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国为什么召回驻美澳大使
法国召回驻美澳大使的原因:
1、美国抢单、澳大利亚毁约。
2、法国人为了表达自己不满。
3、进行磋商,借此表示对美英澳三国组小圈子卖队友的愤怒。
‘贰’ 召回大使、抵制货物……法国和土耳其因为啥导致矛盾升级
这与两个的对外政策有很大的关系。矛盾的升级,从来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无数个小矛盾的累计。法国和土耳其,一个抵制货物,一个召回大使,有点撕破脸皮的感觉。
01、导火线导致这次法国、土耳其两国矛盾生气的导火线是法国一个历史老师在学校外被人斩首致死。这个老师,曾开过一个关于非常有争议性的课程。
总的来说,这两个国家的矛盾肯定不会少,但也不会正面起太大的冲突,毕竟现在整体的局势还是很紧张的。加上疫情,也是不可能打战等,有接触性的冲突的。
‘叁’ 驻外外交官什么情况下会"意外回国"
最近的地球不是很平静。就拿美国来说,老百姓关心的拉斯维加斯枪案引发新的恐惧和争议,政客关心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波谲云诡。像今天传出的消息说,美国国务卿蒂勒森3日发表声明称,美国已知会古巴政府,要求15名古巴驻华盛顿大使馆人员离开。而此前,美方已宣布撤离美驻古巴使馆内非紧急事务职员和所有家属。
政知道补充一句,美国仍保持和古巴的外交关系。
说到要求外交官离境,恐怕会有人想到中国的某个邻邦。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前一段时间已有墨西哥、秘鲁、科威特、西班牙等国下令驱逐该国大使。
这事究竟有多大?
“意外回国”比较少
就正式而言,两国之间有三种不同级别的外交关系。第一种,是正式外交关系,以双方互派常驻使节为主要特征。第二种,是半外交关系,以双方互派代办级外交使节为主要特征。第三种,是非正式外交。
按照外交惯例,一国驻外大使通常都设有定期述职制度:?在一年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时间,各驻外大使都需要回国汇报工作。
不过有时候在非常规的情况下,大使也会回国。其中一个情况就是“召回”。
召回大使通常被解读为两国关系或其国内政治出现非正常状况,或被解读为对相关国家的不友好举动。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马振岗告诉政知道:“撤回驻外大使,一般是表示两国关系有些分歧或不太和谐的地方,但现在采用得很少。”?
还有另外一种“意外”
一国驻外大使的回国方式,有时不仅仅是被召回——还有被驱逐。
就拿某个邻邦来说,今年3月,由于该国一着名男子在马来西亚遇刺事件,两国先后互相驱逐大使。到了下半年,由于该国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数次闹出危险动作,几个国家也决定驱逐大使。
比如,2012年5月,叙利亚霍姆斯省胡拉镇发生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08名平民死亡,其中49人是儿童。叙利亚政府被指制造惨案,国际社会纷纷对此次暴力事件予以谴责。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联合驱逐叙利亚大使及外交人员。
还有2016年1月,苏丹共和国决定驱逐伊朗大使,与伊朗断交;2014年5月,约旦驱逐叙利亚驻约旦大使;2014年3月,委内瑞拉政府驱逐巴拿马驻委大使及其他3名外交官;2011年伊朗驱逐英国驻德黑兰大使并将两国外交关系降低为代办级。
不管是被驱逐还是被召回,驻外大使非正常回国的背后都有一些可以解读的信息,不过,召回驻外大使不是解决外交冲突的最佳方式,也不是常态。
马振岗说,外交相对成熟的国家,在做出这种决定之前会考虑得多一点,那些相对不那么成熟的国家,就容易冲动一点。
‘肆’ 28世纪60年代法国两次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原因是什么
戴高乐列举的理由很多,如英国与欧共体六国经济背景差异很大,如果接纳英国,欧共体可能姓“英”而不是姓“法德”了;即使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也会使欧共体变得更加复杂,意见难以一致。对此,意大利驻法国大使曾私下说:“戴高乐清楚地看到英国加入共同市场将全面改变他想要的那种欧洲,欧洲将受英国和德国,而不是受德国支持的法国所支配。”
其实,英国不愿意放弃同美国的关系,也是法国拒绝的原因之一。1962年3月,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戴高乐进一步向美国在北约中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而英国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选择与美国站在一边。1962年12月,英美签署协议,由后者帮助英国建设核潜艇部队,这支部队由北约指挥。英国关键时刻站在戴高乐极力反对的北约那一边,让戴高乐极为不爽
‘伍’ 当年敦刻尔克大撤退时,英法同盟里为何英国人都撤走了,法国军人却没有
由于法军最后时刻才知道准备撤退的消息,部分法国陆军在撤退时充当了联军的“肉盾”。
‘陆’ 戴高乐:战败流亡到法兰西国父,预言欧盟成立,力主摆脱美国
在近代的法国 历史 上,有这么两个 历史 人物,可谓是让后人推崇备至,其一就是名声家喻户晓的法国头号战神拿破仑。在十九世纪初,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在危亡之际带领才刚历经革命分崩离析的法国打下了欧陆的半壁江山,使法兰西的名号在近代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而第二位享誉盛名的法国人,则是在二战时期组织自由法国对抗纳粹的将军戴高乐。戴高乐虽然没有拿破仑那般征服世界的光环,但他却是现代法国不可或缺的缔造者之一。在法国2005年的一次投票中,他更是击败了拿破仑,而成为了法国人公认最伟大的英雄。
恰逢戴高乐生日,来简单讲讲戴高乐的生平吧!
