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1887年是什么时期

法国1887年是什么时期

发布时间:2022-12-25 17:20:25

Ⅰ 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标志之一,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它和纽约的帝国大厦、东京的电视塔同被誉为西方三大着名建筑。 1889年,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巴黎举办了大型国际博览会以示庆祝。博览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便是埃菲尔铁塔。它成为当时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的象征。 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居斯塔夫·埃菲尔。早年他以旱桥专家而闻名。他一生中杰作累累,遍布世界,但使他名扬四海的还是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铁塔。用他自己的话说:埃菲尔铁塔“把我淹没了,好像我一生只是建造了她”。当初,法国政府虽然决定在巴黎建造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铁塔,但提供的资金只是所需费用的1/5。埃菲尔为实现他的设计,曾将他的建筑工程公司和全部财产抵押给银行作为工程投资。 1887年1月28日,埃菲尔铁塔正式开工。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时,夏季每天工作13小时,终于,1889年3月31日这座钢铁结构的高塔大功告成。埃菲尔铁塔的金属制件有1.8万多个,重达7000吨,施工时共钻孔700万个,使用铆钉250万个。由于铁塔上的每个部件事先都严格编号,所以装配时没出一点差错。施工完全依照设计进行,中途没有进行任何改动,可见设计之合理、计算之精确。据统计,仅铁塔的设计草图就有5300多张,其中包括1700张全图。 建成后的埃菲尔铁塔高300米,直到1930年它始终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筑。如今,铁塔上增设了广播和电视天线,它的总高已达320米。站在塔上,整个巴黎都在脚下。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到1988年,“铁娘子”已迎接来自五大洲的游客1.23亿人次。 1989年3月31日,埃菲尔铁塔整整100岁。为此巴黎铁塔管理公司特地主持隆重的纪念活动,重现了百年前埃菲尔率众登顶的历史场景:身着黑色礼服、头戴宽边礼帽、手持国旗的“埃菲尔”和30名“知名人士”、“建筑工人”,在隆重的鼓乐声中拾级而上。当他把三色旗插上塔顶时,21响礼炮齐鸣,群鸽绕塔飞翔,彩色气球飘上蓝天。在铁塔2层平台的围栏上悬挂着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的“庆祝铁塔100岁”的彩色条幅。无数游客翘首目睹了这一壮观场面。 埃菲尔铁塔经历了百年风雨,但在经过本世纪80年代初的大修之后风采依旧,巍然屹立在塞纳河畔。它是全体法国人民的骄傲。 埃菲尔铁塔占地一公顷,耸立在巴黎市区赛纳河畔的战神广场上。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钢铁构成,塔身总重量7000吨。塔分三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115米,第三层274米。除了第三层平台没有缝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现已安装电梯,故十分方便。每一层都设有酒吧和饭馆,供游客在此小憩,领略独具风采的巴黎市区全景:每逢晴空万里,这里可以看到远达70公里之内的景色。 巴黎的标志 埃菲尔铁塔(又译“艾菲尔铁塔”)是法国巴黎着名铁塔,坐落在塞纳河南岸马尔斯广场的北端。1887年1月26日动工,1889年5月15日开放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征,那么,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 )就是现代巴黎的标志。 1889年适逢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法国政府决定隆重庆祝,在巴黎举行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博览会,以展示工业技术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并建造一座象征法国革命和巴黎的纪念碑。筹委会本来希望建造一所古典式的、有雕像、碑体、园林和庙堂的纪念性群体,但在700多件应征方案里,选中了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埃菲尔的设计:一座象征机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见的巨塔。 浪漫的巴黎人给铁塔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云中牧女”。以设计人法国着名建筑工程师埃菲尔的名字命名,并在塔下为埃菲尔塑了一座半身铜像。 钢铁杰作 塔身为钢架镂空结构,高324米,重10000吨。有海拔57米、 115米和274米的三层平台可供游览,第四层平台海拔300米,设气象站。顶部架有天线,为巴黎电视中心。从地面到塔顶装有电梯和1,710级阶梯。 铁塔采用交错式结构,由四条与地面成75度角的、粗大的、带有混凝土水泥台基的铁柱支撑着高耸入云的塔身,内设四部水力升降机(现为电梯)。它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预制梁架、150万颗铆钉、12000个钢铁铸件,总重7000吨,由250个工人花了17个月建成,造价为740万金法郎,每隔7年油漆一次,每次用漆52吨。这一庞然大物显示了资本主义初期工业生产的强大威力,与其说是建筑,不如叫做装配更为恰当。在设计、分解、生产零件、组装到修整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显示出法国人异想天开式的浪漫情 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29908.htm

Ⅱ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9年)是一段激进主义在法国乃至欧洲政治及社会层面横行的时期。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传统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法国大革命始于1789年5月的三级会议,革命的头一年第三等级的革命民众在6月发表了网球厅宣誓,7月攻占巴士底狱,8月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皇室在10月份返回巴黎。之后的几年间不断出现关系紧张的自由集会和保守的君主制度改革。

1792年9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随之在次年被推上了断头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实际上在法国革命中起到了主导角色,法国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战争取得了一个世纪以来法国未曾取得的胜利,并间接致使法国获取了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土地和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在国内,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了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倒台以后,督政府于1795年开始掌权,直到1799年拿破仑上台。

现代社会在法国革命中拉开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国家之间大规模战争的出现都是此次革命的标志性产物。在作为近代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所出现的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了拿破仑战争、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催生现代法国的革命。接下来的一个世纪,法国将在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政府及帝国政府下交替管治。

Ⅲ 法国各个王朝的顺序表

墨洛温王朝(481-751),法兰克王国
1 克洛维一世 (481-511) 2 克洛塔尔一世 (511-561) 3 希尔佩里克一世 (561-584) 4 克洛塔尔二世 (613-629) 5 达戈贝尔塔一世 (623-639) 6 克洛维二世 (639-657) 7 佩平二世 (687-714) 8 查理马特 (688-741) (“铁锤”查理)
编辑本段加洛林王朝(751-987),(西)法兰克王国
1 佩平三世 (751-768) 2 查理一世 (768-814) 3 路易一世 (814-840) (“虔诚者”路易) 4 查理二世 (843-877) (“秃头”查理) 5 路易二世 (877-879) (“口吃者”路易) 6 路易三世 (879-882) 7 卡洛曼 (883-884) 8 查理三世 (882-887) (“胖子”查理) 9 厄德 (888-898) 10 查理三世 (898-922) (“傻瓜”查理) 11 罗贝尔一世 (922-923) 12 鲁道夫 (923-936) 13 路易四世 (936-954) (“海外归来者”路易) 14 洛泰尔 (954-986) 15 路易五世 (986-987) (“懒惰者”路易)
编辑本段卡佩王朝(987-1328),法兰西王国
1卡佩一世 (987-996) 2 罗贝尔二世 (996-1031) (“虔诚者”路易) 3 亨利一世 (1031-1059) 4 腓力一世 (1059-1108) 5 路易六世 (1108-1131) (“胖子”路易) 7 路易七世 (1131-1180) (“小路易”) 8 腓力二世 (1179-1223) (“奥古斯都”) 9 路易八世 (1223-1226) (“狮子”路易) 10 路易九世 (1226-1270) (“圣路易”)——十字军亲征者 11 腓力三世 (1270-1285) (“秃头”腓力) 12 腓力四世 (1285-1314) (“美男子”腓力) 13 路易十世 (1314-1316) (“固执者”路易) 14 腓力五世 (1316-1322) (“高个子”腓力) 15 查理四世 (1322-1328) (“美男子”查理)
编辑本段瓦卢瓦王朝(1328-1515),法兰西王国
1 腓力六世 (1328-1350) 2 约翰二世 (1350-1364) (“好人”约翰) 3 查理五世 (1364-1380) (“贤明者”查理) 4 查理六世 (1380-1422) (“疯子”查理) 5 查理七世 (1422-1461) (“胜利者”查理) 6 路易十一 (1461-1483) 7 查理八世 (1481-1498) 8 路易十二 (1498-1515) (奥尔良支)
编辑本段昂古莱姆王朝(1515-1589),法兰西王国
1 弗朗索瓦一世 (1515-1547) 2 亨利二世 (1547-1559) 3 弗朗索瓦二世 (1559-1560) 4 查理九世 (1560-1574) 5 亨利三世 (1547-1589)
编辑本段波旁王朝(1589-1792),法兰西王国
1 亨利四世 (1589-1610) 2 路易十三 (1610-1643) (“正义者”路易) 3 路易十四 (1643-1715) (“太阳王”) 4 路易十五 (1715-1774) (“深受爱戴者”路易) 5 路易十六 (1774-1792) (“断头王”) 【路易十七】(注:挂名国王,由革命政权看管,夭折) 无王朝时代(1789-180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波拿巴王朝(1804-1814;1815),法兰西第一帝国1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二世】(注:挂名"罗马王")
编辑本段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
1路易十八(1814-1824) 2查理十世(法兰西国王1824-1830)
编辑本段奥尔良王朝(1830-1848),法兰西王国
路易-菲利普一世(“街垒国王”,原为大金融家)无王朝时代(1848-185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编辑本段波拿巴王朝(1852-1871),法兰西第二帝国
拿破仑三世(1852-1873),系拿破伦一世继女之子,拿破伦一世原配约瑟芬亲外孙

Ⅳ 1887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887年6月16日,法国里尔工人狄盖特为歌词谱上曲子,标志《国际歌》正式诞生。一个多世纪来,这首歌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把革命真理传遍五洲四海。列宁称其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初六日,中法两国代表在议定《续议商务专务》.
台湾建省,刘传铭首任台湾巡抚。

Ⅳ 关于法国的全部资料

法国
国名: 法兰西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France)

