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经过普法战争才使德国统一
忽略具体细节,就说一个原因:
普法战争是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
法国战败了,普鲁士的威望大大提高,之前法国在德意志各邦搞分离主义,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阻碍德意志的统一进程(那样其北方就会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对其不利),法国一败,普鲁士以实力证实了自己数局,宣扬了其声威,大大提高了在诸邦中的影响力(人心思服),也就是说至少立威的目的达到了,法国的赔款、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控制都成为其进一步稳固统一局面的有利因素。
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联邦的俾斯麦与南德四邦政府缔结联合的和约,南德四邦与北德意志联邦合并,盯稿成立“德意志帝国”。
1871年1月28日,巴黎失陷,两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双方在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这次战争使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凯毕孝一,结束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打败法国,从而排除了法国对普鲁士统一的干扰。并加快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经济发展。普法战争使德国最后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独立的经济体系。
普-丹战争:普鲁士对丹麦
普-奥战争:普鲁士对奥匈帝国
普-法战争:普鲁士对法国
第一次: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合打败丹麦;1864
第二次:普鲁士打败奥地利;1866
第三次:普鲁士打败法国。1870
至此,普鲁士统一德国。
⑵ 德国是如何实现铁血统一的
德国的铁血统一是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见解,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时代的辉煌,而不得不提的功臣就是德国着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俾斯麦了,他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他使得德国迈向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以上三步就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铁血统一”政策,他采用这种政策,终于使德国走上统一。他的步步为营,缜密细致,也正是令我钦佩的地方。
毋庸置疑,德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铁血统一”的政策下德国经济发展是进步的,但是,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可能是这种“铁血统一”政策的不断影响,德国逐渐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这也正是人们对铁血政策褒贬不一的根源所在,但单看这次的问题,那么俾斯麦的“铁血统一”三步的政策必然是有重大作用的。
⑶ 德意志统一
法皇拿破仑3世的溃败导致了法国国内爆发了革命,之后因为内部对外问题的分歧,产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着名的巴黎公社。
关于德国统一的问题:
2.三十年战争(Dreißigjähriger Krieg)
宗教改革后,德国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主要是:
1)诸侯和皇帝的对立。世俗封建主大多数支持路德新教,指望在天主教教会地产和其他产业的还俗中得到好处。德皇则利用罗马天主教会反对新教,借以约束地方封建诸侯,加强中央政权。由于德皇支持教会,罗马教皇就站在皇帝一边。
2)诸侯间的对立。宗教改革使德国的世俗诸侯也分成两大派。1608年,路德的新教诸侯结成“新教联盟”,次年,天主教诸侯结成“天主教联盟”。有些诸侯从自身利害关系出发,时而归顺天主教,时而支持路德新教。
3)法国和德国的对立。此时的法国已建立了中央集权,妄想侵占德国土地,夺取欧洲霸权。因此法国支持德国封建诸侯的地方割据势力,以削弱皇权。英国、丹麦、荷兰、瑞典等国支持法国。1555年,皇帝卡尔五世和各邦诸侯达成了奥格斯堡宗教和约(Augsburger Religionsfriede),确认“在谁的国家,信谁的教”(In wessen Gebiet ich lebe, dessen Religion muss ich annehmen)的原则。各邦诸侯由此获得了决定自己的臣民信奉何种宗教的权力,和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路德新教和罗马天主教的平等地位,因此暂时缓和了双方的冲突。1556年卡尔逝世后,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西班牙-荷兰体系和德意志-奥地利体系,后者的历史就是德意志史。
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掷出窗外事件”(Prager Fenstersturz)终于引发了新旧两大教派之间的长达30年的战争(1618-1648)。这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争夺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战争,不仅是德国新旧两个数派的诸侯间的一场混战,而且也是在德国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欧洲争霸战争。丹麦、法国、瑞典、西班牙等国也纷纷参战。战争期间,德国出现了着名的军事家德皇军队统帅瓦伦施泰因(Wallenstein)。他试图协助皇帝加强中央政权,但他的努力遇到地方诸侯势力的反对,最后惨遇暗杀。1648年,战争以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fälischer Friede)而告终。其结果是法国夺取了欧洲霸权,瑞典成为欧洲强国,它们分别从德国得到了土地和赔偿;荷兰和瑞士最终脱离德意志帝国,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德意志各邦国保持完整的独立主权地位,帝国分裂成365个大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国。德国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大片土地荒芜,人烟绝迹,人口减少了1/3。“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皇帝已无实权,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3.普鲁士的兴起和普奥之争
