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法联军简介
英法联军入侵我国始于1857年(咸丰七年)。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借口广东官吏到英国商船上捉拿罪犯和一个法国传教士在广西被杀的事,联合派兵侵犯广东。1858年(咸丰八年)又派军舰侵犯天津。1860年(咸丰十年)又侵入北京。
2. 法国、英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日本分别在什么时候,对什么地方发起侵略战争
侵略就是把侵略地作为自己的殖民地
早期的殖民地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东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西哥特王国等国家瓜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局限,同时由于西罗马灭亡之后出现的人口稀少,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力量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军东征标志着欧洲对自身之外的地区产生兴趣的开始。在地中海东岸建立起来的十字军国家并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占领拜占庭帝国后,威尼斯和热那亚占领了原属拜占庭的许多领土,在东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后来大多被奥斯曼帝国夺取。
15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国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国家最早占领的殖民地是葡萄牙于1415年占领的休达。该港原属摩洛哥,为扑灭当地海盗、并控制经休达中转的西非黄金及象牙的进口,葡萄牙经过周密部署占领了休达港,随后为直接与出产黄金的西非黑人帝国建立联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占领了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等群岛。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发展,欧洲出现了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当时欧洲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方,尤其来自是中国、印度和南洋各群岛的丝绸、宝石、香料等奢侈品。由于当时与东方的贸易被威尼斯、热那亚垄断,西欧国家决定自己探索通往东方的航路。首先对东方航线展开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达·伽马经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为了确保与印度的贸易不受莫卧儿帝国、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国的干扰,葡萄牙于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处殖民地,修筑要塞,配备军队,保护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时在非洲沿海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滨海据点,作为前往印度的中途补给站。
由于经好望角前往东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垄断,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展开了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运动,在极短的时间内消灭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个帝国,建立起极其广大的殖民地。1494年经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经50°以东的美洲大陆也获得了面积极为庞大的殖民地。
由于西班牙征服地区盛产金银,大量贵金属经西班牙流入欧洲,刺激了欧洲其他地区的物价变革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由于咖啡、可可、茶叶、烟草、蔗糖、马铃薯等新消费品引入欧洲,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也大幅度改变,导致对这些消费品需求的增长,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广大地区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英国和法国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了加勒比海诸岛,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巴西东北沿海的纳塔尔地区。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首创的黑奴种植园制度传入英、法、荷控制的这些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猛增。而由于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对印第安土着的残酷屠杀,印第安人的数量由15世纪末的5000万锐减至17世纪的400万,因此欧洲殖民者不得不从非洲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
从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尔人用作奴隶(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从1502年起开始把非洲黑人运入美洲。对奴隶贸易的需求促使两国以及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设了许多商站,贩卖奴隶、象牙、黄金和辣椒(当时被称为“天堂的种子”,科特迪瓦(今名科特迪瓦)的另一个名称是种子海岸)。但是由于西非的海岸难以接近,再加上当地的地貌和气候不适合欧洲人居住,因此在此后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只限于少数滨海据点。从欧洲国家对这些殖民地的命名——黄金海岸、科特迪瓦、奴隶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属于资源掠夺型殖民地。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英国、法国和荷兰
18世纪欧洲与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间“大三角贸易”的航线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为商业交通的必经之路,导致意大利地区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传统商业城市的衰落,以及英国、法国、荷兰这几个面向大西洋的国家的经济兴起。英国最初试图经过俄罗斯打通东方贸易路线,为此于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后发现俄国与东方没有直接商业往来,于是转而寻找西北航线,试图经北美洲北部前往东方。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了对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孙湾公司和新英格兰殖民地。1600年英国商人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开始了在印度的扩张。荷兰在16世纪末独立后,迅速发展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业国家,于1602年设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渐垄断了与中国、印度、日本、锡兰和香料群岛的贸易。法国则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兰西殖民地,并在加勒比海占据了数个具有战略意义并盛产蔗糖的岛屿。
由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进行烟草和棉花的商业种植,法国需要向加勒比海岛屿的甘蔗种植园输送人力,因此两国对奴隶的需要也日益扩大。1526年,英国开始奴隶贸易。不久之后,荷兰和丹麦作为活跃的贸易中转国也加入奴隶贸易活动中来,试图从中分得利益。瑞典、勃兰登堡、汉堡、库尔兰等国家也在这一时期从事奴隶贸易,为此在非洲海岸占领了一些据点。由于西非地区的本土经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食物产量有限,为了供养奴隶在长途贩途中的伙食,在这些据点周围开辟了农业地区,从欧洲和美洲引进甘薯、薯蓣等粮食作物。
罗伯特·克莱武,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奠基人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英国和法国由于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争夺而进行了四次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海外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领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国,并且在同荷兰的数次战争取代了荷兰,成为主要的船运国,建立起庞大的商船队和海军。以1763年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为标志,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强国。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即将其与本土区别对待,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国王的总督或副王,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受到遏制和监管,被迫种植宗主国需要的单一经济作物,矿业高度发达,其他工业发展停滞,甚至连农具和衣物等基本消费品也无法生产。宗主国从殖民地无偿或低价输出产品,甚至因此产生了殖民地通货紧缩、不得不借用别国货币(例如在英属殖民地中通用奥地利的玛丽亚·特蕾西娅银币和西班牙八字银元)的现象。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从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邮件要先寄回伦敦。
