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赫的《法国组曲》有哪六组
巴赫的法国组曲是有六组,可是好像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有作品号,目录是
组曲1 d小调 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小步舞曲Ⅰ-小步舞曲Ⅱ-吉格
组曲2 c小调 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曲调-小步舞曲-吉格
组曲3 b小调 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昂格莱兹-小步舞曲-中段-吉格
组曲4 bE大调 阿勒芒德-库朗特-加沃特-小步舞曲-曲调-吉格
组曲5 G大调 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加沃特-布雷-卢尔-吉格
组曲6 E大调 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加沃特-波罗乃兹-小步舞曲-布雷-吉格
而且既然是组曲,每一组都会由六到八首曲子组合而成。 《法国组曲》属于古组曲体裁。古组曲是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器乐套曲,通常由四首速度和节拍不同但调性统一的舞曲按一定顺序组合而成。它们是“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吉格”。在“萨拉班德”和“吉格”之间也可加入“小步舞”、“加伏特”等其它舞曲,有时还插入非舞曲性的“旋律”等乐曲。每首《法国组曲》各包括有六至八首古代舞曲。
⑵ 巴赫的音乐作品有哪些
《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
1、《勃兰登堡协奏曲》
1721年巴赫收集了他的六首最好的协奏曲献给勃兰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侯爵,这就是着名的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 又名伯兰德伯格协奏曲,
展现了绚丽多彩而又富于独创性的对比,华丽而高超的复调手法,活跃而宏伟的旋律,可以说,巴赫用这首作品把大协奏曲这种当时已经趋于过时的体裁推向了最后的高峰。
2、《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至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3、《b小调弥撒曲》
巴赫于1733年写成了这部弥撒中的“恳求主,赐怜悯”(Kyrie)和“荣耀颂”(Gloria)这两段,是为了奉献给萨克逊的选侯西格斯蒙德三世(Sopsmundm)的,当时这位选侯是巴赫所居之地的地方长官,后来成为波兰的国王,
巴赫将这两段乐曲奉献给他并附有一信,请求选侯指派他为选侯的宫廷作曲家,信中还说:“这两首作品可以算作我的作品中非常有特殊意义的乐曲。”巴赫所说的完全是事实,这部作品确实是巴赫有非常意义的顶峰作品。
4、《平均律钢琴曲集》
《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平均律是欧洲音乐的基本律制。
5、《法国组曲》
法国组曲是巴赫献给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的,其中前五首包含在《为安娜.玛格达莲娜的键盘曲集》,第六首是后来追加的。
作品大约写于1722-1725年,主要创作时间仍属于科藤时期(1717-1723),这段时期确实是巴赫创作器乐作品的一个高峰期。
⑶ 钢琴名作赏析
多梅尼克·斯卡拉蒂, 1685年 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音乐,但是并没有子承父业称为歌剧作家,而是成为了一名管风琴家与羽管键琴家。
斯卡拉蒂虽然与巴赫、亨德尔 生于同一年 ,但是他的风格与其二人为代表的巴洛克晚期复调音乐风格不同,其主要的音乐创作为羽管键琴音乐。这些乐曲有着丰富的音乐内容,除了发挥意大利的唯美旋律,运用色彩丰富的和声与转调,以及西班牙强烈的节奏意外,还融入了当时很罕见的羽管键琴演奏技巧。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双手交叉、快速同音反复、平行三六度、大跳、刮奏、双三度颤音等高难度的技巧。
斯卡拉蒂作有羽管键琴曲555首,在今天被称之为“奏鸣曲”的作品在他生前出版时叫“练习曲”。这些奏鸣曲都是单乐章,通常分为二段体,即分为前后两个短小精致的部分,两部分的长度大致相同,每部分都有反复。第一部分一般有两个不同性质的音乐素材,这些素材大多有明确、独创的音乐形象,清晰简短而又变化无穷,加上丰富的和声紧密配合,使得斯卡拉蒂的音乐作品带有明显的优雅高贵的气质。
其代表作品有:
