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爷爷奶奶应该如何教育孙子
平民百姓中有太多人买不起两套房。父母和子女、孙子住在一起,三代同堂,是眼下的 社会 现状。子女们为养家糊口在外奔波操劳,不仅料理家务交给了老人,抚育孩子的责任也交付给了老人。据权威机构的抽样调查,现在超过70%的年轻父母,把抚养教育孩子交由家中的老人承担,而由爸妈抚养孩子的只占不到30%。隔辈的老人成了带娃的主力军。爷奶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还要教育孙子的学习。这就派生出一个问题:祖辈对孙辈如何进行正确的教育。 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可侧重于思想层面。爷爷奶奶饱经人间沧桑,历遍春华秋实,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才能,他们对人生的理解更深刻、更具权威性。一个民族有传统传承,一个家庭也有传统传承。爷奶把自己一生总结的人生智慧和精神财富传授给孙辈,孙辈吸取祖辈的人生经验和教训,发扬光大祖辈好的精神和作风,就等于是站在祖辈的肩膀上,他们的人生就有了更高的起点。 孙辈身上遗传上辈人的心理基因,他们的 情感 世界往往有着父辈、祖辈的相似经历。因此,爷奶的人生经验的传承对孙辈有着契合性和适用性,是 社会 教育、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现代 社会 人心浮躁,很多优秀的传统道德在逐渐的消失,一些急功近利和浮华的 社会 风气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祖辈们给孙辈讲家国情怀,讲艰苦奋斗的精神,讲勤俭节约的美德。就显得更为难能可贵了。 但是,爷爷奶奶抚育孙子,也有要注意克服的弊端。俗话说,人老隔辈亲,爷奶疼小孙,因此老人会格外的疼爱孙子。如果无边界放大这种心理,老人对孙子就容易产生溺爱和放纵。溺子如害子,现实生活中有着太多这样的教训。孙子6岁之前是智力开发、各种能力培养,以及良好习惯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老人对孙儿百依百顺,宠溺无边,会让孙子产生依赖心理,久而久之便养成依赖性,阻碍孩子独立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所以,爷爷奶奶要克服对孙辈非理性的溺爱,心肠要“硬”一些。当然,这并不是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而是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孙子犯了错误要及时纠正。从而培养孙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儿女与老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观念也不同,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更是有着父母亲所没有的现代理念。在教育孙辈的问题上,两者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此外,现在是信息时代,孙子从小就见多识广,老人教育孙子的有些内容和方法已落伍。因此,爷爷奶奶也要与时俱进的,通过看书,参加各种讲座,多学习教育下一代的知识和经验。要多跟年轻人商量,听取年轻人的意见,在教育孙子的内容和方法上,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意见一定要统一。在教育孙子问题上,主角是他们爸爸妈妈,只要爸爸妈妈在,爷爷奶奶就要放手。爸爸妈妈对孩子有时操之过急,过于严厉,爷爷奶奶可背后沟通提醒,不能当面纠正。❷ 家长正确管教孩子的方法
家长正确管教孩子的方法
家长正确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是妈妈们的心尖,身为家长,我们需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家长正确管教孩子的方法的相关内容。
一、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
大声责骂时,孩子“如你所愿”能被吓哭,但是次数多后,他就习惯了,每次被骂的时候注意力都是游离的,他根本没有在听,所谓“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
因此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威胁的次数多了,也就没有效了。
二、吼骂孩子是白费口舌
骂孩子的坏处是,他一紧张,大脑会自动转入逃生机制,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过一劫,父母就白费唇舌了。
此外,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声吼他,他将来在外面也大声吼别人,这会使他没有人缘,交不到好朋友,以后人生的路会很孤寂,而且你吼他,他以后也会继续去吼你的孙子。
人都有好奇心,越是听不清楚的,越会注意去听。因此,要孩子注意听你说话,不必大声吼,只要引起他的动机,你越不要他听见,他越会注意听。其实最好的沟通方式是身教,因为太小的孩子还不能说理,当大人做给他看时,他便自然会学进去。
三、管教孩子,不用吼的用什么?
