头颅。
最终玛格丽特还是得到允许投奔到丈夫那里,在以后的三年半,玛格丽特和她的丈夫在波城过着被非议的生活。他们都有公开的情人,并且经常吵架。在1582年的一场病后,玛格丽特返回法国王室。但是亨利三世对她的声誉产生了反感,强迫她离开王室。经过很长的商谈,她被允许返回她丈夫的国家。但是她受到冷淡的接待。为了度过难关,她在她的封地Agen发动了一次政变并夺取了政权。在几个月的防御后,Agen的市民奋起反抗,并把她关押到Carlat城堡。 在1586年,她被亨利三世关押在奥弗涅的Usson城堡, 在那里她度过了18年。 在1592年,开始了长达7年的关于解除她和亨利婚约的谈判,1599年,谈判以保留她王后的称号结束。而在不久的将来她的前夫会成为法国人最受喜爱的国王之一。
在这些年间,玛格丽特写了她的回忆录。这本回忆录在她去世后的1658年发表。回忆录中以故事的形式记述了她的哥哥们和前夫的生活。美丽而坚强的玛格丽特有很多情人,其中比较着名的有约瑟夫·博尼法斯·德·拉莫尔,Jacques de Harlay, Seigneur de Chanvallon和比塞·德·安布鲁瓦。
然而后来她的美丽渐渐褪色,她陷入了贫困,债务人上门催讨。无奈中,她变卖了所有的珠宝。她和她的前夫,及他的第二任妻子玛丽·德·美第奇和解,返回到巴黎,成为贫穷的艺术家和赞助人的顾问。她经常帮助宫廷活动计划和养育亨利四世和玛丽的子女。成了一个着名的宫廷奶妈。她于1615年5月27日在巴黎逝世,并埋葬在瓦卢瓦的教堂。数千个热爱她的人哀悼着她的离去,同时也哀悼着瓦卢瓦王朝的消亡。
看了《玛戈皇后》,才发觉原来那个故事背景就是伊丽莎白时代的法国,而其中有很多历史与英国有关联,兴趣陡增。尤其对于宗教改革的认识,很有帮助。
玛戈(全名为玛格丽特)、查理九世、查理的弟弟安茹公爵亨利(安茹公爵即奥尔良公爵的另一种译法,乃法国王室继承人的封号,意义相当于现在英国的威尔士亲王。亨利才是他的名字,电影中他是一个留长发、小胡子的放荡之人,和玛戈似乎也有一腿)以及小弟阿朗松公爵,均为法王亨利二世和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凯瑟琳•德•美第奇)的儿女,均属于信奉天主教的瓦卢瓦王室。这一时期,法国天主教势力与新起的新教势力产生了剧烈冲突,爆发了一系列宗教战争。在法国,信奉新教加尔文派的教徒叫做“胡格诺”,意思是“同盟者”。
在这批兄弟姐妹之上,有过一个哥哥,即弗朗索瓦(又译“弗朗西斯”,就是之前看的玛丽•斯图亚特嫁给的那个法国国王)二世。弗朗索瓦二世(1544年1月19日—1560年12月5日),法国国王(1559年—1560年在位),亨利二世与凯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于枫丹白露。弗朗索瓦二世1548年弗朗索瓦4岁时,他的父亲亨利二世安排了他与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婚姻(玛丽斯图亚特当时还是幼女,但9个月大时已经成为苏格兰女王)。随后苏格兰摄政者玛丽的母亲玛丽•德•吉斯就把她6岁的女儿送到法国与法国王室一同生活。1558年4月24日,14岁的法国王储与15岁的苏格兰女王举行了婚礼。这一连姻带有强烈政治色彩:未来的法国国王同时也将得到苏格兰的王冠。
结婚一年后,1559年7月,亨利二世去世(玛丽传记里好象说是打猎时摔了,之后就完蛋了),15岁的王储加冕为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二世(弗朗索瓦一世是他的爷爷,就是那幅着名的画中所画的,达芬奇在这位国王的怀中死去)。王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也是一直与玛丽•斯图亚特冲突不断的女人)担任摄政。弗朗索瓦体弱多病,由两位外戚(玛丽•斯图亚特的叔叔)掌握实权:一个是吉斯公爵、王国军队统帅弗朗索瓦(弗朗索瓦•德•洛林。电影里玛戈的老情人吉斯公爵则是他儿子,名叫亨利),另一个是其弟、负责内政的洛林红衣主教查理。吉斯集团得到东北部和中部贵族的支持,以天主教信仰捍卫者的面目出现。
