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国内外有哪些无人机出名的
RQ-4A全球鹰无人机 美军RQ-4全球鹰无人机是目前世界上飞行时间最长、距离最远、高度最高的无人机,载有合成孔径雷达、电视摄像机、红外探测器侦察设备,以及防御性电子对抗装备和数字通信设备。
X-47B无人机是美国研发的最新型的无人机,在2013年成功完成了一系列的地面及舰载测试。这是第一个实现航母起降的无人机,也是首款在航母上飞行的全新型飞机。
猎鹰高超音速飞行器 美国猎鹰高超音速飞行器是一种最新超音速无人驾驶战机,这种超音速飞行器战机可携带5吨重的物资,以超过音速5倍的速度在2小时内可抵达世界任何地方。
英国“雷电之神”无人机装有隐形装置,几乎不会被地面雷达发觉。自动人工智能系统和识别系统使它能够对敌方进行监视和侦查。无人机上装有导弹等武器,可进行洲际远程打击。
法国“神经元”机长约10米,采用1台”阿杜尔”发动机。该机将具有低可探测性,采用飞翼布局,大量使用复合材料,安装2个内部武器舱,携带数据中继设备,并装备1台雷达。
美国“捕食者”无人机除侦察设备,还可携带“地狱火”反坦克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在伊拉克战争中,“捕食者”曾与米-25交战,成为第一种直接进行空空战斗的无人机。
以色列哈比无人机可对雷达系统进行自主攻击。哈比无人机配备反雷达感应器和一枚炸弹,接受到敌人雷达探测时,可以自主对雷达进行攻击,因此被称为“空中女妖”和“雷达杀手”。
以色列苍鹭无人机是一种可以远距离飞行的无人机,有效负荷为1吨,可飞抵伊朗核设施上空。苍鹭无人机装有传感器,能够在日间或夜间对移动目标进行高清晰跟踪。
Ⅱ 无人机的发展过程及代表机型
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Unmanned Aerial Vehicle,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包括无人直升机、固定翼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从某种角度来看,无人机可以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完成复杂的空中飞行任务和各种负载任务,可以说是“空中机器人”。
从应用领域来看,无人机分为军用与民用。军用无人机分为侦察机、靶机、电子对抗机和战斗机等。在民用方面,“无人机+行业应用”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在航拍、农业、植保、治安监控、交通巡逻、海岸缉私、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影视拍摄等领域的应用,丰富了无人机的用途。
提到无人机,很多人以为它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事实上,从航空技术萌芽之时,军方就开始研发不需要飞行员驾驶的飞机了。无人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英国皇家空军用一架小型飞机装上炸药,通过无线电引导飞机攻击德国空中和地面目标,这是无人机的雏形。当英国人摆弄无人机上天的时候,美国人也开始了无人机的试制。1917年11月,美国第一架无人机由寇蒂斯公司研制成功,但这个飞机是个“自动飞行的炸弹”,也就是程控飞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机。真正的无人机是上世纪30年代英国制造的蜂后无人机(Queen Bee target drone)。德·哈维兰公司(de Havilland)生产的这种无人机是无线电遥控靶机,在1934年至1943年间共生产了420架,这些无人机被当作靶机,用于训练飞行员、炮兵和防空部队的射击能力。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用新发明的导弹袭击英国本土,盟军就想用无人机这种新式武器还以颜色。当时驻英的美国海军航空队启动了代号为“铁砧”的行动,将百余架有人驾驶的轰炸机改造成“准无人机”。机舱内去掉一切无用装备,机组成员减至两人:一个是驾驶员,另一个是工程师,他们把飞机开到700米高度,安上炸弹引信,然后跳伞。轰炸机上安装了两套电视摄像机,可以将仪表盘上的图像实时传输给跟在后面的遥控者。不过,由于无线电遥控技术不过关,这些无人轰炸机还没飞过英吉利海峡就全坠毁了。
