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代法国和土耳其为何能结成跨越信仰的默契联盟
如何看待16世纪法国与当时的奥斯曼帝国缔结的这个合约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量这个问题。其一是缔结“合约”的历史背景,也就是为什么要结盟,这解释了为什么当时在宗教氛围如此浓厚,并且将“新月”政权视为仇敌的欧洲,法国仍然要冒险缔结合约。
对于法国来讲,能够在经济、贸易上与奥斯曼帝国缔结协定,对于法国的商业和经济发展无疑是有利的。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实际上并不是很感冒,对于来自欧洲的外交和贸易协定一直都有怀疑的态度。不过,最终显然在欧洲扩张中寻找一个盟友让苏丹松了口,因此最终出现了这个被当时欧洲人称作为“百合花与新月渎神组合”。
② 为什么法国和德国领导人都在共同呼吁,让土耳其停止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
因为法国和德国与叙利亚的关系都是不错的,而且法国,德国的背后应该有美国和俄罗斯的授意,而且土耳其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国际条例和平原则,所以全世界的人民应该都在呼吁土耳其停止在叙利亚的军事活动。
土耳其这次入侵叙利亚是违反违反国际条例,所以各个国家都呼吁停止军事活动,而且叙利亚本身就国内战争不断,土耳其还牵扯进来,是人民更加,生活艰难。美国也表示,如果土耳其还不停止他在叙利亚的军事活动,美国将对他进行经济制裁,甚至不惜动用军事力量进行打击,希望土耳其能抓紧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停止在叙利亚的军事活动。
③ 17-18世纪法国着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发动的战争:大同盟战争
大同盟战争(1688-1697年)又叫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巴者谨拉丁王位继承战争、九年战争。为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时的第三场重要战争(前两场分别为遗产战争与法荷战争),这场战争是因为路易十四欲在欧洲作出大规模的扩张,因此遭到荷兰和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瑞典等国家组成同盟联合对抗。光荣革命后入主英国的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使英国也加入反法阵营。
战争之初,法国不管海上和陆上皆重创联军占据主动权。1690年比奇角海战法国一度掌握大西洋制海权。面对海上和陆上的不利局面大同盟一方一时难以招架,但在1692年后战争趋于僵持状态。双方均希望停战,并展开谈判,最终在互相妥协下于1697年签订《里斯维克和约》。战争的结果是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受到削弱,但保住了欧洲大陆最强国的地位。
大同盟战争:法荷战争,路易借由此战重创荷兰、名震全欧。 此时法国的强邻神圣罗马帝国正在与奥斯曼土耳其作战,路易十四决定借此时机,在德意志地区扩张其影响力。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察觉到路易的意图,于是在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的号召与牵线下,于1686年7月9日组成奥格斯堡同盟(1689年英国加入后,改称“大同盟”),希望能阻止路易在德意志扩张。可是路易十四却在1688年9月,乘哈布斯堡王朝刚在东面战胜土耳其,西面兵力薄弱之机,先发制人地侵略德意志,展开对哈布斯堡王朝的速战计划,“大同盟战争”正式开启。
