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西方如何打赢法国

西方如何打赢法国

发布时间:2023-02-11 12:10:46

Ⅰ 阿金库尔战役英国是怎么打赢法国的法国为什么会失败呢

英国长弓手擅长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免自己的弱点。他们选择的战场都是崎岖的小径、丘陵或狭窄的区域。骑兵根本无法在这个战场上冲刺,他们的机动性也非常有限。每次战斗前,英国长弓兵都会优先考虑有利的地形,能够从容射击。然而,失去机动能力的骑兵就像活目标一样,被其他人屠杀。他们在冲向英军前线之前被射中刺猬。可以说,在百年战争中,法国的重装骑士们不得不面对笼罩在蓝天上的箭影和他们咆哮时发出的尖锐声音。

阿金库尔战役后,英国长弓手闻名于世,这让所有法国骑士闻之色变。但事实上,英国军队之所以能够赢得这场战斗,不仅仅是因为长弓的一个分支。法国发动正面进攻时,战场前沿的英国骑士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些重甲骑士的掩护,长弓将被近身的法国军队屠杀。因此,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的胜利实际上是所有兵种不顾一切、协同合作的结果。

Ⅱ 近代英国为什么能打赢西班牙、荷兰、法国这三个国家

打败西班牙和法国是因为工业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封建农业制度,击败荷兰则是因为工业资本主义优于商业资本主义。

Ⅲ 世界杯英国打得过法国吗

英国打不过法国. 世界杯1/4决赛,英格兰将对阵法国。历史上,英格兰与法国共交手31次,英格兰17胜5平9负。但本世纪以来,两队共7次交手,英格兰战绩仅为1胜2平4负。
2017年6月13日,法国3-2英格兰
2015年11月17日,英格兰2-0法国
2012年6月11日,法国1-1英格兰
2010年11月17日,英格兰1-2法国
2008年3月26日,法国1-0英格兰
2004年6月13日,法国2-1英格兰
2000年9月2日,法国2-1英格兰

Ⅳ 英国以前为什么能够打赢西班牙荷兰法国呢

打败西班牙,英国靠的是私掠许可证,也就是海盗大法,地理大发现时期,不少的航海家实际上也是海盗,别看英国现在高举人权大棒,想当年最不讲人权的就是英国,人家招水兵,就是满大街抓壮丁。。。
打败荷兰,靠的是东印度公司,荷兰人秉承的是不打架,但我跑路贼快,荷兰的船基本就是能少装武器就不装,因为大炮太沉了影响船速。。。英国佬的船私掠的老办法对荷兰船队有点行不通,毕竟要抢劫首先你得跑的过对方。。所以人家换了一种打法,其实就是金融战的雏形,也是期货买卖的雏形,硬生生把荷兰给做空了。。。
至于法国,╮( ̄▽ ̄")╭,法国号称欧洲大陆最强陆军,一直以来对上英国的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搞得人家英国佬都不好意思了,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的英法战争,基本都是以英国战胜做最终结果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二战。。。至于拿破仑时代,根本就没有越过英国海上长城之称的英国皇家海军的封锁线。。。拿破仑惜败于英国海军将军纳尔逊。。这都是有史可查的。。。

Ⅳ 希特勒怎样打下法国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
1940年5月,希特勒在欧洲西线发动强大的攻势,在占领荷、比、卢之后,用装甲部队绕过法国的“马其诺防线”(Maginot),从北面长驱直入法国。5月法英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6月14日巴黎沦陷。6月16日,刚刚上任的贝当(Pétan)总理代表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根据法德双方签订的停战协议,法国的东部和北部约占全国面积2/3归德国占领。贝当政府偏安维希,改称“法兰西国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65年后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正当法国的大半壁江山遭受到德国法西斯蹂躏时,曾任雷诺政府(Renaud)陆军部副国务秘书的夏尔·戴高乐只身飞往伦敦,于6月18日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告法闻人民书》。在讲话中,戴高乐高举争取民族独立的大旗,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抗战到底。他在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自此,戴高乐及其领导的“自由法国”(后改为“战斗法国”)的影响迅速扩大,并赢得了国内外、尤其是海外的支持。到1940年底,“自由法国”领导的殖民地人口已超过1200万。法国的抵抗运动可以依靠法属非洲的辽阔土地和丰富资源进行斗争。“自由法国”还在法国本土开辟战场,团结和协调法国本土的抵抗运动。到1942年,“自由法国”的军队已达到7万以上,并拥有空军和海军。它们在北非和法国本土同德国法西斯的军队浴血奋战。“自由法国”的空军还被派往苏联参加战斗。

