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存在哪些社会问题

法国存在哪些社会问题

发布时间:2022-12-14 16:57:51

① 17世纪法国社会的矛盾是什么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比英国晚了一个世纪,17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发展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这种阶级矛盾和斗争是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② 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法国发生了哪些社会变化急需

一、 20年代的英国、法国

1.英国经济的衰退和政党政治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地位衰退表现在:

其一,债务激增,从1914年的6.5亿英镑(314900万美元)1920年增至78.28亿英镑(3804408万美元),英国从美国的主要债权国变成美国的债务国。

其二,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原来在国际市场上起着共同货币作用的英镑受到美元的冲击,利用英镑对世界进行财政剥削的支配地位削弱。

战后的经济困难导致英国的政党政治发生变化,工党取代了保守党,开始同自由党轮流执政。随着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地位的削弱和垄断组织在经济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自由党和它所奉行的自由主义原则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由党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战后的英国工党是以工人为主要成分奉行改良主义的资产阶级左翼政党。工党领袖关于通过议会民主实行社会改革和建立财产公有制的词句,对于希望改变自身经济地位的工人群众颇具吸引力。工党执政期间,在资产阶级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劳动者的社会福利改革。

2.爱尔兰和英帝国自治领的分离运动加强

大战后,英国的殖民地虽然增加了近260万平方公里,但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开始出现瓦解的趋势。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兴起,1921年爱尔兰南部26个郡脱离英国,成立自由邦。当时对于英帝国殖民体系变化影响最大的是自治领的分离运动。随着自治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脱离英帝国完全独立的呼声越来越强。宗主国英国在自身实力衰落的情况下也无法维持原来的殖民统治,被迫在1926年的帝国会议上作出决议,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拥有完全独立的地位,在法律上与英国平等,自治领与宗主国靠“共同忠于(英国)国王”这一信条被维系在英帝国内。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将上述演变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英国已经失去对自治领的实质性政治控制,仅存留松散的政治联系,各自治领都可以以独立国家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威斯敏斯特法是英国被迫顺应殖民体系瓦解这一客观历史趋势的法律文件。

3.法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政策

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大战给法国造成约2000亿法郎的巨大物质损失,这个“高利贷帝国主义”国家已由债权国变成外债高筑的债务国,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但是,在相对稳定时期,法国经济发展比较快,法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原因:一是得益于战胜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萨尔煤矿的开采权,使法国的冶金工业生产能力增加了75%;德国的赔款和拥有比本土大20倍的殖民地,也是法国经济复苏的有利条件。二是法国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一方面,实行减支增收的财政改革,广征赋税,降低公务员薪金,限制粮食消费,调整币制,稳定法郎,使财政状况好转;另一方面为缓解社会下层的不满,实施了社会福利措施,使人民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是20年代法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由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没有达到彻底肢解德国的目的,会后又没有得到英美两国以条约形式保障法德边界,因此,寻求在欧洲大陆的安全保障成为20年代法国外交政策的重心。1920至1927年法国先后与德国周围的中小国家比、波、罗、捷、南等国缔约,在欧洲大陆建立起主要针对德国的安全保障体系,其目的在于维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拒绝了法国的结盟建议,继续对欧洲大陆奉行均势政策。

二、 意大利法西斯的上台

意大利是帝国主义列强中实力最弱的一个。战后初期,意大利又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工业凋蔽、农业荒芜、失业人数日益增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工农革命运动高涨,工人奋起夺取工厂,农民夺取地主土地,资产阶级统治机构陷于瘫痪状态。为了镇压工农运动,巩固统治地位,意大利大资产阶级决定实行极权统治。另外,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分赃最少,当年英法为换取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许诺的扩张领土的要求未能兑现。大资产阶级期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铁腕人物来扭转意大利在国际上的被动局面,以武力实现领土要求。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组织采用恐怖手段镇压工农运动,帮助资本家和地主夺回工厂和土地,从而赢得大资产阶级的欢心和金钱、武器支持,发展为拥有武装并控制意大利北部、中部许多地区地方政权的全国第一大党。1922年秋,墨索里尼率党徒进军罗马,在意大利建立起法西斯专政。教材小字部分介绍了墨索里尼全面强化法西斯统治的措施。法西斯的上台表明意大利资产阶级在稳定统治秩序时选择了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同的道路。

