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去埃特勒塔怎么走

法国去埃特勒塔怎么走

发布时间:2022-11-29 14:16:44

⑴ Artlib线上展览 | 大海成全了夏天的一半快乐·沙滩名作展



夏日入侵企画《想去海边》

搭配BGM,体验更佳~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在这里,你会知道盛夏旅行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在这里,你会细细感受奔涌的海浪、怡人的海风。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在这里,你会着迷于波光潋滟、清澈荡漾的海面。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在这里,你会陶醉于游人发自内心的希望和喜悦。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在这里,你会尽情享受碧海、蓝天、阳光和沙滩。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在这里,你会度过一段悠闲惬意的夏日时光。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在这里,对!就是最下面,评论有惊喜哦~

Summer & Sea








《夏日里的布莱顿海滩》

美国 爱德华·亨利·珀特哈斯特 油画


美国印象派画家爱德华·亨利·珀特哈斯特(Edward Henry Potthast)以描绘夏季海滩游客和波光粼粼的海景闻名。珀特哈斯特画作主要描绘的是妇女和儿童。因为那时候火车、公车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兴起,方便了市民去海滩游玩。男人每周需要工作五天半到六天,很少工作日出现在海边。这幅画很可能是珀特哈斯特在工作日创作的。 



《单桅小帆船》

西班牙 华金·索罗拉·亚·巴斯蒂达

1909年 油画 高100cm 宽110cm


1909年夏天,索罗拉觉得自己在绘画上已能以明确的形态、很明亮的光线,大量使用蓝色、黄褐色和白色,驾轻就熟运用自如。如《单桅小帆船》主角小男孩和他的小船随着浪潮准备出航,水波粼粼将他们的倒影弄得支离破碎,技法十分高明。


华金·索罗拉·亚·巴斯蒂达(Joaquín Sorolla y Bastida)1863年2月27日出生于西班牙的瓦伦西亚。西班牙着名印象派画家。1923年8月10日去世,享年60岁。是世界上出产作品最丰富的西班牙画家之一,目前世界各地收藏在册共有2200余幅。



《游泳》

西班牙 华金·索罗拉·亚·巴斯蒂达

1905年 油画 高90cm 宽126cm



时间是1905年的夏天,地点哈维亚,这幅画画家大量地采用强烈的色调,非常光鲜的颜色,虽然沉重些,这是由于来自阿利坎特海岸一角翡翠绿和旋蓝的海水之故,也因此把小孩们裸露的身子更加突显,这里没有白色,但仍不失画家海滩画一贯有的特性,那便是用急促不安的笔触来传达海水湍急流动的速度。



瓦伦西亚海滩的孩子们

>>>>>>滑动查看细节

西班牙 华金·索罗拉·亚·巴斯蒂达

1908年 油画 高81cm 宽106cm



小孩光溜溜的身子披着一层海水,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发亮像发光体一样,是索罗拉海滩画作的特点,他的画散发出生命的朝气,让人感受到阳光的热力,丰富的色彩为整个画面带来鲜艳明快,有种喜悦的因子在里头!




《两姐妹》

西班牙 华金·索罗拉·亚·巴斯蒂达

1909年 油画 高175cm 宽115cm



《两姐妹》在处理上的确像是用大笔淡刷的草图一样。这幅画以渐层的蓝色系组合成,人物脚下饱含海水的沙滩变成了吸收光线同时反射光线的一面镜子。



《海边散步》

西班牙 华金·索罗拉·亚·巴斯蒂达

1909年 油画 高205cm 宽200cm


画家的妻子和大女儿玛丽亚是画中人物,画面充满动态,有新的光线和新的成分在画里,虽仍是黄昏落日余晖,但是画家第一次将光变得柔和甜美,面纱、阔边草帽和阳伞再次刻画出动势,加强散步者优雅的行姿。




《鹿特丹港》

法国 保罗·西涅克

1907年 油画 高87cm 宽114cm



在1960年,西尼亚克(Signac)到访了鹿特丹的港口,并且印象非常深刻。在一张画有海港场景的明信片上他写下:“从我的窗口看去,多么的勤劳!我很热情,但很惊讶。”他在一年后以一张素描为基础画了这件作品,这件素描也在Boijmans Van Beuningen博物馆收藏着。这独特的颜料的组合创造了这闪烁的光线的效果。

保罗·西涅克(Paul Signac, 1863-1935), 法国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点彩派(Pointillism)创始人之一,他主要画风景,且经常使用点彩派技法作画 。1863年11月11日生于巴黎,1935年8月15日卒于同地。早年学建筑,后转而学绘画。1884年与G.修拉交往后,开始接受新印象主义理论,并成为这一运动的骨干人物。作品富于激情,善用红色作为基调,代表作《圣特罗佩港的出航》、《马赛港的入口》等色彩鲜明和谐,使远近产生秩序感。晚年思想进步,同情社会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埃特勒塔,波涛汹涌的大海

法国 克劳德·莫奈

1883年 油画 高81cm 宽100cm


《波涛汹涌的埃特尔塔海岸》(Agitated Sea at Etretat)描绘了埃特尔塔旁波涛汹涌的大海。埃特勒塔是法国诺曼底海滨的浪漫圣地,是法国第一海岸。埃特勒塔海岸绵延数公里,面向大海一面山崖被海水和海风削成笔直的峭壁,山崖是特别的白灰色,如同一堵巨大的白墙。峭壁上鬼斧神工,自然地开凿出几个“拱门”、“天桥”,顶天立海,气势磅礴。埃特勒塔小镇,因其阿瓦勒Aval悬崖像大象的鼻子等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而闻名于世。“阿瓦勒拱门就如同一只将鼻子伸入水中的大象。”




《神奈川冲浪里》

日本 葛饰北斋

1830年 版画 高25.7cm 宽37.6cm



《神奈川冲浪里》是日本画家葛饰北斋于19世纪初期创作的一幅彩色浮世绘版画作品。

该画作描绘的是神奈川附近的海域汹涌澎湃的海浪,浪里有两条奋进的船只,英勇的船工们正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进行着惊险而激烈的搏斗,表达了人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整个画面不仅采用了大胆而直截了当的构图和造型手法,而且采用强烈的动与静的对比渲染,呈现出瞬间即逝的千姿百态和令人目眩的丰富表情。

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かつしか ほくさい Katsushika Hokusai,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对后来的欧洲画坛影响很大,德加、马奈、梵高、高更等许多印象派绘画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他还是入选“千禧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











《在海边玩耍的小男孩》

>>>>>>滑动查看细节

芬兰 阿尔伯特·埃德尔费特

1884年 油画 高90cm 宽107.5cm



这幅画介于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之间,描绘的是三个小男孩在海边玩小帆船的情景。埃德尔费特对背景、光线、人物的生动描绘,让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时空穿越回1884年的这片海滩上,惬意地坐在不远处,含笑观看他们玩耍。


他是芬兰现实主义绘画的主将,是芬兰唯一一位融人欧洲大陆画坛的画家。他在法国的绘画作品位于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之间;在芬兰,他的作品被视为革命性的艺术。他与杜塞尔多夫画派断然决裂。1870年左右,他在安特卫普接受训练,在那里掌握了历史浪漫主义画法。1874年,他到巴黎深造,进入热罗姆在美术学院的画室。他在1878年受到左拉的小说《小酒馆》的影响,与他的同学巴斯蒂安-勒帕日和达尼昂-布弗莱一道,在70年代末开始到户外写生、绘画。他在巴黎艺术圈的首次成功源自他绘制的肖像画(《帕斯德》,1885,奥塞博物馆),但是,印象派对他的影响更体现在他的速写中,而非大幅画作中(《卢森堡公园》,1887,赫尔辛基,N.G.)。1890年,他回到了芬兰,将法国的户外作品带回芬兰,并为祖国的独立运动做出贡献——完成了爱国主义的历史画(《1808-1809年战争期间的芬兰战士》,1892,芒塔[Màntta],戈斯塔?塞尔拉奇乌斯基金会)。