在法国本土,从德国法西斯占领开始就产生了自发的和各自分散的抗德斗争。到1940年末,已经出现了许多抗德的组织,各个阶层都有人参加。这些抗德组织散发传单,出版地下刊物,收集德军情报。从1941年夏季起,法国本土的各个抵抗组织加强了相互间的联系,许多地方抵抗组织还纷纷响应法国共产党的号召,建立了地区性和职业性的民族阵线委员会,从而使国内的抵抗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42年游击队组织了276次破坏铁路的活动,1943年则增加到2009次。1943年9月,科西嘉岛的抵抗组织发动起义,赶走了德军和意军,解放了全岛领土。

为了统一领导法国本土的抗德斗争,戴高乐指派代表让·穆兰(Jeans Moulins)于1943年5月成立全国抵抗委员会,团结了8个抵抗组织(其中包括共产党领导的“民族阵线”)、6个政党(共产党、社会党、激进党、人民民主党、共和联盟、民主联盟)和两个工会。在全国抵抗委员会领导下,各省和地方也相应建立了省和地方抵抗委员会(又称解放委员会)。全国抵抗委员会还于1944年3月宣布了其纲领:惩办卖国贼,保障民主自由,实行一系列改革(如垄断组织国有化、消灭金融寡头等)。同年,法国本土的所有抵抗组织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军队,即“法国国内战斗部队”,简称“内地军”,其数量已达到50多万。在内地军中,法国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和自由射手”占一半。在海外,戴高乐于1943年6月建立了“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作为法国的中央政权机构,从而使法国国内和国外的抗德斗争有了一个领导核心。“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于8月获得苏、英、美的承认,先后与2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44年6月,戴高乐在第二战场开辟前夕,宣布将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国内外的抗德斗争。

当苏军对德国法西斯的军队展开全面大反攻时,美英联军于1944年6月6日在法国西北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8月美英联军又在法国南部的土伦、马赛登陆。此时,法军与美英联军共同在法国国土上与德军作战。内地军也在加紧打击敌人,并解放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领土。同年8月25日,巴黎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动起义,并解放了巴黎。法国临时政府迁往巴黎并进行改组,吸收国内抵抗运动成员参加。戴高乐回到法国后立即解决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于8月28日下令解散内地军,9月19日又命令内地军与正规军合并,并解除了所有抵抗组织的武装,从而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此时,临时政府继续对德作战,直到1945年法国全部解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许多文学家投身抵抗运动,如萨特、阿拉贡等。他们一扫以往颓废的气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抵抗文学作品。