工业革命时代:殖民地的萎缩
工业革命时代到来后,传统的以蔗糖、烟草和奴隶为主的殖民贸易已经不再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国家对棉花、羊毛、燃料、铁、铜、锡、煤炭等工业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对消费品的需求,同时这些国家迫切需要在本国之外开辟市场,以消化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由于欧洲地区的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亚洲(当时尚未开始对非洲的殖民)寻求发展空间。
1776年北美十三州独立后,英国的殖民事业受到很大打击,遂将殖民经略重点由北美洲转至资源更为丰富、市场更为庞大的印度。此外,英国还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开普殖民地、香港等地。
由于法国大革命宣扬的天赋人权观念影响,加上宗教、人道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英国于1807年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此后荷兰、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这一措施使得各国在非洲沿海的据点迅速萎缩,丹麦、荷兰均于19世纪中叶卖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时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冲击,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对奴隶的需求锐减,这两国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在北非,法国利用土耳其的衰败,借助消灭北非海盗的机会向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土耳其附属国渗透,海盗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受到最沉重的打击,1815年美国海军打败了阿尔及利亚海军,1819年英荷联合舰队炮轰了阿尔及尔,法国也与阿尔及利亚发生多次冲突,于1830年占领了阿尔及利亚。
从1825年到1875年这段时间,除英国和法国外,欧洲国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动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运动。而就英国的情况来说,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话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英国对殖民地态度的最好总结:“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以英国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的两小块殖民地为例,其商业税收远远赶不上行政开销,英国议会几次建议缩小殖民地规模或将其完全抛弃,只是由于英国皇家海军西非分舰队需要在几内亚湾建立海军据点禁止奴隶贸易,英国才最终保留这两处地区。
但是,为了安置加勒比海诸岛被解放的黑人奴隶,英国在殖民地萎缩时期通过建立授权公司的形式,又开辟了塞拉利昂殖民地,美国殖民协会在同一时期开辟了利比里亚殖民地,法国则开辟了利伯维尔(今加蓬)殖民地,这些殖民地都被用来安置被释奴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占领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统一之后,德国地理学家腓特烈·拉策尔开始研究当时正在扩展中的德国工业产品的市场问题,并开始应用地理学为俾斯麦的帝国主义政策作辩护。他认为,由于世界在向前发展,空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将越来越重要,大国将逐渐拓展,小国变得无足轻重。世界历史对空间之要求越来越大,这个事实可以从各重要商业国家的演变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个城市;荷兰是一个三角洲国家;英国是一个岛;美国是一个大陆。各强国必须遵从这个绝对的、必然的趋向,努力用殖民、合并及征服的手段来拓展他们的空间。英国帝国主义理论家哈尔夫·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要生存,必须实现自给自足。控制原料产地并将其变为产品输出市场成为攸关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在19世纪的头75年里,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占领21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后25年里,平均每年占领62万平方公里殖民地。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国家在被称为“最后的大陆”的非洲占领的领土只有318万平方公里,而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里,欧洲对于非洲的兴趣又浓厚起来,在非洲占领了2569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于欧洲的迅速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对植物油、植物纤维、橡胶和某些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大了,而这些产品可以用廉价的工业品在非洲换得,对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对非洲原料产地的激烈争夺。
殖民主义国家对非洲内地的殖民始于19世纪晚期法国在塞内加尔开创的逐步推进方式,即以种植花生或油棕榈的农场为前进基地,利用药物治疗热带疾病,利用当地土着组成雇佣军队,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进,这种方式远比英国的沿海渗透方式有效,因此为其他殖民国家所效仿。1870年代,南非发现巨大的金刚石、黄金等矿产又刺激其他殖民国家国家在非洲其他地区探寻同类矿藏,争夺的土地不再限于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区,荒地、沼泽、沙漠和无人区都成为争夺的对象。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确定了“只有实际占领才能证明对一个殖民地的统治权”的原则,已占据非洲沿海地区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和葡萄牙,迅速与当地酋长签订协议和条约,把自己的势力扩大到内陆。新兴的工业强国——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也加入到对非洲的争夺中来。
从1885至1900年,欧洲国家完成了对非洲的瓜分。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外,传统的非洲王国如阿散蒂、达荷美、索科托、布干达,以及欧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等国家均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埃及名义上为独立国家,但完全受英国的控制。
在亚洲,俄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加速了对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及远东的殖民和征服,先后占领了大茹兹、中茹兹、小茹兹、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并向中国的新疆、外蒙古和满洲地区渗透。到1876年,俄国已经占领了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国征服了安南、老挝、柬埔寨,英国占领了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控制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在大洋洲,新兴的德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国家还将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如中国、朝鲜、暹罗、波斯、阿富汗、奥斯曼帝国等,在这些国家攫取了海关、交通、通商、筑路、开矿、建厂、开办银行、训练军队等权益。
重新瓜分殖民地与两次世界大战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纪初,殖民国家及殖民地已占全世界85%的陆地面积。各国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实力仍然强大的英国和法国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着大片的殖民地,而新兴的美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些国家只占有一些面积不大、资源贫乏的“剩余地区”。随着争夺殖民地的手段趋于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国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相继卷入一系列外交和军事冲突,如英、法、德之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法之间的法绍达危机,两次布尔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意土战争等一系列冲突。