二战结束后,冷战的来临,又推动了无人机的蓬勃发展。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美国用无人机提取原子弹试验后的空气样本,还参与朝鲜战争,进行战场侦察。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火蜂”系列无人机(Ryan firebee)被广泛用于战场,用来执行侦察、电子窃听、电台干扰等任务。到1975年美军撤出东南亚,该系列无人机一共执行了3435次任务。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无人机的性能、可靠性、导航精度和控制能力还达不到实战需要,越战结束后,美国国防部终止了无人机的发展计划。但另一个国家—以色列却钟情于无人机,经过对无人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后,1976年以色列率先将无人机用于中东战争,引诱埃及军队的地面防空火力开火,在无人机的掩护下,以军战斗轰炸机对埃军地面目标实施轰炸,取得了显着的战果,发展了无人机的佯攻功能。1982年6月,以色列在与叙利亚的战争中,开创了无人机和有人机协同作战的先例,使无人机大出风头。
无人机以其突出的战绩使各国军事首脑对它刮目相看,对无人机提升军队战斗力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军事价值取得了共识,为无人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而控制科学、人工智能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又为无人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事作战理论变革,立体战成为主要战争样式,无人机成为三维战中无人化作战平台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无人机以其自身优势能适应高风险地区作战需要,因而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效能。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借鉴了以色列的成功经验,动用了“先锋”、“指针”等无人机系统,在侦察、监视、目标捕获、战场管理、炮火支援和空袭后目标毁伤评估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调用美、英、法、德和意大利等五个国家,七种类型200多架的无人机投入战争,对南联盟武装力量进行侦察和监视。
无人机技术在 20 世纪末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真正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首先是1990年后,全球共有30多个国家装备了师级(大型)战术无人机系统,代表机型有美国“猎人”“先驱者”,以色列“侦察兵”“先锋”等。
其次是1993年后,中高空长航时军用无人机得到迅速发展,以美国“蒂尔”无人机发展计划为代表,在波黑战争中大放异彩。
最后是20世纪末,旅团级(中小型)固定翼和旋翼战术无人机系统出现,其体积小、价格更低、机动性好,标志着无人机进入大规模应用时代。
