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国不胜而胜,清政府不败而败,清法战争的结局该如何解读呢
1885年6月9日,伴随着《中法新约》的签订,宣告清法战争正式结束,清政府也正式承认越南以法国为宗主国。
但由于这份合约的签订时机太过于特殊,恰好正是“镇南关大捷”之后,而合约的本质又属于丧权辱国。
然后就是镇南关战役了,这时候的法军已经进入了清朝陆地,但如此一来,也不代表法军就能一路长驱直入。
因为法军当时的扩张重心其实不在清朝,而是在欧洲,所以也就导致在法国进入清朝内陆后,还面临着兵力不足以及补给困难等诸多处境。
镇南关大捷其实就完全可以看成是法军战斗力下降的一个佐证。
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清政府就可以正式发力驱赶侵略者,然后获得清法战争的胜利呢?不见得。
❷ 中法战争是清军获胜,为何清政府却与法国和谈,变成“战胜而败”呢
中法战争作为清朝末年为数不多的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却主动与法国和谈,成为典型的胜之不武,战胜而败的战役,对清政府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清法战争造成战胜而败的的原因主要是:
❸ 为什么清朝政府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
01、清军自身实力不足;02、李鸿章的和戎观
李中堂向来主和,但主和与懦弱不是一码事,事实证明没有金刚钻却硬要揽瓷器活,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03、国际环境影响。这三个事件导致了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
❹ 法国为何在海战和陆战中都败于清朝军队
首先法国在诸列强中并不属于最强的,基本上属于最弱的国家。如果法国不加入八国联军当中,并没有资格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相抗衡。
当时的清王朝虽然闭关锁国,腐败落后,但是几百年清王朝的底蕴积累依然存在,并且清王朝在1888年投入大量白银建立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在陆战中清王朝本身就是靠战马打下的天下,在那个冷兵器依然流行的年代,清王朝的八旗军队依然很强大。
清朝的军队之所以看起来很弱小,和清朝庭的贪污、腐败、无能有着很大的联系,大量的削减军事经费,领导者的守旧不革新一系列的政策都导致了清朝的失败。
法国在当时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军事上的水平都是比较落后的,虽然在中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却依然与清朝签订了中法不平等条约,赔偿了大量的白银,才促进了法国的发展。
❺ 法国为何在海战和陆战中都败于清朝军队
1884年8月26日,清朝光绪帝发布上谕,称:“法兰西国横索无名兵费,恣意要求,先启兵端,令陆路各军迅速进兵,沿海各地严防法军侵入。”
虽然是一份上谕,实际上是大清王朝向法国的正式宣战。
这是一份迟到的宣战。因为早在一年前的12月,中法战争就在越南北部山西地区打响了。一年来,中国和法国军队在越南及中越边境、中国东南沿海等地多次交战,战争规模也逐步扩大。
最初,清廷还尽量克制。可到1884年8月,法国舰队不宣而战,在福州马江对福建水师进行袭击,不到半小时,就炸沉炸伤11艘中国军舰,使得这支当时中国最强的海军部队全军覆没。随后,法国舰队又炮轰马尾船厂,将其击毁。史称“马尾海战”。
消息传来,清廷震惊,举国震惊。
据称,慈禧太后召集御前大臣、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以及六部九卿一起开御前会议。要不要向法国宣战,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
慈禧说:“和亦后悔,不和亦后悔。和就是示弱,不和就会割地赔款而且损兵折将。”
左宗棠缓缓起身,说:“中国不能永远屈服于洋人,与其赔款,不如拿赔款作战费。”
慈禧闻言,点头称是。于是,就有了8月26日的对法国宣战书。
法国自17世纪开始崛起,势力不断扩大,到19世纪,法国已成为仅次大英帝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巅峰时期,法国光是殖民地民地面积就高达1234.7万平方公里。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开始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侵略蚕食越南。
当时,清朝是越南的宗主国。越南打不过法国,就向清朝求援。清朝虽然深陷内忧外患,对于越南的请求,也得尽一定责任。这样,清朝就介入了越南事态,被迫与法国为敌。
1883年12月,北越法军总司令孤拔在越南北部山西地区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法之战打响。驻扎在山西地区的中国军队是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虽然黑旗军奋起抵抗,可在装备优良、人数众多的法军面前,仍然难以抵挡。山西地区很快就陷落敌手。
在那以后,法国军队得寸进尺,一边在中越边境地区挑起事端,一边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南沿海。直至“马尾海战”爆发,中国向法国正式宣战。
如前所述,法国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军事实力远在中国之上。因此,这注定是一场浴血奋战。
战场有两块。一是陆战,主要在中越边境地区进行。一是海战,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
海战一直是中国军队的弱项。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后,中国军队几乎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战舰。1884年10月,当法国舰队进犯台湾时,台湾巡抚刘铭传不得不放弃基隆,坚守淡水。在这里,中国军队多次打退法国舰队的进攻。
法国舰队围攻台湾不下,转而侵入浙江镇海,企图斩断中国物资援台的航线。