国名由法兰克部落之名演变而来,意为“勇敢的”“自由的”

国庆日:7月14日(1880年议会立法确认攻克巴士底狱日为国庆节以纪念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分别为蓝、白、红三色。法国国旗的来历有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据说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国徽:法国没有正式国徽,但传统上采用大革命时期的纹章作为国家的标志。纹章为椭圆形,上绘有大革命时期流行的标志之一——束棒,这是古罗马高级执法官用的权标,是权威的象征。束棒两侧饰有橄榄枝和橡树枝叶,其间缠绕的饰带上用法文写着“自由、平等、博爱”。整个图案由带有古罗马军团勋章的绶带环饰。

国歌:《马赛曲》

国花:鸢尾花

国鸟:公鸡

国石:珍珠

国家元首:总统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当选,2002年5月连选连任;总理德维尔潘(Dominique)。

自然地理:面积为55.16万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岛)。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濒临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等。法意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为欧洲最高峰,也是欧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卢瓦尔河(1010公里)、罗讷河(812公里)、塞纳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往东南由600毫米递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062.8万(2000年),包括350万外国侨民,其中140万人来自欧盟各国。通用法语。居民中81.4%的人信奉天主教,6.89%的人信奉穆斯林教,其他人信新教、犹太教、佛教等其它宗教。

首都:巴黎(Paris) ,人口1060万(1999年)。

行政区划:分为大区、省和市镇。省下设专区和县,但不是行政区域。县是司法和选举单位。法本土共划为22个大区、96个省、4个海外省、4个海外领地、2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区。全国共有36565个市镇,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万个,人口超过3万人市有231个,人口超过10万的市有37个。22个大区是:阿尔萨斯、阿基坦、奥维尔涅、布尔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区、香槟-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贡岱、巴黎大区、朗克多克-鲁西翁、利姆赞、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莱海峡、下诺曼底、上诺曼底、卢瓦尔地区、皮卡尔迪、布瓦图-夏朗德、普洛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罗讷-阿尔贝斯。4个海外省是:瓜德鲁普、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留尼旺。4个海外领地是: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法属南半球和南极领地。2个地方行政区是:马约特岛、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

简史: 公元前高卢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高卢人总督恺撒占领了全部高卢,从此受罗马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10世纪后,封建社会迅速发展。1337年英王觊觎法国王位,爆发“百年战争”。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占,法王被俘,后法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于1453年结束百年战争。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废除君主制,并于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国。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夺取政权,1804年称帝,建立第一帝国。1848年2月爆发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1851年路易·波拿巴总统发动政变,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国。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后,于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国直到1940年6月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德国,至此第三共和国覆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国军队残酷镇压。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德国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临时政府,戴高乐担任首脑,1946年通过宪法,成立第四共和国。1958年9月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1964年1月27日,同中国建交。

政治: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5年(2000年6月改为5年,定于9月24日举行全民公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任免总理和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总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在总统不能履行职务或空缺时总统离职期间由参议院议长代行总统职权。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拥有制定法律,监督政府,通过预算,批准宣战等权力。国民议会共有577个议席,任期5年,采用两轮多数直接投票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共321席,参议员任期9年,每3年改选1/3,以省为单位,由国民议会和地方各级议会议员组成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1995年7月31日,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这项法案使总统有权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来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法国总统在政府或参议院、国民议会的建议下,可将所有事关公共权力组织、法国经济或社会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决。总统府——爱丽舍宫,总理府——马提翁宫,国民议会——波旁宫。

经济:法国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世界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建筑为三大支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逐步减少的趋势。第三产业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电信、信息、旅游服务和交通运输部门业务量增幅较大,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70%。法国商业较为发达,创收最多的是食品销售,在种类繁多的商店中,超级市场和连锁店最具活力,几乎占全部商业活动的一半。法国铁矿蕴藏量约为70亿吨,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依赖进口。煤储量约为210亿吨(其中褐煤100亿吨),有开采价值的约为14.7亿吨。铝土矿储量约9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石油储量只有3000多万吨。天然气储量2500亿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依赖进口。水力资源约为1000万千瓦,核能,水力资源和地热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约1500万公顷,占欧盟森林总面积的25%,人均拥有绿化面积0.2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6.7%。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随着法国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法共有土地面积5500万公顷,其中61%为农业用地、27%为林业用地、12%为非农业用地。农业用地的96%为家庭所有。农业的传统地区结构为:中北部地区是谷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产区,西部和山区为饲料作物主产区,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区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产区。机械化是法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外贸出口获取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欧洲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24家在法国,世界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7家在法国,法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场的11%。法国是世界着名的旅游国,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都是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尔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法国一些着名的博物馆收藏着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法国也是世界贸易大国,其对外贸易有两个特点:一是进口大于出口,造成贸易逆差,进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和军火等;另一是非产品化的技术出口增长较快,纯技术出口在整个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要。法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高于美、日等国,其中主要来自增值税,其它还有所得税、公司税、社会福利税等。

文化:17世纪开始,法国的古典文学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相继出现了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维克多·雨果、福楼拜、小仲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其中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译成世界文学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侦探小说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侠盗亚森罗平,和乔治·西姆农的梅格雷探长。近现代,法国的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颇有创新,不但出现了罗丹这样的雕塑艺术大师,也出现了像莫奈和马蒂斯等印象派、野兽派的代表人物。从17世纪开始,法国在工业设计、艺术设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关实用美术、建筑、时装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也早已凭借其“法国制造”的商业硕果而闻名海外。法国人喜爱体育运动,比较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足球、网球、橄榄球、地滚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车环形赛等。比较有名的大学有巴黎大学、里昂大学等。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每年5月在法国东南部海滨小城戛纳举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为期两周左右。1956年最高奖为“金鸭奖”,1957年起改为“金棕榈奖”。

新闻出版:主要报纸有:《费加罗报》、《世界报》、《法兰西晚报》、《解放报》、《巴黎日报》。地方报纸主要有:《西部法兰西报》,它是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北方之声》。主要周刊有:《快报》、《观点》、《新观察家》、《巴黎竞赛画报》、《费加罗杂志》等。法约有6000家出版社。 通讯社有: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创立。法国国家广播公司成立于1975年,下设6个广播电台。此外,还有国家广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资的17个独立的地方台。为加强对外宣传,国家广播公司专设独立的法国国际台,对外广播几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过法令,取消国家对电台的垄断,允许私人和团体设立电台。目前,全国私营电台近1300家,主要有卢森堡电台、蒙特卡洛电台、欧洲一台等。现有4家全国性国家电视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线电视台,另有许多可通过卫星接收的电视频道。

名胜:巴黎凯旋门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现称戴高乐将军广场)的中央,是法国为纪念拿破仑1806年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12条大街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势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筑师夏尔格兰设计,1806年8月奠基,历时30个寒暑,于1836年7月落成。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门,中心拱门宽14.6米,门楼以两座高墩为支柱,中间有电梯上下。在拱形圆顶之上有三层围廊,最高一层是陈列室,这里展示着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第二层收藏着各种法国勋章、奖章;最低一层则是凯旋门的警卫处和会计室。

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被视为巴黎的象征。因法国着名建筑师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建造而得名。建于1887—1889年。塔高300余米,塔身重达9,000吨,分三层。第一层平台距地面57米,设商店和餐厅;第二层平台高115米,设有咖啡馆;第三层平台高达276米,供游人远眺,底部面积1万平方米,在第三层处建筑结构猛然收缩,直指苍穹。从一侧望去,象倒写的字母“Y”。该塔由1.8万余个组成部件和250多万个铆钉构成。有电梯或徒步登塔顶。入夜,塔顶发出转动着彩色探照灯光,防飞机碰撞。塔旁竖立长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顶安放斯塔夫埃菲尔镀金头像。

卢浮宫 (Palais Louvre)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原是一座中世纪城堡,16世纪后经多次改建、扩建,至18世纪为现存规模。占地约45公顷。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纪念日时,法国“国民公会”决定把昔日的皇宫辟为国立美术博物馆;同年11月18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其全部工程于1857年完成。在卢浮宫口字形正殿的西侧,伸展出两个侧厅,中间的空地形成卡鲁赛广场。宫的东侧有长列柱廊,建筑巍峨壮丽。其画廊长达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纪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期间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馆藏品达40万件。卢浮宫美术博物馆分为6大部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埃及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雕像馆;历代绘画馆。展览按不同流派、学派和时代划分。一层展出雕刻。二层油画,三层是素描和彩粉画。八十年代初,法国政府实施扩建和修复卢浮宫的“大卢浮宫计划”。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最着名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规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筑上的价值而着称。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绪利曾设想将两座较早的巴西利卡式(长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高圣坛于1189年举行奉献仪式,1240年唱诗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门廊、祈祷室和其他装修在其后的一百年中陆续建成。内部平面130×48米,屋顶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顶始终未建。教堂经过历代的损坏不得不 于19世纪重修,只有三个巨大的圆花窗仍保持着13世纪的彩色玻璃。后堂的飞扶垛特别雄健优美。

巴士底狱遗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于巴黎市区东部、塞纳河右岸,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军事堡垒。“巴士底”一词的法文原意是“城堡”。这座古城堡拥有8座巍峨坚固的炮台,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1380-1422年,这座城堡被改为王家监狱。整座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墙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楼,四周掘有宽24米的深沟,设吊桥进出。早在16世纪,这里就开始关押囚禁政治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在法国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狱已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毁了巴士底狱,在其旧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广场,并把拆下来的石头铺到塞纳河的协和桥上,供路人践踏。1830年,法国人民又在广场中心建立起一座纪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体,人称“7月圆柱”,在柱顶端是一尊右手高举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断的锁链象征着获得了自由。在监狱遗址前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大家在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国将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

