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 根本任务)
人类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社会,问题以矛盾的形式存在。任何社会形态都充满了各种矛盾,而纷繁的矛盾中,只有一个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共产党人解决问题讲方法,也就是找当前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一大批与主要矛盾相生的次要矛盾也就随之解决了。然后再找寻主要矛盾,解决之。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解放生产力。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所在。
(1)如何认识法国社会主要矛盾扩展阅读: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3、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5、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的社会。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目标又是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参考资料:中国甘肃网-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
B.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1、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同社会制度的性质相联系的。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的社会中,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剥削阶级的需要,被剥削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作出让步,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的需要。所以,社会的主要矛盾只能是阶级斗争,而不是需要和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成为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突出出来。
3、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形成还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一方面,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要发展生产力需要长期的努力。另一方面,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种社会平均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明显地摆在了人们面前。不正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就难以生存。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帝.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南方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区进行扩张,地处中欧的政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英德矛盾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罗斯帝.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罗斯帝.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
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的建立,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D. 急求!!!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十八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矛盾日益上升为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准备夺取政权,同劳动人民结成联盟,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启蒙运动”。从哲学上看,法国启蒙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十八世纪上半叶,自然神论反封建神学的斗争。第二阶段,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战斗的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
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思想
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家的特点:高举“理性”旗帜,以自然神论的观点,着重从政治上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带有很大的妥协性和保守性。
一、孟德斯鸠哲学
孟德斯鸠(1689——1755)是大资产阶级思想代表,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向往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提出了着名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即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立。
1、自然神论。他承认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但上帝创造世界之后不再干预世界,只能按照世界万物自己固有的必然规律而行动。这就否定了上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2、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政治、法律制度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国土大小、气候、土壤等决定的。领土狭小的国家适于共和制;国土大小适中的国家适于君主政体;国土过大的适于专制政体。地理环境决定论不是从神出发,而是从人的现实生活环境出发,研究政治、法律。这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错误的。
二、伏尔泰哲学
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大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用户君主立宪制,反对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并揭露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和反动社会作用,主张废除教会法庭,没收教会土地。
在哲学上:1、自然神论。在他看来,牛顿给物质世界描绘了一幅正确图景,即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在上帝的最初推动之后便按照自己的固有规律运动着。2、继承洛克唯物经验论,认为“一切观念都通过感官而来”,感觉是外界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3、向法国大力介绍了牛顿和洛克的哲学以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三、卢梭哲学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激进的思想家,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代表。他提出了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治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动员和鼓舞作用。
1、哲学思想。卢梭基本上是一位自然神论者,有一些唯物主义因素,但同时又仍未摆脱许多唯心主义有神论观念,还包含着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观点。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宇宙的本原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永恒的实体,物质实体是消极的、惰性的,精神实体是积极的、能动的,宇宙万物的运动是上帝最初推动的结果,即物质运动的“第一原因”是上帝,但上帝不能创造或消灭物质。在认识论上,卢梭强调感觉经验,反对天赋观念论。他认为人的知识都是后天获得的。他把认识过程分为“感性的理解”和“理性的理解”,认为感觉比理性更重要。
2、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卢梭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社会历史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从平等到不平等,再到平等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最初生活在“自然状态”中,人们之间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没有私有财产,人人自由、平等。随着生产的发展,财富的不断增加,出现了私有制,从此,人类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的不平等的“社会状态”。私有制的确立带来了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又经历了三个小阶段:其一私有制的确立以及由此产生的贫富之间的不平等;其二富人组织政府,出现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其三政府权力腐化,变成专制统治,产生了主人和奴隶之间的不平等,封建专制制度仍是社会不平等发展的顶点,它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反面——走向第三阶段的平等,因为人民有权用暴力推翻暴君的统治,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王国”。卢梭的这个社会发展观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但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3、社会契约论。卢梭反对“君权神授”的神学政治观点,也反对十六、十七世纪流行的资产阶级君主专制理论,他从天赋人权的观点出发,提出一种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治学说。卢梭认为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人民订立契约,组成国家,制定法律,目的在于保障自己的自由、平等,生命和财产等天赋权力;主权应属于人民,如果国家破坏了社会契约,篡夺了人民的主权,人民便有权推翻它;最好的国家政体是民主共和国。
“网络全书派”的战斗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一方面法国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即法国封建主义专制制度同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矛盾激化,另一方面,也是同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相联系的,即各门自然科学开始摆脱“形而上学”形成独立的科学部门,牛顿力学得到了普及。笛卡尔的物理学和洛克的经验论也提供了理论来源。因此,时把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能够克服十七世纪唯物主义的神学不彻底性,把哲学和政治结合起来,把反宗教的无神论和战斗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完备、比较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适当时西欧最先进最革命的哲学。
但是,它仍然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范畴,有着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和唯心史观的缺陷。
“网络全书派”的特点:高举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大旗,对法国封建制度的一切方面进行无情的抨击和批判,为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的准备。
可见,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发展是沿着对宗教的怀疑论,经过自然神论,达到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结合的方向进行的。这场启蒙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产生了以狄德罗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比起十七世纪唯物主义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第一,克服了十七世纪唯物主义中的神学不彻底性,达到了公开的无神论;第二,把旧唯物论思想推进到新的水平。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从主要探讨认识论问题,推进到力图在唯物论一元论基础上解决心物关系问题,促成了向本体论和认识论统一阶段的转变。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上,从割裂推进到统一,力图用物质本身的运动和转化来证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从而,清除了“第一推动力”的观点。摒弃了一些含混乃至错误的概念,如,实体、偶性、反省等概念,提出了一些特有的概念,如,异质、感受性、环境等概念,特别是能比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物质这个根本概念,为进行理论思维提供了前提。第三,不仅像十七世纪把哲学与政治结合起来,而且还把哲学和社会伦理、道德结合起来,为摆脱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趋进做出了贡献。
由此可以看出十八世纪哲学的基本特点:第一,哲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第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结合;第三,具有突破机械唯物主义的趋向。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虽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和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但它为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它是十七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的过渡形态,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唯心辩证法形成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和前提条件。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E. 十九世纪前期法德矛盾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50亿法郎 一战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灭亡,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削弱德国,《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
F. 国防政府在民族义务和阶级利益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0年9月9日马克思写道:“法国工人阶级还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将是绝望的蠢举。”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1871年,马克思写道:“愚蠢地不愿意开始内战,好像梯也尔力图用暴力解除巴黎武装,不像是开始内战似的……国防政府在民族义务和阶级利益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没有片刻的犹豫便把自己变成了卖国政府。”
——摘自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有关背景,分析马克思为什么对法国不同时期的国内革命持不同态度?