从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殖民国家为了争夺新殖民地或保护既有殖民地而纵横捭阖,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利害冲突关系:德国对英国的世界霸权提出挑战;日本对俄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俄国对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英国利用法国牵制德国;英国利用日本牵制俄国;法国利用俄国牵制德国;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包围俄国……为了巩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继组成了英法俄协约国和德奥意同盟国两大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意大利倒戈)战败的结果告终。作为惩罚,德国被剥夺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奥匈帝国瓦解,领土被邻国瓜分或组成新的国家,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全部阿拉伯领土。
随着经济的现代化、市场的调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高涨,到1920年代时老式的殖民主义体系已经大为削弱,殖民国家已经认识到不能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获得新的殖民地。战败国被剥夺的殖民地成为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区交给战胜国管理,虽然实质上仍是殖民地,但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已经规定受托国必须促进委任统治地居民的福利,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独立的国家。
到1930年代,出现了新的殖民主义思潮——源于地缘政治理论的法西斯主义殖民观及“生存空间”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战争之后开始提出亚洲国家在日本“领导”下抵御白人世界侵略的口号,并在1930年代将其演变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其他法西斯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陆续提出了“法西斯帝国主义”和“大西班牙主义”的口号。希特勒曾在其着作《我的奋斗》中不主张德国从事海外扩张,认为在海外扩张不如在欧洲扩张对德国有利,但他后来却核准纳粹党“25点纲领”中的殖民地要求,并在1933年后鼓励德国殖民地运动派的活动。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宣告对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经再度开始,继之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于传统形式殖民主义发展的结果,但殖民主义的变种——“生存空间”理论,以及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显然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战后残存的各主要殖民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在战争中都被削弱。在战争期间,未被占领的盟国殖民地,如印度、东非、尼日尔爾利亚、比属刚果等地的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殖民帝国内部的分工体系被打破。同时,由于日本和德国借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方法来削弱盟国的力量,盟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战争中也在轴心国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曾经在战争中与日本占领军合作,建立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将权力及武器移交给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令其为盟国制造混乱。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首先宣布独立,越南于9月2日宣布独立。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浪潮随即蔓延到缅甸、印度、马来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至1953年柬埔寨独立之后,法国、荷兰和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已经全部成为独立国家。
举例说,英国曾是一殖民帝国,二战后,则通过“威斯敏斯特法”,给予自治领独立的权利,一些国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独立,但此些国家仍属于英联邦。如澳大利亚的宪法中便着明英王为国家元首。
进入1950年代后,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在已独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鼓舞之下,这一运动又发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宣布了“从苏伊士以东撤退”的政策,英国在1957年至1963年间先后撤出锡兰(今斯里兰卡)、马来亚、北婆罗洲、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南也门、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特鲁西尔阿曼(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桑给巴尔、肯尼亚和乌干达。
战后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始于1956年英埃苏丹和1957年加纳的独立。从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1960年一年内,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其中13个国家为原法属殖民地,3个国家为原英属殖民地(包括意属索马里),1个为原比属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国和法国所属的殖民地已经大多宣布独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经过多年的战争,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后期独立。
3. 列举在中国近代史上侵占掠夺过中国领土的3个帝国主义国家及其主要侵占区
网络知道 >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添加到搜藏待解决
列举在中国近代史上侵占掠夺过中国领土的3个帝国主义国家及其主要侵占区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7 天 11 小时
提问者: 035112345 - 一级
您不登录也可以回答问题
我来回答:
第1步:输入你的答案
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采纳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
您还可以输入字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插入地图 插入图片
参考资料:
匿名回答 积分规则
第2步:点击提交回答
登录后回答可以获得经验值奖励,并可以查看和管理所有的回答。登录 | 注册
回答 共 3 条
沙俄,抢走中国外兴安岭等领土,共150万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 我自己的大脑
回答者: 117.93.10.* 2010-10-6 11:51
主要有英国、葡萄牙、沙俄、日本、德国等。
在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早的是英国,最多的是沙俄,最狠的是日本。
1842年8月29日,中英两国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签订了《南京条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朝廷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地区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0年又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4年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俄国据此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年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以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又使俄国割占了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它强迫清朝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中法战争爆发于1884—1885年期间,是法国侵略越南时和中国发生的战争。1885年,清朝军队获胜后反与法国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
1895年订立的《马关条约》中,有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的条款,俄国出于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目的,联合德国、法国一起干涉此事。中国被迫向日本增加赔款白银3000万两以“赎回”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远辽。随后三国以此为机,强迫清朝廷给予许多侵略特权。
1898年,德国强迫“租借”胶州湾,以山东半岛为其势力范围。
1898年,俄国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将长城以北和新疆据为其势力范围。
1898年,法国强迫“租借”广州湾,把广东、广西及云南据为其势力范围。
1898年,英国强迫“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岛屿(统称新界),并将长江流域10个省据为其势力范围。
