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同盟战争的欧洲大陆战事
在欧洲大陆,这场战争以持久战为主,并且以围攻较多,这是一场相当枯燥乏味的战争,没有决定性的战役,也没有决定性的战果,如果非要找出这场战争证明了什么的话,那么只能说,它证明了17世纪欧洲流行的军事思想,那种避免会战的机动游戏和围城战有多么可笑。路易十四是一位成功的君主,但是他本人并不是战场上的军事家。这时,法军名将杜伦尼和大孔代已经一死一隐,这次战争中法国军队的统帅,一是卢森堡公爵,一是卡提尼特元帅。按照当时的标准,他们是优秀的军人。但是充其量,他们也就是和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同一个级别的机动高手而已,无法象杜伦尼那样超越于时代之上,这就是军事指挥艺术上匠人和大师的本质区别。
在帕拉亭王位继承战中,占尽兵力优势的法军又犯了和上一场法荷战争中同样的错误,从路易十四到法军战场指挥官,都谨守军事教条,摆出一副防御的态势,满足于分散兵力,逐个地围攻荷兰边境各个要塞。他们在荷兰的对手,和上次战争一样,还是奥兰治亲王威廉,不同的只是,现在他已经是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了。1690年6月,英荷联合舰队被法国舰队击败,法国军队8万人虎视眈眈地等候越过海峡,侵入英格兰,以扶助詹姆斯二世复位。当时,英国只有极少数的部队,形势十分危急。但到了1692年5月,法国舰队又为英荷联合舰队所击败,从而粉碎了法国的图谋。打败法国舰队的胜利,使威廉集中全部注意力进行尼德兰的战争。威廉是个出色的外交家,但本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他带领的英荷军队,在偶尔几次与法军进行的会战中,屡次败在卢森堡公爵的手下,几乎就没有打过胜仗。不过威廉是一个顽强的战士,当年就曾经不惜打开海闸淹没自己的国土,也不让法军轻易地征服,现在更是愈挫愈奋,为每一寸国土而战斗。而法军空有数量质量优势,却在每次会战胜利之后,从来不求发展胜利,满足于打跑敌方的野战军团,然后把自己的兵力,浪费在一次接一次的要塞围攻战上面。
而重要战役则较少,双方亦未曾进行过决定战事局势的大决战。陆战主要战场在低地国家如荷兰,次要战场则在意大利和西班牙。1695年1月,路易十四最重要的将军之一,在法荷战争与这场大同盟战争里战功彪炳的卢森堡公爵去世,使法国开始保不住陆战微弱的优势,但同时所有参战国都因这场持久战而使其自身的经济负担加重,因此战事趋向议和。
㈡ 威廉以什么为理由发动了战争
爱德华是一个虔诚的信教者,没有子女,曾指定威廉表弟作为继承人。1066年1月5日,爱德华病逝,英国贵族会议选举大贵族哈罗德为国王,这一下惹怒了法国北部诺曼底公爵威廉。爱德华的母亲是诺曼底公爵理查的女儿,威廉和爱德华算是表兄弟,威廉要求以亲属关系继承英国王位,这是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征服英国,不仅可获得他渴望已久的王位,还可夺得战利品、土地和农奴。
㈢ 英国是如何踩着法国肩膀登上世界之巅的
英国与法国的羁绊可以说几乎贯穿了两个国家的历史。一切还要从1066年说起。1066年初,英王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在位)死后无嗣,威塞克斯伯爵哈罗德二世被推选为国王。诺曼底公爵威廉以爱德华曾面许继位为理由,要求获得王位。拉开了史上着名的“诺曼征服”。从这之后,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对于英国,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在统治机构、法律上仍沿用英王旧制。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礼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国封建主都须以对国王效忠为首要义务的原则。
就在英国一步步走向霸主地位的途中,法国国内却动荡不安,最明显的就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而英国国内环境一直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使后者在这场权利的马拉松之中能够厚积薄发。(李婉婷)
㈣ 根据“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中,英国为什么能在16~18世纪的争霸过程中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
西班牙:
西班牙王族对于掠夺而来的的财富是拿去挥霍,而不是拿去投资再生产,这样国力不及英国。加之天主教的束缚,以及在荷兰(尼德兰)陷入战争泥潭难以自拔,并且因此与英国开战,由于时运不济导致海军全军覆没,使得军事实力落后于英国。故被击败。
荷兰(尼德兰):
荷兰爆发了世界上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1588年尼德兰建立共和国(联省共和国),政体领先于世界,并且将掠夺来的财富用于贸易,赚得大量财富,得到海上车马夫称号。
但是荷兰的资产阶级政体存在巨大问题。执政(世袭)与大议长分权,事实上是在争夺权力,由于各为一人,仍然会造成独裁。执政家族奥兰治前几代都是军事家,但是因为近亲结婚导致从威廉四世开始执政的心智都存在缺陷