与吉斯集团对立的是那瓦尔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妹夫、波旁家族的安托万(电影中玛戈的丈夫亨利的父亲)及其弟贡德(又译“孔代”)亲王路易(片中为亨利出谋划策、被玛戈称为性倒错的那位贡德亲王是他的继任),还有海军上将、夏蒂隆家族的加斯帕德•科里尼(电影里开头部分被刺伤,后在圣巴托洛缪之夜被谋杀的老头子)。他们打着加尔文教的旗帜,称“胡格诺”集团,主要势力在南方。新旧教两派贵族集团争夺国家最高权力的斗争愈演愈烈,安托万公开表示要从吉斯集团的横暴中拯救国王。
1560年,一直体弱多病的弗朗索瓦二世在奥尔良去世,年仅16岁。死因是耳部感染引起的脑病变。他被葬在圣但尼修道院。弗朗索瓦二世没有和玛丽•斯图亚特生下任何孩子,他的弟弟,当时只有10岁的查理九世继承了王位,野心勃勃的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摄政。
以上便是影片开始之前的背景。在1572年8月,安托万之子、那瓦尔新王亨利与玛戈公主的婚礼举行之前的近十年内,胡格诺战争打了数次,那瓦尔老王安托万、前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贡德亲王已经先后战死,科里尼得到查理九世信任,进入宫廷,着手执行联合英、德新教诸侯和奥兰治亲王威廉以打击西班牙的外交政策,引起凯瑟琳的不安。凯瑟琳太后与新旧教两派之间协调,宣布新教有信仰自由,为了进一步稳定局势,策划了玛戈的婚事,将当时18岁的玛戈公主许配给胡格诺派王室领袖19岁的亨利。这年,查理九世22岁。
圣巴托罗缪之夜惨案:(玛丽传记里有幅画专门表现这一惨案)
1572年8月,那瓦尔的亨利与玛戈公主的婚礼在巴黎隆重举行,许多胡格诺显贵从南方赶来庆贺。凯瑟琳与吉斯集团头目、弗朗索瓦之子亨利,即电影中玛戈的情人商定,趁机除掉科里尼。8月22日,科里尼在卢浮宫前被刺伤手臂,胡格诺群情激愤。凯瑟琳说服国王同意,要一举杀尽除亨利和新贡德亲王之外的所有胡格诺首领。8月24日是圣巴托罗缪节,从凌晨钟声为信号开始大屠杀,一天之内杀死胡格诺2000多人(电影里的数字是6000,差的多了点,不知该已哪个为准),包括科里尼。住在卢浮宫里的亨利和贡德亲王宣布改宗天主教,保全性命。根据国王命令,莫城、奥尔良、卢昂、波尔多等地也开始大屠杀。据估计,全国被杀的雨格诺约2万人。这次大屠杀之后,法国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胡格诺派公开起义,对抗中央政权。直到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才结束。
这此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中最为活跃的是三个同名为亨利的人,即法国新旧教内战(胡格诺战争)的最终高潮“三亨利之战”(1585—1598年)的主角,分别是查理九世之弟亨利•德•瓦卢瓦(现在的安茹公爵,未来的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以及玛戈的丈夫:那瓦尔的亨利(未来的亨利四世,波旁王室第一位国王)。
查理九世Charles IX
原名:夏尔—马克西米利安(1550年6月27日—1574年5月30日)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60年—1574年在位)。亨利二世与凯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于巴黎西郊的圣—日耳曼—翁—莱伊。1550年被封为奥尔良公爵。
1560年兄长弗朗索瓦二世夭折后,当时是奥尔良公爵的查理九世于1561年在兰斯加冕为法国国王。他完全受自己野心勃勃的母亲凯瑟琳•德•美第奇控制。查理九世在位时,法国爆发了宗教战争。查理九世站在天主教徒的立场上反对胡格诺派。
1570年胡格诺派取得暂时优势,随后查理九世同意与他们和解,并同胡格诺派的政治领袖海军上将科利尼修好。但是他终于在1572年接受母亲的怂恿,允许吉斯公爵亨利策划了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托洛缪之夜大屠杀。查理九世是一个软弱的国王,他终生都处在母亲的阴影之下。他死于Vincennes, Val-de-Marne.