日本在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之后,又于1898年强据福建为其势力范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为扩大其在中国的侵略权益,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的侵略政策,此后,美国在中国虽然没有强占、“租借”中国领土和划分势力范围,但却以更狡猾的方式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是英国强迫清朝廷订立的关于“租借”九龙的条约,于1898年6月9日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为:九龙(不包括九龙城)租给英国,租期99年。
1898年英国强迫清朝廷“租借”九龙半岛,激起九龙人民的义愤。1898年4月15日16日,九龙民众武装数千人在大埔墟阻击英国侵略军。后在英军和清军的镇压下,斗争失败。
中美华工条约是美国强迫清廷订立的关于限制旅美华工的条约,1894年3月在华盛顿订立。主要内容有不准华人入美国国籍等。
《中葡北京条约》是葡萄牙在英国支持下强迫清廷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87年12月1日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有:中国准许葡萄牙永驻和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等。
4. 外国侵略者瓜分中国狂潮的方式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中国在之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再不复汉唐荣光,从东亚文明的轴心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美国狼子野心初露端倪。美国借口担心侨民安危,实则担心美国在华利益,派加尼率舰队来到中国沿海地区。加尼得知英国攫取的利益之后,向两广总督祁贡要求美国也要享受最惠国待遇,祁贡不理。消息传回美国之后,1843年,美国政府派顾盛为特使来华,要求中方给予美国与英国同等的通商条件。1844年6月,顾盛与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会谈。谈判过程中,美方软硬兼施,用尽手段胁迫中方谈判者。耆英屈服于压力,不得不接受了美方拟定的条约,即《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与《海关税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望厦条约》。
经过了十几年在中国的发展,英国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意图加深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此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法国和美国紧随其后,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廷拒绝,双方交涉未有结果。而后三国不死心,英国和法国又支持美国提出修约要求,仍被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发动一场新的侵华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在此期间,俄国趁火打劫,以调停自居,逼迫中国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更加深入。
1894年,以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中国请兵为契机,日本派大军进入朝鲜,并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经此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廷无心恋战,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除割地赔款外,还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为瓜分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用尽手段来拖垮中国:
借给中国外债。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三国干涉还辽,中国不得不向日本支付大笔赔款和“赎辽费”。因此,英、俄、德、法四国强迫清政府向其借款,清政府不敢得罪任何一方,不得不大借外债。条约的签订使本就入不敷出的清政府背负了高达2.3亿两白银的巨额债务,因此不得不以关税、厘金、盐课等作为抵押,列强因此得以把持中国财政,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进而扩大了在中国的政治影响。而清政府对内增加大量苛捐杂税、发行债券,把债务转嫁给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使中国的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
抢夺路矿权。除了向中国出借巨款之外,帝国主义列强还以其他方式向中国输出资本,即抢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法国和俄国在这方面是先锋,先是法国于1896年取得修筑由越南境内至广西的铁路权利。同年,俄国与清政府签订章程,规定俄国可以在东三省境内修筑东清铁路。通过修铁路,列强在中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铁路借款为过剩的资本取得高额利润创造了机会,兴建铁路为基建材料提供倾销场所,当铁路建成之后,会极大地便利帝国主义在中国开拓商品市场、掠夺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到19世纪末,列强争夺路权的斗争更为激烈,甚至撕破了文明的外衣,以坚船利炮相威胁,清政府毫无招架之力,将修筑铁路的权利拱手让人。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外,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战略意义,控制铁路就等同于控制住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铁路运输武装力量和矿产。最先取得开矿优先权的是法国,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等地区。英、德、俄三国紧随其后,相继在铁路、运河覆盖地区取得采矿权。中国的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重工业也难以为继。
列强争相开厂。帝国主义列强利用《马关条约》里关于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的规定,又开始在铁路及河流沿线大规模投资建厂,利用便利的交通将货物输送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外国工厂生产的货物质优价廉,自然排挤掉中国本土轻工业产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受到抑制,民族工商业受到压抑和摧残,广大农民、中小商人、运输业和手工业工人大批破产和失业。
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开展投资的同时,又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其中以德国为最先。甲午战后,德国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于1897年派舰队强占胶州湾。继德国之后,19世纪末,俄、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时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手段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其对中国的危害影响要比商品输出大得多。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分割中国的一种形式,使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面对这样一种混乱濒临崩溃边缘的局面,一幅警醒世人的《时局图》横空出世。为唤起国人对东三省前途问题的关注,1903年12月25日,由蔡元培等人主编的《俄事警闻》在上海创刊,《时局图》被刊登在其创刊号上。
美国的介入。欧洲列强及日本在中国抢占港口、争夺势力范围等掠夺活动,对美国的在华利益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对于占领中国具体地区,美国有其详细的规划,但1898年美西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分身乏术,未能参与在华争夺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活动。等到美西战争结束,美国已经难以插足了。
1899年,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伊训令驻英、俄、德、法、意、日六国大使,向各驻在国政府递交一项照会,即门户开放政策。其基本内容要求六国政府承认以下三项原则:第一,各国在中国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之通商口岸或投资事业,别国不得加以干涉;第二,中国现行之关税率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何属国均为适用,其税率应由中国政府征收;第三,势力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别国船舶不得课以较对本国船舶为高的码头税,势力范围内所敷设、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在运输别国货物时,收费不得较运本国同样的货物为高。
