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留法勤工俭学生朱冼都在法国干了什么工作
翻砂工、车床工、磨床工、钻工......勤工的经历让朱洗拥有了一双巧手,更磨砺了他求学的意志。此时,留下来的 勤工俭学生散布在法国各处,周恩来、赵世炎、邓小平等人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而大多数人,依然像朱洗一样,践 行着最初的报国梦想。
Ⅱ 哪些名人曾经勤工俭学
1920年11月11日,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从日本归国不久的周恩来在上海乘法国邮轮“波尔多”号踏上了去法国的旅途。同行者共400多人,从1919 年到本年,赴法勤工俭学者共17批约1700多人。其中有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陈延年、王若飞、邓小平、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向警予、蔡畅、郭隆真、李维汉、李立三、徐特立、陈乔年、张昆弟、罗学瓒、何长工、萧三、傅钟、刘伯坚、熊雄、萧朴生、李卓然等人。
张靓颖 “明星的感觉:爽!” 从在音乐房子(成名前勤工俭学时唱歌的一家酒吧)演唱到超女舞台上的季军再到现在的专业歌手,这位成长在单亲家庭中的22岁的姑娘自言性格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同的是以前不知道跟陌生人该说什么,大家都看着她时也不知道要笑一笑,现在就知道跟陌生人一样可以聊聊天。在过去的报道中,她常被描述成比较孤独、沉默、喜欢独处的一种。但在昨天的采访中,面对媒体的提问,她都认真地斟酌词句回答。一位在场者见缝插针拿了一沓事先替朋友写好内容并留好空白的纸让她签,助理为了赶时间在一旁提示她:“就只签名吧。”她仍然有些执拗地说:“没有关系。”蹲在地上趴在小茶几上一张一张地认真签上:“生活快乐!”
Ⅲ 聂荣臻是如何勤工俭学的
12月,怀着“工业救国”的愿望赴法国勤工俭学。1920年1月,到达法国,曾先后进蒙塔尔纪中学、德洛中学、胡乃尔中学就读,进蒙塔尔纪橡胶厂、克鲁邹钢铁厂等工厂做工。
Ⅳ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结尾中的 留法勤工俭学中的各界着名人士 名单
邓希贤,他十六岁去法兰西留学,是当时的中国人留学法兰西中最小的一个。当踏上了赴法兰西勤工俭学之旅,千里迢迢远赴法国,立志学好本事,为国效力。
Ⅳ 1919年勤工俭学赴法人员名单有么
在南开校董事会上研究和征求部有关人员的意见时,大家也一致认为周恩来符合同行者共400多人,从1919年到本年,赴法勤工俭学者共17批约1700多人。
Ⅵ 求周恩来留学法国的真实故事
1920年11月,22岁的周恩来来到巴黎,开始了两年多的勤工俭学生涯。一面读书,一面写文章兼做社会调查,周恩来在巴黎13区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弗鲁瓦街15号一家小酒店住了两年多。其间,到咖啡馆喝咖啡成了周恩来了解社会、发展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花神咖啡馆,位于巴黎第六区圣日尔曼大街172号,是巴黎三大着名咖啡馆之一,1865年开始营业,它以接待文化艺术界人士而闻名于世,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毕加索、萨特、布雷东还有政治人物托洛斯基都在那里喝过咖啡。
在自己勤工俭学及友人的资助下,周恩来的留学生涯实际上成了他对西欧这一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发祥地的实地考察。他旅欧时的活动中心是巴黎,间或往返于比利时、德国等地,从事革命考察和领导工作。
在较为系统的考察中,周恩来依据亲眼所见,对真理做了进一步的求索,并重构了自己的思想,确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与赵世炎等同志亲自组织建立了中共旅欧支部。
(6)去法国勤工俭学名人有哪些扩展阅读:
周恩来的学生时代:
周恩来自幼在嗣母陈氏的指导下学习经典名着,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底。从1910年至1917年,他先后入银岗书院、东关模范学校、天津南开学校读书,不仅在才学、品行、社会活动诸方面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而且还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他还远赴日本和欧洲留学,在反复思索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于1924年7月从法国启程,由海路回国,投身革命事业。两个月后,周恩来到达广州,出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区委宣传部部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
周恩来的学生时代,无疑是他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逐渐成长为一代伟人的重要时期。
Ⅶ 革命之母葛健豪:48岁求学,53岁赴法勤工俭学,死后毛主席赠12字
1943年3月16日,78岁的葛健豪已经到了油尽灯枯之际,她也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
可是,葛健豪的心中还有很多放心不下的事,她挣扎着叫来自己的长女蔡庆熙,艰难地开口问道:
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葛健豪的脸上划过一丝落寞,思考片刻后,她要求蔡庆熙拿来纸笔,替她为子女们写信。
葛健豪仿佛已经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就在写完信后不久,葛健豪就带着对儿女们的牵挂,和未看到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毛泽东同志在得知葛健豪去世的消息后,为其写下挽联:“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哀思。
那么,葛健豪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妇人,为何会得到毛泽东同志这么高的评价呢?