在此期间,德意志境内起决定作用的两个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北部的普鲁士和西南部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定了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史。
普鲁士起源于易北河和奥得河之间勃兰登堡地区。勃兰登堡原属斯拉夫民族领地,后被德意志诸侯和骑士在东侵时占领,随即有大量德意志农民移居这个地区。自1415年起,勃兰登堡邦国转入霍亨索伦家族手中。1618年,该家族又从波兰王国得到普鲁士公国。以后,霍亨索伦家族不断向东扩张领土,逐渐把勃兰登堡和普鲁士联在一起,并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往东部的普鲁士。1701年,勃兰登堡-普鲁土改称为普鲁士王国,其贵族地主称容克(Junker)。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 ( Friedrich Wilhelm I.:1713-1740在位)和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II.:1740-1786在位)都致力于经济、特别是军事的发展,使普鲁土成为一个封建专制的军事官僚国家。
18世纪,普奥两国为争夺德意志霸权不断发生军事冲突。其中最重要的是帝国皇位继承战,即两次西里西亚战争Schlesische Kriege(1740-1742,1744-1745)和七年战争Siebenjährige Krieg(1756-1763)。战争中,普鲁士从奥地利夺得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的西里西亚,并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第一流强国。同时,普鲁士允诺在选举德意志皇帝时仍支持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这使奥地利仍保持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欧洲强国地位。战争的结果暂时稳定了普奥两雄间的均势。
4.拿破仑占领下的德国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浪潮席卷整个欧洲。普鲁士极端仇视法国革命,它联合沙皇俄国、奥地利等国进行武装干涉。至1806年.法国革命军在拿破仑指挥下多次击溃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的联军,并于1803年消灭了德国西南部112个封建邦国。1806年,莱茵地区的德意志各邦国在法国庇护和控制下组成“莱茵同盟”(Rheinbund)。同年4月,德意志皇帝哈布斯堡王朝弗朗茨二世被迫放弃“罗马皇帝”的称号。皇冠落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也就寿终正寝。法军继续向东推进,重创普鲁士军。1807年.拿破仑迫使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1797—1840在位)签订“梯尔西特和约”(Friede von Tilsit),普鲁士失去易北河以西所有领土,井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普鲁士一些有识开明之士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他们是施泰因首相、哈尔登堡首相、沙恩霍斯特将军、格奈森瑙将军。他们的改革措施增强了普鲁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民族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1812年,拿破仑军队在俄国几乎全军覆没。在俄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普鲁士和德意志各邦国人民乘胜追击法军,解放了大片领土。1813年10月,“莱比锡各民族大会战”(Völkerschlacht bei Leipzig)给拿破仑以致命的打击。翌年3月,联军攻克巴黎,结束了拿破仑在德意志和欧洲的统治。
1814至1815年,欧洲各国代表举行维也纳会议,重组欧洲政治新格局。1815年6月,德意志境内完全独立的39个邦国成立了“德意志同盟”(Deutscher Bund),其中有1个帝国(奥地利),5个王国(普鲁士、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和汉诺威),4个自由城市(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汉堡、卢卑克和不来梅)。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Metternich)任同盟会议主席。“德意志同盟”是各邦国之间的一个松弛的邦联组织,各邦仍享有完全独立的主权。
5.1848至1849年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给德国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打击。施泰因等人的政泊、经济和军事改革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自19世纪起,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34年,普鲁士建立了关税同盟51835年,德国建造了第一条铁路。自1807年施泰因颁布“十月赦令”(Oktober-Edikt)起,普鲁士逐步实现了解放农民、城市自治等改革措施。与此同时,德国人民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呼声不断高涨。例如,1817年“德意志大学生协会”组织的瓦尔特堡集会 (Wartburgfest),1832年德国资产阶级自由人士发起的汉巴赫集会(Hambacher Fest),1837年哥廷根七君子(Göttinger Sieben)的抗议行动等。此时,德国早期工人运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得到了蓬勃发展。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das Kommunistische Manifest)问世。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鼓舞下,德意志各邦国的市民、学生、工人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开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维也纳和柏林,起义者与反动军警展开激烈的巷战.终于取得了胜利。1848年3月,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各邦诸侯、王公贵族纷纷倒台。5月,各邦资产阶级代表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保罗教堂(Frankfurter Paulskirche)举行首次国民议会(das erste gesamtdeutsche Parlament),并于1849年3月通过了“帝国宪法”(Reichsverfassung)。议会选举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1840-1861在位)为帝国皇帝,可是这位国王拒绝接受皇冠,也不承认宪法,并向革命力量进行反扑。其他各邦君主也纷纷仿效,各地起义先后被镇压下去。1848至1849年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完成“自由和统一”的历史使命。