Ⅵ “七年战争”中英国是怎么赢的法国有实力打赢这场战争吗

战争进程:开战之初,普鲁士军队利用法国、奥地利、俄罗斯同盟不够协调的战略弱点,连续击败奥地利、法国。即使是到了1757年,普鲁士军队总体上也是占据优势的。到了1758年,法奥俄联军兵力已经远远超过普鲁士,虽然由于协调的问题,在捷克、西里西亚的一系列战役中联军并没有取得显着的战果,但联军特别是俄罗斯军队将普鲁士拖入了消耗战,而这是对人数较少的普鲁士不利的。1759年,由于俄国将军萨尔科夫的优秀指挥和战役筹划,俄国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并且夺取了东普鲁士。但是由于联盟内奥地利和法国同俄国出现裂痕,因此没有能进一步扩大战果并且错失了攻克柏林的机会。经过1760年的僵持,1761年俄国在那个时代的一流名将鲁缅采夫(会在以后专门写到他)的指挥下,攻克了当时被普鲁士占据的波兰和普鲁士多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普鲁士一下子陷入困境。然而,1762年发生了极为戏剧性的事件,俄国女皇病死,继任者彼得三世和普鲁士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关系甚为亲密,之后俄国迅速退出战争。反普鲁士联盟的主力退出了,于是局面就呈现出了一边倒。很快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结束了。欧洲主战场以普鲁士为主力(也有部分英军与之一起),而在加拿大、印度、太平洋的广大领域,战争是以英国和法国为主进行的。当然,英帝国继打败荷兰、西班牙之后,又打败了法国,夺得了包括加拿大和印度在内的广大殖民地。 战争评论:英国、普鲁士、法国、奥地利、俄国,卷入七年战争的国家都是欧洲最主要的强国,战场遍及欧亚大陆和美洲,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我总体上也是赞同这个看法的。不过从战争艺术本身来说,七年战争所引起的变化还不足以和两次世界大战媲美。当然,也不能说没有,那就是线式战术的鼎盛和没落的开始。相信大多数人一定都看过欧洲转型时期的战争片、油画或者图片。其中常常会有步兵排成一个一个不大的方阵,每个方阵相距一段距离,方阵中间有马拉的大炮,方阵两侧有骑兵奔驰。这个场景就是典型的线式战术。线式战术与早期的滑膛枪相配合,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滑膛枪的火力——通过方阵各排轮流开枪,可以达到火力持续的效果;通过方阵士兵滑膛枪附带的刺刀,可以阻止骑兵冲阵;通过大炮轰击,可以掩护步兵前进;通过骑兵机动,可以突袭对方侧翼。这种阵型的优势在于兵种配合默契时可以发挥出各兵种的优势并且形成互补。而它的限制条件有三点,第一对地形限制比较大,通常只适用于平原地形;第二对军队训练要求很高,如有步调或者节奏不一致就难以奏效;第三因为以步兵为核心并且非常强调一致性,因此总体上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就比较低。在七年战争的主战场西欧,双方广泛使用了这一战术,但是,也暴露出了这一战术的上述问题。很明显,线式战术能量的发挥上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西欧战场上,地形总体来说不是问题;而普鲁士军队更加训练有素,因此总能以少敌多;而因为西欧各国领土有限,必须固守的战略要地很集中,因此机动灵活性不高的问题也不是很严重。但是情况总在变化。不久之后,美利坚大陆上,依靠更加复杂的地形,更加广阔的战略空间和更加灵活分散的民兵,美国人打赢了超级大国英国;而再之后,身负战败之耻的法国人在军事天才拿破仑的领导下用炮骑结合、步兵分散的三线战术打遍了欧洲。小时候读到北美战争中英国人排成方阵前进,就觉得英国人真笨,排的那么密岂不是给人当靶子?长大些以后了解了滑膛枪的历史和特性,才知道过去的人是很聪明的,不管今天看来多不合理的战术,能在战场上存在,必有其道理。只不过,时代总是在变化,武器的革新和战术思想的转变必然带来旧战法的淘汰。 历史评论:本来行将战败的普鲁士因为一个巧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从此之后,普鲁士能够与列强平起平坐,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梦想。腓特烈二世则因此被称为“腓特烈大帝”(可见关系不在多,有几个关键的就行,彼得三世这个小兄弟一上台,腓特烈二世就从亡国之君的边缘咸鱼翻身了)奥地利丢掉了西里西亚,本来就不算非常强盛的国力又受到打击,在军事上更是再无力与军国普鲁士争雄。而高傲的法国则输得一塌糊涂,彻底丢掉了印度和加拿大。跟英国几世纪的仇又添了一笔,直到一战才解开;跟普鲁士的仇则几个来回,到了二战之后通过戴高乐之手才算慢慢解开。俄罗斯则在普鲁士的明暗配合下向西扩张,瓜分波兰。法奥耍尽心思手段,打不过普鲁士都白搭,怎么也还是敌不过俄罗斯的肌肉分得的赃物多——打赢才是硬道理,这话一点不错。要说最大的赢家,恐怕就是英国了,虽然在西欧大陆参与不多,但是利用普鲁士这个盟友拴住了法国,自己闷声发大财,拿到了加拿大和印度;另一边还在西欧大陆制造了更多的仇恨以维持均势。但讽刺的是,大英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为了转嫁军费,无意中在新大陆制造了对自己的不满。要说不满,殖民地的不满多了,也不差这一个。可是新大陆这帮新教徒的不满十几年后竟然真的开花结果,造出了一个美国。再过一百余年,这个新生儿将彻底取代英国的位置。“任何事物产生的时候都已经同时孕育了灭亡它自身的因素。”——看看日不落帝国的诞生,历史真是辨证得很。

