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二战法国长城叫什么

二战法国长城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3-04-12 13:39:03

A. 历史建造的防线

1.世界经典永固性防线有哪些

齐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四大长城之一,横真于山东中部,蜿蜒618.9公里,史称千里长城,迄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齐长城比秦长城还早近300年,被世人为“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是历史上着名的军事芦胡防线。

马奇诺防线 (Maginot Line)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以法国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命名。

法国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的研究始于1919年。1925年制定了在边境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1927年决定先在其东北边境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前两个筑垒地域在有的文献资料中也分别称为洛林、阿尔萨斯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由于德国重振武装,法国朝野强烈要求加强法德边境设防。1929年12月马奇诺任陆军部长,经他努力,法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了沿东北部边境修建绵亘防线的巨额拨款。于是,防线即全面展开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整个工程耗资达60亿法郎,土方工程量达1200万立方米。鉴于A.希特勒德国1935年吞并了萨尔区,1936年占领了莱茵兰,法国副总理兼国防部长E.达拉第遂于1937年决定从马奇诺防线北端,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达纤哗汪拉第防线,并对马奇诺防线进行加强,工程一直进行到1940年5月德军对法国发起进攻时为止。

马奇诺防线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组成。工程构筑以梅斯和劳特尔两个筑垒地域最强。萨尔泛滥区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碍和沼泽毁仔地构成的,1935年以后才开始构筑工事,设防最为薄弱。下莱茵筑垒地境以莱茵河、罗讷河�菜茵河运河为天然屏障,仅在莱茵河沿岸地区构筑了由永备射击工事组成的支撑点。在梅斯和劳特尔筑垒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构筑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结合、适于环形防御的综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为装甲或钢筋混凝土的机枪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数层,包括指挥所、人员休息室、食品储藏室、弹药库、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等。工事之间都有通道连接,通电动车。射击工事内的武器都是专门设计安装的。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弹两发直接命中。防线内的防坦克障碍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防步兵障碍物一般为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有的地段还设置了通电铁丝网。

马奇诺防线的建成,使希特勒德国军队不得不避开德法边境正面,另选进攻法国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国主力通过阿登山脉,从马奇诺防线左翼迂回,在蒙梅迪附近突破达拉弟防线,占领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马奇诺防线的后方,使防线丧失了作用。

2.军事史上最成功的防线是哪条

那估计应该是长城了。

中国历史上,除了清朝外,几乎每个朝代都在修长城,如果长城没用那为什么要修呢?另外长城之所以多次失守,并非长城本身的原因,而是出在政治上。一般来说,每个朝代初期,国力强盛,用人得当,负责守长城的多为良将劲卒,所以长城都能发挥作用。

但朝代末期,国势衰弱,用人不当,甚至经常出现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长城上甚至都没有兵,那怎么守?比如说万历朝前期,由于有戚继光负责守卫长城,各蒙古部落都被他打怕了,根本就不敢来送死,所以长城万无一失。但到了万历朝后期,由于朝 *** 败,随着满清的兴起,明朝在辽东一溃千里,根本就守不住长城。

到了崇祯时期,为了对付满清和内部的农民起义,经常时拆东墙补西墙,兵力不敷分配,长城上甚至无兵防御,形同虚设,还能发挥作用吗?。

3.二战前修筑的马其诺防线到底有用没用

个人不喜欢玛奇诺防线,就是因为这道防线让法军丧失了接受新战役理论的可能,法军认为如果再爆发德法战争两军的战术就会是像一战一样的拉锯战,因此修筑了马其诺防线,但事与愿违,德军并没有像法军想的那样,强攻玛奇诺,而是用装甲军迅速绕过阿登山区,打了一场漂亮的闪击战,顺便一提,KO法国是1个月不谢。

总归来说,马其诺防线的作用还是有的,如果没有玛奇诺,德军双线突击,法国沦丧的速度可能更快。

就像你不能说德国一个半月打下法国,就说苏联红军战力五渣一样 还有这句话我没看懂顺道一说,德军并不是害怕这道防线,而是有更快,损失更小的战争策略,德军有研制800MM列车炮的。

自行搜索卡尔。

4.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建筑是什么工程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公元前七八 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

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 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 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

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 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 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 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 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 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

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 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

清朝康熙时期,虽然 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

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 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 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

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

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

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

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着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

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

5.为什么历史上的着名防线差不多都在短时间内

兴登堡防线:兴登堡防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着名的防御工事。

1916年协约国英、法联军发起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德军损失100万人。有鉴于此,新上任的德军司令兴登堡元帅紧急构筑西线的这一防御工事,全长近200千米。

马其诺防线:1929年由法国陆军部长马其诺组织实施,1938年完工,并命名为“马其诺防线”,全长360千米。马其诺防线给了法国人虚假的安全感,1940年5月,德国装甲部队避开马其诺防线,西进比利时,渡过索姆河,两天内就绕到防线后方。

由于马其诺防线在西线没有继续延伸到法比边界,德军就钻了这个空子,使法国正面防线成了一堆废物。齐格菲防线:1936年,德国见法国构筑马其诺防线,也在西部边界的亚琛向南延伸到德瑞(士)边界的巴塞尔,构筑了齐格菲防线,其大部分地段与马其诺防线正面对峙。

齐格菲防线全长500千米,于1939年建成。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德军向本土溃退途中齐格菲防线发挥了一定作用。

巴列夫防线:以色列在1967年“六五战争”中侵占了埃及领土西奈半岛后,沿苏伊士运河东沿构筑一条防御工事,用参谋长巴列夫的名字命名为“巴列夫防线”,全长123千米。1973年10月,埃及军队以高压“水龙”攻击防线,将沙墙打开好几个巨大缺口,士兵们乘坐橡皮艇强渡运河,坦克冲过缺口,巴列夫防线全线崩溃。

6.【中国古代历史上修建长城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蓝丽娜长城艺术(8张)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

7.马其顿防线—

楼主 弄错了 不是马其顿防线 是马其诺防线.当时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军方开始研究如何防御德国和意大利入侵。

一九三0年,上台伊始的法国国防部长马其诺,将由其前任综合了法国福熙、贝当和晓夫勒三位元帅争论多年的防御计划交由议会讨论,获得90%以上的多数通过,并在此后的十年中在法德和法意边境建造了一系列防御工事,这就是举世闻命名的“马其诺防线”。马其诺防线全线共部署344门火炮,建有152个炮塔和1533个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长达100公里,道路和铁路总长450公里可笑恐怕就在于,这样一个庞大、先进而又史无前例的防御工事居然不废一枪一炮就被德军轻易攻破。

1940年5月,德军机械化部队突袭比利时,翻越阿登山区,侵入法国,直接插到马其诺防线的背后,同时兵临巴黎城下。而此时,固守在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士兵居然没有向首都方向抽调一兵一卒,还在顽强地等待着敌人的正面进攻,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pic/4/11457579961230008.jpg附图一张供参考.鄙视楼上的复制了这么多字,不会自己的打啊。

