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敦刻尔克为什么打不过法国人

敦刻尔克为什么打不过法国人

发布时间:2023-04-14 23:10:16

㈠ 敦刻尔克40多万人为什么不打

再不撤退,就被德军全歼了。

希特勒并不是放走了在敦刻尔克的30万英法联军。而是在歼灭英法联军的时间和时机上的把握上没有做到恰到好处。希特勒作为一个一战的士兵,深知天气对部队的影响,而当时正值欧洲多雨天气,前线也有报道部队行动不便。

所以希特勒考虑到要稳打稳进,所以没有贸然发起对敦刻尔克的进攻。这才放走了30万英法联军。

敦刻尔克撤退时期的希特勒各人声望已经封神,但如啤酒馆政变后,他仍在心虚。他刚经历了闪击波兰,法国后的胜利。但他已经如一个赌徒一样,在胜利和狂喜后疲软了。

这时候的希特勒还没有变成一个战争疯子。他意识到德国战车也该停一下了。免得让英法民众彻底彻底炸窝。他觉得给英法联军一条生路,起码可以给英国一个谈判的机会。让英国承认德国欧洲霸主的地位,退回英伦群岛。


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士兵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在陆地上,英国士兵试图逃离海滩,在轰炸中幸存。

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和他儿子及儿子朋友乔治离开英国,想尽自己的力量在敦刻尔克拯救一些士兵。

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希里安·墨菲饰);在天空上,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饰)和柯林斯(杰克·劳登饰)驾驶喷火战机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海滩的德国战机。

㈡ 二战 问题 敦刻尔克,,就是英法联军 要撤退 ,,为什么 这么困难啊,, 他们不是 做军舰来的么,,做军舰

简单的说,元首的军队太强大,把所有的港口都占了,那里没有深海 大船漂浮不起来,再加上地上坦克天上飞机,把33万英法联军围困在英吉利海峡迅源液的海边,身后就是大海,就在这紧急的时刻,元首似乎有些吃多了撑的,竟然下令古德亩物里安停止进攻 可能的理由有三个1是伦德施泰特认为战线太长速度太快补给跟不上理由2是元首本来不想占领英国,想和英国和谈,没想到丘吉尔首相裂败不听那一套。理由3 是赫尔曼格林 和元首闹意见嫌元首不给空军立功的机会,所以元首就让他去轰炸(其实没用,因为敦刻尔克是沙滩,所以大部分炸弹掉地下砸一坑,根本无法爆炸)所以英法乱军大部分才平安的撤了回来(留下四万殿后 不包括所有的武器军装大炮坦克 因为小船装不下)这些军队也成为了诺曼底登陆的有生力量,再加上英国着名的肉馅行动,使元首把大量军队从诺曼底港口转移到加莱港口,成功的攻破了大西洋壁垒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㈢ 在二战史上有个“敦刻尔克奇迹”,这个奇迹是说的什么事情

说的是二战历史上最为传奇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英法联军被困在仅有50公里宽的狭窄海滩上,英国海军司令更是绝望地将“But If Not”的电报传回了伦敦,在这绝望的至暗时刻,四十万英法联军迎来了转机,最终薯空他们奇迹般地将30万人送回了英国,仅有约4万人的法国军队因为殿后而被德军俘虏。

但天公不作美,天气的转变让空军作战不利,再加上英国空军的阻挠,最终起到能正面推进作用的还是陆军,而德军修整的两天时间也给了英法联军宝贵的撤退机会,他们抓住时机修建防御设施,为后面数天的撤退打下基础,这才有了奇迹般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㈣ 1658年的敦刻尔克之战,见证了英法罕见的一次联盟

其实早在十七世纪,英国远征军撤退的那片沙滩*上就曾经发生过一次精彩的战役,并且见证了英法间罕见的一次的同盟。

(*其实这场战役严格叫做沙丘之战,发生在敦刻尔克以东的地方,但是沙滩还是同一片,电影最后那架喷火式战斗机可能就迫降于此)

克伦威尔和路易十四,一个是高呼革命,将国王推上断头台的护国公,一个是极力加强的君主集权,后来穷兵黩武入侵英国的太阳王。两个看似水火不容的统治者,却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在了一起。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法国和西班牙的冲突仍在继续,英吉利共和国也与西班牙爆发了冲突。当时,西班牙包庇并支持流亡的查理二世,路易十四则在忙于镇压有西班牙支持的投石党人叛乱。1657年,克伦威尔与路易十四达成协议,英国派遣6000名新模范军与一只舰队加入时任法军总司令杜伦尼(蒂雷纳元帅)的麾下作战,作为酬谢,杜伦尼应夺取当时处于西班牙控制的敦刻尔克,并交给英国。