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埋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先贤祠中的艺术装饰非常美观,其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绘画的主题改变,先贤祠具有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性。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和大仲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常也简称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这座设计新颖、造型特异的现代化建筑是已故总统蓬皮杜于1969年决定兴建的,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地上6层。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着名广场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广场始建于1757年,是根据着名建筑师卡布里埃尔的设计而建造的。因广场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骑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又被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又将其改称为“协和广场”,后经名建筑师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终于1840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这是路易-菲利普于1831年从埃及卢克索移来的着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记载着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迹。石碑两侧各有一座喷水池。池中精致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广场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别象征着8座在法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马赛、波尔多、南特、鲁昂、布勒斯特、里尔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奋起捣毁了路易十五的铜像,并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香榭丽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星形广场,全长约1800米,街道最宽处约120米,是横贯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丽舍”是“田园乐土”的意思。过去,这里曾是一片低洼潮湿的空地。17世纪路易十四在位时,曾在这里植树造林,使之成为专供宫廷贵族游乐的禁区。后来,图勒里公园的东西轴线向西延伸,在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长的林荫道。以后又加扩展。1709年才将其命名为香榭丽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万街为界,分成风格迥异的东西两段。幽静的东段体现了田园风光,长约700米,一排排梧桐苍翠欲滴,街心花园夹在万木丛中时隐时现。东端的星形广场中央有巍峨雄伟、遐迩闻名的凯旋门。大街附近有波旁宫、玛德琳娜大教堂。这里还有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市府大厦和爱丽舍宫等名胜古迹。西段长1100多米,西端的协和广场是巴黎的另一个交通要冲。法国的一些重大节日——7月14日国庆阅兵式、新年联欢都在这条着名的街道上举行。

历史名人:法国剧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50年代,莫里哀开始编演一些闹剧及喜剧《冒失鬼》()。1658年回巴黎主要从事古典主义喜剧创作,一系列作品问世,如《可爱的女才子》(1659)、《斯卡纳莱尔》(1660)、《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创作高峰阶段,主要剧作有《伪君子》(1664)、《唐璜》(1665)、《吝啬鬼》(1668)等。1668年以后,莫里哀还写了一些讽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写了30多部喜剧。他塑造人物性格适当引入了闹剧因素,充分运用日常语言等方面对喜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莫里哀于1673年病逝。

伏尔泰( 1694-1778年):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原名弗朗索瓦玛利阿鲁埃,伏尔泰是笔名。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一亲身感安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青年时代因发表反对封建贵族统治的作品,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1725年出狱后,旅居英国三年。他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实行君主立宪。伏尔泰创作了许多着作,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着作有:《哲学辞典》、《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路易十四时代》等。还写过有关中国的历史剧《中国的孤儿》。

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生于日内瓦钟表匠家庭。当过仆从、秘书、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认为私有制是人民群众遭受社会压迫的根源,但不主张彻底消灭私有制。主要着作有《社会契约论》(旧译《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等。

拿破仑 ·波拿巴(1769-1821年):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8-1814年)。生于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毕业于巴黎军事学院,曾任炮兵少尉、少校。1793年土伦战役中立下战功,破格提为准将。督政府时期率军进攻意大利(1796年)和埃及(1798)。1799年11月发动政变,成立执政府。1804年称帝。1812年对俄战争溃败,帝国瓦解。1815年在滑铁卢战败。被流放到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岛。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维克多·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维克多·雨果出身于军官家庭。童年时随父到过意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时代他走上了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道路。1831年发表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开始时,维克多·雨果已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并当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成为法国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维克多·雨果立即发表宣言进行反抗,不幸遭到失败。同年12月,维克多·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鲁塞尔。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维克多·雨果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并坚持写作。186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维克多·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于巴黎。维克多·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当维克多·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外交: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创始国及重要成员、北约成员(但不参加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自1958年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以来,历届政府基本沿袭戴高乐制定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民族独立。欧盟是法外交的立足之本。法致力于推动欧洲建设,将欧盟建设成真正独立一极,发挥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多极化,发展、加强欧亚等区域间合作;在大国间左右逢缘,争取有利地位;保持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推动发达国家增加对非援助;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及有关热点事务;加强同亚洲、拉美的政治、经济关系。

Ⅵ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

1884-1893年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分化和遭质疑的时期。1887年法国着名的自然主义小说家左拉的作品《土地》出版,5位年轻作家联名发表文章,攻击左拉,自然主义文学开始走向衰落。

Ⅶ 介绍一下法国巴黎吧!

巴黎是法国的政治中心。从历史上讲,1789年7月14日以前,巴黎是法国历代王朝的京都。此后,便一直是法国权力机构的所在地。今天,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等也都设在这里。

文字介绍

巴黎是法国的文化中心。那里有众多的世界闻名的大学、学院、图书馆以及博物院、展览馆、剧场、剧院及1985年5月落成的“晶球”全景电影院等。巴黎是文学家、艺术家的摇篮。如果说巴黎的生活场景是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等大文豪的创作源泉,那么塞纳河便是印象主义画派的母亲。1858年,17岁的克洛德?莫奈便在画家欧仁、布坦的指导下,开始静静地坐在塞纳河边,细心地观赏和描绘着阳光的变化。

由夏特勒广场放射状建设的城市

以夏特勒(Chatelet)广场为基点,其周围到香榭大道都是市中心(Centre),亦即这块巴黎市中心是全城最古老,但也最热闹的地点。市中心的“中心”是为塞纳河所围绕的西堤岛(Cite)上的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和巴黎地方法院(Conciergerie)。西堤岛之北,是协和广场(Pl. de Concorde)、巴黎歌剧院(即加尼埃歌剧院)、马德莲教堂(Sainte Marie Madeleine)、罗浮宫(Palais Louvre)、杜勒丽花园(Parc des Tuileries)等都位于右岸市中心这一地区。从卡卢索凯旋门(Arc de Triumphe Caroussel)为起点,进入杜乐丽花园,经协和广场方尖碑,顺着香榭大道直通庄严的凯旋门,再延续到拉德芳斯(La Defense)的方舟建筑(Grande Arche),这条中轴线是举世知名的风景线。

若以香榭大道为分界线,往西看,巴黎的象征——艾菲尔铁塔、荣军院(Les Invallides)在左岸。更北一些,蒙马特山丘上的圣心堂(Basilique Sacre Coeur)白色尖顶彷如地标似地耸立,是仅次于艾菲尔铁塔高度的巴黎地标景物。

利尔克曾说:“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上十大名城之一。它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城跨塞纳河两岸。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环城公路以内的巴黎城市内,面积105平方米公里,人口200多万;大巴黎包括城区周围的七个省,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万,几乎占全国人口的1/5,是法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

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城市自身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人们漫游这座城市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既保留着许多闻名世界的历史遗迹,又有许多宏伟壮丽的现代化建筑,有“花都”之美称。

巴黎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法国政府以及各大财团、公司的总部几乎都设在巴黎。在文化设施方面,巴黎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现代艺术文化中心——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还拥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像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协和广场、卢浮宫、凡尔赛宫等更是让人留连忘返。经济生活方面,重建和改建了古老的商业中心区,如兴建了210米高,58层的蒙马纳斯摩天大厦。新建和扩建了巴黎四周的卫星城市,使市民有了比较宽敞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巴黎不仅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活动的重要场所。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在这里召开;各种各样的国际比赛、表演在这里举行;各行各业的专业展览会在这里举办。常设的国际组织也很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今天的巴黎,不仅是法国,也是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备受世界的瞩目。

凡尔赛宫

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驰名世界,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村落,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尔赛树林中建造的狩猎宫。1661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华的王宫。是着名建筑师勒·沃·哈尔都安和勒·诺特尔精心设计而成的。该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朝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有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凡尔赛宫的外观宏伟、壮观,内部陈设和装璜更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而来的中国古代的精美瓷器。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而塑的铜雕丰姿多态,美不胜收。1789年路易十六当权时,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奢侈豪华,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终于引起人民的愤慨,大革命期间,凡尔赛宫几乎被荒废。直至1837年,路易·菲利浦才重新修理,把它改为法兰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美术、雕刻等许多艺术品。

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达200多万。南北宫和正宫底层处路易·菲利浦起已改为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肖像画、雕塑、巨幅历史画以及其它艺术珍品。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之外,法国总统和其它领导人也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国家首脑和外交使节。

巴黎圣母院

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埃菲尔铁塔

1887年1月26日动工,1889年5月15日开放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埃菲尔铁塔占地1公顷,耸立在巴黎市区赛纳河畔的战神广场上。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钢铁构成,塔身总重量7000吨。塔分三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115米,第三层274米。除了第三层平台没有缝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现已安装电梯,十分方便。每一层都设有酒吧和饭馆,供游客在此小憩,领略独具风采的巴黎市区全景:每逢晴空万里,这里可以看到远达70公里之内的景色。埃菲尔铁塔脚下是战神校场(Champs-de-Mars)的绿荫区。过去这里是练兵场,现在是公园。古时候以及大革命时代,这里是举办许多节庆活动的地方,比如由罗伯斯庇尔发起的1794年6月8日庆祝的“至上节”。

到了近代,大片地方曾被用作举行数次世界博览会场所。

今天,这座1908至1928年由佛尔米热负责设计的公园被几条宽阔的林荫大道所分割,成为好几座花圃和小巧的水面。

凯旋门

地处宽阔的星星戴高乐广场。这里是乡赛丽寨大街的尽头,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点。从戴高乐广场向四面八方延伸,有12条大道。宏伟、壮丽的凯旋门就耸立在广场中央的环岛上面。这座拱门是在拿破仑时期1806年由夏尔格兰负责动工建筑的,被用来纪念法国大军。

