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
阅读,课内为点,课外为面。在课内外阅读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应注重课内 方法 的引导。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
一 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就有动力。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工作和关键环节,它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过程和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
因此,课外阅读的指导要注重目标的设定,必须灵活性强,层次性明显。当然,仅有目标还不够,还必须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可通过推荐学生感兴趣的读物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推荐读物,充实学生的阅读资源
1.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外读物
现行使用的课本中的 文章 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适合学生阅读和开展教学的文章。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介绍,会使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趣味性,而要获取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与课文相关的书。这些书可以进一步充实课文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
2.选择叙事作品和合适的诗歌
新课标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多阅读这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传授方法,确保学生的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是教学的课外延伸。要提高课外阅读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1.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后记等,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同时,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2.做到摘录与写作相结合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的词句和片段摘录下来,以备所需。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求学生具有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的能力。特别是阅读完名着之后,要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写出 读后感 ,做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四 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指导学生养成利用时间阅读的习惯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所花费的时间较多,特别是小学生,并不能或不懂利用零碎的时间阅读。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和随时翻阅书籍的习惯,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
2.指导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文中进行圈点勾画,做批注。好的 句子 、段落、篇章,要求学生摘抄,感受较深的要求写成 读书笔记 或读后感,定期让学生们交流,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每周上好课外阅读的指导课,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鉴赏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 不断激励,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学生课外阅读效果如何,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激励和评价体系。通过观察法、调查法等方法可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概况,根据学生的积累情况、写作水平,可进行评价。
1.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评价体系中应考虑到学生个性和基础的差异,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也要突出评价学生某方面的良好表现,做到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2.他人评价与 自我评价 相结合
他人的评价相对比较公平。他人评价包括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同学互评,使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又提高了各自的能力,教师评价则有比较性,他人评价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效果。
重视自我评价是现代 教育 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不断 反思 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科学等。当然,自我评价主观性较强,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要做到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2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要防止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在日常的课堂阅读教学中,不论是 记叙文 还是 说明文 ;不管是 散文 诗歌,还是名着童话,我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文中的中心问题,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我主要围绕两个难点贯穿,一是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二是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突出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在问题抛出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一项环节:独立思考,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圈点批注,时常8—10分钟。
接着进行第二环节:小组长组织组员展开讨论补充完善,时常5—8分钟;最后选派小组展示汇报,同学互相补充质疑,教师相机引导解疑板书 总结 ,时常10—15分钟。整堂课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氛围浓厚,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强调了合作学习阅读中的问题的形式。
结果很明显,学生从不懂从何下手到精准找句、明确句中关键字词、详细写下自身感受体会。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要融入自身独特的想法和理解,从而对阅读材料以及作者的表达思想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二、课内拓展延伸阅读
阅读视野只着眼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我常与学生分享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引导学生分析异同以及每篇文章的出色之处,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时,教学任务结束后,出示文章《丹顶鹤的 故事 》、《海龟救人》,引导学生 快速阅读 课外篇物思考这两篇文章与《金色的脚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能够在提示下准确分析出:1.三篇文章都体现了人与动物关系密切,动物也拥有人一样的感情;2.引导教育我们要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3.三篇文章的写作方法相同,都是以记叙故事的形式将人与动物的感人事表达得淋漓尽致;4.三篇文章的感情色彩不同。
《金色的脚印》、《海龟救人》都已喜为局,《丹顶鹤的故事》以悲为局;5.题目的拟定不同,《金色的脚印》所涵盖的意义深厚,比较深奥,其他两篇则浅显易懂。
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坚持课内拓展延伸,是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平台,表演会精彩纷呈。
三、提倡广泛阅读,学以致用
人教版五年级《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季老先生说到他时主张看闲书的,他文采斐然、妙笔生花主要是因为他博览闲书。现班中有个非常热衷阅读的孩子,日有所诵已成为习惯。但这个孩子比较特殊(出世时因缺氧,导致有些呆滞症状),目览千本书,可理解能力、习作能力远不及班中的其他孩子。
遇此情况,我常用歌德的“ 经验 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来引导孩子在阅读中要日积月累,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深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产生共情,在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做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整合。
四、对待学生在阅读中的进步不吝啬最廉价的评价
不管是小孩、大人,被肯定时,心中总是美的,总会有股上进的干劲促使我们做得更好。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应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在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围绕以下三个“多一点”出发:
(一)多一点肯定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张笑脸、一句话······学生的要求仅仅是老师一次次的肯定。
“晟晟(呆滞症状的学生化名),这次习作中老师看到一段非常 优美的句子 ,最近你又看了很多书吧!也一定积累了很多美丽的辞藻吧!老师为你墨水又更浓表示祝贺!相信在今后的阅读中你会积累更多,有一天会写出旷世美文的!”他的脸部表情变得丰富,能感觉到他很开心,紧接着的单元考,他以93分的成绩位居班级第一,他那难以置信的眼神告诉我“老师,是您的话语激励了我。”给人肯定就给人安全感,学生要的仅此而已!