葛健豪的原名叫葛兰英,于1865年出生在湖南双峰县荷叶桂林塘的葛家,她的父亲曾是湘军的参将,还做过盐运使和按察使。
在当时,葛家与清代名臣曾国藩家族、“鉴湖女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是当地的三大望族,这三个家族之间相互联姻,实力很是雄厚。
葛健豪从小就聪明伶俐,热爱学习,五六岁时便能背诵《四书》、《诗经》等经典文学,父亲对她很是疼爱。
在葛健豪年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为她定下了亲事,刚满16岁,葛健豪就嫁到了30公里外的大户蔡家,与蔡蓉峰结为夫妻。
婚后,葛健豪总共生下六个子女,其中包括早期革命家蔡和森,和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
在当时的 社会 环境里,女子出嫁后就要守在家里,相夫教子,可是葛健豪却一心想着为 社会 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后来,葛健豪听说了秋瑾的故事,她对这位能文能武的奇女子很是敬佩。
秋瑾的婆家距离蔡家并不远,葛健豪曾多次上门拜访秋瑾,和她倾诉自己的烦恼,畅聊自己的理想。
葛健豪虽然裹着小脚,但是却心怀天下,秋瑾也很欣赏她,两人聊得很投机。
通过秋瑾,葛健豪也接受到了一种,自己不曾接触过的新思想,她的心中热血沸腾。
在秋瑾的影响下,葛健豪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开始为大女儿蔡庆熙和二女儿蔡顺熙的缠足感到愧疚。
于是,葛健豪便下决心不让小女儿蔡畅重蹈覆辙,她顶着巨大的压力保住了蔡畅的脚,让她没有遭受这一封建糟粕的残害。
在葛健豪眼里,秋瑾是一位忧国忧民的革命先驱,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党人,她决心向秋瑾学习,还要让自己的孩子们成为和秋瑾一样的“女侠”。
蔡和森和蔡畅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葛健豪给他们讲秋瑾的故事,讲革命思想。
在葛健豪的影响下,年幼的蔡和森和蔡畅早早地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1907年,秋瑾被清王朝杀害,葛健豪得到消息后悲痛不已,她暗下决心,要带着孩子们走上革命道路,让孩子们成为像秋瑾一样的英雄。
后来,葛健豪大女儿蔡庆熙的丈夫不幸早逝,蔡庆熙的婆家要求她为夫守节,还要把蔡庆熙的女儿刘昂卖给大户人家当童养媳。
可是葛健豪不忍心年纪轻轻的大女儿背上封建枷锁,更不忍心自己的外孙女被卖掉,于是她费尽心思将大女儿和外孙女接回自己的家中照顾。
为此,葛健豪还和丈夫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但是她从来没有退缩,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
不久之后,湘乡县立第一女校开始招生,葛健豪得知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她决定带孩子们去求学,因为秋瑾告诉过她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为了凑够几个人的学费,葛健豪不惜卖掉了自己的陪嫁首饰。
1 913年,48岁的葛健豪带着蔡庆熙、刘昂、蔡和森和蔡畅一起去了湘乡县城。
但是,县城第一女校却以年龄为借口,拒绝了葛健豪的报名请求。
一气之下,葛健豪一纸诉状将县城第一女校告到了县衙,在大堂上,当被问起名字时,葛健豪不卑不亢地说道:
看着眼前这位与众不同的妇人,县官对她充满了好奇,于是又问道:
葛健豪认真地说道:
最终,县官被葛健豪的豪情壮志所打动,免了她的考试,让她直接进入湘乡县第一女校学习。
就这样,葛健豪和儿子蔡和森一起进入高小班,蔡畅进入初小班,蔡庆熙就读缝纫班。
虽然葛健豪的年龄比同学们都大,但是她勤奋好学,刻苦努力,一点也不输年轻的同学们。
一年后,葛健豪筹集的学费用完了,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离开学校回家。
可是,葛健豪回家不久,丈夫就要将十几岁的蔡畅卖给一个财主当小妾。
葛健豪自然是不同意的,再三思虑之后,葛健豪决定帮助蔡畅“逃婚”,她安排蔡和森带着蔡畅到长沙读书。
兄妹俩到长沙后,又继续求学,蔡和森于1916年考入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和毛泽东成了同学,同年,蔡畅也考入周南女校读书。
蔡和森和蔡畅安顿下来后,葛健豪又带着蔡庆熙和刘昂去了长沙,葛健豪到女子教员养习所学习文化,蔡庆熙到长沙自治女校学习缝纫技术,刘昂也进入到周南女校幼稚园学习。