要求:表达应当成文,限200字左右。
答案:
解析:
答案:(1)1870年9月3日战役后,普鲁士军队向巴黎进军。9月4日革命后,法国成立了“国防政府”。当时,民族矛盾成为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国防政府的卖国嘴脸还没有暴露出来,人民把拯救法国的希望寄托在它身上。所以马克思说“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
(2)1871年,法国议会批准组成了由梯也尔领导的反动政府。梯也尔政府对外坚持卖国立场,对内要清除人民的力量,解除巴黎工人的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巴黎人民只有推翻梯也尔政府,才能打退普鲁士军队的进攻,所以马克思主张通过内战的形式,推翻梯也尔政府。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特殊原因。
(1)首先要明确巴黎公社成立前的法国国情。1870年9月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第三共和国,革命中成立了国防政府。当时普军兵临巴黎城下,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鉴于以上情况,马克思得出材料一的论断。1871年,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以梯也尔为首的政府对外卖国,对内镇压人民革命。鉴于以上情况,马克思得出材料二的论断。
(2)回答本题时应注意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相互转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0年9月9日,马克思写道:“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1871年,马克思写道:“愚蠢地不愿意开始内战,好像梯也尔力图用暴力解除巴黎武装不像是开始内战似的……国防政府在民族义务和阶级利益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没有片刻的犹豫便把自己变成了卖国政府。”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他们的第一个企图是什么?就是在普鲁士的庇护之下,用路易·波拿巴的兵卒和比埃特里的警察来谋杀从巴黎开始的民众振兴的事件……但最能说明时代特点的是:它并没有引起官方的欧洲和美国方面普遍的愤怒呼声,反而激发了一股同情和对巴黎狂暴诋毁的逆流。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极困难的境地”指的是什么?“新政府”是哪个政府?
(2)材料一中的“蠢举”和材料二中的“愚蠢”是否矛盾?马克思为什么这样说?
(3)官方的欧洲和美国为什么“对巴黎狂暴诋毁”?
(4)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普、法两国的关系呈现什么状态?
(1)“极困难的境地”是指普鲁士军队包围巴黎,迫使法国投降的状况。“新政府”指的是国防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不矛盾。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形势下,国内阶级矛盾要服从民族矛盾,所以巴黎人民把抵抗的希望寄托在国防政府身上。当梯也尔政府出卖民族利益,要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时,不推翻梯也尔政府也是愚蠢的。
(3)欧美资产阶级政府都仇视无产阶级革命,所以狂暴诋毁巴黎公社。
(4)普、法两国反动政府既为本国资产阶级利益而互相争夺,又为镇压国际工人运动而互相勾结。
解析本题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第(1)问考查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第(2)问考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第(3)问考查欧美资产阶级政府对巴黎公社的态度;第(4)问考查普、法两国反动政府之间既斗争又勾结的关系。
G. 从欧洲大陆主要矛盾的变化过程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1)发展趋势:由俄国、普鲁士联合同法国对抗,到法、俄争夺,再到法、俄结盟共同对付德国。
(2)①19世纪上半期,拿破仑帝国崛起并不断对外用兵,多次打败俄国、普鲁士等国组成的反法同盟。1812年,俄国打败拿破仑帝国的进攻。后来“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②19世纪中期,俄与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结果俄国战败。这一阶段法俄矛盾是欧洲大陆国家关系中的主要矛盾。③19世纪下半期,法兰西第二帝国为争夺欧洲霸权,阻挠德意志的统一,挑起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向德割地赔款。④20世纪初,英与俄法结成“三国协约”,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大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3)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变化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外政策的变化取决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的冲突。三国矛盾的焦点是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H. 法国大革命当时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英法矛盾
,英美矛盾
英目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使法国变的强大会对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产生不利影响,更不利维持于欧洲大陆的均势,因为英国奉行的是大陆均衡政策。
其他欧洲国家则是怕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传到本国后会危及本国的封建统治
I. 17世纪法国社会的矛盾是什么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比英国晚了一个世纪,17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发展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这种阶级矛盾和斗争是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