九年之后,终于大家都厌倦了这种没有结果的流血游戏,1695年路易十四开始单独首吵基与奥格斯堡联盟的成员之一,萨伏依公爵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展开秘密的和平谈判,当初路易十四发动了奥格斯堡战争,奥地利将萨伏依拉入到反法同盟中,萨伏依却不甘心受制于奥地利,更担心奥地利借助战争趁机在义大利扩充套件势力,因而希望以义大利的中立来拒斥奥地利的扩张。路易十四意识到萨伏伊的图谋后,决定调适对萨伏依的政策,他建议两国通婚以此来改善敌对状态,萨伏依考虑到此举于已有利,于是双方盟约。大同盟各成员国立即响应。1696年夏天,法国与萨伏依单独签订了杜林条约。在1697年秋天,1697年,法国签订里斯维克和约,承认威廉为英国国王,把洛林归还给洛林公爵查理五世,把莱茵河边的重要桥头堡菲利普斯堡还给德意志,这里过去是数十年前杜伦尼累次越过莱茵河入侵德意志的出发阵地。大同盟战争正式结束。
虽然双方暂时休战,但法国与英国及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积怨并没因此而化解,结果四年后双方又爆发了另一场大战,亦即是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时第四场重要战争--西班牙王碰陆位继承战争。
④ 卡洛斯一世的与法国和土耳其的战争
查理五世把法国和奥斯曼帝国视为在欧洲仅有的需要认真对待的对手。为争夺意大利和有争议的勃艮第领地,他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进行多次战争(1521年-1525年,1527年-1528年,1536年-1538年,1542年-1544年)。1525年查理五世在帕维亚之战中俘虏了弗朗索瓦一世,并迫使他签署了1526年马德里条约,在这份文件中法国承诺放弃对意大利北部的要求。然而弗朗索瓦一世被释放之后立刻让巴黎议会宣布马德里条约非法,因为它是强迫签署的。之后查理五世为了打击法国,几次和英王亨利八世结成同盟,让英军从西面骚扰法国。他甚至在1554年安排儿子腓力二世与英国玛丽女王结婚,促使英西联军合攻法国,却导致英国失去欧陆最后的据点加来(被法军的优秀统帅刀疤的吉斯攻取)。
1526年弗朗索瓦一世与教皇克莱芒七世缔结科涅克同盟,联手发动反查理的科涅克同盟战争,当弗朗索瓦一世撕毁与查理五世的马德里条约时,教皇以上帝的名义认可条约无效,给予弗朗索瓦一世神圣的加持。作为报复,神核查理五世1527年再度派军侵入意大利,包围罗马。因为主帅意外死亡,西班牙军队在暴乱中焚掠了罗马并掠走了教皇,是为罗马之劫。此后一百年内,教宗常常受到西班牙国王的压力和巨大影响(西班牙正式在意大利称霸),使其无法批准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离弃查理的姨母阿拉贡的凯瑟琳,逼使亨利八世在1533年发动宗教改革。
1529年法国在兰德里亚诺战役被西班牙再次击败,正式放弃米兰予西班牙;教宗更与查理签署巴塞隆那和约,结束科涅克同盟战肆茄争并建立更和谐关系。西班牙正式成为天主教的保护者,而查理被教宗加冕为意大利国王(伦巴第)。 奥斯曼帝国是另一个甚至更令人畏惧的敌人。土耳其的军事机器极为强大,其海军控制着地中海。从1526年开始,查理五世与苏丹苏莱曼一世(立法者)进行激烈的争斗,争夺的目标是1526年国王战死后的匈牙利王国,造成匈牙利的三分。为了对抗奥斯曼帝国,查理五世在1529年维也纳之围以后,尝试建立哈布斯堡-波斯同盟,获得一定的成效。1535年查理五世在突尼斯取得了一次关键的胜利,然而1536年弗朗索瓦一世与苏莱曼一世结成反查理五世的同盟,并占领萨伏依公国。尽管弗朗索瓦一世于1538年被说服签署一项和约,他并没有放弃和土耳其人结盟的想法,也没有归还萨伏依(法国一直到1559年才归还萨伏依公国)。
