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兰西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自由浪漫、平等博爱
‘贰’ 为什么崇敬法兰西精神
戴高乐在童年时,除了爱好书籍,热衷于钻研历史外,就是喜欢玩军事打仗游戏,而且每次他都玩得似乎比谁都认真。一个夏日的傍晚,戴高乐的母亲正在家中忙于晚餐,突然,戴高乐的小弟弟皮埃尔哭着跑回家来。母亲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夏尔打我了。”母亲连忙追问原因,皮埃尔说:“我们玩打仗,我装特务,送情报时被抓住了。我没有执行司令官的命令……”“哪个司令官?”母亲急着问。“就是夏尔!”皮埃尔说,“我没有把情报吞掉,我把情报交给敌人了。为此,夏尔把我痛打一顿。”
母亲听了皮埃尔的哭诉,一时间感到哭笑不得。诸如此类的军事游戏充满了戴高乐的童年时代,在这些游戏中显现出了戴高乐对法兰西的无限深情。
还有一次,戴高乐的哥哥格扎维埃由于一直在军事游戏中装扮德国皇帝而感到腻烦了,想换着当一回法国国王。但戴高乐坚决不答应,他生气地喊道:“不行!不行!法国是我的!”
从这天真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戴高乐的爱国主义,从小就孕育在他对法兰西民族的看法上。在他以后写的《战争回忆录》里,开头一句就是“我对法国一向有一种看法”。在他看来,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法兰西经历了无数的岁月,至今仍然生存。法兰西民族经历了无数的世代,饱受坎坷和磨难,但它仍然保持了自己的风貌和精神。因此,法兰西民族具有一种不朽的特性。为了保持这种特性,每一代的法国人都负有承上启下的任务。这从感情上促使他将献身法兰西作为自己崇高的使命。
戴高乐认为,如果法国人不具备这个崇高的目标和正直的胸怀,法兰西就会遭到致命的危险。造成这种危险的过失,在于法国人,而不在于这个国家的天赋。因为法兰西的风貌和精神是永恒的。永恒的法兰西超脱于法国人之上,是法兰西孕育了法国人,而不是法兰西人孕育了法兰西,这种思想在戴高乐的青少年时期就已在心中扎下了根。
正是这种对于法兰西精神的无限崇敬的感情,使少年时的戴高乐坚信,自普法战争以来,法国所受到的外部欺凌只是由于某些法国人的过失造成的,它并不代表法兰西的未来,法国军队在普法战争中的溃败并不代表法兰西的溃败。既然某些法国人的过失给法兰西招致了危险,那么同样,另—些法国人的奋斗就会使法兰西重现光彩,因为法兰西精神是永恒的。也可以说是法兰西精神在少年戴高乐身上的体现,这里面包含着坚定不移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感情这个最根本的因素。
戴高乐有3个兄弟和1个妹妹。为了使这么一大家人都能住得下,戴高乐的父亲在多尔多涅河谷买下了一处朴朴素素但颇引人注目的房产,取名“卢瓦尔河别墅”。后来,全家常常到那里去度暑假。每次到“卢瓦尔河别墅”去之前,父亲都要求每个孩子带一本自己最喜爱的书去那里,以便在假期里使孩子们能够增长些知识和打发掉闲时的寂寞。每在此时,戴高乐所选的书籍必然是关于法兰西历史的。一部戴高乐喜爱的法国史书,不知让他浏览了几十遍。
‘叁’ 法国有什么民族精神
法兰西民族的精神特质人 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即拿一个性质相反的东西作为衬托,往往会使某种东西
的特性愈发凸显。世人一向将英吉利与法兰西视为在精神特质上恰好处于两个极端的民族
。为了使法兰西民族精神更加鲜明地得到展现,我们不妨将英吉利的民族精神作个参照,俾能 相得益彰。英
国人行动时,心神凝聚于物体,力量倾注于行动,绝少斟三酌四,前思后想;而法国人在行
动时,却必得先有一个周密计划或者系统理论作依据,以便决定是否行动和怎样行动。倘英国
人研究机器,在乎是否有一架同样的机器作模型;法国人则不同,必定更看重图纸、原理和计算 公式。对英国人而言,行动就是意见;在法国人看来,行动不过是意见的结果。
‘肆’ 一种思想体系,其原则曾被具体化为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自由、平等、博爱(法语:liberté,égalité,fraternité)的口号属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对抗地主阶级专制、特权、自私的意识形态。
一、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的由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
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在思想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新兴的资产阶级首先发动思想革命,向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宣战。专制主义宣扬逆来顺受,“有人打你的左脸,你连右脸也让他打。”资产阶级就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基督教宣扬神本主义、禁欲主义,新兴的资产阶级就提倡人本主义、享乐主义。
①文艺复兴开辟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文化先河。
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 )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发起文化运动,持续时间是14~16世纪。
人们以文学、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态,主张以人性取代神性,以理性取代愚昧,以个性解放取代禁欲主义。
通过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Humanism)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逐步形成。
②启蒙运动奠定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
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一般特指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文化运动,持续时间是17-18世纪。
伏尔泰(1694~1778)被誉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启蒙学者,因抨击宗教和讽刺王权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两次被驱除出国。1778年国王路易十五死后,伏尔泰作为“知识的王者”凯旋巴黎。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高举其“理性原则”的大旗,无情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从而奠定了整个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
