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胡格诺派的介绍
胡格诺派(法语:Huguenot法语读音:[yɡno]),又译雨格诺派、休京诺派,16~17世纪法国新教徒形成的一个派别。
⑵ 波旁的亨利四世的父系可如何追到哪任法国国王
旺多姆公爵兼拉瓦纳国王亨利四世可以追溯到卡佩王朝国王圣路易。
圣路易的儿子罗贝尔受封克莱蒙伯爵,此为波旁家族的开家之祖。罗贝尔和波旁领地继承人比阿特丽丝联姻获得波旁领地,其子路易成为第一代波旁公爵。他有两个儿子。长子皮埃尔获得波旁公爵领地成为家族主支。后来这一支系成为历代波旁公爵直到1527年。最后一任波旁公爵在意大利战争中帮助查理五世反对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而被剥夺领地。波旁公爵的幼子詹姆斯获得拉马克伯爵封号而成为拉马克伯爵,此为拉马克支系开端。詹姆斯的孙子路易获得旺多姆伯爵称号,开创旺多姆支系。这个支系成为亨利四世家族的源头。该支系成员查理到了1527年后接替了波旁家族继承权而成为旺多姆公爵。他又两个儿子,长子安东尼娶了纳瓦尔女王珍妮.阿尔布雷而成为纳瓦尔国王,此为亨利四世的父亲。次子路易成为第一代孔代亲王。下面的网址是系图,自己看。
从圣路易到亨利四世
圣路易九世(Louis the saint),法国国王。
罗贝尔(Robert),克莱蒙伯爵。
路易(Louis),第一代波旁公爵。
詹姆斯(James),第一代拉马克伯爵。
让(John),拉马克伯爵。
路易(Louis),第一代旺多姆伯爵。
让(John),第二代旺多姆伯爵。
弗朗索瓦(Francis),第三代旺多姆伯爵。
夏尔(Charles),第四代旺多姆伯爵,第一代旺多姆公爵。
安托万(Antonine),第二代旺多姆公爵,纳瓦尔国王。其弟路易成为第一代孔代亲王。
亨利(Henry),纳瓦尔国王恩里克三世,法王亨利四世。
⑶ 历史上的胡格诺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的胡格诺战争是十分有名的,在当时许多人还处于封建统治的固化思想当中,谁也不愿意打破常规。因此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了发生了胡格诺战争,建立了民主城邦制度。
⑷ 胡格诺派的发展史
公元1559年,全国总共有72个雨格诺派教会,这是具有加尔文思想的信经与长老宗的教会;一年后雨格诺派信徒已增至30万人。
同年,法国查理九世即位,年仅十岁,由太后凯瑟琳摄政,她利用当时法国贵族两派不和(一派是以东北部的吉斯家族为首,仰仗罗马天主教会支持;一派是以西南和中部波旁家族为首,信奉加尔文教),使之彼此互相制约来维护她的王权,她在1561年宣布停止对雨格诺派迫害,释放被捕的新教徒,这使得新教徒人数大大窜升,谓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胡格纳派因与法国传统旧教不容而受到宗教迫害,因此新旧教信徒在两派贵族煽动下,彼此仇视,甚至发展成武装对抗。这样的状况持续一年多,终于在1562年3月1日爆发西瓦惨案,肇因于吉斯公爵路经西瓦镇,正值雨格诺派信徒举行礼拜,双方发生冲突,吉斯公爵的武装随从袭击他们造成死伤两百多人。这就是与天主教会发生的雨格诺战争,此内战历时30多年,分三个阶段,进行十次战役。
1572年发生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又称圣巴多罗买日大屠杀(Saint Bartholomew's Day),据称当日凡是巴黎城的钟都同时敲响了,其实这就是展开大屠杀的暗号;此残暴的行为持续三天三夜之久,大屠杀不断进行着,原只在巴黎的暴行甚至延烧扩展到其他的都市。如此残酷镇压雨格诺派教徒的事件,堪称是历史上最污秽的残酷罪行之一。
可惜,这事不但没有使内战结束,反倒为内战带来更多的冲击,这样的斗争一直持续至查理的下一任国王亨利三世的年代,并且变成为“三个亨利”之间的“三角冲突”,所谓三个亨利是指中庸路线的国王-亨利三世;天主教的领袖-吉斯的亨利(Henry of Guise);以及雨格诺派领袖-波邦的亨利。
后来,亨利三世国王下令谋杀吉斯的亨利,没想到吉斯的亨利被杀后,他自己也因为敌方的报复而遇刺身亡。所以,在1589年时,唯一生存的波邦亨利便名正言顺的继承王位。不过,因法国大部分的人民仍是天主教徒,尚无法容忍属雨格诺派教的国王统治他们,于是亨利三世(此亨利三世是纳瓦拉的国王亨利三世,即后来的法国王国亨利四世)于1593年宣布自己是天主教徒,然后在1594年,风光地进入巴黎,成为亨利四世国王。
1598年,法王亨利四世前言曾提及他本人曾是雨格诺派的首领,但他皈依了罗马天主教,他皈依的目的是为颁布《南特敕令》,准许新教徒享有崇拜自由、信仰自由,甚至赋予他们有武装自卫的权利,因此,雨格诺派在法国的南部保留两百多个城镇的武装自卫队,以作为国王的敕令履行担保。
法王亨利四世所颁布的《南特敕令》实在是带有宗教宽容的精神。传说亨利四世曾说过这句话:“巴黎十分值得让弥撒存在。”不论这句话是否是真的,现在的历史学家大多接受他改变信仰的事实。
不过当时仍有零星的战斗发生,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法国再一次进入战争的场景,许多法国人民都逃到邻近国家甚至是新大陆去避难,直至1628年雨格诺派的根据地拉罗舍尔(La Rochelle)被攻占,这是零星战斗中最严重的一次。
