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为什么翻脸

法国为什么翻脸

发布时间:2023-03-05 22:46:44

Ⅰ 阿迪达斯创办人阿道夫和彪马创办人鲁道夫本身是共同开设阿迪达斯,但后来是为什么翻脸的呢

很少人知道,阿迪达斯与彪马这两个世界性体育品牌,是由一个家族六十年前的恩怨情仇开始的??

黑措根奥拉赫,是德国南部纽伦堡的一个奇特小镇。那是个中世纪风情十足的德国小镇,一条小河从镇中蜿蜒而过,河的两边分别是阿迪达斯和彪马的总部。因为一宗持续了六十年的家庭纠纷,这个镇一直是一分为二,两边各有自己的面包店、肉铺、酒吧和学校。而世界着名体育用品公司阿迪达斯和彪马的出现,也跟这宗家庭纠纷密切相关。来自德国的一对兄弟阿道夫·达斯勒和鲁道夫·达斯勒,在20世纪60年代分别在这里创立了阿迪达斯和彪马两大运动品牌。然而,在其后的商业竞争生涯里,两兄弟间却充满了刻骨的仇恨,也使得这个小镇成为着名的“弯脖之城”。

曾经携手

鲁道夫·达斯勒和阿道夫·达斯勒,出生在德国南部的小镇——黑措根奥拉赫的一个鞋匠家庭。哥哥鲁道夫昵称鲁迪,颇具商业头脑,喜爱与人交际;弟弟阿道夫昵称阿迪,头脑敏锐眼光独到。阿道夫像一名内向的艺术家,而善于言谈、讲话风趣的鲁道夫则是一位天生的公关家。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阿道夫师从父亲当了制鞋匠。凭着很高的悟性,阿道夫的手艺很快便超过了父亲,生意越做越红火。生产的扩大、人手的不足,让阿道夫产生了拉哥哥鲁道夫入伙的念头。幸运的是,鲁道夫的商业才智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凭着他的智慧,顾客总是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而且认为买得很值。1924年7月1日,兄弟俩注册了达斯勒兄弟运动鞋厂,携手打拼天下。这个小厂只加工没有任何品牌的便鞋,也偶尔为那些敢于在露天场所跑步的大胆者钉鞋。上等材质、精细的加工和良好的耐用性,是阿道夫和鲁道夫经营鞋厂的主要宗旨。敏锐的商业头脑、科学的管理策略让达斯勒兄弟运动鞋厂的生意蒸蒸日上,厂房不断扩大、设备不断增添。可喜的是,达勒斯兄弟二人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事必躬亲,无论制鞋工艺还是销售流程都了然于心。生意的扩大让阿迪开始担忧:要保持生意长足发展必须在制鞋工艺上下功夫。在阿迪的安排下,鲁道夫全面接管了业务,而阿迪则选择进修,埋头苦学,仔细研读制革、管理和会计方面的书籍。一个苦心研究,一个着眼销售,制鞋厂办得像模像样。

达斯勒鞋的良好口碑,很快传到了德国田径队教练约瑟夫·魏策的耳中。在他的帮助下,兄弟俩顺利地让自己的产品进入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这届奥运会成了非洲裔美国运动员杰西·欧文斯(Jesse Owens)一人的奥运会。似乎是要与希特勒对着干,欧文斯成为奥运会历史上首位在一届比赛中获4枚金牌的田径运动员,他远远地把那些蓝眼睛、高鼻梁、金头发的运动员们甩在了后面。如此佳绩的背后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欧文斯穿的正是达斯勒生产的跑鞋。自此以后,达斯勒兄弟鞋厂声名远扬。

兄弟分裂

然而,好景不长。二战期间动荡不安的环境,让制鞋厂被迫停产。似乎是受了幸运之神的眷顾,尽管德国的慕尼黑等大城市已被炸成一片废墟,不过黑措根奥拉赫小镇没有战事,达斯勒制鞋厂设备、厂房保护完好。