查理九世的弟弟亨利三世继承了王位。
妻子:奥地利的伊丽莎白,1570年11月26日结婚
子女:玛丽•伊丽莎白(1572年10月27日—1578年4月9日)
那瓦尔的亨利与玛戈结婚后博得了查理九世的好感,因而在其被软禁在卢浮宫期间受到了国王的庇护,这是史实。传说查理九世是由于一本稀有的书而留血汗而死。电影里,Jean-Hugues Anglade演的相当不错,而且扮相真像!
亨利三世 Henri III
原名:亨利•亚历山大(1551年9月19日—1589年8月2日)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74年—1589年在位)。亨利二世第三子,母为凯瑟琳•德•美第奇。生于枫丹白露。在1560年—1574年,他的封号是奥尔良公爵。1573年获选为波兰国王(称亨里克三世),但他只在波兰呆了6个月;在1574年其兄查理九世去世后,他就放弃让他感到不自在的波兰王位,回国于1574年5月30日即位为法国国王。
亨利三世即位前,曾在1572年的圣巴托洛缪惨案中扮演过主要角色;法国的宗教战争在他统治时期达到白热化状态。亨利三世一开始采取不偏向任何一方的政策:取消胡格诺派的一些特权,但天主教的神圣联盟也被解散。然而,1584年亨利三世的弟弟和继承人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去世,使胡格诺派首领纳瓦拉的亨利成为王位继承人。天主教徒担心形势将对他们不利,于是在首领吉斯公爵亨利领导下反对亨利三世,引发所谓三亨利之战(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纳瓦拉的亨利)。1588年5月12日,吉斯公爵进入巴黎,在街上架起街垒,这天史称街垒日。亨利三世逃往沙特尔。同年12月23日,吉斯公爵与其兄吉斯红衣主教在一次鸿门宴性质的会晤中被亨利三世的侍从刺杀。
1589年8月,亨利三世与纳瓦拉的亨利一同进攻巴黎。589年8月1日早上,雅各宾修道院,亨利三世正在大解。多明我派教士雅克•克勒芒求见,呈上一纸所谓的“重要情报”。坐在便椅上的亨利三世接过密信读了起来,教士趁机拔刀,刺入他的小腹。次日亨利三世伤重而亡。他是瓦卢瓦王朝最后一个国王。
妻子:路易斯•德•洛林 1575年2月13日结婚,无子女
亨利三世是一个喜欢炫耀的异装癖,公然着女装与男宠们在巴黎街头招摇过市,给法国人民留下了不佳印象(在伊女王电影里就刻意描绘了他在女王的王宫里穿着女装和男人们调情的片段,当时我只是感叹法兰西真是开放啊)。他所宠爱的男友们(法国人称之为“mignons,小可爱”)在其继位后得到了很大权势,他最亲密的朋友有圣吕可伯爵、熊贝克、圣梅尔拉斯伯爵等等,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大仲马在和《玛戈王后》同属三部曲之一的《蒙梭罗夫人》中也有所描述。亨利三世又是一个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常常以在某些怪诞的宗教场合里赤脚跣足,长袍加身,象牙念珠直垂腰际,仿佛在进行一场公开的忏悔行为。在见证了亨利三世这种非同寻常的虔诚之后,乌吉埃•德布斯贝克(Ougier de Busbecq)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这里居然没有一样东西是金的,简朴得让人害怕。” 亨利三世曾多次徒步去沙特尔朝圣,向圣母玛利亚祈祷,希望她能赐给他一个儿子作为继承人。
电影中玛戈结婚时,亨利还身为安茹公爵(当时向伊女王求婚时头衔也是安茹公爵,看来应该还没有继承王位,但那时他已是王位继承人了,那电影里感觉他挺可怜的,身为政治婚姻下的牺牲者,一点都看不出玛戈皇后里的狡猾)年龄是21岁。虽然片中没有直接描写他倒错的性向,不过在某些场面还是有所暗示的,比如与劝说查理九世展开对胡格诺的屠杀时地行为举止就相当暧昧,以及成功登基为法王之后与其亲信的接吻……
亨利四世 Henri IV
(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也被称为亨利大帝(Henri le Grand)或纳瓦拉的亨利(Henri de Navarre ),法国国王(1589年—1610年在位),纳瓦拉国王(称恩里克三世,1572年起)。法国波旁王朝的创建者。
亨利是旺多姆公爵安托万•德•波旁的第三子,母为纳瓦拉女王让娜•达布雷特(即胡安娜三世),生于法国—西班牙边境的波城。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卷入了法国残酷的宗教战争。作为胡格诺派的领袖他逐渐拥有了很高的声望。但是圣巴托洛缪惨案之后,他为了保全性命被迫改信天主教,被软禁在法国宫廷里,接受法王查理九世的庇护。1576年6月,软禁在卢浮宫的那瓦尔亨利逃离巴黎回到南方,发誓要为科里尼将军等被害的胡格诺报仇,重新改信新教,很快赢得信任成为胡格诺的领袖。1584年,由于王储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的死,他成为了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后,他即位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结束了困扰法国多年的宗教战争。由于首领亨利公爵死去,长期在法国政坛占主导地位的吉斯家族再也不能成为和平的阻碍。