三、 20年代的美国、日本

1.美国的经济繁荣和金元外交

美国是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典型国家。经济繁荣突出表现在工业生产空前发展,特别是汽车业、电气业、建筑业和钢铁业。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德、法三国比重总和的79%。

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有:

第一,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美国经济繁荣提供了较好的国际政治环境;战后,欧洲各国恢复发展经济缺少资金,为美国的资本输出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第二,大战中积聚资本,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战前美国就是经济强国,大战中,美国参战晚,本土又未受到破坏,美国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向各交战国供应武器大发横财。美国由欠欧洲国家约55亿美元的债务国变成欧洲国家倒欠美国100亿美元的债权国,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

第三,开展生产合理化运动,通过技术革新和机器设备更新,提高生产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技术革命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四,开拓市场,通过分期付款的方法,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的表面活跃;扩大对外商品输出,占据过去由英德控制的世界贸易市场。但是,在美国经济繁荣之中,潜伏着不可克服的危机:农业长期不景气,旧工业部门开工不足,大批农民破产、工人失业,贫富差距扩大,欧洲各国经济恢复的完成,使美国的海外市场逐渐缩小等,使美国日益膨胀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国内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严重,繁荣只能是暂时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政府就开始推行金元外交,战后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运用金元外交,支配世界事务。战后,美国金元外交的重心首先是拉丁美洲,到1928年,20个拉美国家中已有14国被美国资本所控制;其次为东亚,美国的金元势力在东亚特别是中国的扩张,引起同日本扩张的尖锐矛盾;再次为欧洲,通过为欧洲各国经济复苏提供贷款和解决德国赔款问题,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预。金元外交的推行,表明美国在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同时,力图在国际政治中取得支配地位。

2.日本经济的增长与内外政策

日本经济在大战期间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发展。战争期间日本趁欧美商品暂时退出亚洲市场之机,几乎垄断了亚洲市场;俄英等协约国的军需品、日用品订货,刺激了日本的工业生产;潜艇战使日本海运业首先发展起来。大战使日本由外贸入超国变为出超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日本经济虽然增长迅速,但与欧美国家比相对脆弱。1920年爆发了日本历史上空前深刻的经济危机。在持续萧条阶段,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关东大地震发生,日本财产损失达100亿日元。日本政府一面以防止“财界的混乱”为名,全力救济受灾的大资本家,一面以维持治安为借口,大肆逮捕对反对天皇统治的社会主义分子和工人运动积极分子,制造惨杀旅日朝鲜人和中国人的事件,以转移受灾人民对政府的不满。

1924年,为摆脱经济困境,日本币原外相推行与英美妥协的“协调外交”和对华尽量避免武力的经济侵略政策。1927年,由于英美在华势力增强,日本统治阶级调整对华政策。大军阀田中义一上台组阁后,推行对华武装干涉的“积极外交”。出兵山东和制造“皇姑屯事件”体现了田中内阁分离满蒙、阻碍中国统一、保护日本侵华权益的行动意图。东方会议是日本统治集团为制定侵华政策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后发表的《对华政策纲领》确定了分离满蒙、侵略中国、霸占远东的方针,把侵占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的方针作为日本的最高国策公开确定下来。东方会议的内容在田中奏折中充分反映出来,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的行动证明田中奏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华的指导纲领。

四、 德国赔款问题

德国赔款问题是出现在《凡尔赛条约》签订之后。条约规定:德国应在1921年5月1日前交付200亿金马克,协约国成立赔款委员会解决赔款总额及分配比例问题。1921年,法国操纵下的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限42年还清。德国则在支付10亿金马克后以财政危机为由,要求延期支付。在巴黎和会后,法国最先在赔款问题上处于领导地,它积极推行削弱德国的政策。美英出于自身商品输出的需要,希望复兴德国经济,提出了减少赔款总额和延期常服的新方案,遭到法国的坚决反对。因此,英法矛盾、德法矛盾激化。

1、 鲁尔危机

法国和比利时在1921年1月出动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而德国采取消极抵抗政策,企业一律停工,国家补偿企业主的损失,救济失业工人。法国必须支付高额的占领费才能维持对鲁尔的占领。鲁尔危机导致德法矛盾激化,也使法国因受其累,难于解脱。同时引起美英两国的不安。