Ⅶ 面对德国法西斯的步步紧逼,当时的西方大国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应该是绥靖政策。
原因:背景因素
1、英法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
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2、绥靖政策的推行和社会制度有密切关系
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3、绥靖政策的推行同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
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历史动因
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尤其是英国社会背景,绥靖政策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1、经济衰败的后作用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
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9%,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1932年,英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23%,其中生铁、钢的生产减少了一半,造船业减少88%,机器制造减产1/3,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22%[1] ,显而易见,英国经济已是衰败不堪,日落西山!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府不得不从迫切的内政问题出发,致力于经济恢复工作。然而,这却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军备力量的巩固。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 [2] “十年无大战”的规定,还加上一天天地往前推算,直到1932年还在生效。因为统治当局坚持认为“财政和经济危险是国家必须对待的最严重,最急迫的危险,其它必须让位,必须等待” [3];他们甚至觉得凭英国现有的军备力量,尤其是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足以应付任何规模的战争。因此,军事上一直满足于“1918年的技术”,军费开支降到“严重的无法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4]
可想而知,严重的经济困境对军事实力的打击是无以复加的。英国所采取的重经济、轻军事的变相调配,不仅没有使经济困境从“节约”中得到改变,甚至还引起了国内政局的动荡,国内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罢工浪潮汹涌澎湃。同时,它还造成了内阁的频繁交替。在张伯伦上台前的不到15年时间内,出现了一连串走马灯式的政权更迭的奇怪现象[5] ,这就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实行一种连续和坚定的政策。相反,他们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英国公党领袖艾德礼曾宣称“我们决不同意把使用武力作为执行政策的手段。” [3]这无疑对以后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进而为绥靖埋下了祸根。
2、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如果探究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最深切的启迪,不妨说是对“反战求和”的热切渴望。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战争双方开支达18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各国财政一片萧条。“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6]它对英国人传统的心安理得、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战争表示出十分的反感和厌倦,并进而对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示恐惧,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据悉,战后英国出现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不再战运动联合会”和最大的“和平誓约协会”等和平主义组织,和平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他们宣称“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诉诸武力都违背人类精神上的和谐与理智”,呼吁“拒绝支持或效力于任何付诸武力的政府所从事的战争。” 甚至宣称“放弃侵略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放弃防卫。”。
1936年,英国和平主义组织进行了民意测验,90%的人拒绝参战,反战求和思想深入人心。然而,和平主义者鼓吹和议、呼吁太平的同时,却消极地宣扬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诅咒战争,诋毁军备,不仅模糊了人们对国际形势的认识,而且使人们混淆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解除了人们对战争的警觉。一味反战的社会情绪,很大程度上为政府参战制造了舆论压力,制约了政府的决策。
面对“社会太平”的反战求和思潮,英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对外策略的调整。他们认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对于慕尼黑悲剧,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相信“让德国恢复国土就可以保持英德两国长期友好和平稳定的关系,导致达成广泛的协定,抚慰不满意的国家,从而取得长治久安的和平”,[2](p.304)并且宣称“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2](p.289)这不仅反映了英国民众狭隘朴素的“避战求和” 心理,也掩盖了张伯伦害怕战争的心态,迎合绥靖需求。可以说,“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正是英国统治阶级推行绥靖主义的温床,更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幌子!