亨利四世即位之初,地位并不巩固。全国仅有5个城市承认他,信仰天主教的巴黎拒绝承认这位新教徒国王。教皇扬言要把这个异端国王开除出教。代表吉斯集团的大将马延公爵在西班牙支持下围攻里昂,继续与他作战。亨利在英军支援下,先后在阿尔克(1589年9月)和伊夫里(1590年3月)重创马延公爵军队,但巴黎还是不向他打开城门。1591年,西班牙军队进驻巴黎,要立菲利普二世的公主为法国国王。1586年,处于水深火热的诺曼第农民发动起义。亨利四世审时度势,决定用和解方法结束战争。他认为,为了巴黎是值得做弥撒的。1593年7月25日,他在巴黎郊区的圣德尼斯大教堂举行放弃新教皈依旧教的宣誓式(第二次了!),在一片“国王万岁”的欢呼声中,发誓放弃异端信仰,领了圣体。1594年2月25日,亨利四世在夏尔特加冕。3月22日,巴黎打开城门欢迎亨利四世,当晚西班牙军撤离,法国各地纷纷归附。胡格诺战争结束。
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法国的经济在他统治时代发展起来。亨利四世成为一个深受人民的爱戴的君主。1610年,亨利四世被一个据说有弑君狂的人弗朗索瓦•拉瓦莱克刺杀。
第一个妻子:瓦卢瓦的玛格丽特,1572年结婚
第二个妻子:玛丽•德•美第奇,1600年结婚
子女:
1.路易十三
2.伊丽莎白(法兰西的)
3.克里斯廷
4.尼古拉
5.加斯东(奥尔良公爵)
6.亨丽埃塔—玛丽
吉斯公爵 (第三) 与“三亨利之战”
亨利一世•德•洛林,第三代吉斯公爵 Henri I de Lorraine le Balafre,3me Duc de Guise (1550年1月31日—1588年12月23日)法国军人和政治家。“三亨利之战”的中心人物;吉斯家族最重要的代表。
亨利一世•德•洛林是吉斯公爵弗朗索瓦的长子(应该是玛丽的表兄弟吧),他完全继承了父亲率领天主教力量反对胡格诺派的事业。他是圣巴托洛缪之夜大屠杀的主要策划者。1576年起,他成为天主教“神圣联盟”的领袖。亨利希望,他能在西班牙和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登上法国王位,于是开始了他与国王亨利三世及那瓦拉的亨利之间的竞争。他在巴黎民众中逐渐积累起很强的声望。
亨利三世无子,法国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是阿朗松公爵(现为安茹公爵),第二顺位继承人是那瓦尔的亨利(因为他是王妹玛戈的丈夫)。王弟阿朗松公爵因夺权失败,倒向胡格诺。亨利三世派兵攻打,战火又起。德国巴拉丁伯爵派兵侵入香槟。凯瑟琳出面干预,劝说阿朗松公爵和平解决。1576年5月,亨利三世签署有利于胡格诺的博利厄和约,又称“王弟和约”。和约谴责圣巴托罗缪节大屠杀,胡格诺可在巴黎以外的所有城市礼拜,有权据有总共8个要塞。吉斯集团对博利厄敕令十分不满,1576年6月,吉斯的亨利在西班牙和萨伏依的支持下,成立“天主教联盟”,这位亨利自称是加洛林王朝的后裔,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此期间,吉斯集团与胡格诺之间的冲突不断,胡格诺战争进入最后阶段(1576—1594年)。
1584年6月,阿朗松公爵病逝(这一家都够惨的,都很小就夭折了),那瓦尔的亨利成为王位的唯一继承人。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在西班牙支持下,重组天主教联盟,仍要继承亨利三世王位。同年7月,机灵的亨利三世宣布参加天主教联盟,并利用联盟内部的矛盾戏剧性地改变其初衷,改名“王家联盟”,自任首领。为安抚吉斯的亨利,1586年7月亨利三世签署那慕尔敕令,废除那瓦尔亨利的王位继承权和以前颁布的一切和解性法令,限令雨格诺6个月内改宗天主教,否则离开法国。吉斯的亨利另立“巴黎联盟”,策划新的反国王阴谋,于是,瓦洛亚、波旁和吉斯三大家族的三位亨利展开争夺王位的内战,史称“三亨利之战”。
1587年10月,那瓦尔的亨利,在英国和德国新教诸侯的支持下,大败亨利三世于库特拉。1588年5月12日(街垒日),吉斯的亨利煽动巴黎群众筑街垒,包围卢浮宫反对亨利三世。亨利三世逃离巴黎。吉斯的亨利与亨利三世在布卢瓦进行谈判,结果被亨利三世的卫士刺杀。巴黎的吉斯集团策动判乱,立年迈的洛林红衣主教查理为国王,称“查理十世”,由着名的干将马延公爵任王国总监。亨利三世走头无路,只好联合那瓦尔的亨利(1589年4月)。那瓦尔的亨利表示他的军队听从国王指挥,共同向巴黎进军。亨利三世感激涕零,决定将王位继承权交给这位胡格诺妹夫。这是对吉斯集团和西班牙的沉重打击,也使那瓦尔亨利的身价倍增。8月1日,亨利三世被狂热的多明我会修士雅克•克勒芒刺伤,次日死去。三亨利只剩下一个亨利,三亨之战结束。那瓦尔的亨利登上王座,称亨利四世(1589—1610年),开始法国历史上的波旁王朝。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永久性”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5月,西班牙同法国议和。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才正式结束。
影片中,这位野心勃勃的吉斯公爵被设定为玛戈的老情人,并试图同玛戈共度其新婚之夜。而在结婚庆典上吉斯公爵同王弟安茹公爵亨利的摔跤游戏,暗喻未来在这两人之间将会爆发的大规模冲突。
玛戈王后:
在亨利二世和凯瑟琳所生的三个女儿当中,玛戈是最年轻,也是最美丽的一个。在玛戈18岁那年,她那野心勃勃的母后把她嫁给了波旁家族的表哥—纳瓦拉国王亨利。这场看似玩世不恭的政治联姻的目的是为了拉拢纳瓦拉这个夹在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小国。莫说这对新人压根就对彼此毫无爱意,就算他们两情相悦,婚礼后几天之内,这段情分也将注定被粉碎殆尽。当时,凯瑟琳王太后参与了一起针对新教领导人的暗杀行动。暗杀被定在婚礼之后进行,但是却功亏一篑。为了庆祝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公主和信奉新教的纳瓦拉国王的婚礼,大批新教教徒都聚集在巴黎。凯瑟琳王太后害怕自己在该行动中的身份暴露,继而引发大规模的新教教徒起义,便和儿子查理九世(亨利三世之前执政的法国国王)一起策划了对新教教徒的秘密屠杀。这起血腥事件最后演变为臭名昭着的圣巴托罗缪惨案,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新婚礼物”。虽然玛戈现在贵为纳瓦拉的王后,但她也只是能保护自己的夫婿免遭杀身之祸,而并没有使他摆脱牢狱之灾。这样一来,两人之间原本就淡漠的关系更加恶化了。要知道,玛戈和亨利都是多情之人,只是倾慕的对象并非彼此。婚后,玛戈王后为了追求心灵和肉体上的满足,开始了和第一位情人的幽会,这便拉开了一系列悲情罗曼史的序幕。玛戈的皇亲国戚们十分讨厌这个名叫约瑟夫•德博尼费斯•德•拉莫勒(Joseph de Boniface de la Molle)的年轻男子。由于被控阴谋反对查理九世,拉莫勒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指甲全部被拔掉,浑身筋骨俱断。最后在断头台上,他仍然不忘向他深爱的玛戈致敬。据说行刑之后,悲痛欲绝的玛戈王后命人把德拉莫勒的头颅从示众台上偷走,自己把它秘密埋葬了。
德拉莫勒被处决之后,玛戈又找了几个情人填补空虚,这些人侥幸躲过了王室的毒手。亨利三世即位以后,玛戈为了摆脱专断的王兄和早已疏远的丈夫移居到法国小城阿让。当地一位名叫奥比雅克的年轻军官对美丽的王后一见钟情。他曾在相思中呐喊:“若不能一亲芳泽,还不如让我上吊算了!”很快,他这两个愿望都实现了。当国王的军队横扫阿让城的时候,奥比雅克协助玛戈王后出逃。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确成了王后的情人,但是他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奥比雅克被抓获以后,亨利三世宣布了凯瑟琳王太后的懿旨,玛戈的情人“将在于松城堡的庭院里被绞首示众,玛戈王后必须到场观看”。不幸的奥比雅克被当众倒吊起来,还没有咽气就被拖进坟墓里活埋了。
奥地利的唐璜曾为玛戈写下这样的篇章:“她的容貌只有天上的女神才可媲美,要她做人间的公主实在是屈尊。她的神采无法拯救男人,只能把他们引向毁灭之路。她的一颦一笑都会让我们下地狱的。”这群短命的情人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这个论断。
光阴荏苒,红颜易老,与玛戈的绝代风华一同衰落的还有她那暴君辈出的家族。1589年,凯瑟琳王太后去世。同年,亨利三世被刺身亡。瓦卢瓦王室只剩下玛戈一人。因为法国法律规定王位传男不传女,所以王位只能由与玛戈最近的男性亲属来继承。这次,恰好轮到与玛戈貌合神离的丈夫纳瓦拉国王,从此他成为亨利四世。由他开始,法国迎来了波旁王朝的统治时期。经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玛戈和丈夫之间反而建立起朋友般的感情。由于他们两个人没有子嗣,所以经过协议,玛戈同意和亨利四世离婚,以便他组织新的家庭。
随着年龄的增长,玛戈的身材日渐臃肿,头上的金色假发也略显夸张(怎么和玛丽这么像,难道绝代美人的下场都是这样吗)。对于曾经拥有沉鱼落雁之容的玛戈来说,这是多么巧妙的讽刺。呼吸着久违的自由空气,玛戈的生命力再一次高涨起来,从前只对达官显贵才开放的卧室,如今也对年轻力壮的无名之辈敞开了。这些人中有铜匠的儿子、羊倌、流浪音乐家,还有木匠的儿子等等。前王后玛戈精心照料着这群年轻人,给他们封官加爵,甚至还为他们安排了美满的婚姻。不过有人曾经因为太忠于玛戈赐给他做妻子的侍女而冷落了自己的恩主,令玛戈大发雷霆。
查理九世 Charles IX(原名:沙尔勒-马克西米练 Charles-Maximilien,1550年6月27日—1574年5月30日)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60年—1574年在位)。亨利二世与凯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于巴黎西郊的圣-日耳曼-昂-莱伊。1550年被封为奥尔良公爵。
1560年兄长弗朗索瓦二世英年早逝后,当时是奥尔良公爵的查理九世于1561年在兰斯加冕为法国国王。他完全受自己野心勃勃的母亲凯瑟琳·德·美第奇控制。
查理九世在位时,法国爆发了宗教战争。查理九世站在天主教徒的立场上反对胡格诺派。1570年胡格诺派取得暂时优势,随后查理九世同意与他们和解,并同胡格诺派的政治领袖海军上将科利尼修好。但是他终于在1572年接受母亲的怂恿,允许吉斯公爵亨利策划了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托洛缪之夜大屠杀。
查理九世是一个软弱的国王,他终生都处于母亲的阴影之下。他在1574年于万塞纳去世。
查理九世的弟弟亨利三世继承了王位。
家庭
夫人:奥地利的伊丽莎白,1570年11月26日结婚
子女:玛丽·伊丽莎白(1572年10月27日—1578年4月9日)
❻ 法国大革命中被杀的皇帝
路易十六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之孙,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也是法国历史中唯一一个被处死的国王。路易十六制锁的技术很高,且极富创意。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路易十六被迫组织立宪派拥立资产阶级掌握实权。1792年法国被迫对奥地利宣战。人民迫切要求处死路易十六。国王企图逃跑,最终被捕。以密谋叛国罪被送上了法庭。最终,国王和他的妻子被推上了断头台。
❼ 你知道西游记中灭法国国王为什么要杀掉一万个和尚吗