《海滩边的人像》

法国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1890年 油画 高52.7cm 宽64.1cm


这张作品大约创作于1890年,描绘的是法国南部的蔚蓝海岸,画面洒满阳光,沙滩上还有两个女性人像。其中一个女性坐着,雷诺阿描绘了她的侧面,她的右手举着一把沙滩阳伞。右边的那个女子站立着,手拿一个提篮,两人正在交换神色。她们边上还有一条小白狗,海水前还站着一个穿着蓝色衣服的小男孩,好像正往海里投掷物品。站立的人物成为画面中垂直的标杆,将水平的带状前景、水面、天空全都连接起来。

画面中的女人们看起来无忧无虑,既不在工作也不在陪伴男性。这幅作品完成于雷诺阿职业生涯的后期,当时,艺术家已表现出对工业化和机器的怀疑,这张安静的海景表达了对平凡简朴之美的怀念。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印象派重要画家。1841年生于法国Haute-Vienne的小镇里蒙(Limoges),后来随家搬迁到巴黎。印象画派成员之一。以油画着称,亦作雕塑和版画。

早年当过徒工,画过陶瓷、扇子、窗帘等。曾从学院派画家格莱尔(Charles Gabriel Gleyre, 1806—1874)学画,后受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的影响,对鲁本斯及法国18世纪绘画有较深的研究。在创作上能把传统画法与印象主义方法相结合,以鲜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和明朗的气氛,独具风格。作品有《包厢》、《游船上的午餐》、《小玛高脱像》、《煎饼磨房的舞会》等。



《在海边》

法国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1883年 油画 高92.1cm 宽72.4cm



雷诺阿很有可能是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完成了这幅作品,将他的模特,也就是后来的妻子艾琳安排在一张柳条编织的椅子上。她身后的海滩或许就是迪耶普附近的诺曼底海滩。这种作品反映出雷诺阿1881年至1882年间的意大利之旅对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他开始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所推崇的“庄严与纯朴”与印象主义特有的光感结合在一起。他将这种新的画法称为自己的“干”画法,在对艾琳脸部的刻画中尤为明显-精心描摹的人物特征以及对颜料平滑的涂抹。然而,背景中的混杂的急促的笔触,显示出雷诺阿更早期作品中那种更自由的技法。




塔希提妇女(岸上)

法国 保罗·高更

1891年 油画 高69cm 宽91cm


这幅以《塔希提妇女》而知名的画作是高更在第一次逗留塔希提岛时(1891-1893)所创作的主要作品之一。它经由法国军队的查尔斯·阿曼德到达法国。为了筹集从波利尼西亚群岛回欧洲的资金,高更将这幅画卖给了他。从一个被提升了的视角,观看者可以看到两个毛利妇女几乎占据了画面的整个空间。具有特色的是人物形象的纪念碑效果,以及构图的清晰结构还有丰富的对比生动的颜色。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代表作品有《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黄色基督》《游魂》《敬神节》等。

保罗·高更生于法国巴黎,年轻时做过海员,后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1873年,高更开始学画,并在1883年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他曾连续4次参加印象主义画派的展览。1886年,高更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1889年,创作《黄色基督》。1890年之后,高更日益厌倦文明社会而一心遁迹蛮荒,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成了他的归宿。1894年,创作《敬神节》。1897年,创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1901年,他离开塔希提岛前往马克萨斯群岛。1903年去世。



《沙滩》

>>>>>>滑动查看细节

芬兰 阿尔伯特·埃德尔费特

1884年 油画 高90cm 宽107.5cm



这幅画介于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之间,描绘的是三个小男孩在海边玩小帆船的情景。埃德尔费特对背景、光线、人物的生动描绘,让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时空穿越回1884年的这片海滩上,惬意地坐在不远处,含笑观看他们玩耍。




《沙滩一景》

>>>>>>滑动查看细节

法国 埃德加·德加

1870年 布面油画 高48cm 宽83cm



与同时代的印象派画家不同,德加不喜欢他们喜欢的“户外"创作环境,而选择在自己的工作室描绘沙滩,也许这也是这件作品带有某种不自然氛围的原因。相比那些即时而随性的画作,这幅油画看起来显然是经过长时间思考,并进行了精心的场景设计。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印象派重要画家。他出身于金融资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个画家,因此他从小就生长在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家庭中。

中学毕业后,德加报考了美术学校,他在意大利学习意大利的艺术,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此同时,他又在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加国·安格尔(Jean-S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的一位得意门生路易·拉莫特(Louis Lamott)的画室里学画。



《日落时的海滩》

>>>>>>滑动查看细节

法国 欧仁·布丹

1865年 油画 高38.1cm 宽58.4cm


布丹对光线效果精湛的生动描绘,如这幅1865年的l《日落时的海滩》,深深地影响了年轻的克劳德·莫奈。前一年(1864年)夏天,这两位艺术家在诺曼底海岸还一起作画。


欧仁·布丹 (Eugene Boudin) (1824-1898年)又被译为尤金·布丁。是法国19世纪风景画家。他曾跟米勒和特罗容学画。布丹出生于水手之家,他的父亲职业是领航人,从小就将大海的印象深深烙印在布丹童年记忆之中。这也是布丹喜爱描绘港口及大海情景画作的原因所在。布丹终其一生热爱法国西部海岸的景致,因为那里是他的家乡诺曼底。他起初在一家造纸厂做印刷工人,后来在卢浮宫当了一阵制版工,然后又来到了翁佛勒安顿下来,那里的桥是画家的挚爱。他的作品于1857年第一次展出。



《特鲁维尔海滩》

>>>>>>滑动查看细节

法国 欧仁·布丹

1867年 木板油画 高63cm 宽89cm



欧仁·布丹的画作多描绘海洋风景或度假的人群。19世纪,工业飞速发展,资产阶级因此享受到了富足的生活,所谓的“休闲”度假文化也正式站稳了脚跟。适逢彼时火车和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也延伸至巴黎郊区,休闲产业盛况空前。巴黎市民每逢周末都会到附近的海边消磨时光,布丹、马奈、莫奈等人均热衷于描绘此景。布丹尤其钟爱位于法国西北部的度假胜地特鲁维尔,画了很多幅有关特鲁维尔的画作,这幅作品也是其中之一。



《永恒的记忆》

⑵ 白色悬崖在哪

多佛尔的白色悬崖

多佛尔,历久上被称为通向英格兰的钥匙,靠近它时,海上数里之外便可看到白色垩悬崖
多佛尔的悬崖高高地耸立于海面上,其闪烁着的耀眼的白色,是许多航海家对英格兰的第一印象。由于它接近法国,相距仅34公里,历史上多佛外尔的地理位置对不列颠王国的防御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多佛尔城堡位于白色悬崖的最高点,高出海平面约114米,是世界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城
堡之一,的最高点,高出海平面约114米,是世界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城堡之一,建造了一千多年,用以抵御欧洲的入侵者。
英格兰南部海岸全为白垩悬崖,如南部高地与海相遇处的东萨塞克斯郡比奇角的白垩悬崖,似乎叫人觉得没有什么地方能像多佛尔的白色悬崖那样激发出这么多流行的歌谣、诗句和绘画。
悬崖上喜好白垩土的鲜花之丰富,早在伊丽莎白时代就有记载,1548年“英国植物学这父”威廉姆.特纳曾对此作过描述。至今这里仍然盛开着鲜花,其中最着名的是海甘蓝,它带有鲜黄色的花朵和大而嫩绿的叶片。欧洲海蓬子和黄色的海罂粟,伴着几种只有在白垩土上才能生长的野兰花,是沿着多佛尔周围许多悬崖顶上小路的赏心悦目之处。
悬崖上以形成于晚白垩纪的白垩地层为主,当时无数微生物的躯体和富含碳酸钙的贝壳,死后沉入海底。贝壳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在被称为沉积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受压。一旦形成,白垩这种松软的石灰岩迅速受到海水和风力的侵蚀。
引起该石灰岩分解和多佛尔白色悬崖形成的地质过程,遵循着一种典型的模式。首先,当盐水渗入岩石缝隙并溶蚀了较软的岩石时,悬崖上的易损之处就得更为脆弱。缝隙水也会随温度的变化而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碎裂,植物和树扎根于松软的岩层中会对岩石造成更大的损害。
悬崖形成的第二阶段出现在碎浪猛击悬崖底部时,迫使海水进入岩石缝隙,并以此巨大能量拓宽着逐步爆裂的岩石。退潮水的吸引力带走了破碎物,波浪携带的卵石和石块磨蚀着岩石,岩石就这样缓慢地但又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波浪时时在崖壁底部的支撑点被磨蚀掉并留下陡峭的崖壁,上层悬垂的崖壁终将崩裂。这个过程不断地重复,在海水的拍击下,悬崖逐步后退。侵蚀也导致诸如浪蚀岩柱的岩针结构的形成,它发生于陆岬受海水底切时。
形成着名的多佛尔悬崖的地质力也同时作用于海岬彼岸法国勒阿弗尔正北面的埃特勒塔。该处有一个完好的浪蚀岩柱梯样板——艾吉勒岩针,其海拔高度为70米。