6. 德国的统一和俾斯麦的内外政策
1848至1849年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把注意力从政治转向经济。当时发展经济的严重障碍是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消除分裂、统一德国已成为当务之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I.:1861-1888在位)于1862年任命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为首相。俾斯麦高瞻远瞩,认识到德国的统一势在必行,他实行“铁血政策”(Blut und Eisen),自上而下地逐步统一了德国。1864年,他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1866年,普奥两雄为争夺德意志霸权进行决战。同年8月奥地利败北,被迫签订“布拉格和约”(Friede von Prag),奥地利退出德意志同盟。从此奥地利不再属于德意志国家范畴。1867年,普鲁士统一整个德意志中部和北部,建立“北德意志同盟”(Nordeutscher Bund)。此时的普鲁士领土已增加到34.7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400万。
法国对德国统一向持反对态度。此时,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Napoleon III.:1852-1870在位)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与普鲁士发生争执,并于1870年7月首先对普鲁士发动进攻。普法战争中法国惨道失败,被迫将阿尔萨斯-洛林(Elsass-Lothringen)割让给德国,并支付巨额战争赔款。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镜厅(Spiegelsaal zu Versailles)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史称俾斯麦成立的帝国为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德国的统一不是“由下而上”地通过革命,而是“自上而下”地通过王朝战争和侯爵条约实现的。
统一后的德国经济犹如脱缰之马迅速发展。同时德国工人运动也日益壮大。1863年在莱比锡成立了以费迪南德•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为主席的“全德工人联合会”(der Allgemeine Deutsche Arbeiterverein ADAV)。1869年,奥古斯持•倍倍尔(August Bebel)和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在埃森纳赫成立了社会民主工党。1875年,拉萨尔派和埃森纳赫派在哥达合并组成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该党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社会民主党在反对俾斯麦的“非常法”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1903年成为国会中的第二大党。
俾斯麦的国内政策,诸如“文化斗争”(Kulturkampf)、“非常法”(Ausnahmegesetz)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失败。但他力求团结所有邻国、孤立法国确保帝国安全和欧洲均势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别是他推行的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政策,使他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⑷ 十九世纪德国是在法国境内宣布统一的吗
是
德意志统一,在政治和行政层面上正式整合为单一国家,发生于1871年1月18日法国的凡尔赛宫镜厅。时值普蚂李法战争结束且法国战败之际,德意志各邦国的皇室在凡尔赛宫聚集一堂,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拥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其实从非官方角度来看,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大多数习德语的邦国就厅物慧已尝试联合,邦联早已存在。而在逐步合并的过程中,自然出现了各邦在宗教、方言、社会习俗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存在的差异和矛盾,最终走向统一。因此,1871年的仪式仅代表了统一这一扮答漫长进程的尾声。
⑸ 19世纪普鲁士为什么要统一德国
普鲁士统一进程:
德丹战争
德丹战争是德意志实现统一的第一个重要步骤。战争是由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地区问题引起的。荷尔斯坦因地区的居民多数是德意志人,石勒苏益格地区的居民多数是丹麦人。两地的归属,一直纠缠不清。数百年来的多数时间受丹麦统管。1815年维也纳会议认可了这一既成事实。但是德国一直认为这是个“耻辱”。40年代末,丹麦曾正式将这两处划入其版图,引起德意志各邦的强烈反对。为解决争端,1852年英、法、俄、普、奥、瑞典6 国签订了一个伦敦议定书,确认在保留荷尔斯坦因的传统特权的前提下,丹麦仍领有这两个公国。
1863年11月15日,丹麦国王弗里德里希七世死后无嗣,由其堂妹夫克里斯蒂安•冯•格里克斯堡亲王继位。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坦因两公国居民不愿拥戴新王,因为按照萨利克法兰克人古老法典规定,“土地遗产不得传给妇女”。他们认为两公国应由16世纪初统治过丹麦的克里斯蒂安三世的直系后代奥古斯滕堡公爵继承。对此,丹麦不予理会,并正式宣布前任国王于1863年3月底发布的总宪法生效。宪法取消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坦因的传统特权,实际上是将之并入丹麦。德意志国内大哗,谴责丹麦违反古老法规,无视德意志主权。荷尔斯坦因人也拒绝宣誓效忠丹麦国王,呼吁德意志联邦议会承认奥古斯滕堡公爵为石、荷两公国的大公。对于德丹矛盾,俾斯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要把这场纠纷作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整个进程的一个步骤。他的意图是:
首先,以解决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坦因的“法律权利”问题,来表达普鲁士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最能够树立普鲁士在德意志各邦的威信的,莫过于举起“民族主义”大旗。因为,千百年来,特别是拿破仑战争以来,处于欧洲列强股掌之中的德意志各邦人民,对“维护民族主权”至为敏感。石—荷问题正是俾斯麦挥动这面旗帜的大好时机,他决意牵头“夺回”石、荷两公国,使普鲁士在德意志各邦面前,在全德人民的心目中,成为“德意志弟兄们”的希望。
其次,以此缓和“宪法冲突”。俾斯麦虽则蔑视议会,并对其采取强权压制的手段。但兵役期和军事预算问题一直未决。1863年冬,即石荷危机发生的当年,众议院又在1864年的预算中勾去整编军队的经费。而欧洲的金融巨头,只办理有三方面签字的期票贴现,如果在期票上签字的除了政府以外只有贵族院,没有众议院,或者是由冒名顶替者组成的众议院,那金融界就会把这样的期票当作一张空头支票而不予认可。因此,俾斯麦深知,要使这些裤带里栓着国家钱柜钥匙的自由派就范,有效的办法就是激起他们的“爱国自豪感”,他的石荷政策取得的胜利越大,与众议院自由派的矛盾就会缩得越小。
事态的发展证明,俾斯麦的估计是正确的,当普军在对丹麦战争中攻克迪佩尔要塞后,原先支持奥古斯滕堡大公的柏林自由派,转而支持俾斯麦。俾斯麦利用英、法、俄在国际争端上的矛盾,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稳住,同时卓有成效地争取到奥地利与其一致行动。1864年1月17日普奥于柏林威廉街签订盟约。奥地利许诺:要是丹麦国王不撤销总宪法的话,奥军将支持普军去对付丹麦。就在普奥拟就盟约的当天,两国联合向丹麦提出最后通牒:限于48小时内宣布已公布的总宪法无效。丹麦拒绝,1月下旬和2月上旬,普奥军队进入石荷。3周后,整个日德兰半岛便为普奥军队所控制。战争的进程如俾斯麦之所料,丹麦向英、法求援,列强作壁上观。丹麦完全孤立,向普奥求和。5月12日,缔结停战协定,丹麦答应让出石荷。1865年8月14—20日,普奥签订了分享战利品的加斯坦因专约,规定:石荷为普奥共有,但分别管理。奥管南面的荷尔斯坦因,普管北面的石勒苏益格;荷的首府基尔港的防务委托普军担任,鄂尔登堡由普奥军队联防;普鲁士有权建筑经荷尔斯坦因境内的铁路,设置电报以及开凿北海通波罗的海的运河。
又是“共有”,又是“分管”;又是南,又是北,为什么要弄得如此复杂呢?其实,俾斯麦的用意很清楚,他在为普奥冲突埋下伏笔。试想,奥地利地处南德,荷地处北德海边,中间横着普鲁士,奥要真正掌握荷,会有多大麻烦?奥管荷,普管石,由普至石必经荷,普鲁士就不能利用“共有”、“过道”制造事端吗?因此,这个“谜底”在俾斯麦那里早就有了。这是“一张遮盖裂缝的糊墙纸”,“我们在这里遇到的问题,是只要欧洲的政治形势许可便可随时用来作为发动(对奥)战争的借口的问题。”只要时机一到,他就会捅破这张“糊墙纸”,打一场“兄弟阋墙”的、决定德意志命运的战争。
普奥战争
解决了石荷危机,俾斯麦立即把搬掉最大的政治障碍物奥地利列为他的政策重心。1866年1月23日,奥地利驻荷尔斯坦因总督路德维希•冯•加布伦茨批准在荷的行政中心阿尔托纳举行支持奥古斯滕堡大公的群众集会。三天后俾斯麦向维也纳发去抗议照会,威胁要“终止两国政府的合作”,要“保留普鲁士政策的行动自由”。奥相门斯多尔夫回答:别人不得干涉奥地利管理荷尔斯坦因的权力。普奥之战一触即发。2月28日,普鲁士国王召开御前会议,俾斯麦就1815 年以来的普奥关系作了分析和总结,并得出结论说:“对普鲁士来说,当前德国和欧洲的形势还从来没有这么有利过。御前会议一致确认,普奥之战在所难免。3月29日,威廉下令增强普鲁士边防部队。此后,随着普意同盟条约的签订,俾斯麦加快战争步伐。6月1日,俾斯麦以破坏加斯坦因专约为名下令普军越过石荷的界河艾德河进军荷尔斯坦因。6月10日,俾斯麦在柏林公布《联邦改革纲要》,提交联邦议会讨论。奥地利控制的议会6月14日表决时以9票对6票的多数否定了《纲要》。俾斯麦进而指示普鲁士代表宣读声明,否定联邦议会的表决,要求解散联邦议会。6月15日,普向萨克森、汉诺威、黑森提出最后通牒,要它们接受《纲要》并让普军过境,三君主拒绝。次日,普军开进萨克森、汉诺威和黑森—卡塞尔。6月17日,普军进入奥地利的捷克地区,普奥战争爆发。
交战双方,一方是奥地利、汉诺威、萨克森、黑森—卡塞尔、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等大部分德意志中等邦国;另一方是普鲁士、汉撒城市、北德小国和意大利。战争在三条战线上进行。西南线—意大利战线,奥意作战。奥地利投入7.5万兵力,6月24日在库斯托查大败意军。北线—德意志战线,普与北德各邦作战。普投入5万兵力,6月27日,在朗根萨尔沙击败汉诺威军并逼其投降,北德大部分地区落入普军之手。东南线—波希米亚战线,普奥作战,是主战场。奥地利投入28.3万兵力,普鲁士运用铁路运输和电报指挥迅速组织3个军(25.4 万兵力)于6月22、23日,分三路进攻波希米亚。普军旗开得胜。奥军总司令贝德克自感难于取胜,致电维也纳宫廷建议议和。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寄希望于一次主要的战役而打败普军。这就发生了7月3日的萨多瓦决战。
清晨,决战开始,双方共投入44—46万兵力。到黄昏时,奥军最后被击溃了。此仗奥军死伤2.4万人,被俘1.3万人。奥地利无力再战了。奥皇电告法国,愿将威尼斯让于法国,请求出面调停。萨多瓦战役后,普军通往维也纳的大道已打通了。威廉国王和他的将军们劲头十足,要进军维也纳,完成祖辈的未竟之业。但俾斯麦却唱起低调来,他决定他毅然接受法国的调停,结束战争。他认为此时彻底摧垮奥地利,其结果不是壮大而是削弱普鲁士,不是有利于而是大大有损于德意志的最终统一。
首先,继续战争正中法国的下怀。普军再向前推进,可以很顺利得手。但法国正可趁此出兵莱茵,后顾之忧如何解?因此,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以低条件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后,使普军“凯旋归国”,加强莱茵,使法国无计可施。而且在法国于7月5日出面调停的情况下,普仍我行我素,正给巴黎找到出兵干涉的口实。
其次,在普鲁士羽毛未丰的时候,过份削弱奥地利而刺激欧洲大国,是很不明智的。将苛刻的条件加给奥地利,逼使它没有退路,会使它成为“法国或其他敌人的同盟者。”相反,如果此时给奥地利体面地结束战争,普奥两国由于历史的和地域的原因在对付欧洲大国的时候还有拉手的可能。
还有,奥地利正是民怨鼎沸的时候,此时进军维也纳有可能使民族矛盾激化为尖锐的阶级矛盾,在这个正统主义的国度引起革命,这将极大地动摇普鲁士这个中欧君主国。反之,不使奥地利屈辱,避免伤害其民族感情,于日后改善两国关系是极为有利的。
出自以上原因,俾斯麦竭力阻止进军维也纳,终于迫使威廉同意。俾斯麦明智地插剑入鞘,竭力避免进入维也纳,为德国的最终统一和日后的国际事务中保留了“欧洲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7月22日,普奥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正式签订布拉格条约。奥地利帝国的领土除威尼斯让与意大利外,不割一地;石荷一切权利归普;奥地利承认“没有奥地利帝国参加的新的德意志组织”,德意志联邦解散;奥赔款300万英镑,普鲁士保证在条约批准后,三个月内撤出奥地利。普奥战争就这样以奥地利被排除出德意志而结束,原站在奥方的北部4邦——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和法兰克福被并入普鲁士版图。普鲁士王国从此连成一片,领土增至34.7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占全德的1/3。1867年4月,通过北德意志联邦宪法。由美因河以北24邦国(包括3个自由市)组成的北德意志联邦在法律上得到确认。普鲁士在北德意志联邦中居于绝对领导地位。