8.概括马奇诺防线建立的背景

一战结束后,法国这个名义上的战胜国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军队伤亡超过600万人,北部省份被战争摧毁,国家背上沉重的战争债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另外,人口因素上的考虑也为防御学派增添了砝码。一战战后的人口统计表明法国只有4000万人口,德国有7000万,而且德国的出生率更高。

因为战争的影响,法国在1930年后5年将面临严重的兵役人员短缺现象。残酷的一战令普通法国人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既然国耻已雪,不愿再战的民意也令保持一支“完全攻势”的军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平是那么可贵,谁还愿意主动发起战争呢?正是在这种“过和平日子”思想的驱使下,消极防御的思想也在军队中蔓延开来。

B. 敦刻尔克战役,德军没停止前进,将英法联军歼灭,对二战局势有什么影响吗

敦刻尔克战役,又被称之为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德国装甲兵在曼施坦因计划的带领下,疯狂地向法国北部边境挺进。

他们穿过阿登森林,陆续攻占了波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入法国境内。在号称钢铁长城的马奇诺防线跟前,德军内外夹击,彻底征服了法国大陆。

这个时候英法联军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那就是保存有生力量,选则数择撤离法国大陆。当时40万英法联军,全部朝着敦刻尔克撤退,背后的英吉利海峡,几乎成了他基顷们最后的希望。

如果希特勒的装甲部队,没有停止前进。

希特勒的命令发出以后,英法联军当着德国装甲部队的面,一点点撤离了法国大陆,此次撤军一共撤走了33.6万人,战死了2.8万人,被俘虏了4万人。

由此可见英法联军的主力部队保存了下来,为日后的反攻,留下了有生力量。当然了,我们也看到了英法联军也是有伤亡的,因此德军并没有彻底放弃进攻。

有生力量虽然保存了下来,但是英法联军将所有重型武器,全部留给了德国军队,这为日后英国大陆的防守带来了困难。不过总比全军覆没要好得多。

C. 二战时期,马其诺防线是怎么组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军方开始研究如何防御德国和意大利入侵。一九三0年,上台伊始的法国国防部长马其诺,将由其前任综合了法国福熙、贝当和晓夫勒三位元帅争论多年的防御计划交由议会讨论,获得90%以上的多数通过,并在此后的十年中在法德和法意边境建造了一系列防御工事,这就是举世闻命名的“马其诺防线”。

马其诺防线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边境、北至北海之滨的法比边境,全长约700公里,由一组组相互独立的筑垒式防御工事群构成。每一组工事包括一个主体工事和一些观察哨所,相互间以电话联系。主体工事一般距地面30米,其中有指挥部、炮塔、发电设备、修理设备、医院、食堂、宿舍等各类设施,工事外面则密布金属柱、铁丝网,号称固若金汤。工事内粮食和燃料的储存一般可坚持三个月。为体现这一工事的防御性质,工事内火炮的射程一般不超过10公里,即保证炮弹不落在边境之外的它国之域。如有战事,各观察哨所可用潜望镜观察敌情,随时将情况用电话报告指挥部,而炮塔内的炮兵则在三米厚的水泥工事内根据指挥部的命令开炮。马其诺防线全线共部署344门火炮,建有152个炮塔和1533个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长达100公里,道路和铁路总长450公里。该防线土方工程量达1200万立方米,耗混凝土约150万立方米,耗钢铁量达15万吨,工程总造价近50亿法郎(1940年数),相当于当时全法国一年的财政预算。由于该防御系统十分坚固,二战期间死于马其诺防线工事内的士兵为数极少。但是,这个登峰造极的防御工事并没能在二战中挡住德国法西斯装甲化、摩托化的部队。1940年5月,德军攀越阿登山区,经比利时绕过马其诺防线,很快占领了法国全境。被神话般信奉的马其诺防线最终成了无用的摆设和对战败者的讽刺,并在日后成为法国着名的旅游景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总共造成法军近500万人的死伤,战后,惨痛的教训使法国民众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中,那就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人的再次侵略。在这种背景下,一条长约700公里,耗资近50亿法郎的军事防线建成了。这就是以当时法国战争部长安德烈·马其诺的名字命名的闻名于世的马其诺防线。但就是这样一条曾经号称“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却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笑柄。

马其诺防线始建于1929年,建成于1936年。由北往南,依山傍河,长达700多公里,这一构想,恐怕只有中国的万里长城可与之相比了。马其诺防线工程之浩大简直超乎想象,共建有大型要塞工事44个,开挖地下坑道100公里,大小碉堡则有1533个之多。工程总土方量为1200万立方米。来自法国殖民地的大量劳工日夜劳作,从1929年到1935年,总共用腊如了6年时间才将工程的主体部分基本完成。工程总造价高达50亿法郎,相当于当时法国一年的财政预算总额。

此外,马其诺防线技术之先进也令人叹为观止。工事内部,指迅局轮挥部、宿舍、食堂、炮塔、弹药房、修理厂、医院甚至专门的牙医诊所,应有尽有。最能体现马其诺防线技术水平的,恐怕就是它的炮火指挥系统了。伸出地面重达好几吨的活动炮塔,可以上下自由升降和进行360度旋转。而这些,在一架庞大的机械设备的帮助下,只需一名女士手工就可轻易完成。战时,炮塔升出地面,可以向来自任何方向的敌人射击。平时,则可以将炮塔降到与地面齐平,不注意根本不会发现这里潜藏着一门大炮。敌人进攻时,分布在工事各重要观察哨所的士兵可以用潜望镜观察敌情,并向工事内部的炮兵指挥部报告。指挥部则将敌情位置加以分析,随后通过一套机械传输系统将数据传达到炮塔指挥所,再由指挥所根据指挥部的指令调整火炮角度,向敌人实施准确打击。这一连串的动作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就可完成。要塞工事内部都建有窄轨小火车,可以将弹药补给及时运送到各个作战点。要塞内部储存的弹药、粮食以及发电燃油可以保证士兵坚守3个月而无需出洞一步。为避免长时间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体格下降,建设者们还在要塞内部装上暖气系统,以保证洞穴的干燥和恒温。每一个要塞里都建有一个大厅,平时用来放电影、演话剧。一旦遇上战事长时间无法出去,士兵们则可以到这里接受由高功率灯泡强光模拟的“阳光”照射。

可笑恐怕就在于,这样一个庞大、先进而亩信又史无前例的防御工事居然不废一枪一炮就被德军轻易攻破。1940年5月,德军机械化部队突袭比利时,翻越阿登山区,侵入法国,直接插到马其诺防线的背后,同时兵临巴黎城下。而此时,固守在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士兵居然没有向首都方向抽调一兵一卒,还在顽强地等待着敌人的正面进攻,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和缓,被拆毁。 马奇诺防线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份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至于荷兰则由英法联军作后援。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电车通道。

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战,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克尔克。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种类 防线
建造 1930–40
结构
材料 钢筋,混凝土
使用 1935–69
控制 法国