⑶ 脚下就是万丈深渊的世界5大惊险悬崖在哪里

一提起悬崖,很多人都开始瑟瑟发抖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有恐高症的人来说,普通房子三层楼左右的高度都已经有点害怕了。这要是碰到了悬崖,怕是要吓得瘫痪在地了。

尤其是之前看到那些居住在悬崖村上的人们,每次下山或是回去一趟,整个过程不仅艰难,更是惊险万分。

纵观全世界,最惊险的悬崖又都是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⑷ 世界上史诗级悬崖景点,挑战你的胆量

悬崖有的以险峻着称,有的以古老和美丽闻名于世,它们经常吸引了许多户外爱好者来挑战极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无数优美的景点,史诗级的悬崖景点更是令人胆战心惊赞口不绝。

1、挪威布道石

布道石位于挪威南部靠近斯塔万格市的吕瑟峡湾中部, 世界着名的耸立在海面上约600米高悬崖峭壁上的巨大岩石, 是一块高耸于吕瑟峡湾天然形成的巨石,从下往上看,几乎与海平面呈90度垂直悬崖,震人心魄!

布雷凯斯特伦是一座笔直的悬崖,悬崖的顶端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像被刀切出来似的,悬崖的边上就是吕瑟峡湾。

站在悬崖顶端,吕瑟峡湾静静地躺在身边,自己犹如漂浮在空中,能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

2、挪威山妖舌

挪威 “山妖舌” 是一块耸立在挪威Skjeggedal山上的奇石,因形状酷似挪威山妖的舌头而得名。

“山妖石”伸出崖边很远,所以又被当地人被称为巨人的舌头或者是恶魔之舌。

这个景点因为比较偏远隐秘,去的游客不多,只有挪威深度游的游客作为进阶景点,如果你有时间有勇气可以来挑战一下舌尖上的恐惧,在魔鬼的舌头跳跃和起舞。

3、美国薯片岩


薯片岩(Potato Chip Rock)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着名的沿海城市圣迭戈附近,是一块非常薄的岩石。

这片非常薄的岩石,世界九大惊险地之一,位于Mount Woodson Trail徒步线路上。 这块看似一折就断的石头吸引着游客前来拍照,游客好像置身在悬崖边上。

当人站在上面的时候,你不由得由心发出一身感叹喊道“回来,要断了啊!”

4、美国大峡谷 (Grand Canyon)

大峡谷位于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的西北角,是一个国家公园,在1979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悬崖高度达1500米,由科罗拉多河耗费万年所切割出来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景观闻名于世。

自19世纪中叶以来,有超过800人死在了大峡谷,平均每年12人左右,死亡原因主要有几种—不小心从山的高处坠落,徒步旅行时由于高温导致脱水,由于某些原因跌入科罗拉多河,观光直升机或私人飞机坠毁。

美景当前,安全第一,在这个最早的玻璃桥上欣赏美景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5、爱尔兰莫赫悬崖 Cliffs of Moher

爱尔兰克莱尔郡的莫赫悬崖最高处距海平面200多米。

莫赫悬崖在爱尔兰岛中西部的最边缘,面向浩瀚无际的大西洋,以奇险闻名。

莫赫悬崖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大自然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奇特地显现出浩瀚的大海边上仿佛是一部千古巨书。

6、英国多佛白崖 White Cliffs of Dover

多佛白崖位于英国英吉利海峡比奇角,是一片长达5公里的白色悬崖。

悬崖的最高点达110米,由细粒石灰石组成。

多佛白崖现在被认为是英格兰的象征,从欧洲大陆远眺英伦,最显眼的就是这片美丽的白崖。

7、加拿大乔金斯化石崖 Joggins Fossil Cliffs

加拿大乔金斯化石崖位于加拿大东部新斯科舍省海岸,占地689公顷,是一处古生物学遗址。

这一地区受到世界上最高的潮汐的影响,经过潮汐作用不断侵蚀,形成23米高的断崖,经常会在这里发现新化石。

这一悬崖含有大量石炭纪(3亿5400万年至2亿9000万年前)化石。因此而闻名。

8、中国华山天险

中国华山,海拔2160米,为五岳中的西岳,以奇险着称,有“奇险天下第一山”、“自古华山一条道”之说,相信很多朋友都去过,他的艰险尽在不言中。

华山南峰附近的长空栈道。长空栈道在约2160米高的峭壁上凿出踏脚之处,脚下便是万丈深渊,游客行走时必须面壁贴腹,安全带一头固定在峭壁一侧的铁索上,基本安全还是可以保证。

这里只是探险之道,并非登山必由之路,胆小的游客观望一下即可,没有体力和胆量不要轻易冒险。

9、法国埃特勒塔象鼻崖

埃特勒塔(法语:Étretat)是法国上诺曼地大区滨海塞纳省的一个市镇,属于勒阿弗尔区,常被称作象鼻海岸。

雄伟的象鼻山和奇特的针峰是埃特勒塔三大标志性景观。白色峭壁和海滩绵延近百公里。

尽管Étretat夸张的危险岩壁的高度,但是风景如画的悬崖是美丽的天然拱形,多年来,该镇的海滨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包括现实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特(Gustave Courbet)和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10、台湾清水断崖

我国台湾清水断崖从太平洋几乎垂直上升到约2,600英尺的高度,沿着台湾东部海岸绵延13英里,被认为是国宝,因此在1953年被正式指定为台湾的八大奇观之一。

体验清水断崖的最佳方法之一是通过古老的Su-Hua高速公路,这是一条前沿海道路,变成了观光小径,可以欣赏到壮观的山峰的壮丽景色。

断崖之上除立雾山,还有千里眼山、右岸山、清水大山,其中最高峰海拔2408米则是自海平面直上之清水大山,夏季拦截东面而来太平洋水汽所形成的云雾,因此常见于断崖上方常有云雾缭绕。

⑸ 190712朱青生:美学思维【二】对立法则

一、对立法则的含义之一:与经典艺术的对立

二、对立法则的含义之二:与其他艺术家的对立

三、对立法则的印象派起源

四、莫奈和雷诺阿在色彩上与经典艺术对立

五、后印象派:当代艺术家之间的自觉对立

六、总结

当代艺术创作的第二个法则是对立法则,对立法则实际上是当代艺术经常使用的一个新的方法。对立法则就是有意识的设置反对目标。

一、对立法则的含义之一:与经典艺术的对立

对立法则的含义之一就是与经典艺术的对立。

实质上,当代艺术并没有一个标准,而经典艺术都是有标准的,只不过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艺术的媒介,它的标准观念和技法的评价目标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书法写得好不好和雕塑做得好不好这完全两回事,做雕塑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书法为何物,写书法的人可能根本不关注雕塑。所以,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标准,既有明确的标准,又有潜在的向往。

因此,艺术就这样一层一层地向前推进,从初始到进步最后演变至完美,于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典就被建造起来了。

实际上,这是艺术在艺术史上的发展情况。纵览各个文化史或浏览各大博物馆都会看到这样伟大的成就。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由我担任总撰稿的,我告诉他们当代艺术与经典艺术有这样一个差别。所以,我们就把央视的另一个纪录片《故宫》的材料都用到对卢浮宫解释的过程中,以将其作为对比。但这中间最重要的不是对比而是眼光。什么叫眼光?就是我们能不能用书法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雕塑,如果能看,说明书法的方法是一个普适性原则,如果不能看那就是每一种艺术的原则都只是一个“地方”原则,有其局限性所在。