1542年弗朗索瓦一世再次与奥斯曼帝国联合。查理五世则与亨利八世联盟(1543年),并且迫使弗朗索瓦一世在隔年(1544年)签署了克雷皮昂莱奥诺瓦和约。查理后来与奥斯曼帝国达成妥协(1547年),双方都想从庞大的战争开支中脱身,但是势弱的查理必须每年向苏丹缴纳三万杜卡特金币,以换取和平(条约并规定查理只能在苏莱曼一世面前自称西班牙国王,不能使用有“凯萨”意涵的皇帝,以表示苏莱曼才是至高无上的凯萨)。
但是,西班牙仍然未得和平。1547年,对查理深怀怨恨的法王亨利二世登位,不久就再与西班牙发生冲突,法军占领了西北方的三个主教区。为了夺回梅兹主教区,1552年查理亲率六万大军围攻梅兹,但他却被守城主将刀疤的吉斯裂瞎察羞辱,补给困难与疲病交加,迫使查理于1553年1月惭愤撤军,死伤兵数将近四万人。这一次战役的失利,对晚年不堪病痛的查理更是雪上加霜,促成他在两年后的退位。
⑤ 怎么看,土耳其军舰公然拦截法国军舰的行为
在当今世界中,土耳其无疑是一个精于算计,非常霸道的国家。就在美欧因为疫情危机无法顾及中东之际,埃尔多安竟然出动大批战机和地面部队猛烈攻击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武装,导致后者损失惨重。尽管伊拉克对土耳其越境攻击行为进行了强烈抗议,但无力阻止土耳其的行动。究其原因就在于伊拉克实力太弱了,不敢碰触土耳其的锋芒。
但这根本阻止不了土耳其开疆拓土的决心,土耳其出兵叙利亚,伊拉克,攻击库尔德武装,插手利比亚事务的行为,足以表明埃尔多安政府的野心。毕竟,对于占据世界地缘政治要冲的土耳其来说,只有稳固了土耳其的国家安全,扩大了土耳其对中东的影响力,才能恢复曾经奥斯曼帝国的荣光。总之,埃尔多安正在制霸中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无论遇到多少阻拦和威胁,都无法改变这种决心。
⑥ 亚美尼亚大屠杀是怎么回事
亚美尼亚位于外高加索南部,与土耳其东部接壤,在历史上曾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据亚美尼亚方面的史料记载,1915至1923年期间,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政策,导致150万人死亡。
亚美尼亚人提出“大屠杀”的根据是由两位着名的历史学家撰写的人称“蓝皮书”的一份报告,题目是“奥斯曼帝国时期亚美尼亚人受到的遭遇1915-1916年”。“蓝皮书”有150处引用了“大屠杀”证人的表述,称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镇压始于1877年的俄罗斯-奥斯曼战争之后。报告中有如下的描述:
大屠杀之前,亚美尼亚男子和他们的家庭往往会接到被驱逐的命令,命令通知他们被驱逐的目的地和时间。如果有人不到规定地点的话,奥斯曼政府的安全部队就会搜查他的家,然后把他投入监狱,最后在不通知他们家属的情况下就把这名“犯人”转移到摩苏尔或者巴格达的一家监狱。被关押的这些亚美尼亚人的结局通常是几百个人一组地被用链条绑在一起,然后带到空旷地带执行大屠杀……
奥斯曼士兵在搜查亚美尼亚村庄时,还会告诉亚美尼亚妇女,如果她们和穆斯指派林男子结婚、改信伊斯兰教的话,就可以免遭被驱逐的命运。尽管如此,还是有数万名亚美尼亚妇女被迫踏上了迁徙之路,成千名亚美尼亚妇女在途中因饥饿、缺水和传染病而丧生。
作为“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的证据之一,当时奥斯曼帝国内政部长帕夏给迪亚巴克尔省长发的一份电报经常被引用。电报说,得知最近一段时间来,你省不加区分地对亚美尼亚和其他所有基督教徒实施大屠杀计划。情报表明,在马尔丁已经有700名亚美尼亚人和其他基督教徒在夜间被带出城外后,像羊一样遭到割喉杀害,估计目前已经有2000人死于这场屠杀。如果不迅速加以阻止,恐怕会扩大到其他地方。因此我命令:马上停止这种可能对公众舆论产生坏影响、并可败宽能威胁到所有基督教徒生命的行为!