无人机不受人员生理与生命风险的限制,减少了战斗人员伤亡或被俘虏的风险;有人驾驶的航空载具,在机动性、速度等很多方面都会受驾驶员身体素质的制约,比如已经退役的SR-71黑鸟无人侦察机,飞行速度最高达到3.4马赫,飞行员必须穿得像宇航员一样才能够承受得住,而无人机就不再受人类体质的制约;无人机的成本,相对有人驾驶的航天载具来说更加低廉,更方便维护和保养
Ⅲ 无人侦察机的优点是什么
经过近年大量无人机的研制和多次战争使用,对无人机的有缺点已经可以得到一些量化的概念。
优点主要有几个方面。
其一,避免牺牲空勤人员,较易解决入侵其它国家失事或被击落后由于飞行人员被俘引起的外交纠纷。
其二,无人机尺寸可以相对较小、隐身性好,因而难于被敌人发现和击落。
其三,无人机设计时不受驾驶员生理条件限制,可以有很大的强度,例如20~24g(即机体可承受相当本身重量20~24倍的力量),可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在作战中有更好的生存力;不需要人员生存保障系统(如气密座舱)和应急救生系统(如弹射座椅)等,可比同级别有人飞机减轻重量约30%~40%。
其四,制造成本与寿命周期费用低。因成本与飞机重量基本上成比例。而且在使用维护方面,飞行员与飞机的数量比例大约为1.3:1。而无人机这个比例相反,一个操作员可控制多架无人机,也没有训练飞机空勤人员和保持其技术所需要的昂贵训练费用;对机体疲劳寿命(即允许使用年限或次数)要求低,估计单价有可能比同级别有人飞机省70%。
其五,无人机也可以无维护式存储。导弹与无人机之间的竞争主要在寿命周期费用上。若使用可发射导弹的中型无人攻击机,预计在寿命周期内执行15次任务,采用无维护式存储,这样与同样作战效能一次性使用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相比(单价约140万美元),其效费比要高得多。
其六,适应任务范围很广。同一种无人机只要更改设备即可完成不同任务,例如光学侦察、电子对抗或通信联络等。
无人机的缺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其一,生存力低。在与具有较强防空能力的敌人作战时,无人机的损失会很大。例如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时,美国“捕食者”无人机和法国使用的CL-289无人机损失都很大,北约承认损失21架,南联盟宣称击落30架。其中有4架直接被防空火力击落,其它型号多架被轻型防空火力击毁。这些无人机飞行高度不高,在目标上空的巡逻时间稍长,各种地面火力对它都有威胁。2003年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共使用4架“全球鹰”,22架“捕食者”和若干架“不死鸟”等无人机,“捕食者”被击落最少3架,其它小型的损失更大。而实际上战争开始后经美空军打击压制,南联盟和伊拉克当时的防空力量都很弱。
其二,无人机速度慢,抗风和抗乱气流能力差,飞行过程较容易受天气影响。美军在科索沃使用的情况表明,在多山地形使用,起伏的山峦引起乱流,急速下降气流可能使之坠毁。同时,无人机结冰的飞行高度比过去预计的要低,在海拔3000~4500米的高度上,连续飞行10~15分钟后就会使飞机受损。科索沃作战78天的任务期间,由于天气影响,共有15架次“猎人”无人机提前返回、13架次延期执行任务、44架次被取消,1架因天气关系严重受损。
其三,不能对付意外事件。它大部分时间由计算机操纵,而计算机只“照章办事”,遇到程序没有考虑到的情况就不知所措。 所以无人机应变能力不大。
但如果为克服这些缺点而将无人机研制成一种高速、抗损能力强的航空器,它上述的一些优点就会丧失。这是所有军用装备研制中必须面对的平衡问题。
现状和前瞻
无人机已普遍用于空军、陆军和海军。三个军种所需要的无人机不同,因为任务要求和使用条件差别很大。不过也有一些无人机可以三军通用。
空军无人机 其主要任务是战略侦察、电子干扰、通信中继、战区目标搜索、攻击后效果判断和作为诱饵等。诱饵机主要用来冒充轰炸机欺骗对方防空系统或诱使对方雷达开机和地面防空武器开火以暴露目标。今后无人机的任务将增加对地攻击、空战,甚至拟用来代替卫星进行导航或气象探测。上述有些任务宜采用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而对地任务则飞行高度不应太高,以3000~7000米较好。