1629年,雨格诺派在法国的政治影响力也宣告崩解,但是,他们仍以雨格诺派团体的形式继续生存下来。总体来说,17世纪对在法国的雨格诺派来说,仍是属相当太平的时代。好景不常,到了17世纪末期,法王路易十四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废除《南特敕令》,宣布新教为非法。约20万名雨格诺派教徒因此大举外迁,主要定居于英国、瑞士、荷兰、普鲁士等地。
⑸ 胡格诺派的简史
胡格诺派 Huguenots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兴起于法国而长期惨遭迫害的新教教派。
1517年宗教改革运动自德国开始,路德的着作广传欧洲各地,运动也在法国展开,法国新教徒遭受迫害。
1534年,加尔文等新教人士被迫逃亡;迫害继续进行,由个别处死发展成为大规模屠杀。
1559年各地胡格诺派人士在巴黎开会,拟订信仰声明。该派深受加尔文教义的影响,因此属于归正宗而不是路德宗。
1562年法国宗教战争爆发,断断续续直到1598年。
1572年8月巴黎发生着名的圣巴托罗缪惨案,暴行扩展到法国全境。
1598年法兰西国王亨利四世颁布南特赦令,赐予胡格诺派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治自由。但17世纪20年代路易十三在位期间,内战重新爆发,胡格诺派失败。1629年6月签订阿兰和约,胡格诺派仅保留信仰自由,而完全丧失军事优势。
1685年10月路易十四宣布撤消南特赦令,数年内法国新教徒被迫逃亡者达25万以上,大部分逃往英格兰、普鲁士、荷兰或美洲。
1745-1754年期间,迫害胡格诺派的运动又起,但此时已为舆论所不容。
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确认宗教自由,新教徒亦可担任任何公职或从事任何职业。
⑹ 波旁王朝如何建立,在之前法国由谁统治
【波旁王室的起源】
[编辑本段]
波旁王室,顾名思义便是起缘于法国中部的波旁地区。而这个采邑最早出现于13世纪初,是法王一位家臣,即是今天波旁王室成员的母系祖先的私人封地。而其成员的父系祖先可追溯到来自卡佩王室的法王路易九世。路易九世之子克莱蒙伯爵罗贝尔与其子孙通过他和波旁领地的女继承人勃艮第的比阿特丽斯的婚姻,获得了对波旁公国的统治权。他们二人的长子路易在1327年获封为波旁公爵。自此以后,他的子孙以封国波旁为姓,因此这次受封被视为波旁王室的起源。
虽然波旁的主系家族在1523年,因其公爵夏尔三世涉嫌叛国,而被褫夺爵位,失去领地。但其波旁家族分支经过二百多年的繁衍,亦已获得不少其他爵位。而当中的拉马尔什-旺多姆分支(La Marche-Vendôme),成为了日后波旁王室的主轴。
【波旁王室的发展】
[编辑本段]
◆起家于纳瓦拉
自1523年起,由于出现继承人问题的争议,波旁公国的爵位一直空缺,其资产暂时归属法国王室。1527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波旁公国爵位授予旺多姆公爵夏尔。自此,拉马尔什-旺多姆分支获得了波旁公国,而这个公国也是波旁家族日后夺得法国王位的重要资本。
夏尔的儿子,第9代波旁公爵安托艾涅·德·波旁于1548年10月12日与纳瓦拉女王储让娜·达布雷特结婚。他们的长子亨利·德·波旁在1572年母亲去世后继承了纳瓦拉王国,是为纳瓦拉王恩里克三世,自此波旁家族入主了这个王国。虽然此时的纳瓦拉的疆域只是全盛时期的一小半,但足以成为日后波旁家族争夺法国王位的重要基地。
◆入主法兰西
亨利·德·波旁在纳瓦拉时,跟随母亲信奉胡格诺派。由于亨利的法国贵族的身分,在他继位为纳瓦拉王的时候,就成为了法国胡格诺派的领袖。再加上波旁家族的其他分支,和主导法国政坛,以天主教狂热份子为主的吉斯家族出现了纷争。导致亨利无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残酷的法国宗教战争。为求自保,亨利数次改信天主教,但私底下依旧保持自己对胡格诺派的忠诚。
宗教战争不但夺取大量法国平民伤亡,也间接导致了瓦卢瓦-昂古莱姆家族的人丁凋零。昂古莱姆王朝的第二代王亨利二世的三个儿子都成为了法国国王,而当中弗朗索瓦二世和查理九世皆在青年早逝。他们的弟弟亨利三世继承了王位,而他们最小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成为王储。1584年,弗朗索瓦王储死去,法国王位只可传予波旁家族,亨利·德·波旁成为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并被软禁在法国宫廷里,接受王家的庇护。
亨利·德·波旁具有的胡格诺派背景,导致很多法国天主教的不满,令他的入主法国之路充满危机。而另一方面在血缘上,波旁家族的另一个分支,布赛特分支(Bourbon-Busset)与亨利所属的拉马尔什-旺多姆分支相比,更亲近于当权的瓦卢瓦-昂古莱姆家族。只是布赛特分支的祖先,因婚姻未获法王路易十一的钦准,而被取消王位继承资格。但最终亨利·德·波旁在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后,顺利即位为法国国王。而纳瓦拉王国亦同时并入法国,纳瓦拉国王也成为以后历任 法王众多头衔的其中一个。
亨利四世即位后,主动结束了困扰法国多年的宗教战争,令法国的经济得以复苏。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施行宗教宽容政策,令很多信奉基督新教的手工业者留在法国,促进了法国经济的繁荣。但亨利四世的宗教宽容政策,随着他的驾崩而被终止施行。