联合国、欧洲议会、比利时、法国、希腊和俄罗斯均承认“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称这宗屠杀为“违反人性的罪行”。
联合国于1978年将事件定性为“种族灭绝”。
欧洲议会20年来也一直在提“亚美尼亚大屠杀问题”。在去年10月6日公布的“土耳其进展报告”中谈到了这一问题,希望土耳其政府就此问题与亚美尼亚达成协议,这为在土耳其加入欧盟的谈判中提出这项要求埋下伏笔。
去年12月15日,就在决定正式启动与土耳其的入盟谈判前两天,欧洲议会通过了一个谴责土耳其实施大屠杀的报告。英国、法国等国家纷纷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认对亚美尼亚人犯下的“大屠杀”史实。
其中,法国巴黎市议会一致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巴黎市竖立一尊高6米的青铜雕像,纪念1915年“亚美尼亚大屠杀”的死难者。这项决议是在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一项关于“法国公开承认奥斯曼帝国在1915年屠杀了生活在帝国境内的150万亚美尼亚人”的决议后作出的。
国内看法 两派观点不一
塞利姆是土耳其海峡大学的老师,近15年来一直在研究奥斯曼帝国档案。他表示,当时亚美尼亚人有组织的武装反抗是事实,也没有人否认他们和俄罗斯人的合作。但另一方面,不管法律上怎么定义,“有计划的灭绝”是存在的。研究发现,那些亚美尼亚人被从这片土地上赶走,并踏上没有希望的旅途。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塞利姆认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是一个道德责任。
对于政府提出的由土耳其、亚美尼亚两国历史学家来共同调查研究的说法,塞利姆和其他一些学者认为这其实是浪费时间。因为档案馆不是实验室,两国历史学家本来就是有倾向性的,让一方来说服另一方似乎是不太可能的。相反,双方受到的伤害可能更深。
塞利姆同时建议开放与亚美尼亚之间的边界,边界打开了,两国关系自然而然地就会正常化。
另有一派认为奥斯曼帝国历史上不存在种族屠杀一说,其代表人物是土耳其历史学会会长尤素夫教授。
尤素夫表示,亚美尼亚人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不和与冲突早在1881年就开始了,期间受到了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干涉。翻开这个时期的档案就可以发现,在阿纳托利亚东部的亚美尼亚人在俄罗斯人的支持下,对穆斯林村庄发动了袭击,其后又开始了大规模的起义。
面对这种情况,奥期曼帝国决定把亚美尼亚人驱逐到其他地方。尤素夫教授称,开始时,新教徒、天主教徒、寡妇和儿察逗亮童不在被驱逐之列。南部阿达纳市的2.5万名亚美尼亚人只有1.7万人被驱逐,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历史上并不存在“亚美尼亚大屠杀”。至于迁徙过程中的死亡现象,尤素夫把它归咎于疾病,称有20万人死于疾病。
主动出击 强硬策略进行“全球斗争”
1923年推翻奥斯曼帝国后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一直坚决否认“大屠杀”一词,指称当时处于种族动乱时期,双方互有伤亡。土耳其方面还表示奥斯曼帝国也留有官方文献,证明在1916—1917年间,土耳其人也遭到亚美尼亚人屠杀,死亡人数在50万人左右,因此拒绝向亚美尼亚政府及人民道歉。
当来自美国、欧盟等方面的压力加大时,土耳其决定主动出击,采取强硬的新策略。
土耳其大国民议会4月13日发表声明认为,一些外国议会怀着政治目的对有关奥斯曼帝国亚美尼亚族人有争议的历史问题作出决定(通过“亚美尼亚大屠杀”法案),是对一个事实尚未弄清的历史问题作出决定,这是不公正的。
土耳其议会在即将递交给英国议会的信中,要求英国议会宣布“蓝皮书”只是一个宣传材料,不能作为历史资料。这封信将在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所有550名议员签名后递交给英国议会。
土耳其总参谋部也宣布,将向公众公开所拥有的近1000个文件。这些文件有奥斯曼语、土耳其语和英语3种语言,主要包括1914―1918年期间奥斯曼帝国政府部门之间的一些文书往来。
另外,土耳其副总理兼外长居尔也在4月13日举行的议会会议上发表讲话称,土耳其将采取新策略进行“全球斗争”,还历史以真相。“历史不会原谅那些在‘亚美尼亚大屠杀’问题上毫无根据地谴责土耳其的人。”
而就在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举行会议的当天,亚美尼亚外长奥斯卡尼扬发表讲话指出,在“种族灭绝日”90周年之际,土耳其本应该更加慎重的,但它却采取了反击态度。他说,土耳其不仅想单独篡改历史,还想把它灌输给其他国家。
与两国政府针锋相对的态度所不同,土耳其和亚美尼亚两国人民却希望尽早解决问题,发展两国关系。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0.9%的土耳其人和62.7%的亚美尼亚人都希望两国开放边境。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⑦ 二战中土耳其宣布中立,为何最后几个月倒向苏联和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土耳其站错了队,惨被列强瓜分。历史教训让土耳其认识到:不要轻易选边站,万一再老眼昏花站错队,那点家底还够列强分的吗?