3、特定的政治安排
英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安排是对外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面对当时的国际社会背景,英国当局的政治安排也别有用心。
首先:扶德抑法,保持欧洲均势。
“欧洲均势”政策是英国传统外交的核心之一,通过欧洲大陆德、法、俄的互相牵制,达到“实力均衡”。然而,一战的爆发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战后,《凡尔赛和约》奠定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法国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建立起了以之为中心包围德国的小协约国体制。因而,法国成了英国最危险的竞争者。劳合?乔治曾强调说“法国是唯一可能给英国造成麻烦的国家”。[8](p.123)因此,英国这时的均势政策是要加强德国的实力与国际地位,从而在德法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冲突又互制的关系,用以维护及加强英国在欧洲政局上的地位。为此,英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德国扩军、毁约,以振兴德国,恢复其大国地位;另一方面又迫使法国接受有利于德国的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从而防止出现一个“支配欧洲而同时支配海峡沿岸和低地国家的偌大军事强国。” [8](p.123)
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势力均衡”的旧传统和“光荣孤立”的影子使英国始终定位在充当欧洲的制衡者和仲裁人,扶德抑法成了英国当时对外政策的主题。丘吉尔也毫不避讳地说过:“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个,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是有支配力量的暴君。因此,我们不怕别人说我们亲德反法,如果情况改变,我们同样会以亲法反德”。[10]可以看出,扶德抑法只是英国保持欧洲均势的一种手段,通过均势,它将更大程度上实现并保持欧洲霸权。
其次:以德反苏,实现“祸水东引”。
面对战后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崛起,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深度恐惧:无产阶级运动一旦席卷英国,资产阶级必将面临灭亡的境地。因此,积极反苏反共也是英国当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鉴于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益反苏的趋向,德国成为东方反苏的第一防线,尤其是1939年德国积极东进的攻势,令英国暗自庆幸:“作为防止共产主义的屏障,纳粹帮了欧洲一个大忙。” [11](p.192)他们相信:“祸水东引”是摧垮无产阶级的捷径。如果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使苏德之间发生冲突,彼此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那么英国的霸权和利益就能安然无恙[5] (p.235),欧洲均势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巩固。张伯伦自鸣得意,把《慕尼黑协定》吹嘘为“辉煌的胜利”,以为“祸水东引”已告成功,从此“希特勒的行动将指向东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可能完全不卷入了”。[4](p.159)对于三国轴心的成立,英国更是毫无警觉,因为在他们看来,联系三国的纽带是《反共产国际协定》,而反苏反共正是英国所希望看到的。
出于嫁祸于人的初衷,英国自然对德百般纵容,绥靖便成了“放任”的代名词。
再次:不战而和,维护霸主权益。
如果说“反战求和”是一种和平的社会思潮,那么,“不战而和”则是上层建筑一种侥幸的政治追求。一战中,英国的损失是无以伦比的。战争还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尤其是群众革命运动的发展。英国统治阶级也不敢奢望战争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好处,反而担心战争会动摇他的霸主地位,不敢同侵略政策做针锋相对的斗争。正如英国外交官斯特朗所言:“任何战争,无论我们是赢是输,都将毁灭富裕的有闲阶级,于是他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求得和平。”[9](p.83) 由此可见,对于统治阶级本身而言,“和平”既迎合了社会思潮,又能维持霸主地位的稳定,它是一种漂亮的借口。
当然,“不战而和”作为一种息事宁人的怀柔外交政策,通过避免战争,可以防止战患的进一步摧残。然而,他却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助长了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以至达到不断满足侵略者扩张领土的欲望以求避战的境地,这就是 “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国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也为英国在二战中付出沉重的代价埋下了祸根。然而,张伯伦却说:“我们对于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当然应该引以为憾,但是我们决不可因此而离开正轨,我们应该记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仍然是集中在和平的希望上。”[2] (p.313)如果绥靖获得成功,“就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控制欧洲,因而也不能向英国的全球霸权提出严重的挑战。”[7]
显而易见,“不战而和”作为一种政治上的安排,更是一种维护霸权的手段。它一方面是保持地方平静,熄灭战争;另一方面则是牺牲局部利益和他国利益,并以此为条件而与德国达成政治交易,维护英国在欧洲的势力与影响以及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英国经济实力的不济和社会思潮的涌动及当局统治者的诸多考虑,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成为历史的必然。当然,国际环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也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法西斯德国的迅速崛起和咄咄逼人的态势,使英国深感力不从心,不得不妥协避让。然而,也正是这多种因素的重合,历史才走向了“绥靖”的起点。