西元1890年,夏尔‧戴高乐出生在法国北部城市里尔的一个天主教家庭。他的家族是当地一个 历史 悠久的书香门第,从拿破仑的时代开始就已在科学文化的领域里深耕,戴高乐的父亲老戴高乐是一位爱国的 历史 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忠诚的保皇派。
然而,在戴高乐出生二十年前,邻国普鲁士的铁蹄踏进了法国大地,而法国在这场战役中落败,皇帝被俘虏,法国人曾经引以为傲的君主制不复存在,转而变为共和体制。
普法战争的失败使得老戴高乐在内的众多法国人的民族信心,也受此影响,在戴高乐出生后,他的父亲就常常给他灌输作为一个法国人该有的爱国情怀、以及对法国 历史 的骄傲。
在父亲的教导下,戴高乐从小就萌生出了对时政以及 历史 的兴趣,并立志从军报效国家。1909年,戴高乐考入军校,在军校就读期间,戴高乐因为他仿若章鱼哥的鼻子大小而有了个绰号叫做大芦笋。三年后,“大芦笋”从军校毕业,随后便加入了上校贝当统率的步兵团,接着更参加了一次大战当中有绞肉机之称的血战凡尔登战役,期间多次负伤,甚至还被德军俘虏。
但即使如此,戴高乐也不放弃任何一点的学习机会,在被俘的这段期间,戴高乐硬是靠着狱中的派发的德文报纸自学德文,同时观察德国人使用的战术,就这样硬是撑完了蹲苦牢的两年等到战争结束,才随着德国投降而被释放回国。
在被德军俘虏的这些日子里,戴高乐除了自学德语,还有一个让他很有收获的是,他秘密观察了德国人的战术并整理出了一套战略思想。其中,戴高乐以其独特的眼光,看出了坦克这一在当时十分新颖的武器,认为这种配备强大火力且无惧壕沟的钢铁巨兽将在未来的战争里不可避的占有一席之地。
于是便在战后将心力投入坦克等机械化部队的研究中,1934年他更写出了一本书《未来的军队》来推广自己的战略思想,鼓吹法国应该组建属于自己的机械化部队,才能应对未来的战争。
然而,当时的戴高乐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军官,讲出来的话人微言轻根本没人理睬,就连与他感情不错的贝当也对他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不看好。更多人则相信与其研究那种东西,还不如把金钱投资在德法边境的马其诺防线,能打防御战就好。
法国军界消极进攻、仰慕权威的种种特性,最终使得戴高乐的新书只能享有区区十五法郎的售价,然而,讽刺的是,戴高乐的书在法国乏人问津,但没想到在邻国却引起了德国军方的高度重视,着名的德军将领古德里安对此书更是如获至宝。
他把戴高乐的思想与自己的理论糅合在一起,结合成了一种新的战术。然后就是再来大家所熟知的 历史 结局: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弥漫着复仇之火的德军依靠所向披靡的机械化部队席卷法国大半疆土,一个月后,巴黎就遭攻陷,曾经叱咤欧陆的高卢雄鸡不支倒地,被迫向德军投降……
看着敌人拿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祖国打趴在地,戴高乐的心理阴影面积不知道该有多大。在法国投降数日前,戴高乐跟着被召回的英国大使撤退潜逃伦敦。而之后,让戴高乐更悲愤的是,他的团长贝当,此时已经开始曲线救国,不但成为了纳粹傀儡政权的领导,还把戴高乐判处死刑。
戴高乐从小受的就是最纯正的爱国教育,他实在无法接受贝当与敌人合作的行径,为了表示自己宁死不屈的精神,在潜逃到英国后,戴高乐旋即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另立自由法国政府与纳粹控制的维琪政府分庭抗礼,宣称:
法国抵抗的火焰都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自此,曾经的学生与老师已经决裂,此时的戴高乐虽然只是个准将,但在他勇气过人的号召下,法国的非洲殖民地纷纷响应,加入了自由法国,而戴高乐的这个政府,也随着战争的扩大,从一开始的只有英国承认,得到了其余同盟国各个成员的认同。
在战争期间,自由法国虽然兵力薄弱,但却也不遗余力地参与盟国在近东、非洲、巴尔干的诸多战事,并于1944年克复首都巴黎,接受驻巴黎的德军投降书。
随着纳粹德国的败亡,戴高乐的声望已经来到了人生的巅峰,被誉为法国守护神的他在法国各地都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战争结束后,戴高乐组织了一次全民公决,宣布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成立,他本人也被选为是共和国首任总理。然而这总理的位子还没坐几年,1946年,戴高乐就因为与议会的分歧过大所以选择主动引退。