但是,列强不会容忍土耳其走钢丝。看地图就知道土耳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土耳其往北就是苏联,往西就是德国重点经营的巴尔干半岛,往南是地中海、非洲,往东是亚洲。
位于欧、亚、非十字路口,还扼守对各方都非常重要的黑海出海口,各方都紧紧盯着土耳其,都在督促土耳其上自己的船。
最先找上门来的是英国、法国,1939年初,英、法想和土耳其签订互助条约。土耳其现在不确定英、法能不能顶住德国,但也没有直接拒绝,就是拖。英、法被拖得七窍冒烟,土耳其依然不松口。毕竟,得罪英、法是小,距离自己太远。而苏联就在自己旁边,得罪了苏联那位爷,有自己好果子吃吗?
土耳其想巴结苏联,苏联还瞧不上土耳其。苏联当时正和德国谈判,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土耳其代表灰头土脸的来到莫斯科,又灰头土脸的离开莫斯科,苏联人连个驴肉火烧也没请客人吃。
苏联既然不把自己当盘菜,看来只能和英、法这种次一级的强国签约了。英、法需要土耳其在地缘战略上的支持,自然也向土耳其提供保障:只要德国或苏联进攻土耳其,或影响到土耳其的利益,英、法一定会提供所有必要的援助。
土耳其不敢过于相信英、法,他们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丑行,就发生在前不久。果然,英、法对和土耳其签订的白纸黑字,没说赖账,也基本不履行。
土耳其也不想和英、法泡蘑菇,他们还是更拆空看重苏联。苏联进攻芬兰,英、法要土耳其开放领空,土耳其因怕得罪苏联,拒绝了英、法。
英、法还不死心,又想忽悠土耳其当炮灰。德国在1940年5月进攻西欧时,但土耳其拒绝英、法。
英、法提出了什么要求?竟是让土耳其封锁黑海出海口。这等于向德国宣战,土耳其凭什么做那只替猴子火中取栗的蠢猫。
土耳其对二战的态度,还是先围观,看情况再说。对德国,对英、法,对苏联,都是既不得罪,也不入伙。土耳其还是摆脱不了狡兔本性,当土耳其看到德国势力大,苏联岌岌可危时,土耳其就跳上了德国的船。
在苏德开战前四天,也就是1941年6月18日,土耳其就和德国签约,承认互不侵犯(实际上是德国承诺不侵犯土耳其)。土耳其嘴上说不在苏、德之间选边站,但看土耳其的种种作为,还是站在德国一边。
土耳其和苏联(沙俄)有很深的历史恩怨,再加上苏联要哗御搏寻找印度洋的出海口,势必要突破土耳其。站在土耳其的角度,他们宁可让德国吃掉苏联。这样一来,土耳其的生存压力就会大大的减轻。土耳其人告诉德国人:祝你们早日消灭苏联。
现实却打了土耳其一记响亮的耳光。二战后期,德国越打越没脾气,眼看苏联要赢了。
土耳其有的是办法。不就是向苏联人赔笑脸吗?土耳其开始向苏联,以及英国暗送秋波,说有什么事可以谈谈价。此时是1943年,虽说德军败象明显,可土耳其还是不敢确定德国会不会来个咸鱼大翻身,对加入苏英阵线还是拖拖拉拉。
苏联对土耳其的首鼠两端明显不耐烦,苏联老大通过英国传话:要跳船赶紧跳,现在还来得及。到了明年,盟军对德军优势更大的时候,也就不稀罕你跳不跳船了。
这话已说得非常清乱祥楚:留给土耳其的时间不多了。
也不知道土耳其是怎么想的。到了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都开了,土耳其还在犹豫是否跳船。连对土耳其向来“好脾气”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都忍不住说: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别玩两头通吃,最后让你一头都吃不着!