在历史上,英国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全游离于欧洲大陆的血雨腥风之外,专心发败答展自己的殖民事业。这是非常不“英式实用主义”的想法。事实上,大部分欧陆战争英国都有或多或少的参与。克伦威尔之所以想要敦刻尔克,不是想取得一个在欧陆的桥头堡,而是因为当时的敦刻尔克是西班牙的私掠船基地,这些西班牙私掠船给英国的商船队造成了巨大损失。克伦威尔必须要拔掉这个家门口的威胁。

克伦威尔把自己的新模范军交给法国人指挥是完全放心的,黎塞留之后的法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如可拆卸刺刀),有着最先进的军事思想(大多来自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还有着当时全欧洲最伟大的两位军事家——杜伦尼和孔代亲王(当时孔代亲王加入了投石党反叛路易十四...)。任何方面都和1940年的法军不可“同日而语”。

1658年五月,英国舰队封锁了敦刻尔克的港口。如此明显的围攻信号西班牙人不可能不察觉到,但是他们仅仅把水闸打开让洪水灌进附近的低地就认为敦刻尔克无懈可击了。他们仍相信杜伦尼不会啃这块硬骨头,而是会进攻南部的康布雷。因此当杜伦尼突破敦刻尔克外围防御并在城边挖掘战壕时,西班牙人吃了一惊,国王腓力四世的私生子唐胡安率领西班牙军队驰援敦刻尔克,为了赶时间,西班牙军队甚至没有带大炮。

当唐胡安赶到敦刻尔克外围时,英法联军早已完成了对敦刻尔克的围城。杜伦尼留下6000名步兵继续对敦刻尔克的围城,转身迎战西班牙人。6月14日,双方在敦刻尔克东北的沙滩上进行会战。法国方面除去留下来围城的6000名士兵外,杜伦尼尚有15000名英法联军(包括6000名新模范军),10门加农炮可供部署,并且能得到12艘英国海军战舰的支援。西班牙军队差不多也有15000人,但是成分却比较杂,其中包括约克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指挥下的2000名英国王党士兵,德意志雇佣兵,投石党叛军等等。这些军队由唐·胡安统一指挥,并由投靠西班牙的孔代亲王督战。

双方军队垂直于海岸线布阵,并枯岁兵对卒,马对马,预备队对预备队,各个方阵单位在沙滩上整齐排列直面敌人,双方阵线看起来无懈可击,战斗看似会成为一场艰苦的拉锯战。只不过老谋深算的杜伦尼早就发现了西班牙人战线的破绽——右翼,右翼是整个西班牙军队的弱点,西班牙军的右翼临海,直接暴露在海上英国军舰的火力下,最重要的是,在退潮之后,整个西班牙军右翼不再依托大海,而是会暴露出一片宽阔的海滩!出色的地理意识帮了大忙,落潮是制胜的关键,无论是唐胡安还是孔代都没意识到这一点。

战斗大约于早上八点打响。

在炮火准备后,双方开始争夺中央偏右(西班牙军右翼,法军左翼)的沙丘制高点。英国新模范军冲在最前头,“所有人都穿着新的红衣和新鞋”,直接正面强攻46米高的沙丘,并不可思议地把防守沙丘的西班牙大方阵逼了下去,展现了超人的作战技巧和战斗意志。但由于过于突出,新模范军的两翼也暴露给了敌人,约克公爵见机率领麾下的英国王党骑兵猛攻新模范军的侧翼。新模范军和王党军队在异国的土地上再次相遇,很快就杀红了眼,陷入焦灼。王党骑兵大肆屠杀新模范军侧翼的火枪手,杜伦尼调遣法国骑兵前去支援,并击败了增援的西班牙骑兵。法国步绝睁兵主力也从中路向西班牙战线的中心发起进攻,双方战线霎时间如同两股绳子,紧紧的拧在一起,谁也挣脱不开谁。