面对这种与政界的分歧,他丝毫不打算用自己在战争中累积的名望与权势继续,而是选择不恋栈直接回家。比起纷乱的政界,戴高乐其实更喜欢的是农家乐写写回忆录的愉快生活。
后来还是因为1958年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爆发战争,这才让法国政府再一次请戴高乐出山,戴高乐此次出山后,重新成立了一个第五共和国担任总统。
在这次出山的总统任内,戴高乐除了致力调解政府内左右派的严重分歧,同时也制定了一套自己理想的治国方针。
除了支持法国成为拥核国家,同时也主张欧陆要团结,团结真有力,成立一个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共同体,走一条独立自主摆脱美国的外交路线,戴高乐当时所提出的这些想法,被后人统称为戴高乐主义。
即使到戴高乐去世后五十年,他的思想,我们也仍然可以在欧洲的政局中找到影子。像是今天的第二大经济体欧盟,其实就是一例与戴高乐主义十分契合的例子。
自戴高乐去世以后,法国政界实际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把戴高乐主义视为金科玉律,直到近年才有了些许改变,但不知道如今的法国与欧盟,是不是戴高乐当初想象的那个样子呢?
——————————
我是@文明向导欢迎关注!
‘柒’ 德国、英国、俄罗斯的驻美大使为何撤
由于前俄罗斯情报人员在英国因化学毒素中毒事件,英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在之前的基础上急剧冷缩。我们大体回顾一下:
双面间谍——俄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前上校斯克里帕利及其女儿尤利娅3月4日在索尔兹伯里被发现处于无意识状态。据英国政府消息称,两人是被俄产神经毒剂毒害。中毒的还有一名随行的英国警员。
俄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表示,俄方否认任何有关参与斯克里帕利中毒事件的指控,所有指控都是“无稽之谈”。拉夫罗夫强调,俄罗斯希望获取调查材料,但伦敦方面却以模糊借口予以拒绝。拉夫罗夫表示,如果伦敦遵守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上写的所有必要程序,那么俄罗斯将完全愿意与英国就该事件展开合作。
从俄罗斯的表态来看,似乎有意软化事态,但英国这次不依不饶。并拉上美国、法国、德国一起怒怼俄罗斯。
或许英国这次真的被触怒,也或许由于双面间谍中毒遭受极大损失,当然,还想借此把事情搞大。
3月15日,英、美、法、德四国领导人发布联合声明,称前双面间谍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中神经毒剂一事是俄罗斯对英国主权的侵犯,而且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头一次发生出于攻击性目的使用神经毒剂的事件。
声明还称,这违反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美、法、德三国也支持英国的说法,即俄罗斯要为此次“袭击”负责,俄罗斯还应该向“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全面披露此次用于“双面间谍中毒案”的神经毒剂。四国在声明中认为,对于此次中毒事件,除了英国的评估“没有合理的替代解释”,俄罗斯则“未能回应英国政府提出的合理要求”。
联合国安理会就此事召开紧急会议,包括美国在内的英国盟友已给予他们压倒性的支持。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妮基·黑利更是表示“美国与英国绝对团结一致。”
目前已宣布驱逐俄罗斯外交官以声援英国的国家如下:
美国:60;法国(4)、德国(4)、波兰(4)、捷克(3)、立陶宛(3)、丹麦(2)、荷兰(2)、意大利(2)、西班牙(2)、爱沙尼亚(1)、克罗地亚(1)、芬兰(1)、匈牙利(1)、拉脱维亚(1)、罗马尼亚(1)、瑞典(1);乌克兰:13;加拿大:4;阿尔巴尼亚:2;澳大利亚:2;挪威:1;马其顿:1;
同时,冰岛也宣布将暂停与俄罗斯当局的高层对话,其领导人也不会参加6月在俄罗斯举行的世界杯。
