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为什么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历来,人们把清政府在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后“乘胜而收”,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使得中国“不败而败”的原因归于它一贯坚持的投降卖国方针的恶果,张梅在《学术界》1990年第4期撰文认为,清政府采取“乘胜而收”的对策,是经过努力抗争,并鉴于当时国内、国防各方面不利形势而做出的最好选择。
1.镇南关大捷前后的军事形势表明,这次胜利只是中国军队的偶然取胜,战场的有利形势仍在法军一方。法军受挫,法国议会即通过了增拨军费的议案,茹费理内阁的垮台正是法国资产阶级扩大侵略的新起点。而此时的中国,无论军队与国力,都难以再支持这场战争。
2.清政府“乘胜而收”的基本原因在于国力的不支,再加上中国军队装备的落后及统兵将领间的矛盾。
3.越南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对中国态度反复无常,甚至开门揖盗,清政府失望之余,坚定了“乘胜而收”的决心。
4.作为藩属国的越南局势危险之际,中国本土台湾也处于危急之中。权衡结果,终于使清政府下定了“弃越保台”的决心。这是当时清政府所能选择的上策。
㈡ 李公致使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的原因是什么
中法战争是中国边疆危机表现的一个方面,要解答此题必须从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次中法战争同以往的战争不同,从这次战争的经过看,中方虽有失利,但是在总体上中国取得了胜利,迫使法国内阁倒台,但为什么斗争却出现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呢?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执行的是一条妥协卖国路线。让法国势力完全控制了越南,更深入到云南、广西地区。法国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了侵略的目的。
㈢ 为什么说在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日、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疯狂侵略中国的边疆。
1873年和1882年,法国两次攻陷越南河内。中国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和清军应越南政府邀请入援越南。1883年12月,法国侵略者对协守越南山西的清军和黑旗军发动突然袭击,中法战争爆发。
3 月31日,法国的茹费理内阁终于在一片打倒的呼声中下台,法国的政治和军事陷于一片混乱中。可是,反动腐朽的清政府,在战争胜利的情况下,竟唱出了“乘胜即收”的卖国论调。李鸿章说什么趁着胜利,正可以讲和,如果法国增兵再战,中国连这个求和的机会也得不到了。清政府于1885年4月下令停战。6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天津同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又称《中法新约》)。清政府同意在云南和广西两省的中越边界开端口通商;中国任用法国人修筑铁路等。这样,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清政府的投降卖国,造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局面。
㈣ 为什么中法战争法国不能获胜呢难道美英暗中下绊子了难道比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的兵力少
首先兵力上比较少,包括马尾海战才两万余,而且战场铺设广,不仅在福州、越南、广西还在台湾进行交战;
其次是清朝地方将领的奋勇作战和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
再有地上是清朝对地方控制力的减弱使得其妥协政策不能有效实施;
最后是法国国力较弱且国内危机矛盾严重。
㈤ 中法战争的结果介绍
说到晚清的战争,必然会提及中法战争。关于此战的结果,史学界有一句俗话叫“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为什么这么说呢?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中法战争的结果介绍,希望你喜欢。
中法战争的结果
中法战争在 军事 上中国取得了 决定 性胜利,迫使法国内阁倒台,这是不败。然而李鸿章却将此作为妥协求和的资本,主张“当借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正式签订《中法新约》,中国基本上接受了法国的侵略要求,所以中国是不败而败。而法国作为战争的失败者,却基本实现了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法国不仅夺取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还首次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所以法国是不胜而胜。
中法战争中国赢了战争输了外交
1883年底,法军向红河三角洲中国军队防地发动攻击。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法国舰队强行驶入福建水师的马尾基地,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8月26日清廷颁发上谕谴责法国“横索无名兵费恣意要求”,“先启兵端”,令陆路各军迅速进兵,沿海各地严防法军侵入。这道上谕实际上是对法国侵略者的宣战书。