D.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同盟国占领。建立了柏林墙

战后德国都是被分区占领,柏林作为首都被特殊照顾,也被分区占领。由于柏林位于苏占区,苏联占领半个柏林,及东柏林,美英法占林的部分都很小,加起来和苏联占领的相当,组成西柏林。1961年东德政府在东德领土上建立柏林墙,对西柏林进行封锁,柏林墙实际上是苏联向西方要假的一个砝码,想借对西柏林的封锁让西方在某些问题上做出让步,由此引发了柏林危机。对于为什么东柏林人冒死逃往西柏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光有政治问题,还有历史文化等问题。政治上西方显然比苏联要民主的多,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俄罗斯和德意志已经不止一次的交战了,可以说俄德两国是宿敌。而且战后苏联实际上是以占领军的姿态对待东欧人民,对东欧实行高压政策,不光是对东德。捷克,波兰等地反抗苏联压迫的运动都被红军镇压,捷克总统甚至被逮捕枪决。德国虽然与法国也是宿敌,但是这是法国显然在西方只是个小角色,而且法德两国已经启动和解。大的政治背景不讲,假设你是一个东柏林人,柏林危机期间你看着满天的西方飞机往返于西方和西柏林之间,为西柏林人送来各种生活物资,在想想自己的生活水平还不如战时,你会作何感想?想着西方花了那么大的代价来保证西柏林人的生活,在看着自己的“盟友”对自己实行严密的控制,将会作何感想?

E. “东德”“西德”“柏林墙”是怎么回事

柏林墙
在欧洲土地上,尚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水泥墙一样,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

柏林墙(Berliner Mauer),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西柏林,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背景

柏林墙一段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设在波恩。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联邦德国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联邦德国的领土,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抵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着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历史

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 302座了望台

第一层防线: 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 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 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 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 铁丝网

第六层防线: 碉堡(共22个)

第七层防线: 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 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 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 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 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 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 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 第二道水泥墙,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 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推倒这堵墙!”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勃兰登堡门发表演说,建议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拆掉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围墙。此事件也成为“柏林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结构倒塌,而是尔后被拆除。柏林墙的倒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东西方冷战终结的开始,也是东西柏林和东西德统一的标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围墙的遗迹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不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德国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大国际事件,是雅尔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各自所领导的国家集团对峙的直接后果。1949年5月10日,德国西部统治机构经西方占领国当局的同意,宣布将该地区成立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波恩为首都,并于23日正式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8月中旬,举行了联邦议院的选举,9月又召开了联邦议院及联邦参议院联席会议,自由民主党人西奥多-休斯当选为联邦德国首任总统。9月15日组成了以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康拉德-阿登纳为联邦总理的联邦政府。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届联邦政府宣告正式成立。次日,美英法三个占领区宣布合并。

在这一过程前后,德国的苏占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早在1945年10月,苏联占领当局就己将其权力移交给德国东部各级地方政权机构。1946年,德国共产党与德国东部的社会民主党合并,正式组成德国统一社会党。统一社会党在德国东部政权机构中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1949年10月7月,德国人民委员会举行第9次会议,通过由统一社会党制定的《民主德国全国阵线宣言》,提出德国人民争取祖国统一的纲领,要求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同日,人民委员会还通过一项决议,决定成立“临时人民议院”,并组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决议委托奥托-格罗提渥组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几天之后,威廉-皮克出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统,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德国东部全部行政权力正式移交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自从德国分裂以后,虽然重新统一德国一直是东、西德乃至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受到整个国际形势尤其是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约,关于重新统一德国问题一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80年代末,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再度成为各国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预言,德国将在10年内实现统一。法国总统密特朗说,德国统一将是本世纪末主要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国统一进程的发展之快则大大地超出人们的预料。

1987年,昂纳克作为东德领导人首次访问波恩,揭开了两国关系中新的一页。

1987年9月,匈牙利开放了它与奥地利边界,在此后的几个月内,先后有50多万东德人从奥地利进入西德,西德承认这些东德人是它的公民,接着民主德国接二连三地发生全国规模的游行示威,党和国家领导人发生重大改组;11月9日,东德开放柏林墙以及同西德的边界,西方人士认为,民德发生的这些事件,是德国“事实上重新统一的预兆。”

11月28日,西德总理科尔提出了两个德国统一的10点计划,在东、西方引起了不同的反响,美国国务院当天立即表示支持科尔的建议,发言人塔特怀勒说:“科尔总理反映了他的人民对德国统一的最深切的愿望……,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争取的目标”。

东德总理莫德罗斯断然拒绝科尔的计划,但建议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东德政府认为:科尔的计划几乎没有注意到两个德国的主权和独立,如果采用“联邦”一词,人们就懂得是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罗访苏两天后提出了一项历史性的两德统一方案,根据其方案,在统一的德国保持“军事中立”的前提下,东西德首先签订条约,建立把经济、货币和运输系统统一起来的联邦。此后两国建立议会委员会等联合机构。第三步则是将两国主权交给已建立的权力机构,最后通过选举,召开统一的议会会议,制定统一的宪法和决定统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联邦形式统一德国,首都设在柏林。

莫德罗的统一方案大大促进了德国统一的进程,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科尔发表声明“坚决拒绝德国中文化的概念”。认为新的德国采取中立政策是危险的,统一的德国应留在西方联盟内,不能中立化,也不能非军事化。

美国则强调,必须在德国继续同北约结盟并不断加强同欧洲共同体的联系的条件下实现统一,统一的德国仍应是北约的正式成员,法国也反对德国保持中立。

英国对统一的德国深有戒心,撒切尔夫人强调:“德国的统一不能影响欧洲的边界和安全。

苏联则强调:一个统一的德国留在北约组织内是不能接受的,戈尔巴乔夫还发出警告说,统一后的德国必须尊重欧洲的边界,任何破坏军事——战略均势的行动都是苏联所不能接受的。

波兰总理马佐维耶茨基强调,西德应“最终和无条件地承认奥德——尼斯河是波兰西部边界,并强烈要求参加关于德国统一的谈判过程。

鉴于德国曾是两次大战的策源地这一事实,统一后的德国是否会对欧洲各国再次构成威胁,自然是东、西欧国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也成了德国统一进程中的一个主要症结,但在某种意义上说,苏联对德国统一所持的态度则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德国统一问题受各种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所制约,但统一的列车已经起动,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将在欧洲重新出现,似乎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1990年7月1日,两德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第一个国家条约生效后,7月6日,两德又开始就实现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进行谈判,并于8月23日鉴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德“统一条约”,又称政治条约,或第二个国家条约,条约规定,民德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于德国统一已大势所趋,而苏联国内的政治形式却相当严峻,为了减少统一后的德国对它自身安全利益的损害,同时为得到德国的经济援助,并尽可能为自己在欧洲新格局中争取一个较为主动的地位,苏联由过去反对统一的德国归属北约转而改为采取顺水推舟的作法,1990年7月14日至16日科尔访苏时,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最终达成协议,双方宣布统一后的德国将享有“充分的主权”,“它有权独立地决定属于哪个联盟”,协议内容还包括统一后的德国的疆域,3至4年内苏军撤出民主德国地区;美、英、法军队在此期间留在西柏林,未来德军最高限额为37万人;未来德国不得制造、拥有和支配原子、化学和生物武器等。由于统一后德国联盟归属问题得到解决,消除了德国统一外部因素的最大障碍,9月20日,在莫斯科召开的“2+4”外长最后一轮会议上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其后两个德国在10月3日实现了统一,这一天,在整个德国,特别在被重新定为首都的柏林,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至此困绕欧洲40多年的德国问题获得最终解决,这标志着以德国分裂为特征的欧洲战后的政治地理格局的结束,而以德国统一为起点的欧洲新的政治地理格局的开始。