‘捌’ 戴高乐总统当年为何连续二次拒绝英国加入欧盟啊
连续两次拒绝英国加入欧盟是戴高乐出于对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如果英国加入了欧盟,一山不容二虎,势必会削弱法国的地位。
由于英国“光荣孤立”的传统可能会影响欧洲一体化建设,英国奉行“光荣孤立”是其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只有在欧陆维持均势局面的情况下,英国才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权优势不断向外扩张,建立霸权。
戴高乐始终认为英国加入欧共体虽然短期内助长了欧洲统一力量,但长期来看却是一个隐患。提振经济的“现实主义”使英国主动与欧共体联姻,但维持欧陆均势的“传统主义”又使英国成为了欧共体内部一个极不稳定的存在。
戴高乐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实现欧洲联合。而戴高乐欧洲联合设想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基本点,第一个是以法国为中心,第二个是法德结成紧密的联盟。如果英国加入,会挑战法国的地位。
‘玖’ 七年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英法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宾群岛。
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英国与法兰西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这个日益崛起的强国与奥地利正同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不久,欧洲列强间进行了“伙伴交换”,被称为“外交革命”。普鲁士与英国建立了联盟,同时互为传统对手的法兰西和奥地利缔结了同盟关系。英普同盟日后陆续有德意志小邦(特别是汉诺威)以及葡萄牙参与,而法奥同盟则包括瑞典,萨克森,以及后来加入的西班牙。俄罗斯起初与奥地利结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后改变了立场,并同瑞典一起与普鲁士单独缔结了合约。
1763年法兰西,西班牙与英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着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战争起源
从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到1756年,欧洲已享有8年的和平,但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并没有解决任何争执;仅仅造成奥地利在波西米亚和意大利的地位不稳;普鲁士在西里西亚的不稳;英国在汉诺威的不稳;而法国在印度,美洲及在莱茵河的地位不稳。
《亚琛条约》的稳定性比不上一个世纪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达到的程度。昔日权利均衡的局面,已被普鲁士陆军和英国海军的兴起而扰乱。与日俱增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英国是由于在望的商业利益和远景,在普鲁士是因为打胜仗,在法国是因为文化优越感。
英国企图夺取法国的殖民地,垄断整个制海权;普鲁士企图吞并萨克森,变波兰为自己的附属国,奥地利企图削弱争夺中欧霸权的对手普鲁士,收复1740年被侵占的西里西亚,法国则力图吞并英国国王在欧洲的世袭领地汉诺威,保护法国在美洲和东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鲁士的势力,瑞典试图夺取普鲁士的波美拉尼亚,俄国力图阻止普鲁士东侵,并扩大自己在西方的领地。
奥地利准备带头掷下第一把命运的骰子。39岁的玛丽娅·特蕾莎仍旧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后,具备了哈布斯堡家族祖先所有的骄傲,她不能容忍西里西亚从她祖传的领土上分割出去。
奥地利皇后:玛丽娅·特蕾莎