所以说,艺术中间既有普适的、通惯的原则,又有某些门类和方法所独特的原则。

艺术的专业化程度是非常高的,即艺术的最高境界常常是很微妙的一点。比如王羲之,其实跟王羲之字写差不多好的人可能成千上万,但写得最好的能到达王羲之的层次的可能只有他一人,为什么?这里面就有非常专业性的问题。比如写字也有九段的话,如果你自己的能力不达到七段,你分不出来什么是八段和九段,如果你不达到八段,可能你都看不出来九段的微妙成就何在。

但我们也不能只着眼于微妙之处,如果都这样,艺术就会变成只对少数的专业者有用的事物。幸运的是,艺术中间又有一个能够贯穿到各种阶层以抵达我们内心的部分,因此这一切都是经典艺术里面的微妙之处,这就是对立法则的基础。

对立法则实际对立的就是经典。什么是它的对立性?它的对立性就是只要有一种经典出现或有一种规则出现,当代艺术的创造性都要想办法、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点上也要否定它,以至一点点往前推进。换而言之,当代艺术一定要与已有的东西对立,不是沿着传统或经典发展而是反对它、突破它、批判它。我们今天说这个批判指的是哲学意义上的批判,对它要有一种判断、评价,才能发展出我们艺术的新可能,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就是设置反对目标。

二、对立法则的含义之二:与其他艺术家的对立

对立法则的含义之二是与其他艺术家的对立。从商业的角度考虑,我们需要团队精神。但从创造性原则上来说、从艺术上来说这是不允许的,也就是说,如果两个人一起做艺术,这两个人也必须保持互相之间的差异性,哪怕是共同反对一个对象,他的反对也应该是和第二个人或者他周围的人反对的方式是有差异的,必须要形成对立,这才是艺术的创造。

毕加索有一个朋友叫布拉克,他的创作方法跟毕加索一样,甚至比毕加索画得还要直接。他们两个人的作品,开始的时候就非常像。尤其在1910年的时候,他们俩共用一个画室,画出来的东西分不出来,如果不签名就不知道谁画的。这种情况在当代艺术中可以看成一个过渡和遗憾。

但是,毕加索后来又走出一条新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于是他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大师。毕加索所秉持的方法,就是他有一定的反对目标,这个反对目标除了已有的规范、方法以及风格之外,还要注意保持与自己同伴和同行的差异性,这就是对立法则。

三、对立法则的印象派起源

实质上,对立法则的雏形起源于印象派。印象派本来有足够的突破精神和颠覆的勇气,但它并没有自觉和彻底地使用对立法则,这是为什么?下面就以这个问题展开对对立法则的分析。

印象派其实是一个绰号,它原来叫做独立艺术家沙龙。独立艺术家沙龙中间有一些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其实是各式各样的。比如下面的两个作品:

上图:莫奈,撑阳伞的女人,1875

下图: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

左图是印象派的作品,右图是古典派的作品。左图就是反对古典画而出来的印象派。在印象派中间,包含各种各样的艺术家,他们只是对于体制不满、对于经典艺术不满、对于学院派不满,但是他们并没有共同的目标。所谓共同的目标只有部分人有,这部分人实际上是真正的印象派。那么,印象派是什么,印象派到底做了什么?

独立艺术家沙龙(也就是印象派)是当时一群革命者,他们中间有一些人确实是有所创造的,只不过创造的不彻底。

比如上图中莫奈的作品《撑阳伞的女人》就是印象派,独立艺术家沙龙中间的人并不都是照着这个法则来做艺术,只有少数的人是这样的,其中莫奈和雷诺阿就是之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反对的是经典艺术和学院派。

那么,学院派和印象派或经典艺术有什么区别?学院派或者经典艺术实际注重的是素描。素描本来的意思就是单色画出来的画,即用铅笔、木炭笔画出来的画,但这只是表面。实际上真正的素描的概念是:我们假设有一个形体存在,这属于哲学范畴,它假设假设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它也存在。比如,有一个雕塑,我们眼睛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摸,一摸这个东西就在。所以,我不通过视觉可以把它的形体充分表达出来的做法就叫素描,这是素描的根本含义,素描要塑造形态。

再来看印象派,印象派认为,绘画是光特别是阳光照在物体上反射出来的光波在人视觉上的反应。也就是如果我看不见,就不存在这个绘画,看得见的只是这个绘画的表面,只是绘画的印象,这个部分可以单独把它拿出来做画。这种观点发生在1870年到1872年,距离现在差不多有150年了。那个时代的人能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先进的。这个想法从根本上突破了过去有艺术以来的经典思想,这是彻底的运用对立法则的结果,不画事物的“实在”,而只画事物的表面。

莫奈,日出印象,1872

上面这幅画叫《日出印象》,这是独立艺术家沙龙的领头人莫奈画的。这幅画成了学院派批评的典型代表,学院派批评独立艺术家沙龙的人根本不好好画画,只是凭印象乱画,因此就称他们为印象派。但是,独立艺术家沙龙的人听了以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把自己叫成了印象派,因为它的名字就叫《日出印象》。

我们细细看这个画的时候,发现他是乱画,这个乱画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乱画,而是我们把自己悬置起来,从现在的感觉中拉回去,拉到150年之前。我们看的画都是《阿卡迪亚的牧人》这样的画,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画的结结实实、仔仔细细,然后再看印象派的画,就会认为他们确实画的很马虎,很随意。

但是,为什么印象派最后成为把整个卢浮宫和学院派都撬动的一次革命?这个对立又是怎么完成的?

其实,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日出。首先,日出是人看到的,并且每个人看到的日出都不一样。实际上,印刷品很难把艺术家对于当时他画画时的感觉准确的传达出来。所以,我们平时在书上看到的《日出印象》很可能不是原作的样子。

再进一步,其实我们看莫奈的《埃特勒塔的悬崖》时候,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眼睛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极端的情况还有得色盲症的人,即每个人的色彩感觉是有差异性的。我们其实看的不是一副画,只是我们说不出来,就是我看到的跟你看到的其实不一样,但我跟你无法说,这就是人生的悲哀。

也正是这一点,人类的差异性使得人有独立的尊严。所以,对立法则并不是说我们生造出来的,它根源于人的本性、人存在的状态。

四、莫奈和雷诺阿在色彩上与经典艺术对立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莫奈的画。

上图:莫奈,埃特勒塔的悬崖

下图:法国埃特勒塔(Étretat )小镇海边一角摄影作品

右图的摄影地点在法国布里塔里,叫埃特勒塔(Étretat )。这个地方是一个小城市,非常漂亮,是度假的地方。这个地方艺术家都喜欢去,特别印象派的艺术家喜欢去,是因为海边的礁石是白的,要想在上面看出结构和色彩其实是看不出来的。

那么,莫奈为什么要画这个小城市呢?是因为他在这样的风景里看到了色彩。如左图所示,远看起来这幅画很像一张彩色照片,但是那时候没有彩色照片,印象派其实画出的色彩,就像一个真实的色彩光波,这很不容易。莫奈这样的作品,远处一看色彩特别的鲜明,好像在阳光之下。一个画是怎么画出阳光之下的色彩的呢?我们要探究他是怎么突破的。

图 鲁昂大教堂

图 莫奈画的鲁昂大教堂之一

鲁昂大教堂是法国的一个大教堂,是中世纪哥特式教堂。莫奈喜欢画它。

莫奈用他当时独特的色彩理论告诉大家,眼睛看到的是光波的反射。光波的反射在阴影的部分,反射出来的并不是更暗的部分,而是另外一种色彩,阴影反射的是另外一种色彩。只有少数的人能够看出来,其中最能看出来的人就是莫奈,他把它就找出来了。他画阴影的时候,阴影底下不是暗的地方,是另外一些颜色。

后来,莫奈画了一系列鲁昂大教堂,有早晨的教堂、晚霞中的教堂、晨曦中的教堂,不同的作品对色彩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可见,莫奈不是在画教堂,而是在画颜色。

莫奈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确实在对立的原则中另辟蹊径、创造了一条道路,我们来看他突破并创造了什么。