简而言之,在整个中国,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使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一致,避免了列强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出兵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美国担心各国乘机把势力范围变为各自的殖民地,使门户开放政策化为泡影,便于这年7月3日向各国发出了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声称美国政府致力于寻求这样一种解决办法,以“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保护由条约及国际法所保证于各友好国家的一切权利,保障全世界与中华帝国各部分进行同等的公平贸易的原则”。美国这项照会并不要求各国答复。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增加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所谓“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原则”,这同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仅仅要求贸易机会均等是不同的。但美国并没有恪守自己提出的“原则”,就在发出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那一年,它为取得福建三沙湾作为“煤站”而积极活动。由于福建已被日本划作势力范围,因此日本强烈反对在福建出现美国海军基地,美国的企图没有实现。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没有影响到列强的利益,因此也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美国也开始更积极、更活跃地参加帝国主义大国在中国的角逐。而面对这些,腐朽软弱的清政府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主权,只得采取“一体均沾”和“以夷制夷”的策略。
5. 帝国主义五次侵华:名称、时间、过程、结果
鸦片战争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殖民主义为了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开辟殖民地市场,倾销英国工业品,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工业原料。
经过:第一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穿鼻草约》的签订(1840)
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
第三阶段:英军的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战争结束)
结果:清政府战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影响:
①政治上: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②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③阶级关系上:鸦片战争过程中的巨额开支,以及对英国的战争赔款,最终都加到人民头上。同时贪官土豪的勒索和盘剥,导致本已尖锐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
④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⑤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
是英法资产阶级第一次联合侵略中国的战争。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
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是年春,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获胜,得以调出较多的兵力转向中国。俄国则因战败,企图用侵略中国来弥补损失。美国积极向外扩张,采取与英、法勾结侵略中国的政策。
过程
1856年10月,英殖民主义者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船,曾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国当局注册,但已过期。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亚罗号”上逮捕几名海盗和涉嫌水手。这纯系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在英国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两广总督叶名琛,称“亚罗号”是英国船,捏造中国兵勇曾侮辱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叶名琛初据理力争,但旋又妥协退让,将全部人犯送到英领事馆。10月23日,英舰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战争。接着,英军炮轰广州城,并一度攻入内城。当地军民英勇抵抗。英军因兵力不足,被迫于1857年1月退出珠江内河,等待援军。
为了扩大侵略战争,英国政府于 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海陆军来中国;同时向法国政府提出联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国正以“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向中国交涉。所谓“马神甫事件”,是指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违法进入中国内地活动,胡作非为,于1856年2月在广西西林县被处死一案。此案迄未议结。1857年,法国政府将它作为侵略中国的借口,任命葛罗为全权代表,率军来华协同英军行动。
1857年12月,英法侵略军五千六百余人(其中法军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结,准备大举进攻。美国公使列卫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到达香港,与英、法合谋侵华。其时,清政府正以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加上“饷糈艰难”,对外国侵略者采取“息兵为要”的方针。叶名琛忠实执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战守。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并登陆攻城。都统来存、千总邓安邦等率兵顽强抵御,次日失守。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投降,并在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的监督下继续担任原职,供敌驱使。叶名琛被侵略军俘虏,后解往印度加尔各答。侵略军占领广州期间,当地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帝国主义斗争。广州附近义民在佛山镇成立团练局,集合数万人,御侮杀敌。香港、澳门爱国同胞也纷纷罢工,以示抗议。
广州陷落后,四国侵略者合谋继续北上,以便对清政府造成直接威胁。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权大臣进行谈判。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咸丰帝一面命令清军在天津、大沽设防,一面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办理交涉,并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所谓“调停”上。英、法侵略者并无谈判诚意,只是以此拖延时间,加紧军事准备。5月20日,英法军舰炮轰大沽炮台。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但谭廷襄等毫无斗志,望风披靡,加以炮台设施陈陋,大沽失陷。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26日,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吓下,于6月26日、27日分别与英、法订立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共五十六款,附约一款;中法《天津条约》共四十二款,附约六款。主要内容是:①公使常驻北京;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③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④外人得往内地游历、通商;⑤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⑦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
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调人”身份,以狡诈的手段,分别于 6月 13日、18日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十二款、中美《天津条约》三十款,攫取了除赔款外与英、法所得几乎一样的侵略特权。中俄《天津条约》第九款还特别规定,两国派员查勘“以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以便日后解决,从而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离天津,沿海路陆续南下。咸丰帝此时对条约内容又感忧恐,令桂良等在上海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并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11月,桂良等与英、法、美代表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所谓的鸦片贸易合法化;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2.5%子口税,免征一切内地税;聘用英国人帮办海关税务。但是,英法方面不容变易《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