F.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国的着名防线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德法边境有一道着名的防线,叫马奇诺防线。

在二战前不久,法国迫于形势,不得不在德法边境修建了一条令后世蔽大惊叹的马奇诺防线。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到1940年建成,防线主体长700公里,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浇注。

当时共耗资50亿法郎,相当于当时法国好几年的财政预算。防线内部拥有各式机枪大炮、壕沟、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可是,德军一次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发起进攻,让马奇诺防线成为了世人的笑柄。

(6)二战法国长城叫什么扩展阅读:

1940年,闪击战之父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的坦克把比利时和法国边界打开一个大洞,德国部队如洪水般穿过阿登森林,包抄法国部队,并孤立了马其诺防线。

紧跟在古德里安的坦克后面的44个德国师仅凭借民用公路就直接穿插大森林。比利时人根本没有执行抵抗方案,如贝当所预言的那样,设路障、挖陷阱、破坏公路。

面对飞速挺进的游羡入侵者,约有40个法国师被禁锢在马其诺防线内,他们“有防却无可防”,就像他们的存在是为了保卫这条防线本身一样。而另外30个左右的师则分散在从神并拍马其诺防线终点蒙梅迪到英吉利海峡的防线上。

G. 二战中着名战役发生地系列文章:德法边境的屏障——阿登

对二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未来这个小小的头条号会成为头条里面二战资料最详细的资料库。 军事资料整理多了,免不了手中就搜集了大量非常值得推荐的资料,怎奈手中积压的文件太多,我实在没有精力为大家在开辟新的专题,关于二战各次战役所发生地的地理位置、地势对战役的影响,二战资料局的我其实一直想个大家单独写一个系列文章,可为了避免其他版块的烂尾,只能一直在脑蠢羡海中构思,但我发现即将为大家介绍的二战西线的一场着名战役“ ”色当战役”的时候,却不得不先行对法德两国之间的夹缝之地——阿登地区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阿登地区地理位置图 西起大西洋东岸,冬至莱茵河口的西欧平原,绵延万里一马平川,而占据这片优渥土地大部分面积的国家,则是欧洲大陆上的雄鸡法兰西。沿这片平原向东,则是欧洲大陆上另一块面积广大的平原波德平原,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个同样强悍的国家德意志,这两个国家在历史上本是同根同源,但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法兰西与德意志自分家之初,就相互征伐,欲致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怎奈相芦数互缠斗数百年的双方,最终都没有实力彻底征服对方,而他们的身边还存在一个竭力要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大英帝国,就这样在这三个强大国家的中心位置,最终陪档首形成了由三个小国家组成的缓冲区——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而这三个国家,由于地势平坦低洼,则被统称为低地国家。 阿登地区的地势地貌 今天文章所要介绍的阿登地区,大部分位于英法德三国夹缝的南部区域,也就是今天的比利时和卢森堡境内。而这片面积约为1.1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不足500米的台地,大部分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陡峭和河谷和湍急的河流贯穿其中,在法德之间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分界线。但也正是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的无险可守,使得阿登森林这片战略要地成为了列强反复争夺的对象。先是1793年法国大革命成功之后,国力蒸蒸日上的法国吞并了整个阿登森林和莱茵河西岸的富庶地区,1815年拿破仑的大帝国覆亡之后,被拿破仑所敲打的那些封建旧贵族们弹冠相庆,召开了意图恢复欧洲封建旧秩序的维也纳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阿登地区的卢森堡大公国得以建立,1830年,法国新一轮的革命爆发并很快的波及到自己的邻国, 阿登地区又来了一轮洗牌,最后英国、法国和普鲁士三国达成了协议,比利时获得了阿登地区大部分的统治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战场的边境战役 1867年,欧洲大陆上利益纠葛的各方又在伦敦签订了新的协议,将卢森堡划为了中立国,作为代价,卢森堡需要自毁长城,拆除境内的各处军事要塞。1870年普法战争中大获全胜的普鲁士为了最大限度的削弱法国,吞并了法国至关重要的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而法国人,为了防止统一之后的德意志将自己彻底绞杀,则沿着法德边境,由瑞士附近开始,一直到法国东北部地区的凡尔登,修筑了一系列的坚固要塞,使得德国人从西部边界突入法国境内变得困难重重,而阿登地区的防御,则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被认为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被忽略。可军事立国的德意志向来不缺乏优秀的战略家和军事家,德国人很快就制定出了绕道低地国家击溃法国的“ ”施里芬计划”,取道比利时,利用高速机动,对法国防守最薄弱的地段施以最致命一击。 1940年5月10日至16日的西线战场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14年8月21日,德法双方在阿登地区就有了交火,该战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德法边境战役的附属战役,也是德法双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揭幕战,较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血流成河的其他战役,1914年的阿登战役并不为人所熟知。当然此次不大不小的战役,并没有让法国人产生足够的警觉,一战结束之后,作为胜利者的法国,更加坚定了堑壕战、防御战才是未来战争决定性因素的想法,也更加迷信只有坚固防线才能保护自己漫长的边境,而对于阿登地区,法国的军事决策机构的主流想法却依然认为装甲部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通过该地区,根据法国人的推算,德国人穿过阿登地区到达法国东北部城市色当所花费的时间至少为五到九天时间,如日中天的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将军甚至自信的表示:“ ”阿登地区是欧洲最好的坦克屏障”。 1914年德国双方的阿登战役局势图 就在法国的军事决策机构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的时候,法国依然有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军事人才对德国人无法快速穿越阿登地区表示极大的怀疑,1938年的一次军事推演中,法国的安德烈·加斯顿·普雷特拉特将军,就用模拟的四个摩托化步兵师和两个坦克旅加上其他三个师的部队,彻底的击溃了法国人的防线,然而,官僚气息严重的法国军事高层,竟然以该结果会影响士气为由,将此次推演结果雪藏,而阿登地区的防御也并未得到更多的加强,1939年秋,法国人最终批准了加强该地区防御设施的建设计划,但是严寒的天气极大的影响了工期和材料的交付。至1940年3月,该地区的防御仍处于一个远不如人意的状况。心急如焚的普雷特拉特将军,此时早已经推算出德国人穿越阿登地区,至多只需要60个小时到达马斯河沿岸,实际上,德国人再一次穿越阿登地区到达马斯河沿岸,只用了57个小时。 1944年12月15日,西线局势图 法国人为自己思想上的保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德国军队穿过阿登地区突然出现在马斯河沿岸,并在法国东北部城市色当又一次让法国军队蒙羞之后,法国人在战略上就已经基本上输掉战争了。阿登地区所上演的最后一出精彩的战略大戏则是1944年12月16日至1945年1月25日的突出部战役,孤注一掷的德国人动用了能够搜集到的一切资源,拼凑了20个师的兵力,意图再现1940年德国横扫西线的辉煌,然而已经不堪重负的德国实在没有重现自己当年的金戈铁马席卷天下的能力了,昙花一现的放工最终被人员物资,后勤补给都远超自己的盟国军队所击退,阿登地区也成为第三帝国灭亡奏鸣之中重要乐章。下期文章预告《法国军事史上的蒙羞之地——色当》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战资料局的头条号,更多二战资料持续归纳、整理和放送。