我们今天觉得莫奈其实蛮拙劣的,为什么?颜色的变化,不是3点钟跟4点钟有变化,而是我们现在说话话音未落,它的颜色已经变化了,所以是抓不住的。一个画家你哪怕一笔画下去,再画第二笔,它颜色已经变了,实际上莫奈是编了一个给我们看。一个艺术家画不出颜色的瞬间的,我们只有用高感光的摄影机才能拍出瞬间的颜色。

莫奈对颜色敏感到什么程度呢?莫奈自己都说自己出现了神经的错乱。他有一个美丽而温和的妻子,他的妻子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他自己写到:我妻子死的时候,我这个人没救了,我竟然在她脸上看到的是色彩的变化。

但是莫奈针对的是古典的艺术,古典的艺术没有人会画真正的色彩。

到了莫奈以后颜色就变化了,后来莫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叫《睡莲》,其实它不是一张画,而是一组画。

上图:莫奈《睡莲》的局部

下图:莫奈花园里真实的树

到了莫奈的花园以后,会发现莫奈的花园里这颗树还在,进一步看这个树的树干,这也是莫奈当时画的树的树干,这个一看就理解莫奈了。我们平时看树干的时候,看到的感觉是一个树的颜色,但在莫奈的眼睛里,看出了50种不同的颜色。同样一个树上,他看到50种不同的颜色,一条一条把它画出来。远看的时候,莫奈画出来的反而像真实阳光中的树干,这就是莫奈发现的一个很特别的东西。

但问题在于,你画错了它不就更不像了,这就是天赋。莫奈竟然在上面找了蓝颜色、红颜色和橘黄的颜色。要把它准确的找出来,而且恰当的画到画面里去,这才让我们的眼睛能够把它一层一层看出来。

莫奈实际上用了补色原理,这就是莫奈重新打开了人的眼睛。过去我们认为人做一个作品,只会画造型,只会素描。到了莫奈,不仅会素描,而且会了色彩,而这个色彩是由一些艺术家,特别像莫奈这样的艺术家打开了人类的眼睛。后来我们有了彩色照片、彩色摄影,假设没有的话,如果没有莫奈,天下就是一片黑暗,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用对立法则发展出来的成就。

如果要画色彩,就跟古典发生了对立。这个对立是什么?古典时期的艺术家画画,无论达芬奇还是希腊,哪怕会画出内在的结构,但他画出来的形体都是边线明确,造型肯定而清晰。但光线在一个事物上的反射,无论是反射在树上还是反射在睡莲上,还是教堂上,他其实已经不按照那个形体的状况去反射。

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再往前推进,看印象派怎么做,我们现在从印象派来讲对立原则,他们是怎么反对古典艺术的?

图:雷诺阿《树荫下的人体》

上图是雷诺阿画的一张画,你会发现这个画这个人其实没有下巴,他没有画,这地方是一片模模糊糊的。你们想象西方人画色彩,最好的色彩是什么,简单的很,就是西方的女人体,在眼光之下树荫之下所出现的色彩变化,那是最多的,那要比睡莲、教堂不知道要丰富多少倍、微妙多少倍。

所以雷诺阿就做了一件作品,这是印象派的极端之作,做到这个程度就无以复加了。感觉有很多的光斑,但每个光斑里就是一个部分,有偏冷的白色,偏黄、偏蓝、偏红的,各种颜色都在里面,不知道多少颜色排在里面。

其实看这个画,画一个人体没什么特别的,因为人体其实在印象派的状态之下,画的并不是很准,也不是画出人体的结构和身体,主要是把他看成一个色彩的托盘,很多色彩堆在上面去了。

可是,印象派画家之间的对立确实不明显的、不自觉的,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有意识地运用对立法则。

图:同年画的《蛙塘》莫奈和雷诺阿的画难分彼此

上图是当年莫奈和雷诺阿画的画,只要他们一起画,他们画的画很像,几乎分不出来。这是画家之间没有自觉对立的表现。

五、后印象派:当代艺术家之间的自觉对立

但是到了后期印象派情况大变,发生了什么变化?那就是他们开始自觉地运用对立法则。

图: 塞尚、梵高和高更的自画像

上述三幅图分别是塞尚、梵高、高更的自画像。但是自画像之间根本上不相融,但他们都叫后印象派。后印象派是从印象派里发展起来的、反印象派的、突破印象派的艺术家,这三个人突破的方向就完全不一样。

比如梵高曾与高更关系很好,他们还共用过一个画室,高更还画了《梵高在画向日葵》。结果后来,就打起来了,打到最后梵高把耳朵割掉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对立原则、对立法则深藏在他们的本性中。

高更画的画,实际上他从来不画对象是什么,而是编一个色彩,把他的意思画进去。

图:《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局部)

高更画过一副画,叫《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他还在这幅画上题了字,在标题旁边画了一个花。像中国人在画上题字,但他又不是中国人,他是一个西方的艺术家怎么会这一套呢?就是因为他根本不按别人那套路子走。

高更的理念是与“原始”相接,他认为这是根本所在。曾经有一个人把高更的理念画出来,就是每一个颜色,如果你看到它是黄的,你就用专门的黄来画,如果看红的,就用全红来画,即保持原始的根本。

后来高更就搬到大溪地去住了,他干脆生活到原始的社会中去,在他的想象中只有在原始的社会才能找到人类根本的本质和朴实的本性。

还有一个人叫塞尚,塞尚他实际上觉得自己就是普桑。普桑和达芬奇的区别,被塞尚用起来了。普桑是文艺复兴以后的大画家,法国是学习文艺复兴才产生了法国的艺术,但普桑跟达芬奇又有什么区别?

图:最后的晚餐

上图是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达芬奇的画里实际有一样东西,叫线性透视。

如果把达芬奇的这张画《最后的晚餐》的透视线找出来,它每一根透视线都有它的焦点,就跟照相机拍出来的一样。但人什么时候看东西是用一个架子把头支撑起来,然后把一个眼睛遮蔽掉盯着看的?没有。只有把观看作是一门科学的达芬奇,才会让它有此灵魂。

文艺复兴实际上是用科学代替人的本性,用理性建造了一种艺术,当然不是达芬奇一个人,文艺复兴整体上是这样的。我们只不过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上看到了最精彩、最精密的体现。

《最后的晚餐》里的桌子上面有很多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拜访不是按照方便去拿的方法摆,而是乱摆,这些东西都放在前面够不着的地方。为什么要这么摆?很简单,要把这些东西当作文艺复兴的艺术透视规律的载体,有了它透视就能画出来,没有它就不知道近景在哪里,中景在哪里,远景在哪里。

也就是说,达芬奇做了一个人体肉身照相机。只不过那时候太难了,一般的人根本画不准。全世界多少代多少年没人画准过,只有到了文艺复兴从达芬奇的老师辈开始,然后一辈一辈下来,到了达芬奇他们才能画成这么好。但这套东西有了摄影以后,大家都能做。

图: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

那普桑的画呢?如普桑的《阿卡迪亚的牧人》这张画,普桑这张画其实里面也有一条线,但这条线里其实暗藏的不止一条线,这个线是晃动的,它里面有几条线藏在后面,为什么有这条线?就是因为普桑画画的时代,不像达芬奇一样把人用一个架子把头搁住,然后用一个眼睛不动地去看。他画画的时候,画前面的时候看前面,画后面的时候看后面,如果人看的过程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在一副古典绘画上,这个变动的过程就要获得表达,它才是真正的古典,而不是达芬奇那种,达芬奇那种更像近代照片的先驱。

塞尚就看到了这一点。事实上人看东西的时候,是个人、不是个机器,我们现在最怕的就是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事实上在艺术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被取代,因为他看东西的时候不是准确的,而人在看的时候与对象之间独一无二的关系。

塞尚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作画才是真正的现代绘画。因此在他的绘画中间的做法就是普桑的做法,不是文艺复兴的做法。它是不是革命?它是一个革命。

他跟普桑一样吗?也不一样,他画的东西都是一团一团的,但他的思想上有一个对立的原则,就是我一定不能让那种对事物真实的造型体现变成我们人处理对象的办法,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哲学性的思考,是对人权利的一种肯定,人权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人看东西不是照着机器去模仿一个东西,而是要把对它的解释做出来。