上一次战争她答应割让西里西亚,以作为和平的代价,但她却使和平成为一项停战,并全神贯注进行改革,赢得强有力的同盟以及恢复近于解体的军队,她时常巡视军队营地,旅行到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奥尔米茨;她用报酬、官阶,甚至更多时候用皇家,用女性现身于人前,鼓励军队的士气,将军们勿需向她宣布效忠,因为这是他们血液中,以及骑士精神中,原本就有的;因此列支敦士登亲王花费20万的财产,无偿为她组建一支装备齐全的炮兵部队。她在维也纳近郊设立以她名字命名的战争学院,用以训练年轻的贵族,并为她的参谋准备有关几何、地理、防御工事和历史的最佳老师。
腓特烈二世赞叹道:“这位年轻的统治者,能迅速掌握政府精神所在,并使自己成为御前会议的灵魂,在她的治理下,奥地利的军事达到前人所未曾有的完善地步,至于将这位女人所实行的计划,视为伟大的男人所为,也不为过。”
逆转联盟
外交是这一计划的另外一面,她派遣密使,远赴各地,以激起对腓特烈的敌意,并为奥地利争取盟友。她注意到俄罗斯日渐壮大的力量,这力量是由彼得一世缔造,而当时由伊丽莎白一世统帅;她已看出,腓特烈对这位女沙皇的恋情所做出的尖刻品论;她内心也乐意重新与英国结盟,但这个协议已受到英国片面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所有而遭到破坏。英国为了取得波罗的海的木材,还和俄罗斯签订一项补助协议,要求俄罗斯在立沃尼亚保留5.5万的驻军,以阻止腓特烈采取任何向西的冒险行动。
英国几百年来和法国一向是敌人,三番两次的,法国鼓动并且支持苏格兰与英国对立,不断准备侵入英国本土,当时,法国是唯一能在海上,在殖民地世界向英国挑战的国家了。决定性的击败法国,赢得其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英国将成为世界的霸主,所以老皮特天天在议会发表演说,鼓吹战争,当时英国和奥地利、俄罗斯是盟友,皮特的说法是只要把法国的同盟者普鲁士拉过来,组成英、奥、普、俄对法大同盟,英国就可以赢得半个世界了。英国议会被他说服,遂向普鲁士提出共同防御的建议。
腓特烈非接受这项建议不可,因为形势的发展,已经使他的胜利显得黯淡无光了。面临奥地利的威胁,更坏的是,俄奥联盟,他是招架不住的;面对如此困境,只有英国,可以施以援手,如果他在英国所提出的盟约上签字,那他就可以利用英国来阻止俄国对他的攻击;而一旦俄国退缩了,那奥地利也不会贸然挑起战争。1756年1月16日,他和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协定》,规定英国和普鲁士将共同抗击入侵德国的外国军队,他希望这协定将可防止俄罗斯攻击普鲁士,英国却希望这协定能保护汉诺威。
法国、奥地利和俄罗斯无不觉得这条约的签订,等于被他们的盟国给出卖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的英奥同盟和法普同盟并没有被正式废止。玛丽娅·特蕾莎通知英国大使,说他获知英国竟然与“我个人及我家族永久的敌人”签订协定,深为震惊。路易十五抱怨普鲁士欺骗了他;而腓特烈辩解说,这条约完全是防御性的。蓬帕杜夫人想起腓特烈曾戏称她为裙子陛下,路易想起腓特烈曾嘲弄法国国王的道德。
当时法国国库空虚,陆军疲惫,海军能在大洋上航线的船只只有45艘,而英国却有130艘。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法国却为盟国所抛弃,如今,法国找哪一个结盟好呢,找俄罗斯吗?英国已经用金钱将其摆平,找奥地利吗?那也是法国几百年的世仇了,就在不远以前,法国还违背誓言,加入普鲁士一方对他进行攻击。
正好在这时,奥地利不失时机的向法国提出了 “逆转联盟”,这个天才的设想出自考尼茨-里特贝格亲王的心中,他是十八世纪欧洲所产生的一位最能干、最深入和最坚决的外交家。七年战争将是一场腓特烈大帝与道恩元帅间的军事决斗,也是一场考尼茨和老皮特之间的智力较量。
考尼茨
腓特烈说:“考尼茨有一颗全欧洲最聪明的脑袋。”当1749年,他将与法国联盟的计划呈献给女王的时候,女王以她的睿智理解了这一和她家族几百年敌人和解的谋略。女王的心思是放在收复西里西亚上面,考尼茨认为和英国结盟,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英国的力量是在海上;至于和法国和俄国联手则是必须的,因为他们的力量是在陆上。一旦和这些国家联手,则击溃腓特烈并非不可能。他分析法国和普鲁士联盟将会有什么结果,结论是一个新的陆上强权将会挑战法国的陆上霸权,腓特烈不是常常在只顾自己的情况下,出尔反尔的出卖盟友吗?