同年,法军侵占中国台湾。分头进犯台湾基隆和淡水,刘铭传审时度势,放弃基隆,集中兵力扼守淡水,击退侵略者。转而,法军攻占谅山,进犯镇南关。冯子材率部英勇抗击敌人,获得镇南关大捷。冯子材乘胜追击法军,清朝电令乘胜即收,并在1885年4月7日,宣布停战撤军。对此,张之洞奏请朝廷,延缓撤兵时间,以克河内。然而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致使中法战争出现一个奇特的结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清政府在胜利情况下,同法国签订屈辱的《中法会定越南条款》,对此左宗棠内心悲愤不能自已,病死福州。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话:“惟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中法战争清军表现
在中法战争清军的表现起初十分英勇,坚持抗争,取得了镇南关战役的胜利,这也是清军本可以转败为胜的转折点。
事实上当时法国的兵力并不充裕,或者说他们的兵力衬不上他们的野心,因此将战线拉的太长之后,中法战争清军本应有实力制服疲惫作战的法军。而事实上,在战争从1883年的山西之战拖到谅山、镇南关时,他们已经陷入了自己制造的困境。
如果说 鸦片战争 时清军因为初次见识到见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船坚炮利,因而毫无准备,溃败连连,全无斗志。那么在洋务运动兴起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法战争清军早已也拥有了一定的武器配备,加上本土作战,实不应该输给跨越大半个亚欧大陆远途作战的法国。
但腐朽的清廷在对待侵略者的态度上,十分卑微,对于维护民族主权,他们犹豫不决。甚至担心兵祸连连会引起民变,动摇统治。所以最终,他们摆出的妥协的状态,甚至暗中求和。
㈥ 为什么说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因为战争并没有打输,但战后签订的条约却使法国得到了很多利益,所以有人说“中法战争中国是不败而败”。
清光绪九年(1828年),当时的清政府与法国在越南北部爆发了战争,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
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法军统帅尼格里也身受重伤,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法国总理茹费里等内阁集体垮台。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
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从此,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世人因此约丧权辱国,且签订于清军作战获胜之时,故称中法战争的结果为“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并且在以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说法不绝于耳,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6)中法战争法国为什么不败扩展阅读: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内容:
1、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
2、在中越边界保胜以上和谅山以北指定两处为通商地点,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
3、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
4、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
5、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条约签订后,法国侵略势力开始伸入云南和广西。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其次,清政府之所以对法议和,客观上也是因为英美等国的态度,他们担心中国一旦取得对法战争的全面胜利,就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决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样驯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华的侵略利益。
英外交大臣就曾说:“中国的任何胜利,一般都会对欧洲人发生严重后果。”因此,他们极力施加影响,迫使清政府尽快对法妥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法战争
㈦ 浅谈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