美国空军有大型的无人机如“全球鹰”(编号RQ-4)。起飞重量达11635千克,其中燃料约6600千克,与现代歼击机差不多,但机翼细长(翼展35.4米,相当于波音737-400客机)以利高空飞行减少阻力。机上设备主要有对地搜索雷达、光电探测系统、红外探测系统。可随时发现地面上的地地导弹阵地以及导弹发射时喷口发出的红外线。平均每日可探测地面面积约103700平方千米,录取数据实时向地面站传输,或通过卫星转发到更远的地面站。它也可以与美国国防侦察卫星、E-8飞机等进行数据交换。飞行高度约19000米,最大续航时间24小时。2006年投产的改进型将换装更细长的新机翼,用来代替U-2侦察机,续航时间35小时,并拟用于电子战、地地导弹预警和虚拟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4架“全球鹰”转发经过放大的加密GPS信号,在战场高空组成一个虚拟的GPS星座,可以覆盖300平方千米的战区,足以对抗敌方对GPS系统的干扰。
在试验的长航时无人机中还有利用太阳能的型号,如美国“太阳神”(Helios)型。这型无人机采用细长(展弦比31)机翼,翼展75米,没有机身和尾翼,只在机翼下有5个较厚垂直翼面,里面可装蓄电瓶、遥控设备等。有14个电动机带动螺旋桨伸出机翼前缘拉着飞机前进。翼面上全是太阳能电池板。机上蓄电瓶在有阳光时把多余能量存起来,留到太阳下山后使用。它可自行从机场起飞和着陆,但飞行速度很慢,表速是30千米/小时左右,最大飞行高度约21000米,此时真速为120千米/小时。计划能在20000米高度飞行4天。机上可装载重量100千克耗电1千瓦的侦察设备。这套设备与低轨道卫星上使用的相当。卫星运行高度180千米,而这种无人机实际侦察飞行高度为18-20千米,因此后者的侦察效果(主要指分辨率等)将按比例提高10倍以上。但这型无人机太脆弱,初期试飞曾经空中解体,有效载重也太小,还难以正式使用。
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小型活塞式侦察无人机。美国、以色列等国都在积极研制。因为飞行高度不高,拍摄到的地面景物十分清楚,而且机体体积及飞行声音很小,对方如没有思想准备,地面人员不易发现,所以侦察和监视的效果很好。这类无人机最有名的是美国“捕食者”(编号RQ-1,也译为“掠夺者”、“食肉兽“等),速度只有200千米/小时,飞行高度不超过7000米。起飞重量约900千克,最长留空时间20小时左右。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军每次作战都使用。现有多种改型,侦察和通信设备最新的是RQ-1L型,另一试验是用“捕食者”在翼下带两个更小型的无人侦察机用于恶劣环境监视探测,并告之有关单位。
在攻击型无人机方面,2003年3月22日美国“捕食者”无人机用“海尔法”反坦克导弹攻击伊拉克的一个ZSU-23自行高炮阵地取得成功,也曾击毁过巴格达市中心新闻部的卫星天线。在这些成功战例的鼓舞下,正在研制一种加长机身的“捕食者”对地攻击型MQ-1L,挂“毒刺”型空空导弹。另一改型MQ-9也在进行中。它可以挂载JDAM制导炸弹、“响尾蛇”空空导弹或“沉默眼”无人光学侦察滑翔机。此外,美空军已试验用“全球鹰”无人机改为带武器的无人攻击机,可挂12枚“洛卡斯”(LOCAAS)小型巡航导弹或2枚JDAM炸弹。现在无人攻击机需要解决的是目标识别和目标自动分配问题,否则很可能发射的武器统统打一个目标,而不少目标却无“弹/机”去打。
同时,美空军对新型无人作战飞机(UCAV)的研制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研制试验机X-45。第一架A型已于2002年5月22日首飞。该机能高效价廉遂行防空压制和对地攻击任务。
新的X-45C为任务增强型,隐身性更好,飞机尺寸和重量加大,翼展14.7米,换装推力更大的F404-GE-102D型发动机,设计起飞重量16570千克,有效载重2040千克,作战半径2400千米。机身2个武器舱内能挂JDAM和新的小直径精密制导炸弹(SDB)。它能同时满足空、海军的要求。该机计划2006年首飞,2008年试用,2010年服役。