凯旋门建成于1836年。它只有一个拱洞,上为桶形穹窿,其规模超过了罗马的康斯坦丁凯旋门。高50米,宽45米,凯旋门的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其中最着名也是最精美的一幅就是位于面向乡塞丽寨大街一面右下侧的那幅浮雕,上面描绘了1792年义勇军出征的情景,这一名作取名《马赛曲》。拿破仑大捷庆祝仪式的场面则被刻在这幅浮雕上方的其他位置,在顶端的盾形饰物上刻有每场战役的名称。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处“无名战士墓”,每到傍晚,这里便燃起不灭的火焰。建筑物里还有一座小开支的纪念馆,馆内记载着这座纪念性建筑物的历史,在那里,游人可以看到558位将军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划着线,那是因这些人都是在战斗中阵亡的。

巴黎美食

法国酒店有很多浪漫的故事,它的评星依据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酒店的历史和品牌。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最爱——巴黎游艇公司的“唐璜号”,是塞纳河上的一艘豪华艇,该家公司兼营陆上及水上的餐饮。它的客人不乏影艺明星、政治人物及社会名流。

唐璜号每天仅一个航次,每晚准时8:30登船,每航次约3小时。每个航次,包括一份有鹅肝酱在内的套餐及水酒,仅790法郎。它另外还有二艘10人小船,包船连餐饮在内,每小时仅2500法郎,不过这些餐点均为冷盘,热盘另外加收费用。

老手艺餐馆位于交通繁忙的意大利广场旁,与十三区的中国城近在咫尺,两地步行仅10分钟。里面全是用粗犷木头来装潢的,这些木头流露着法国古老乡村的拙味、自然味,捕捉的是法国古老家庭的气氛。

巴黎购物

在巴黎购物是享受。在香榭丽舍大街的时装店和化妆品店中,给人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店似乎并不是销售商品,而是在推展理念,在引导潮流。

巴黎的商品比较贵,但大都不离谱,只要别瞎买,一般都会物有所值。

要小心在那些密布在着名景点旁边的纪念品、工艺品店里,不同的店相同的货会相差很大价格,少的差上30%-50%,多的竟然差上一倍,而且有不少纪念品实际都是中国制造。

巴黎交通

在巴黎市区,每500米内最少就有一个地下电车站,可是它一年总要罢工几次。这期间担任运输主力的是METRO、RER、RATP,它们从每天清晨5:00到午夜12:30,几乎无止无休地提供服务,在有效时间及有效距离内,都可一票通用。