普法战争
北德意志联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德国民族任务的完成。南德4邦(巴登、巴伐利亚、黑森—达姆施塔特和符腾堡)尚独立于联邦之外。一条美因河,隔开南北两个德意志。这分离局面的主要支撑者就是法国。在巴黎当局的眼里,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将是法国在欧陆优势地位的潜在威胁。而且,此时的法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地步,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法国深知,出路只有一条:阻止德国统一,恶化两国关系,进而用战争手段夺取莱茵河左岸地区,转移人民视线,巩固统治。
俾斯麦也深知,要在美因河上架起桥梁,完成统一大业,对法一战在所难免。但俾斯麦强调:“要选择正确的时机”,在普奥战争结束不久就挥戈上阵对法开战,非普鲁士之力所能及。
他首先巧施手段,在“领土报酬”的纠葛上稳住法国。普奥战火刚熄灭,法国便上门索取“领土报酬”,内容有三:“(一)法取得莱茵河左岸地区直至美因兹。(二)卢森堡并入法国。(三)承认法国对比利时的占领。俾斯麦对在比亚里茨许下的诺言早已丢在脑后,他下决心什么也不给。普法关系遂之紧张起来。
接着,俾斯麦开展有效的外交活动,使法在未来的普法战争中孤立无援。英法关系在60年代后期已十分冷淡,法国正在加紧开凿苏伊士运河,使英国大为不安。认为这是对英国印度洋势力的威胁。因此,俾斯麦断定:任何削弱法国的冲突都不会引来英国人的干涉。相反,普鲁士的增强倒是抑制强大的法国的一种有用的力量,用欧洲大国之间的自行调节欧陆均衡比它英国亲自出马干涉要有利得多。而且,有迹象表明,在法普冲突中,英可能作出有利于普的行动。这是俾斯麦最为放心的。奥地利才从战争中脱出,正忙于稳固刚建立的奥匈帝国,要插手于欧洲事务非它力所能及。而且俾斯麦的宽宏大量,对两国密切合作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加上俄奥关系的牵制,奥地利不会轻举妄动。
俄国的态度,事关紧要。沙皇宫廷对普鲁士的军事胜利和日益强大甚为焦虑。德意志联邦的瓦解,一大批德意志小君主国的消灭和普鲁士领土的不断扩大,都深深地刺激了沙俄当局。萨多瓦战役刚结束不久,俄便急不可耐地串联英法抗议俾斯麦正在策划中的废除德意志联邦和兼并北德各邦的行为,并动议举行国际会议加于干涉。此举虽未得逞,但却吓坏了俾斯麦。法俄一旦实现联盟,普鲁士再强大也无法对付左右夹击的局面,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非但不能完成,还会重新陷入30年代战争后任凭列强宰割的田地。于是俾斯麦便示好和拉拢俄国,扩大法俄距离。他选择了一个突破点,促使俄国把注意力集中于“东方问题”,引起法英奥的反感,他就可以利用这笔“现实的政治财富”完成他铁血政策的最后一个步骤。为此,俾斯麦派遣特别使团前往彼得堡。他指令使团:对俄国要求废除巴黎和约禁止其在黑海保有舰队的那些条款,“要给他一个友好的答复”,要向俄国明确保证,“普鲁士将不会给他设置任何困难”俾斯麦摇动这串黑海门户钥匙,确是打动了俄国。俄普的“传统友谊“因此发扬光大。1868年春,双方签订一项秘密规定:俄国派军驻扎奥匈边界,以在普法开战时牵制维也纳;普鲁士在俄国受到奥地利威胁时增强莱茵兰的兵力。
还有南德四邦,这里有着一股强大的反对派力量,不肯拥戴普鲁士为盟主,而且这里的工业不如北部发达,对形成全德统一市场,建立强大海军、夺取殖民地等的要求并不强烈。因此,南德四邦对发动一场对法战争、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并不感兴趣。相反,如处理不当,有可能驱使它们同法联成一气共同反普。俾斯麦同时看到南德四邦的弱点:它不能无视日益壮大的北德联邦;南德在军事上对北德的依赖甚大;南德的经济生活如糖、酒的生产和销售与北德关系密切。因此俾斯麦又认为与南德结盟可能性更大。他小心翼翼地处理南北关系:首先是解怨,对南德在普奥战争中站在奥地利一边不予计较,消除双方的紧张状态;其次是耐心,不勉强南德加入北德意志联邦,以避免“普鲁士化”之嫌,听其自然,俟到时机成熟,自然是水到渠成;第三是拉拢,针对南德葡萄酒业因法国竞争而不景气,1868年5月,俾斯麦公开号召保卫德意志的葡萄酒贸易,终于打动了南德“真正的德意志之心”;最后是挑拨,把法国对莱茵河左岸的吞并野心告知南德各邦政府,使他们看清法国的叵测之心,同时又以此激发南德人民的民族情绪,增强对法的离心力。俾斯麦的这些努力的结果是经济上密切了南德和北德的关税同盟;军事上订立了秘密的攻守同盟,商定南德四邦在发生战争时有义务将自己的军队并入北德联邦的军队。解除了“家内”的后顾之忧,造成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到60年代末期,俾斯麦认为摘取胜利果实的条件成熟了。
1868年9月,西班牙爆发革命,女王伊莎贝拉二世逃往法国,王位空缺。1870年春,执政的普里姆将军派人前往柏林,邀请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家族卡尔•安东亲王的长子利奥波德任西班牙国王。俾斯麦视此为刺激法国挑起战争的绝好机缘。他费尽口舌,成功地说服威廉予以接受。不料霍亨索伦继承王位的消息被西班牙报纸披露出来。消息传到巴黎,闹得沸沸扬扬,法国外长格拉蒙特向议会发表演说:“这种行为同法兰西的利益和荣誉是无法统一的”,并表示不惜与普一战。面对法国的挑衅,威廉退让了。7月12日,他表示不赞成霍亨索伦家族的人继承西班牙王位。利奥波德也跟着声明,他不接受西班牙的邀请。但法国并不想就此罢休,继续寻衅。7月13日晨,法使竭见了威廉,转达了法国挑衅性的要求,希望普鲁士作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威廉感到莫大的耻辱,当即拒绝。当天下午,威廉把与法使会谈的内容和经过给首相府发出了份秘密急电。接到电报后,俾斯麦把电文作了一番修改,特别是将最后一句“从长计议”的话写成“陛下再没有什么可谈的了”,以此蔑视的语气来刺激法国。当晚,俾斯麦把电文交付柏林报纸,并致电各驻外使馆,使之公诸于众,法国因此而蒙受耻辱。
7月19日,法国向柏林外交部递交了正式宣战声明。俾斯麦从容应战,他的“铁血政策”推进到了高潮。战争爆发后,普军迅速在西部法德边境集结。普军分三路迎击法军:摩泽尔河方向的普军和帕拉提纳特方向的普军进攻法军要塞麦茨。莱茵河上游的普军主要进攻斯特拉斯堡。