1、耐心倾听
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但是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管教孩子,关键是要找出孩子犯错的原因,从源头下手,把原因除去。
此时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2、放下身段
同孩子做协商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是这样做往往会激化矛盾,叫他不要他偏要。这时,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总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
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3、让孩子去体验后果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你再怎么吼叫也是无用的。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4、跟孩子讲道理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
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5、给孩子另一个选择当孩子犯了错误,你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说教大道理,而是要给孩子另一个选择。
也就是说,不要只说“不可以”,请指出一条可以的路来给他走。大脑好像一个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条从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他走这条路,你要先牵他的手走另一条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旧路许久不走,又被长出来的草盖住,便看不见了。
有规矩
规矩决定成功,规矩不可破,制度不可无,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教育路上,我们需要做一个“狠人”,不要总是心疼孩子而任由放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个世界上需要遵守规矩的事情还很多,当父母不严抓,孩子只会散漫,难以管教。
身为父母,我们始终要记住,严管孩子,是让孩子懂得明事理、辨是非,是父母的责任。
不要总是满足孩子
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要选择性满足,对于不恰当的要求要坚决拒绝,有原则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一个懂得控制欲望的孩子。
《管教的勇气》里有句话:
教育孩子,小时候要狠管,长大后给他翅膀。
但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小时候没人管,长大后管不了。
人生路上,父母需要指导孩子做正确的事情。
做孩子的榜样
董卿说:你想让孩子变成什么,自己就得先变成什么。
托尔斯泰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这就是育人先育己的道理吧。
孩子就像一片白纸,父母是第一个下笔的人,父母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样子。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研究指出幼儿教育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中之一是树立家长的权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因为有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而教导他们分辨是非则是父母的责任。
作为父母,我们是一个家庭的护航者,需要权衡考虑生活各个方面,为家庭的发展做出正确决策,为孩子的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但是这些,以孩子的认知,他们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们可以去倾听孩子的苦恼,允许他们合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某些事情上给予他们适当选择的权利,但是不必刻意的去追求平等,事事和他们商量听从他们的意见。
一个孩子诞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在他18岁以前,我们就是权威、是监护者,都是需要为他负责任的,我们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我们只强调完全的“尊重”而疏于对他们的管教,也就彻底的失去了教育他们的机会。结果就是造就一个不尊重权威、没规矩、没教养、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孩子,以后在学校和职场都会受更大更多的打击。
守住父母的本分和角色,帮助孩子确立界线和规矩,在不伤害和羞辱孩子的前提下,完成对他们的管教,这才是对他们未来最大的负责。
一、和孩子做朋友,不采取过激行为
正确地教育孩子就要放下姿态,主动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一直表现得高高在上。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深入、亲密的交谈,传递出自己对孩子的爱。
此外,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们要首先平复自己的情绪,切忌对孩子采取过激行为,不论青红皂白先来一阵棍棒教育,而是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分析、解决问题。
粗暴地对待孩子不仅无法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还会让他们内心留下阴影,性格也变得偏激。
二、多给孩子一些陪伴
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父母的爱和陪伴,只有在爸爸妈妈的精心教导和陪伴下,孩子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过来帮忙看孩子或者直接将孩子留在老家。
这样的话,父母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会对他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父母要更加用心地对待孩子,平时多和他们沟通、交流或者多视频、打电话,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让他们感受到即便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也依然在关心和爱着自己。
三、家长要做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有很多书香世家就是如此,父母素质高、德行好,孩子自然而然也很有教养。
相反,如果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孩子也很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学会尊重孩子
孩子虽然要依附于父母成长,但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别人的尊重,比如:
尊重孩子的兴趣——兴趣是不断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内在动力,当孩子表现出对于某一方面的兴趣时,家长切忌扼杀,而是要进行鼓励,让兴趣助力孩子学会一项新技能;
尊重孩子的人格——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也不要过度责骂,而是要帮助他意识到错误,并指导他们进行改正,避免下次再犯;
尊重孩子的意见——当家庭中需要作出重要决定时,别忘了问问孩子的意见,尤其是关系到他们身的决定。这样,孩子才能感觉到被尊重,以后也能成长得更加自信和优秀。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长大成材全靠父母的细心教育和培养。家长们学会以上四点,不但可以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也能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在孩子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长大。
❸ 0-3岁宝宝早教 法国家长都教些什么
【导读】:3岁以内是宝宝性格和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时候家长的教育培训非常重要,国内的宝宝在爷爷奶奶的娇惯式早教,可是法国家长的早教方式却有很大不同,他们不但照顾孩子亲力亲为,在孩子的早教方式也非常值得我...
