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时,法国到底是和德国签订了停战协议停战还是投降投降协议
这是德国为尽快结束西线战事与法国达成的莫种意义上的妥协,事实上,在贝当元帅正式投降德国前,英国人就先下手为强,趁机偷袭了法国大西洋舰队,世界第四大舰队全军覆没,这件事在丘吉尔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也有提到,面对英国佬的背信弃义,再加上法国自阿登战役后本已无力回天,希特勒向其抛出橄榄枝,只要法国停战,德军占领巴黎在内的法国北部约占法国三分之二的地区,法国留有南部以及海外属地的主权。值得注意的是,贡比涅停战协议明确地说是德法停战,而不是投降,这是有很大区别的,德国要求法国不得从事一切反纳粹的活动,也并未将法国纳入轴心国集团,41年法泰战争就是个例子,日本出面调停,后来法日在凉山爆发军事冲突,法国落败,期间,法国也从未表态加入轴心国或同盟国一方,事实上更多的扮演的像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中立者”
2. 德国希特勒使法国投降,怎样对待法国,投降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法国投降,除了向德国是一种妥协,也确实保全了法国境内大部分人民免遭屠戮。
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贡比涅森林中的向德国递交投降书。6月戴高乐流亡英国建立“自由法国委员会”即自由法国,7月贝当倒向德国建立“法兰西国维希政府”即维希法国。
法国投降后德国并没有占领法国全境,法国南部保留作为傀儡的维希法国
维希法国与自由法国
好处:德国并没有屠杀法国平民,所以法国投降后客观保存了实力,直到1944年法国光复戴高乐建立“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后法国也很快能在战后恢复。维希法国军舰也都被英国皇家海军所控制、俘虏,俘虏不了的就在港口里面自沉了,所以德国并没有得到法国舰队。
坏处:法国是整个二战期间唯一一个向轴心国投降的同盟国家,甚至连希特勒自己也没想到法国投降这么快。国际形象受损和舆论压力下必然要对历史做个交代。
3.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和参议院特别大为什么是共和派与保皇派妥协的结果
应该当时社会比较动乱,特别是当时的普法和巴黎公社,在当时只能谋求妥协。
《1875年宪法》内容:
内容: 实行议会制内阁制,规定内阁由议会产生,a行政权: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b立法权: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选民实际上受财产资格和在法国居住时期的限制。
意义: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各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得到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这种效率低下的议会内阁制度,差一点在一战中葬送了法兰西。二战的爆发使议会内阁制葬送法兰西的可能成了现实.至此法兰西第三共和过灭亡,法兰西亡国了。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为什么投降
1940年6月22日法国宣布投降,同时成立以贝当元帅为首的亲纳粹“维希法国”。由于英国担心法国舰队为德国所索俘虏,英国派舰队击沉了法国舰队,由此造成了维希法国和盟国的敌对关系!! 二战中,有不抵抗的法国和抵抗的法国。 1940年6月德国侵占巴黎后,法国即将战败时,一战英雄贝当任副总理,要挟总理雷诺让位,向德国投降,其本土被分裂为占领区和自治区。1940 年6月22日法国同德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后,“政府”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7月10日胁迫国民议会通过废黜第三共和国、成立“法兰西国家”,贝当出任国家元首,标榜“劳动、家庭、祖国”,进行“民族革命”。 海军拒绝往第三国拘禁或加入英国皇家海军,被英国袭击,残存舰队基本返回本土土伦港,保持中立,同时与英国断交(但与美国有外交关系)。其非洲殖民地也大部保留。 维希政府先后由赖伐尔、弗朗丹、.达尔朗执政。在约占法国1/3领土的统治区内设立特别部和特别法庭,镇压一切爱国运动,取消选举、言论和出版自由。取缔工会,模仿建立墨索里尼的总体国家,实行法西斯专政。对外完全投靠纳粹德国,和西班牙佛朗哥保持密切关系,支持希特勒在欧洲建立的“新秩序”,派“志愿军”对苏联作战。当时除英国之外的国家都承认维希政府为代表法国的政府。 1942年7月,英美决定实施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计划,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盟国远征军总司令。两国军队于11月8日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实施登陆,占领沿海主要港口,然后由阿尔及尔登陆部队向东抢占突尼斯。此时盟国争取了维希政府的总督达尔朗的不抵抗,希特勒实施占领全法国的行动,维希政府将其全部统治区交由德军占领,海军为维持名誉全部自沉于土伦港。 1944年8月盟军(含自由法国第7集团军)从法国南部登陆法国后,维希政府迁往德国的希格马林根,次年垮台。