◆染指西班牙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最后的男丁,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卡洛斯二世的遗诏,是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外甥,来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次孙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奥地利表亲。路易十四捍卫孙子继承权的强硬立场,导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于1702年爆发。
战事持续到1711年,此时波旁王室已在西班牙站稳了脚,且表示愿意为英荷两国商人提供贸易优惠和保障,导致哈布斯堡联军的瓦解。1714年,西奥两国签署和约,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承认波旁王室入主西班牙,但腓力五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自此,西法两国波旁王室正式分家,也揭开了波旁王室对断断续续统治西班牙三个多世纪
之前由昂古莱姆王朝统治
⑺ 胡格诺派的标志
胡格诺派的特殊标志是胡格诺十字(croix huguenote),现则为法国新教教会(Eglise des Protestantsreformé)的正式标志。
⑻ 法国宗教战争的战争结果
亨利四世通过1598年的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5月,西班牙同法国议和。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
胡格诺战争的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振兴。战争期间,巴黎和外省的高等法院经常抵制王命,各地贵族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自由”特权,如征税和募兵。内战的结束和亨利四世的胜利,有助于重振王权,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亨利四世在首相苏利的协助下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改革,使工商业和农业迅速繁荣起来,国库由空虚变为充盈。亨利死后,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彻底铲除了贵族的独立势力,建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地方管理体系,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较为严格的控制。
“南特敕令”虽然保留了胡格诺教派的一些特权,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基督教欧洲国家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的第一个范例。教皇克莱芒八世曾谴责“南特敕令极为可憎,它给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而这是世间最有害的事情”。这从反面表明了“南特敕令”对于解放人的思想、打破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具有“开天辟地”的影响。
⑼ 瑞士的手表品牌,是如何做到誉满全球的
手表一直都是深受大家喜欢的物品,对于大家而言,手表是一个人的地位和品质的载体,对于成功人士而言,手表更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一块好的手表甚至成为了高位者的标志,拥有一块世界顶级手表成为了大家追求的目标。
瑞士手表是世界奢侈品的代表,它庄重典雅,又不显浮华。瑞士手表负载着厚重的历史,大部分富裕阶层都以佩戴瑞士手表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面对石英表的冲击,瑞士中低端表被完全淘汰,厂商们开始向顶级奢侈品转型,诸如百达翡丽、宝玑这样的奢侈品牌,销售额反而逐年增长。上世纪末期以及本世纪初期,经济崛起的日本与中国反而抛弃了石英表,成为瑞士奢侈品牌的忠实拥趸。
⑽ 胡格诺战争是怎么回事
法国天主教势力同新教胡格诺派(即加尔文派)在1562—1598年(另一说则为1559—1594)之间进行了一场长期战争。它虽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则是法国的一场内战。这场战争使正在上升的王权面临崩溃,贵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这场战争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无政府状态时期,战争的结果是天主教、胡格诺教派各有所得,有助于王权的重新振兴和加强。