法国原计划迅速推进到美因河,把南德和北德分割开来,并促使奥地利加入反普战争,一举打败普鲁士。但开战才半个月,普军便挫败法军急速侵入德国的战略计划,转入进攻,使法军处于挨打地位。8月4日、6日,普军越过边界,在维桑布尔和维尔特击败由麦克马洪元帅统率的南线法军,迫使麦克马洪离开阿尔萨斯。8月6日,普一、二军团在施皮歇恩高地会战中,击败由巴赞统率的北线法军。8月16日,普军成功地阻止了法国莱茵军团从麦茨的撤退并截断了它的退路。8月18日,在格拉费洛特和圣普里再败巴赞军,随后将其团团围困在梅斯要塞。麦克马洪奉命驰援,又被普军阻截。普军将其逼到色当展开决战。法军惨败。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麦克马洪连同10万军队和无数军需辎重都落入普军之手。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国防政府。普军长驱直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普鲁士的防御战争遂蜕化为掠夺战争。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10月27日,巴赞率军投降。1871 年1月28日,德法签订停战协定,法国投降,正规军武装被解除。5月10日,双方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签订和约,规定: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连同战略重地麦茨要塞并入德国;法国赔款50亿法郎,在凡尔赛政权恢复后30天支付5亿,年底支付10亿,1872年5月1日前支付5亿,余30亿于1874年3月付完,所欠款项法政府应付5%的年息;在赔款付清前普军继续驻守法国领土,一切供养费用由法国负责。
打败了法国,使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在德意志人面前展现了辉煌的战果,同时也震慑了南德诸邦,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先后派代表团到达凡尔赛,同普鲁士进行国家统一的谈判。俾斯麦根据南德四邦对待统一的不同态度采取不同对策:拉拢巴登和黑森两个小邦国,向巴伐利亚让步,孤立符腾堡。11月15日巴登、黑森加入联盟。23日,巴伐利亚获若干自主权后也加入联盟。两天后,孤立的符腾堡只得就范。至此,美因河南北的两部分德意志联成一片了。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凡尔赛举行盛典,威廉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因在神圣罗马帝国之后,故又称之为第二帝国)。
⑹ 德国是怎样统一的
通过三次对外战争,聚拢了人气,促成了德国的统一:
普丹战争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他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普奥战争
在德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籍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德国。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普法战争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
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色当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以便获得大量赔款。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⑺ 为什么是普鲁士统一了德国
普鲁士统一进程:
德丹战争
德丹战争是德意志实现统一的第一个重要步骤。战争是由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地区问题引起的。荷尔斯坦因地区的居民多数是德意志人,石勒苏益格地区的居民多数是丹麦人。两地的归属,一直纠缠不清。数百年来的多数时间受丹麦统管。1815年维也纳会议认可了这一既成事实。但是德国一直认为这是个“耻辱”。40年代末,丹麦曾正式将这两处划入其版图,引起德意志各邦的强烈反对。为解决争端,1852年英、法、俄、普、奥、瑞典6 国签订了一个伦敦议定书,确认在保留荷尔斯坦因的传统特权的前提下,丹麦仍领有这两个公国。
1863年11月15日,丹麦国王弗里德里希七世死后无嗣,由其堂妹夫克里斯蒂安•冯•格里克斯堡亲王继位。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坦因两公国居民不愿拥戴新王,因为按照萨利克法兰克人古老法典规定,“土地遗产不得传给妇女”。他们认为两公国应由16世纪初统治过丹麦的克里斯蒂安三世的直系后代奥古斯滕堡公爵继承。对此,丹麦不予理会,并正式宣布前任国王于1863年3月底发布的总宪法生效。宪法取消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坦因的传统特权,实际上是将之并入丹麦。德意志国内大哗,谴责丹麦违反古老法规,无视德意志主权。荷尔斯坦因人也拒绝宣誓效忠丹麦国王,呼吁德意志联邦议会承认奥古斯滕堡公爵为石、荷两公国的大公。对于德丹矛盾,俾斯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要把这场纠纷作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整个进程的一个步骤。他的意图是:
首先,以解决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坦因的“法律权利”问题,来表达普鲁士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最能够树立普鲁士在德意志各邦的威信的,莫过于举起“民族主义”大旗。因为,千百年来,特别是拿破仑战争以来,处于欧洲列强股掌之中的德意志各邦人民,对“维护民族主权”至为敏感。石—荷问题正是俾斯麦挥动这面旗帜的大好时机,他决意牵头“夺回”石、荷两公国,使普鲁士在德意志各邦面前,在全德人民的心目中,成为“德意志弟兄们”的希望。
其次,以此缓和“宪法冲突”。俾斯麦虽则蔑视议会,并对其采取强权压制的手段。但兵役期和军事预算问题一直未决。1863年冬,即石荷危机发生的当年,众议院又在1864年的预算中勾去整编军队的经费。而欧洲的金融巨头,只办理有三方面签字的期票贴现,如果在期票上签字的除了政府以外只有贵族院,没有众议院,或者是由冒名顶替者组成的众议院,那金融界就会把这样的期票当作一张空头支票而不予认可。因此,俾斯麦深知,要使这些裤带里栓着国家钱柜钥匙的自由派就范,有效的办法就是激起他们的“爱国自豪感”,他的石荷政策取得的胜利越大,与众议院自由派的矛盾就会缩得越小。
事态的发展证明,俾斯麦的估计是正确的,当普军在对丹麦战争中攻克迪佩尔要塞后,原先支持奥古斯滕堡大公的柏林自由派,转而支持俾斯麦。俾斯麦利用英、法、俄在国际争端上的矛盾,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稳住,同时卓有成效地争取到奥地利与其一致行动。1864年1月17日普奥于柏林威廉街签订盟约。奥地利许诺:要是丹麦国王不撤销总宪法的话,奥军将支持普军去对付丹麦。就在普奥拟就盟约的当天,两国联合向丹麦提出最后通牒:限于48小时内宣布已公布的总宪法无效。丹麦拒绝,1月下旬和2月上旬,普奥军队进入石荷。3周后,整个日德兰半岛便为普奥军队所控制。战争的进程如俾斯麦之所料,丹麦向英、法求援,列强作壁上观。丹麦完全孤立,向普奥求和。5月12日,缔结停战协定,丹麦答应让出石荷。1865年8月14—20日,普奥签订了分享战利品的加斯坦因专约,规定:石荷为普奥共有,但分别管理。奥管南面的荷尔斯坦因,普管北面的石勒苏益格;荷的首府基尔港的防务委托普军担任,鄂尔登堡由普奥军队联防;普鲁士有权建筑经荷尺前尔斯坦因境内的铁路,设置电报以及开凿北海通波罗的海的运河。