H. "柏林墙"存在的历史以及历史意义或者是后果是什么地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1735年至1788年 1734年起柏林建造城墙,1735年在如今勃兰登堡门的位置上竖立起了一座城门,城门外的道路通往柏林西面的哈弗尔河畔的勃兰登堡,因此得名“勃兰登堡门”。哈弗尔河畔的勃兰登堡现在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小城市,但它曾经是勃兰登堡王国和普鲁士王国的发源地。1735年建造的勃兰登堡门仅为一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的简陋石门。它的设计者是菲利普·格拉赫。 2、1788年至20世纪初 在柏林城墙1786年至1802年间的扩建工程中,1788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重新建造勃兰登堡门,用以纪念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这场战争使得普鲁士崛起,成为英、法、奥、俄外的欧洲列强之一。而领导普鲁士获得这场战争胜利的腓特烈二世不仅赢得了“腓特烈大帝”和“军事天才”的称号,也为继任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三世留下了一个稳定的普鲁士。当时德国着名建筑学家卡尔·歌德哈尔·阆汉斯受命承担设计与建筑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腊柱廊式城门为蓝本,设计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并于1791年竣工。重建后的城门高20米,宽65.6米,进深11米,门内有5条通道,中间的通道最宽。门内各通道之间用巨大的砂岩条石隔开,条石的两端各饰6根高达14米、底部直径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 1793年,为使此门更辉煌壮丽,当时德国着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夫又为此门顶端设计了一套青铜装饰雕像:四匹飞驰的骏马拉着一辆双轮战车,战车上站着一位背插双翅的女神,她一手执杖一手提辔,一只展翅欲飞的普鲁士飞鹰鹫立在女神手执的饰有月桂花环的权杖上。这尊胜利女神雕像曾被误传为是和平女神厄瑞涅,但厄瑞涅从来都没有以带翅膀的形象出现过,在历史档案中,1789年3月13日勃兰登堡门设计者朗汉斯和雕像作者沙多夫的草案也证实了雕像为胜利女神而非和平女神。 1806年,拿破仑率领法军打败普鲁士军队,同年10月23日法国军队穿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后拿破仑下令拆卸门顶上的女神及驷马战车作为战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欧洲同盟军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普鲁士将其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门顶上,柏林人将这座失而复得的雕像称为“归来的马车”(德语:Retourkutsche)。在进行修复的同时,雕像上的橡树花环中还被添加了象征权力的铁十字勋章,这枚普鲁士铁十字勋章是申克尔在1813年根据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建议设计的,如今是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标志。直至德意志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皇室成员和国王邀请的客人才被允许从勃兰登堡门正中间的门孔出入。 19世纪60年代,柏林开始拆除城墙,柏林城几乎所有的城门也在当时被拆除,勃兰登堡门是至今仍存在的唯一一座柏林城门。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德国纳粹冲锋队的游行队伍从勃兰登堡门通过,庆祝希特勒上台掌权,开始了纳粹的统治。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国最后的柏林战役中,当苏联士兵在勃兰登堡门上撑起红色旗帜的时候,德国士兵用大炮轰击,雕像受到严重损毁,仅剩的一只马头如今保存在柏林市博物馆的展览厅内,而现今勃兰登堡门上的雕像是重新铸造的。 4、冷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分裂为东德和西德,柏林也被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1956年9月21日,柏林市自治政府决定重建勃兰登堡门,虽然东柏林和西柏林当时仍相互敌对,但是在勃兰登堡门的重建工程中却合作很好,东、西柏林的文物修复专家根据在二战中抢拓下来的石膏模型和档案照片重新铸造了一套驷马战车及女神雕像,1957年12月14日重建完工,而东柏林市政大会决定将雕像上的铁十字勋章和鹰鹫撤下,因为他们代表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 1961年8月13日柏林墙开始建造,勃兰登堡门正好处于隔离区中央,无论从西侧还是东侧都无法通过,只有东德边境士兵才能够登上勃兰登堡门。柏林墙在勃兰登堡门后划了一道弧形并向左右两边延伸将整个柏林隔成两半。作为德意志统一象征的勃兰登堡门成了军事禁区,也成了德国分裂的标志。 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西柏林市市长魏茨泽克曾说过:“只要勃兰登堡门还关着,德国统一问题就没有解决”(德语:Solange das Brandenburger Tor geschlossen ist, ist die Deutsche Frage offen)。1984年起魏茨泽克担任德国联邦总统,5年后又连任一届,勃兰登堡门在他的第二个任期内最终得以重新开放。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访问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前说:“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拆除这堵墙!”(英语:Mr. Gorbachev, open this gate!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1989年12月31日,两德重新统一前夕,勃兰登堡门重新开放。1992年,经过彻底维修后的铜车马及女神像又重新安放在勃兰登堡门上。 5、德国统一 1989年是柏林墙建造后的第28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12月22日,在东德和平转变的框架下,在超过十万人的欢呼声中,时任西德总理的赫尔穆特·科尔走过勃兰登堡门,东德的最后一任总理汉斯·莫德罗在门的另一端迎接科尔,标志着勃兰登堡门再次开放。随后隔离区被完全拆除,德国人民在勃兰登堡门前的柏林墙上跳舞庆祝。 重新开放后的勃兰登堡门1991年整修完毕,铁十字勋章和鹰鹫也回到了胜利女神雕像上。由于勃兰登堡门的砂岩构造长年缺乏保养和受到环境损坏,其后又经历了长达22个月的修缮,2002年10月3日重新亮相,该日是德国统一12周年纪念日。 勃兰登堡门的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柏林遭到大面积破坏,勃兰登堡门周围的建筑均被炸毁。战后柏林分裂,东西柏林由于属于分属不同的政府管理,按照不同的城市建设规划进行了重建,而勃兰登堡门地处东西柏林的交界处,因此两侧的新建筑风格迥然不同。柏林墙建造以后,勃兰登堡门虽属于柏林市的市中心区,但被隔绝在柏林墙的隔离区内,两侧的广场因此沦为一片荒地。柏林墙被拆除后,勃兰登堡门因为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一跃从柏林分裂的标志成为了城市统一的象征,从而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心和重点。 修复过程云集了世界着名的建筑师,广场周围的重建建筑遵守了严格的城市建设规定: 新建筑的形状、大小和风格必须同以前的广场风格相一致,现代建筑与传统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13]。紧贴勃兰登堡门左右两侧的李伯曼大楼(德语:Haus Liebermann)和桑摩大楼(德语:Haus Sommer)得以重建,新建筑继承了原建筑的风格,但又比原建筑略高,以便拉近同勃兰登堡门的距离,从而更加烘托出了勃兰登堡门和巴黎广场的结构。勃兰登堡门东南方是柏林最豪华的饭店阿德隆饭店(德语:Hotel Adlon),它重建后一部分为历史风格,一部分则为现代建筑风格。法国大使馆、英国大使馆、美国大使馆和艺术学院等也纷纷搬回了它们在巴黎广场的原址,都是按二战前的图纸重建的。 勃兰登堡门西侧建造以柏林动物园为代表的大规模城市绿化带,是普鲁士皇家园林总监林奈先前对柏林城市绿化作出的出色规划,加上勃兰登堡门右侧华丽的菩提树下大街,由此构成了柏林的“东西轴线”,轴线从勃兰登堡门下经过,连接起了柏林东部政府区与西部商业和园林区。 20世纪90年代,柏林市政府曾经讨论勃兰登堡门是否应允许汽车通行,反对者认为汽车废气将导致砂岩构造的勃兰登堡门损坏,而且汽车通行将破坏勃兰登堡门前巴黎广场上的安静和秩序。如今勃兰登堡门不允许机动车通行。勃兰登堡门周边地下则有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铁通过。 象征意义 在德国历史上,勃兰登堡门象征着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帝国的第一次统一和兴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分裂为东德和西德,柏林亦划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分属东德和西德管辖,勃兰登堡门位于东柏林和西柏林的分界线上,也是冷战时期华沙公约组织国家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之间的分界线,因此它曾经成为德国分裂、欧洲分裂和冷战的象征。 1990年两德统一后,勃兰登堡门又成为了德国重新统一和欧洲重新统一的象征。