3岁以内是宝宝性格和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时候家长的教育培训非常重要,国内的宝宝在爷爷奶奶的娇惯式早教,可是法国家长的早教方式却有很大不同,他们不但照顾孩子亲力亲为,在孩子的早教方式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来看看法国人在孩子0-3岁这个阶段早教都教什么呢?
众所周知,法国人以他们的自由平等言论自由而闻名,但众所不知的是他们严苛、且有些不近人情的传统家庭教育,繁琐的礼仪,严格的礼貌,“从娃娃抓起”的绝不含糊。而且法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教育延续一贯的优越意识,非常难得的,他们只对英国的教育服气,虽然他们并不喜欢这个国家和他们的人,但是他们也实事求是地承认:英国绅士是经得起考验的,英国的家教是地道的。
(我说的是传统家庭的教育模式,有好些家庭是反传统的且没有什么家教理念的,这不在我的讲述范围之内。)
细细讲来,法国人在孩子0-3岁这个阶段早教都教什么呢?
(一)独立睡觉
在法国的大多数家庭里,孩子还没有出生时大人们已经把婴儿房准备好了,无论这个家庭的住房是几室几厅还是一室一厅,婴儿房间一定是单独的,孩子再小、住房再紧张,只要条件允许哪怕父母在客厅睡沙发牀他们也不会和孩子在同一个房间,更不用提同一张牀了。
儿童房间里面的用品一应俱全,而这当中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安全而舒服的婴儿牀,宝宝从医院回到家里就直接被安放在这个小小的牀铺上,婴儿从一下生就有自己独立休息的空间,从来没有妈妈当“人肉泰迪熊”,也没有理所当然的夹在爸爸妈妈的中间,更没有和妈妈分享一张牀、把爸爸挤到客房或是沙发上去的说法。
除了爸爸妈妈会在半夜需要喂的时候到宝贝的房间给奶喝,不然睡觉这种事在婴儿在第一时间就是独立完成的。
(二)独立吃饭
法国人训练孩子们独立吃饭到底有多早呢?我个人的感觉是能有多早就有多早,只要他们认为孩子们自己可以握住勺子了,并且知道手和口的配合了,(不至于一勺子直接送到鼻孔里)那么她们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吃饭,吃多吃少并不是很重要,到底是用勺子规矩地、干净地吃还是用手不规矩的抓着吃或是特别埋汰地吃,法国的家长都不会跟小宝宝计较,他们在乎的是宝贝知道在吃饭的时间、在饭桌上和家人一起共度吃饭的时光并独立地吃饭,他们还会演示给需要学会咀嚼的宝贝们看什么是咀嚼的动作,从而确保她们不会因为狼吞虎咽而卡到。
(三)学会说“谢谢”和“请”
关于这两个词的教育也是得追溯到刚刚会说话甚至是不会说话的时候,只要家长们认为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可以明确的体会这两个词的含义了,父母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强调这两个词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地使用和反复地使用。如果在会说话的年纪在该说“谢谢”和“请”的场合却故意不说,那么家长们是绝对不会妥协的。
(四)尊重生命
法国的家长大多都热爱自然,遇到休息天或是野营,或是在院子里修剪枝叶、务农等,孩子们参与时家长不会因为孩子们年龄小就允许他们有意的弄死小动物、践踏花草,他们认为自然界都是有生命的,人类做不到保护所有,但最起码不能破坏。
(五)不大声喧哗
公众场合,除非是大家共同畅所欲言,不然法国的家长不会容忍孩子们发出高过一定分贝的声音影响别人的。他们当然也不指望小小孩子可以真的像成年人一样自律到什么程度,但是不断的提醒和反复的纠正足以证明父母对于这件事的重视。所以大多数法国孩子都没有大声喧哗的习惯,也可能是胎教使然吧,甚至连小baby都不乱哭。