Ⅷ 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法语:Maison de Bourbon)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地统治纳瓦拉(1555-1848)、法国(1589-1848)、西班牙(1700至今)、那不勒斯与西西里(1734-1816)、卢森堡(1964年至今)等国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王朝。由于其父系祖先为卡佩王室成员,因此亦被某些人称为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员都以保守着称,因此在美式英语中,波旁一词成为对极端保守主义者的称呼。
法国波旁王室鸢尾花国旗
“旧政权(ancien Régime)”时期的波旁王室旗帜——“白旗(drapeau blanc)又称鸢尾花旗(fleur-de-lis)。”,波旁王朝复辟时,三色旗曾经被废除,而用王室的鸢尾花旗(fleur-de-lis)。然而1830年7月革命后,三色旗再度成为法国的国旗,并延续至今。
【波旁王室的起源】
波旁王室,顾名思义便是起缘于法国中部的波旁地区。而这个采邑最早出现于13世纪初,是法王一位家臣,即是今天波旁王室成员的母系祖先的私人封地。而其成员的父系祖先可追溯到来自卡佩王室的法王路易九世。路易九世之子克莱蒙伯爵罗贝尔与其子孙通过他和波旁领地的女继承人勃艮第的比阿特丽斯的婚姻,获得了对波旁公国的统治权。他们二人的长子路易在1327年获封为波旁公爵。自此以后,他的子孙以封国波旁为姓,因此这次受封被视为波旁王室的起源。
虽然波旁的主系家族在1523年,因其公爵夏尔三世涉嫌叛国,而被褫夺爵位,失去领地。但其波旁家族分支经过二百多年的繁衍,亦已获得不少其他爵位。而当中的拉马尔什-旺多姆分支(La Marche-Vendôme),成为了日后波旁王室的主轴。
【波旁王室的发展】
◆起家于纳瓦拉
自1523年起,由于出现继承人问题的争议,波旁公国的爵位一直空缺,其资产暂时归属法国王室。1527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波旁公国爵位授予旺多姆公爵夏尔。自此,拉马尔什-旺多姆分支获得了波旁公国,而这个公国也是波旁家族日后夺得法国王位的重要资本。
夏尔的儿子,第9代波旁公爵安托艾涅·德·波旁于1548年10月12日与纳瓦拉女王储让娜·达布雷特结婚。他们的长子亨利·德·波旁在1572年母亲去世后继承了纳瓦拉王国,是为纳瓦拉王恩里克三世,自此波旁家族入主了这个王国。虽然此时的纳瓦拉的疆域只是全盛时期的一小半,但足以成为日后波旁家族争夺法国王位的重要基地。
◆入主法兰西
亨利·德·波旁在纳瓦拉时,跟随母亲信奉胡格诺派。由于亨利的法国贵族的身分,在他继位为纳瓦拉王的时候,就成为了法国胡格诺派的领袖。再加上波旁家族的其他分支,和主导法国政坛,以天主教狂热份子为主的吉斯家族出现了纷争。导致亨利无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残酷的法国宗教战争。为求自保,亨利数次改信天主教,但私底下依旧保持自己对胡格诺派的忠诚。
宗教战争不但夺取大量法国平民伤亡,也间接导致了瓦卢瓦-昂古莱姆家族的人丁凋零。昂古莱姆王朝的第二代王亨利二世的三个儿子都成为了法国国王,而当中弗朗索瓦二世和查理九世皆在青年早逝。他们的弟弟亨利三世继承了王位,而他们最小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成为王储。1584年,弗朗索瓦王储死去,法国王位只可传予波旁家族,亨利·德·波旁成为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并被软禁在法国宫廷里,接受王家的庇护。
亨利·德·波旁具有的胡格诺派背景,导致很多法国天主教的不满,令他的入主法国之路充满危机。而另一方面在血缘上,波旁家族的另一个分支,布赛特分支(Bourbon-Busset)与亨利所属的拉马尔什-旺多姆分支相比,更亲近于当权的瓦卢瓦-昂古莱姆家族。只是布赛特分支的祖先,因婚姻未获法王路易十一的钦准,而被取消王位继承资格。但最终亨利·德·波旁在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后,顺利即位为法国国王。而纳瓦拉王国亦同时并入法国,纳瓦拉国王也成为以后历任 法王众多头衔的其中一个。
亨利四世即位后,主动结束了困扰法国多年的宗教战争,令法国的经济得以复苏。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施行宗教宽容政策,令很多信奉基督新教的手工业者留在法国,促进了法国经济的繁荣。但亨利四世的宗教宽容政策,随着他的驾崩而被终止施行。
◆染指西班牙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最后的男丁,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卡洛斯二世的遗诏,是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外甥,来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次孙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奥地利表亲。路易十四捍卫孙子继承权的强硬立场,导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于1702年爆发。
战事持续到1711年,此时波旁王室已在西班牙站稳了脚,且表示愿意为英荷两国商人提供贸易优惠和保障,导致哈布斯堡联军的瓦解。1714年,西奥两国签署和约,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承认波旁王室入主西班牙,但腓力五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自此,西法两国波旁王室正式分家,也揭开了波旁王室对断断续续统治西班牙三个多世纪的首页。
【波旁王朝的衰弱与复辟】
◆对外战争
17和18世纪之交,波旁封建专制王权逐渐由盛而衰。在国外,波旁王朝进行了几场旷日持久的欧洲战争,1756~1763年,在以英国、普鲁士、汉诺威为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萨克森、瑞典、西班牙为另一方的七年战争中败于英国。
◆法国大革命
法国的宗教宽容时期随着亨利四世的驾崩而逝去,随后的波旁君主恢复了对基督新教徒的压迫,导致大量信奉胡格诺派的手工业者离开法国,加上王室生活挥霍,国家连年用兵,导致法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而随经济衰退而来的还有社会矛盾,税制不公、政府腐败、罗马天主教会特权和土地兼并严重等因素都增加了法国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美国独立战争引起民主思潮和法国国内的启蒙运动思潮,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催化剂。
1789年,由于法国王室的财政问题,法王路易十六被迫重开三级会议,但增税的要求遭到否决,导致法资产阶级和王室的武装斗争开始。初时资产阶级代表仅是将国家体制有君主专制转为君主立宪制,但亦遭到欧洲列强的反对,继而借机入侵法国。而此时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涉嫌向娘家奥地利通风报信,惹来极大民愤。波旁王朝终于在1792年8月10日被巴黎民众的起义推翻。最终,路易十六在1793年1月21日成为法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送上断头台的君主。
在路易十六被处决后,部分保王党人士宣称其长子,王太子路易-夏尔为法王路易十七。但那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已经成立,这宣称也无实际效用。而路易十七也没熬过法国大革命,于1795年在狱中死去,得年20岁。此后,路易十六的弟弟,流亡俄罗斯的普罗旺斯伯爵路易成为王位继承人。
◆王朝复辟时期
法国大革命期间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仑这个法兰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国和拿破仑的霸业并不能维持很久。1814年,拿破仑倒台,在反法联军和法国国内拿破仑军中的新贵的奉迎下,流亡英国的普罗旺斯伯爵返国即位为法王路易十八。在军队和资产阶级的压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倾向自由主义的宪法。
但好景不长,拿破仑于1815年3月杀回巴黎,重建帝国,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铁卢战役过后,路易十八得以复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维护保王党在国会的势力。而一些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政策,亦因被认为倾向于自由主义而被两人废除。这些举动令波旁王朝渐失民心,最终导致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爆发。
◆波旁-奥尔良王朝
查理十世保守的政策在1830年终于惹来了革命。在那一年法王查理十世试图推行镇压法令,触发一场叛乱,史称“七月革命”。革命过后,法国国会让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三世以法王路易十三的后代支系第八代孙的身分继承王位,正式称号为“法兰西人的国王”路易-菲利浦。由于他以波旁-奥尔良为姓氏,因此他的七月王朝,亦被成为波旁-奥尔良王朝。
路易·菲利浦采取中间路线,但依然无法解决法国经济持续衰退的问题。1846年的工农业萧条,令他被迫于1848年退位。自此以后,没有任何一位波旁王室及其分支成员能再次统治法国,而法国波旁王朝而正式落下帷幕。
【波旁王室现况】
1830年革命后,查理十世被迫逊位。但拥护他的保王党人拒绝承认这个决定,继续奉他和他的子孙为法王。而路易-菲利浦在1848年退位后,他的支持者也继续拥护他和他的子孙为法王。因此,法国的保王党分裂两个支持不同觎位王子的派系,一个是支持夏尔十世和其后代的主系派(Légitimisme)和奥尔良支系派(Orléanisme)。
而夏尔十世的孙子尚博伯爵亨利去世,根据法国基于撒利法的传位法则,王位优先继承权应该给予尚博伯爵的最亲近的血亲,讽刺的却是当时奥尔良支系派的首领巴黎伯爵菲利浦。主系派支持者并不想和奥尔良支系派合流,因此不惜否认当年西班牙王腓力五世放弃对法国王位继承权决定的合法性,拥立伯爵在西班牙的表亲,西班牙王位卡洛斯派首领莫提逊伯爵胡安为他们的首领。
由于莫提逊伯爵对法王位的继承合法性备受质疑,不少主系派的保王党人转而支持奥尔良支系,再加上莫提逊伯爵曾孙在1936年无嗣而亡,不受欢迎的西班牙王阿方索十三世成为主系派领袖,令奥尔良支系派成为波旁保王党的主流。
主系派今日的首领是安茹及加的斯公爵路易·阿方索·德·波旁-丹皮埃尔,他是西班牙王阿方索十三世的长子嫡孙。而奥尔良支系派巴黎伯爵亨利·罗伯特·德·波旁,他是法王路易·菲利浦的第六代孙。
【西班牙波旁王朝世系】
1、腓力五世(1700-1746)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之孙,1724年1月宣布让位于王太子路易斯。
2、路易斯(1724)
腓力五世长子,只当了七个月国王即病死,其父只好重返王位。
3、费尔南德六世(1746-1759)
腓力五世次子。
4、卡洛斯三世(1759-1788)
腓力五世第三子,费尔南德六世异母弟。
5、卡洛斯四世(1788-1814)
卡洛斯三世之子,1808年被迫让位于其子费尔南德,在拿破仑干预下旋又复位,晚年被放逐到罗马,并死在那里。
6、费尔南德七世(1808,1814-1833)
卡洛斯四世之子。
(1809-1813,西班牙王位为拿破仑之弟约瑟夫占据,1814年费尔南德七世复位,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
7、伊莎贝拉二世(1833-1868)
费尔南德七世长女。由她开始波旁王权转入母系,1868年被废黜。
1870-73年西班牙国内混乱,王位由意大利国王阿马德奥一世占据。1873-74年为共和政体。
8、阿方索十二世(1874-1885)
伊莎贝尔二世长子。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
9、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
阿方索十二世遗腹子,17岁前由母后摄政。
1923年西班牙爆发军事政变,普里莫将军施行独裁统治,阿方索十三世不明智地予以默认。1931年他被迫流亡国外,宣布传位于儿子、巴塞罗那伯爵唐·胡安,但胡安从未能登上王位。1931-39年,西班牙维持了8年的共和政体。
1939年,陆军总参谋长佛朗哥在内战中获胜上台,开始长达36年的国家主义政体。
10、胡安·卡洛斯(1975年至今)
唐·胡安之子、阿方索十三世之孙。1947年佛朗哥宣布西班牙为君主国,1969年指定胡安·卡洛斯为未来国王,1975年11月22日,佛朗哥死后两天即位,波旁王朝第三次复辟。
【法国波旁王朝(正统)世系】
亨利四世 1572年6月9日-1610年5月14日
路易十三 1610年5月14日- 1643年5月14日
路易十四 1643年5月14日- 1715年9月1日
路易十五 1715年9月1日- 1774年5月10日
路易十六 1774年5月10日- 1792年8月10日
路易十七 1793年1月21日- 1795年6月8日
在路易十六被处决后,部分保王党人士宣称其长子,王太子路易-夏尔为法王路易十七。但那时法国已为共和国,这宣称也无实际效用。
波旁王朝首次复辟
路易十八 1814年5月2日- 1815年3月13日
波旁王朝二次复辟
路易十八(复位) 1815年7月8日- 1824年9月16日
夏尔十世 1824年9月16日- 1830年8月2日
路易十九1830年8月2日- 1830年8月2日
当时夏尔十世退位时,宣布让位与儿子路易-安扥瓦内王子,是为路易十九,但路易十九随即让位与路易-菲力浦,因此有人认为路易十九不曾在位
波旁王朝正统派继承人
昂利五世 尚博尔伯爵
1844年6月3日 -1883年8月24日
让三世 蒙提宗伯爵
1883年8月24日 -1887年11月21日
夏尔十一 马德里公爵,安茹公爵
1887年11月21日- 1909年7月18日
雅克一世 马德里公爵,安茹公爵
1909年7月18日 -1931年10月2日
夏尔十二 圣·海梅公爵,安茹公爵
1931年10月2日 -1936年9月29日
阿尔封斯一世 西班牙国王
1936年9月29日 -1941年2月28日
昂利六世 西班牙王子、塞戈维亚公爵、安茹公爵
1941年2月28日 -1975年3月20日
阿尔封斯二世 加的斯公爵、安茹公爵
1975年3月20日 -1989年1月30日
路易二十 安茹和波旁公爵
1989年1月30日 在位 至今
[编辑本段][波旁-奥尔良王朝(七月王朝)世系]
法兰西人的国王路易·菲利浦
1830年8月9日- 1848年2月24日
波旁王朝奥尔良派继承人
路易-菲利普一世 法兰西人的国王
1848年8月9日 -1850年8月26日
菲利普七世 巴黎伯爵
1850年8月26日 -1894年9月8日
菲利普八世 奥尔良公爵
1894年9月8日- 1926年3月28日
让三世 吉斯公爵
1926年3月28日- 1940年8月25日
昂利六世 巴黎伯爵
1940年8月25日- 1999年6月19日
昂利七世 巴黎伯爵,法兰西公爵
1999年6月19日 在位 至今
[那不勒斯及西西里世系]
那不勒斯及西西里国王
那不勒斯王卡洛七世
(西西里王卡洛四世)
1734年12月1日- 1759年10月6日
那不勒斯斐迪南多四世
(西西里王斐迪南三世 )
那不勒斯:
1759年10月6日-1799年1月23日
1799年6月13日-1806年3月30日
1815年5月3日-1816年12月12日
西西里:
1759年10月6日- 1816年12月12日
两西西里国王
两西西里王斐迪南多一世 1816年12月12日- 1825年1月4日
两西西里王弗朗切斯科一世 1825年1月4日- 1830年11月8日
两西西里王斐迪南多二世 1830年11月8日- 1859年5月22日
两西西里王弗朗切斯科二世 1859年5月22日- 1860年12月17日
两西西里王位继承人
弗朗切斯科二世 1860年-1894年
阿方索一世 1894年-1934年
斐迪南三世 1934年-1960年
阿方索二世 1960年-1964年
卡洛一世 1964年至今 卡拉布里亚公爵。
[帕尔玛公爵世系]
帕尔马公爵卡洛一世 1731年12月29日- 1735年10月3日
帕尔马公爵菲利波 1748年10月18日- 1765年7月18日
帕尔马公爵斐迪南多 1765年7月18日- 1802年10月9日
帕尔马公爵路易斯 1802年10月9日- 1803年5月27日
帕尔马公爵卡洛二世 1847年12月17日 -1848年8月18日
1848年4月11日-1849年3月14日
帕尔马公爵卡洛三世 1849年8月23日- 1854年3月24日
帕尔马公爵罗伯扥一世 1854年3月24日- 1860年6月9日

Ⅸ 法兰西历史

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和一战中的德法战争,两次战争给法国带来的影响极深。由于法国一败一胜,两次战后环境不同,加上其它因素(尤其地缘因素或实力因素)影响,法国在两次战后时期采取的对德政策不同,前者是由忍让到强硬,后者是由强硬到绥靖。但是这两个时期的法国对德政策又存在很多共同点。

(一)普法战争后的法国对德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忍辱退让、对德妥协和对德复仇的过程,而一战后法国对德政策时强硬时软弱,是一个遏制、无力遏制到绥靖的过程;两者都不是从一而终的,都是变动发展的。