在求学期间,葛健豪一边做工赚取孩子们的学费,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还经常和蔡和森的同学们在一起谈论时事,思想觉悟在不断提高。
学习结束,葛健豪回到家乡,开始迈着小脚,挨家挨户地去宣传民国新思想,宣传缠足、守节及童婚对女人的危害。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葛健豪发现这样的宣传效果并不好,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先进的教育,他们的思想还是被封建文化所禁锢着的,根本无法接受新思想。
于是,葛健豪便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她要创办一所女子职业学校,促进女子自立自强。
在蔡和森的帮助下,湘乡县立第二女子简易职业学校很快就办起来了,葛健豪任校长,学校开设缝纫课、国文课、音乐课等多门课程。
葛健豪的办学宗旨就是让女学生在学习先进文化,开阔视野的同时,掌握一门特长,学会一种谋生的手段,可以自力更生,而不是一味地依靠男人生活。
学生在女校里很自由,除了可以随心选择喜欢的课程,她们的思想也开始从传统文化里解放出来。
在学校里,女孩儿们不再是被封建糟粕束缚的木偶,而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
在葛健豪的努力下,放足、留短发、妇女要自立自强、拒绝包办婚姻等先进的思想在学生中蔚然成风。
可就在葛健豪办学情绪高涨的时候,学校被迫停办了,理由是学校里女学生的“越轨”行为败坏了 社会 风气。
学校办不成了,但是葛健豪解放妇女的心却依然坚定,她继续走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以后,国家再次陷入困境,人民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种救国思想开始萌发。
1918年,新民学会在蔡和森家中成立,一群有志青年经常聚在蔡和森的家中讨论时事,寻求救国救民的办法。
葛健豪耳濡目染,也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思想,她很赞同蔡和森搞革命,每次家中来人,她都热情招待,还帮忙掩护。
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高潮,向警予和蔡畅等人也发起了“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
葛健豪大力支持孩子们的事业,如果遇到家境困难,但是又想去法国留学的有志青年,葛健豪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去借钱给他们当出国经费。
在孩子们的动员下,53岁的葛健豪在年底的时候也随着蔡和森、蔡畅和向警予一起到法国勤工俭学。
在离开前,葛健豪满怀信心地说道:
葛健豪赴法留学的事迹传开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影响到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毕竟她是我国第一个去国外留学的小脚女人。
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后,葛健豪和同行的六名女孩儿终于到达蒙达尼女子公学。
因为葛健豪年龄大了,记忆力变差,而且她完全不懂外语,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葛健豪遇到了很多困难。
但是,葛健豪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对于要学习的知识,她一点一点地研究消化,遇到困哪时,她一处一处地攻破解决。
在葛健豪的努力下,她不仅学会了用法语正常交流,甚至可以阅读法文杂志和报纸。
除了白天的学习,葛健豪还会在晚上刺绣,凭着精湛的手艺,她的绣品深受法国女人的欢迎,她也因此赚到了不少钱。
赚到钱后,葛健豪就会将其捐出来,用作其他学生的留学费用,很多学生都收到了她的资助。
在此期间,葛健豪还积极鼓励蔡和森和向警予,以及蔡畅和李富春自由恋爱,并表示赞同他们自由结婚。
即使身在法国,葛健豪也从来不曾忘却自己的使命,她不仅对国内的革命事业给予支持,还积极参加留法学生的革命活动,无论多么危险,葛健豪一直都冲在队伍的最前面。
后来,蔡和森和向警予先后回国,蔡畅又生下了女儿,葛健豪不仅要忙学业,还要照顾外孙女,她苦苦支撑着,从来没有抱怨过。
1924年,为了支持蔡畅和李富春去苏联留学,葛健豪独自一人带着8个月大的外孙女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葛健豪一边照顾自己的孙辈儿,为儿女们免去后顾之忧,一边继续着革命事业。
