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康熙为什么喜欢法国人

康熙为什么喜欢法国人

发布时间:2022-11-17 13:11:13

1. 康熙与路易十四开启中法交流,未谋面为何却互生好感

康熙与路易十四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二人的经历与爱好都十分的相似,都是年少上位,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国家走向繁荣,所以有着惺惺相惜的感觉,才会互生好感。

在1678年时,康熙身边的比利时传教士知道康熙对西方的科学等事物十分的好奇,于是写了一封信,这是一封来自世界东方的一封书信,在欧洲掀起了一场轰动,信中介绍了东方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东方的统治者是多么的大方,希望能有更多的传教士来到东方。就在这时当时欧洲最强大的法国,路易十四也写给了康熙一封信。

虽然二人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隔着万水千山但是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2. 法国间谍用一瓶葡萄酒,究竟从康熙手中骗来什么技术,害中国损失千亿

法国路易14统治时期,曾经用一瓶珍贵的葡萄酒换取了在中国景德镇的居住权,从而让中国瓷器制造的技术外流法国,丧失了近千亿元!

一瓶红酒的威力

而当年法国最出名的东西便是红酒,红酒象征着法国贵族和法国国王的权威和荣誉,因此路易14派殷洪旭留学中国,给当时清朝康熙帝带来了一瓶极其珍贵的陈年红酒,这瓶陈年红酒也确实让康熙也很开心,于是康熙帝便赐予留学生殷红旭在景德镇永久居住的特权,可是令康熙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殷红旭此行不仅仅是表达对康熙帝的尊敬以及法国来访的诚意,相反却是为了盗取中国的制瓷业技术!而中国的这次也流传到欧洲之后,便为欧洲创造了数千亿的商业价值……

3. 历史上的康熙真的很喜欢喝葡萄酒吗

康熙皇帝确实喜欢喝葡萄酒。

这是因为发生在1708年的两件事。 这一年康熙在布尔哈苏宫将王位让给了皇太子。后期,皇太子康熙皇帝暂时恢复,但这是第一次,他因为“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废除了太子位,他在他的心遭受了沉重打击。结果,他的行为和言语总是很疯狂。


一些科学报告已经将葡萄酒,尤其是红酒,与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心脏病的风险联系起来。红酒富含抗氧化剂,有助于预防心脏病和动脉阻塞。法国科学家还发现,在葡萄酒中发现的一种氧化物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适量饮用葡萄酒可以提高男性和女性骨骼的矿物质密度,从而降低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喝点酒来保护骨骼健康。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不愉快的环境中喝一杯葡萄酒,可以使一个人的情绪上升到与在愉快的环境中不喝酒的人相同的水平。

4. 《康熙王朝》中,为什么康熙会喜欢一年只洗一次澡的苏麻喇姑

又到了暑假,电视上就开始播放康熙王朝了,当然是由陈道明老师主演的那一版康熙王朝。在康熙王朝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讲的是少年康熙对苏麻拉姑表达爱意,但是苏麻拉姑却并没有接受康熙的感情。

当然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小说康熙王朝里面编撰的,在历史上确实有苏麻拉姑这一个人,但是他和康熙之间的故事还有感情纠葛,可能就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了。毕竟小说都是改编的内容,虽然是根据历史书去做改编的,但是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作者的想象以及艺术美化,毕竟这样才能够吸引到观众去看。