二战结束以后,达斯勒家族内部开始走向分裂。1945年5月,纳粹无条件投降,阿道夫与哥哥鲁道夫重操旧业,制鞋厂重新开张。在盟军对阿迪的制鞋厂是否与纳粹有染问题展开调查后,阿迪被免罪,并重新掌管了公司;鲁道夫却因被自己的亲兄弟告发,成为了美国人的战俘。与此同时,1948年冬,兄弟二人在经营方面产生严重分歧。虽然他们极力想协调,但始终无法解决。1949年1月,在意识到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后,兄弟俩正式分家。哥哥鲁道夫带着一半财产,与妻子和两个子女迁居到奥拉赫河另一岸,和支持他的大部分销售人员建起新的制鞋厂,一切从零开始。而大多数操作工人则选择留下来,与弟弟阿道夫一起继续经营原来的鞋厂。1949年8月,阿道夫几经斟酌,“阿迪达斯”(adidas)在当地法院正式注册。随后,鲁道夫的鞋厂取名“彪马”(puma)。兄弟二人间的生意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但是,说起兄弟二人反目成仇的原因,黑措根奥拉赫小城一些年长的居民还有另外的说法——弟弟与嫂子关系暧昧,妯娌间不和,鲁道夫监守自盗、私设小金库等。老人们说,最终的破裂是因 1943年的一件意外。当时,兄弟们两对夫妇同住在家中的防空洞里。一天,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隆隆地飞过,阿迪嘴里念着“这畜牲又来了”。谁想,说这话时鲁道夫刚好下楼向阿迪走来,误以为是在骂他,兄弟二人就此互不理会。而无论家人如何解释当时阿迪所指并非他,鲁道夫也不愿相信。总而言之,由于种种原因,两兄弟最终分道扬镳,并且结成宿敌。
斗争无休

在运动市场上,同宗同源的阿迪达斯和彪马或明或暗、或虚或实的厮杀和对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几十年来,两大品牌的竞争一直高下不分,就连两万人的小镇也分裂成对立阵营,水火不容,甚至禁止通婚。黑措根奥拉赫也因此得到一个别称——弯脖之城。因为当地人交友前,必定会弯下脖子看看此人脚上穿的是哪个公司的鞋,倘若不是同一品牌支持者,绝对不会开口说话。乘坐公交车,倘若车上坐的全是彪马派,那么阿迪族只好硬着头皮等下一趟车。

几十年的竞争中,兄弟二人的制鞋厂不分输赢。阿迪与哥哥的首次交锋,以前者的胜利告终。那是在1954年的瑞士世界杯足球赛上。当时,遭到鲁道夫蔑视的西德国家队教练泽普·赫贝尔格将友谊之手伸向了阿迪,并与之建立了良好关系。阿迪为西德队准备了一款专门用于湿滑草地的球鞋,目的是为了防止球员雨天频频滑倒。效果在比赛中充分体现了出来。球赛的胜利,也是阿迪的胜利。因为,他战胜了自己的兄长,创造了一个奇迹。但是在1962年的巴西世界杯,彪马却一举夺得头筹,给予阿迪一个重重的还击。

兄弟两个不但在瓜分市场上频频交火,对于广告经营也是互不示弱。1958年,阿迪达斯打出口号,自称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鞋”。鲁道夫差人暗中行动,企图阻止弟弟阿迪这样做。一怒之下,阿迪向法庭抖露哥哥的行径,鲁道夫惨败而归。第二天,阿迪竟差人将广告词贴在哥哥的办公室窗户上故意气他。

就这样,直到兄弟二人相继去世,竞争依旧激烈。尽管两兄弟晚年的时候见过几次面,进行过私下的谈话,但最终这个家族还是维持着这种痛苦的分裂,他们二人甚至留下遗愿,让子孙后代继续斗下去。1974年,鲁道夫因病去世。第二天,阿迪发表的吊唁信中却似乎充满了喜悦:“本着人类同情之心,阿道夫·达斯勒家族不会对他的去世发表任何评论。”4年之后,阿迪也随之而去。他们兄弟的墓地分别位于小城的两端,身为亲兄弟,可墓地却相隔最远,可想而知他们之间的仇有多深。