2、 道威斯计划

1924年,道威斯计划出台。这是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新的赔款计划。这一计划的突出特点是:

· 没有规定德国赔款的总额;

· 规定了赔款的来源;

· 提出由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帮助德国恢复经济,以支付赔款。

对此,斯大林指出:“这个由美国制定的道威斯计划的内容,就是要欧洲各国利用德国所应偿付欧洲各国的赔款,去偿还积欠美国的贷款。”这一计划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德国的赔款负担,有利于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美国资本大量涌入德国扫清了道路,是美国插手欧洲事务的重要步骤。同时也表明,美国成了欧洲国际关系中的大赢家,而法国却进一步失去了称霸欧洲的优势。

3、 杨格计划

1929年,由美国操纵的专家委员会又在道威斯计划的基础上,修改出台了“杨格计划”。它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139亿金马克,59年内付清,大大减轻了德国赔款的负担。

1932年,德国以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为契机,宣布无力支付赔款,赔款问题不了了之。在英美的扶植下,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经济大国。

五、 洛迦诺公约

大战后的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是又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925年的洛迦诺会议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召开的。会议达成公约,即洛迦诺公约。它实质上使纵容德国向东发展,推动它侵略苏联的帝国主义条约。它的签订具有两个重要作用:

· 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为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 提高了德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德国恢复了欧洲政治大国的地位,不久参加了国际联盟,并取得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的席位。

第三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在经济发展的本身又潜伏着严重危机。

· 首先,美国20年代的繁荣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的,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军,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 第二,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必然使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眼前的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

· 第三,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非常猖獗,不但职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也参与股票的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潜伏了货币和信贷系统崩溃的危机。

1929年10月,以纽约股市的崩溃为开端,引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

2、 经济危机的特点

· 范围特别广。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何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 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

· 破坏性极强,不仅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甚至在危机以后也不见经济很快复苏。

3、 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

从局部看,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迦金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③ 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社会情况

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社会情况:
1.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的束缚
2.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等级制度森严;教士、贵族等特权等级同资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的第三等级矛盾尖锐
3.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国王:路易十六
主张:继续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爱好:修锁(高明的锁匠,热衷于打开难以解开的锁);喜欢在宫中搞科学研究,很少出门
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
对统治阶级的大量赏赐;教士、贵族等统治阶级的腐朽,热衷于从欧洲各国购买奢侈品;这一阶层已走向没落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