(二)多一点引导
班级中大部分孩子是不爱阅读的,很多粗浅的书物读起来都比较费劲。针对这些情况,我选择在课内学生独立圈点批注时给那些学生以指点,并要求他们完成的任务可以比其他同学少些。可以看出,他们不是不懂,是阅读速度慢,阅读量少导致理解能力低。
在全班汇报环节,我会事先和各组组长沟通,尽量多给这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并和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从而让他们有所收获。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迷津,更何况是学生,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些引导,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以及学习技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多一点交流
阅读后,交流很重要。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去看某些书籍,比如《三国》、《水浒》《女生贾梅》 《男生贾里》等,在课后活动时间,常找一些学生进行交流, 说说 这些书籍中感兴趣或者记忆最深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
可以叙述故事内容、可以作故事梗概、可以说说故事后折射的含义、可以说体会、可以仿写续写等等。在交流中不仅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还让学生的思绪拓宽,对同一故事环节有了多方位的理解。由此可见,交流可以引领人成长!
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
一、找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课内激活课外,课外延伸课内
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是做好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关键所在。只有找到了这个衔接点,学生的阅读欲望才能有效地开掘,阅读视野才能由课内转向课外,我们的课内阅读也才找到了一个发展点,支撑点,从而搭建起学生阅读的桥梁。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建构个性的意义理解。
比如六年级《闻管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时不禁惊喜欲狂的心情总是理解不到,此时,将安史之乱的 历史故事 及作者的生活背景穿插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既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又增长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
2、以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为衔接点,拓展阅读广度。
这一拓展方式,是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的一些特定知识点、 文化 点进行延伸、重组、升华,让教材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出发点,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如在六年级有一个单元是以“走进鲁迅”为主题进行编排的,课本中涉及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和鲁迅相关的文章,“资料袋”“日积月累”中还介绍了鲁迅和鲁迅相关的作品和 名言 。
整个单元学习完之后学生对鲁迅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个时候推荐阅读《守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逝去的锐利》等书籍,学生也会兴趣十足。
3、以教学内容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由一篇文章进入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深入全面的体会人物特点,我们也可以适时引入相关文章或书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如在《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教学中,课堂上再讲到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将《临死前的葛朗台》这篇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教学之后可以出示不同版本的《儒林外史》,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学了《将相和》,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 其它 故事;学了《草船借箭》,让看过的学生讲讲其它体现诸葛亮才智过人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4、以教材中文章的作者为衔接点,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的作品。
教材中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元素有很多,如果老师能掌握这个元素,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由一篇文本顺利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需要。如在四年级《蟋蟀的住宅》一文选自法国着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学完此文后学生对虫子的世界充满了新奇,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
二、利用课内时间及时反馈,定期交流,使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开展阅读活动,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将课内所得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将课外所得感悟于课内及时交流。
1、全班同学“同读一本书”,阅读并做批注,写一写阅读的收获和感受。教师及时调研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课内的时间进行阶段性的阅读汇报交流。共读一本书结束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谈谈通过这样的拓展阅读,自己对课内文本的再感悟。
2、自助式阅读,根据近段时间的学习,找到相关的阅读作品,进行自助式的(自由选择内容、根据实际选择数量)阅读,教师随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给予学生及时必要的课外阅读的指导。利用课内阅读时间,开展“好书推荐”“故事会”等活动,通过介绍,同学之间可以交换阅读。
3、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做学生阅读的领路人。父母和孩子共读,营造家庭的阅读氛围。
4、定期进行“阅读小明星”“书香家庭”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保证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
4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
一、 架设桥梁,找准阅读衔接点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但是课外阅读应建立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对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上,更应该体现在对课外读物的把握与引领中。
我校各个年级均立足于学段特点,选取各具特色的阅读衔接点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我所执教的三年级,选取了下册第八单元“ 神话故事 和民间 传说 ”为实验蓝本,本单元有《古诗两首》《女娲补天》《西门豹》《夸父追日》四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 成语 故事《画龙点睛》等内容。
每篇课文或体现了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或体现了民间传说中人物品质的美好。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到两种类型文章的特点,结合课文我们推荐给学生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学习了《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后。
我们推荐了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学习了《女娲补天》后,我们带领孩子阅读了《女娲造人》;学习了民间传说《西门豹》后,我们推荐了《西门豹罢官》;学习了“语文园地”中若干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有关的 歇后语 后,我们又推荐了《八仙过海》《包公断案》等故事、传说,还推荐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长篇故事的片段。
此外,《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鲤鱼跳龙门》等都是教师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的推荐篇目,学生畅游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从而进一步体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特点。
二、 立足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题的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并不爱看书,他们是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如果我们的老师费尽心机,寻找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兴致勃勃地推荐给孩子,却发现孩子们压根不愿意去阅读,那将是一件多么扫兴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如何调动学生的前期阅读兴趣,是我们老师需要直面的问题。
老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阵地应是课堂。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为“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我在执教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感慨于人教版教材编写者的匠心独运。《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组课文,编排了《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
诗中写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们为什么要在七夕这天抬头仰望星空去“看碧霄”?牵牛织女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渡河桥”?嫦娥为什么会偷灵药?灵药有怎样的作用?偷了灵药为什么会后悔?课堂上。
孩子们预习完古诗后的一个个问题,就是促使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我在还没有执教这两首古诗的时候就下发了阅读材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嫦娥奔月》,让学生带着自己初读古诗的感受和疑惑去课外阅读这两篇神话故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对古诗相关的神话故事有了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在课上说说这两个故事,带着阅读感受进行古诗学习,不仅学生的疑问豁然开朗,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诗意的表达,课内阅读收效显着。