Ⅷ 打赢百年战争,法国人靠的是什么呢

听了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战争的胜利,永远不是某个特定兵种的作用,而是众多因素的叠加。百年战争的胜利,不是法国的骑士和炮兵击败了英国的骑士和长弓手,而是法兰西王国作为一个整体,在保卫法兰西王位的过程中战胜了同样渴望法国王位的英格兰王国。

一名晚期的骑士。

而英国人的主动后退,给了强化王权的法国人一次崭新的机会。在1449年到1453年间,法国人重新征服了诺曼底公国和加斯科涅公国,而早已厌战的英国已经不能夺回这些重要的桥头堡。1453年,集结了力量、稳定了局势、获得了大量支持的法军,击败了最后一支势单力孤的英国入侵军,结束了百年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英国人失去了加斯科涅和诺曼底,只有加莱还在英国人手中。而1455年开始的玫瑰战争,则让英国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内战当中,再也没有重新夺取欧陆土地的欲望。

战争的胜利,不是兵器、兵种的胜利,甚至也不一定是军队的胜利,但一定是国家的胜利,不光百年战争如此,所有的战争都是如此。

Ⅸ 英法百年战争打了多久英法百年战争起止时间介绍

英法百年战争起止时间介绍

英法百年战争时间持续长达116年,可谓是世界上最长的一场战争,从1337年到1453年,断断续续共分了四个阶段,虽然中间有的时候看上去想要停火,当实际上却又往往只是表面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兵力的恢复和军事的积累之后,下一场战争还是会如约爆发,这样的战争下来,各国人民都饱受战火洗礼,生活颠沛流离,苦不堪言。

英法百年战争配图

从英法百年战争时间上来看1337年11月是战争的开始时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开始了对法国的攻击。到了1340年英国在一次海上战争中打败了法国,这样英国就掌握了英吉利海峡。1346年的时候,英国又赢得了加来港的胜利。在此后的几年间,直到1360年法国不得不在一份条约里将自己的土地割让给了英国,英国这才放弃了夺取法国王位。

战争似乎到此告一段落,但查理王世继位以后为了夺回失去的土地于1369年开始发动对英国的战争,1380年英国已经退至沿海区域,1396年他们达成了二十不打仗的约定。

到了1415年,法国两派起了内讧,很多百姓也加入反抗,英国就借机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战争,并占领了法国北部,1420年亨利五世成了法国的摄政王,法国已经沦陷。1422年,两个老国王同年去世,于是两国新王开始争夺法国王位再次兵戎相见。

1428年,法军处于严重不利的位置,到了1429年的时候终于成功突围,并且战局得以扭转,查理王子加冕成功。此后,法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收复失地的战争,并且节节胜利,直到1453年全部失地收复成功。英法百年战争时间赫然在列,从中不难看出法国抗战的艰难。

英法百年战争的经过分析

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战争,英法百年战争的经过从一三三七年到一四五三年,断断续续持续了一百一十六年的时间,其间的伤亡人数也是不可估量的,最终法国收回了自己原本的土地。

英法百年战争配图

这场战争持续时间如此之久也是积怨很深的原因,在战争之前,两个国家就分别在各自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大量分歧。