胶着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正如杜伦尼的意料,退潮来了,局势很快就对法军有利了。由于退潮,西班牙军队的右翼出现了一块空旷的海滩,杜伦尼果断下令骑兵预备队从这片空地向西班牙军队右翼迂回。骑兵们踏着湿润的沙滩,沿着海岸线进攻,席卷西班牙战线。西班牙军左翼的孔代亲王依仗其出色军事天赋打退了右翼法军的轮番进攻,甚至进行了几次反击。当发现法国骑兵已经迂回西班牙军队的右翼时,孔代当机立断准备率领骑兵向法军战线猛攻,企图突破战线直抵敦刻尔克城下策应城内守军。但是这次进攻却被早已料到的杜伦尼死死的挡了回去,在激战中孔代的坐骑战死,几近被俘。

在战斗打响两个小时后,胜负已成定局,西班牙右翼已经全面崩溃,孔代的反击也全部宣告失败,杜伦尼的骑兵开始漫山遍野追歼残军,英法联军取得全面胜利。是役英法联军只阵亡了400余人,而西班牙方面有1000多人战死(其中大部分是英国人),5000人被俘。

几天后敦刻尔克被攻陷,敦刻尔克的失败迫使西班牙与法国议和,签订《比利牛斯条约》。战役结束两个月后,克伦威尔去世,复辟的查理二世用40万英镑的价格把敦刻尔克又卖回了路易十四。后来当路易十四与英国交恶时,敦刻尔克又变成了法国的私掠船基地,再次成了英国人的眼中钉。

历史偏爱戏剧性的人与事,偏爱伟大又有戏剧性的人与事。

1658年这场同样发生在敦刻尔克沙滩上的战斗,构思精彩,组织计划严密,拿破仑盛赞这场战斗是“杜伦尼人生中最出色的战役”,但他比起来1940年的那场充满戏剧性的大撤退,没有什么悬念,缺乏戏剧色彩,因此并不为世人所知。

㈤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为什么能打败法国

其实原因很多:

  1. 苏联幅员辽阔,人口是德国的几倍。有这么个调查,每个在华北的日军要管理100个中国人,而每个德军士兵要管理1000个苏联人,你说能不败吗?

  2. 希特勒的战略方针错误。有很多关键性的战役都是由于希特勒犹豫不决,给盟军很多机会反击。最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由于希特勒的战略失误导致盟军撤到了英国。

  3. 苏联天气恶劣。苏军常年在冰天雪地的土地训练、作战,武器装备也是相应地适应寒冷的天气。而且,德军的机枪坦克大炮在冬天全部冻住,坦克连动一动都成问题,枪膛炮膛都冻住了,根本发不出子弹炮弹,甚至说枪械炸膛是常有的事。而苏军的装备以波波沙冲锋枪为主,结构简单,而且较为耐用,在冬天不会出现和德军一样的情况。

  4. 苏军的作战意识越来越强大。初期的苏军处于被动状态,士气较为低落,显然是无法与德军的嚣张气焰相比。但是从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三大战役的反击成功,苏军一发不可收拾,士气高涨,连柏林都是乘余威拿下的。在此期间,苏军涌现出的老一代将领,他们经验丰富;新一批的将军战术新颖,令德军吃尽苦头。

  5. 苏联人民的齐心协力。苏德战争刚开始的那一阵,的确苏联内部有些动乱,但是很快就平息下去了,生产恢复,而且武器装备的产出越来越多。苏联人民和红军一起大胜德军于列宁格勒(圣彼得堡),期间开展的巷战就有苏联人民的一份功劳。

  6.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美苏英三国首脑会晤,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就是诺曼底登陆战的开篇。法国人带着复国复仇的心理也参与了作战,在戴高乐将军的带领下拿下法国。期间中国参与了中南半岛的战斗,与美英两国一起消灭了存在于中南半岛的日军,而且中国牵制了绝大部分的日军,令美军没有后顾之忧,间接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

    而且英军支援下的埃及军队大胜意大利,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心理带来沉重打击最后总结。德国人在后期期盼着奇迹的来临,希望能像腓特烈二世那样,盟军阵营会有叛徒出现。可惜杜鲁门不是他们的救星,而是给他们带来了毁灭。

㈥ 如何看待电影《敦刻尔克》在法国遭到抵制

因为敦刻尔克是英国、法国、荷兰等同盟国的撤退,电影中缺乏法国人的视角,仅给了法国士兵十几秒的镜头,还是将法国士兵刻画成假装成英军上船的形象。再加上,历史上法国在撤退的最后起了后卫的作用,最终导致有一万多的法军被俘。无论从电影情节中还是真实的历史上,似乎对法国有一个不公。