(六)爱上图书馆
关于法国的图书馆我是一定会单独写篇文章记录的,因为法国人对于知识的尊重和对于书的热爱以及图书馆服务的人性化都会让人觉得“与书相伴”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法国的多子家庭很普遍,妈妈们都会在每周固定的时间领着大的推着小的去图书馆借书、还书、讲故事、看书、参加图书馆活动。。。。。有些宝宝连坐都不会,但是妈妈依旧会把宝宝放在腿上,坐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里跟宝宝静静地翻书,为的就是让孩子体会这种书香的氛围。
(七)尊重隐私
六六6个月大的时候我第一次独自带着宝贝来到法国看连爸的家人,孩子爸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同行,那时候的我一句法语也不会说,他们家人的英语又十分的有限,所以大约两个礼拜,我过着好像哑巴一样的日子;但就是因为没用语言沟通,我有好多的时间用眼睛观察到了好多的细节,其中一件事情我的影响非常深。
那天我抱着六六到连爸的哥哥嫂子家,他们家的老二比六六大11个月,也就是个1岁半的样子。小丫头有着这个年龄孩子所有的特点,活泼、好动、热情,并且非常高兴家里来客人,里出外进的忙的不亦乐乎。
我把六六的婴儿包放到了门廊里,老二里出外进的时候非常想去碰这个包,我看到了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新事物好奇不太正常了嘛。可是连爸的哥哥看到这一幕立即一字一句的说:不许碰,这个东西不是你的,不许碰。老二果真没碰。
过了一会,老二又开始围着那个包转,孩子爸看到了这一幕又是一字一句的提醒说:不许碰。这个不是你的。老二又无奈的走了。
等到老二第N次走到这个包周围想碰的时候我提议要不就把包放到别的位置吧,不然她总想碰,而且孩子爸还得不厌其烦的重复同一句话。
连爸的哥哥用费劲的英语说:不用放到别的位置上,她必须明白有些东西就是不能碰的,而且这些东西也不会改变位置,但是她必须得学会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该知道的、不该碰的就不许碰。
我建议:要不然就让她看看吧,里面也没有什么她不能看见的。
连爸的哥哥坚决不同意:问题的关键是这个东西不是她的,她就是不可以动。
好吧,我放弃了。人家孩子确实没有因为自己是“什么什么敏感期”而得到特许去看一个无关紧要的婴儿包,别人的东西就是隐私,小小的年纪也需要懂得的道理。
------
除此之外,大多数法国人觉得即使在家里,如果门是关的,进门之前一定要敲门,有人在卫生间你年龄再小也要敲门而不可以夺门而入。。。。
(八)餐桌礼仪
也许你不信传统家庭的法式餐桌礼仪都是从宝宝可以熟练的自己应付吃饭就开始训练了,规矩如下:吃饭时胳膊肘不许抵在饭桌上、嘴里有东西不可以说话、用叉子取食物时一定要胳膊擡起而不是头低下、通常不可以提前下座等等等等
一顿饭吃下来怪累挺的。。。。
(九)说话时口气自然而礼貌
我们中国的儿童都会有奶声奶气这一说,我见过即使快10岁的孩子还是奶声奶气地说话,这点上法国家长是不会允许的。他们教育孩子要自然地说话,要礼貌地陈述,当然了,孩子们如果因为年龄和见识的限制而说出一些比较荒唐的言论这些家长是不会计较的,他们不能接受的是我们说的那种“嗲”和“娇嗔”,法国的家长认为如果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和自己的年龄不相符,哪怕她/他年龄不大、他们也会有微词。所以,训练自己的孩子好好说话,也是他们的早教课程之一。
(十)学会等待