普法战争的残败和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之痛,使法国在战后初期笼罩在深深的阴影下。法国复仇情绪强烈,但当时的法国情况是极其困难的,加上新生的第三共和国政权尚处于磨合期,军事实力也需要复原的时间。而此时的德国优势突出,法国是没有能力与优势突出的德国作对的,更不用谈收复失地了。谈复仇只能有心无力。抵抗派领袖甘必大虽一再强调复仇之心“永志于心头,莫挂在口头”,但包括其在内的战后初期几阁政府都不敢对德国有剧烈的反抗,且小心谨慎地避免在德法边界上发生冲突。①法国只能谋求宝贵的和平时间,耐心等待反击时机。法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来修复战争留下的创伤(募集公债以尽早还清战债,争取德军早日撤军等等)。到1873年,法国已经开始重整军备,经济出现了复兴,力量也得到了很大恢复④,复仇主义也日渐抬头。经过1875年“战争在望”危机⑴,法国外交上最困难的年头过去了,执政者更加能正视并接受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德复仇的现实。“具有挑衅性的爱国主义宣传不断降温,色厉内荏的故作姿态得到了力戒”。连甘必大也摆出和德国妥协的架势,温和地向德国传递和解的诚意。

1885年费里下台结束了法德关系缓和的走势,次年布朗热上任陆军部长,布朗热不负责任地发表好战言论,制造反德复仇的言论。俾斯麦也在1887年初再次采取强硬措施,蓄意经营法德紧张关系,如制造“希内贝尔事件”——欧洲局势在相对平静多年之后风云突变。法国政府态度派表现出强硬态度,但抛弃布朗热轻率的沙文主义做法,在俾斯麦政府的挑衅前表现克制。②

1898年6月始德尔卡塞开始了为期7年的法外长生涯,他改变先前的对德和解政策,转而主张对德复仇。德尔卡塞主要是以争取国际盟友作为对德复仇的筹码(采取加强法俄联盟、改善法意关系和法英矛盾等措施),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法国得到多方的保障,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加强。虽在“摩洛哥危机”法国清楚自己对战争的准备很不充分以致又一次采取妥协政策,但随后1913上台的普恩加莱更大程度地推行对德复仇的强硬外交政策。他在各种场合大肆宣传“民族观念”,为战争制造舆论,进行大规模的扩军备战——作好对德复仇战争的一切准备。③一战爆发之前法国早已跃跃欲试。

与普法战后相比,一战后的对德政策有很大的波动性。作为一战的主要战胜国,法国战后欧洲势力大大加强,在对法处置上享有主动权。但法国对德国的处置问题一点都不放松,杜美格总理就职时公然宣布:“任何时候,我皆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我将对它寸步不让”18。对于赔款和德国的国际联盟身份问题,法国都怀着一种坚持,要给德国严厉的惩罚,这与美国等国家的宽大对比鲜明。法国议会和公众舆论都集中于继续削弱德国并壮***国以避免德国的反击。法国国内甚至有许多人叫嚷着肢解德国。法国要求归还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的殖民地,解散德国海军——总之剥夺德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的地位。法国还要接管萨尔区作为德国法国东北部煤区的补偿。⑤

但法国的遏制德国政策却得到很大阻挠,巴黎和会上法国的几个提议几乎都被口口声声和解的英美等操纵者驳回。法国找到恰当的机会宣泄对普法战争的复仇情绪——德国拖延支付一战的赔款。1923年以普恩加莱为首的法国政府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心脏——鲁尔,直到1929年德国政府接受杨格计划,1930年6月法比占领军才全部撤出。鲁尔危机却给法国造成不幸结果,法国被迫将赔款问题的大权交给英法两国。这种结果已经表明强硬方法的无效,法国的对德强硬态度到此有所克制。从此对德政策不得不由攻势转为守势,从前那种以邻为壑的强硬政策迅速转化为以邻为友的软化政策。⑥到赖伐尔上台,他更愿意把欧洲的霸主地位让给德国,“如果这是避免又一场战争的代价的话”⑦。虽然法国政府当时在具体问题上也做了一些微调(如1933年批准了法苏互不侵犯条约),但总体上对德政策并未有根本性调整。到最后法国只能跟随英国走向绥靖道路,仅求暂时的国家安全。

法国在一战后的对德政策的软弱直接与国内社会的衰落有关。虽然在一战中的德法战役里取得胜利,但作为主战场的法国损失特别惨重,战后初期任外长的白里安他的国家面临“荒废破产”的境地。然而德国不足数量的赔款不能使法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加上通货膨胀和法郎疲软影响严重;除了经济上的困境,政治上内阁更迭不断也使法国渐渐失去比如普法战争后的团结的国家特性。

法国出现普法战争后和一战后对德战争的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的实力是国家对外政策的基础”。普法战争后的法国从此失去在欧洲称雄的能力,以致法国虽复仇之心强烈,但对德态度平和,到一战前法国由于长期的殖民扩张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提高了国家综合国力,法国对德也日渐强硬起来,对德复仇就顺利提上议程。而一战后法国战略地位提高,也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对德政策自然激烈,想对德赶尽杀绝,但战后的法国国力实质是十分虚弱的,无法对德国采取过硬的实质措施,并随着德国的日益壮大,渐渐走向唯英国马首是瞻、不敢对抗德国的绥靖道路。另外那时的如英国,美国等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而对法国的态度摇摆不定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二)从指导思想看,普法战争后和一战后的法国对德政策主要是以防守为主,后期向进攻转变;而一战后法国则以防御为主,而且这种防御还是消极的。

普法战争之后的法国经过短暂的休生养息期便一转先前的退让其进攻性战略慢慢揭开了面纱,到普恩加莱上台后更是毫不忌讳地推行对德复仇。德尔卡塞为法国找到了强而有力的盟友;普恩加莱任总理和总统期间,大规模扩军备战,并在此基础上法国不断修改和完善从1875年就开始的对德作战计划。但最初阶段防御思想占主导地位。随着欧洲政治局势和法国势力的增强,及反德情绪的不断高涨,作战方案就逐渐朝进攻方向转变。

而一战法德战役进攻战术的失败和长期防御战的成功使战后的大多法国将领们对防御战略深信不疑,这种心态很大程度决定了法国战后对德的战略主要是防御的。我们可以看到1919年之后法国的军事准备越来越有防御性:陆军是为堑壕战装备起来的;军人得到的训练都是纯防御性的;沿边界筑起了耗费巨额资金和时间的防御工程——马其诺防线⑧。其防御政策表现在外交上是确保凡尔赛条约规定的现状和维护安全为中心。凡和赛条约的最后文本中法国拥有了三种防御的办法(1)同盟国派兵于具有战略意义的莱因河地区,并根据德国履行条约的情况分阶段撤出(2)美国和英国针对德国可能的攻击行为作长期保证(3)德国终将加入国际联盟(这就意味着德国对法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作出尊重)。⑨法国为了实现这些安全保障措施,作出了很大的让步。但结果却是美国没能加入国联,英国也随之撤回了他们的承诺,最后“真正的凡尔赛条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⑩法国的三种防御方案有两种永远失效。11

法国的防御与其地缘因素密切相关。普法战后的德国接壤于法国,构成严重的威胁,法国在国防上客观极度需要防御德国;特别是阿尔萨斯——洛林的割占使德国在战略上获取了很大的利益:法国被抛到孚日山的西边,使其进攻德国又多了阻力;而德国人却因占领洛林而有了突袭巴黎的通道。

(三)结盟是法国对德政策的产物。无论是普法战争之后,还是一战之后,法国都极重视结盟的作用,极力伙同其他国家联合对付德国;从实际功效来说,普法战后的联盟政策明显比一战后的多方联盟较派上用场,一战后的多方联盟实力不济,只是一张脆弱的防护网。

普法战争之后,志于报仇的法国很清楚,单靠本国的力量是绝对无力保障自身安全的,更不用说复仇了所以寻找同盟国家是战后法国紧迫的任务,是法国对德战略中必要的组成方略。但七十年代的法国外交活动迟迟没有取得成果。这不仅因为战前拿破仑三世“神经质”的外交手段使法国失去了其先前的盟友,更重要的是俾斯麦的“大陆政策”的推行。各大国在普法战争后,都不愿意开罪新崛起的德国,反而乐于从法国的削弱中寻求自身的利益。法国只能等待时机,尽量在欧洲事务中保持低调,避开德国的锋芒,减少同其他国家的冲突,把注意力集中于海外殖民和势力范围去。

但德国越发咄咄逼人起来,他大肆制造法国要打复仇战争的谣言,欲以之作为对法作战的借口。法国面对这种有利于德国的局面,外交大臣德卡兹反过来利用德国的恐吓来引起其他欧洲大国对德法危机的注意,制造有利于法国的舆论,向他们呈出德国打算发动先发制人战争的证据,将德国战争机器的真相公诸于世。同时各大国愈发不愿看到德国过分强大和法国日益积弱,以次法国没费多大力气就取得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特别是英法两国政府。其他大国出于均势原则不愿意法国被继续削弱而德国势力继续膨胀,虽然同时他们也不愿意帮助法国恢复1870以前的地位,只仅仅想维护《法兰克福和约》下的和平。德卡兹利用几大国的这种心态,“把法国从一场不存在的危机中拯救出来”,并且法国国际地位开始上升,摆脱其孤立境地。虽然因俾斯麦的活动,法国没有取得明确的国际盟友,但在制止德国过早地发动对法战争方面还是取得了成功。

随着1890年德俄矛盾的深化和德国一系列的外交失误,法国的转机终于来到。由于长时间的对俄关系的努力改善,最终1894年俄国和法国建起军事同盟关系,以至摆脱了近20年的外交孤立。从军事战略与地缘政治角度看,法俄联合不仅增强了双方的地位,也大大增加了军事上的战略回旋余地;德、奥渐陷于俄、法东西两线夹击的不利地位。德尔卡塞在1899年又加强了这一联盟。1904年面对德国的威胁,法国开始同英国接近,两国消除了长达数世纪的宿怨,签订《英法协定》,后来这种协约扩大为英法俄三国协约——至此法国的同盟政策充分实现。法国得以与德奥意三国同盟抗衡,并进一步得到安全保障。随后德尔卡塞又与罗马签定秘密条约,把意大利从三国同盟拉出来,法国的联盟政策更是达到顶峰。12