当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与课前留疑、课前激发有所联系,更和课后交流、展示评价息息相关。教师要保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爱读,让课内外阅读互为补充,阅读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何愁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 归纳总结,运用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这便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确,我们教会学生读通、读懂文本不是目的,学生是否能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阅读,提高语文能力,服务于未来的生活、学习,方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因此,我们在课内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得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以服务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仍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我在执教这一单元时,为达成目标中提出的“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感受故事的神奇”,“学习故事中人物出色的品质”等目标。
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我结合每课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归纳出阅读此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一般方法为 “划句子”“想画面”“写感受”。“划句子”即标注出能表现出故事的神奇的句子,如《女娲补天》中“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
《夸父追日》中“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然后结合这些神奇的描写,引导学生“想画面”,大胆想象当时的情景,在深入讨论中感受主人公不怕困难、为民造福的出色品质,最后“写感受”,表达自己个性化的体验。
此外,对于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见的疑难问题,如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词语,我也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跳过去”“猜一猜”等方法去解决,运用课内方法,疏通课外困难,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搭建平台,交流阅读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 儿童 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之后,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课外阅读交流和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讲、展、赛等形式。“讲”即讲述,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展”即展评,就是展评出色的读书笔记、记录卡、剪报等;“赛”即竞赛,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和交流,使孩子们看到学习的成果,从而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让所有的孩子共同提高。
② 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一篇课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小学生以多元的方式建立语言的形象、展现丰富的想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全面的信息、经历充分的体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 教学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 文章 思想,培养学生阅读潜质的重要环节。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作为阅读课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的教学方法各不同。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避免花架子,不要用教学方法的展示冲淡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同时,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学生欢迎和接受。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课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讲授,而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形象地进行教学。
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总之,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二、课文内容重现的方法
一篇课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小学生以多元的方式建立语言的形象、展现丰富的想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全面的信息、经历充分的体验。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活动应该是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进行了一定量的朗读训练以后才能进行的,而且教师心中应该有个“谱”:为什么表演?绝不能为表演而表演,表演的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中各种形象的特质的理解和感悟。另外,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只要意思差得不远就行了,要给学生留有再创造的余地。
三、问题情境创设法
书是靠学生自己去读懂的,教会学生读书可受用一辈子,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个例子而已。以启发式教学为例,不少教师仍止步于“我问你答,我启你发”的浅层次上,结果学生的主动性、求异性都受到伤害。其实,教师们不妨大胆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先想、多想。教师给学生引路架桥,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过桥。
方法上,注意运用“迁移”规律,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使小课堂与家庭、学校、社会大课堂互相渗透。扩大信息量,创造机会,增加实践,从深度、广度和效度上巩固知识技能,弥补小课堂之不足。
总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 语文学习 ,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力求达到变教为学、会教会学、乐教乐学、活教活学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四、促进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
随着基础 教育 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师和学生都充分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并积极加强研究和实践。
根据本人学习和教学实践,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形成积极的 学习态度 ,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能力。我在语文日常阅读课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实施了“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尝试,形成了以下的认识:
在处理了语言点知识,对文章整体认识后,老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让学生相互讨论。进一步促使学生去了解作者观点、态度,提高捕捉加工与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
以“问题”的形式,以“情景”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正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五、在设计导入内容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阅读课的导入部分不宜占用过长的上课时间。毕竟导入环节只是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为阅读文章做准备,占用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降低阅读课效率。
第二,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两者是可以有机结合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想一些可能会出现在文章中的词汇,这个活动既可以解决词汇问题,也能激发学生回忆已有的、关于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
第三,在设计导入部分的背景知识时,要认识到其原则是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并非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每个人对他所读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了解,如果他们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信息来理解文章的内容。
2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读制度”、“图书交换制度方法” “一帮一制度方法”等。这样就能有序、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当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并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学习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有些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
记得刚接手我现在任教的这个班时,在阅读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读一篇课文必须先标上小节号,必须要了解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把 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 说明文 ”、“古诗”、“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写人记事”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
第一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第二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
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有关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反复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
再例如:“写景状物”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文章,了解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了解写作顺序或观察顺序;第三步,读,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去体味感情。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把主动权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首先,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要将读书时间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不能让读书成为阅读课上的形式,走过场,草草了事。那样的读是起不了效果的。