威廉三世在光荣革命之后成为英国国王,将荷兰的经济优势为英国服务,荷兰由盛而衰。
但最主要原因的叫做“荷兰病”。这已经成为了经济学术语,即过分依赖某一项对外贸易或多项,导致其他产业衰败使得国家衰败。故被击败。
法国:
政体落后100英国年,在荷兰建立共和国的第二年,居然还在建立封建统治。1589年的波旁王朝,好奢华,欠外债,穷兵黩武。好在拿破仑出现,令法国重现活力,与英国争雄,爆发了战争。但是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舰队重创法国海军,导致大陆封锁政策得以实施,从经济上封死了法国。拿破仑远征莫斯科又是一大错误决定,导致陆军衰弱。最终法国在英国面前不堪一击。
㈤ 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生平功绩:威廉三世一生打了多少战役
腓特烈·威廉三世(Frederick William III;1770年8月3日-1840年6月7日),是普鲁士王国国王(1797年11月16日-1840年6月7日在位),统治期间曾领导普鲁士王国参加欧洲反法同盟,并在反抗拿破仑一世的战争中,于1813年3月10日,创立了未来德国荣誉的象征铁十字勋章这一传统。
成为国王后的腓特烈·威廉三世在第二次反法同盟中保持中立,普鲁士在欧洲的威望下降。1803年,普鲁士的中立立场使她得到了希尔德斯海姆和帕德博恩教区、明斯特教区的一部分、库尔美因茨的艾希斯菲尔德、爱尔福特等地。1805年8月24日,腓特烈·威廉三世与法国皇帝拿破仑签定条约,法国将汉诺威让给普鲁士,普鲁士保持在未来战争中的中立态度。俄罗斯曾诱劝普鲁士加入反法同盟,但腓特烈·威廉三世由于对拿破仑的恐惧和汉诺威的诱惑没有出兵。奥斯特里茨战役后,神圣罗马帝国瓦解,拿破仑建立了依附于法国的莱茵联邦,这威胁到了普鲁士的利益,引起了普鲁士的不安。
由于拿破仑在与英国和谈中表示出将汉诺威归还英国的想法,普鲁士宫廷感觉受到了欺骗,反法情绪高涨。1806年7月25日,普鲁士与俄罗斯签订条约,第四次反法同盟形成。在1806年10月的耶拿-奥厄施塔特战役中,普鲁士军队由于武器落后、战术保守、动作迟缓,几乎全军覆没,连普军总司令不伦瑞克-沃尔芬位元尔公爵卡尔·威廉·斐迪南也光荣牺牲。10月27日,拿破仑进驻柏林,普鲁士王室逃亡东普鲁士,受到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保护。
弗里德兰战役后
1807年6月弗里德兰战役后,法军占领整个普鲁士领土。7月9日普法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普鲁士王国只剩下了"旧普鲁士"、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四个省。易北河以西的领土被拿破仑整合为威斯特法伦王国,他的弟弟热罗姆成为国王;普属波兰成为华沙公国。
1812年,普鲁士出兵2万助法国入侵俄罗斯。同年底,法国在俄罗斯惨败,普俄签署停战协议,次年3月普鲁士对法开战。俄罗斯、普鲁士、英国、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普鲁士将军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莱比锡战役联军胜利后,普军直指巴黎,在受到几次挫败后1814年3月31日联军进驻巴黎。在次年拿破仑百日复辟后,各国结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布吕歇尔与英军统帅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在滑铁卢战役中将拿破仑彻底打败。
维也纳会议
使普鲁士重新得到拿破仑战争失去的领土,但在瓜分萨克森时,与其他列强发生分歧,几乎与英、法、奥发生战争,后来达成了妥协。普鲁士得到了三分之二的萨克森领土和莱茵河沿岸的土地,而将波兰让给俄罗斯。普鲁士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政治改革
1806年普鲁士在耶拿和奥厄施塔特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男爵(Heinrich Friedrich Karl Reichsfreiherr vom und zum Stein)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 *** 机构等。
施泰因在拿破仑的压力下被解职后,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堡侯爵(Karl August Fürst von Hardenberg)于1810年继承了他的改革事业。他宣布工商业自由、取消行会特权等。另外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Gerhard Johann David von Scharnhorst)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设立了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并发布了《普遍兵役制》。
教育改革