I. 马其顿防线—

法国长城——马其诺防线

这座尸骨纪念碑坐落在法国东北,位于树木浓密的悬崖上,俯瞰凡尔登。它是一个巨大的、带有十字架的拱顶建筑:150码高的石灰岩上坐落着一座仿炮弹形状的塔,有150英尺高。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战死的70万法国士兵而修建的。这个死亡数字令人难以置信。建筑内部有一个洞穴般的走廊,分布着18个壁龛,每一个的下面都是一个墓穴。只有当参观者走出令人压抑的洞穴的时候,才会发现外墙上的那一排排小窗。窗内,一些灰白色的东西映入眼帘。几秒钟后,你才会意识到这是人的遗骨——无数的无名遗骨。每个壁龛下都是500立方英尺体积的遗骨。这是1918年停战后收集的13万名无法辨认身份的军人的遗骸。这座尸骨纪念碑本身比任何演讲、任何个人或团体的特别声明,或是任何战略理念都更有力地解释了为什么法国后来要修筑马其诺防线。
当初设想作为德国人入侵屏障的马其诺防线,后来已成为“愚笨”和“拙劣”的代名词。可是,马其诺防线实际上并非如非议的那样一无是处。就许多方面讲,它是具有独创性的工程技术成就的范例。它出于某种目的而设计,并且巧妙地达到了设计目的。其缺陷并不存在于防线本身的防御能力,而在于提出修建这条防旅衡线的人缺乏预见,没有想到20年后战争的理念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确实没人可以责怪法国修筑这条防线的尝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法兰西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金融崩溃,北部省份饱受蹂躏。19世纪20年代,上至共和国总统,下至农民,都表现出极大的决心:历史决不能再重演了!停战后不到两年,法国总统亚历山大·米勒兰指导下的一个高级战争顾问委员会就已经在考证修筑一个防御屏障的最佳方案。法国在过去的50年中已遭受两次入侵,当时,米勒兰和他的顾问们又看到了入侵的阴霾。
他们没有错。但是,他们持有一种入侵预言会自动应验的心态。法国的外交政策和德国被迫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苛刻限制应该对阿道夫·希特勒的堀起承担一部分责任。
直到1930年1月,构筑抗德防线的议案才在法国议院投票表决。曾在1914年受过重伤的老兵、战争部长安德烈·马其诺是会议的主要发言者。他警告说:“不管新的战争会采取什么形式,战争的手段是空战,是毒气战,或是现代战争的任何一种不同的破坏形式,这种必要性是绝对的,那就是拒敌人的入侵于国土之外。我们无人不晓遭受侵略的代价,随之而来的是财产物质的惨重损失和士气颓败。”
事情镇镇兆就这样最后敲定:法国决心用一道高科技的防线把自己的后代保护起来。议员们投票给马其诺防线大笔预算和五年的工期。当然,这项雄心勃勃的工程无可避免地遇到工期拖延和超出预算的问题,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这座“法国长城”的最后收尾工作在战争迫在眉睫之际仍在进行之中。
可以推测,这一防线的修筑比乐观的议会议员们所预料的要困难得多。471英里长的防线要布设在德国、卢森堡和比利时边界直通北海——还不算瑞士边界,更糟的是还不算意大利边界。在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战争叫嚣日趋狂妄。军事工程师们面临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大挑战。
这一项计划旨在保卫五个重要地带:意大利边界,从地中海直到瑞士;瑞士边界;沿莱茵河的法德边界,包括从巴塞尔到小城维桑堡,这座小城位于法国东北,斯特拉斯堡北部;再从那里转向阿登森林的一段边界;以及沿比利时边界向西到英吉利海峡。
其中一些地段相对简单一些御租。意大利边界段地势险峻,并已有19世纪修筑的工事。旧有的要塞已经过时,需要增修现代的钢筋水泥工事。与瑞士一段的边界被认为是安全的,这个国家自己就是一个小小的难以攻克的要塞。
沿莱茵河的一段,在马其诺防线策划者来看也是安全的,因为河流本身就是极好的屏障。只需要布设地雷、铁丝网,修筑河岸机枪地堡,派步兵驻防就行。在几千米纵深地带再修建小型廉价的普通要塞和地堡网,每个工事由20~30名士兵守卫。法国军事专家预计,这些安装钢铁圆顶的水泥机枪地堡可以经受任何轻武器的攻击。如果使用可以破坏它们的加农炮,会使水坝决口,造成这一地区河水泛滥。这只能给入侵者带来更大麻烦。
莱茵河西北,是法德边界的两个关键地段维桑堡附近的劳特河和工业重镇梅斯附近区域。这里资源丰富,是备受瞩目的微妙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它们自古是法德争议之地。在这两个关键地段,法国工程师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和创造性,设计和构筑了50座大型地下工事。在这些工事之间散布着似乎无法攻破的小型地堡群。
每座大型地下的工事都处于相邻的大型地下工事的加农炮射程之内。这样,在敌方部队靠近时,就可以呼叫自己的邻居直接向自己的工事开炮,发射杀伤性炮弹。这被称做“拿虱子”。当然,也可以用炮火消灭那些小型地堡群四周的敌人。总之,每一种不测和意外都被考虑到了。
正如当时传媒热烈宣传的,这些大型地下工事完全是新式的、革命性的。它们构筑在山顶或山脊下100或100多英尺的深度,设计完全一致。四周是石头和钢筋混凝土修建的长长的主地道。主地道的一端是生活区,另一端是战斗区,通过较小的地道、阶梯和升降机可以到达这些地区。最大的一座大型地下工事有1000或1000名以上士兵把守。有5英里左右的地道网,通过这些地道,用有轨车运送人员设备和弹药。这种新奇的运输设备曾频繁地出现在战前报纸的头版新闻里。
大型地下工事完全靠电力提供能源,装备有从厨房酒窖区到牙医设备,从监狱牢房到停尸间在内的一切设施。每一座大型地下工事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地下小城镇,拥有自己的水井、食品供应和发电设备,可以与世隔绝,独立生存长达三个月之久,就像一艘水下潜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过的毒气攻击的威胁可以用在工事内产生稍高压力的通风过滤设备解决。炮手作战时就像在潜艇内作战一样,并不直接观测目标。地面观测员用电话通知地下火力控制指挥所,对炮火进行指挥修正。