据书中所写,是因为那个国王“前生那世里结下冤仇,今世里无端造罪”这里用到一个词“无端”,这肯定是很奇怪的,西游记里面的任何事情其实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国王杀和尚这件事情也一定不是无端就发生了,而且,观音化作凡人提醒唐僧前面有灾难,但是却不告诉他真正的原因,只说国王是因为前世的事情导致今生这样的结果,这本身就很迷糊。
灭法国属于西牛贺洲,因为国王要杀够一万个和尚,在之前已经陆陆续续杀掉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无名和尚,只需要再杀掉四个有名的和尚,就能够凑够了一万个,让自己圆满了。
因此唐僧一行人不得不假扮成客商,而且孙悟空还施法让王宫里的国王和王后,还有满朝大臣们都变成了光头,才终于让国王回心转意,并且还在孙悟空的建议之下将国名改成钦法国,这一难才算是结束了。
❽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最后会被除死
主要原因是叛国
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打破君主立宪制度
虽然保留了君主,但路易十六拒绝签署《人权宣言》
后法国与奥地利开战,路易十六与奥地利达成协议
将作战计划告诉奥地利,以保住自己的王位
战后,法国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路易十六东窗事发,于第二年,也就是1793年被处死~~~~
❾ 十字军一共有几次东征啊结果分别怎么样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
是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11月26日在克莱蒙(法国)召开的高级宗教会议上宣布的。约有10万人参加了这次东征。1097年,十字军由君士坦丁堡附近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占塞尔柱人国都尼凯亚,1098年,又攻占埃德萨和安条克,建立起最初几个十字军国家——埃德萨伯国和安条克公国。1099年7月,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十字军在东方建立的其他国家,均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城乡居民多次举行起义反抗奴役者。为控制十字军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侣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
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埃德萨,是这次东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军最先出动,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军队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
是因埃及苏丹撒拉丁军队于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战役中击溃耶路撒冷王国军队并占领耶路撒冷而引起的。这次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统率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军沿第二次东征路线从陆路穿越拜占庭前进。法、英两国十字军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西西里岛。各国十字军之间矛盾重重,此次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穿越整个小亚细亚,沿途伤亡惨重,腓特烈一世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水死亡,其军队亦随之瓦解。腓力占领阿卡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一定战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塞浦路斯王国,1192年又与撒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自推罗至雅法沿海的狭长地带仍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阿卡港实际上成为王国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与的黎波里合并的安条克公国则仍掌握在十字军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
是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的。十字军原定东征埃及,但后来改变计划进军拜占庭帝国,先后攻陷两座基督教城:达尔马提亚的扎达尔(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军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国的部分领土上建立起几个国家,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是直到1261年才灭亡的拉丁帝国,它领有巴尔干半岛许多地区和小亚细亚西北部,以及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上的一些岛屿。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威尼斯共和国作为意大利最强大的国家垄断了同东方各国的贸易,并夺取拜占庭许多贸易和军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