又是“共有”,又是“分管”;又是南,又是北,为什么要弄得如此复杂呢?其实,俾斯麦的用意很清楚,他在为普奥冲突埋下伏笔。试想,奥地利地处南德,荷地处北德海边,中间横着普鲁士,奥要凳困真正掌握荷,会有多大麻烦?奥管荷,普管石,由普至石必经荷,普鲁陵粗清士就不能利用“共有”、“过道”制造事端吗?因此,这个“谜底”在俾斯麦那里早就有了。这是“一张遮盖裂缝的糊墙纸”,“我们在这里遇到的问题,是只要欧洲的政治形势许可便可随时用来作为发动(对奥)战争的借口的问题。”只要时机一到,他就会捅破这张“糊墙纸”,打一场“兄弟阋墙”的、决定德意志命运的战争。
普奥战争
解决了石荷危机,俾斯麦立即把搬掉最大的政治障碍物奥地利列为他的政策重心。1866年1月23日,奥地利驻荷尔斯坦因总督路德维希•冯•加布伦茨批准在荷的行政中心阿尔托纳举行支持奥古斯滕堡大公的群众集会。三天后俾斯麦向维也纳发去抗议照会,威胁要“终止两国政府的合作”,要“保留普鲁士政策的行动自由”。奥相门斯多尔夫回答:别人不得干涉奥地利管理荷尔斯坦因的权力。普奥之战一触即发。2月28日,普鲁士国王召开御前会议,俾斯麦就1815 年以来的普奥关系作了分析和总结,并得出结论说:“对普鲁士来说,当前德国和欧洲的形势还从来没有这么有利过。御前会议一致确认,普奥之战在所难免。3月29日,威廉下令增强普鲁士边防部队。此后,随着普意同盟条约的签订,俾斯麦加快战争步伐。6月1日,俾斯麦以破坏加斯坦因专约为名下令普军越过石荷的界河艾德河进军荷尔斯坦因。6月10日,俾斯麦在柏林公布《联邦改革纲要》,提交联邦议会讨论。奥地利控制的议会6月14日表决时以9票对6票的多数否定了《纲要》。俾斯麦进而指示普鲁士代表宣读声明,否定联邦议会的表决,要求解散联邦议会。6月15日,普向萨克森、汉诺威、黑森提出最后通牒,要它们接受《纲要》并让普军过境,三君主拒绝。次日,普军开进萨克森、汉诺威和黑森—卡塞尔。6月17日,普军进入奥地利的捷克地区,普奥战争爆发。
交战双方,一方是奥地利、汉诺威、萨克森、黑森—卡塞尔、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等大部分德意志中等邦国;另一方是普鲁士、汉撒城市、北德小国和意大利。战争在三条战线上进行。西南线—意大利战线,奥意作战。奥地利投入7.5万兵力,6月24日在库斯托查大败意军。北线—德意志战线,普与北德各邦作战。普投入5万兵力,6月27日,在朗根萨尔沙击败汉诺威军并逼其投降,北德大部分地区落入普军之手。东南线—波希米亚战线,普奥作战,是主战场。奥地利投入28.3万兵力,普鲁士运用铁路运输和电报指挥迅速组织3个军(25.4 万兵力)于6月22、23日,分三路进攻波希米亚。普军旗开得胜。奥军总司令贝德克自感难于取胜,致电维也纳宫廷建议议和。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寄希望于一次主要的战役而打败普军。这就发生了7月3日的萨多瓦决战。
清晨,决战开始,双方共投入44—46万兵力。到黄昏时,奥军最后被击溃了。此仗奥军死伤2.4万人,被俘1.3万人。奥地利无力再战了。奥皇电告法国,愿将威尼斯让于法国,请求出面调停。萨多瓦战役后,普军通往维也纳的大道已打通了。威廉国王和他的将军们劲头十足,要进军维也纳,完成祖辈的未竟之业。但俾斯麦却唱起低调来,他决定他毅然接受法国的调停,结束战争。他认为此时彻底摧垮奥地利,其结果不是壮大而是削弱普鲁士,不是有利于而是大大有损于德意志的最终统一。
首先,继续战争正中法国的下怀。普军再向前推进,可以很顺利得手。但法国正可趁此出兵莱茵,后顾之忧如何解?因此,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以低条件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后,使普军“凯旋归国”,加强莱茵,使法国无计可施。而且在法国于7月5日出面调停的情况下,普仍我行我素,正给巴黎找到出兵干涉的口实。
其次,在普鲁士羽毛未丰的时候,过份削弱奥地利而刺激欧洲大国,是很不明智的。将苛刻的条件加给奥地利,逼使它没有退路,会使它成为“法国或其他敌人的同盟者。”相反,如果此时给奥地利体面地结束战争,普奥两国由于历史的和地域的原因在对付欧洲大国的时候还有拉手的可能。
还有,奥地利正是民怨鼎沸的时候,此时进军维也纳有可能使民族矛盾激化为尖锐的阶级矛盾,在这个正统主义的国度引起革命,这将极大地动摇普鲁士这个中欧君主国。反之,不使奥地利屈辱,避免伤害其民族感情,于日后改善两国关系是极为有利的。
出自以上原因,俾斯麦竭力阻止进军维也纳,终于迫使威廉同意。俾斯麦明智地插剑入鞘,竭力避免进入维也纳,为德国的最终统一和日后的国际事务中保留了“欧洲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7月22日,普奥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正式签订布拉格条约。奥地利帝国的领土除威尼斯让与意大利外,不割一地;石荷一切权利归普;奥地利承认“没有奥地利帝国参加的新的德意志组织”,德意志联邦解散;奥赔款300万英镑,普鲁士保证在条约批准后,三个月内撤出奥地利。普奥战争就这样以奥地利被排除出德意志而结束,原站在奥方的北部4邦——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和法兰克福被并入普鲁士版图。普鲁士王国从此连成一片,领土增至34.7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占全德的1/3。1867年4月,通过北德意志联邦宪法。由美因河以北24邦国(包括3个自由市)组成的北德意志联邦在法律上得到确认。普鲁士在北德意志联邦中居于绝对领导地位。
普法战争
北德意志联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德国民族任务的完成。南德4邦(巴登、巴伐利亚、黑森—达姆施塔特和符腾堡)尚独立于联邦之外。一条美因河,隔开南北两个德意志。这分离局面的主要支撑者就是法国。在巴黎当局的眼里,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将是法国在欧陆优势地位的潜在威胁。而且,此时的法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地步,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法国深知,出路只有一条:阻止德国统一,恶化两国关系,进而用战争手段夺取莱茵河左岸地区,转移人民视线,巩固统治。
俾斯麦也深知,要在美因河上架起桥梁,完成统一大业,对法一战在所难免。但俾斯麦强调:“要选择正确的时机”,在普奥战争结束不久就挥戈上阵对法开战,非普鲁士之力所能及。
他首先巧施手段,在“领土报酬”的纠葛上稳住法国。普奥战火刚熄灭,法国便上门索取“领土报酬”,内容有三:“(一)法取得莱茵河左岸地区直至美因兹。(二)卢森堡并入法国。(三)承认法国对比利时的占领。俾斯麦对在比亚里茨许下的诺言早已丢在脑后,他下决心什么也不给。普法关系遂之紧张起来。
接着,俾斯麦开展有效的外交活动,使法在未来的普法战争中孤立无援。英法关系在60年代后期已十分冷淡,法国正在加紧开凿苏伊士运河,使英国大为不安。认为这是对英国印度洋势力的威胁。因此,俾斯麦断定:任何削弱法国的冲突都不会引来英国人的干涉。相反,普鲁士的增强倒是抑制强大的法国的一种有用的力量,用欧洲大国之间的自行调节欧陆均衡比它英国亲自出马干涉要有利得多。而且,有迹象表明,在法普冲突中,英可能作出有利于普的行动。这是俾斯麦最为放心的。奥地利才从战争中脱出,正忙于稳固刚建立的奥匈帝国,要插手于欧洲事务非它力所能及。而且俾斯麦的宽宏大量,对两国密切合作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加上俄奥关系的牵制,奥地利不会轻举妄动。