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1859年6月,在拒绝桂良提出的在沪换约的建议后,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国公使华若翰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企图以武力威慑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清政府以大沽设防,命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由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随员不得超过二十人,并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断然拒绝清政府的安排,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大沽一带防务,自1858年英、法舰队退走后,清政府即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6月25日,英法联军突然向大沽炮台进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守军英勇抵抗,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激战结果,英法联军惨遭失败,损失舰艇多艘,死伤四百多人,英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战斗中,美国舰队帮助英、法军作战和撤退。8月,美国公使华若翰伪装友好,由北塘进京,返回北塘时与直隶总督恒福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在此之前,俄国代表已在北京换约。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欧洲,英、法统治阶级内部一片战争喧嚣,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1860年2月,英、法帝国主义当局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扩大侵华战争。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5、6月,英侵略军占大连湾,法侵略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国公使华若翰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侵华战争。清政府在大沽战役获胜后,幻想就此与英、法帝国主义罢兵言和。当英、法军舰逼临大沽海口时,咸丰帝还谕示僧格林沁、恒福不可“仍存先战后和”之意,以免“兵连祸结,迄无了期”,“总须以抚局为要”,并派恒福与英、法使者谈判。前敌统帅僧格林沁则以为敌军不善陆战,因而专守大沽,尽弃北塘防务,给敌以可乘之机。伊格纳季耶夫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设防的情报。
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但清政府本无抗战决心,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遂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政府予以拒绝,谈判破裂。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取代桂良,到通州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侵略军一路烧杀抢掠,在清廷长期经营的圆明园大肆抢掠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并将园内建筑彻底的付之一炬。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不平等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开天津为商端口;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给英国;④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所谓的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俄国自以“调停”有功,逼迫奕欣于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为进一步掠夺中国西部领土制造条约根据。1864年,俄国据此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影响
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
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
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即从侵略方式上来讲,从鸦片战争时期的商品输出为主,变为70年代以后的资本输出为主)过渡。而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企图以侵略中国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由此爆发。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与《马关条约》(1895年)
1.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1)蓄谋已久:日本征韩侵华早有预谋,是日本既定国策。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以“武国”和扩张为最高国策,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因此,朝鲜成为侵略中国的理想跳板。
(2)东学党起义——机会: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宗主国——中国,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侵略者以保护在朝日本侨民为由也派兵进入朝鲜。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战争已一触即发。
(3)中国的态度: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不愿因战争而败兴;而李鸿章也想避战保船(自己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北洋舰队)。总之,中国方面是消极应战。这种态度危害极大,因为这样会导致清政府不会积极备战。
在这种情况下,于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 重要战役
从刚才战争的背景分析可知:日本方面蓄谋已久,积极备战,而清政府战前不积极备战,战时避战求和、避战保船、消极抵抗。这直接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此次战争经历不到一年的时间,有四次主要的战役——两次陆战和两次海战。陆战——平壤战役和辽东战役。在平壤战役中,中国主要守将狂奔五百里跑过鸭绿江,平壤失陷。辽东战役,日本从花园口登陆,很快侵占大连、旅顺,并在旅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海战——黄海战役和威海战役。黄海海战中,在中方和日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因奉行避战保船、妥协投降的方针,北洋舰队主动退守威海卫港内,失去了黄海制海权,使其在以后的战役中处于被动地位。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战争以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而结束。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来分析它的危害和影响。
(1)割地: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使台湾脱离祖国50年怀抱,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才回到祖国怀抱。连一个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都可以从中国获得土地,更何况实力远远在日本之上的其他西方国家呢?因此,割地一项大大刺激了列强分割中国的胃口,因此,从《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这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数额最大的一项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无疑是非常大的财政负担。为支付赔款,清政府对内加紧搜刮人民,对外举借外债。而列强之所以答应借外债,那是因为这其中附加了诸多政治性条款,比如:拿清政府的关税作抵押,这样就使得列强得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另外,原本条约中有割让辽东半岛一项,但由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使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又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的赎辽费作为交换条件。
(3)开口通商:开放苏州和杭州,这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另外还开放沙市和重庆,这已经属于长江的中上游地区,因此使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的内地,中国的内河航行权进一步丧失,开辟了两条内河新航线,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4)开办工厂: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从条约上肯定了帝国主义开办工厂这种资本输出的合法性,这是前所未有的。将工厂开设到销售市场,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工业品的运输成本。除此之外,外商在中国设厂制造货物,无需交纳进口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而中国制造的工业品却要受苛捐杂税的层层剥削,这使民族工业受到摧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 中国军民的抗争精神
对甲午战争中中国军民同样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英勇抗争精神。如: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在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当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后,台湾军民也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国难当头台湾义士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显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国联军侵华(1900年)与《辛丑条约》(1901年)
