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苔丝电影简介
《苔丝》该片改编自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讲述美丽的贫苦少女苔丝被命运无情戏弄的曲折人生。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苔丝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苔丝》是由法国Renn Proctions公司出品,罗曼·波兰斯基执导,娜塔莎·金斯基、彼得·弗斯、利·劳森等主演的剧情片。影片于1979年10月25日在西德上映。
该片改编自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讲述美丽的贫苦少女苔丝被命运无情戏弄的曲折人生。
十九世纪末,在一个叫做马勒的村庄里,年轻美貌的姑娘苔丝(娜塔莎·金斯基饰)和她的家人过着异常贫困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苔丝的酒鬼父亲获悉自己是贵族德伯的后人,在利益的驱动下,母亲异想天开地让十七岁的苔丝到一个有钱的老太太那里认本家,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难。
德伯太太的大儿子亚雷(利·劳森饰)风流成性,他见苔丝有几分姿色,便假装好心地让她在养鸡场帮工,并想方设法诱奸了她。苔丝带着肉体与精神的伤痛毅然回到家中,但厄运并没有就此放过她,不久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并生下了与亚雷的孩子。家人的不理解和人们的恶语嘲讽让苔丝受尽折磨,而这个小生命在出生后不久也夭折了。痛苦不堪的苔丝决心改换环境,来到遥远的南部在一家牛奶厂做工。在那里,她认识了鄙视封建贵族、思想前卫的青年克莱尔(彼得·弗斯饰),两人一见钟情,并很快订下婚约。新婚之夜,苔丝鼓起勇气把自己的过去全盘托出,企求克莱尔的原谅,谁知貌似思想开通的克莱尔不但没有谅解苔丝,反而承受不了打击,只身远涉重洋去了巴西。
苔丝悲痛欲绝,但为了全家人的生活,她只好忍受着屈辱和苦难,拼命地干活。同时还抱着一丝希望,盼着丈夫能够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边。
克莱尔在巴西吃尽苦头,贫病交加,并开始后悔当初遗弃苔丝的鲁莽行为。于是他毅然从巴西返回英国寻找自己的妻子,决心与她重归旧好。但为时已晚,原来苔丝在父亲去世后,等不到克莱尔的回信,为了解脱母亲和5个弟妹无处安身、无经济来源的困境,无奈之中把自己嫁给了人面兽心的亚雷,克莱尔看到这种情况,失望地离去。
克莱尔的归来使苔丝万分痛苦,绝望中,她亲手杀死了毁坏她一生幸福的亚雷,并追上了离去的克莱尔。他们在荒漠的原野里度过了几天逃亡的欢乐生活。最后在一个静谧的黎明,苔丝和克莱尔被捕,在他们身后,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
影片的拍摄由于超出预算,影片拍摄几乎停滞,幸运的是美国导演弗兰西斯·科波拉独具慧眼,允诺用他的《现代启示录》在法国的发行收入支付《苔丝》的拍摄费用,才使这部作品没有胎死腹中。
《苔丝》最终的制作费是1200万美元,影片最初长达四个多小时,制片人嫌时间太长不利于商业放映,强迫波兰斯基剪掉了一个多小时。
影片拍摄时间也非常之长,因为波兰斯基一定要拍摄具有连续性的一年四个季节的真实镜头,而且选取了分布80多个地方的拍摄地点。
正面评价
《苔丝》是1979年度最佳影片 。(《洛杉矶时报》评)
《苔丝》画面唯美而充满了浪漫气息,展现了英国西南部特有的田园风光。该片大体上忠于原着,用细腻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哈代的小说 。(腾讯娱乐评)《苔丝》显露了波兰斯基少有的柔情和细腻。他用精致的影像重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美景,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女性的悲苦命运。(腾讯娱乐评)
《苔丝》是罗曼·波兰斯基的巅峰之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导演典雅娴熟的技巧和对生命及人性的独特领悟。(新浪娱乐评)
《苔丝》不仅让观众目睹了小说中优美的‘风景”,而且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镜头后的“灵魂”。(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讲师雷茜评)
中立评价
该片中,尽管苔丝对多舛命运的勇敢抗争表明了她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与追求,然而苔丝的悲剧有其性格因素。正是一次次的妥协与退让导致苔丝走上了不归路。假如苔丝敢于违背父母意愿不去认亲,敢于果断拒绝亚雷的无理纠缠,坚持拒绝安琪的求爱,结局或许会发生改变。此外,社会现实的残酷无情也注定苔丝悲剧的必然性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胡克红评)
负面评价
该片画面制作精美,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但在该片中,暗示苔丝命运死亡与再生的主题被丢弃了,导演只是按照时问顺序进行拍摄,许多事件被压缩,落入了单调的模式,而四季转换的自然景象仅仅作为陪衬和点缀。这样看来,苔丝好像只是被命运之神驱赶着从一个不幸走向另一个不幸,完全沦为男权社会陋习的牺牲品,失却了原作中的主题精神 。(白城师范学院讲师田雪松评)
② 紧急急急急·······················《德伯家的苔丝》 社会文化背景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哈代的故乡也遭到强大的冲击,其宗法社会迅速解体,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哈代乡土小说的社会悲剧意识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工业文明与宗法文明的冲突为切入点,采用由全景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客观描述笔法,深入地表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社会悲剧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
③ 《苔丝》这部电影主要描述的是什么呢