其次,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应当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特别是合作学习,除了明确学习目标外,还应当制定小组长职责。
让小组长真正成为合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发言者。使小组学习有序、有效的开展。小组长轮换制,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是不是教师不闻不问了。
教师应在巡视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醒学生有必要时甚至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这样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才有效果。最后,主动权给学生,在阅读教学的汇报、交流时,往往一位学生答对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一位学生答错了,就请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答对了,于是,这个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对了,就能代表全班学生都懂了吗?显然,这是重结论、轻过程,面向少数人的表现。同时,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较普遍,如:一些学生掌握了,另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就会受到批评。
提出把主动权给学生,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四、提高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小学生除了学好教材以外,再阅读一些其他书籍,既可以丰富词语,又可以广泛的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读写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将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文当作 故事 课来上。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组织读书活动,检查阅读效果。组织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深入持久地开展。如: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看谁读的书多;举行故事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巩固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举行 读书心得 交流会,谈体会,谈收获,相互启发;还可以举行诗歌朗诵会等活动。
通过这些检查读书效果。检查后,认真 总结 ,表扬认真阅读的学生,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3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务必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好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因此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潜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务必要构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正因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一样,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务必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联,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用心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就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必须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明白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明白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一样时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明白全篇资料。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明白课文资料。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持续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资料的思维、明白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此外,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潜质,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资料具体、清楚等。朗读能够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透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 作文 潜质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带给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盼产生,期盼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盼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户外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理解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盼。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盼,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
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用心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小学生还处于 儿童 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户外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
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述《月光曲》的资料时,透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
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潜质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明白培养思维潜质、扩大知识面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
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能够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
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齐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透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4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一、自我阅读、自我理解、自我感悟是基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掌握熟练的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力求做到善于精讲、善于点拨、善与启迪,把各种各样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自然地渗透到阅读教学的每一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一篇篇生动、具体的课文时,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过程中感知学法。
加强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反对机械灌输的错误方法。如前所述,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理解、自我感悟为基础,重视学生独特的心灵感受和生活体验,破其卷而取其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引导他们自觉地读,主动地读,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精读书。
当然还要注重和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分享阅读带来的喜悦。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及时的、积极的评价与鼓励,努力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认同。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阅读的自由天地,才能构筑起阅读与学生心灵相同的平台与桥梁,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图文并茂、音像俱佳、情感交织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让学生在这个美妙的氛围中细细感悟阅读的精彩以及无限的乐趣。
二、培养兴趣是前提
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真正地喜欢学习语文。首要问题是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学生学习阅读课文前,教师精辟、巧妙的导语显得十分重要,恰当的导语犹如画龙点睛的神奇之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不断锤炼和加工自己的语言,使语言充满亲切感、充满激情、充满幽默、充满智慧、充满力量、充满启迪等。
教师还要恰当地使用一定的形体语言,如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亲切的点头示意、一个轻轻地爱抚等,都能极大地焕发起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无限神往和眷恋。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学会发现技能,善于发现自己的本领,使学生品尝到通过自身努力而发现的惊喜和成就感。
教师还要能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渴望知识、追求成功体验的信心和力量。一句话,教师要善于驾驭语文阅读课堂的节奏,善于调控语文阅读课堂的氛围,善于感染学生的情绪,善于鼓舞学生的意志和进取的精神,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的心态下较好地完成阅读任务。
三、唤醒情感共鸣是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根植于爱。”因此只有在教学中处处渗透“爱”,才能唤醒学生的情感因子,才能使学生在对文章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此,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在阅读课文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 经验 。二是注重和加强阅读的反复性,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初步形成对课文内容的大致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一定要用饱满激情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去朗读那些精彩纷呈的语句和语段,这样既能突出主题,又能渲染感情,还能读出其中的韵味。