UCAV在对地攻击过程中,很大程度依赖高速数据链。目前,X-45系统还离不开地面控制站。控制站是可机动的,随时能转移到适当位置甚至可以靠近作战前线。根据计划,将由一座地面控制站同时操纵2~4架X-45,然后进行分别作战。事实上每架UCAV都能自主飞行,只有在接近目标时才需要控制指挥。在起降阶段,必要时操纵员可以目视遥控。而X-45C将增加自主作战能力,并允许战斗机、预警机和军舰等平台进行控制。
法国也在用缩比无人机研究如何依靠“阵风”战斗机控制无人机作战以及无人机之间的协调与指挥问题。空战型无人机要求自身智能程度很高,否则无论如何是打不过有人驾驶飞机的。以目前智能计算机的研究水平来看,十年八年内难以使空战无人机达到自主空战能力,但研究工作还是不断的。技术难点主要是在目标自动识别和空战战术应对方面,估计初期只能在有人飞机指挥引导之下进行空战。
至于无人作战飞机与飞机联合飞行并适应如起降、等待、防撞等交通管制问题,已做过验证飞行并取得成功。
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无人机 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用的无人机主要是进行战场侦察、搜索目标和协助炮兵作战等等,对于空军用的小型无人机,只要解决了原地起飞和回收问题也可使用。但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主要是发展微型无人机。
美国国防远景研究计划局认为15厘米长度是微型无人机的最佳尺寸,并决定据此来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这种无人机是要为陆军排一级分队提供战场环境探测能力o它应能在树梢下、郊区峡谷或是建筑物间飞行。在空中停留30~60分钟,能以40~80千米/小时的速度巡航,飞至3~10千米远,可以用手投放发射出去并根据遥控指令或预定程序返回。这种无人机还要求能用类似于“掌上电脑”大小的地面工作站控制。由于尺寸小、重量轻,微型无人机在噪声、雷达反射截面和可视度方面具有先天的隐身性能。它也可放在窗台上用于观察房间里或街道上正在发生的事件。该系统必须只依靠简单的后勤保障就能工作,在战场环境下易于维修,且价格便宣。
这类无人机不一定采取常规飞机的机翼加平尾布局,因为速度慢、尺寸小,所以空气的粘性作用相对于大尺寸飞行器严重(即所谓雷诺数效应,雷诺数越大,粘性作用相对越弱,摩擦阻力系数越小,所以雷诺数相对来说大一些较好),微型无人机阻力系数大,升力系数小,机翼很易因气流分离而失速。机翼升力与全机阻力比例(称升阻比)只有大飞机的三分之一左右。尤其是不宜用细长机翼以免翼弦长度更小(雷诺数更小)。现在正在试验用旋翼或扑翼的方式产生升力。但不管用什么构形,由于速度低,微型无人机抗风能力差的问题仍难以解决。
美国在研的微型无人机有多种,翼展12~15厘米,有的用电动机带动螺旋桨作动力,有的安装微涡喷发动机,起飞重量50~90克。欧洲不少国家,如法国也在发展微型无人机。但在硝烟弥漫能见度很低的战场环境下,或街道巷战阵阵冷风中,它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还需进一步验证。目前似尚未有国家装备使用。
美陆军最新使用的小型战术无人机称“影子200”(编号RQ-7),翼展4米,有效载荷27千克,动力装置是活塞式发动机。每套这种战术无人机(TU-AV)系统包括4架无人机、J2个地面控制站、2个地面数据终端、1个液压起飞发射器、1个自动着陆系统和1个无人机运输设备。2003年4月16日,一架这种无人机在韩国上空靠近朝鲜边境坠毁,可见这种无人机系统已部署在韩国。
美海军陆战队使用的小型无人机称“银狐”,翼展2米,重9千克,用航模活塞式发动机,续航时间5小时。机上设备很先进,有GPS自主导航仪,黑白、彩色和红外三种摄像机,可实时向一线部队的小型控制站传送情报。