梵高画教堂的时候,画出了每一笔中间自己的感觉,他的作品像一个盒子、像一个盘子,端出来了他自己的世界,塞尚也是自己的世界,高更也是自己的世界,他们之间的世界没有关系。

上图:塞尚的房子

下图:塞尚画的《红顶房子》

左图是塞尚的房子,这是一个真实的房子。右图是塞尚画的房子,两相对比的时候发现不对,因为左图照片是焦点透视,而右图画作的焦点中间有个晃动的距离,就表明人不停地再看,眼睛在动就会有这么一个晃动的距离。再看他画出来的山、树等,就容易理解他的理念是如何体现在画里的。

塞尚也是跟梵高同时期的后印象派的艺术家,是当代艺术第一步革命的探索者,他们遵从的原则就是突破印象派的限制,但他们突破的方向互相之间其实各不相同。

塞尚是1939年出生,比莫奈还大一岁,但他当年画画画的拙。但是,他家里比较有钱,就随便画画。他拿到了他爸爸的一笔遗产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埃克斯普罗旺斯,就在那个地方整天整天的画画。后来,巴黎终于有人慧眼识珠、发现了他,因为大家会画文艺复兴的画法、画普桑的画法、会印象派的画法,都已经不行了、太传统、太没有意思了,就到处找有对立法则的那些老画家。

1900年,这时候塞尚已经60多岁了,他早就跑到了他的家乡自己在那画画了。有个艺术家叫皮埃尔·博纳尔,他就到南方找到他,并跟随塞尚一同创作。后来,皮埃尔·博纳尔回到巴黎,他和塞尚经常互通书信。塞尚所有回的信就成为当代艺术的第一份完整的文献叫《塞尚论艺术》,所以我们在历史上把塞尚看成是现代艺术之父。

在某种程度上,对立法则是强调塞尚被认为是当代艺术之父的原因。他不仅和传统不一样,而且自觉地保持了和同辈的革命者之间的差异,这样他就一步一步地把艺术推向了一个很深的方面。

六、总结

本节课讲到对立原则的时候,实际上是从两个维度上来讲,第一个维度是强调对立原则一定是要找一个过去的艺术,特别是传统的艺术来作为自己对抗的目标。

对立原则在当地艺术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极端法则也是一种对立法则或者对立原则的体现,它要极端,就一定要对过去已有的状态有所总结、有所超越。超越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至少是一个量的对立,这就不能跟原来的保持一样,要比它多一点或者少一点,不管怎么样,反正不是原来的状态。

在做对立法则讨论的时候,除了跟过去对立之外,还要注意横向的对比,也许这一点对于做创造的人非常重要。我跟前人不一样,是不是可以跟我旁边的人一样呢?也不行,这在艺术创作中是不行的。如果有两个人做的一样,一般来说它只会选做的最好的这一位作为代表,其他的人就会被忽视。所以,在艺术中间,它比较残酷,它对于创造的能力和结果,要求比较的特别严格。所以,要自觉地保持和同伴或对手之间的差异性。

这个差异性在我们如今看来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我们被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这样的技术革命逼迫,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肉身的人,可能人类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以及行动的力量慢慢就会被一种能够联系所有人的一种网络状态和一种特殊的机械计算效率所取代。

这个问题离我们越来越近,是否有一天我们人再也没有机会成为一个人?一个非常让人沮丧的比喻是,我们每个人将会堕落为机器旁边的一摊肉,没什么用处,只是一团废物而已。

但是,这样的事情实际上我认为是不大可能的,或者说是完全不可能的。很多学者对这种变化非常警惕,他们也发出了呼吁,要求大家做的慢一点,但是这种呼吁是非常苍白和脆弱的,你叫它慢一点,可能吗?因为这种技术的发展是有资本、技术飞速发展和高度竞争交叉其中的,再加上国家利益在后面的驱动,所以它不可能停下来。当然这种呼吁是正当的,它让我们有了一种回顾和反省的态势。

但是,机器会战胜人这个事情没那么可怕,因为人生来就具备对立法则,只是大多数人不用。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只要这个个体的生命是有差异性的,它对于事物的反应、感觉和动机都是不一样的,只不过这种不一样非常地微妙、非常地微小。但是技术既可以让计算变地迅速,也可以让人的差异性变地扩大。

如果这种差异性扩大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差异性,我们每一个个体和历史上所有的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区别性,就可以成为我们独立的依仗和我们人格自由的保证。也就是说,人所谓的自由和独立就是因为他是一个人,他不是被归类的一群人,也不是被计算出来的一种公式和算法。

所以,每一个个人都有可能把自我和他人的对立扩大为一种普遍的应用和普遍的方式,如果有了这一点,在任何机器出现的时候,我们个体的差异性都可以跟它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必要的差异,这样就可以把人的尊严保持下去。

所以,我们讲对立法则的时候,要增加这样的一种认识:当代艺术并不是要把这件事情拿来做着玩,其实它是把人性中间的某些方面做了一个极度的、鲜明的一种展现和变现。其实这些事情、这些规律和法则普遍存在于人性中,只是在艺术中间,它有时候反映在人的性情中,人们都感觉得到,但是不一定能够呈现出来。

⑹ 诺曼底有哪些旅游景点

人们知道诺曼底可能都是开始于二战那场着名的战役诺曼底登陆,其实除了这些诺曼底其实也是一个旅游名地,历史上的诺曼底公国是一个独立的公国,那么“诺曼底有哪些旅游景点”呢?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圣米歇尔山

圣米歇尔山(Mou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是法国着名古迹和基督教圣地,位于芒什省一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为岛。古时这里是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纪,红衣主教奥贝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城堡,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称米歇尔山。经过以后几个世纪的改扩建,圣米歇尔山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如今它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慕名来观光者络绎不绝。(他的独立存在绝对是一道风景线,而且他的古老也证明了这价值的存在,同时还是世界双遗产而且还是一个基督教圣地,来这里觉得值得)

吉维尼

吉维尼位于巴黎正西方向70公里的上诺曼底省,在塞纳河谷的一个小山坡上,周围是葱郁的树林和碧绿的草场,村前是一片略有倾斜的开阔地,一直延伸到塞纳河边。

据说当年莫奈曾在巴黎近郊塞纳河沿岸的多个村子租房,对周围环境均不甚满意。1883年4月的一天,他乘坐从维尔侬到加斯尼的小火车,在车门处发现了烂漫花丛中的吉维尼,就像寻觅的少年终于找到了心仪的情人,莫奈一见钟情,当机立断,立即举家迁居此地,而且一住就是43年,直至去世。据统计,每年有50万游客来此参观,相对于仅千把人的小村子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从人口和地位来说,吉维尼是法国最基层的无足轻重的小村子,但它却因为有“仙”曾在此留下足迹而名扬天下。吉维尼之名乃因莫奈之故地。

莫奈的房子是一栋粉墙绿窗青瓦的二层小楼,原为一处农舍。如今,墙上挂出的是莫奈最着名的代表作的复制品及他精心收藏的231幅日本浮世绘。当年莫奈刚搬来吉维尼时,经济上十分窘迫,他只是租房而住。后来他成名成家,作品价格一路攀升后,才于1890年将房子买下。(仙境般存在的村子,同时也是世界十大最值得去看看的小镇之一,除此之外它的美丽只能自己去见证一下了)

诺曼底登陆海滩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霸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这片海滩从西往东代号依次为犹他(Utah)、奥马哈(Omaha)、黄金(Gold)、朱诺(Juno)和宝剑(Sword)。(二战举足轻重的战场,这个理由足矣)

鲁昂

鲁昂位于法国西北部,是上诺曼底大区的首府。历史上,鲁昂是中世纪欧洲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塞纳河下游,距海110公里,离巴黎140公里。属上诺曼底大区滨海塞纳省,是上诺曼底大区(相当于我国省一级行政区域,1990年3月与浙江省结成友好省区)的首府。市区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鲁昂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名城,古迹颇多。历史上名人辈出,闻名世界的大作家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就诞生在这里。塞纳河穿贯市区,河右岸为旧城,多古建筑,有“博物馆城”的美誉,藏有许多世界美术珍品。鲁昂港是座内河港,由四个港区组成,港口沿塞纳河岸线长达20公里,4万吨级满载的货轮或14万吨级半载的货轮可直接沿塞纳河进入该港。(一条塞纳河流过的古老城镇,这里的艺术珍品不比巴黎少)