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 逆向思维 。当然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会因为知识层次的差异、生活经验的不同以及对事物感悟的不同而产生多样化的认识,有时也会难免造成认识上的偏差,这时教师只能耐心地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会被点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四、优化教学,增强互动是重点
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增强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全方位互动。比如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让他们通过个人或小组学习共同探讨课文的背景知识,疏通课文中的字词,确定课文中的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提出质疑和假设,同时标明自己的疑惑。
课堂上,通过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互动,共同确立目标,共同探究答案。对于那些确有难点的内容则由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讲解。这样语文阅读教学就会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将会更好地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传承国粹 文化 是助推
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着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育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 语文教材 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散发着思想深刻、文笔隽永、语言凝练、意境悠远的精神光芒,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素养内涵,她承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就是让学生和智慧亲密接触,让学生和智者共勉。学生在阅读经典名着的同时,不但能感悟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持久生命力,而且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的熏陶。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上努力营造 传统文化 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浓厚氛围,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教材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秀美。
③ 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应该采用以下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读课文:
1、创造文章中的场景。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2、表演读。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对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都相当的感兴趣,有强烈的表演欲望。
3、鼓励性阅读。
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为小学生识字数量有限,需要积累,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
这就决定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爱、厌恶等感情来,就要给他们鼓励,比如让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他们戴一朵小红花之类的。
小学语文教学准则: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课标目标得到全面准确地落实。
2、识字、写字教学
要求会写120字。教学中就难写、易混淆的字作重点指导。课内要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要提高写字速度,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3、阅读教学
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④ (原创)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教材
文本是什么?广义的文本,首先是指创作文本。教师作为文本的解读者,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也是一位同学生一样的普通意义上的读者,由于阅读经验与文化的积累,又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因此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可以说是位熟练的读者。所谓正确解读教材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调,把握分寸尺度。实际上,对文本的阅读,都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形成多元化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如何正确解读教材,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二、关注教材的总体趋向。本学期,我负责接任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进入高年级后,教材更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落实。这是最终实现“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总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读高年级课文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正确地把握教材的基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学生要通过这一载体来认识,吸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自主性、开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强,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括了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导向。就是在语言编写方面,也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人的特征,而在其教材的助读体系,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标准答案,让孩子遐想连篇,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多的空间。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着的意蕴,才能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比如风格各异的古诗,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节选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着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还要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遗产;《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发展成果;《蝙蝠和雷达》反映科学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识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环保意识的文章如《只有一个地球》等等,当代先进文化思想尽蕴含其中。只有把这些内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语文课上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而不会盲目地为“怎么教”所困惑,语文本体才不至于淡化和失落,语文课堂才能灵肉相并。
四、关注课文单元组合。所谓单元组合,即围绕着某一主题,组织了3-4篇课文而构成的意义单元,它常常包括随后的练习以及部分习作的内容。在教材处理时,我们要整组备课,通盘考虑;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温故知新。这样使学生有效学习并迁移运用。从去年开始,我校——南宁市清川小学开始实验主题阅读教学,即——"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主体,
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两翼"中一翼是与教材单元主题配,这就更要求我们语文老师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题意义。在实行这个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我发现通过更深的研读课文,可以使我的课堂提升更多,学生的收获更大,比如,本学期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25课《伯牙绝弦》一课时,我通过先熟读教参,再大量查阅关于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关资料,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记,最后还引出了与这一单元“艺术与人生”为主题的相关的两篇文章,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深刻的把握课文的主题。
五、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解读
在重难点突破上,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可以有以下三个方法:①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向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②抓篇章结构,揣摩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③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从三件事体会:鲁迅关心他人、敢于抨击反动势力,关心后代青年成长等。这样,突出值得借鉴的表达方法,以典型时间反映人物精神面貌,体会精准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又如《白鹅》中抓住“好一个……的白鹅。”这句式样的句子反复出现,作用有四:A暗示课文要点与层次;B强调了本课要表达的中心;C巧妙地将记叙与抒情融合;D对小节内容予以概括总结。
其他还有很多的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细细对照,认真反思,将所学与实践结合,努力提高教材处理分析能力和实施教学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认真的研读、吃透教材,那么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先前简单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了解文章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了什么思想,而是更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更讲究如何让学生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文学素养较高的老师,懂得什么时机该让学生“圈点批注、摘抄书作”,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品词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处地“动情诵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知道“静心默读”地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
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