是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国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领奥匈十字军联军对埃及进行的远征。十字军在埃及登陆后,攻占达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签订停战协定并撤离埃及。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
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进行。这次东征使基督徒于1229年一度夺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占。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
是法国国王圣路易九世统率下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东征,但遭失败。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
是法国国王圣路易九世统率下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东征,但遭失败。
❿ 十字军有几次东征 ,详细
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有8次.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日期: November 27, 1095 — July 15, 1099
地点: Near East (Anatolia, Levant, Israel)
结果: Decisive Christian victory and land control
起因: Military aid of Byzantines against the Turks
Desired Christian control of the Holy Land
(1096年—1099年)共有两队。第一队是由隐修士彼德所率领,此支十字军是由二万名贫农组成,称为“农民十字军”。出征不久,巳有好几千人病死于途中。此支军队没有纪律,也做出强迫归信和杀害犹太人的暴行。军队虽到达君士坦丁堡,却被土耳其人屠杀。另一队由欧洲贵族组织的十字军,在西元1097年齐集君士坦丁堡,苦战数个月,占领了安提阿等城市。但很快又被土耳其军包围。经过了两年的苦撑,终收复圣城耶路撒冷,大肆劫掠,杀戮7万人。十字军随即建立了四个十字军国:伊达沙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国和耶路撒冷王国。于公元1144年,回教徒再度攻下伊达沙北部。
原本规定东侵出发的时间是圣母升天日,也就是1096年8月15日,但是在这一年的2月份,就已经有一支队伍急不可待地踏上了征程,他们的领袖是法国亚眠修道院的隐士彼德。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1147年—1149年),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失败后,为了响应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请求,由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发起。从欧洲出发,(由于塞尔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领爱德沙,是这次远征的起因。)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故这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而回教徒则在埃及苏丹萨拉丁的领导下获得统一。西元1187年,在希丁之战苏丹萨拉丁所率领的回教徒击败了十字军,重新占领耶路撒冷。两年后,十字军国只剩下三个。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1192年)是由英格兰、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国军队所组成的联军,为抢下被回教叙利亚的“萨拉丁”占领的耶路撒冷。但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在小亚细亚坠水而死,德军随即撤退。英法联军经海路到达圣地,再次攻下耶路撒冷。不久之后,英法联军的领袖发生纠葛,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因而下令撤回军队。由于兵力薄弱,无法有效攻击而决定撤退。此后,十字军国与并与埃及、苏丹、萨拉丁立约,准许朝圣者自由前往圣城。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宗英诺森三世发动。目的本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后行动的基地。十字军主要由法国和义大利贵族组成,在没有足够的金钱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军按威尼斯贵族将领的建议转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埃西亚的扎达尔)。并利用拜占庭国内的纠纷转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城三天。大战过后,威尼斯占去拜占庭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别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公国。