海军无人机 海军对无人机的要求除了战略侦察外与空军相似,但在舰艇上使用条件更严酷。海面风速平均比陆地大,起降的难度更高。所以海军无人机要求能垂直起降,而且速度不能太慢,否则风大时无法飞到预定空域或返回本舰。风速如果大于无人机速度,顶风时无人机相对地/海面是后退的,而正侧风时则可能被风吹翻坠毁。所以微型无人机难以使用,无人驾驶直升机则很受青睐,如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使用的RQ-8A。
海军用的无人机要能进行反舰、反潜作战或完成中近距离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任务。至于战区和更大范围的情报可以靠信息网络提供。
美海军也在研制作战无人机(U-CAV-N),如试验机X-46。它们基本上从空军的X-45派生出来,大小也差不多。美国国防部已准备将两个项目合并为一个办公室统一领导。海军型的难点为:舰上要垂直弹射起飞并能在有限空间(如舰上直升机平台)着陆。当然如果只是在航母上使用,那问题就简单得多。
潜艇上使用的多用途无人机也正在作概念性探讨。洛·马公司拟发展一种可从潜水状态“俄亥俄”级发射的无人机。发射装置是用潜艇上的24个直径2.24米发射筒,使用火箭助推。美海军已将4艘该级潜艇改成常规武器潜艇(SS-GN)。这种无人机长5.4米,具有折叠机翼和非常良好的隐身能力,作战半径为1100千米,可携带450千克有效载荷,其中包括小直径炸弹和“洛卡斯”微小型巡航导弹。它在任务结束时溅落到水下,由潜在水中的潜艇回收。除用于情报、监视和侦察外,还可用于攻击舰艇和目标破坏评估等任务。
Ⅳ “神经元”无人战斗机的性能参数
2005年,其全尺寸模型在巴黎航展上公开展示。单看达索公司在航展上给出的“神经元”演示验证机介绍,它的性能和未来战场定位算得上是非常前卫,但也中规中矩。比如验证机采用类似B一2轰炸机的气动外形,机长10m、翼展12m,配备两台罗尔斯一罗伊斯公司的阿杜尔95l涡扇发动机(与美洲狮战斗机的发动机相同),最大时速可达0.7~0.8倍音速,升限约10000m,航程达800km,具有雷达和红外双重低可探测性、可进行网络中心战、可使用精确制导防区外攻击弹药等最新一代无人战斗机的典型性能。至于未来演示验证机试飞成功并真正达到量产阶段,“神经元”的整体性能还将进一步提高,其机体更大,起飞质量最高可达5~6吨,最大飞行高度约13000m,载弹量达400kg,而其动力或将改用推力更大的M88型涡扇发动机(阵风战斗机的引擎),量产机型的速度也将进一步达到1200km/h,其各项性能指标除速度外已与幻影2000这类轻型战机不相上下,但隐形性能及作战效率却远胜后者。
将与“神经元”处于同一技术层次的诺斯罗普·格鲁曼X一47B飞马座,以及BAE系统公司的“雷电之神”放在一起观察便会发现,这三款无人机在外形上高度相似。比如,三者都借鉴了B-2轰炸机的雷达低可探测性气动外形,其中尤以“神经元”模拟得更为彻底,其W形尾部外形、直掠三角机翼以及锯齿状进气口遮板几乎就是B-2的缩小版。“神经元”气动外形设计所采取的这种“拿来主义”,虽然在成本控制方面获益不少,但同时也决定了它的缺陷,比如其对于甚高频波对空雷达隐形效果不佳等。
在大小、尺寸和质量上,“神经元”的优势也不明显,与其他两款无人机无异。X一47B机长、翼展分别为11.58m、18.9m,空机质量6.38吨,“神经元”机长约l0m,翼展约12m,空机质量与X一47B类似,约6吨。而“雷电之神”机长、翼展分别为9.94m、11.35m,空机质量8吨。
另外,“神经元”在空中可由指挥机控制飞行并交战,比如可由法国的“阵风”或“鹰狮”战斗机的双座型负责指挥,1架指挥机可以控制4~5架“神经元”无人机,利用“神经元”的隐形性能和机载传感器,在有人战机前方进行侦察和先期攻击,但这项性能也并非“神经元”的独创,早些年俄制SU-35也可与数架SU-27战斗机组成攻击编队,由前者指挥后者进行作战。
而在机载武器方面,“神经元”同样不出所料。其机体备有两个内置武器舱,可挂载激光制导或GPS制导炸弹,地面指挥系统可通过实时指令指挥飞机发射“风暴幽灵”巡航导弹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等防区外打击武器,实施超视距防区外精确打击;此外,它还可挂载2~4枚AIM—132空空导弹,但这也须在操作者的指令下完成。