英法百年战争的经过是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的,在第一阶段,英国率先发动战争,既然是先动手就肯定有先动手的理由,比如说实力较强,可以胜利,因此第一阶段就是以英国夺取大部分的法国领土结束的。这一阶段从一三三七年持续到一三六零年,第二阶段从一三六九年持续到一三八零年,这期间法国换了国王,一心想要收回自己国家的土地,事实上他也用实力证实了自己的能力,然而,狡猾的英国在这时要和法国签订停战协定,于是,第二阶段是友好的结束的。

英法百年战争的经过在第三阶段时,戏剧性的 *** 来临,法国几乎丧失了自己全部的土地,英国几乎就要占领法国的时候,两边的国王都死掉了,于是新王即位,又是新一轮的战斗,这个时候的法国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纷纷觉醒。在第四阶段,法国军队迎来了转机,命运是公平的,不会总让人倒霉,于是,法国渐渐收复失地,在英国,民族主义兴起,转向对外侵略。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位法国女英雄是谁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位女英雄的形象如今活跃在电视荧屏以及各类文学作品之中,因为她独特的历史地位广为传颂,这位英雄就是圣女贞德,一个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的女子,甚至可以说是她带动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贞德剧照

贞德出生在法国的一个普通农村,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她告诉村里人自己遇到了圣母圣子,并说她会带领法国反抗英军的进攻,这在如今的国人看来,就像看当初的陈胜吴广起义一样,借助神的形象,为自己谋一个真切的理由,但是在欧洲人看来,她说的是真的,因为后来在她的领导下,法国军队真的取得了各种胜利,这位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女英雄,在法国反抗的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最终她在一次突围中被捕并最终以巫女的罪名处以火刑,英国方面应该也是想要以这种方式来消除人们对她的敬畏,所以看来,他们对于神明的概念也是有时会唯心一些的。

总之,贞德,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位女英雄最终死去,留给世界的是她的精神与气魄。到了法国胜利之日,贞的母亲请求国家对于自己女儿的死予以正名,贞最终以民族英雄的身份载入史册,之后的五百年,在宗教盛行的西方,贞德被封为圣女,这个传奇女子的一生就此尘埃落定,以上,便是对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位女英雄的介绍。

英法百年战争导火索是什么

英法百年战争开始于1337年,终止于1453年,是历史上交战时间最长的战争。这场战争给双方的国家和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么英法百年战争是怎样开始的呢?英法百年战争导火索又是什么呢?

英法百年战争剧照

在英法百年战争爆发之前,双方就在各个方面产生着摩擦。在政治上,法王腓力要进行皇室政权的扩张,想要占领的地区是阿基坦,可是该区域正好被英王爱德华占领,该区域因为历史原因也不受制于法王,所以当法王想要占领时英王并不同意。在经济上,英国主要依赖于羊毛交易,佛兰德斯是该贸易的中心,但该地区的伯爵却是一位法国人,想要把利益独给法国,因此两国在经济上也有纠纷。这两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两国的关系,但百年战争导火索是两者的社会关系。

1314年法国国王腓力去世了,因此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根据当时法国有关王位的规定,腓力的三个儿子应该是继承王位的首选,但是这三个儿子都死了,并且没有留下任何的男性血脉。腓力有一个女儿,他的女儿有一个儿子也就是腓力有外孙,按理来说这个时候应该是他的外孙继承王位,但是他的外孙却是英王。法国的贵族不同意让英王来继承王位,就让腓力的侄子成为法王。但是爱德华三世并没有就此放弃依旧与其争夺王位。1337年他称王法兰西,而此时腓力六世要收回英国在法国境内的领土,开始派兵,双方开始交战。

英法百年战争导火索可以简单概括为英国国王觊觎法国王位。当然除此之外,双发还为了争夺法国境内富裕的地区。其中本来支持法王的佛兰德尔地区为了得到来自英国的原料转向支持英国,使双方矛盾加深,促使了这场战争的爆发。