不少的维希政府官员与成员在战后受到法国政府的通缉与囚禁,赖伐尔战后被处死刑,贝当原本判处死刑,后因为一战战功之故被戴高乐特赦,改判无期徒刑,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岛屿的一个要塞中至病故。 戴高乐则成为法国抵抗运动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戴高乐在法国第5军任坦克旅旅长,1940年5月任第4装甲师准将,他提出了针对德国闪电战战术建设机械化部队的建议,但没有受到重视。在法国沦陷时,戴高乐坚决要求抵抗德国侵略者,但在当时的法国政府中,他孤立无援。同年6月6日任国防部副国务秘书,主张抵抗纳粹德国的进攻,后拒绝在德法停战协定上签字。德军占领巴黎后出走英国。贝当政府对戴高乐将军“叛国”进行缺席审判,徒刑从4年直至死刑。 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第一次在伦敦向法国发表广播演说,呼吁同胞在他的领导下继续抗战。6月25日,创建并领导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后改称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7月14日法国的国庆节,戴高乐将军检阅了首批“自由法国”的战士。一周以后,首批“自由法国”飞行员参加了对鲁尔区的轰炸。1943年自由法国总部从伦敦移到阿尔及尔,就任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1943年5月,共产党等16个政党团体在法国国内共同组建了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戴高乐派往国内的代表让穆旦担任第一届主席。到44年3月,法国国内各抵抗组织的武装力量联合为统一的内地军,戴高乐的海外军团主要由从敦克尔刻撤退英国的军队和爱国人士、北非反正军队组成,随盟军和德军进行战斗,军队编制组成达到集团军级。很多战士远赴苏联,支持抗德,如大名鼎鼎的“诺曼底”飞行团等。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后3天回到巴黎,任临时政府主席兼国防部长。1945年5月,德国投降,戴高乐以法国临时政府的名义,和盟军一起接受德国投降,并拥有对德占领区。
记得采纳啊
5. 西方代议制“妥协”史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仔细分析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和发展的每一环节与过程,不难发现其中的趣味与规律:
一方面存在很多偶然性,一方面则是曲折与反复的过程。
所谓偶然:以英国和法国最为典型,英国责任内阁制度的起步仅因为国王不会说英语:汉诺威王朝时期,根据英国《王位继承法》,德意志人乔治一世入主英国,因其对英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加上不懂英语,国王与内阁决策交流极为困难繁琐。因此,乔治一世不愿参加内阁会议,甚至把出席内阁会议当成了负担。从而开启责任内阁掌握行政权的全新大门。此后国王把当成习惯,逐渐形成“统而不治”。
再看法国,“一票共和”的出现亦是如此,以当时局势看,共和派势力实际还远不如君主派。可滑稽的是君主派内部四分五裂,按拥护君主对象的不同分为几派,意见无法达成共识,这样削弱君主派的整体实力,因而共和派仅仅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共和国宪法。
其实要说君主派和共和派无论谁掌握权力枢纽都不重要,法国两派其实都符合时代潮流,区别不过是是否保留国王的立场不同。除了上述几点,在社会各方面各领域都能看到各种偶然。
正是偶然性的存在,造就了其曲折与反复的过程。
这种偶然往往伴随习惯和惯例的出现,而这种偶然却在习惯中不断得以体现,又是在习惯中不断被消除。
又拿英国说吧,詹姆斯二世在位期间,其拟定的继承者原定为其女儿玛丽,玛丽信仰新教,对于资产阶级来说本是好极。偶然却偏偏此时发生,1688年,詹姆士意外得子,其信仰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没有希望继承王位。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 其结局是两大阶级通过互相妥协方式顺利过渡光荣革命,1689年确立《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 《权利法案》并不是一部宪法,而是基于双方一系列巧合偶然与妥协而起草的法律文件,因此而后一个多世纪英国仍然存在旧贵族和新势力的斗争。此外,可以看到在英国不成文的习惯法或者说惯例在政治生活中比成文的法律或文件起更大作用。最熟悉的例子之一是:自乔治一世开始,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久而久之成了历代国王的惯例,以及内阁在失去下议院多数议员信任时,必须提出辞职或解散议会,这些都没有成文法律做出过规定,但人们却严格遵守。
而这一系列习惯或惯例最终不断解决偶然与妥协所带来的弊端,逐渐消除不必要的偶然的发生,最终使英国宪政制度得以完善。
在这种偶然性的基础上,近代西方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作一部“妥协”史。
纵观整个近代西方史,不难发现这段历史总是以“权力交接”作为它的主题之一。这一“权力交接”过程因各国国情不同,其方式,类型也各有特色。但均有共性可循。
若将其过程归纳一下不外乎以下几点:权力限制——权力平衡——权力转移。而推动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动力,说是商品经济以及其派生出的世界范围流动的货币应当之无愧。