而一战法国虽胜,但其相对脆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因此法国如上般积极开展联盟外交,构建联盟体系。然而法国早在一战时失去了俄国这重要的欧陆盟国,从传统的欧陆同盟转向大西洋同盟,求助于英美。1918年12月29日克雷孟梭明确对议会说:“为了这个协约,我愿意作任何牺牲。”13在巴黎和会上甚至忍痛以莱因兰问题的妥协为代价换取英美对法安全的保证,但最终不了了之。在欧陆联盟和大西洋盟约未能实现的困境中,法国退而求次转而同中东欧国家结盟。1919年至1923年间法国就同比利时、波兰、捷克等缔结了军事同盟。另外在法国的授意下中东欧小国家互相也缔结了军事同盟——这样就构成所谓的反德包围。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和自身的防卫得到了加强,同时也防止德国在东方扩展其势力。

中东欧盟国势力貌似强大,但各国几乎都是农业国,经济力量相对弱小,且彼此间积怨颇深,没有共同利益。这样的同盟的根基是十分脆弱的。它难以与普法战后的法俄同盟等相比。另外法国也时常把注意力转向实力雄厚的英美。英法签定的协约同中东欧联盟并不互相补充,反而两者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获得英国的支持,法国才能以攻势行动去援助波兰或捷克斯洛伐克;同时只有在法国以防御行动保护她自身而不是去保护遥远的东欧国家时,英国才给予支持。14更重要的是法国过于赢弱以致无法塑造一个强大的同盟。面对英法协约和中东欧同盟的矛盾,最后法国还是选择了牺牲中东欧盟国的利益,尾随英国对德绥靖,求片刻安宁。

(五)普法战争后的法国对德政策时刻透露着强烈的复仇心,与一战后的法国对德国的恐惧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1870年,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们在已发生的事件中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只看到离我们最近的不幸。那就是国土被支解、资金外流、我们的地位下降和我们所受的屈辱。”17如上所书,在欧洲长期制霸的法国,对结束普法战争的《法兰克福和约》有沉痛的耻辱感,民众中民族主义情绪激烈,绝多数法国民众把“矫正”这一不公平的和约视为自己的使命。自1871年来舆论始终交织着渴望复仇和惧怕德国的双重心理——主要以前者为主。战后的法国就象一头舐伤的困兽,把爪牙藏起,随时准备反击。民族主义在共和国初期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无论共和派还是非共和派均信奉一个至上的价值观——爱国主义。15虽然国内党派林立,不过几乎所有的党派都一致认为人人有义务保护祖国免外来入侵。16随着20世纪初由于法德矛盾的逐步激化,民族主义和法兰西民族中收复失地、对德复仇的潜意识相结合,又活跃起来。这表现在宣扬法国青年好占情绪的文学作品和独立团体的日渐增多。民族主义者利用摩洛哥危机多次游行示威,民族主义的盛行以致在对外政策上实行忍让政策的卡约失去民心。1912年卡约被迫辞去总理职务。对德强硬的普恩加莱组阁后在各种场合大肆宣传“民族观念”,为准备战争制造舆论。1911年至1914年法国的年轻人中间兴起了一股民族主义之风,民族主义者大肆叫嚣战争,沙文主义的狂热在法国大地上继续燃烧,直到一战前。

对德的恐惧并没有随着一战的结束而得到消除,法国对普法战争和一战仍心有余悸。战后法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战争造成的破坏几乎使法国陷入绝境。加上和平主义的盛行,压抑了法国民族的爱国热情。对内忧患和对外恐惧,使凡提及战争人们都会本能地抗拒,反战情绪强烈。这刚好和普法战后相反。这反映到政治和军事的决策上。法国在国际事务中面临有可能导致战争的挑战时,为了避免战争简直什么代价都可付出。国民因战争的消耗和伤亡筋疲力遏,退伍军人喊出了“决不再战”的口号20,促成1914年“神圣同盟”的爱国主义已经死亡,人们中间滋长着一种与日俱增的混乱、绝望和奋世嫉俗的情绪。21

法国民族情绪前后表现如此不同:在普法战争后,是否开战几乎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爱国的准绳,后人曾哀叹法国的和平主义者为何如此之少;与此相反,一战后是否主张避免战争又几乎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的唯一标准,后人曾为此哀悼法国的和平主义者如此之多。22

普法战争后的对德政策基本取得预期的遏制德国的效果,一战后的对德政策的实行可以说几乎都是得不偿失。这与以上几方面有深刻联系。

Ⅹ 法国简介

法 国 概 况

国名: 法兰西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国庆日:7月14日(1880年议会立法确认攻克巴士底狱日为国庆节以纪念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遗产日:9月的第三个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开始,最初的活动在9月的第三个周日举办,在当时的文化部长雅克·朗的推动下,诸多深宫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敞开大门向公众开放,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进而保护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最初名称为“国家文物开放日”,到1992年,开放时间延长为周六和周日两天。)>>>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分别为蓝、白、红三色。法国国旗的来历有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据说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国徽:法国没有正式国徽,但传统上采用大革命时期的纹章作为国家的标志。纹章为椭圆形,上绘有大革命时期流行的标志之一——束棒,这是古罗马高级执法官用的权标,是权威的象征。束棒两侧饰有橄榄枝和橡树枝叶,其间缠绕的饰带上用法文写着“自由、平等、博爱”。整个图案由带有古罗马军团勋章的绶带环饰。

国歌:《马赛曲》

国花:鸢尾花

国鸟:公鸡

国石:珍珠

国家元首:总统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当选,2002年5月连选连任;总理多米尼加国·德维尔潘 (Dominique de Villepin) ,2005年5月任职;国防部长阿利奥-马里(Michele Alliot-Marie ),2002年5月任职;国民议会议长让-路易·德勃雷 (Jean-Louis Debre),2002年6月当选。

自然地理:面积为551602平方公里。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濒临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等。法意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为欧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卢瓦尔河(1010公里)、罗讷河(812公里)、塞纳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往东南由600毫米递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200万 (2004年1月),包括400万外国侨民,其中150万人来自欧盟各国。通用法语。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约400万穆斯林及少数新教、犹太教、佛教、东正教徒。

首都:巴黎(Paris) ,市区人口217万。 奥塞博物馆——欧洲最美的博物馆

行政区划:分为大区、省和市镇。省下设专区和县,但不是行政区域。县是司法和选举单位。法本土共划为22个大区、96个省、4个海外省、4个海外领地、2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区。全国共有36565个市镇,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万个,人口超过3万人市有231个,人口超过10万的市有37个。22个大区是:阿尔萨斯、阿基坦、奥维尔涅、布尔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区、香槟-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贡岱、巴黎大区、朗克多克-鲁西翁、利姆赞、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莱海峡、下诺曼底、上诺曼底、卢瓦尔地区、皮卡尔迪、布瓦图-夏朗德、普洛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罗讷-阿尔贝斯。4个海外省是:瓜德鲁普、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留尼旺。4个海外领地是: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法属南半球和南极领地。2个地方行政区是:马约特岛、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

简史: 公元前高卢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高卢人总督恺撒占领了全部高卢,从此受罗马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10世纪后,封建社会迅速发展。1337年英王觊觎法国王位,爆发“百年战争”。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占,法王被俘,后法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于1453年结束百年战争。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废除君主制,并于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国。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夺取政权,1804年称帝,建立第一帝国。1848年2月爆发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1851年路易·波拿巴总统发动政变,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国。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后,于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国直到1940年6月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德国,至此第三共和国覆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国军队残酷镇压。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德国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临时政府,戴高乐 (右图 )担任首脑,1946年通过宪法,成立第四共和国。1958年9月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
诺曼底登陆

政治: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5年(2000年6月改为5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任免总理和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总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在总统不能履行职务或空缺时总统离职期间由参议院议长代行总统职权。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拥有制定法律,监督政府,通过预算,批准宣战等权力。国民议会共有577个议席,任期5年,采用两轮多数直接投票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根据2003年7月法国民议会通过的参议院改革法案,自2004年起参议员任期由9年缩短至6年,2010年总席位由321人增至340人,每三年改选一半。由国民议会和地方各级议会议员组成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1995年7月31日,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这项法案使总统有权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来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法国总统在政府或参议院、国民议会的建议下,可将所有事关公共权力组织、法国经济或社会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决。总统府——爱丽舍宫,总理府——马提翁宫,国民议会——波旁宫。

巴 黎 歌 剧 院

经济:法国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钢铁、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世界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建筑为三大支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逐步减少的趋势。第三产业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电信、信息、旅游服务和交通运输部门业务量增幅较大,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70%。法国商业较为发达,创收最多的是食品销售,在种类繁多的商店中,超级市场和连锁店最具活力,几乎占全部商业活动的一半。法国铁矿蕴藏量约为10亿吨,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依赖进口。煤储量已近枯竭,预计于2005年关闭所有煤矿。铝土矿储量约9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石油储量只有3000多万吨。天然气储量2500亿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依赖进口。水力资源约为1000万千瓦,能源主要依靠核能,水力资源和地热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约1530万公顷,占欧盟森林总面积的21.1%,人均拥有绿化面积0.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2%。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粮食产量占全欧洲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随着法国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法共有耕地面积5491.9万公顷,其中61%为农业用地、27%为林业用地、12%为非农业用地。农业用地的96%为家庭所有。农业的传统地区结构为:中北部地区是谷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产区,西部和山区为饲料作物主产区,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区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产区。机械化是法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外贸出口获取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欧洲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24家在法国,世界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7家在法国,法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场的11%。法国是世界着名的旅游国,平均每年接待外国游客7000多万人次,超过本国人口。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都是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尔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法国一些着名的博物馆收藏着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法国也是世界贸易大国,其对外贸易有两个特点:一是进口大于出口,造成贸易逆差,进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和军火等,法国葡萄酒享誉全球,酒类出口占世界出口的一半。法国时装、法国大餐、法国香水都在世界上闻名遐迩;另一是非产品化的技术出口增长较快,纯技术出口在整个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要。法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高于美、日等国,其中主要来自增值税,其它还有所得税、公司税、社会福利税等。法国旅游胜地——埃维昂>>> 世界最高的桥梁——米约大桥