5. 现在很多野史专家说康熙大帝不是千古一帝也不是明君这是真的吗

野史就不要问真假啦~ 个人觉得,历代皇帝里,能干方面康熙绝对排在前面,不过清朝排汉闭关锁国还是造成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其实,真正的康熙大帝是与唐太宗李世民齐名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康熙帝八岁即位,清除鳌拜集团,南部裁撤三藩,北部平定噶尔丹,征服蒙古,满蒙联盟;东北抵御沙俄入侵签,签定和约;统一台湾,稳定江南;安定西藏、西南;等等。康熙大帝开疆扩土,奠定了中国版图,使清朝时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康熙大帝体恤民情,在位期间为百姓造福无数,曾多次亲自参与治理黄河、运河,蠲免钱粮,惩治腐败,提倡节俭,重视士子,使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天下太平,犯罪记录很少。最好的时期,每年勾决的犯人仅10余人。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相当长的时期占世界51%,是全世界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康熙帝开创了一个盛世,一个新时代。 康熙帝是政治家,军事家。他懂数学,几何,天文,地理,水利。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帝王。 最博学的帝王:康熙皇帝 历朝历代皇帝中,最博学的帝王当属清朝康熙皇帝玄烨。“国学网”上刊登了康熙如何博学这方面的史实。 康熙身上有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他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苏墨尔,孝庄皇后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跟汉族师傅接受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与奋进,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后来,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受了耶稣会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又新进、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素质。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5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 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着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康熙帝重视史籍,下令编纂《清文鉴》(满文字书)、《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开一代整理与雕印文化典籍之风。他还有《御制文集》(三集)、《御制诗集》、《几暇格物编》等传世,留下1147首诗词。 康熙皇帝对医学很有兴趣,也很有研究。他说自己“年力盛时,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可见他体格强健长于弓马。他也得过几场大病,使他很早留心医药学。康熙40岁那年得了疟疾,中医药未能治愈,耶稣会士洪若翰、刘应进金鸡纳霜(奎宁)。康熙服用后,很灵验,病好了。他召见洪若翰、刘应等,在西安门内赏赐房屋,后这里成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疟疾,康熙赐金鸡纳霜治好了他的病。此后,康熙便对西药发生兴趣,命在京城内炼制西药,还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亲自临观。他提倡种痘以防天花。关外的游牧族群,特别怕患上天花。顺治因患天花而死,康熙也出过天花,脸上留下麻子。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原因之一是蒙古贵族可以不入京朝觐,减少出天花的机会。他破除因循,推广种痘,命先给自己子女及宫中女子种痘,还给蒙古49旗及喀尔喀蒙古部民种痘,这就使千万人因种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剧。 康熙帝命耶稣会士巴多明将西洋《人体解剖学》书籍翻译成满文、汉文。他曾命将一只冬眠的熊进行解剖,并亲自参加。 康熙又喜爱、研习自然科学。他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一个动因,是曾经因为不懂自然科学而在处理政事时遇到困难。钦天监杨光先状告汤若望,朝廷会议展开了一场关于天算历法的大争论。当时,康熙命各位大臣在午门前观测日影,但在九卿中没有一个懂得天文历法的,康熙自己也不懂。他想:自己不懂,怎么能判断是非呢?因此发愤学习。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晋、张诚等6位法国科学家在乾清宫受到康熙帝的召见,他们献上了从法国带来的 30件科技仪器和书籍作见面礼。这些非同寻常的礼品,令康熙帝“天颜喜悦”,当即决定让他们入宫,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从此开始了外国科学家在清朝宫廷从事科学活动长达数十年的局面。 白晋等人入宫后,与康熙相处很融洽,工作也很顺利。他们对康熙热衷科学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曾把他们的见闻写在给路易十四(1643~1715年)的报告中。1698年巴黎出版的白晋着《中国皇帝康熙传》中有过如下记述: 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他不喜欢娇生惯养和游手好闲,常常是起早贪黑。尽管我们谨慎地早早就来到宫中,但他还是经常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准备好了,他急于向我们请教一些他已经做过的一些习题,或者是向我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有时他亲自用几何方法测量距离,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宽度。他自己定位,调整各种仪器,精确地计算。然后他再让别人测量距离。当他看到他计算的结果和别人测量的数据相符合,他就十分高兴。 对从法国带来的科技仪器,白晋说康熙“最喜欢的是用于观察天体的双筒望远镜、两座挂钟、水平仪,这种仪器精确度很高,他让把这些仪器摆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他“把着直尺和圆规爱不释手”。 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2003年曾举办了“康熙大帝展”,展出故宫珍藏的康熙年间西洋科学仪器,至今仍运转自如,光彩耀人。这些展品主要有:(1)手摇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手摇计算机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如于1642年制造的,通过里面的齿轮进位进行计算。故宫博物院收藏10台手摇计算机,都是康熙年间制作,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2)铜镀金比例规。原是伽利略发明的计算工具,可以进行乘、除、开平方等各种计算。康熙的比例规增加平分、正弦等不同的计算。(3)康熙角尺:尺上镌刻有“康熙御制”四个字。(4)平面和立体几何模型,全部由楠木精制,是清宫造办处为康熙学习几何学所制作的教具。(5)绘图仪。质地有银、木、漆、鲨鱼皮等,每套6至20余件不等。盒内装有比例规、半圆仪、分厘尺、假数尺、两脚规、鸭嘴笔等。为适用野外作业,有的还配有刀子、剪子、铅笔、火镰、放大镜、黑板、画棒等。这类仪器是康熙时期清宫造办处仿照西洋绘图仪器制作的,用于野外绘图。(6)御制简平地平合璧仪:它是集简平仪、地平仪、罗盘、象限仪、矩度为一仪的多功能测量仪器,携带方便,具有适合野外作业的特点。它共分六层,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造。 白晋、张诚之后,又陆续有不少西方科学家来到清宫。他们最大的成绩,莫过于促使康熙创建了被他们称为“中国科学院”的蒙养斋算学馆,和促使康熙实施了中国地理大测绘这一伟大创举。 康熙组织的这次地理大测绘,对世界地理学的贡献不容低估。法国科学家们也因此而有机会到中国各地考查,在其他方面的收获也相当大。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杜德美参加了赴东北的勘测队。他在长白山见到采参的情况后,把参的性能、产地、采集、保存等等,写成文字、绘出图样寄回法国发表。没想到4年后,另一位法国科学家参照杜德美有关人参的文章,在加拿大与长白山纬度相近的魁北克一带,也发现了相似的参。它产于西洋,就有了“西洋参”这个名字。