子代之惑

第一代领导者退出舞台后,下一代继续斗争。

两兄弟中,鲁迪尤其让人难以相处,他与长子阿明的关系闹得很僵,经常对阿明加以严厉的斥责。鲁迪在20世纪70年代健康恶化时,冲动地修改了遗嘱,剥夺了长子阿明的继承权,另立小儿子格尔德为财产继承人。鲁迪1974年病逝后,在宣布遗嘱时,阿明被已故父亲这最后意外的一击给击垮了,他哀求弟弟格尔德,但却遭到了拒绝,最后阿明只好寻求法律仲裁。家族财产的归属最后重新进行了调整,阿明成为了彪马的主要股东,而格尔德只保有少量股份。

阿迪达斯这边却是遭遇另外的困惑。阿迪去世后,其大权由其长子霍斯特·达斯勒来接管。霍斯特具有非凡的营销天赋,他开创性地为阿迪达斯品牌建立了“金字塔”型推广模式,率先将阿迪达斯体育用品在视觉上与运动员、运动队、大型比赛以及相关体育活动联系起来。在他的倡导下,阿迪达斯成为第一个向优秀运动员免费赠送运动鞋的公司,第一家与运动队签定长期提供球鞋、球袜合同的公司,使人们在许多世界级的比赛中看到优秀运动员们脚上穿着阿迪达斯新推出的产品。但是1985年霍斯特·达斯勒的离世,又使阿迪达斯失去了一位具有品牌远见的品牌管理者,阿迪达斯品牌开始动摇。

不是尾声

彪马在事业走向衰败时,一些名人为其重新步入辉煌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网坛名将鲍里斯·贝克尔退役后,麦当娜和布拉德·皮特成为彪马公司的形象代言人,为其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助其重整旗鼓。尽管如此,彪马公司董事会主席约亨·蔡兹却无力阻挡法国实力雄厚的PPR集团对其进行收购的脚步。

1989年,阿迪达斯公司被卖给一位备受争议的法国人——伯纳德·塔皮尔。塔皮尔的政治抱负超过他的商业兴趣。3年后,当他发现自己身陷财务困境时,把阿迪达斯的控制权出让给了法国的一家银行财团。目前,阿迪达斯公司已经重新回到了德国人手中,正在重现往日的辉煌。《阿迪达斯对阵彪马》的作者芭芭拉·史密特在她的书中写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彪马公司创始人鲁道夫的孙子弗兰克,如今却在为阿迪达斯公司效力。”但是,当地许多人不愿改变。弗兰克跳槽到阿迪达斯后,镇上两份报纸都说他背叛了彪马,他的亲属中也有人对他很恼火。

阿迪达斯与彪马的家族斗争最终以各自被收购而告终。这让我们想到,在一个互不信任的家族中,完全的分割,包括非竞争协议,也许是解决家族冲突唯一有效的方法。此时不得不想起曹植的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Ⅱ 戴高乐时代的法国究竟有多么硬

在戴高乐时代,法国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当时法国相当于说是直接与美国撕破脸。因为在法国总统戴高乐执政期间,曾经明确表示法国要退出北约,同时也要求那些在法国境内的美国士兵全部从法国撤离。法国总统的这一行为也表示当时法国与美国关系出现僵局,甚至是有一些翻脸的意思。并且当时戴高乐曾明确要求这些美国士兵无论是否愿意离开法国,都必须要在1967年的时候离开。

当时他认为整个欧洲的氛围并不再是欧洲国家的欧洲,而是美国统治下的欧洲。法国想要寻求的是与美国进行一个平等的合作关系,但是并不想接受美国的完全控制。戴高乐认为美国当时就是在要挟欧洲的一些国家与苏联进行对抗。美国并没有尊重这些欧洲国家自己的想法,而是只顾自己的利益,所以太高了才宣布这种决定。


法国什么时候加入北约的,又是什么时候退出的,现在为什么又要重返

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标志着北约正式成立。

法国是北约创始国之一。1966年,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担心美国对北约的控制有损法国军事独立性,宣布退出军事一体化机构,但保留北约政治成员身份。冷战结束以来,法国逐步重新参与到北约军事体系,但仍置身于最核心的军事一体化机构以外。

* 在经费和派兵人数方面,法国今天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OTAN)排名第四的贡献国。法国为北约支付经费,派遣兵力,但却在北约理事会内不占席位!