1、K.9 d小调 牧歌,这是一首平易亲切的乐曲,淳朴甜美的旋律加上安静的双音以及流动的三连音的伴奏,似乎向人们展示了一幅18世纪欧洲温和平静、明朗秀丽的田园景色,因此有人称之为牧歌。
2、K.20 E大调 右手仿佛是小号声音,左手似乎在模仿鼓乐,在乐曲的前后半部都出现了关系小调乐句,使得调性色彩对称分明。
3、K.29 D大调 第一部分有两个性质不同的音乐素材,也有较明显的主部和副部的对比,和奏鸣曲式的调性对比非常相像,亦有很多双手交替、交叉、双音的技巧。
4、K.30 g小调 猫之赋格曲,本曲因为模仿猫走在键盘上发出的声音而构成的主题。本主题含有增减音程、双重对位、二声部、在重复、平行进行、保持长音时有三声部和四声部。
5、K.54 a小调 乐曲中有双手交叉,大量的颤音,快速练连续放入八度音等艰难的技巧,乐曲具有豪迈爽朗的风格。
6、K.87 b小调 类似复调的乐曲,是斯卡拉蒂为数不多的抒情小品中很精彩的一首,用四个声部编织出来的一首哀伤的泣腔,是对内心情感的深刻表现。
7、K.96 D大调 开朗而欢快,乐曲的开头的主题受意大利协奏曲的影响,出现弦乐合奏的构思,在键盘上模仿全奏和独奏的效果。
8、K.141 d小调 乐曲一开始就是高音区快速的同音反复,是在模拟吉他和曼陀林拨弦的声音,加上左手美小结一拍短促的和弦衬托,给人带来一种活泼的喜悦。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 1685年 出生于德国哈雷的一个理发师家庭。
亨德尔的主要创作领域在歌剧和清唱剧上,键盘乐的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就其全部作品来说居于次要地位。亨德尔的音乐风格具有其时代的共同点:宏伟、巨大、深刻而富有宗教性。
亨德尔主要的键盘作品是其三部组曲集。前两部组曲集各有八首组曲,第二部组曲还包括一首含有六十二个变奏的《G大调恰空舞曲》,分别出版于1720年和1735年,1735年出版的第三部组曲由六首赋格曲组成。
*我对亨德尔不是很关注,因此仅仅介绍他的基本信息(´▽`)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685年 出生于德国埃森纳赫一个着名的音乐世家,这个家族自1560年前后至19世纪的六代人中产生了近50位音乐家。
巴赫生活的年代是宗教精神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宗教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思想和言行中。巴赫长期在教堂任职,一直受到宗教环境、宗教气氛以及宗教音乐的影响熏陶。巴赫以其天才的洞察力用他自己的技巧和风格融合了16世纪、17世纪、18世纪早期意大利、英国和法国音乐的特点,体现了巴洛克后期复调音乐最高超、最成熟的技术水平。
巴赫的键盘音乐充满内部结构的平衡美感,复调性很强。同时巴赫用很多华丽多彩而又功能各异的装饰音来修饰音乐,使音乐风格高雅讲究。 巴赫的键盘作品不标明速度,不标明力度,甚至也不标明触键方法,试图给演奏者一个很大的二度创作空间,所以今天我们可以听到同一首作品的有着完全不同的演绎。
其主要作品有:
1、《十五首二部创意曲》(Inventions, BWV 772-786)和《十五首三部创意曲》(Sinfornias, BMV 787-801) 为其长子所写,为了让其在手指训练上不失去耐心,同时获取一定的作曲知识。他采用自由对位法的形式,创作了这些优美动听的艺术小品作为教材。这套曲集仍然是学习钢琴复调技术的优秀教材。
2、《法国组曲》(French Suites, BWV 812-817)创作于1722年,正值巴赫在科腾生活与工作都比较顺利的时期,为他新婚不久的第二位妻子安娜创作,共有六套。《法国组曲》属于古组曲体裁,其是十七八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器乐套曲,通常由四首速度和节拍不同但调性统一的舞曲按一定的顺序组合而成。这四首舞曲分别是:阿勒曼德(Allenmande)、库朗特(Courante)、萨拉班德(Sarabande)和吉格(Gigue)。在萨拉班德和吉格之间还可能会加入“小步舞曲”、“加沃特”、“布雷”、“卢尔”、“波罗乃兹”等其他舞曲或非舞曲性质的“旋律”(Air)等乐曲。
3、《英国组曲》(English Suites, BWV 806-811) 大约创作于1715年。其与《法国组曲》一样都属于“古组曲”体裁。《英国组曲》的基本情绪刚强而富有生气,篇幅长大,复调性强。尤其是前奏曲规模庞大,有的用对位手法写成,有的用意大利协奏曲的风格,大多为包含了呈示、展开、再现的三部性结构。而萨拉班德舞曲是该组曲中最出色的篇章,展示出巴赫广博、庄严、深邃、浑厚的特质。
4、《帕蒂塔》(Partita, BWV 825-830)创作于1726-1731年间,是巴赫出版的第一套乐曲。Partita是意大利语,本意为变奏曲,17世纪后演变为“古组曲”的意思。
5、《哥德堡变奏曲》
6、《意大利协奏曲》
7、《平均律钢琴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