2、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在政治革命之中和胜利之后自觉建构的。
①宪法条文
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诸多三词并列的口号之一。第三共和国时期,它被定为官方格言。第四和第五共和国宪法都明文确认,它成为法国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官员言论
●林肯论民有、民治、民享
1863年7月3日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中最残酷的一战,交战双方共死了51000人。
1863年11月19日林肯在葛底斯堡阵亡将士墓落成仪式上演讲。
——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吸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肯尼迪论爱国主义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1961年1月20日
就职演说
③学术教育
1864年韦伯生于德国埃尔福特,儿时体弱多病,但智力过人。青少年时代才高气盛。
1881年他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3年服兵役,之后转入柏林大学完成学业。188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在多所大学任教。
1920年6月14日因患肺炎在慕尼黑去世,年仅56岁。
他是古典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在西方,他和卡尔·马克思以及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克海姆,被视为社会学的三位精英。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常被我国学者引述。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1、历史进步性
第一,它猛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第二,它所倡导的进取、求实精神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
第三,它为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建立提供了一些可供继承和借鉴的思想成果。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反映了人类文化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无产阶级用来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
2、阶级局限性
其一,它以充分肯定私有制和剥削制度为前提。
其二,它以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目的。
其三,它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的自由观、平等观、人权观和民主观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超越资产阶级的狭隘界限。
对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应采取科学的、辩证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伍’ 法治精神是什么意思呢
法治精神是民主法治社会中所普遍尊崇的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权力制约、社会和谐等价值追求的总和。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 花、无源之水。从客观上说,法治也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 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
这包括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等等。
法治精神的重要原则:
权力制约是法治精神的重要原则。在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看来,一个自由的健全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权力受到合理、合法限制的国家,因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限制权力,这也是法治精神的重要原则。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为了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注重发挥制度的作用,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等。
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陆’ 法兰西精神
自由
1798年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指出:“自由即所有人皆拥有的,做一切不伤害其他人的自主权。除了保障社会上其他人享受同样权利外,此天赋的权利不应有任何限制。”
“不自由毋宁死”(Vivre libre ou mourir)成为共和国的一个重要格言。
平等
平等指所有人视为同等,废弃各人生来和地位的差别,只考虑各人对国家经费作出的贡献。
1793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795年,平等的定义为“于法律面前,无论受法律保护者,或受法律惩罚者,人人皆平等。平等承认生来的差别,和不受遗传影响的能力。”
博爱
1795年的法国宪法中,博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所欲者,常施予人”的精神。
法国杂志Esprit的哲学编辑Paul Thibaud说:“我们有多么视自由和平等为权利,也多么有义务以博爱去尊重他人。故此,这是道德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