6.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为什么极受康熙帝玄烨的青睐呢

清代康熙年间,外国的一些宗教人士纷纷来中国传教。为此康熙帝玄烨明确规定,外国传教士必须奉公守法,尊重中国习俗,否则就要被驱逐出境。因此当时的外国传教士极不得志。然而在这些传教士中,比利时的南怀仁却倍受玄烨的青睐,除了待遇十分优厚外,还被封为清政府的工部右侍郎,定为二品大员。玄烨在南怀仁死后,亲自为他撰写了祭文和碑,并赐他谥号为“勤敏”在其下葬的那一天,玄烨还委派了国舅佟国纲等大臣在下葬处为南怀仁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康熙七年(1668年),南怀仁通过计算,断定杨光先预测的次年将出现两个春分和两个秋分是错误的,便上疏给玄烨以求一辩。

当时玄烨亲政已一年多,可朝中大权仍被鳌拜掌握,这对雄心勃勃的玄烨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当玄烨接到南怀仁的上疏后,便想亲自处理这一案件,作为向鳌拜一伙夺取的开始。于是玄烨命令大学士图海等二十几名大臣携带仪器,先后在午门、观象台等处观察,勘测,结果让明南怀仁的计算是正确的。

7. 康熙是什么样的人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名字叫玄烨,他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他是清世祖顺治帝的第三子,康熙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他刚刚披上龙袍时还是个孩子,他的祖辈虽然骑着马从关外打到关内,建立了清王朝,但实际上交给他的并不是一统江山。

反清势力和分裂割据的活动来自四面八方。这位少年皇帝,14岁亲政,16岁就除掉了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辅政大臣鳌拜。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权势,20岁即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经过8年奋战,一举平定了战乱,维护了统一。康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头脑清醒,文武兼备,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能较好地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创了康乾盛世,促进了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以来两千年间一位伟大的君主,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康熙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巨大的历史功绩?康熙作为一个皇帝执政61年,他为君之道的法宝又是什么?我们要打开康熙王朝历史之谜的那把钥匙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帝王中,清朝的康熙皇帝是惟一认真学习过西方科学知识的皇帝,他通过学习,吸收了许多欧洲的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主持了几项大规模的科学活动,这些真实的故事,不仅在典册中有真实记载,而且在他生活过的紫禁城中,至今仍留下了上百件他学习和从事科技活动的仪器。