1212年,在教宗和封建主的哄骗下,三万名儿童组成了一支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也称童子军),历史称之为儿童十字军。儿童十字军在法国马赛启程渡海,准备完成大人们未竟的事业。最终,这些孩子不是在风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给贩卖到埃及。在德国,儿童也是受骗参军。大部份儿童因饥饿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则流浪乞讨。最不幸的几千个儿童被拐卖。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年—1221年),是受教宗所支配的最后一次十字军。1213年4月19日,教宗英诺森三世要求信徒组建一支新十字军。不过,此教令得不到欧洲的君主们支持。于是,教宗要求教士进行布道宣传,将信徒、社会地位较低的贵族和破落的骑士加入十字军。1215年11月,教宗在拉特兰大堂主持召开了宗教会议,宣布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为目标的十字军,通过战胜埃及的穆斯林王朝进而重新夺取耶路撒冷。
1217年,十字军先到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城市阿克开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年迈的皇帝约翰、赛普勒斯的于格一世和安条克公国的王储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间,十字军按惯例沿途掳掠。在1218年6月,开始包围达米埃塔。但在几个月的战争中,疾病困扰着十字军。适逢此时,穆斯林苏丹阿迪尔死了。1219年11月,达米埃塔失守。十字军终打开了胜利之门。
1221年,十字军企图进攻开罗。战役中,穆斯林军队藉尼罗河水截断十字军的路,并包围十字军。9月,穆斯林收复达米埃塔。第五次十字军战争终告失败。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年-122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为耶路撒冷第二王国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
但此次不是战争的直接结果,而是埃及的苏丹与腓特烈二世缔结了十年和约,并把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相赠。1229年3月18日,腓特烈二世成为耶路撒冷的国王。
到1244年,花剌子模在埃及支持下重新占领耶路撒冷。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1254年),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发动,远征埃及。十字军很快便攻取了达米埃塔,但却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况。熬过瘟疫后,十字军进攻开罗。十字军被由将领拜巴尔率领的奴隶骑兵(马穆路克)打败。结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图瓦伯爵被杀,路易九世在曼苏拉(Mansura)被俘。
1250年,当时的苏丹被其马穆路克军官推翻,故法国以大笔赎金赎回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与他的士兵才能被释放回国。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年)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为报1250年兵败之仇,不听法兰西贵族及近臣的劝阻,领导雇佣骑士,进军突尼斯。十字军在突尼斯登陆不久,全军染上瘟疫,一路上有大批士兵死亡,路易九世亦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儿子兼继承人腓力三世马上下令撤退。十字军撤退而告失败收埸,此后,教宗曾多次号召组织十字军,都未能实现。十字军东征前后八次,历时近200年,原占领的领土,逐一被穆斯林收复,从北非、小亚细亚,一直到东南欧,都成了穆斯林的势力范围。1291年最后据点阿克城(今巴勒斯坦北部)被埃及占领,耶路撒冷王国灭亡,标志着十字军东征彻底失败。另一方面,十字军东征增进了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团结,为13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启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