* 法国从来没有离开过北约。在希望重获北约指挥权的同时,尼古拉•萨科齐在完成这最后进程中保持高度透明。这是3月17日法国议会关于2007年以来外交政策辩论的意义。

* 重返北约不等于背对欧盟防务,这两者之间不存在竞争,而是欧盟防务与北约的互补。法国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 因为同盟不等于事事赞同,法国仍然忠实于自己的原则,遵守自己的承诺。正是基于这一原则,法国希望改革与北约的关系。

数字

* 1949 : 北约成立
* 58% : 赞成法国重返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机构的法国人百分比。
* 一亿七千万欧元 : 法国支付给北约的经费数额,是北约经费第四大贡献国。

什么是北约组织?

* 北约成立于1949年,聚集在北约旗下的有北美和欧洲国家。今天,26个成员国围绕相同的价值观汇集在一起:民主、自由与和平解决争端。

这一联盟有着明确的目标:保障全体成员国的自由和安全。法国赞同并始终捍卫这样的价值观和目标。

* 北约体现了北美安全与欧洲安全之间的持久纽带。这正是我们所要加强的!

什么是北约一体化军事机构 ?

* 为组织盟军规模性军事行动,北约具备一个一体化军事指挥机构,分两个司令部: - 北约盟军作战司令部(ACO),负责指挥军事行动,其最高司令部(SHAPE)总部 设在比利时的芒斯(Mons); - 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ACT),负责处理北约所有军事力量变革事务(确定军事需 要,尤其是在军力和军事行动支持方面)。
* 具体地说,每个成员国派遣给北约的部队在这个一体化军事指挥机构的指挥下实施各项行动。
* 每个北约成员国都是这个一体化军事指挥机构中的组成部分,法国是唯一的例外!

是不是重返北约 ?

*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非常明确 : 法国从来没有离开过北约,法国是1949年北约成立时的创始国。法国只是离开北约的一体化军事指挥机构。1966年,戴高乐将军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在冷战背景下,法国不愿意有不受法国指挥的外国军队驻扎在法国。

* 今天,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已经不再停留在80年代仍占上风的 “冷战思维”状态。很多华沙条约组织前成员国加入了北约:面对向全球蔓延的威胁,如恐怖主义与核扩散,东欧一些前共和国明白了北约是保护我们的价值观的。

* 在没有真正担任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机构职务的情况下,法国已在通往这条道路上做了很重要的工作: - 1992年密特朗当政时,法国军官在波斯尼亚行动框架内重新参与了北约军事委员的工作。 - 在雅克•希拉克当政时,法国于2004年又派军人参与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机构的工作,并且法国在里尔、里昂和土伦设有三个参谋部,有资格指挥盟军的军事行动。 - 法国与北约一起向阿富汗和科索沃派遣军队。

* 今天,我们改革的只是方式上的,因为共和国总统在完成这一进程时始终保持高度透明。

法国为什么这样投入 ?

* 法国在经费和兵力派遣上是北约的第四大贡献国,法国参与北约军事行动的兵力占总兵力的7%,约有4650士兵在北约旗下行动。

* 然而,法国没有任何指挥大权,并且不能对盟军的战略决策产生影响。我们是不参加剧本写作的重量级演员!

* 北约是法国无法到位并发挥影响力的唯一大组织。重返北约军事指挥机构是授予自己行动能力,而不仅仅听命于人。

欧洲防务与北约是否对立 ?