苔丝是个美丽的乡村姑娘,纯洁,善良,又有韧性且善恶分明。由于家境贫穷,给与自己同姓的贵族德伯家打工。结果她被主人家的儿子亚历克•德伯诱奸,并生下了一个私生子。由于这个“罪过”,苔丝很受鄙视。在巨大的压力下,再加上小孩夭折,苔丝离家来到一个牛奶场工作,遇到了牧师的儿妇安吉尔•克莱尔。两人相爱并结婚。但在新婚之夜,苔丝向他坦白了自己的过去,安吉尔竟将她抛弃,独自去了巴西。生活困苦,备受侮辱的苔丝苦等安吉尔回来无果,无奈成为了亚历克的情妇。就在这时,安吉尔抱着忏悔的心情,来到苔丝身边想和她重新在一起。这时苔丝杀死了亚历克。在他们逃亡的途中,苔丝被警察抓到,被判了死刑。《苔丝》这本书出版后,苔丝被称为最纯洁的人。在当时社会上有极大的影响。
④ <苔丝>的梗概
《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确立了他19世纪末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的地位。
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苔丝遭到资产阶级少爷亚雷·德伯的蹂躏,从此开始陷入痛苦的深渊。后来她遇上克莱尔,两人真心相爱。在新婚之夜,苔丝为了忠于丈夫,将自己过去的悲惨遭遇告诉了克莱尔,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克莱尔的无情离去。为困顿的生活所迫,苔丝再次落入亚雷手中。此时,克莱尔的归来让苔丝感到无比绝望。为了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她杀死了给自己带来无尽痛苦的亚雷。几天后,苔丝被捕,以杀人罪判处死罪。克莱尔则遵照苔丝的嘱咐,带着她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⑤ 着名小说《苔丝》的作者是谁
《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
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1]
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着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代表作品有 《韦塞克斯诗集》,《早期与晚期抒情诗》,《德伯家的苔丝》。
⑥ 《苔丝》中的苔丝是怎么死的
《苔丝》中的苔丝死于绞刑。
《苔丝》是由法国Renn Proctions公司出品,罗曼·波兰斯基执导,娜塔莎·金斯基、彼得·弗斯、利·劳森等主演的剧情片。其改编自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而《德伯家的苔丝》中在与克莱一起度过幸福、满足的最后五天之后,苔丝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原着内容: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
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6)法国苔丝19世纪什么舞扩展阅读
苔丝的悲剧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子被资产阶级腐朽的伦理道德、伪善的宗教以及不公正的法律制度所毁灭的悲剧。而苔丝自身的资产阶级道德与宗教道德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因为她无法摆脱那些传统道德对自己的束缚,是她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另外以亚雷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是造成苔丝不幸的直接原因,以安琪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则是一种无形的更可怕的精神迫害。
苔丝这个形象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她敢于向压迫她的势力进行挑战。然而在强大的社会势力面前,她的反抗不可避免地带来悲剧。她的悲剧性命运似乎是一个人的,但实际上,她象征着19世纪末英国农民的整个命运。
哈代借苔丝悲剧的一生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制社会。生活在这种男权制社会下的女性注定要受压迫和控制,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在男权制社会主流话语的卫道者眼里,女子永远处于依附和从属的地位。
无辜受害者苔丝被认为是站在男权社会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对立面,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为社会所不容忍的淫女和妖女。而对男权社会的摧残和压迫,苔丝虽然开始了不屈的反击甚至呐喊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实质,但是最终仍然没能也不可能摆脱掉男权制社会的强大而无形的控制网,而走向毁灭。
⑦ 苔丝的英文简介
Hardy (1840-1928) is an outstanding English realistic novelist and poet. Born in a small village adjacent to the Waste Land of Dorset. As an apprentice in his youth, he taught himself Latin, Greek and theological works.
He studied French at London University and began to write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Tess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omas Hardy, an outstanding British critical realist writer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is novel establishes his position as the most outstanding British critical realist writer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Hardy wrote 14 novels in his lifetime, including Return of the Nativ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Jude the Obscure. He also wrote four short stories, eight lyrics and the epic The Kings.