法国的妈妈给孩子吃饭、喂奶是按照时间来的,时间没到,即使宝宝哭闹了,他们可能会跟宝宝聊天但是几乎不会提前喂;如果时间快到了,已经在准备吃饭或是吃奶了,宝宝哭闹不止,家长多半会轻声细语且语气坚定的对宝宝说:宝宝,你一定是饿了吧,妈妈已经在给你准备了,你再稍稍等一下下就好了哟。。。。。
如此这般的交流,宝贝们到后来也都不会因为到点差一口吃的没吃上而大发雷霆。
在超市里,很少见到法国小朋友因为家长没给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闹的,家长就是沉着的解释:现在不是圣诞节也不是生日,还没到买礼物的时间,不可以买。通常他们的孩子都不会多废话。
(十一)独处的能力
他们的家长并非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冷漠,他们也非常爱的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确实会强调孩子需要一定程度的独处--------并不是说辞职在家照顾你你作为宝宝就要24小时贴在妈妈的身上,并不是说大人们都爱你,你就无时无刻的夹在所有人的当中;法国的家长会强调让孩子们自己待上一会,无论是看一本书,还是做一个游戏,或是自己啃脚丫,再或是看天棚。。。。总之,这段时间是宝宝自己的,相对的,有一段时间是大人自己的。
(十二)沟通的力量
这词儿用的有点大,但是意思却并没有偏差。
举个生动的例子。
那时顺顺还不到3岁,一次他鸡头白脸、痛哭流涕地从院子里跑进家跟我说六六怎么欺负他了。我听得一头雾水,这时连爸走过来一字一句的对小二说:你慢慢说。你如果没哭完你就再出去哭会,你如果想说话就把眼泪收起来说,你一边哭一边说你觉得谁能听明白。
接下来小二神奇的收入了眼泪,在连爸的提醒下深呼吸了一下,之后不那么激动的对我们解释了六六抢他的东西了等等等等。
连爸听完后并没有马上出去当判官,而是跟顺弟解释:以后记住,你做到好好地、清楚地说话大家听懂了也可以尽快的帮助你;你呲牙咧嘴地说些谁也听不懂的话,让大家都很着急的。在家里是这样,将来在学校更是这样。
这之后,顺顺连哭带说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要说的时候都能尽量的收起“激动“的心情而尽量平静的叙述事情经过。这个过程是从3岁之前就开始训练的。
这就是法国人的早教观念,他们没太有人早早的送孩子们去学英语和画画,他们早早开始进行地都是貌似跟知识无关的行为习惯教育。
法国人的早教理念也并非是各家各户都一样,但我总结的这些还是有很大覆盖面的。
在给两个顺六”早教“和”继续教育“的这些年头里,顺六爸妈----一个中国人一个法国人经历了怎样的分歧、妥协、沟通和最终的共识我真恨不能写本书。上述的这些条都实实在在地在我家经历过并经历着。
大家看看吧,或许能给你些小启发。
❹ 西方老人真的不帮子女照看孩子吗
和咱们中国的老人比起来,西方的老人活的更加潇洒,他们在退休以后,既不会和孩子住在一起,也不会帮忙照看孙辈,而是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要么就是出去旅游,反正不会和中国的父母一样,把照顾孙辈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正是中西方的观念不同,所以西方的父母在老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是百分之百的都要去养老院的,因为西方国家根本就没有儿女养老这一说,父母生养孩子,只是一种乐趣,但不是责任,而同样儿女也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这在咱们中国人真的是不能接受的,但这就是欧美西方国家的真实写照。所以西方国家的老人相对来说比中国老人潇洒幸福,但是到了晚年由于没有子女的照顾而倍感孤单,这是观念不同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