1. 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庚子之役)
义和团运动: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也日益高涨。而中国的山东地区成为英国、德国和日本三国的势力范围,因此山东成为中国人民同外国列强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故而以反帝为主要目标的义和团运动首先从山东发起,并打出了 “扶清灭洋”的口号。因义和团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一度也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所以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发展迅猛,到1900年春夏之间达到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6,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了侵华战争。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北犯北京,结果在廊坊遭遇重创退回天津。后在天津也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英勇抗击。后在联军增加兵力下,于7月占领天津,在天津建立都统衙门。随后于1900年8月攻占北京,随后义和团运动遭到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最终以失败告终,德军统帅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
2.《辛丑条约》的签订
(1)赔款: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因为这是“庚子之役”而赔偿,故称为“庚子赔款”。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而清政府又不得不大举外债,并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这样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而且因为不许提前还款,所以就使中国的经济命脉长期掌握在列强手中。
(2)“使馆界”: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把守。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国际法规定的,使馆按国际惯例应该是由使馆所在国实施保护。因此使馆界变成了“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3)对义和团运动中的官吏和中国人民的惩治: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不叙用;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这样,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4)拆毁京津附近的炮台: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这样清政府在京津地区御敌能力就大大减弱,不仅如此,还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样,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5)外务部的设置:改1860年代设置的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这样更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角成。
3.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在前面我们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看到,义和团运动经历了从清政府的“剿灭”到“招抚”再到“剿灭”的过程,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是义和团运动却前所未有地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当时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不得不承认——以欧美、日本各国均无此脑力和兵力统治这天下四分之一的生灵,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同时,由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人民更加认清了清政府作为帝国主义列强走狗的现实,寄予清政府的希望破灭,进而有了彻底革命的思想,这样,就可以说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小结: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
抗日战争
日本是一个两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进行的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任何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必然需求两样东西——即市场和原料;但日本国土狭小、市场不够大、资源有限,日本发展的需求同现实存在强烈的矛盾。为此,日本把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基本国策,中国首当其冲。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日本不像美国那样通过改革摆脱危机而是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转嫁危机的法西斯道路。九一八事变就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侵略中国的具体表现。下面我们从局部抗战了解一下抗日战争的经过。
二、经过
(一)局部抗战
1、 九一八事变 1931.9.18
2、 西安事变 1936.12.12
(二)全民族抗战
1、 卢沟桥事变 1937.7.7
2、 南京大屠杀 1937.12
3、 英勇的抗击
4、 中共七大 1945.4
抗日战争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a.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b.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c.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单元内容主要讲述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广西曾被那些帝国主义侵略
中法战争(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又作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因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导致费里政权垮台。
以此为契机,两国重启和谈,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受此战的影响,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7. 有哪些国家曾经侵略中国
1、日本
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起开始侵华战争,霸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则是掀开了日军全国侵华的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协议,自此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前后共计十四年。
2、英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法国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4、荷兰
明末台湾被荷兰和西班牙占领。
5、葡萄牙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并将此辟为殖民地。
8. 有哪些国家侵略过中国
侵略过中国的有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
1、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开始把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到了十九世纪,鸦片输入额逐年增多。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抵销英中贸易方面的入超现象,大力发展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贸易,以达到开辟中国市场的目的。
十九世纪初输入中国的鸦片为4000多箱,到1839年就猛增到40000多箱。英国资产阶级从这项可耻的贸易中大发横财。
由于鸦片输入猛增,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并使吸食鸦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如不采取制止措施,将要造成国家财源枯竭和军队瓦解。于是,清政府决定严禁鸦片入口。
1839年3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通知外国商人在三天内将所存鸦片烟土全部缴出,听候处理,并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克服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不法烟商的阻挠、破坏,共缴获各国(主要是英国)商人烟土237万多斤,从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面对清政府的禁烟措施,英国资产阶级特别是其中的鸦片利益集团,立即掀起一片侵华战争叫嚣。英国政府很快作出向中国出兵的决定。