1883年到1885年的中法战争,在国内除了部分研究历史的人有所了解外,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场战争。历史研究者们都认为这场战争清朝是“不败而败”,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要清楚法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法国之所以发动中法战争,本质上是想夺取越南的控制权。越南在我国古代是中国藩属体制的一部分,可以说其对中国的模仿程度跟朝鲜不相上下。随着1840年英国人用火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朝的藩属体制全面崩溃。英法等西方势力开始积极渗透清朝原藩属国。这里要说到朝鲜和越南的区别。朝鲜之所以对中国一直忠诚,是因为大明王朝对李氏朝鲜有再造之恩,虽然大明换成了大清,但恩情还在,朝鲜还算忠诚的扮演了中国的小弟。可越南就不一样了,自秦朝开始,我国与越南便纷争不断,之后的汉朝,唐朝,乃至最弱鸡的宋朝都曾染指越南。这也让越南对中国有种异样的仇恨。从地理角度来说,朝鲜位于东北亚地区,英法等国的势力很难染指,反而是隔海相望的日本与北方的沙俄对其虎视眈眈。说回法国对越南的觊觎,由于此前的拿破仑战争和普法战争,法国早已元气大伤,对于海外殖民地无暇他顾。等到巴黎终于将目光转向东方时,却发现不列颠早已控制了印度,中东地区也早已进入了“大博弈”。于是巴黎将矛头对准了东南亚。此时的东南亚小霸主暹罗已经衰落了,法国通过天主教顺利的将自己的文化传播进了越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正式对越南南部发动侵略战争,越南国王阮福时像黑旗军求援,中法战争打响。
严格说来,此时两国政府还没有相互宣战,黑旗军只是中国的义军而已。黑旗军将领刘永福将法国将领安邺击毙,事后我国和越南都对这件事进行了渲染。这本身就是个笑话,因为安邺所率领的军队只有数百人而已,跟一支探险队的人数差不多,因此这只队伍更类似于一支军事探险队。接着的过程我在此就不详细阐述了。总结起来洋务运动的成果南洋舰队被孤拔的远东舰队在马尾彻底击败。最后孤拔死也是因为在台湾得了痢疾,炎热的天气使得法军无法完全占领台湾。而且就像我前文说的,法国的战略目标是越南,对于法国来说台湾能获取更好,不能获取也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要阐述一下镇南关大捷,这场中法战争中最大的笑话。
这里要再解释一下,西方国家历来都有派遣军事先遣队的策略。早在16世纪的西班牙,在对土着人作战时就是排出数百人的小队,然后联合当地的其他印第安部落,一起反抗印加帝国的统治。用小股部队作为勘测地形,同时联络敌方反对派是西方首创。这样就可以将已方人员的伤亡降到最小。尼格里所率领的法军就是这样一支部队。他跟安邺的部队一样,大概只有数百人左右。因此尼格里北上有两个目的,一是向我前文所说进行军事勘察,二则是做一次军事赌博,用数百人的小部队拿下镇南关。然而此时机械化战争时代还没有到来,用血肉之躯无法做到“闪电战”攻势。不过可能是看到清军太菜的表现,尼格里决定再赌一回,让自己的军事生涯走向巅峰。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先是潘鼎新不战而退,尼格里趁胜追击。估计此时尼格里已经认定拿下镇南关已经没啥问题了。结果老将冯子材牢牢守住关口,尼格里的部队本来就只有数百人。大炮都没多少,法军火力优势没法展现,于是尼格里只能退去。不过这场战役虽然对整场战争没啥影响,但法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却被调动了。我大法兰西的军队怎么可能会被“东亚病夫”击溃呢?于是茹费里内阁倒台。这件事被我国夸大其词。首先像我前文所说,这场战役对于中法战争没有任何决定性因素,尼格里只是进行了一次军事豪赌。就像孤拔对于台湾一样,有则也可,无则也罢。而且这些被占的领土最后还是会为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一来是因为法国刚经历普法战争,实力大大削弱,没有能力再进行一次战争。二来是因为这些地方很早以前就属于中国,民族认同感很强,法国与日俄不一样,他只是需要市场和原材料。台湾虽然地理资源丰富,但当地原住民凶狠,管理成本很高。对于巴黎的那些金融资本家来说,这样的买卖太不划算了。因此法国更需要利用台湾和镇南关两地,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最后世纪茹费里内阁倒台的,并不是法国人民少了多少利益。而是法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因为这场战役被调动起来,就像越南战争期间的美国白左一样。然而我国却对其大肆渲染,主要是为了表现中国人并非在近代屡战屡败,西方殖民者也不是不可战胜的。这话本身说的没错,但是腐败的清政府真的有能力跟当时实力排名世界第三的法国对抗吗?这也是我本章主要想阐述的问题,这场战役不过是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个谎言罢了。
最后再来讲讲中法签订的条约除了之前照常的开放通商口岸外,条约还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从此越南成为了法属印度支那的一部分,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脱离法国。而清朝洋务运动的成果南洋水师全军覆没,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蓄势待发。法国茹费里内阁倒台,但却获得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开放和越南的殖民地,势力扩张迅速。这场战争最后以法国的战略胜利和清朝的丧失藩属国越南而结束。
本文主要驳斥了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的结果,历史从来都是复杂而具有不确定性的。法国虽然战略胜利,但主战的茹费里内阁倒台。清朝虽然丧失藩属国,但洋务运动的破产加速了慈禧的中央集权。本人作为新人作家,还望多多点赞评论,下期再见。