胡格诺战争的原因是王权同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宗教派别矛盾的激化。16世纪前期的法国,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口中的90%从事农业。王权从11世纪开始逐渐加强,对法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是一种积极进步力量。但是,在中世纪的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王权的强化和确立是在同贵族权威和割据势力进行斗争的曲折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不断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通过购买破落贵族及与爵位相连的产业、纳捐官职等方式跻身贵族之列,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的经济、政治利益和国王的权威密不可分,支持王权对内抑制贵族势力、对外进行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封建贵族不甘心自己权势的衰落,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权和对国王的控制权,伺机向王权挑战。随着国王逐步成为贵族和教会的首脑,反对王权专制制度的封建贵族分裂成两大集团,他们相互角逐,觊觎国家政权。一个集团是天主教派势力,他们聚集在王室近亲吉斯家族周围,以吉斯公爵和洛林红衣主教查理为首形成了强大的天主教营垒,对国王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另一个集团是新教胡格诺派势力,以波旁王朝家族的成员L·孔代亲王、纳瓦尔国王(亨利)和G·代·科利尼海军上将为代表。
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和加尔文教在法国迅速传播。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埃普塔尔宣扬“信仰得救”和“回到《圣经》上去”的理论,以莫城为中心积极宣传新思想。加尔文教强调信仰得救,否认罗马教廷权威和封建等级观念,主张废除繁琐的宗教礼仪,取消偶像崇拜、朝圣和斋戒,教徒选举产生神职人员,建立简化、纯洁和廉价的教会。大批手工业者尤其是印刷工人、小商人、农民以及下层教士接受上述教义,成为加尔文派新教教徒,被称为胡格诺派。据估计,16世纪下半叶,法国人口约1800万,新教法庭27万多个,新教徒100多万人。新教派在南部、西南部力量较强。一些对王权专制不满的贵族为牵制王权,支持胡格诺派,觊觎王位的显贵也乘机宣布改信新教,这些人的突出代表就是纳瓦尔为首的波旁王朝家族。
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宗教迫害。16世纪40年代,亨利二世指定特别法庭惩办异端,大批胡格诺派人士被处以火刑。1559年,年仅15岁的太子弗朗索瓦二世继位,实权落在军功显赫的吉斯家族手中,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骤然加剧。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率军队在瓦西镇屠杀举行宗教仪式的胡格诺教徒,死伤近200人。“瓦西镇屠杀”成为持续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双方的兵力不多,在战争中都依靠外国列强,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加尔文派依靠英国、德意志公爵和荷兰教友。这场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562—1570年。这一时期共发生三次战争,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1562—1563年为第一次战争。1562年12月德勒一战天主教派的将领蒙莫朗西被俘,圣安德烈元帅战死。1563年2月,吉斯公爵在围攻奥尔良时被暗杀。孔代也在德勒被俘,纳瓦尔国王安托万死于鲁昂之围。1563年3月,太后卡特琳发布安布瓦斯敕令,给予新教徒信仰自由和在指定地区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1567—1568年是第二次战争。1567年9月,孔代和科利尼率新教军队劫持太后和查理九世未遂,包围巴黎。11月10日,在巴黎北郊圣德尼一战,双方不分胜负。德意志新教选侯派兵驰援胡格诺派,天主教徒和宫廷屈服。1568年,双方签订《隆朱莫条约》,重申安布瓦斯敕令。1568年9月,查理九世在天主教派的压力下撤销先前发布的宗教宽容敕令,禁止胡格诺教徒举行任何宗教仪式,一切官吏和法官都必须宣誓效忠天主教会,新教牧师必须在两个星期之内离开法国,双方的第三次战争由此爆发。1569年3月,天主教军队在雅尔纳克大败新教军队,孔代阵亡。10月,科利尼又被击败。1570年8月,太后卡特琳签署圣日耳曼敕令,使新教徒获得礼拜自由和在几个设防安全区自派总督的权力。第一阶段的战争以新教派的有限胜利而暂告结束。
第二阶段:1572—1585年。这一阶段以着名的“圣巴托罗缪之夜”开始。1572年8月23—24日夜间,胡格诺派的重要人物正聚集巴黎,庆祝其领袖波旁家族的亨利的婚礼。亨利·吉斯(吉斯公爵之子)以巴黎各教堂钟声为号,率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杀死胡格诺教徒2000多人。由于24日正值圣巴托罗缪节,因此这一血腥的夜晚在历史上被称为“圣巴托罗缪之夜”。