勤奋学习,是康熙为君之道的一个重要法宝。他不仅精通汉族传统文化,还认真研究西方科学技术,不愧为学习型的皇帝。康熙为了能将大清社稷绵延万年,对皇子皇孙的教育,更可谓望子成龙而煞费苦心。他亲自为皇子们选定师傅,让皇子皇孙接受学校教育,并定期检查他们的功课,这些在清史典籍中都有明确记载。

(全文)

(一)

康熙对待臣民他很重视仁爱,譬如说他蠲免赋税,譬如说他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后来雍正又规定了“摊丁入地”。就是说中国几千年的人头税到这时候取消了。康熙的对臣民的仁爱表现在很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惩治贪官,表彰清官。

康熙通过清官树立榜样,让他们去体现仁和爱,因为他们直接接触臣民。康熙表彰的清官我想讲个例子,就是于成龙。清朝有两个于成龙,同名同姓同字,这个于成龙是山西人于成龙,上集讲到的治河的那个于成龙是直隶的于成龙。于成龙中了进士之后,分配他到广西罗城县做知县,广西罗城县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人民很贫穷,一片荒凉,荒凉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县的衙门,只是三间草房,这个县城有几户人家呢?只有六户人家。于成龙做知县的时候,和老百姓,据记载说“如同家人,亲如父子”。

他鼓励百姓垦荒种田,招集流民,在外面逃荒的人,回到家乡来安居乐业。经过七年的努力,这个县的情况大有改观,因为于成龙做出了很重要的政绩就有人推荐他,推荐到朝廷,就给他升官,升到一个知州。于成龙离任走的时候,县民百姓痛哭流涕,拦着马不让他走,他说,朝廷任命我走,还是要走啊,他往前走一步,跪在路旁的百姓,痛哭失声啊,一个县官做到这种地步,可以说是的的确确的清官。

这时候有一个瞎子不走,就是跟着于成龙的后头,于成龙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啊?跟着我走一出程了。这个瞎子说,你离开罗城县上任的时候,你没有钱,你走到半路没有饭钱怎么办呢?他说,我是个瞎子,我也帮不了你的忙,但是我会算命,你没有饭吃的时候我就给人算命,得来点算命钱,咱们就解决饭钱的问题了。于成龙很感动,说那你就跟着我走吧。

果然走到半路上,于成龙就没有饭钱了。这个瞎子就给别人算命,得的这点算命钱,解决途中的吃饭问题。

于成龙做到知州很有成绩,受到康熙的表彰,做知州官升了,仍然一分钱不贪。后来官又升,升到两江总督,就是江南江西总督,封疆大吏。这时候于成龙有一个绰号叫“于青菜”。什么意思啊?就是于成龙做了这么大的官,穿素衣,吃素食,经年不知道肉味是什么,吃青菜。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顿两顿,常年吃粗米青菜,所以当地百姓把他称做“于青菜”。亲自访贫问苦,惩治贪官豪强,累死在官任上。

于成龙死了之后,市民罢市,沿街聚哭,追悼于成龙。在治理丧事的时候,将军、都统、提督、各种大的官员到于成龙住的地方,家无一件余物,所有在场的官员感动地流下热泪。康熙表彰说,于成龙是当今清官第一。于成龙对百姓的仁爱的精神,就是康熙仁爱精神的体现,康熙表彰于成龙就是宣扬他对臣民要仁爱。

有一个清官叫彭鹏,这个人做官很清廉,康熙表彰他了,让他做了顺天府府尹,相当于北京市的市长。这个时候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顺天府乡试考试的时候,有作弊的情形,谁作弊呢?主考官和副考官串通豪强作弊,怎么办?他就上书有这个情况。但是主考官和副主考官、主持考试的人,有一个很严密的关系网,朝廷会议讨论说,查无此事没有作弊,说彭鹏诬告。

彭鹏上书说:如臣妄言,请劈臣头,把我的头劈两半,半悬国门,另外一半悬挂在顺天府府学。朝廷会议又讨论,说是彭鹏这个话呀,太不恭敬了,大不敬,要撤他的官、免他的职,康熙这时候怎么决定呢?康熙说,把那个主考官、副主考官、相关的人让他们退休回家,彭鹏的官照做,康熙为什么能做出这样一个决断呢?