根据达索公司的介绍,“神经元”以钛、铝合金为骨架,外层主要采用碳纤维、树脂等复合材料制成,也并未在雷达、红外低可探测性方面有较大突破。
总之,作为一款新近开发的先进无人机,“神经元”的作战能力也并未超出想象,甚至离各国军事专家的预期还有不少差距。比如“神经元”在规划时并未将解决最具挑战性的容错技术(指由于种种原因,系统中出现数据损坏或丢失时,系统能够自动将这些损坏或丢失的数据恢复到发生事故以前的状态,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一种技术)、行为智能和自适应推理系统(如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列入开发目标,其作战仍遵循现役无人机的作战模式,即利用地面控制站或卫星链路,由人工对其作战过程进行全程干预,只是在巡航时可切换为自动驾驶模式。
Ⅳ 无人战斗机和有人战斗机相比各有那些优劣
一、无人机的优势:
1、无人机可以减少与保障飞行桐亮员有关的结构重量,增加有效载荷,成本低
无人机对场地的要求远低于有人机,后勤保障也十分容易,有利于在战实中大规模部署与使用。无人机减少了在保障飞行员方面的重量投入,从而相对增加了有效载荷,提高了搭载效率。
2、在使用维护方面,飞行员与飞机的数量比例大约为1.3:1。
而无人机这个比例相反,一个操作员可控制多架无人机,也没有训练飞机空勤人员和保持其技术所需要的昂贵训练费用;对机体疲劳寿命(即允许使用年限或次数)要求低。
3、成本低。
在设计制造上无需复杂的机体和种类繁多的各种机载设备,只需一些必要的传感器。作战成本也低于远距离发射巡航导弹或超视距空空导弹的费用,费效比好。而且使用和维护费用低,操纵人员培训相对简单。与常规飞机相比,使用维护成本可节约达50%之多。
4、无人机可以避免飞行员伤亡、被俘等情况。能够执行危险系数更高的任务。
无人机的优点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节省大量优秀的飞行员。要知道空军里面最大的财富并不是先进的飞机,而是优秀的飞行员,而飞行员的训练都是靠不断“喝油”和牺牲飞机使用寿命锻炼出来的,一旦战争爆发,最无法承受的就是飞行员的损失。
二、无人机的劣势:
1、首先,无人机独立作战能力不足,智能化程度不足以达到人类的水平。无人机在大部分时间由计算机操纵,而计算机只“照章办事”,遇到程序没有考虑到的情况就不知所措。例如,无人机不能对付意外事件,实际战斗中经常出现误击等问题。
2、其次,无人机存在单点失效性,生存力低。在与具有较强防空能力的敌人作战时,无人机的损失会很大。此外,在战争中一旦敌军摧毁了指挥中心,那么所有无人战斗机便会丧失效用。
3、第三,无人机战损率较高。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时,美国“捕食者”无人机和法国使用的CL-289无人机损失都很大,北约承认损失21架,南联盟宣称击落30架。
其中有4架直接被防空火力击落,其它型号多架被轻型防空火力击毁。这些无人机飞行高度不高,在目标上空的巡逻时间稍长,各种地面火力对它都有威胁。
(5)法国巡逻者无人机性能如何扩展阅读:
无人机发展的趋势
1、隐身化
现阶段的无人机大多没有什么自卫能力,所以必须不断强化其隐身性能,从而保证其战场生存性。为应对现代地面防空火力的威胁日益增强,许多先进的隐形技术被应用到无人机的研制上。一是采用复合材料、雷达吸波材料和低噪声发动机缓纤。
2、智能化
无人机大多采用操作人员遥控的方式遂行作战行动,这样不仅对操作手的控制技能要求较高,还存在操作手无法准确掌握战场态势的问题。无人机智能化就是“无人机作出决定的能力”。
3、武装化
武装无人机是无人机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由于无人机能预先靠前部署,可以在距离所防卫目标较远的距离上摧毁来袭的导弹,从而能够有效地克服“爱国者”或C-300等反导导弹反应时间长、拦截距离近、拦截成功后的残骸局哪宽对防卫目标仍有损害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