自十三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起,欧洲在经济政治思想社会各领域逐渐发生大爆炸式沧桑巨变。到16世纪左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整个世界开始了由自然经济形态阶段向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的过渡,而商品经济形态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特征使资本基于自身的特殊属性——能够不断增值和社会交流中介的功能成为实现权力交换动力系统的关键因素:正是西葡在血腥殖民掠夺中为欧洲带了能成为实现权力交换动力的白银,欧洲爆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庄园经济和封建君主统治,资产阶级得以抬头,“权力交接”逐步进行着
严格说来世界近代史开端以新航路开辟为起点,但我在此处所探讨的是一部西方“妥协”史,因此若从“妥协”和“权力交接”的角度来论述,我以为应当从英国《自由大宪章》颁布时期开始算起,想说欧洲的“妥协性”理念就从权力限制开始着手写吧。
英国作为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之所以能够最早发起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建立君主立宪制,执掌牛耳于世数百年。一切都要感谢八百年前的《自由大宪章》。尽管《大宪章》主要是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但从深远意义上却奠定而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础——议会由此诞生,成为延续至今英国的传统。我从另一角度看,《大宪章》促使欧美政治“妥协”传统的产生。作为第一部限制君主专制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封建协议,《大宪章》不仅体现“权力交接”中的权力限制,更是点燃西方“妥协”精神火炬的熊熊烈火。
此后,不论英国本身,还是法国美国乃至大多数治本主义国家,均一定程度上继承《大宪章》精神——妥协政治。在它们各自的政治制度建立过程,随处我们都能发现妥协的影子:先看英国,其例子俯拾皆是——十五世纪英国女王伊莉莎白每当自身或王室的利益与议会发生矛盾冲突时,伊莉莎白总是尽可能抑制怒火,向议会做出让步。其本人懂得王室与议会利益的一致性,顾全大局,通过妥协方式与议会处理好关系,王室与议会团结一致,因而能在英西海战中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尽管英国军舰更为灵活,火药武器较西班牙先进,但良好的妥协所带来的稳定统治者自身内部的优势不可否认。
再有1688年的光荣革命和《权力法案》。说它是资产阶级和封建王室的妥协,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妥协首先以和平方式进行的,其次这场宫廷政变所变革的并不是英国原有的政治体制结构,而只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的阶级构成,实现资产阶级和封建王室利益大致均等,互不受到侵害,实现“权力平衡”。妥协的明智之处便在于解决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资产阶级和封建王室之间反复斗争,加快英国近代化进程。
回顾当时世界,没有其余任何一个民族能像英吉利民族一样懂得妥协胜过无意义的血腥斗争杀戮这一时代哲理,而英国却以自己对妥协独有的见解将之发扬光大,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崭新时代的领头羊。英国政治素以温和渐进的特征而闻名,妥协却不迁就,保守却不失灵活。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和人民日益高涨的民主愿望而进行一系列议会改革,调整选举权范围的变革实属可贵。
而法国,这个曾被誉为“欧洲启蒙运动实验室”的国度,自1789年大革命开始,共和制几起几落,残酷的战争破坏所导致的巨大损失以及外族侵入的蹂躏耻辱,使得共和派与君主派走向和解妥协,最终以一票微弱优势通过共和国宪法,为日后法国工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虽然这一宪法赋予总统极大权力所象征君主派势力的强大,但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法国由总统制议会制混合政体过渡到议会制政体,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以巩固。
就美国而言,美国继承了英国优良的妥协传统,集中体现在联邦制制定中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妥协。
这就是西方妥协精神与传统,欧美自近代以来之所以领先于世界,与它们对妥协意识的深刻认识离不开的。
一部西方史,一部妥协历史,一个真正懂得“何为妥协,何时妥协,为何妥协,妥协为何”的民族和国家,才是一个拥有永不褪色,生机盎然的优秀国家。
纵然这个国家在面临前进发展障碍和混乱时,仍能集妥协之智慧,扬民众之一心,化险为夷,走出绝境。
回想我国,实为不足。中国自古缺乏妥协的传统和精神。在专制君权主义面前,一切妥协者杀无赦。中国纲常伦理太深,君权意识和正统观念太重,压断的只有传统古人的精神脊梁,留下的也只是变态的思维和伦理——要么绝对服从,要么死路一条。