力排众议保护彭鹏,是不是因为康熙私访了解了情况呢?电视剧有康熙私访嘛,根据我看到的关于康熙的史料,康熙的实录,康熙的起居注,康熙从来没有过微服私访,他不可能微服私访,因为圣驾一出驾的时候,必然惊动地方,没有可能微服私访,他也没有必要微服私访。

康熙了解民情的渠道、了解官员政绩的渠道很多,其中一个渠道就是奏折制度,也叫密折制度,康熙在全国各地分布了很多的人,可以秘密的写上奏折,不经过任何的中间渠道,装到一个密折匣里面,直接送到康熙手里,所以这个官是贪、是廉、是勤、还是懒,可以说康熙一清二楚。

我刚才讲的这个案子,康熙对顺天府的府尹彭鹏这件事情,他是清清楚楚的,那个主考官他们连同作弊,康熙通过密折制度,通过其他制度已经掌握了情况,所以,康熙就力排众议,断然做出决定,贪污作弊的人免职,清廉谨慎的官员表彰升官,表彰彭鹏这位清官。清官是康熙的一面镜子,体现了他的对臣民仁爱的思想,所以表彰他,借着他们层层的清官,从总督、巡抚、知州、知县层层的清官来推行他仁爱的理念,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康熙有一次出外巡察,在巡察的路上有一个人卧倒在路旁。按照正常情况下,他挡了圣驾呀,要严加处理。康熙说不要,说问一问怎么回事。把躺在路边的那个人,他的侍卫给推醒了,你叫什么名字啊?他说我叫王四海,你怎么回事啊?他说我是佣工,我们今天话来说打工,我回家路上因为饥和饿晕倒了,躺在路边。康熙说不要惊吓了他,你们马上热粥给他喂了,来救他。

于是就把粥热好了,就喂这个王四海,王四海喝了热粥之后就苏醒过来了。康熙了解了情况,这个人的确是很困难,家境也很困难,康熙说给他盘缠,让他回老家,这样就把这个王四海送走了。从这个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康熙身为皇帝,身为天下的共主,的的确确是有一种仁爱的精神。

(二)

康熙对西学的重视,他有一个传统,就是他父亲顺治的时候,已经开始对西学吸纳,他很重视和耶稣会士汤若望的关系,就是汤若望他参与编修历法,这个历法叫《时宪历》,汤若望做了钦天监的监正。还有一个人叫杨光先,这个杨光先很特殊,在明末崇祯的时候,他到了北京,抬了棺材到了阙下,弹劾当时的一个大学士,被人称作“奇怪之人”。

当然受到处分了,把他遣送到辽西,很快明朝就灭亡了,他就回到江南,他家是江南的。到顺治朝他又来到北京,他自己说他懂天文历法,就到了钦天监里面,到钦天监里头他就上书告汤若望,说你《时宪历》 只编了二十年,大清王朝亿万万年,这二百年不是咒着清朝短柞吗?就是短命嘛!这就无限上纲了,朝廷受理了,就要讨论《时宪历》的事情,在朝廷会议上,大学士、尚书讨论,是汤若望正确还是杨光先正确?

不能决定。又在午门前这些大臣聚在一块测验,测验的结果大臣不懂,康熙也不懂,后来又到古观象台,就是今建国门外的观象台,在那儿再继续进行观测,这些大臣们还是不懂,但是做了个决定,就是把汤若望关进了监狱,汤若望那时候已经年老得病,身上戴了八条锁链,战战兢兢地、哆哆嗦嗦地拿着望远镜观测,他也没有力气争辩。这案子就这么定了,当时康熙没有亲政,辅政大臣鳌拜等主持了这个事情。

后来北京发生了地震,另一个耶稣会士叫南怀仁,他说地震是因为有冤魂,要重新审理这个案子,重新审理案子之后,就给汤若望平反。这时候汤若望已经死了,康熙让南怀仁做了钦天监监正,对杨光先进行了处理,有的大臣说要斩首,康熙说不要了,遣送他回原籍吧,后来杨光先就死在回家的路上。