典型的大型地下工事就像一棵地下生长的树,指挥和生活区是树的根部,延伸出长长的通道,抵达各个地堡。地堡内装备着加农炮、迫击炮和机枪。在大的地堡中装备着多达17件武器。加农炮藏在钢制的、可升降的炮塔里,炮塔固定在钢筋水泥制成的圆形转台上。由于地面上只露出一个钢制的圆顶,再看不到别的什么,所以加农炮在平时十分安全。作战时,一接到命令,钢顶上升2英尺,可以旋转的一对炮管就露了出来。
在每个加农炮转塔内,围绕四周圆形塔壁,画有四周乡村田野的地貌实景,以便炮手们可以把射击坐标上用数字标出的目标形象化。富有数学头脑的法国人事先精确计算了火炮控制下的每一平方码的土地,并设定了它们的坐标。
位于劳特防御区西部边缘的小城比奇附近的一处大型地下工事集中代表了倾注在马其诺防线上的聪慧的防御思想。这座大型地下工事是已经装修对外开放的半数地下工事之一。这座充满了巧妙设计的地狱般阴暗的大型地下建筑令参观者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觉得法国工程设计师一定以设计现代要塞为乐。
在大型地下工事入口处,穿过一处反坦克堑壕上的钢吊桥,就来到了主入口。通过山坡里七吨重的钢门,面前便是近三英里的水泥通道,处于沙岩下平均118英尺的深度。在战斗期间,812名战士三班倒日夜作战,就像潜艇上的战士们一样。尽管主要入口处设有反坦克堑壕和七吨重的钢门,理论上仍是弱点,因此由47毫米反坦克炮守卫着。如果防守者需要狙击步兵而非装甲车辆,他们可以用悬在头顶上的轨道收回坦克炮,一转眼,一挺重机枪就到位了。马其诺防线的许多机枪下装有可以使武器升降的凸轮,以便机枪火力可以完全覆盖它周围的火力控制区,同时使倾泻出的子弹保持在距地面一英尺的高度。
如果有德国士兵渗透穿越机枪火力到达工事外墙,像滑槽油筒一样的手控榴弹发射器可以把榴弹送出墙外消灭敌人,如果有敌人攻入大门,进入地下工事通道,他们会被这座大型地下工事内的一座地堡机枪射杀。要是他们越过了这座地堡,那么一揿按钮,就可以引爆通道中的地雷,摧毁整个通道。如果这些防御设施还是没能挡住他们,战士们可以通过紧急秘密出口撤退。通过一个特别小的小型通道,他们可以到达一个垂直的紧急出口。这一珍奇的独创是完美的,它集中体现了马其诺防线建造细节中的精巧的设计构想。每一座大型地下工事都有这样一个紧急出口。130英尺长的阶梯垂直穿过地层,洞口处的伪装十分巧妙。但是,如果德国人发现了洞口,他们会向洞内进攻的。设计者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敌人打开洞盖,他们会发现,摆在面前的不过是一座墓穴。这其中玄机十分简单:洞内的深度是所需的两倍,上半部是一个真正的坟墓,由钢门阻隔。来自大型地下工事的小隧道开口在其中部,负责军官拉动杠杆,钢门打开,坟墓咔嗒嗒落到下部,战士们就可以钻出来了。
从1929年到1933年,仅仅挖掘比奇附近的那处大型地下工事,就动用了2000名劳工夜以继日地苦干。之后,数不清的专家人员被派下去为工事进行装备。问题在于无论时间或资金都不允许法国人用这种令人生畏的防御工事来保卫自己的全部边界。所以边防存在漏洞,而且是极大的疏漏。德国人对此了如指掌。实际上,马其诺防线仅仅延伸至色当城东,法国-比利时边界的阿登大森林的南部。法国总参谋部断言,大森林和莱茵河一样,是安全可靠的天然屏障。1934年,马歇尔·贝当和其他法国高级军官在视察马其诺防线的建筑时说:“因为采取了特殊措施,阿登森林是不可穿越的。因此,这一段防线不存在危险。”
在阿登森林之后,便是比利时边境,直达英吉利海峡。这一段防线,法国人没有采取任何认真的努力来修筑工事。毕竟,法国推断他们的盟国比利时本身对法国来说就是一处很好的缓冲区,可以为法国争取八天时间来组织自己的防御力量。这一结论是按步兵行进速度得出的。可是,当时德国人已经实现了摩托化和机械化。
最终导致大战爆发的种种危机终于接踵而至:德国再次占领莱茵地区并兼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绥靖政策使苏德地区落入希特勒之手;德国入侵波兰。这些危机,使得在没有防御工事边界地段驻防的法国指挥官可以或多或少地在他们愿意的情况下,在他们喜欢的地段修筑一些工事。于是,漫长的边界就点缀上了成千的、与整个防守形势极不相称的小型机枪掩体。
贝当的关于阿登森林边界段安全可靠的轻率结论终于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1940年,闪击战之父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的坦克把比利时和法国边界打开一个大洞,德国部队如洪水般穿过阿登森林,包抄法国部队,并孤立了马其诺防线。紧跟在古德里安的坦克后面的44个德国师仅凭借民用公路就直接穿插大森林。比利时人根本没有执行抵抗方案,如贝当所预言的那样,设路障、挖陷阱、破坏公路。面对飞速挺进的入侵者,约有40个法国师被禁锢在马其诺防线内,他们“有防却无可防”,就像他们的存在是为了保卫这条防线本身一样。而另外30个左右的师则分散在从马其诺防线终点蒙梅迪到英吉利海峡的防线上。
德国人装备着现代化的坦克、战斗机、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和速射加农炮,尤其是令人生畏的高速88型炮,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有效的武器之一。法国人几乎没有防空武器,只有极少量的飞机用于保护首脑要人,以及地面上落伍的坦克。法国军队遭到快速闪击,遭到优势火力压制,遭到迂回包抄。法国地面部队土崩瓦解,蒙羞千古。
莱茵河是天然屏障的种种神话也很快就破灭了。法国军事策划者原本推测,沿岸的机枪掩体可以免受重型火炮攻击,因为重型火炮会使河堤决口,造成洪水泛滥。但是,他们没有把88型平射炮考虑进去。这种炮的威力小不会对河堤造成危害,却可以把地堡炸成碎片。令人生畏的88型炮、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配备手持炸药包的地面部队协同作战,有时几秒钟就可以端掉岸上的一个防御工事。