Hardy's novels mostly reflect the changes of social economy, politics, morality, customs and the tragic fate of the people caused by the invasion of capitalist forces into English rural towns, expose the hypocrisy of the suffocating bourgeois moral and legal concepts, and eulogize the instrious, simple, honest and kind of the working people.
Tess, a beautiful and kind-hearted rural girl, was ravaged by the bourgeois young master, Ariel D'Urberville. From then on, she began to fall into the abyss of pain. Later she met Claire and they really loved each other.
On her wedding night, Tess told Claire about her tragic past in order to be loyal to her husband. In return, she left relentlessly. Forced by a difficult life, Tess fell into the hands of Are again. At this time, the return of Claire made Tess feel extremely desperate.
In order to live with her loved ones, she killed Ale, who brought endless pain to herself. A few days later, Tess was arrested and sentenced to death for murder. Clare followed Tess's instructions and started a new life with her sister.
In fact, Tess's tragedy is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First of all, Tess herself was a kind, innocent and rambling girl who had the courag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When the family was in a bad state and had to turn to the so-called "Debo" family for help, Tess went to Tranland alone to take care of her family's livelihood.
After being insulted, she decided to leave again; she loved her family and children.
Tess was willing to continue to wronged herself for her parents, brothers and sisters, and to baptize her children after being insulted. Although she occasionally felt painful for herself as a "mother of a nameless child", she still "treated everything with peace of mind".
At the same time, Tess is also a brave pursuit of self-love. Although she was born in the countryside, she was different from those who lived in the countryside. In this land, most women think of marrying a rich family or clinging to a prestigious aristocrat.
Tess was different. She did not like Ariel and refused to be his mistress. Even though she was insulted and her reputation was damaged, she still firmly believed in herself.
Her love for Claire was unflinching. Although she had repeated her experience as a milkman in the dairy farm, when Claire found her again, she decided to leave with him.
However,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Tess has her own hesitation and procrastination. Her deferral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llapse of Hamlet's humanistic beliefs, but comes from the restraint of patriarchal ideas.
Tess's pursuit of love often wavered between the female independence under the humanistic belief and the fetters of patriarchal women.
The hardship of her family requires her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raising her family, which prevents her further pursuit of self-happiness. Humanistic beliefs also tell her that self-happiness is equally important.