妥协一向被中国视为可耻与鄙见。殊不知妥协才是人类文明真正进步的源泉。望近代史,当年清末戊戌政变六君子就义,袁世凯通电金蝉脱壳,谋杀宋教仁等革命党人。蒋介石撕毁双十自讨没趣•••••••这一个个例子不印证国人的悲哀吗?其实慈禧目光长远些便少了日后的亡国,袁世凯多点诚心,总统职位可保,继而中国开议员练雄兵执掌与世,一举两得,名声自保。中正先生顾全大局,也不至于落得负隅顽抗于一孤岛。
懂一点妥协,中国人,百年屈辱便可少去大半~
6. 如何理解光荣革命中妥协的政治智慧
从光荣革命看妥协的政治智慧
专业:历史师范 学号:2012410579 姓名:张文魁
指导老师:李鸿美 依托课程:世界近现代史
【摘要】近代以来,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迅速崛起,进而完成了对全球的主导和控制,对人类发展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英国的崛起追溯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正是这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不仅在英国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而且对英国历史发展,乃至世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较于法国大规模的社会革命,英国光荣革命所折射出的妥协的政治智慧,更是有着深刻的思考意义。
【关键词】光荣革命 妥协 权力 近代化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和权力中心发生了根本性转移,曾处于亚欧大陆边缘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相继崛起,并一度成为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国家。不过,在各个霸权强国中,有的只是地区性强国,无力称霸世界;有的世界霸权只是昙花一现,无力长久维持。只有英国,不仅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而且帝国辉煌了长达百年之久,主导了世界近代史发展历程。近代英国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在光荣革命后逐步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英国走上了和平渐进式改革的道路。
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英国内战
经过两次内战,议会军打败了王党军,将英王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建立起了英国历史上首次无君主的共和国。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威胁一方面来自于王党势力的仇恨和反扑,但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于革命阵营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的激烈权力斗争,这其中包括大资产阶级贵族和中小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同底层人民群众的矛盾,错综复杂的斗争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到克伦威尔建立起军事独裁的护国公政体后,“革命以反抗一个人的专政开始,最终却不得不以另外一个人的专制结束,”[1]共和国已经名存实亡。
(二)君主立宪
克伦威尔死后,英国社会各种矛盾迅速激化,社会再次陷入动荡和恐慌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各个阶层之间的妥协一致之点,是需要很快建立起稳定的强有力的有能够捍卫他们既得利益的政权,哪种政体能够起到如此强大的作用,英国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一直在探索着,从共和国到护国政治都是这种探索的过程,在他们看来,上述两种统治都不够强有力,剩下的道路就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2]随着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尤其是詹姆斯二世的加强专制统治,妄图在英国全面恢复天主教,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非暴力政变,詹姆士二士逃亡法国,由信奉信教的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并通过了着名的《权利法案》,此后逐步确立和完善了君主立宪制。
二、近代民主制度的发展
(一)议会主权原则的确立
光荣革命以和平的手段完成了国家权力中心从国王向议会的转移,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君主权力被削弱,逐步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随着议会权力的增强,产生于议会的责任制政府也逐步确立起来,伴随而来的是英国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不乏尖锐的斗争,但更多的是折衷和妥协。为了加强和稳固议会的统治地位,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如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基本框架;1689年的《叛乱法》,规定国王平时只有在议会批准下才能召集军队;1694年的《三年法案》,使得议会成为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1701年《王位继承法》的颁布,稳固了议会的权力统治。放眼当时世界各国,有的国家根本没有议会机构,有的国家即使有机会机构也只是摆设,只有英国,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这是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创新。