文化:17世纪开始,法国的古典文学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相继出现了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雨果、福楼拜、小仲马、左拉、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其中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译成世界文学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近现代,法国的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颇有创新,不但出现了罗丹这样的雕塑艺术大师,也出现了像莫奈和马蒂斯等印象派、野兽派的代表人物。从17世纪开始,法国在工业设计、艺术设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关实用美术、建筑、时装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也早已凭借其“法国制造”的商业硕果而闻名海外。法国人喜爱体育运动,比较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足球、网球、橄榄球、地滚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车环形赛等。比较有名的大学有巴黎大学、里昂大学等。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每年5月在法国东南部海滨小城戛纳举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为期两周左右。1956年最高奖为“金鸭奖”,1957年起改为“金棕榈奖”。 历史悠久的法国咖啡文化

新闻出版:主要报纸有《费加罗报》、《世界报》、《法兰西晚报》、《解放报》、《人道报》、《巴黎日报》。地方报纸主要有《西部法兰西报》,它是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北方之声》。主要周刊有《快报》、《观点》、《新观察家》、《巴黎竞赛画报》、《费加罗杂志》等。法约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较大的有331家。通讯社有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创立。法国国家广播公司成立于1975年,下设6个广播电台。此外,还有国家广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资的17个独立的地方台。为加强对外宣传,国家广播公司专设独立的法国国际台,对外广播几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过法令,取消国家对电台的垄断,允许私人和团体设立电台。目前,全国私营电台近1300家,主要有卢森堡电台、蒙特卡洛电台、欧洲一台等。现有4家全国性国家电视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线电视台,另有许多可通过卫星接收的电视频道。

名胜:巴黎凯旋门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现称戴高乐将军广场)的中央,是法国为纪念拿破仑1806年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12条大街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势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筑师夏尔格兰设计,1806年8月奠基,历时30个寒暑,于1836年7月落成。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门,中心拱门宽14.6米,门楼以两座高墩为支柱,中间有电梯上下。在拱形圆顶之上有三层围廊,最高一层是陈列室,这里展示着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第二层收藏着各种法国勋章、奖章;最低一层则是凯旋门的警卫处和会计室。 图集:法兰西的华美乐章

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被视为巴黎的象征。因法国着名建筑师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建造而得名。建于1887—1889年。塔高300余米,塔身重达9,000吨,分三层。第一层平台距地面57米,设商店和餐厅;第二层平台高115米,设有咖啡馆;第三层平台高达276米,供游人远眺,底部面积1万平方米,在第三层处建筑结构猛然收缩,直指苍穹。从一侧望去,象倒写的字母“Y”。该塔由1.8万余个组成部件和250多万个铆钉构成。有电梯或徒步登塔顶。入夜,塔顶发出转动着彩色探照灯光,防飞机碰撞。塔旁竖立长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顶安放斯塔夫埃菲尔镀金头像。

卢浮宫 (Palais Louvre)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原是一座中世纪城堡,16世纪后经多次改建、扩建,至18世纪为现存规模。占地约45公顷。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纪念日时,法国“国民公会”决定把昔日的皇宫辟为国立美术博物馆;同年11月18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其全部工程于1857年完成。在卢浮宫口字形正殿的西侧,伸展出两个侧厅,中间的空地形成卡鲁赛广场。宫的东侧有长列柱廊,建筑巍峨壮丽。其画廊长达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纪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期间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馆藏品达40万件。卢浮宫美术博物馆分为6大部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埃及 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雕像馆;历代绘画馆。展览按不同流派、学派和时代划分。一层展出雕刻。二层油画,三层是素描和彩粉画。八十年代初,法国政府实施扩建和修复卢浮宫的“大卢浮宫计划”。

巴黎圣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着名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规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筑上的价值而着称。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绪利曾设想将两座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长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亚历山大三世奠基,高圣坛于1189年举行奉献仪式,1240年唱诗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门廊、祈祷室和其他装修在其后的一百年中陆续建成。内部平面130×48米,屋顶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顶始终未建。教堂经过历代的损坏不得不 于19世纪重修,只有三个巨大的圆花窗仍保持着13世纪的彩色玻璃。后堂的飞扶垛特别雄健优美。

巴士底狱遗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于巴黎市区东部、塞纳河右岸,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军事堡垒。“巴士底”一词的法文原意是“城堡”。这座古城堡拥有8座巍峨坚固的炮台,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1380-1422年,这座城堡被改为王家监狱。整座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墙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楼,四周掘有宽24米的深沟,设吊桥进出。早在16世纪,这里就开始关押囚禁政治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在法国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狱已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毁了巴士底狱,在其旧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广场,并把拆下来的石头铺到塞纳河的协和桥上,供路人践踏。1830年,法国人民又在广场中心建立起一座纪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体,人称“7月圆柱”,在柱顶端是一尊右手高举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断的锁链象征着获得了自由。在监狱遗址前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大家在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国将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

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埋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先贤祠中的艺术装饰非常美观,其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绘画的主题改变,先贤祠具有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性。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和大仲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常也简称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这座设计新颖、造型特异的现代化建筑是已故总统蓬皮杜于1969年决定兴建的,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地上6层。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着名广场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广场始建于1757年,是根据着名建筑师卡布里埃尔的设计而建造的。因广场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骑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又被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又将其改称为“协和广场”,后经名建筑师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终于1840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这是路易-菲利普于1831年从埃及卢克索 移来的着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记载着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迹。石碑两侧各有一座喷水池。池中精致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广场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别象征着8座在法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马赛、波尔多、南特、鲁昂、布勒斯特、里尔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奋起捣毁了路易十五的铜像,并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香榭丽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星形广场,全长约1800米,街道最宽处约120米,是横贯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丽舍”是“田园乐土”的意思。过去,这里曾是一片低洼潮湿的空地。17世纪路易十四在位时,曾在这里植树造林,使之成为专供宫廷贵族游乐的禁区。后来,图勒里公园的东西轴线向西延伸,在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长的林荫道。以后又加扩展。1709年才将其命名为香榭丽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万街为界,分成风格迥异的东西两段。幽静的东段体现了田园风光,长约700米,一排排梧桐苍翠欲滴,街心花园夹在万木丛中时隐时现。东端的星形广场中央有巍峨雄伟、遐迩闻名的凯旋门。大街附近有波旁宫、玛德琳娜大教堂。这里还有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市府大厦和爱丽舍宫等名胜古迹。西段长1100多米,西端的协和广场是巴黎的另一个交通要冲。法国的一些重大节日——7月14日国庆阅兵式、新年联欢都在这条着名的街道上举行。

历史名人:法国剧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50年代,莫里哀开始编演一些闹剧及喜剧《冒失鬼》()。1658年回巴黎主要从事古典主义喜剧创作,一系列作品问世,如《可爱的女才子》(1659)、《斯卡纳莱尔》(1660)、《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创作高峰阶段,主要剧作有《伪君子》(1664)、《唐璜》(1665)、《吝啬鬼》(1668)等。1668年以后,莫里哀还写了一些讽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写了30多部喜剧。他塑造人物性格适当引入了闹剧因素,充分运用日常语言等方面对喜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莫里哀于1673年病逝。

伏尔泰( 1694-1778年):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原名弗朗索瓦玛利阿鲁埃,伏尔泰是笔名。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一亲身感安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青年时代因发表反对封建贵族统治的作品,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1725年出狱后,旅居英国三年。他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实行君主立宪。伏尔泰创作了许多着作,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着作有:《哲学辞典》、《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路易十四时代》等。还写过有关中国的历史剧《中国的孤儿》。

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生于日内瓦钟表匠家庭。当过仆从、秘书、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认为私有制是人民群众遭受社会压迫的根源,但不主张彻底消灭私有制。主要着作有《社会契约论》(旧译《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等。

拿破仑 ·波拿巴(1769-1821年):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8-1814年)。生于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毕业于巴黎军事学院,曾任炮兵少尉、少校。1793年土伦战役中立下战功,破格提为准将。督政府时期率军进攻意大利(1796年)和埃及(1798)。1799年11月发动政变,成立执政府。1804年称帝。1812年对俄战争溃败,帝国瓦解。1815年在滑铁卢战败。被流放到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岛。

雨果(1802-1885年):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雨果出身于军官家庭。童年时随父到过意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时代他走上了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道路。1831年发表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开始时,雨果已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并当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成为法国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立即发表宣言进行反抗,不幸遭到失败。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鲁塞尔。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雨果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并坚持写作。186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于巴黎。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毕加索故居博物馆

每年5月8日,法军仪仗队纪念二战胜利

外交: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创始国及重要成员、北约成员(但不参加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自1958年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以来,历届政府一直沿袭戴高乐将军制定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民族独立。欧盟是法外交的立足之本。法致力于推动欧洲建设,将欧盟建设成真正独立一极,发挥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多极化,发展、加强欧亚等区域间合作;努力协调与大国的关系;保持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推动发达国家增加对非援助;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及有关热点事务;加强同亚洲、拉美的政治、经济关系。

阅读全文

与法国1887年是什么时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4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1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5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7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5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9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