㈧ 如何看待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清军的镇南关大捷虽然很精彩,很令人扬眉吐气,但是看中法战争的全局,中国实际上是从红河边上一直在退,颇有一点蒋介石以时间换空间的味道,但是清朝不像蒋介石,有反法西斯军事同盟的援助,而是一直越耗越往后缩,又受制于后勤保障,中央财政军费空虚,军队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战斗急剧下降,可以说清军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战果也就局限于一些战役的胜利,而法军后来又有增兵,反而更强,茹费里下台后,法政府又连续通过了累计两亿法郎的增兵案,摆出一副扩大的架势,吓住了中方,再加上当时清朝又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统治哲学,怕“兵连祸结”(实际上是受制于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打仗毕竟影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因此就没有继续打下去,而是想方设法议和,从而“大度地”把越南送给了法国,使自己的战略纵深大大削弱
㈨ 中法战争为什摸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更正一下,中法战争,中国停战是正确的。但是方式屈辱了些。被视为法国“不胜而胜”,清廷“不败而败”的战争结局,是不是真的完全就是清廷腐败无能的杰作呢?被传统史观一直颂扬的“镇南关大捷”固然是爱国军民用鲜血和勇气换来的难得的胜利,但是这场胜利并没有转变整个战局。冷静一点看的话,它只是一场暂时的局部的军事上的胜利。“暂时”是当时的清军实力和士气并不足以长期作战,而法军在惨败之后虽然让茹费理内阁倒台,但是内阁好战情绪不减反增,复仇之声高涨,立马通过增拨军费议案;“局部”是因为这场陆路胜利并无法改变海路上的困局,刘铭传虽然击退了法军的登陆,但是法军海军旋即攻占澎湖封锁台湾,刘铭传急电清廷中枢,“若无接济,束手待毙”;“军事上”是因为当时清廷的国际环境十分恶劣,日本趁人之危发动“甲申事变”,沙俄因为伊犁谈判的失败耿耿于怀。从全局上说,这场胜利的意义不应被过分夸大。因此,“乘胜即收”的决策并非完全卖国的行为。何况和清廷其他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相比,中法新约没有任何割地赔款,已经是难得的进步了,何必苛求古人?难道要当时世界五强之一法国赔款给中国不成?
至于丢失了藩属国越南的责任,实际上这是个毫无意义的问题。稍稍熟悉越南历史的人都知道,早在中法战争之前,越南实际上已经自愿放弃了对中国的附属地位,越南君臣早已不把中国当作宗主国了。当法国人希望越南人把清廷赐给越南王的玉玺保留时,越南君臣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并亲手销毁了玉玺。而在中法战争中,更多的时候是法越联军和清军交手,而不是清越联军抗击法军……很遗憾地说,越南的心已经不再归属于中国,那么把越南要回来有什么意义呢?何况,清军有能力要回来吗?
换一个角度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清军战士固然是值得赞扬的,左宗棠、刘铭传和冯子材等爱国将领也值得赞扬,但是这不等于主和的李鸿章或者曾纪泽就应该挨骂。在巴黎孤军奋战,周旋于法国媒体政要之间,全力以赴阻止战争爆发和维护中国利益的驻法公使、中国晚清最出色的天才外交家曾纪泽是否值得肯定?在国内外巨大压力下统筹全局,压制日本,警戒俄国,极富远见,力主放弃越南、集中精力建设海军、对付日本保卫朝鲜的李鸿章是否也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呢?
一场局部的暂时的军事上的胜利是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的。在没有类似于明治维新那样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这场胜利无法改变中国的历史。没有借此机会变法自强,依旧继续着国内政治的内讧,更多的人因为一场小胜就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这恰恰已经埋下了10年后甲午战争惨败的祸根。纪念这场战争的价值在于反省和牢记战争带给我们的教训,而不是简单地去赞扬或者批评某些人,或者追究战争的责任。
㈩ 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告诉我,什么是“不败而败”
不败而败的意思是本来不可能失败的,最后却导致了失败的结果,不败而败要结合中法战争(清法战争)的过程来看。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前期,中国面临劣势,清政府通过调整军机处、替换统帅等措施扭转了战争局面,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法军统帅尼格里也身受重伤。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法国总理茹费里等内阁集体垮台。
但清政府却与法国重启谈判,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从此,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最终的结果是不败而败。
(10)中法战争法国为什么不败扩展阅读:
中法战争的后续影响
中法战争的后续影响可以一分为二去看,不利的一面是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获得了更多非法利益,但同时对中国海防的建设也有着促进作用。
1、不利影响
1886年—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
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江市),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2、积极影响
战后,清政府进一步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紧建立北洋舰队,并于台湾设省,开始大力建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法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