(二)和平的政治变革
由光荣革命所开创的妥协先例,为以后的政治变革打开了通道。此后的英国社会的一系列变革都是在和平中进行的,尤其是19世纪的三大改良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力量;1867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主宰地位,同时打破了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扩大了选举权,基本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1884年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促进了近代英国资产阶级两党制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形成。在英国近代化道路上,除了宪章运动中几次不多的流血事件外,几乎没有经过腥风血雨的阶级斗争和激烈的暴力革命。
三、英国的崛起和强大
(一)崛起始于光荣革命
英国从一个欧洲强国崛起为世界强国,光荣革命所营造出的自由、宽松、和平的社会环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保尔.芒图所说:“大不列颠的确是各国中最适宜商业的国家,这是由于它的岛国位置,同样也是由于它的政体自由和优越性所致。”[3]马克思指出:“随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创造。”君主立宪制保证了国家决策最大程度体现了国家整体利益,从而激发了英国的潜能。英国的强势崛起开始于光荣革命,而非百年之后的工业革命,“英国从1688年之前的欧洲一个二流国家壮大为1763年西方世界的头号强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在此之后发生的工业革命,虽然促使了英国经济实力的绝对值的急剧飙升,使其工业生产能力遥遥领先欧洲其它国家,但它仅仅是稳固和增强了英国已有的大国地位。”[4]
(二)走向世界霸权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内社会矛盾缓和,经济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得到迅速增长。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外加紧全球殖民扩张和争夺,英国开始以全新的姿态挑战欧洲大陆头号强国法国的霸权地位,接连参加了两场遏制法国霸权扩张的战争:九年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英国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此后,英国与法国进行的七年战争,更是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英国着名史学家J.R.格林将七年战争看作是英国史乃至世界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称英国在此之后,“不再仅仅是一个欧洲强国,不再仅仅是德国、俄国或法国的对手而已……英国突然高耸于欧洲其他国家之上,这些国家处在单个大陆的位置注定他们在以后的世界历史上处在无足轻重的竞争地位。”[5]
“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效果走向了世界的中心。”[6]如果以革命的眼光来衡量,光荣革命是一场波及范围很小、非常不彻底、非常保守的政治改革运动,连革命也称不上,但是,正是通过协商、妥协、折衷,最终一一解决了矛盾,率先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不仅完成了政治转型,而且也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851年,一个法国人参加了在水晶宫举办的博览会后说:像英国这样的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养活了它的人民,而法国,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进行生产。”[7]
四、妥协中的政治智慧
(一)英美在妥协中达成政治目标