威廉·冯·洪堡对普鲁士的教育进行了改革,他重新改革了普鲁士引认为傲的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学。此后,布累斯劳大学、波恩大学陆续建立。
腓特烈·威廉三世曾对从拿破仑占领下的哈勒大学逃出来的教授们讲到:"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因为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王甚至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教育改革为普鲁士迟到的工业化飞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科学技术人才基础,成为普鲁士重新崛起的动力。
拿破仑战争后,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统治变得保守,奥地利外交部长克莱门斯·梅特涅对他有一定影响。他不仅没有实现给普鲁士一部宪法的诺言,还强烈制止立宪运动。作为神圣同盟的一员,普鲁士出兵镇压了西班牙、义大利、波兰等地的革命。他在位的最后25年里,普鲁士国势渐弱。
腓特烈·威廉三世于1840年6月7日在柏林去世,终年69岁。
㈥ 威廉一世和俾斯麦为什么不彻底灭掉法国呢
威廉一世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第二子,1797年出生于柏林。父亲逝世后,他的哥哥威廉四世继任普鲁士国王,封威廉一世为亲王。
俾斯麦的“三部曲”取得预期效果。不久,南德四个邦发表声明,宣布加入德意志联邦。统一的时机渐渐成熟了,1870年12月,在俾斯麦的策划下,北德意志联盟派遣代表团到凡尔赛,请威廉一世当德意志帝国的皇帝。
㈦ 德国在二战中为什么轻而易举的就打败了法国
1、因为法国根本没有想到德国会对他们发动战争,所以根本没有备战。
2、所谓的“马其诺防线”,所谓的“第一陆军强国”,所谓的“英法联军”都是用来吓唬德国人的。有这三个吓唬人的工具,他们坚信德军不会对他们发动攻击
3、英法想方设法就是把德国这股祸水引向苏联,指望苏德两国拼个鱼死网破,他们好渔翁得利。
4、当年英法实行着名的“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不断违反一战后各项国际条约,不断扩军备战。对于德国入侵英法的各个盟国:捷克、波兰等,都是持纵容态度的。只要德国一步步向苏联接近,英法就乐见其成。
5、德军初期的胜利,就在于突然性,战术突然,战略也突然。所有国家都认为苏德要开战了,结果,德国进攻西欧。当所有国家都认为德国会进攻英国本土的时候,德国却向千里之外的苏联发动的全面攻击。
6、正是因为突然性,一切举动都异于常人,所以所有的国家都没有防备。法国的悲哀就在于国土太小,没有回旋的余地。苏联没有亡国,就是因为国土面积大,回旋余地大。而且斯大林意志无比坚强,法国的领导人乐于享受,很快就投降了 。
㈧ 普鲁士为什么能打败法兰西
这个问题其实分析起来很复杂,为了解释清楚需要从普鲁士的劣势和拿破仑的优势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说一下普鲁士的劣势。虽然在腓特烈大帝的年代普鲁士的陆军号称欧洲最强,但是到了1800年威廉三世在位时,普鲁士的军队已经不再是那支转战欧陆、威名赫赫的常胜之军了。一方面是因为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普遍年纪较大,对于军事理论没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发展,另一方面普鲁士军队长期无战事也是导致军队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拿破仑大军的入侵面前,普鲁士军队几乎是连战连败,在奥尔施塔特会战中更是败给了仅是己方军队仅1/3人数的法军达武部。由是可见普军战力之低下。此外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的优柔寡断也是普鲁士战败的原因,他先是犹豫是否加入与奥地利的同盟,结果直到奥俄联军在奥斯特里茨大败的消息传来,他才决定对法国宣战,此后便只有孤军奋战。所以普鲁士1806政治上的拖延和犹豫也是普鲁士战败的原因。
其次说一下法兰西当时的优势。拿破仑本人的军事天才自然是一方面。此外法国实行的征兵制度是公民征兵制,和普鲁士那种招募职业军队的方式相比,法国的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提供优良且有经验的部队,并且可以动员更多的人力。还有就是法军当时的炮兵系统绝对是欧洲顶尖,他们可以在战场上把火力优势发挥到最大,普军在耶拿会战的战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遭到了法军炮兵近距离的霰弹杀伤。而法军优秀的散兵战也使得还在维持线列战术的普军损失惨重。最后则是1805-1806年战局中拿破仑充分的发挥了内线作战的优势,将奥地利、沙皇俄国和普鲁士的军队各个击破。综合来说,普鲁士的劣势正好也就是法兰西的优势,所以普军的失败是不奇怪的。
㈨ 征服者威廉是哪儿人啊,是法国人的话为什么要打法国
威廉是当时的诺曼底公爵 那时候的法国还只是类似东周一类的名义上的王国,下面诺曼底、勃艮第、安茹等十来个公国。他占领英格兰过后反过来打现在法国地盘上的其他诸侯这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