双方在镇海再次发生交战。中国军队虽然没有与法国舰队抗衡的战舰,却在海岸上构筑了较为完备的防御工事。法国舰队目中无人,进入了招宝山炮台的有效射程。其旗舰“巴夏尔号”遭到重创,舰桥上的总司令孤拔受到重伤,被迫撤离战场。
陆战中,中国军队取得了更大的胜果。1885年初,赋闲在家的老将冯子材被清廷启用,到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3月23日,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冯子材身先士卒,身先士卒,挥刀迎敌,将法军击败。
接着,在冯子材率领下,清军乘胜出关,追赶残敌,连克文渊、驱驴、谅山、长庆府、观音桥等处。这就是着名的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后,中国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可惜由于李鸿章等人主张“乘胜即收”,清廷与法国签订合约,被迫撤出全部驻越清军,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在中国边境开放向法国两个通商口岸。
法国在战争中没有捡到什么便宜,却在合约中让中国权益受到极大损失。左宗棠闻讯后,怒斥:“十个法国将军,也抵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❻ 清末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导致这一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中法战争又叫清法战争,时间跨度上从1883年12月到1885年4月份,历时一年零五个月,最终以签订《中法新约》结束。
由于封建王朝的本质弊端,近代的大清王朝屡屡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败赔款更是家常便饭。其中同法国的的战争就是众多战争中的一个,虽然在战场上打败了法国,但在外交上却输得彻彻底底。法国同其他欧美国家一样,野心勃勃,希望在中国取得一块殖民地。于是在1883年,发动了对越南的侵略,企图通过越南进入中国西南边界。起初法军在山西一带依靠先进武器取得胜利,逼迫清政府割地赔款,随后法国海军又在中越边境登录,进攻清朝西南地区。1884年3月份,中法两军在镇南关爆发大规模冲突,清军的将领是有名的冯子材将军,在镇南关击退法国军队,并一路驱逐出边境。清王朝取得阶段性胜利。
清政府取得胜利后,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处于优势的一方,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害怕军队发生兵变,危及自己的统治,居然主动向法国求和。于是在188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前去同法国谈判,谈判失败,最终签订《中法新约》并向法国赔款。在条约中,清政府同意开放两处通商口岸,承认法国在越南的合理地位,中法之间的贸易税由法国决定。在一系列条约下,法国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清政府的损失反过来加在普通人民身上,底层人民因各种赋税杂税苦不堪言。
自中国西南门户大开后,清政府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傀儡,沿海城市也逐渐沦为其殖民地,成为“国中国”。因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给近代中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❼ 中法战争胜负如何大清真的是不败而败吗
在历史上,越南曾长期作为中国多个王朝的藩属国而存在。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晚清时期才被打破。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看到自诩为天朝上邦的大清王朝原来是如此软弱无力,于是就将殖民侵略的步伐逐渐向东方延伸。其中,作为当时世界一流强国的法国把自己的目标瞄准了清朝藩属国越南。
后世许多人认为,中法战争由于清统治者懦弱、无能,所以最后清朝不败而败。但从客观环境上来看,清朝当时面临内忧外患的处境,如果将战争持续下去,可能带来的后果会远远超出想象。战争虽然没给清朝带来任何利益,但清军在战争中的表现让西方列强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法国在中法战争中也不算取得胜利。“镇南关大捷”中法军遭受重创,直接导致法国总理茹费理下台。战争结果虽然让法国完成了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但事实上在战争发生前,法国就已经这样做了,只是未被清朝政府所承认而已。此外,法国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强国,却和清朝打成这个结果,其在国际上的威望也大大降低。
因此,中法战争其实谈不上谁输谁赢。更确切的说,两国在战争中都花掉了巨额军费,但都没有取得让自己满意的结果,其实双方都是输家。
❽ 中法战争为何清朝会“不败而败”
清朝虽然在我国的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较长,可是最后还是走向了灭亡,尤其是清朝发展到最后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局面,再加上有外来的侵略,总是出现败北的情况,在与外来侵略的战争中,中法战争这一战,清朝却“不败而败”,导致该局面的出现的原因与清朝的军队实力、政治局面以及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中法战争中,清朝会“不败而败”与当时的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中法战争一直在持续,但是法国对中国内陆的领土并没有很大的兴趣,而在这些列强中,日本更具有侵略性,尤其是日本在入侵了的台湾后,对中国内陆的野心是昭然若知,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筹备与日本的战争是更紧迫的。再加上法国的政治失利,这让清朝有了台阶,便借此机会把对清朝的伤害降到最低,于是就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