土耳其知道再也不能保持所谓的中立了,赶紧对德国宣战,时间是1945年2月23日。而苏军向德国首都柏林发起总攻的时间,则是1945年4月16日。
苏联大骂土耳其狡猾,哪有这么宣战的,分明就是白捡便宜。而西方出于在战后抗衡苏联的考虑,对土耳其的狡兔三窟比较宽容。土耳其最终还是倒向西方,1952年加入北约,成为北约与苏联对抗的马前卒。
⑧ 欧洲撤出土耳其的时间
欧洲撤出土耳其的时间是2021年3月31日,这是欧盟和土耳其签署的协议规定的最后期限。该协议要求欧洲国家必须在2021年3月31日之前从土耳派皮山其撤出其所有军队和武装力量,并将其所有军事设施拆除。此外,欧洲国家还必须停止在土耳其境内的任何军事活动,包括训练、演习、军事行动等。欧洲国家可以继续与握册土耳其进行军事合作,但必须遵守欧盟和土耳其签署尘中的协议。
⑨ 当年法国为什么要将叙利亚一部分领土划给土耳其
自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这个中东小国就沦为各方势力的角力场。在这场利益之争中,历史上素来和叙利亚冲突不断的北方邻国土耳其,自然不会甘于落后。
从最初的不请自来,公然出兵叙利亚境内,到如今派遣装甲部队强势介入伊德利卜省局势,阻止叙利亚政府军对叙利亚的统一进程,土耳其确实做得很过分。
(巴沙尔旧照)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土叙两国关系开始缓和。叙利亚放弃对库尔德工人党的支持,取缔该组织在叙利亚的一切活动基地,禁止其领袖奥贾兰进入叙利亚。
巴沙尔上台后,土叙关系进入了蜜月期,两国间不仅建立了自贸区,还实行了旅游免签。土耳其一跃成为叙利亚第三大贸易合作国。埃尔多安和巴沙尔也仿佛成了亲密无间的兄弟,双方互访,成了家常便饭。
叙利亚危机爆发后,认为巴沙尔政权难以持久的土耳其,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不仅公开表示反对巴沙尔政权,还紧跟西方势力向叙极限施压,成为制裁叙利亚最严厉的国家。同时,土耳其还在幕后支持叙利亚反对派“叙利亚之友”,允许他们在土耳其成立“叙利亚国家委员会”。
对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来说,重振昔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辉煌,一直是他的雄心壮志。在他眼里,不要说哈代伊省,就是整个叙利亚乃至中东大部地区,原本都属于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
面对战乱四起的叙利亚,埃尔多安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控制和吞并他国领土的机会。
最初以打击库尔德名义出兵的土耳其,在占领叙利亚阿芙林后,立刻宣布其为土耳其新设的阿芙林州。并把叙利亚北部和土耳其接壤的约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入了土耳其,美其名曰“安全区”。
如今,土叙双方军队终于在伊德利卜正面交锋。对于叙利亚来说,收复伊德利卜天经地义;而对土耳其而言,吃进肚的肉,实在不愿吐出来。
⑩ 奥土战争是怎么样发生的
奥土战争指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而发动的各次战争。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开始征服欧洲,进而于1521年占领贝尔格莱德。1526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摩哈奇附近打败捷匈联军。土耳其在匈牙利东部站稳了脚跟,就有了进一步向西扩张的跳板。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则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
1529年,土耳其向匈牙利中部发起进攻,1529年9月占领布达,入侵奥地利,并开始围攻维也纳。
但是,土军屡攻不克,最后由于粮秣匮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奥地利与土耳其进行和谈,但未能达成协议。1532年夏,战事再次发生。查理五世统率的奥军在匈牙利中部阻止了土军的进攻。1533年7月,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和约。
根据这项条约,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归奥地利管辖,但奥地利每年必须向土耳其苏丹进贡3万杜卡特,并保证不进攻匈牙利东部受土耳其操纵的扬·查波尔斯基的军队。