另外,德国炮兵还发明了简单却是致命的战术来对付小型工事中的机枪和观察所。他们用88型炮反复轰击目标的同一处,炮弹就像风镐一样在这个地方打洞,最终穿透12英寸厚的坚固钢板。八次射击一般便可达到目的。
当时,入侵者对用传统手段攻克拉费泰一座大型地下工事津津乐道。马其诺防线最西端的这一地下工事就位于色当城几英里外。攻击中,一发炮弹碰巧从观察孔射入一座观察所,里面的三名战士牺牲了。在烟幕弹的掩护下,步兵冲上去,把手榴弹、发烟弹和炸药包塞入洞口。24小时后,在拉费泰大型工事内第一次攻击后幸存的106名战士戴着已经失去功效的防毒面具窒息而死。当时,洞口处爆炸所产生的烟雾和毒气充满了工事地道。
德国人对这一胜利给予大肆宣传。但是拉费泰并非马其诺防线中的一支真正的“战列舰”。它建得晚,当时资金已近枯竭。再加上修建匆忙,所以充其量是一座上乘的碉堡,而且火力配备不足。在德国入侵初期,他们对付马其诺防线的主要办法是绕过它。后来,到6月中,就在韦尔曼赫的部队开进巴黎的同一天,希特勒亲自下令发动了“猛虎攻势”,直接攻击马其诺防线。他们在梅斯以东的萨尔地区展开行动,动用了难以置信的种类繁多的武器,包括从88型炮到加农炮群的一切武器。他们把加农炮群布设在马其诺防线的75型短管炮射程之外,对防线大肆轰击。接着,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蜂拥而至,把重250公斤一颗的炸弹抛向目标。马其诺防线经历了炼狱般的洗劫。炮火把附近田野深深地翻犁了一遍。虽然也有炮弹直接命中观察孔杀死观察士兵的情形,但是大型地下工事里的人员却安然无恙。
在其他方面,马其诺防线也如建造者希望的那样,证明完全是难以征服的。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德国人从防线后面占领防线轻而易举,因为“防线的炮口是向外的”。事实上,防线的大型火炮都可以作360度旋转,向任何方向射击。罗歇·布吕热是一位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权威,他写了几本关于马其诺防线的书。他说:“德国军官曾对我说,他们在进攻防线时就像猎枪射击下的兔子一样逃窜。”75型炮的火力寸步不离地死盯着他们。只要有车辆不幸落入射程之内,都在劫难逃。
不争的事实是马其诺防线没能挡住德国人的侵略,六周之内,法国军事力量就分崩离析了。但是马其诺防线本身却稳如泰山,德国人对它的交锋进攻失败了。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没有一尊大炮在战斗中被敌人的炮火压制住。当防线最后交付给敌人时,它完好如初。
随着法国政府的投降,6月份签定了停战协定。正规的战斗停止了。但是马其诺防线的驻军不愿相信这一点,他们仍然渴望战斗,并且仍然可以投入战斗。防线的大型地下工事一直坚守到7月1日,那天法国军队总司令的命令直接下达到马其诺防线。马其诺防线的守卫部队列队走出工事,走向监狱。现在,德国士兵可以进入传奇般的要塞了,可以像在农村集市上瞪着惊奇眼睛的乡下佬一样四处观看他们的敌人为他们准备的所有招术了。
在战争后期,德国人也偶尔把防线当做仓库、训练基地和战地医院来使用。在阿登战役中,防线也曾一度被用来抗击美国军队。战后,法国军队收回防线,但是,在现代战争中这座防线已毫无使用价值。法国士兵把那些大铁门哐当哐当地锁上,带着鄙夷不屑的神情走开了。
时至今日,在法国的政界和军界,一提到马其诺防线,言谈话语中仍然流露出既骄傲又窘迫的情绪。没人知道该怎样处理这道防线。它不会自己消失。但是,它又太大太重,无法拆除。当然,值得提到的还有全世界对它热情不减的痴迷。今天,与法国一词相联系的事物,除了埃菲尔铁塔,便是马其诺防线了。
马其诺防线联谊会主席克洛德·达姆通过几年谈判,已经从政府那里获得了一座大型地下工事的使用权。他对这座破败的大型地下工事进行了修整,准备发展旅游业。他的理由是:防线已经成为法国民族的遗产,必须对外开放。这个组织在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有一些分支机构,如今,至少已有六座大型地下工事对游人开放了。
多年来,法国政府已经卖掉了许多小型工事和碉堡,或直接把地堡出让给土地耕作受到妨碍的农民。而那些大型地下工事作为民用实在太大了。尽管一起对这些建筑进行没有条理的商业开发——这里建一个迪厅,那里来一个蘑菇场——这样的企业还是维持不了几个月,这是因为当初的军事设计初衷很难转变为商用的缘故。据说,已经有一些私人住宅建在了一些当初可供30名战士驻守的地堡上。如果没有别的用意,至少它可以保证这些庄园的主人们享有世界上最好的、防盗能力最强的酒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一些马其诺防线建筑的兴高采烈的拥有者是德国人。

J. 盘点那些年各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的无用军事防线,是哪些

从人类文明建立之初,战争就一直陪伴着人类,一个文明的毁灭和另一个文明的建立往往由战争决定,所以甚至可以说,有时候,战争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它不仅仅是人类社会产出的悲剧,也是促进文明进步的一种动力,而历代战争中,人类为了抵御外敌所修筑的要塞防线,正是人类智慧的侧面佐证,其完美地利用了地形、地势、气候、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建筑学知识,还有材料学的运用,在这些前提下,还要思考如何把火力搭配及军力配置发挥到极致,在一条成功抵御外敌的军事防线中,往往蕴藏这人类当时最高的文明水平。然而,不管军事防线设计得如何巧夺天工,它终究是死的,人类却是拥有思想的活物体,所以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完美的防线,很多防线看似完美无缺,但是一旦投入到实战中,却显得不堪一击。

阅读全文

与二战法国长城叫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