第二年夏天,葛健豪开启了第二次办学生涯,她在长沙创办了一所平民女子职业学院。
这所学院的办学初心是为因贫困或者年长而无法获得教育机会的贫困妇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学院的生源大多是贫困的农村妇女。
如同之前创办第二女校一样,葛健豪还是想帮助妇女们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掌握自力更生的技能。
同时,平民女子职业学院还成了革命同志活动的场所,葛健豪时常掩护革命同志在此进行革命活动。
大革命失败后,平民女子职业学院遭受了破坏,葛健豪为了掩护儿女们搞革命,不停地辗转于各地。
直到1928年,葛健豪的二儿子蔡麓仙和向警予牺牲后,葛健豪才又回到老家湖南永丰,那时她已经63岁了。
刚回到老家的葛健豪生活得十分清贫,她只能带着孙子孙女,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靠种地为生。
1938年,周恩来和叶剑英路过长沙时,还专门去永丰对葛健豪进行了慰问,并表示要把她接出去住,可是葛健豪并不想成为党组织的负担,便拒绝了。
后来,随着葛健豪的年龄越来越大,党组织相继把她的孙子孙女都接走照顾了,并按季度给她发放了抚恤金。
1943年,78岁的葛健豪在留下“革命一定会成功”的遗言后与世长辞,她一直都不知道蔡和森已经于1931年在广州牺牲。
所以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还在询问女儿,有没有和森的来信。
作为一个被旧 社会 毒害的小脚女人,葛健豪48岁和儿女们一起求学,53岁又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她站在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上,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发光发热。
作为一位母亲,葛健豪为中国革命培育出了优秀的儿女,蔡和森、向警予、蔡畅和李富春四个人都成为了中央委员,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名传奇女性,葛健豪成为《中国共产党史人物传》里唯一一个非党人士。
“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这位伟大的“革命母亲”,以及她培养出来的革命儿女们,都应该被后人铭记,更值得被后人称颂。
Ⅷ 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故事
1920年11月7日,22岁的周恩来登上法国“波尔多”号邮船,西涉重洋前往法国,开始了他的游学欧洲、追求真理的新征程。此时周氏家族家道中落,已无力支付周恩来赴法留学的费用,他留学的费用主要来自严修在南开大学设立的“范孙奖学金”。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所说:“周在欧洲时,他本人的经费支持者是南开大学一位创办人严修。”
严修(1860—1929),字范孙,被尊为南开“校父”,与张伯苓等人先后创办南开系列学校。周恩来则是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学生,从南开中学开始,周与严就有很多往来。1913年,15岁的周恩来入南开后很快显露出品学兼优的才能,得到严修的格外赏识。经济上严修和张伯苓校长经常资助周恩来,让他为学校刻蜡板或抄写讲义,以补助膳食费。入学第二年,严修破例批准他为南开学校唯一免交学费的学生。1917年,周恩来以平均89.72分的优异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严修对这个年轻人寄予厚望,非常宠爱他,甚至想要这位19岁的青年作他的乘龙快婿,此事传为一时佳话。后来周恩来彬彬有礼的拒绝了这门亲事,严修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更加敬重这位不图财富努力选择自己道路的年轻人,他一如既往的资助他,在严修的帮助下这年周恩来赴日本求学。1919年“五四”前夕,周恩来再入南开,成为南开学校大学部第一届文科学生。