④ 18世纪的法国社会是怎么的状况

18世纪法国社会概况
1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国王控制全部国家权力,广大人民被剥夺了所有政治权
2 .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等级制为基础。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僧侣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人民是第三等级。第一和第二等级是统治阶级,拥有种种封建特权。
3 .法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成为经济最强大、最富有的阶级。
4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广大第三级同封建统治阶级处于尖锐的矛盾对立之中。
详细情况: 18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国王为首的贵族以及僧侣手中。占全国人口 95%以上的农民基本上是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虽然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东北部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但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像英国那样深入农村。
18世纪初,法国的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一些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如里昂、奥尔良、阿尔萨斯—洛林等,出现了大量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其中雇佣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雇佣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场也不为罕见。到18世纪中叶,一些工业部门如采矿、冶炼等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机器。在贸易方面,卢昂、爱克斯、亚眠、波尔多等许多城市都是当时的对外贸易中心。法国对外主要出口酒类和各种奢侈品。进口货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于工商业发达,法国集中了欧洲一半以上的货币。
但是,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重重阻碍。在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16世纪开始实行的包税制和国债制度是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通过包收国家各种捐税、向国家放债,法国的金融资本家获得了巨额收入,成为法国社会最为富有的阶层。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后,为了缓和其财政危机,用各种手段从金融资本家手中获取金钱,使路易十一以来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合作关系遭到破坏,迫使金融资本家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也走上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道路。在工业部门中,由于封建行会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业作坊无法过渡到手工工场。因为受到封建制度保护的行会制度,对于工匠和学徒的数目、生产规模以及技术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时代制订的一系列工业法规,到18世纪不仅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使法国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举步维艰,加之封建割据残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间的法律、度量衡、币制等都有不同,从而导致各地商业联系的困难。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处于赤贫状态,购买力水平极为低下,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18世纪以来,法国在对外战争中迭遭败绩,不仅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而且丢失了许多海外市场。仅七年战争中,法国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国占领。以法国王室为首的各级贵族,视法国工商业为敛财的重要来源,征收极重的工商业税,使工场主和商人所获利润大部分流入他们的手中,从而大大地限制了资本的积累。这一切,使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国,仍保持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以及手工工场的雇工等构成了第三等级。
天主教会是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竭力向人民宣传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们守天知命,不做丝毫反抗。对于一切反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异端”,则实行残酷的迫害。天主教会反对科学,扼杀知识,拼命地推行蒙昧主义。因此,要发展资本主义,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须铲除天主教会。天主教会也是法国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土地占全国土地的1/10,僧侣也和其他的封建贵族一样,剥削雇农,榨取封建地租。高级教士大多出身贵族,主要集中在城市里,过着与贵族一样奢华的生活。但第一等级中的低级僧侣则大都出身于贫苦之家,他们收入菲薄,生活拮据,对高级僧侣抱有敌视态度,同情第三等级。
作为第二等级的贵族,分为两个阶层,一为“佩剑贵族”,一为“穿袍贵族”。所谓佩剑贵族主要指的是世袭的封建贵族。他们中的大贵族大多远离自己的领地,住在凡尔赛,靠领取年金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由于特权,他们垄断了军队、政府和教会中的要职。“佩剑贵族”中的中小贵族,则长年居住在乡间,尽管不能享受大贵族那样的奢侈生活,但由于直接剥削农民,成为农村中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贵族”不是世袭贵族,他们的贵族头衔主要是靠钱买来的。因此,大多出身于资产阶级。“穿袍贵族”主要任各级法院中的法官,并可父子相传。他们通过包揽诉讼榨取民财,同样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剑贵族”歧视他们,也不允许他们出入宫廷。因此,他们也对“佩剑贵族”心怀不满。
第三等级的成分较为复杂。其中资产阶级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资产阶级主要是包税商、军火商人、专卖商、银行家等。这些人与封建专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时他们还花钱购买爵位,成为“穿袍贵族”。因此,他们不愿意推翻专制政府。但是,由于政治上他们没有任何权力,财产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实保证,经济活动经常受到贵族或国王的干扰,因此他们反对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过在不触及他们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国王权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中产阶级主要是手工工场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们深受封建专制政府的欺压和勒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愿望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他们极力要求消灭封建制度,建立保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构成了资产阶级中的共和派。
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城市居民。这些人主要是小商贩和小作坊主等。这些人既反对大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压迫,又痛恨封建专制制度对他们的无穷盘剥。但他们也反对无产者,害怕革命会使无产者摆脱旧日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危害他们的利益。
第三等级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民。他们遭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不仅要向地主缴纳地租,而且还要向地主交纳各种苛捐杂税。此外,他们还必须向国王交纳所得税(收入 1/20的土地税)、人头税、土地税;向教会交纳什一税。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农民所剩无几,很难维持温饱。18世纪后期,法国进入了历史上的“封建反动”时期。国王又恢复了农民修筑道路和建造营房的徭役。地主则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时还强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广大农民更加贫穷困苦。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夜,法国2300万农民中,竞有150万人沦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级中,农民阶级最痛恨封建专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尽管第三等级内部各阶层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但在反对封建制度这一问题上,则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级与国王为首的僧侣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解决。

⑤ 现在法国社会和生活的情况怎么样

现在的法国社会有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因为前一段时间黄马甲事件使得法国经济遭到了非常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使很多的投资者不敢去法国投资,这也造成了法国的一些企业破产倒闭。当然随着时间慢慢的过去,法国现在的社会也逐渐的趋于稳定。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隐患。

当然现在法国的生活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因为现在情况已渐渐的稳定下来,而且法国由于它的社会条件以及社会福利非常的优厚。所以如果选择去法国生活和工作,还是比较不错的选择。毕竟法国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国家,而且文明程度也非常的出色。更重要的是法国人受教育水平也非常的高,而且也非常的文明和有礼貌。

⑥ 在法国社会如今黑人比例日益增多,产生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这跟法国宽松、包容的移民政策有着直接原因。其次法国的白人生育率低,而黑人依旧保持以前的生育习惯,致使法国出生的黑人占比也越来越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腰包鼓了,于是更注重自身的享受,以及精神上的需要。比如,出国旅游就成为我国这段时间的热门话题。法国作为浪漫之都,全世界旅游的热门国家,自然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我们的青睐。但当踏上法国的领土时,我们会发现法国的黑人非常的多。