里昂拉福雷

里昂拉福雷虽然规模很小,但却最富有诺曼底风格。小镇大部分的建筑都是17世纪遗留下来的传统的半木结构房屋,并且这些木房子的保存状态都十分良好,使人们感受到这个小镇的重要地位。

分布在绵延起伏的`平原之上的里昂森林一直延伸向鲁昂(Rouen)的东部,它是诺曼底最大的森林,也是诺曼底最有声望的森林,因为这里良好的狩猎环境曾吸引了几代的王室成员,其中,亨利一世就死在这里。在前往离村子稍远的圣-丹尼斯(Saint-Denis)教堂的路上,可以看到一座雕刻得异常精美的石碑,是为纪念亨利一世国王的去世而建的。在1135年11月,亨利一世在进行了一天的狩猎活动后,在返回小镇的途中,死在今天树立着石碑的地方。里昂拉福雷就坐落于这片森林的中央空地上,可以称得上是“森林的首府”,里昂拉福雷的人也确实喜欢这个称呼。(诺曼底风格应该在这里得到了诠释,而且好风光个好环境它的代名词)

埃特勒塔

埃特勒塔(Etretat)是法国西北部的一座海滨小镇,位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的雪白海岸,被誉为“法国第一海岸”。这个海滨小城建在离大海近在咫尺的地方, 几乎可以说是贴着大海的唇边而建, 就像是一座守护海岸的灯塔。 白色的悬崖、雄伟的象鼻山和奇特的针峰是埃特勒塔三大标志性景观。白色峭壁和海滩绵延近百公里,也许没有“蔚蓝海岸”那么出名,但它的景色非常壮观,独特的拱形岩壁和别致的建筑令人啧啧称奇。埃特勒塔悬崖是附近所有海岸崖壁中风景卓绝的佼佼者,其原生态的风光和鬼斧神工的悬崖震撼每一位游客。

⑺ 法国象鼻山灯塔

象鼻山位于法国西北部被誉为“法国第一海岸”的诺曼底雪白海岸边的埃特勒塔镇(Etretat)。

象鼻山上根本就没有灯塔 !

由于这个海滨小镇是建在离大海近在咫尺的地方, 几乎可以说是贴着大海的唇边而建, 就像是一座守护海岸的灯塔。这就是象鼻山灯塔的来源。

⑻ 电影超体女主最后瞬移到的第二个地方悬崖是哪里

法国诺曼底,埃特勒塔悬崖(Étretat Cliffs)

⑼ 道路尽头的浪漫

在法国西北最为着名的曾经的硝烟战场,诺曼底大区的海岸线,有着一个在世界旅游版图上并不那么知名的海滨小镇,叫做埃特勒塔。在拉丁语中,埃特勒塔的意思是, the end of road,道路的尽头。埃特勒塔正是这样,山川延绵至此,就像被猛然削断了般笔直的耸立在海滩,整座小镇在断崖的夹拥下,便正位于道路的尽头,正面朝向大海,隔着英吉利海峡与英国遥遥相望。

或许正是这样独特且优美的自然风光,埃特勒塔一直吸引着文人与画家前往,在这里寻找艺术的灵感。莫泊桑、雨果、莫奈等人,都曾在这里居住,并在这里创作出传世佳作。直到现在,它仍吸引着许多画家来到这里,或许他们试图寻找当年大师们一样的灵感。而埃特勒塔也逐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变成了“法国第一海岸线”。如果已经领略了巴黎的精致与时尚,不妨驾车来到这个距巴黎两个半小时车程的海滨小镇,远离繁华都市,享受这海天一色的自然美景。

我从当年诺曼底登陆行动中腥风血雨的奥哈马海滩出发,驾车前往埃特勒塔镇。车驶入小镇,层层叠叠的房屋遮住了不远处的海岸线,但空中盘旋着的肥大海鸥,一声声鸣叫和着浪声轻轻送来,都提醒着我来到了一个浪漫多情的海滨小镇。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小镇,镇上的大部分建筑都修建于中世纪。在这漫长岁月中,尽管建筑与设施有所更新,但整个小镇依然保持着遗世独立的古老气质,让人恍然觉得好似身处几百年前。我到来的时候正值复活节假期,家家关门闭户,街上鲜有旅人,整座小镇安静得让人连呼吸都不敢太大声,只有海鸥们肆无忌惮的放声啼鸣。

不知道是否因为莫里斯·勒布朗也在此居住过,并且在他笔下,侠盗罗宾就在这里发生过一段险象环生的故事,镇上的人或许多少都有些侦探情结。这里有个极度痴迷侦探小说的老板,他将自己的酒店设为侦探主题。每间房都在向一位名侦探致敬,房间没有门牌号,只是挂着该侦探的照片,房门钥匙上写着侦探的名字,让客人自己对号入房。Check in时留着侦探胡须的老板告诉我:“你住的那间房在四楼,这个房间的侦探有一副跟我一样的胡子,你自己找吧。”说完他又诡谲的一笑,补充道:“你们房间里有条密道哦。”

推开窗,海风涌进房间,夕阳余晖照亮原本阴暗的房间。我环顾四周,发现房里似乎没有卫生间。仔细查找,才发现卫生间的门被伪装成了镶嵌圆镜的木板。原来这就是老板所说的密道,不禁哑然失笑。

初春的四月,埃特勒塔满布鹅卵石的海滩上依然寒风禀冽。我裹紧大衣,忍不住想象着尼斯海滩比基尼美女们阳光浴的场景。不过这里虽然没有南法的灿烂温暖,但却有着古往今来许多画家趋之若鹜前往取景的象鼻山。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在海岸线边将断崖开凿出的三个如同象鼻的石拱门,两大一小,好似一家三口。波德莱尔这样描述到:“一棵树的巨大分枝从悬崖高处伸展下来,欲向海底扎根。”

这三座象鼻山被画家们无数次的定格在画纸上,一些经典之作永远的流传了下来,制成明信片寄往世界各地,其中最为着名的便是印象派祖师爷莫奈的《埃特勒塔的悬崖》。莫奈住在埃特勒塔附近的小镇里,除了自己精心打造的莫奈花园,埃特勒塔可以说是他最为喜爱的灵感源泉。他时常来到这个海滨小镇写生,留下了不少关于埃特勒塔的传世佳作。

在埃特勒塔成为旅游胜地之前的几百来,支撑小镇的唯一经济来源便是出海捕鱼。海岸一侧的断头高崖上,静静伫立着一座中世纪的古朴教堂,过去的岁月里,渔民出海之前都会来到这种教堂祈祷收获与平安。站在教堂处的断崖边往外看去,蔚蓝大海尽收眼底,曲度柔和的海岸线犹如一道温柔的臂弯将整个埃特勒塔揽入怀中。阳光明媚,但高崖上四月的阴冷海风却丝毫不留情面,吹得人,一只橙嘴海鸥纹丝不动的站在崖边,和层层递进的浪声一同陪伴着坐在悬崖边上的我。

据说这个常住人口不到2000人的小镇,已经接到了超过300万人次的游客。这个复活节假期,整个镇子一副偃旗息鼓的模样。太阳没入海平面,天尚未黑透,呈现出夜幕降临前特有的鸢尾花般的暗蓝,镇上的餐厅大多早已打烊,街头拐角处还有一家依然营业,在暗处闪烁着迷离梦幻的光。我迫不及待的推门入内,哆嗦着身体赶紧握住热气腾腾盛满滚烫红茶的白瓷杯,点了最具诺曼底代表性的菜肴——白酒黄油煮青口与豌豆炖火腿。

天色已黑透,我从餐厅出来,走回酒店。四月的清淡月光下,镇上的每一个屋檐下都亮起了暖黄灯光。空无一人的街巷中回荡着我硁硁的脚步声,路灯待在属于自己的位置,静静的照亮我这个异国旅人的脚步。海浪不会因为夜晚降临而停止追逐,它依旧在我身后涌动,但我知道,整座小镇就快要进入梦乡。