康熙任命南怀仁做钦天监监正,又任命他做工部侍郎,这是西洋人在中国朝廷做官的开始,从此康熙就重视自然科学的事情,正好这时候法国一批传教士白晋、张诚等到皇宫来见康熙,带了三十件科技的书籍和仪器,康熙就把白晋和张诚留在宫内服务,把他最喜欢的那几个仪器,摆在自己的宫廷里。

康熙跟他们学数学,学天文,学历法,数学里面就学欧几里德的平面几何,耶稣会士学了满语、满文,用满语给康熙讲几何学,他们还带了一些科学的仪器,康熙就做题,做数学题。

前不久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举办了康熙大帝展,其中展出了一些康熙时候的仪器。经过了这么长的岁月,仍然运转灵活,光彩耀人。其中有一件手摇计算机能进行加减乘除开方的运算,现在北京故宫里面收藏了康熙时代的手摇计算机有十件,很有意思。

还展出了比例规,是铜镀金的,可以进行乘方开方的运算,还展出了几何模型,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圆锥体,多面体,完全是楠木做的,几十件,做得非常之精细,这是康熙当年学几何时候用的教学模型。还有一些其它的仪器。

康熙他不仅仅是学,而且还实践,他在视察永定河的时候,带着他的几个皇子,让他们亲自打桩,亲自用仪器进行测量,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把皇太子、皇四子等人留在北京,恰好那时候有日食,皇子们在北京观测日食,他在前线,然后紧急奏报,交流观测的结果。

康熙对西洋和西方的科学技术不排斥,而是接纳,表示了作为一个帝王来说,宽大的胸怀和渴求的愿望。尽管是这样,但是康熙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宫廷行为,没有形成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的政策,也没有形成一个制度。康熙故去之后,人亡政息,他下面的一代一代的子孙们,那些皇帝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一个比一个不感兴趣,仅仅喜欢的是自鸣钟和大水法,作为欣赏和玩物而已,没有用来振兴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三)

康熙对子孙讲教育,在中国历代帝王里是非常特殊的。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他孙子辈有人统计是97个,这是个很大的家族。那康熙怎么教育他的子孙?康熙对子孙的教育当然是望子成龙,他教育的方式很多,言传身教,让他的子孙跟他行围打猎,跟他巡视,甚至作战的时候,也带着他们,就是在实践当中来进行培养教育。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学校教育。

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叫“上书房”,康熙他这时候上书房在畅春园无逸斋,就是避免他的子孙贪玩,要无逸,不要闲着,不要贪玩,不要贪图享乐。《康熙起居注》和其它的一些书记载了皇子皇孙上学的具体情况,我想举一天做一个例子,看看皇子皇孙们是怎么学习的。

这天的寅时,就是早上三点到五点,寅正是早上四点,皇子们就要到无逸斋,开始复习头一天的功课,要有一个时辰的时间,要有两个小时,皇太子在这个时候才13岁,早上三点钟就要到无逸斋书房,他起床时间当然是更早,这是寅时。

卯时,就是五点到七点,老师来到课堂,满文的师傅达哈塔,汉文的师傅汤斌等到了上书房,到了之后先给皇太子实行跪拜的礼节,然后就检查皇子们功课,让皇子背书,皇子朗朗背诵,一字不错。然后汉文师傅再给他划下面一段,接着背下面一段。

底下就是辰时,就是早上七点到九点,这个时候学生上课已经过了四个小时了,康熙下了朝就来到了无逸斋,皇子们到斋外面台阶下面迎接康熙来,康熙来了之后落座,就说要背书,就让他的儿子背书,康熙拿出书来随便点一段,皇子就背,背完了以后,果然一字不错,康熙说,我小时候书要朗诵120遍,之后还要背诵120遍,完全熟练了,然后再换下一段,这样一段一段地学,这时候有了大臣说,说是100遍是不是就可以了?