1840年6月,侵华英军总司令懿律率舰只40余艘、士兵4000多名,陆续到达中国南海海面。6月28日英舰封锁珠江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正式开始。
7月初,英军侵占浙江定海,8月初到达天津大沽口外,直逼京畿。道光皇帝害怕了,连忙撤去林则徐的职务,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年底,琦善在广州与英国侵略者谈判。
英军却于1841年1月7日突然在穿鼻洋发动进攻,攻陷沙角、大角炮台。1月中旬,琦善被迫答允英国全权代表义律提出的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开放广州等条件。
琦善私允英军条件,违背了清廷的指示精神,后来受到严惩。但在26日,英军却不待中国政府同意就占领香港。清政府得知沙角、大角炮台失守后立即对英宣战。
2月下旬,英军攻陷虎门炮台,水师提督、爱国将领关天培与守军数百人壮烈牺牲。5月,英军逼近广州城外,清军全部退入城内。
下旬,新任靖逆将军奕山向英军乞和,与英国订立了可耻的城下之盟——《广州和约》,规定由清朝方面向英军交出广州赎城费600万元。
英国政府不满足义律从中国攫取的利益,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增调援军,扩大侵华战争。1841年8月下旬,璞鼎查率英舰自香港北犯,26日攻陷厦门。9月英军侵犯台湾。
10月攻陷定海、镇海、宁波。1842年5月,英军继续北犯,6月攻陷长江口的吴淞炮台,宝山、上海相继失陷。
接着,英军溯江西上,8月5日到达江宁(南京)江面。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命令盛京将军耆英赶到南京,于29日与璞鼎查在英国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此结束。
2、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
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佳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瑗珲条约》。
1859年6月,英、法、美以进京换约被拒为由,率舰队炮击大沽。提督史荣椿率守军还击,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史荣椿战死。
1860年8月,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9月,清军在北京通州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失利。清咸丰帝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承德。
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及教训中国皇室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
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见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
清廷派奕为全权大臣议和,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联军洗劫和烧毁了圆明园和静宜园。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11月,沙俄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中国赔偿巨额赔款,丧失大片领土主权。
3、中日甲午战争(日本)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法、美、日、俄、意、德、奥)
八国联军侵华是指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华侵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联合进兵中国。
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占领北京。侵略军在华屠杀人民,掠夺财物,践踏中国主权。清廷慈禧等人逃往西安,派李鸿章等人乞和。
11月,侵略军增至10万分别入侵山海关、保定、正定等地,并进兵山西。沙俄还单独出兵17万分六路入侵中国东北。1901年9月,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5、抗日战争(日本)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抗日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日甲午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一次鸦片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二次鸦片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 两广划为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哪个
法国。
清朝末期,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帝国主义是其主要方式,它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其中广东、广西被确定为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取得云南,广西,广东的路矿权,又要求海南岛及中越边境的云南,广西,广东三省,不得让与他国,西南遂成为法国势力范围。
以下是“时局图”:
(上图中的青蛙,就是指法国,它不仅将中国西南作为势力范围,而且攫取了越南。)
10. 近代史上,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有
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英国:殖民帝国主义
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美国的帝国主义特征——“托拉斯帝国主义”
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生产已由世界第四位跃居第一位,产品占世界的1/3。生产和资本急剧集中,出现了钢铁大王摩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铁路大王范得比尔得、汽车大王福特等。全国铁路、石油、钢铁、汽车等生产的 80%-50%被一小撮金融寡头所垄断。美国垄断组织的主要形成是托拉斯(所谓“托拉斯”,是指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失去独立性)。在1909年,只占全国企业总数1%的托拉斯,却掌握了全国产值的一半。因此,列宁称美国是“托拉斯帝国主义”。
德国的帝国主义特征——“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德国统一后,容克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利益渐趋一致。在政治上他们独占了德国的军政要职,在国家政权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垄断资产阶级进一步依靠容克地主阶级专政,以便对内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外争夺市场和世界霸权。列宁指出,德国是个“军阀的、容克的、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国家”。
英国的帝国主义特征——殖民帝国主义
英国是世界上强占殖民地最多的国家。20世纪初,英国殖民地面积达3350余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国领土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亿,等于本国人口的9倍。对殖民地的残酷压榨与剥削是英国垄断资本发展的重要条件。对英国的兴衰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列宁把它叫做“殖民帝国主义”。
法国的帝国主义特征——“高利贷帝国主义”
法国也是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普法战争后,它的工业生产走下坡路。在生产得不到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垄断资产阶级把大量资本投向信贷,投向国外,以攫取高额利润。1910年,法国在国外投资为309800万法郎,1914年则猛增到600亿法郎。1909——1913年,仅高利贷收入,每年高达170500万法郎至180500法郎。列宁指出,法国是“高利贷帝国主义”。
俄国的帝国主义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虽然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但在20世纪初,也继其他国家之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改革不彻底,贵族地主仍把持中央到地方的政权。在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中,垄断资本同封建残余紧密结合。由于经济薄弱,工业生产落后,难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竞争,只有依靠军事侵略的手段,力图通过殖民掠夺来弥补其财政资本的不足,以便推行霸权政治,参加瓜分世界的斗争。因此,列宁称之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日本的帝国主义特征——“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讲解:明治维新的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垄断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紧密结合,不少垄断资本家就是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转变而来。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都远不及欧美列强,实力不足的垄断资本便与拥有极大权力的军阀集团勾结起来,大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发动侵略战争,借以加速垄断资本的发展。因此,日本被称之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