* 我们愿意与北约一道建设欧洲防务,而不是与之相对立。这是因为我们在过去太长时间里将两者相对立,以至于欧洲防务停留在盲点上。

* 法国的地位是模糊的:唯一一个游离在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机构之外的成员国,“法国例外”长期遭受欧盟伙伴国家的疑虑。在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我们澄清了法国的立场:欧洲防务是优先的。

* 切实成果 : 得益于法国在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的努力,随着欧盟军事行动能力的加强,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取得了具体进展,并且在解决地区危机方面投入更多(欧盟驻乍得维和部队任期延长、9月份和12月份分别向格鲁吉亚和科索沃派驻观察团履行非军事监督使命,还有首次打击海盗“亚特兰特”海上行动。)

法国的独立性是否会受影响 ?

* 由戴高乐将军1966年确定的独立自主原则不变:

* 在派遣兵力投入行动方面,法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完全的判断自由。

* 在和平时期,法国不会将军队长期交由北约指挥。法国的政策将取决于对形势的判断。

* 在核威慑方面,法国保留完整的独立性。我们与英国人并肩工作,以使法国的核威慑既服务于欧盟防务,又服务于北约。

*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将在2009年4月3日至4日的斯特拉斯堡-凯尔峰会上改革法国同北约的关系,使北约更敏捷、更有效,并且使北约成为盟国间可以讨论问题的场所。

* 此外,法国人很清楚我们的独立性将不会受到影响:58%的法国人支持法国重返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机构。

* 同盟不等于事事赞同:我们是独立、自由的合作伙伴。

法国会不会身不由己地参与某个冲突 ?

* 不会。大西洋联盟建立在一个基本原则上:所有决策都必须经过成员国之间意见交换和协商后一致确定。北约的每一项决定都是所有主权成员国集体愿望的表达。

* 具体地说,是所有国家自己决定是否为每一项行动分担经费。即便是在一体化军事指挥机构框架内也是自主占主导。我们是否记得,德国是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机构的成员,但是它在2003年伊拉克冲突中拒绝追随其伙伴国家!,即使引用北约宪章第五条(对北约任何一个成员国的袭击均被视为对全体成员国的打击),成员国也不是自动派遣兵力。

语录摘抄

尼古拉•萨科齐:“法国将在北约内获得属于它的应有位置,这是法国的利益,法国的选择。这是一个自由而又团结互助、一个独立而又参与的盟国的位置。这就是法国,一个服务于我们的价值观与和平、在全世界承担自己的所有责任、与所有国家对话的国家”。

Ⅳ 为什么法国要空袭利比亚简略些

历史上利比亚就跟法国有很多纠葛,除了一些政治原因、以及战略意义以外,纠结了十四年的洛克比空难让法国非常不爽。
另外卡扎菲狂妄自大,一直妄图当“非洲总统”,其存在对法国主导的西非金融共同体威胁巨大,所以法国协助国内革命者推翻该其是很正常的。
1991年11月,法国指控利比亚官员策划了1989年炸毁法国联合航空公司班机,遇难者170名。而且利比亚拒不交出空难制造者(这事估计是卡扎菲直接下的命令)。这事纠结了十四年,最后利比亚赔偿1亿多美元了事。但从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Ⅳ 法国不是反对伊拉克战争么 为什么还要发动利比亚战争

那个时候萨科齐还没上台,是希拉克在任。而且当时法国的国防政策是独立自主,现在刚刚加入北约不久。最关键的是伊拉克战争是一场美元战争,当时的萨达姆提出用欧元结算石油贸易,这严重的动摇了美元世界货币地位。而法国和德国当时奉行的就是欧洲独立政策,试图摆脱美国的干扰——欧洲人自己说了算!
利比亚战争就大不一样了。首先,法国是非洲的宪兵警察。以前的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是传统的实力范围。利比亚的石油资源占据世界第12位,但是都是轻质原油,大部分都是出口到欧洲的。其中法国和意大利的石油公司在利比亚占据的份额最多。为了清除卡扎菲这个不安定分子以及垂涎于石油资源,由法英意牵头进行了利比亚战争。
美国为什么在此次战争中没有占据主动呢?奥巴马现在是不想轻言战事,而且它在利比亚的利益没有法国它们那么强烈。美国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份额好像不到1%。美国共计才花费了20亿美元。
说得有点碎,希望对你有帮助

Ⅵ 父子因政治立场不同断绝关系,为何法国人看重政治信仰

“父子同室操戈”

一方面是表面公民应该具备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

另一方面,就是“父子”成了党派争伐可怜的“牺牲品”了!!!!