埃特勒塔位于法国西北部,北临英吉利海峡,与英国遥遥相望,是一座具有典型诺曼底风格的海边小镇,属于勒阿弗尔地区,全部人口不过2000多人。但是这个当初的小渔村在法国乃至世界可是一个观光的终极之地。

埃特勒塔小镇,因其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而闻名于世。“阿瓦勒拱门就如同一只将鼻子伸入水中的大象。”伟大作家莫泊桑在其着作《漂亮朋友》中这样描述道。

漫步在雨果、莫泊桑、莫奈等名人走过的古街上,您会发现道路两旁有好多很别致的饭店、诱人的咖啡店和古老的市场都是木质结构,其古老的木雕装饰别有一番风味。大凡到访埃特勒塔的人们,都会慢下脚步,尽情地投入自然与文化的怀抱。

白色的悬崖和象鼻山。海滩是埃特勒塔的招牌景观,海岸上灰色的峭壁一路绵延数公里远,海风和海水将这些石灰岩 雕刻得光怪陆离。山体由白灰色的石灰岩构成,因此海边的悬崖呈现出一种罕见的白色,如同一堵巨大的白墙。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崖壁白得耀眼。日落时分,埃特勒塔的景色更为壮观,映照在蓝天下的雪白的崖壁,在阳光的照射下变为淡黄、深黄,然后是粉红色、橘红色、枣红色、紫红色、暗红色,甚至是蓝紫色,稍微一眨眼,颜色的变化让人应接不暇。

不仅颜色多变,埃特勒塔悬崖的造型也独树一帜——3只“大象”站在海岸,仿佛是这个海边小镇的守护神。此外,“象鼻”旁高达70米的针峰以及天然形成的巨大拱形洞穴,都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小镇里还有一座始建于18世纪的修道院。最初修建的时候,建筑为典型的诺曼底风格,100多年以后,人们对它进行了一次修缮,加入了一些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元素。于是,这座本身毫不起眼的小修道院便机缘巧合的成为了两种风格混搭的经典作品,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在埃特勒塔海边的高崖上,更有一座更为古老的教堂,修建于12~13世纪。这座教堂对于埃特勒塔的意义与红过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庙相仿,它的神圣与庄严来自于朴实、安详、厚重和平静,这座三角形带尖顶门的教堂建造在崖顶,朝向大海而设,能俯瞰大海和整个城镇。

· 小镇公社社长(社群运营官)

· 兼职翻译官

· 签约撰稿人

· 超短视频制作人

· 内容视觉设计师

想加入小镇就给我们后台留言吧

大舞台,大家庭

等待颜值与实力兼具的你

⑽ 全球十大恐怖悬崖 生死一线间

悬崖是一个令大多数游客闻风丧胆的地方,有恐高症的,就更不用提了,一起来盘点世界上最惊险的十大悬崖吧,以下这十个悬崖,有的以险峻着称,有的以古老和美丽闻名于世。

全球十大恐怖悬崖

10 – 霍卡曼都 – 法国

09 – 博尼法乔 – 法国

08 – 莫赫悬崖 – 爱尔兰

07 – 多佛白崖 – 英国

06 – 埃特勒塔悬崖 – 法国

05 – Castellfollit de la Roca 山城小镇 – 西班牙

04 - 梅萨维德-科罗拉多/美国

03 – 龙达 – 马拉加省 / 西班牙

02 – 祈祷峰 – 挪威

01 – 沙那-哈加拉 – 也门

10 – 霍卡曼都 – 法国

霍卡曼都吸引了游客的另一个原因 - 其戏剧性的环境,村庄紧贴在阿尔祖河雕刻的峡谷的悬崖上,霍卡曼都的建筑物爬上了高达120米的悬崖边,从小镇到教堂的梯级,一组大块的建筑物一半悬挂在悬崖上,他们的首领是巴黎圣母院的朝圣教堂,从现在的建筑重建,从1479年开始,其中包含了该地点的主要景点,这是一座被称为圣玛托自己雕刻的黑色麦当娜。

09 – 博尼法乔 – 法国

博尼法乔悬崖是科西嘉岛南部一个可爱的城市,从海面上看,是一座白色的天上街市,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悬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看起很危险,实则是很美丽的一个景点。

08 – 莫赫悬崖 – 爱尔兰

除了警告标志、低矮的石头屏障和常识,没有别的能让您顺利通过莫赫悬崖上危险而狭窄的步道,然而,每年都有人因为太靠近边缘而被风刮入700英尺(约213米)处的大海中,如果您选择忽略这些警告标志,那必须要小心,因为步道的许多部分看起来很稳固其实很不坚固而且很滑,也不建议您在上面骑车,骑行的岩层如今出入塌陷状态。同时还强调,在莫赫悬崖指定以外的区域行走是非常危险的。

07 – 多佛白崖 – 英国

作为英格兰的象征,人们很难登上多佛白崖的最高点,这个约100万年前形成的悬崖由细粒石灰石组成,悬崖的最高点在海滩之顶,那里的白垩层经过数百万年的沉积从下面的海滩中上升了500英尺(约152米)高。

06 – 埃特勒塔悬崖 – 法国

埃特勒塔悬崖是海岸崖壁中的佼佼者,位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海滨的浪漫圣地,是法国第一海岸,海岸上灰白色的峭壁一路绵延数公里远,又被称作为“纯白悬崖”,白色的悬崖、雄伟的象鼻山和奇特的针峰是埃特勒塔三大标志性景观,法国着名画家莫奈曾以这三大景观为主题,创作了大量作品。

05 – Castellfollit de la Roca 山城小镇 – 西班牙

号称最上镜的西班牙山城之一,位于加泰罗尼亚大区的赫罗纳,这个人口不到1000人的山城小镇位于高达50米的玄武岩上,小镇内一个中世纪的老城区是这里的中心,围绕着许许多多的店铺和民房,还有,这里是Garrotxa火山区的“大门”——伊比利亚半岛最佳的火山景观就在这里。

04 - 梅萨维德-科罗拉多/美国

梅萨维德国家公园拥有保存完好的悬崖住所、陡峭的峡谷、崎岖狭窄的山路和美丽的沙漠,这样的一个地方,有历史在支撑,有灵魂在徜徉,自然有它的精神,让人为之动容。考古学家在发掘梅萨维德遗址时,还发现了蓄水灌田的水库,驯养火鸡的残迹,白底黑彩的陶器,精美的石器骨器和手工织出的棉布,可见当时的社会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03 – 龙达 – 马拉加省 / 西班牙

龙达,位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大区,马拉加省西北部腹地的一座小城,它诞生于罗马帝国时代,发展于阿拉伯侵入时代,其老城伫立在海拔上百米的悬崖之上,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壮美之感。城市多采用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白墙白屋,也有“白色山顶小镇”之城,被誉为“最适合私奔的城市”,努埃博桥(新桥)横跨大峡谷将新旧城区衔接起来,过渡得十分自然得体。

02 – 祈祷峰 – 挪威

挪威的祈祷峰,也被英语翻译为传教士的讲坛或讲坛的岩石,是挪威当地的一个604米高的悬崖,在Kjerag高原对面,悬崖顶部接近25平方米,广场很平坦,是挪威的一个着名旅游景点,高约604米的平顶悬崖--挪威着名的布道坛岩,被俗称为“传道者的讲台”,辛苦爬上崖顶的背包客们可以在平坦的顶部欣赏到壮观的吕瑟峡湾的美景,每年有将近10万游客来到崖顶参观,平坦的顶部占地大约6400平方英尺。

01 – 沙那-哈加拉 – 也门

哈加拉位于马纳哈市的西部,坐落在Haraz山上,这个村庄建于12世纪,是从附近的山腰上采石建造的,由于地势较高(海拔2200公尺),常年笼罩在云雾当中,彷佛置身于仙境之间,这里的古城有迷人的市集及迷宫般的巷弄,午餐特别安排在马纳哈镇,饭后可以欣赏叶门出名的弯刀舞蹈,舞者清一色都是男生,舞着弯刀,着传统服饰,体验叶门另类的传统表演。

阅读全文

与法国去埃特勒塔怎么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7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1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