当然黑人数量的持续增加也与法国开放、包容的移民政策有关。例如,在法国工作三年,就可以入法国国籍,而工作五年以上,就可以得到长期居住的权利。这种宽松的移民政策,就使得黑人移民的数量越来越多。

⑦ 法国的黑人很多,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没去过法国,就学过一点点历史,看过两本书。简单的聊一聊这个问题吧。

还有一点就是在二战时期,戴高乐是从北非三国征来的兵打仗的,北非三国的人为法国流了血,从道义上来讲法国认为他们欠北非三国的。所以 法国就给黑人从历史和政策各个方面都大开绿灯。慢慢的黑人就多了。

⑧ 法国大罢工背后反应出社会保障中的哪些问题

1995年11月15日,法国朱佩政府的结构性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措施出台,计划用13年时间消灭累计高达4000亿法郎的赤字总额。其中,社会福利偿还税一项,规定除300万最贫困的人以外,向全体居民征收0.5%的新税,公务员需交纳满40年的退休金保险金才能领到100%的退休金。1992年法国的社会保障赤字只有150亿法郎,1995年高达640亿法郎,安全网成了黑洞。一部分人跌入贫困深渊,需要福利社会保障,而法国政府无力负担沉重的社会福利经费。1995年11月24日法国爆发了70年代以来少有的全国性抗议浪潮。这场由社会保障改革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说明,法国高福利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法国因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引发的社会危机说明,社会保障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处理不好会引发政治危机,需要从政治高度来衡量社会保障的改革政策。单纯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为了减轻保障过度的压力需要进行改革,缓解寅吃卯粮的压力,但是在严重危机关头,在需要安全阀门敞开时,紧箍阀门将回适得其反,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萨科奇却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话题上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如放松35小时工作制、提高医疗自费比例、公职部门和学校大量减员等)。

保障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兼顾,社会保障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在最发达的“福利国家”也不例外,同时社会保障不单是经济问题,还要考虑政治因素。在经济危机时期要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但是在经济繁荣时期的社会保障要适度,但任何时期不能过度,这是很重要的,否则回引发信任危机和社会危机。

⑨ 巴黎地标提前熄灯,法国进入“节能模式”,能源危机对法国的影响有多大

能源危机将会导致法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的伤害,同时还会导致法国的产业链向外转移,除此之外,还会导致法国出现失业率飙升的问题。

虽然法国是一个核能利用非常出色的国家,但是由于在工业生产领域,法国还需要其他能源资源的支持,这使得法国根本没有办法摆脱能源危机。

一、能源危机将会导致法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的伤害。

尽管法国一直有着非常不错的经济水准,但是由于法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严重下滑的状态,这使得法国的经济本身就处于非常脆弱的水平。如果法国没有办法及时应对能源危机,那么法国的经济水准必然会遭受到极大的伤害,甚至有可能会因为经济问题,而爆发社会层面的危机。

我希望法国能够及时解决能源危机带来的影响,因为法国这样的地区大国都没有办法解决能源危机,那么必然会给欧洲国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⑩ 18世纪的法国社会经济状况

路易十五时代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其曾孙路易十五(1715—1774年)即位,年仅 5岁,由奥尔良公爵摄政。路易十五时期法国专制主义的危机公开暴露出来。路易十四去世时留下24亿锂国债,其中1/3已经到期,1715年国家财政纯收入只有6900万锂,财政支出达到1.447亿锂,国家财政处于极大困难之中。1716年国家的财政赤字接近1亿锂。政府企图以打击投机与高利贷为名收取罚款,但只得到1000余万锂。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奥尔良公爵起用约翰·劳进行财政改革。约翰·劳是位苏格兰银行家。在1716年他创办一所私人银行,发行银行券,这种银行券在缴纳国家赋税时同现金一样有效。1718年,约翰·劳的银行,被宣布为国家银行,信誉大为提高。政府和贵族们都用这种银行券来清还自己的债务。约翰·劳还发行西印度公司股票,该公司享有对美洲进行贸易、殖民和种植销售烟草的权利。这在法国引起投机的狂潮,由此成为暴发户者大有人在。约翰·劳从此官运亨通,1720年升任为财政大臣。但是,这一改革由于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结果使法国的财政陷入了更大的混乱。1720年底,约翰·劳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达30亿锂,而银行的储备仅有7亿锂。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兑换金银的狂潮,约翰·劳出逃它国,银行倒闭。许多持有银行券的贵族、富商纷纷破产。尽管政府利用银行券偿还了大部债务,但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又恢复了旧的财政制度,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