最后英法百年战争谁赢了

一场战争持续百余年,那么英法百年战争谁赢了呢,1458年,法军攻陷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最后一个据点。法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更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之后英格兰转往海外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

英法百年战争画像

以上是对英法百年战争谁赢了的简单介绍,这场百年战争开始时,两国主要以西欧原来的贵族兵源制,由各领主募集军队,有服役时间考量。这对跨海远征的英格兰很不利,于是转而招募更多来自下层人民的雇佣兵,并配合以有名的长弓兵战术。法国则迫于初期战局失利,必须扩张王室统治权力以抵挡外敌。因此在战争结束时,双方都已走 *** 集权的道路。

英格兰在数次战役得胜,严重挑战了西欧贵族骑兵的军事垄断地位。战后,胜利的法国仍保留许多重骑兵传统,但步兵能够打败骑兵的思想已经流传四方,步兵的重要性从此不断提升。

战争初期,法国在各次大会战都使用重骑兵正面冲击,到了1415 年,已模仿对手让部分骑兵下马徒步战斗,这说明骑兵步兵的战场角色已大幅改变。法国借由平民出身的圣女贞德鼓舞士气取得最后胜利,标识出贵族骑士阶层的衰退和民族战争特性的兴起。

百年战争中,双方的武器装备也经历了改良和演化,15世纪战争中后期时,新形态的板甲已经成为了贵族骑士们的普遍装备。在连续不断的围攻战中,双方也重视攻城武器的设计和应用,以上便是对英法百年战争谁赢了以及最终的影响的介绍。

英法百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英法百年战争原因错综复杂,包含国家间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各种因素。尽管通常认为百年战争始于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国和英国早已累积多年恩怨。比如说政治使王朝继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英法百年战争画像

当时腓力决定继续皇室的扩张政策并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此次集权行动的特别之处在于,腓力想把王权控制的地区扩展到阿基坦地区,而这一地区却是爱德华在法国的主要领地。爱德华作为阿基坦公爵和腓力六世治下的王侯,享有既持有公爵领地,又不受制于法王的独立地位。

腓力和爱德华都没考虑过向对方妥协,事实上,作为真正的中世纪骑士,他们都有打一场骑士战争的想法。1337年,腓力向爱德华提出收回阿基坦领土的要求,从此触发持续一个多世纪的英法战争。对腓力的领土要求,爱德华断然拒绝,并对腓力展开咄咄逼人的攻势。

不过也许更为重要的是,英法百年战争原因中经济原因是致命原因。

英国的经济命脉和皇家国库的正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羊毛贸易。中世纪后期,佛兰德斯是羊毛贸易中心。生产羊毛的英国人在这里卖羊毛,而大部分由这些羊毛制成的商品则取原道返回英国。然而,法国王侯自然希望独享佛兰德斯的财富,同时也可以一举两得地损害他们的老对手英国人的经济利益,以上便是对英法百年战争原因的介绍。

Ⅹ “七年战争”中英国是怎么赢的法国有实力打赢这场战争吗

英国基本上是“躺赢”,但是英国通过七年战争获(qiang)得(o)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
英国参战原因一是法奥俄联盟威胁到了英王乔治二世的老家——汉诺威,二是如果普鲁士战败,奥地利法国,俄罗斯会变得更加强大这无疑会对英国构成严重威胁。所以英国选择与普鲁士结盟,但在乔治二世死后,继任者乔治三世(乔二的孙子,其长子弗里德里克,幼子坎博兰公爵都死的早)甚至想放弃普鲁士。英国获得的胜利基本全是靠普鲁士苦苦支撑和彼得三世沙皇的反水。(但是英国确实在殖民地的战争分散了法国的注意力)
还有当时欧洲奉行的是“有限战争”,即使法奥俄联盟胜利,法国无非是削弱了普鲁士,而自己的老冤家奥地利会获得比自己更大的利益。所以,打够了,打穷了,打没人了停战就好,没什么丢脸的。

阅读全文

与西方如何打赢法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9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6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8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2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4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5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8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1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4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7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6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4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6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