这次大屠杀之后,法国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胡格诺派首先在南部和西部组成联邦共和国,对抗中央政权。1573年6月,查理九世签署《拉罗竭尔和约》,准许新教徒在拉罗竭尔、尼姆和蒙托邦举行教仪,给予这些城市信仰自由。1574年5月,新教派再度起事。朗格多克在原总督丹维尔伯爵领导下正式分裂出去。1575年,新教派发动全面起义,胡格诺教徒全部动员起来,为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屠杀报仇雪恨。1576年5月,亨利三世签署了博利厄敕令,谴责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大屠杀,同意为死难者昭雪,除巴黎和王室住地外,一切法国城市都有权举行新教仪式。敕令还给予胡格诺教徒担任公职的权利,准许他们占有在政治上、军事上居于优势的8个城市,在城市里建立混合司法机构,高等法院也设立特别法庭,以保证进行公正的辩论。博利厄敕令实际上承认了胡格诺教徒占领的地区为“国中之国”。博利厄敕令引起天主教派的强烈不满。1576年,吉斯在北方组织“天主教神圣同盟”,自行征税、招募军队,要求恢复王国的宗教统一,拒绝执行敕令,两派战争又起。战争中,胡格诺派遭受重大挫折,中部的拉夏里戴和西部的布鲁日落入天主教同盟手中。1577年9月,两派缔结《贝日拉克和约》,规定解散天主教同盟,限制博利厄敕令给予新教徒的自由和权利。新教徒只能在每个区的一个城市和自己的安全区内举行宗教仪式,他们对安全区只有6年的支配权。
第三阶段:1585—1598年。从1585年开始,法国国内开始了“三亨利之战”。各方首领分别是国王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波旁家族的亨利。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取得西班牙的支持,在南特重组天主教同盟,巴黎、里昂、波尔多、马赛、第戎等城市纷纷归附。同时,法王亨利三世又撤销了两次和解的敕令。胡格诺教徒只得在波旁家族的纳瓦尔国王亨利的旗帜下应战,并得到英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1587年10月20日,新教军队在库特拉击败天主教同盟军。吉斯兄弟不久也重创胡格诺派军队。1588年5月,天主教同盟控制下的巴黎迎接吉斯公爵入城,包围王室住地卢浮宫,国王亨利逃出巴黎,并在鲁昂签署联盟敕令,满足了天主教派的一切要求。同年12月,国王的近卫军暗杀了吉斯公爵和天主教同盟所有首领。巴黎闻讯后发生暴乱,并成立以吉斯家族为首的新政权。受到新旧教派夹攻的亨利三世同纳瓦尔国王结盟。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被刺身亡,纳瓦尔国王亨利成为法王亨利四世。但天主教派拒不承认,内战战火继续燃烧。亨利四世连续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无法攻入巴黎。鉴于法国90%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天主教,亨利四世于1593年7月25日在圣德尼大教堂改信天主教。6天之后,新旧教两派势力达成为期3个月的休战协定。1594年3月22日,亨利四世凯旋进入巴黎,受到隆重欢迎。此后的四年中,各地纷纷归附,亨利四世还赶走了混战之中攻入法国的西班牙军队。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永久性”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5月,西班牙同法国议和。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
胡格诺战争的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振兴。战争期间,巴黎和外省的高等法院经常抵制王命,各地贵族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自由”特权,如征税和募兵。内战的结束和亨利四世的胜利,有助于重振王权,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亨利四世在首相苏利的协助下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改革,使工商业和农业迅速繁荣起来,国库由空虚变为充盈。亨利死后,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雷彻底铲除了贵族的独立势力,建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地方管理体系,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较为严格的控制。
“南特敕令”虽然保留了胡格诺教派的一些特权,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基督教欧洲国家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的第一个范例。教皇克莱芒八世曾谴责“南特敕令极为可憎,它给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而这是世间最有害的事情”。这从反面表明了“南特敕令”对于解放人的思想、打破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具有“开天辟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