在英国革命爆发后,议会一方面同国王展开着军事斗争,另一方面也在寻求着妥协,然而,由于国王绝对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内战最终不可避免,当然,查理一世也为自己的固执付出了血的代价。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后,新生的共和国则面临着内部分裂的危险。革命阵营内部各派政治力量互不妥协,斗争不已,为实现自身“全胜式”的追求目标,对其它各派实行残酷的镇压政策,引发了更尖锐的矛盾。而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又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之前,各政治力量的利益平衡点一直没有找到。光荣革命,充分体现了妥协的巧妙智慧,当时,大部分托利党人主张由玛丽继承王位,玛丽作为詹姆士二世的长女,有合法的继承权,符合正统原则;大部分辉格党人主张由威廉继承王位,威廉不仅是一个新教徒,而且有政治才能和统治经验,尽管没有斯图亚特王朝的血统,但是作为玛丽的丈夫,由他继承王位也是可行的。经过反复辩论和协商,各方终于达成妥协,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由玛丽和威廉共同继承王位,玛丽为英国女王,威廉为英国国王,但由威廉主持国政。就这样,一种空前绝后的双君主制在英国形成,这既符合正统主义原则,又能代表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以极小的代价就实现了预期的政治目标,避免了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破坏。“英国出现了一部混合式的宪法。在这部宪法中,不同的因素都得到了很好的平衡,独裁行为被压制到最低限度,而能够促进文明社会的发展和较大程度的个人自由、尤其是有产者的个人自由的普遍性原则框架得到了保证。”[8]
妥协的政治智慧不仅体现在英国,也在英国世界霸权的继承国美国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美国实行至今的两院制,实质是大州利益集团和小州利益集团之间达成妥协的产物,众议院按州的人口比例分配,每4万人选出一名议员;参议院在各州之间平均分配议席,每州两名代表。在是否将黑人奴隶计算为代表比例人口的问题上,北方工商业利益集团和南方的奴隶主种植园利益集团有着严重的分歧和尖锐的对立,最终达成了妥协,黑人以3/5来计算代表比例人口。此外,在国家政体的确立、总统选举方式的产生等方面,都体现了相互妥协的痕迹。“纵观整个美国制宪过程,可以说每一个重大原则问题的解决,甚至每一项具体条款的最后敲定,都是各派政治力量讨价还价、反复较量的产物,都是正和博弈的结果。”[9]
(二)法国大革命的代价和收获
相较于英美国家的妥协智慧,法国的妥协精神在法国大革命中表现得极为淡漠,长时间的大规模社会革命不仅造成了法国社会秩序的混乱,工商业发展的停滞和社会经济的破坏,而且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法国从上到下,从法国路易十六到雅各宾派的罗伯斯庇尔,先后都被推上了断头台,但最后还是解决不了民主宪政问题,“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各个派别无不充满了高昂的斗争精神,每一方都欲致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结果导致无休止的派别纷争和政治动荡,致使宪政大厦迟迟建立不起来。”“以大动荡中生灵涂炭为代价的暴烈革命,其实应尽量避免,实质性以“渐进式”的改革取得冲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效应而最终使改革取得正果。”[10]
(三)妥协中的政治智慧
世界进入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凭借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压倒性优势,在世界上取得了主导的霸权地位,其中尤以英国最为突出。在西方各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上,以英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激进的革命道路最为典型,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波及范围巨大的社会革命,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并不一定就能获得相对应的成果,反观,经过各方力量的相互妥协,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既避免了大的社会动荡,又促进了问题在和平的环境中,一步一步得到解决。
7. 为什么在二战时法国选择不战而投降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亡太大,法国从一站结束开始就消极避战,马其诺防线就是典范。
第二,德军从阿登突出之后将法军二大主力军团全部包围,而鉴于一战的伤亡,使得法国不敢在主力被围的情况下再一次下决心来全员总动员。。
8. 法国政府是如何妥协的
在英国连拖带拉的情况下,到9月3日中午,法国政府才十分不情愿地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最后通牒的期限是这天下午5时。
9. 法国1875年宪法为什么说是共和派和君主派的妥协
因为当时君主派的势力还很强大,巴黎街头每隔几个月就会发生政变,所以有的人民希望有意为强大君主出现整治混乱局面,于是面对压力新兴的共和派答应与君主派谈判,最后由议员举行投票,支持共和的以一票的微弱优势赢得统治权,所以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10. 请列举法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妥协的
共和派对君主派的妥协:贵族所在的上议院权利较大,可以连任。君主派的妥协:1875年通过共和国宪法,宣布法国是共和制国家,而且当过法国国王的家族不能有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