这时,德国坦克已经到达敦刻尔克近郊,包围圈已缩得很小很小,后卫任务落在约4万名法军身上。晚上10点,最后一批船只到达敦刻尔克,混乱局面突然达到了高潮,众多没有武器的士兵瞬间涌现,乱作一团,上去的捡了性命,剩下的只能“望洋兴叹”。最后,有2.6万人挤上了最后一批军舰的甲板,离开了敦刻尔克。6月4日,“发电机行动”计划至此结束,满载着法国士兵的英舰“希卡里”号是最后一艘驶离敦刻尔克港口的船。而此时还有不少撤退不了的后卫法军打尽最后一发子弹成为俘虏。

历史就是这样无情,法军在撤退中的作用和牺牲确实不应该被忘记,但是诺兰的《敦刻尔克》意在讲述个体生命面临死亡经历生死的故事,其本人也多次声明,无论哪一方都应该理性看待。

㈦ 敦刻尔克40多万人为什么不打

再不撤退,就被德军全歼了。御态渣

所以希特勒考虑到要稳打稳进,所以没有贸然发起对敦刻尔克的进攻。这才放走了30万英法联军。

敦刻尔克撤退时期的希特勒各人声望已镇悄经封神,但如啤酒馆政变后,他仍在心虚。他刚经历了闪击波兰,法国后的胜利。但他已经如一个赌徒一样,在胜利和狂喜后疲软了。

创作背景:

克里斯托弗·诺兰作为一名英国导演,是听着敦刻尔克的故事长大的,敦刻尔克的故事早已渗入他体内。

在拍摄处女作《跟踪》时,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妻子艾玛·托马斯乘坐小船横渡海峡,去到敦刻尔克。虽然战争早已结束,但他仍被当时的战场遗址所震撼,萌生了强烈的想法,要拍摄一个关于敦刻尔克的故事。

为了真实呈现敦刻尔克大撤退,克里斯托弗·诺兰花费大量闭悉时间阅读出自于亲历者的一手材料,并聘请编写过《敦刻尔克:被遗忘的声音》一书的历史学家约书亚·列文作为本片历史顾问,二人还一同拜访当年老兵,把老兵叙述的真实故事搬上大银幕。

㈧ 二战法国盟军与德军兵力差不多,为什么被包围后输了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正式打响。德国共出动了132个师,约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7500门火炮,约5100架飞机投入战斗。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组成了盟军部队,共出动134个师,约58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14000门火炮,约2600架作战飞机投入战斗。

有人可能还会疑问,为什么盟军不向后突围,却要选择“敦刻尔克大撤退”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容易想得通。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此可见在战场上,进攻方和防守方完全是处在不同频道上的。德军进入法国本土的兵力虽然远没有包围圈中的盟军人数多,但却可以以逸待劳守卫住那些关键节点。而且德军实施包围的A集团军配备了大量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盟军若是想靠兵力优势突出重围,结果只能是有去无回。

事实上,盟军也做过向后突围的尝试,但很快就发现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盟军的突围也并非全然是无用功。当时德军不少高级将领都担心A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前进太快,在受到盟军反击后,德军统帅部立即下令先头部队放慢脚步,等待后续部队跟上。这为盟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盟军唯一的生机就是走海路撤往英国。如果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德军逼近的更紧迫些的话,恐怕盟军真的就只能被赶下大海了。

㈨ 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英法联军已经走投无路,德军却为何不乘胜追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5月,在纳粹德国对法国发动闪电战后仅仅几个礼拜,英法联军的防线,就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闪电攻击下崩溃了。德军只用了5天时间,就轻而易举的绕过了马奇诺防线,横贯了整个法国。5月20日,由德军着名将领古德里安率领的十九装甲军横扫亚眠,在阿贝维尔附近抵达英吉利海峡,完成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大包围圈,把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9个师和法国第一军团的10个师的所有盟军,都装进了口袋。

5月24日,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装甲军,已到达格拉夫林,离敦刻尔克还有十英里。而在其右翼的莱茵哈特的第四十一装甲军,也已到达艾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运河一带。两支装甲劲旅,已经在格拉夫林和圣奥麦尔之间的运河上建立了5座桥头堡,准备给盟军以毁灭性的打击。