1540~1547年战争是土耳其联合法国进行的。土军趁奥地利大部兵力被牵制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边境之际,对匈牙利西部发动了进攻,于1541年和1543年先后占领布达和埃斯特格。1544年奥地利与法国媾和,奥军得以抽出兵力阻止土军的前进。根据1547年亚得利亚那堡和约,奥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区割让给了土耳其,匈牙利中部的政权落入土耳其代理人手中。
1551~1562年的奥土战争,是为了争夺特兰西瓦尼亚。土军取得局部胜利:1552年攻占特梅什瓦尔,1553年攻占埃格尔。
但是,根据1562年和约,土耳其寸土未得。尽管1566年土军攻占奥地利的锡格特瓦尔要塞,但1566~1568年战争中土耳其仍一无所碧唯获。
1592~1606年战争是由土军的进攻挑起的。1596年10月,奥匈军队在克烈斯特什附近惨遭败北。尔后双方互有胜负。
根据1606年的和约,奥地利首次被承认为权利平等的缔约一方,它无须再向土耳其苏模敏丹缴纳年贡,但需一次付清20万杜卡特。
1660~1664年战争是因土耳其大举进犯匈牙利西部而爆发的。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圣哥特哈德附近进行了决战。土军遭到蒙特库科里元帅统率的奥军迎头痛击。
根据1664年瓦什瓦尔和约,土耳其从特兰西瓦尼亚撤军,但特兰西瓦尼亚仍属奥斯曼帝国所有。
在1683~1699年战争中,土耳其企图利用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满的匈牙利封建主的军队。1683年7月,土军围困了维也纳。
但是,奥军得到旦慧枝波兰军队的支持。9月,土军被击溃,2万余人战死,丢失300门火炮和全部战旗。维也纳一战失败后,奥斯曼帝国被迫转入防御,并逐步撤离中欧。
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之间建立了反土耳其“神圣同盟”,1686年起俄国也加入了这一联盟。1686年,奥军攻占布达,1687~1688年期间先后占领匈牙利东部、斯拉沃尼亚和巴纳特,攻占贝尔格莱德。1689年,土耳其海军在多瑙河上维丁城附近战败。
但是,就在这一年,土耳其扭转战局,迫使奥军放弃原先占领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的领土。俄国参战使奥地利得以恢复原来态势。尔后,双方互有胜负。
1697年9月,叶夫根尼·萨沃斯基统率的奥军在蒂萨河畔的泽特附近获得胜利。土军3万余人阵亡,损失了全部火炮和辎重。
根据1699年卡尔洛维茨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神圣同盟”的其他参加国也得到不少土地。
1716~1718年战争中,奥地利同威尼斯结盟。1716年10月,叶夫根尼·萨沃斯基率领奥军攻取特梅什瓦尔要塞,1717年8月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击溃土军,贝尔格莱德守军投降。
根据1718年签订的波日阿雷瓦茨和约,奥地利又获得包括贝尔格莱德在内的塞尔维亚北部、波斯尼亚北部等地领土。
1737~1739年战争是奥地利根据1726年奥俄共同防御条约发动的。
奥军开始取得部分胜利,占领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许多地区,但1739年7月在贝尔格莱德附近惨败。
同年,奥地利与土耳其单独媾和,签订贝尔格莱德和约,不仅将1737年所占领的全部领土,而且将以前占领的巴纳特、塞尔维亚北部等部分领土归还土耳其。
1788~1790年战争也是奥地利发动的。根据1781年奥俄同盟条约,奥军发起进攻,但于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为土军所击溃。俄军在苏沃洛夫和波将金统率下一再取胜使奥军得以整顿兵力,重新转入进攻。1789年10月,奥军经过3个星期的围攻,攻占了贝尔格莱德,接着又攻陷谢苗德利亚、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
法国大革命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促使奥地利退出战争。根据单独议和的1791年锡斯托夫和约,土耳其收回了前一次战争中奥地利所侵占的所有省份。
其后,奥地利和土耳其在解决双方冲突上不再诉诸武力,并且转而相互合作。
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出于在两国占领地区内镇压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两国对抗在19世纪初叶军事实力和政治力量大大增强了的俄国的共同要求。
整个说来,奥土战争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促进了多民族的奥匈帝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