周恩来入大学后,积极投身“五四”爱国革命运动,成为天津青年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者。 1920年1月,他因领导学生运动遭到反动当局逮捕身陷囹圄,经多方营救才得以出狱。严修为了保护好这位被他誉为有“宰相之材”的年轻人,他与张伯苓商量以他在南开设立的“范孙奖学金”资助周恩来出国深造。这一年,严修捐款七千元银洋,设置“范孙奖学金” ,选派南开大学最优秀学生出国深造。他们一致同意派周恩来出国留学。在南开校董事会上研究和征求部有关人员的意见时,大家也一致认为周恩来符合条件,同意派其出国留学。为了给周恩来创造更好的留学条件,严修还特意给驻英国公使顾维钧写信,介绍周恩来的情况,推荐他去英国留学。这年借助“范孙奖学金”出国留学的还有李福景。后来李福景之子李竞的回忆,周恩来1962年还提到此事,说他在法国的留学费用不是靠勤工俭学,而是“范孙奖学金”,正是“范孙奖学金” 起了资助革命的作用。
到达欧洲后,周恩来一直与严修书信往还,保持密切联系。严为资助周恩来,特在严家帐目上为其立了户头。除第一年留学费用是交给周恩来支票,让他亲自带走外,以后的学费,都是严修让人转寄的,每半年一次,准时不误。如 1921年严修日记载有:“2月 27日“李琴湘来(李福景的父亲),余将补助周恩来、李福景之学费,交伊持去”。为了感激严修对周恩来的资助,1922年春节,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特去拜谢严修。严修在经济上的帮助,使周恩来免受饥馁之苦,也不必像其他旅欧学生那样勤工俭学,这使他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去从事革命活动。
由于“范孙奖学金”的资助,周恩来的留学生涯实际上成了他对西欧这一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发祥地的实地考察。他旅欧时的活动中心是巴黎,间或往返于比利时及德国等地,从事革命考察和领导工作。在较为系统地考察中,周恩来依据亲眼所见,对真理做了进一步的求索,并重构了自己的思想,确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成为中共旅欧总支书记。由于周恩来在欧洲从事革命活动,有人就劝严修不要再给周恩来以资助,但他不为所动,以“人各有志”奉答,继续寄钱给周恩来。
全国解放后,周恩来总理于1950年在中南海西华厅设便宴招待张伯苓校长,当时在场的张希陆(张伯苓的儿子)回忆,总理曾说:“我在欧洲时,有人对严先生说,不要再帮助周恩来,因为他参加了共产党。严先生说:‘人各有志’。他是清朝的官,能说出这种话,我对他很感激”。言外之意,是感激老先生对他人格的认识。吃饭时,端上一碗汤来。总理又深情地说:“老先生就像一碗高汤,清而有味,是封建社会一个好人。”周总理对严修老先生的资助始终未曾忘怀。
相关链接:周恩来在法国的足迹
几年前,我曾两次访问欧洲。在巴黎,友人应我的恳求,带我寻访周恩来当年在巴黎的时光和足迹,使我终生难忘。今年适逢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谨追忆寻访历程,以寄怀念之情。
在巴黎上千条街道中,位于巴黎13区“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街毫不起眼,连陪同我的西蒙夫人也很吃惊,连连询问多次才找到了这个偏僻小巷。
但走进戈德弗鲁瓦街,没几步就能看到一面墙上镶嵌着一方墨绿色的大理石纪念牌,上面是周恩来的铜质正面浮雕头像,头像下面刻着邓小平题写的“周恩来”三个中文金字,并配有法文说明:“周恩来,1922年——1924年在法国期间曾经居住在此。” 这块纪念牌是1979年法国政府为了纪念周恩来而特别设立的。
周恩来当年居住的小旅馆就紧挨着这块纪念牌。这家旅馆是一栋干净整齐的三层小楼,法国旅游局的铜牌表明这是一家二星级旅店。老板是一对华人夫妇。
女主人告诉我们,2001年,她和丈夫想要开一家旅馆,通过中介找到了这处旅馆。“我们发现,小旅馆不但整洁标致,而且舒服温馨,就毫不犹豫地接手了。当时还不知道周总理曾在这里生活过。”她认为自己很幸运:“我们去中国银行巴黎分行贷款时,他们一听说是周总理住过的房子,还给了我们一些优惠。”旅馆的1号住房,便是当年周恩来住过的那一间。这是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间。女主人告诉我,前来住宿的中国人并不多,但专程来参观的中国人却不少。周恩来的侄子和侄孙、蔡畅的女儿,还有那些研究历史的中国学者,都曾特意来这里小住。在房子没有被改造前,邓颖超也曾来这里看过。
1920年11月,22岁的周恩来来到了巴黎。1946年,周恩来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说:“当时正值大战之后,在法国容易找到工作,可以半工半读……在去法之前,我已和国内报纸订合同,给它们做特约通讯员,所以在法国一面读书,一面写文章。”据史料记载,周恩来主要为天津《益世报》《新民意报》写文章。有影响的有长达二万五千字的长篇通信《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波澜》,在天津《益世报》上分十天连续刊载。那时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周恩来从法国发回的通讯报导。