Her love for Claire was influenced by her social attitudes, and her humanistic beliefs made her realize that she did no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 concept of family status.
Social morality is that she once considered herself a "sinner" and couldn't get the love she deserved. Then she cowered in Claire's repeated pursuits and consciously betrayed him.
中文苔丝简介:
哈代(1840-1928)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生于紧邻多塞特郡大荒原的一个小村庄。少年时代当过学徒,自学了拉丁文、希腊文和神学着作。曾在伦敦大学进修法语,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确立了他19世纪末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的地位。
哈代一生着有《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14部长篇小说,还写有4部短篇小说集,8部抒情集和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小说大多以远离城市文明、保留着传统习俗的英国西南各郡农村为背景,反映了资本主义势力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变化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资产阶级道德、法律观念的虚伪性,并讴歌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正直善良。
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苔丝遭到资产阶级少爷亚雷·德伯的蹂躏,从此开始陷入痛苦的深渊。后来她遇上克莱尔,两人真心相爱。
在新婚之夜,苔丝为了忠于丈夫,将自己过去的悲惨遭遇告诉了克莱尔,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克莱尔的无情离去。为困顿的生活所迫,苔丝再次落入亚雷手中。此时,克莱尔的归来让苔丝感到无比绝望。
为了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她杀死了给自己带来无尽痛苦的亚雷。几天后,苔丝被捕,以杀人罪判处死罪。克莱尔则遵照苔丝的嘱咐,带着她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事实上苔丝的悲剧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结果。首先就苔丝本人来看,她是一个善良,勇于承担责任的天真且烂漫的少女。在家道落魄,不得不向所谓的“德伯”姓氏的人家求助之时,苔丝为照顾家中生计,独自一人赴特兰岭寻求帮助。
而在遭受侮辱之后,她又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她爱自己的家人和孩子。苔丝愿意为自己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们不断地委屈自己,愿意为自己遭受侮辱之后生下的孩子施以洗礼。她虽偶尔为自己作为一个“没有名字的孩子的母亲”而感到痛苦,却依旧“心神恬然地对待一切”。
同时,苔丝也是一个勇于追求自我爱情的人。她虽出身乡土,但却又不同于乡土中那些得过且过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大多数的女人心中所想的是嫁给一个有钱的人家,或者攀附上一个有名望的贵族。
苔丝却不同,她不喜欢亚雷,拒绝成为他的情妇,即使在遭受侮辱,名声受损之后,仍坚定自己的信念。而她对克莱尔的爱是义无反顾的,虽然在奶牛场做挤奶工时,她曾有过反复,但最终当克莱尔再度找到她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和他离开。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苔丝有着自身的犹豫不定和延宕的。她的延宕不同于哈姆雷特人文信念的倒塌,而是出自宗法观念束缚。苔丝对爱情的追求时常摇摆于人文信念下的女性独立和宗法制女性束缚之间。
门当户对的社会观念影响着她对克莱尔的爱,而人文信念又使她深知无需顾虑于门第观念。社会的道德是她一度认为自己是个“罪人”,无法得到应有的爱情,进而在克莱尔一次又一次的追求中畏缩不前,自觉辜负与他。
⑧ <<苔丝>>发生在什么年代,什么地点
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女主人公苔丝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是作为被害者的她最终却被送上了绞架。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
一、苔丝的悲剧首先来自社会。
在人与环境激烈的冲突中苔丝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她虽然勤劳善良、聪明美丽;但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社会地位低下,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都不得不随之破产。苔丝家中的老马被邮车撞死后引起了家中经济生活的改变。在无路可走之下,苔丝不得不委身亚雷。可见,苔丝的悲剧命运和她的经济贫困紧密相连。这是其一。
其二,不公正的法律制度也是导致苔丝悲剧的一个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法律制度都是以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承认剥削阶级压迫人民的权力为前提的,是为维护其反动统治服务的。亚雷在乡野称霸,为非作歹,却受到法律的保护,而苔丝却被判处死刑。这正说明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反动性,表明下层阶级的小人物在社会中是不可能得到公正待遇的。