此时英法联军已经被压缩在宽50公里的敦刻尔克周边的滨海地区,随时都有被歼灭的危险。一路的疯狂撤退,使得英法联军的士兵士气大落,也损失了大量的装备。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军队归来时除了步枪、刺刀和几百挺机枪外,什么都没有了。要让这样的部队在敦刻尔克的滩头上背水一战,去击败德国装甲部队的进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由于英国是实行志愿兵役制的国家,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被德军全部歼灭。对于英国而言,将失去最重要的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英国只能靠没任何打仗经验的年轻人,和由老人儿童组成的杂牌军去保卫了,渗乱这当然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只要德军一踏上敦刻尔克的滩头,那么不光是法国,就连英国也无法避免战败投降的命运,局势已经千钧一发。

5月26日,英国远征军接到总部实施"发电机"的行动信号,敦刻尔克撤退正式开始。在德军到来之前,英军已经在外围部署了三个步兵师,组织起坚固防线,抵抗德军的进攻。5月29日,原先大雾弥漫的天气晴朗起来,德国空军大举出击,对运输船只和军舰实施猛烈的轰炸,击沉了三艘驱逐舰和包括5艘大型渡船在内的21艘船只,重创了7艘驱逐舰。

地面上德军炮火已经打到了海滩东堤和航道,尽管英军损失惨重,但因为大量民船加入撤退,使撤退的速度大大增加,达到了创纪录的每小时2000人,全天共撤走了47310人,为几天来的最高纪录。5月30日救援船只又撤走了53822人,其中近一半是法军。

5月31日,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奉命回国,将指挥权移交给担悄喊迅任断后任务的第一军军长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素以沉着冷静着称,他指挥后卫部队同德军展开激战。在这天的战斗中,颁发了敦刻尔克战役中唯一的一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是哈罗德·安德鲁斯上尉。安德鲁斯和他的连队,在德军10小时的重炮轰击下,顶住了德军的大规模进攻,守住了生死攸关的防线。

当他的侧翼被冲开一道缺口时,他率领36名士兵冲杀向前,击退了一股500人的敌军。而后当他所防守的大楼被击毁时,他又率领8名活下来的士兵,在深在下颌的水里,游回1.6千米外的英军阵地。接着他和他的士兵一起再次提枪上阵,抗击进犯的敌军。英军的这种英勇行为,遏制了德军的攻势,结果这一天又营救了68014名英法士兵。

当时的德国已经把英法联军围攻在最后的二十英里内,只等着发动最后的总攻。奇怪的是围困敌人的德军突然接到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失去了伸手一把扯下英法最后一块遮羞布的机会,为何德军会停止追击呢?

其实这条停止追击的命令是希特勒坚持发出的,虽然前线的官兵百思不得其解,还是服从了命令,也成了世界史、战争史、军事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谜团。许多人众说纷纭,有很多猜测、分析的版本。就连当时参与这个命令决定的德国军队将领,在事后的说辞也是前后不一、互相矛盾,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很难判断,大概只有希特启此勒本人知道了。

㈩ 关于“敦刻尔克战役”的思考

敦刻尔克大撤退(英语:Dunkirk Evacuation,法语:Bataille de Dunkerqu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军事撤退行动。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使英国最终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虽然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此次撤离,意味着欧洲大陆落入法西斯势力之手。
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无法撤回英国,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改好将是无法弥补的。尽管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敦刻尔克的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敦刻尔克凳歼镇大撤退并不是一次战役,甚至可以说,是在德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被逼无奈的逃亡之举,但正是这一逃亡,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将德意日法西斯最终送上断头台奠定了基础。或许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决定刚刚作出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军人表示不解,甚至反对。在他们眼里,战斗,乃至是死亡,才是一名优秀军人的真正归宿。他们没有错,但枣粗有的时候,退却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为了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此外,蒙哥马利在扭转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困局中,起到了扭转干坤的作用,虽然他当时仅仅是一名不为人知的师长,但历史给了他一个宝贵的机会,而他没有因为职位的低下而退却,相反凭借自己的才华抓住了这一机会,所以才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历史。
敦刻尔克大撤退纪念碑
英国着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则把敦刻尔克撤退列为二次世界大战最着名战役之首。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写到:“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建起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献身的英法联军阵亡将士。这是后人对于那些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将士的敬意!

阅读全文

与敦刻尔克为什么打不过法国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