康熙说必须背足120遍,然后就问其他那几个师傅,说刚才背的怎么样?有的老师就说了,说是太子很聪明,背得很好,康熙说,说你们不能表扬他,要多批评他们,免得他们骄傲。检查完了之后,康熙就处理他政事去了。巳时,九点到十一点,这个时候,记得这一天已经是数伏了,很热,皇子读书的时候,是不许拿扇子的,不许摇扇子,正襟危坐,这时候写字,每一个字要写100遍,来练习书法。

底下就到了午时,十一点到一点,就到了午饭的时候,侍卫就送上饭来,皇子们也让老师吃饭,老师跪着接了饭,然后到自己座位上吃饭,皇子们在另一旁吃饭,吃完饭之后不休息,继续前头功课。底下就到了未时,就是一点到三点,这时候皇子们到了无逸斋的外面是一个院,那儿有靶,射箭,一个是休息一下,一个是体育活动,一个是练习骑射,练习武艺。

申时,就是十五点到十七点,康熙又到了无逸斋再次检查功课,还让这些皇子们背,他几个皇子排着队一个一个背。底下是酉时,十七点到十九点,这节课是在无逸斋外面练习射箭,康熙先让诸子们一个一个射,之后让那几位师傅一个一个射箭,最后康熙自己射箭,史书记载叫做“连发连中”,功课完了之后放学。

从早上三点到下午七点,请注意,不是一天,是天天如此,叫做“无间寒暑”,天天如此。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康熙皇帝对教育子孙是极为严格的,在他教育之下,康熙的儿子有几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型的,譬如雍正做了皇帝,干隆做了皇帝,应当说康熙的教育是成功的,儿子雍正是一个很杰出的皇帝,孙子干隆也是一位很杰出的皇帝,那有人说嘉庆道光呢?康熙能管两代就可以了,再后面那么多也管不了。

他的皇子皇孙不能都做皇帝,做皇帝的只有一个人,其他的第二个类型就是学者型,皇三子胤祉是很杰出的一个科学家,他主持编修《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第三种类型就是艺术型,写字绘画,有的皇子字写得很好,画也画得很好。

第四种类型是生活型,他母亲在妃子里面比较地位比较低下一点,他也不可能竞争皇位,但是,他有一个平平安安的生活,所以康熙皇子皇孙当中没有一个纨绔,没有一个为非作歹者。康熙对子女教育成功的一个例子,就是雍正,康熙死了之后,雍正继位,下一讲,我们讲雍正。

8. 法国人用一瓶葡萄酒,从康熙帝手中骗来了什么技术,害中国损失千亿之多

法国人用了一瓶葡萄酒讨得康熙的开心,让康熙允许他住在景德镇,他在景德镇窃取了烧制陶瓷的技术,使得中国在那之后损失了许多瓷器出口的钱。本来只有中国人会烧制瓷器,法国人骗走了这个技术后,法国人就会烧制瓷器了,从此中国的对外贸易就少了瓷器这一项,损失了不少钱。

外国人派来的使者进贡了一瓶葡萄酒给康熙,康熙喝完之后觉得新奇,非常高兴。使者趁机让康熙同意他住在景德镇,这样一来,就更方便他学习烧制瓷器的方法了。学习结束后,使者把方法带回国,几年后,国外也开始制作瓷器了。而且国外制作的瓷器的花样更多,更吸引外国人的喜欢,就没有人来买中国瓷器了,中国就此损失巨大。

9. 康熙皇帝为什么会被称为“爱银皇帝”

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一位明君。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世人早已多有评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幼年登基的万乘之君,还是一个去奢从简、厉行节约之人。
康熙帝的日常生活较为简朴。康熙三十九年(1700),他对大学士们说,“自朕听政(康熙帝14岁亲政)以来,一应服食,俱从节俭”。四十七年秋,他斥责皇太子胤i时又说:“朕即位以来,诸事节俭,身御敝褥,足用布袜。”此言虽有炫耀之意,但不能否认,他在努力为臣工做出节俭的榜样。
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召集王公大臣,向他们展示康熙帝生前在乾清宫东、西暖阁所用的毡毯。大臣们看后奏称:“(康熙帝)御极六十余年,时时以爱惜物力,崇尚俭素……御前陈设之毡,历三十余年,尚洁净完整,崇俭惜物,实从古未有。”对于宫中的陈设用品,康熙帝是以经济节俭为标准,崇尚简朴,不务虚华。