其三,苔丝的毁灭与伪善的宗教也紧密相连。亚雷这个伪善的人物揭露了伪善的宗教。他是依靠商业致富的资产者和暴发户,是一个“肉欲的人”。他设下圈套引诱了苔丝,却利用《圣经》的典故把责任推到苔丝身上。后来他还居然变成了一个劝人行善的牧师。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只是反动统治阶级麻醉、欺骗和愚弄劳动人民的一种工具。马克思曾经指出:“基督教带有假仁假义的烙印。”宗教为资产阶级凌辱和玷污妇女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其四,苔丝也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作品中安玑就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他虽然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但他心理深层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他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苔丝。本阶级的印记仍深深地烙在他的灵魂深处:认为“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他还用传统的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结与否,对苔丝没有丝毫的同情,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使苔丝又被迫回到亚雷的身边。安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把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二、苔丝的悲剧也与她的性格有关
苔丝是哈代塑造的一个全新的妇女典型。她有着双重性格。一方面她敢于反抗传统道德和虚伪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特别是后者与她的悲剧命运直接相关。
由于苔丝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残存于农民身上的某些旧道德和宿命观点使她在反抗传统道德时出现了软弱的一面。她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用这一道德标准来静观自己,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她老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头见人”,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苔丝正是这样用一张自己织成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其实,她的自我束缚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苔丝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个人,必然会形成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她的思想和行动也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社会意识的制约。 三、苔丝的悲剧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和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
在作品中,哈代通过设置许多偶然巧合的情节让人感到苔丝的一生好像都由命运作祟,是命运把她一步步推向悲剧的结局。其实不然。因为偶然性与必然性紧密相连,偶然性是许多社会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交叉点,是必然性的一种反映。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苔丝,其悲剧命运是社会规律的必然反映。
哈代在作品中用“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暗示了苔丝的悲剧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他通过法律判处苔丝死刑的描写,把主人公毁灭的真正原因从神秘的命运移到了现实世界。卢那察尔斯基曾指出:天命是由各种社会情况、疾病、灾难等幻化出来的,同时它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现象。可见,导致苔丝悲剧的不是盲目的无从追究责任的命运,而是环境和社会的力量。
综上所述,苔丝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有关,但这些因素都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反映。她的毁灭是必然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正如苏联文学批评家阿尼克斯特所说:“苔丝招致毁灭的真正原因是属于现实的性质,女主人公的贫苦和无依无靠,社会上盛行的社会风习——这些情况都决定了这个女子的悲惨命运。”这句话也正指出了苔丝悲剧的根源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
⑨ 《德伯家的苔丝》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如何赏析这本小说
《德伯家的苔丝》写作背景是在19世纪末,经过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工业的发展,侵蚀了英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父权秩序,长期以来打乱了农民在农村牧区环境中,形成的各种生活方式和习惯。许多淳朴淳朴的农民在这个时期遭受了痛苦,他们不得不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转变为被别人雇用和剥削的农业工人。
哈代通过苔丝的悲剧人生,强烈抨击了维多利亚时代男性主导的社会。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注定要受到压迫和控制,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在男权社会主流话语的捍卫者看来,女性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无辜的受害者苔丝,她反对男权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虽然苔丝开始了不屈不挠的反击,甚至大声喊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本质,但她仍然失败了,无法摆脱男权社会强大而无形的控制网络,走向灭亡。
⑩ 苔丝的时代背景
都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时代的大部分女性作家都受到父权制潜移默化的影响,女人没有话语权,在维多利亚文学市场上男性至上主义的敢怒敢言的女性作家更是少之又少。
一般认为故事发生在作者生活的同时期,即十九世纪末,是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并开始侵入农村,使小农经济解体的时代。哈代眷恋平静的田园社会,厌恶这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