1723年,路易十五亲政,但国家财政未见好转。路易十五荒淫无度,每年的宫廷开支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贵族集团效法宫廷生活奢侈。首相弗勒里曾一度改革财政,但终究无力挽救危机。下层群众生活贫困,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

路易十五继承了路易十四的扩张政策,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先后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并退出所占领的比利时、荷兰等地。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法国遭到惨败,失去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路易斯安娜、塞内加尔的商站。它在印度也丢掉了大片殖民地,仅留下了5个商站。七年战争使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而法国的强国地位受到严重损害。长期的对外战争大量消耗了法国的国力,使法国陷入了专制主义的危机。

18世纪法国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 18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国王为首的贵族以及僧侣手中。占全国人口 95%以上的农民基本上是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虽然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东北部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但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像英国那样深入农村。

18世纪初,法国的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一些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如里昂、奥尔良、阿尔萨斯—洛林等,出现了大量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其中雇佣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雇佣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场也不为罕见。到18世纪中叶,一些工业部门如采矿、冶炼等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机器。在贸易方面,卢昂、爱克斯、亚眠、波尔多等许多城市都是当时的对外贸易中心。法国对外主要出口酒类和各种奢侈品。进口货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于工商业发达,法国集中了欧洲一半以上的货币。

但是,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重重阻碍。在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16世纪开始实行的包税制和国债制度是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通过包收国家各种捐税、向国家放债,法国的金融资本家获得了巨额收入,成为法国社会最为富有的阶层。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后,为了缓和其财政危机,用各种手段从金融资本家手中获取金钱,使路易十一以来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合作关系遭到破坏,迫使金融资本家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也走上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道路。在工业部门中,由于封建行会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业作坊无法过渡到手工工场。因为受到封建制度保护的行会制度,对于工匠和学徒的数目、生产规模以及技术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时代制订的一系列工业法规,到18世纪不仅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使法国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举步维艰,加之封建割据残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间的法律、度量衡、币制等都有不同,从而导致各地商业联系的困难。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处于赤贫状态,购买力水平极为低下,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18世纪以来,法国在对外战争中迭遭败绩,不仅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而且丢失了许多海外市场。仅七年战争中,法国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国占领。以法国王室为首的各级贵族,视法国工商业为敛财的重要来源,征收极重的工商业税,使工场主和商人所获利润大部分流入他们的手中,从而大大地限制了资本的积累。这一切,使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国,仍保持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以及手工工场的雇工等构成了第三等级。

天主教会是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竭力向人民宣传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们守天知命,不做丝毫反抗。对于一切反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异端”,则实行残酷的迫害。天主教会反对科学,扼杀知识,拼命地推行蒙昧主义。因此,要发展资本主义,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须铲除天主教会。天主教会也是法国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土地占全国土地的1/10,僧侣也和其他的封建贵族一样,剥削雇农,榨取封建地租。高级教士大多出身贵族,主要集中在城市里,过着与贵族一样奢华的生活。但第一等级中的低级僧侣则大都出身于贫苦之家,他们收入菲薄,生活拮据,对高级僧侣抱有敌视态度,同情第三等级。

作为第二等级的贵族,分为两个阶层,一为“佩剑贵族”,一为“穿袍贵族”。所谓佩剑贵族主要指的是世袭的封建贵族。他们中的大贵族大多远离自己的领地,住在凡尔赛,靠领取年金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由于特权,他们垄断了军队、政府和教会中的要职。“佩剑贵族”中的中小贵族,则长年居住在乡间,尽管不能享受大贵族那样的奢侈生活,但由于直接剥削农民,成为农村中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贵族”不是世袭贵族,他们的贵族头衔主要是靠钱买来的。因此,大多出身于资产阶级。“穿袍贵族”主要任各级法院中的法官,并可父子相传。他们通过包揽诉讼榨取民财,同样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剑贵族”歧视他们,也不允许他们出入宫廷。因此,他们也对“佩剑贵族”心怀不满。