康熙年间在清廷供职的法国传教士白晋,曾目睹康熙帝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有如下记载:"就其(康熙帝)个人有关的方面看,那种恬淡素朴简直是没有先例的。他满足于最普通的菜肴,从未有过丝毫的过度,他的淡泊超过了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皇宫内部以及一些殿宇,即使是皇帝所居住的,也只有几幅字画、几件描金饰物和一些相当简朴的绸缎,而绸缎在中国是十分普通的,不在奢侈品之列,简单朴素就几乎是那里的全部装饰了。他的衣着,除了几件宫廷极为常见的过冬的黑貂、银鼠皮袄外,还有一些在中国算是很普通、很常见的丝绸服装。
夏天,我们看到他穿一件普通的麻布短褂,这也是一般人家常穿的衣服。他在宫内、宫外不骑马时用的那顶轿子,只是一件类似担架的东西而已,木质平常、涂漆,有几处包有铜片或者点缀一些镀金的木雕。马具中较豪华的只不过是一副相当朴素的镀金铁质马镫,以及一条由黄丝绒编制的马缰绳而已。"

康熙帝奉行节俭、表率臣民的举措,在朝野上下产生了较大影响。王公大臣们纷纷效法,少用、不用金银器皿及金马镫等贵重物品,日常服用所需资费,也“较从前十分之内,已减九分矣”。康熙初年,高官贵族为亲属祭葬时,仍以焚化皮衣为时尚,至康熙朝中叶“其风已熄”。

可是,时人对于康熙帝的俭省节约,或有微词。如康熙四十八年朝鲜使臣返国后向国王报告中说,康熙帝“贪爱财宝,国人皆称曰爱银皇帝”。这应当如何解释?
原来,康熙帝不仅于宫中奉行节俭,在理政治国、处理国家财政问题时同样如此。毋庸讳言,节俭方针的实施必然要触动统治集团内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使贪官污吏的不法行径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从而引起部分官员的不满。在这种情形下,身受其“害”的人牢骚满腹,微言相谤,也就难以避免。所以,对康熙帝冠以“爱银皇帝”之名的“国人”,应主要是指那些受到节俭措施冲击的官员。

实际上,康熙帝在奉行节俭方针时,分寸掌握恰当,内外有别。白晋对此深有感触,曾记述如下:他(康熙帝)非常节制个人的开支,同时又十分慷慨大方地提供国家的经费。只要是为了帝国的福利,哪怕花费千百万他也在所不惜。修缮公共建筑,保持江河管道的畅通、建桥、造船等,一切方便百姓、有利贸易的事情,他动用巨款十分慷慨。因此不难断定,他不为个人妄费分文,完全是出于贤明的节约,以便把金钱用于帝国真正的需要。

康熙帝之所以能制定和实施各种节俭举措,注重以身作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虽然是在清朝定鼎北京以后出生,但满洲入关前崇尚勤俭、“敦朴为风”的传统对康熙帝仍有较大影响。他对儿孙们说:“朕生性不喜价值太贵之物,出游之处所得树根或可观之石,围场所获野兽之角或爪牙,以至木叶之类,必随其质而成一应用之器。即此观之,天下之物虽最不值价者,以作有用之器,即不可弃也。”这体现出他以实用为本的价值观和追求自然与质朴的审美观。
另一方面,作为清朝初年的最高统治者,康熙帝所处的历史环境,也不允许他高枕无忧。在位60多年间,先有辅臣鳌拜专权,接着又有平定吴三桂叛乱的战争、统一台湾之役、与准噶尔部的长期战争以及诸皇子争夺储位之事等。在其继位初期,经济亟待恢复,漕运、治河等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尚未解决。如此紧张、多事的客观形势,要求他必须慎言慎行,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尽可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
康熙帝勤政爱民,一生多有建树,奉行节俭是其各项重大方针、国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这种深谋远虑、戒骄戒躁的务实作风,值得后人借鉴。当然,康熙帝的节俭和简朴,都只是相对历史上一些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帝王而言。尽管他不断制定各种节省方案,但清宫的日常耗费,依然触目惊心。显然,他的种种节约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王朝的固有问题。

阅读全文

与康熙为什么喜欢法国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7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1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