其实因政治争伐和党派斗争,而引发公民的政治信仰纷扰,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独法国如此!

全球基本上如此!即便是没有太多的党派的国家,但是同一党派的派系也会存在纷争。

刚刚结束的美国大选如此,正在热选中的法国、英国、还有迹象不明显的韩国,也是如此。

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人们,被所谓的政治斗争,划分成了立场、利益不同的派别,就像是现场看足球赛的两派球迷:

球场上,两队在激烈的争夺,场下的观众也跟随着口水争伐。甚至球队没有冲突,“友谊第一”地进行着比赛,但是球迷们却可能因为一些简单的小事,“蝴蝶效应”一般地打斗起来。

在非战争年代,在当下的和平和建设年代,如此的“蝴蝶效应”,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对于民族、对于政党、对于国家、对于民众的正常生活就是灾难!

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电影《庞贝末日》,就是用火山的爆发,毁灭一切的灾难,还有美丽的爱情的悲剧,表达了对所谓的派别争伐、利益争斗的痛恨,还有对自由爱情一样的幸福生活向往!

有信仰、有政治立场没错,但是如果自己的信仰和立场,被党派争伐当作斗争的工具,就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了!

  • 政治信仰=民众对简简单单的生活向往和追求的手段。

    但是,这种手段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须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解读这样的处世态度,并不可以隔世和消极对待。更不可枉加批判和道德加罚!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最广大的利益”!

    这才是一个政党最根本利益的出发点和最根本的政治立场!

    “己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真正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首先应该是“努力谋取最简单的个人生活安定和幸福”!


    否则,我们追求信仰和政治立场,就会闹原来“学雷锋”的笑话:自己的事一件不做,专门跑去“帮助”别人!就会闹文化大革命时代的笑话:家里养只鸡,拿到集市上去卖,就是搞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就是什么也没有的阶级”!


    现在,是和平年代,经济文化建议才是主旋律,像前一阶段国内的反“乐天”事件,我们当然要“立场鲜明”地表明我们的政治立场,但是,如果停下自己的工作,停下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追求节奏,盲目抑制“乐天、萨德”,就是没有政治立场了!


  • 总之,在和平建设年代,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目的不是搞无意的、假想的政治斗争,更不是为了党派的利益和争伐,产生新的阶级和历史矛盾,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国家的经济!

    这一点,其实,我们从韩国的政治舞台的“剧变”,还有伊拉克的政治、军事变革灾难,就可以非常清楚的分辨出来!

    党派、政治争伐,如果演变成军事战争,就是民族、国家的灾难!

    如此的依附于党派争伐的政治信仰,我们不要也罢!

    Ⅶ 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统,从“蜜月”到互嘲,闹翻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统,从“蜜月”到互嘲,闹翻归根结底是因为两个人代表的利益团体不一样,他们两个人都是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根本利益标准。

    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法国总统马克龙现在之所以从“蜜月期”到现在的“冷战期”这是实属正常。他们两个人本来就是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团体,当面对一件都符合彼此的利益事件时,他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是肯定的,但是当某一件事涉及到自身利益时,他们肯定优先为自己考虑。而且法国民众大多数是不喜欢美国总统的,法国总统站在自己国家民众的阵营实属正常

    Ⅷ 法国和朝鲜国关系如何

    法国在历史上与朝鲜半岛很少有来往,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活动在亚洲频繁出现,朝鲜人对西方人也没什么好感,二战后至今,法国一直寻起自己的大国地位,时而与美国亲近,时而与美国翻脸,而朝鲜人最关心的是经济问题,国际交往方面,朝鲜人做得很少,只与领国与上个世纪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过外交关系,朝鲜与西方打交道时,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中国向外发话。法国由于距离朝鲜遥远,除了朝鲜战争时曾参加过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外,至今很少参与朝鲜事务。

    阅读全文

    与法国为什么翻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8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5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7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8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2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4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7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0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3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6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5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4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6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4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7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3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5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