第三等级的成分较为复杂。其中资产阶级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资产阶级主要是包税商、军火商人、专卖商、银行家等。这些人与封建专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时他们还花钱购买爵位,成为“穿袍贵族”。因此,他们不愿意推翻专制政府。但是,由于政治上他们没有任何权力,财产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实保证,经济活动经常受到贵族或国王的干扰,因此他们反对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过在不触及他们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国王权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中产阶级主要是手工工场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们深受封建专制政府的欺压和勒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愿望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他们极力要求消灭封建制度,建立保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构成了资产阶级中的共和派。

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城市居民。这些人主要是小商贩和小作坊主等。这些人既反对大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压迫,又痛恨封建专制制度对他们的无穷盘剥。但他们也反对无产者,害怕革命会使无产者摆脱旧日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危害他们的利益。

第三等级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民。他们遭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不仅要向地主缴纳地租,而且还要向地主交纳各种苛捐杂税。此外,他们还必须向国王交纳所得税(收入 1/20的土地税)、人头税、土地税;向教会交纳什一税。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农民所剩无几,很难维持温饱。18世纪后期,法国进入了历史上的“封建反动”时期。国王又恢复了农民修筑道路和建造营房的徭役。地主则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时还强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广大农民更加贫穷困苦。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夜,法国2300万农民中,竞有150万人沦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级中,农民阶级最痛恨封建专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尽管第三等级内部各阶层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但在反对封建制度这一问题上,则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级与国王为首的僧侣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解决。

启蒙运动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适应资产阶级和广大下层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而开展起来的。这是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为使人们从封建专制的禁锢和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而发动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他们激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以及教会的腐朽和反动性,指责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占有了社会的全部财富,而别人却呻吟在极端的贫困之中。他们反对宗教迷信,指出上帝是不存在的,《圣经》是编造出来的,显圣奇迹则是教士随意编造出来的谎言。他们宣扬个性解放,要求人所应有的全部自由。同时,启蒙思想家论证了摧毁封建制度的必要性,主张社会改革,并勾画出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

启蒙运动是在17世纪唯理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唯理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尽管他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所提出的用人的理性,代替神的启示,用人的分析论证来代替对神的盲目崇拜的思想,对于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和文化垄断,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思想家提出以理性原则代替权威和传统的原则,提出对过去的一切,包括旧的传统宗教和国家政体都要用理智加以研究和批判。这种理智和批判的精神,就是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此外,启蒙运动的发生,还受到18世纪在欧洲发展起来的自然权力说、社会契约说以及分权理论的影响。启蒙运动在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也使法国革命不同于英国革命,完全抛掉了宗教的外衣,采取了公开的政治斗争的形式。

启蒙运动的先驱和创始者是伏尔泰(1694—1778年)和孟德斯鸠(1689—1775年)。他们的学说反映了大资产阶级的要求,属于资产阶级的温和派,成为大革命时期大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指导思想。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他的着作浩丰,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多方面。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哲学辞典》、《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等。伏尔泰无情地批判了作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提出了“消灭丑行”的口号,公开反对教会所造成的宗教迷信、宗教迫害和人们的愚昧无知,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弊病,指出这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于天主教会的欺骗。他痛斥天主教会是“九头鸟”,罗马教皇是“骗子”。天主教教士是“文明的恶棍”。他在政治上主张仿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将天赋人权交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取消特权,限制王权。但是,由于他站在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思想上又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他一方面批判天主教会,但又认为社会不平等是不可改变的现象,一方面主张将“天赋人权”归还人民,但又认为人民是“群氓”,没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需要“聪明人”的监护。伏尔泰的社会政治观点的两重性,反映出大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斗争中的暧昧和妥协的态度。

孟德斯鸠出身贵族,曾担任过地方高等法院的法官。他的主要着作有《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等。孟德斯鸠与伏尔泰一样,在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方面极为坚决。在其着作中,无情地批判和嘲讽了天主教会和教会的残忍和无能。同时,他也强烈反对特权阶层的专制和残暴。但是,他并不主张废除王权,认为法国应该效仿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他的全部政治主张都体现在其着作《论法的精神》中。在这部着作中,孟德斯鸠认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便可限制王权,因此,没有必要进行一场革命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一思想,后来被大革命中的君主立宪派所利用,并体现在《人权宣言》和1791年的宪法中。