当玛丽娅·特蕾莎1753年任命考尼茨为首相时,他依靠女王的支持,说服了维也纳宫廷那些德高望重的反对派,1755年8月21日终于使联和法国的提议成为国策,他给驻法大使下达正式指令,要求他运用一切力量争取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路易十五指定首相贝尔尼主教和蓬巴杜夫人全权负责秘密谈判。
奥地利大使以女王的名义提出建议,认为法国应该放弃和普鲁士的盟约,而且和奥地利结盟并在战争中资助它,他辩称腓特烈二世是一个不可靠的盟国;路易注意到这样的协定,可能使他卷入奥地利挑起的对普鲁士的战争,但是不能保证奥地利在对抗英国的战争中有所帮助;而且,明显看出普鲁士的军队要比奥地利更善战。他指示首相贝尔尼主教回复奥地利大使,说法国没有明显证据证实腓特烈和英国有勾结,所以暂时不打算改变法国和普鲁士的联盟关系。
考尼茨就在等待,等他得到英普签订防御同盟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计划已经实现了。无论腓特烈怎么解释,路易十五已经不大相信他的诚意。作为对应,1756年5月1日《凡尔赛协定》签署,法奥形成防御同盟,欧洲传统的联盟关系完美逆转,史称“外交革命”。签约国声称,他们只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奥地利没有承诺反英,法国也没有答应反普,除非普鲁士有明显的侵略行为。路易十五认为普鲁士除非疯了,才会打第一枪,所以他心安理得的认为他签这个条约是百分百的和平行为。
考尼茨的目的还没有完全达成,因为法国当时还没有同意参加对普战争。他现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腓特烈自己跳出来进攻奥地利。同时,他轻而易举说服俄国的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参加这个新的联盟,她早就想除去普鲁士这个西进陆上的绊脚石了。另一方面,考尼茨又不得不避免她热情过火,因为奥地利的军队在1757年之前还没有完全准备妥当从事大规模战争。
当时,英国自信她和腓特烈签署的同盟,足以保卫汉诺威,于是放任一群好战之徒在大洋上四处搜捕法国船只,但没有宣战的表示。法国也准备攻击英伦三岛作为报复,并派遣一支包括15艘战舰的舰队,由路易·弗朗索瓦·阿尔芒·黎塞留公爵元帅率领下,攻打地中海的梅诺卡岛。这个岛是英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取得的。为了增援岛上薄弱的驻军,英国派出海军上将宾率领的十条战船赴援,在直布罗陀又有三条英舰加入。
1756年5月20日,双方在梅诺卡岛附近相遇,梅诺卡岛之战法军被击退,但英舰受损较大,以至宾海军上将放弃援救梅诺卡岛的行动,率队退回直布罗陀,岛上守军因孤立无援而投降。法国获得在地中海的一个战略据点,黎塞留公爵在巴黎被视为英雄人物而受到欢呼致敬,而宾海军上将则在朴茨茅次基地他的旗舰上被吊死示众,因为他被不公正的指责为玩忽职守。
1756年5月17日,英国对法宣战,但是找那个是启动七年战争序幕的人,自然是腓特烈二世莫属了。
(以上有关各国联盟逆转和天才外交家考尼茨纵横捭阖的情况,是世界历史上非常有趣和精彩的内
‘拾’ 欧盟为什么要召回驻俄大使
支持"间谍案"英国立场! 欧盟将召回驻俄大使。
欧洲理事会22日晚发表公报,就俄罗斯前特工在英国“中毒”事件支持英国,强烈谴责俄罗斯,认为俄罗斯“极有可能”应该为事件承担责任。
另外,欧洲联盟将召回驻俄罗斯大使马库斯·埃德雷尔,为期一个月,以便欧盟内部磋商。
【俄罗斯质疑】
梅23日欢迎欧盟声明,称“我们应该站在一起,捍卫我们的价值”。
本月4日,斯克里帕尔和女儿在英国城市索尔兹伯里街头昏迷,送医救治至今未能清醒。英国政府认定斯克里帕尔和女儿“中毒”,系由苏联研制的“诺维乔克”神经毒剂所致。英国首相特雷莎·梅14日指认“中毒”事件相当于“俄罗斯对英国非法使用武力”,因而驱逐23名俄方外交官;俄方随后“对等”驱逐23名英方外交官。
俄罗斯多次否认牵涉“中毒”。俄罗斯驻英国大使亚历山大·雅科文科22日说,英国人这么快判定出“诺维乔克”,而就连禁止化学武器组织都需要两至三周时间才能给出分析结论。鉴于英方反应速度,是否可以认定英方“极有可能”秘密存有“诺维乔克”?
雅科文科说,英国违反国际法和误导国际社会“有前科”,英方声明的真实性必须予以确认。俄方呼吁英方确保调查透明并与俄方和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全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