同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聂荣臻后来在自己回忆录中写道:“恩来在法国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住在巴黎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街17号一家小旅馆三楼第16号房间,唯一的一间住房不到10平方米,除了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木桌外,容不下多少别的东西,真可以说是"身居斗室"。这里既是他的住所,又是我们办刊物和进行党团活动的中心。人多了,实在装不下,就只好到广场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活动。每当我到恩来那里,总见他不是在找人谈话,就是在伏案奋笔疾书。吃饭常常是几片面包,一碟蔬菜,有时连蔬菜也没有,只有面包就着开水吃。”
我翻阅了“留言薄”,许多是中国游客写的,也有用法文、英文、俄文写的。邓颖超和他们的侄子、侄女都留有笔迹,几任驻法大使:韩克华、黄镇、姚广、吴建民……都有签名。一位前苏联汉学家伊凡诺夫访问后留下深情的题词。他说:“……周同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伟大的战士……他从这里起始,一生奉献于共产主义事业,毕其一生……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也是世界人民的伟大儿子……我们永远怀念他。”
我就要离开时,在住房一角一个不起眼的展柜里,偶然发现了一件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珍贵文物,淡黄纸复印件,是周恩来1929年7月下旬回国的时候,带回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给团中央的一封报告。里面写着对他的评语:“周恩来——浙江,年二十六,诚恳、温和,活动能力富足,说话动听,作文敏捷,对主义有深刻的研究,故能完全无产阶级化。英文较好,法文、德文亦可以看书、看报。本区成立的发启(起)人,他是其中的一个。曾任本区三届执行委员,热心耐苦,成绩卓着。1924年7月20日。”可惜我没有摄像、复制,只能手抄,至今保存在我的《出访笔记》中。
告别法中友协秘书长西蒙夫人时,我对她陪我寻访周恩来巴黎故居表示深情地谢意。她却说:“周恩来是世界名人,和平的旗手,我一向尊重他。今天有机会陪中国友人寻访他当年在法国的故居,也是我的荣幸。我又知道了许多,使我更加钦佩这位伟人。我永远会纪念他。”
Ⅸ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着名的人物曾经去过法国留学
1、钱钟书
钱钟书(1910年10月20日—1998年12月19日),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
2、潘玉良
潘玉良(1895—1977年),中国着名女画家、雕塑家。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美专,与徐悲鸿同学,1923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
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9年,潘玉良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3、傅雷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4、邓小平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
5、周恩来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
Ⅹ 中国第一批赴法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出了哪些重要领导
去法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重要的领导人有周恩来,邓小平等,他们都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是我们所敬爱的人民领袖,是我国的重要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