在启蒙运动中,代表中产阶级的思想家是网络全书派和重农学派中的经济学家魁奈。网络全书派的主要代表有狄德罗(1713—1784年)、霍尔巴赫(1723—1789年)、爱尔维修(1715—1771年)等人。由狄德罗主编的《科学、艺术与工艺网络全书》反映了他们的全部政治思想观点,因此他们被人称为“网络全书派”。网络全书派是16世纪法国革命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唯物论和无神论的代表。但是,他们的唯物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他们认为自然世界是物质的,没有超自然的上帝存在。他们通过出版网络全书,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文化知识,以揭露宗教封建迷信的荒谬,抨击天主教会和教士的愚昧和残暴,并指出宗教是用来抬高国王身价压迫人民的。在论述社会现象时,他们运用机械唯物论的观点,认为封建制度是不合人性的,而资本主义制度才是人类合理的政治制度。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们提出应该将王权限制到最小的限度,换言之,也就是实行君主立宪,但不必要采取革命的手段。魁奈(1694—1774年)是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着作有《经济表》等。他是第一个系统的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问题的经济学家。他极力推崇资产阶级的经济自由的思想,并创造性地论述了再生产的理论。

启蒙运动中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是卢梭(1712—1778年)。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的家中,早年由于家境贫寒,过着到处流浪的生活,深刻体验了下层人民的疾苦和心情。因此,他的思想较为激进和革命。其代表作主要有《爱弥尔》、《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础》、《忏悔录》等。卢梭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及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根源。因此,在其着作中,他激烈地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贫富不均的现象。但是卢梭又不主张铲除私有制,而希望通过保留小私有制达到经济上人人平等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的理论。他认为,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自由平等,应按社会契约的原则建立国家。他针对路易十六提出的“朕即国家”的谬论,提出国王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仆人,对不称职的仆人,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撤换他。“主权在民”的理论是卢梭政治思想中的基本原则。卢梭与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不同,他极力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卢梭的思想对于后来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启蒙运动中,还出现了一批反映下层人民群众革命要求的思想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梅里叶( 1664—1729年)、玛布里(1700—1785年)和摩莱里(生卒年不详)等人。这批思想家的思想中都带有明显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色彩。梅叶里在其代表作《遗书》中,痛斥了私有制,指出私有制和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是万恶之源,并将教士、投机商人、官吏统统称为“富足的懒虫”,称封建地主是“魔鬼”。他主张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做有益社会的事,社会财富应由大众共同享受。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摩莱里在其着作《自然法典》中,提出应该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他并不主张通过革命来达到这一目的,而是认为只要消灭社会上的偏见和谬误,就可以实现他的主张。玛布里的观点与梅里叶的观点大致相同。他认为只有消除社会不平等才能消除暴政和罪恶。在其着作《论法制或法的原则》和《论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中,玛布里描绘了他的理想共和国的图景:在这个共和国里“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一切人皆为兄弟,禁止占有财产是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法律”。但是,他又不切实际地提出,这一理想的国家,不能建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能建立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这种空想共产主义思想,正是当时社会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现实绝望心情的一个侧面反映。

由于启蒙运动,18世纪被称为“启蒙时代”。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在更高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理性主义的旗帜下,启蒙思想家们将封建专制制度的神圣外衣—天主教和天主教会,以及在这一神圣外衣掩盖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统统放在理性主义的天平上让人们自己去思考和评断,从而暴露出它的虚伪和欺骗性。启蒙运动的哲学前提是社会应建立在自然法则之上。启蒙思想家们提出既然根本不存在神授的特权,那么人就是生而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幸福、生存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是任何人不可剥夺的。这种以人的自然权利来对抗和否定封建特权的思想,是启蒙主义运动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启蒙运动在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方面,也起了重大的作用。伏尔泰、狄德罗等人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同时,也是自然科学的狂热的倡导者和宣传者。启蒙主义思想家对于第三等级的胜利满怀信心,为未来的新的社会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从而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动员人民投身于革命,推动法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和阶级派别的要求,但就整个法国革命的过程来说,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找到启蒙思想家影响的痕迹。同时,法国的启蒙运动,对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与法国存在哪些社会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7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