俄国的态度,事关紧要。沙皇宫廷对普鲁士的军事胜利和日益强大甚为焦虑。德意志联邦的瓦解,一大批德意志小君主国的消灭和普鲁士领土的不断扩大,都深深地刺激了沙俄当局。萨多瓦战役刚结束不久,俄便急不可耐地串联英法抗议俾斯麦正在策划中的废除德意志联邦和兼并北德各邦的行为,并动议举行国际会议加于干涉。此举虽未得逞,但却吓坏了俾斯麦。法俄一旦实现联盟,普鲁士再强大也无法对付左右夹击的局面,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非但不能完成,还会重新陷入30年代战争后任凭列强宰割的田地。于是俾斯麦便示好和拉拢俄国,扩大法俄距离。他选择了一个突破点,促使俄国把注意力集中于“东方问题”,引起法英奥的反感,他就可以利用这笔“现实的政治财富”完成他铁血政策的最后一个步骤。为此,俾斯麦派遣特别使团前往彼得堡。他指令使团:对俄国要求废除巴黎和约禁止其在黑海保有舰队的那些条款,“要给他一个友好的答复”,要向俄国明确保证,“普鲁士将不会给他设置任何困难”俾斯麦摇动这串黑海门户钥匙,确是打动了俄国。俄普的“传统友谊“因此发扬光大。1868年春,双方签订一项秘密规定:俄国派军驻扎奥匈边界,以在普法开战时牵制维也纳;普鲁士在俄国受到奥地利威胁时增强莱茵兰的兵力。
还有南德四邦,这里有着一股强大的反对派力量,不肯拥戴普鲁士为盟主,而且这里的工业不如北部发达,对形成全德统一市场,建立强大海军、夺取殖民地等的要求并不强烈。因此,南德四邦对发动一场对法战争、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并不感兴趣。相反,如处理不当,有可能驱使它们同法联成一气共同反普。俾斯麦同时看到南德四邦的弱点:它不能无视日益壮大的北德联邦;南德在军事上对北德的依赖甚大;南德的经济生活如糖、酒的生产和销售与北德关系密切。因此俾斯麦又认为与南德结盟可能性更大。他小心翼翼地处理南北关系:首先是解怨,对南德在普奥战争中站在奥地利一边不予计较,消除双方的紧张状态;其次是耐心,不勉强南德加入北德意志联邦,以避免“普鲁士化”之嫌,听其自然,俟到时机成熟,自然是水到渠成;第三是拉拢,针对南德葡萄酒业因法国竞争而不景气,1868年5月,俾斯麦公开号召保卫德意志的葡萄酒贸易,终于打动了南德“真正的德意志之心”;最后是挑拨,把法国对莱茵河左岸的吞并野心告知南德各邦政府,使他们看清法国的叵测之心,同时又以此激发南德人民的民族情绪,增强对法的离心力。俾斯麦的这些努力的结果是经济上密切了南德和北德的关税同盟;军事上订立了秘密的攻守同盟,商定南德四邦在发生战争时有义务将自己的军队并入北德联邦的军队。解除了“家内”的后顾之忧,造成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到60年代末期,俾斯麦认为摘取胜利果实的条件成熟了。
1868年9月,西班牙爆发革命,女王伊莎贝拉二世逃往法国,王位空缺。1870年春,执政的普里姆将军派人前往柏林,邀请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家族卡尔•安东亲王的长子利奥波德任西班牙国王。俾斯麦视此为刺激法国挑起战争的绝好机缘。他费尽口舌,成功地说服威廉予以接受。不料霍亨索伦继承王位的消息被西班牙报纸披露出来。消息传到巴黎,闹得沸沸扬扬,法国外长格拉蒙特向议会发表演说:“这种行为同法兰西的利益和荣誉是无法统一的”,并表示不惜与普一战。面对法国的挑衅,威廉退让了。7月12日,他表示不赞成霍亨索伦家族的人继承西班牙王位。利奥波德也跟着声明,他不接受西班牙的邀请。但法国并不想就此罢休,继续寻衅。7月13日晨,法使竭见了威廉,转达了法国挑衅性的要求,希望普鲁士作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威廉感到莫大的耻辱,当即拒绝。当天下午,威廉把与法使会谈的内容和经过给首相府发出了份秘密急电。接到电报后,俾斯麦把电文作了一番修改,特别是将最后一句“从长计议”的话写成“陛下再没有什么可谈的了”,以此蔑视的语气来刺激法国。当晚,俾斯麦把电文交付柏林报纸,并致电各驻外使馆,使之公诸于众,法国因此而蒙受耻辱。
7月19日,法国向柏林外交部递交了正式宣战声明。俾斯麦从容应战,他的“铁血政策”推进到了高潮。战争爆发后,普军迅速在西部法德边境集结。普军分三路迎击法军:摩泽尔河方向的普军和帕拉提纳特方向的普军进攻法军要塞麦茨。莱茵河上游的普军主要进攻斯特拉斯堡。
法国原计划迅速推进到美因河,把南德和北德分割开来,并促使奥地利加入反普战争,一举打败普鲁士。但开战才半个月,普军便挫败法军急速侵入德国的战略计划,转入进攻,使法军处于挨打地位。8月4日、6日,普军越过边界,在维桑布尔和维尔特击败由麦克马洪元帅统率的南线法军,迫使麦克马洪离开阿尔萨斯。8月6日,普一、二军团在施皮歇恩高地会战中,击败由巴赞统率的北线法军。8月16日,普军成功地阻止了法国莱茵军团从麦茨的撤退并截断了它的退路。8月18日,在格拉费洛特和圣普里再败巴赞军,随后将其团团围困在梅斯要塞。麦克马洪奉命驰援,又被普军阻截。普军将其逼到色当展开决战。法军惨败。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麦克马洪连同10万军队和无数军需辎重都落入普军之手。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国防政府。普军长驱直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普鲁士的防御战争遂蜕化为掠夺战争。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10月27日,巴赞率军投降。1871 年1月28日,德法签订停战协定,法国投降,正规军武装被解除。5月10日,双方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签订和约,规定: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连同战略重地麦茨要塞并入德国;法国赔款50亿法郎,在凡尔赛政权恢复后30天支付5亿,年底支付10亿,1872年5月1日前支付5亿,余30亿于1874年3月付完,所欠款项法政府应付5%的年息;在赔款付清前普军继续驻守法国领土,一切供养费用由法国负责。
打败了法国,使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在德意志人面前展现了辉煌的战果,同时也震慑了南德诸邦,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先后派代表团到达凡尔赛,同普鲁士进行国家统一的谈判。俾斯麦根据南德四邦对待统一的不同态度采取不同对策:拉拢巴登和黑森两个小邦国,向巴伐利亚让步,孤立符腾堡。11月15日巴登、黑森加入联盟。23日,巴伐利亚获若干自主权后也加入联盟。两天后,孤立的符腾堡只得就范。至此,美因河南北的两部分德意志联成一片了。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凡尔赛举行盛典,威廉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因在神圣罗马帝国之后,故又称之为第二帝国)。
⑻ 错位!德国统一竟在法国拍板普鲁士国王为何在巴黎成为德皇
喜欢欧洲历史的朋友估计都知道,德国是欧洲主要国家里实现民族统一,建立民族国家最晚的国家之一。和英法俄这些早早就统一的民族相比,德国一直到公元1871年才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德国统一的决定还是在法国敲定的,那么当时是一种什么情况,为什么德国的命运是在法国境内决定的呢? 统一第一步——北德意志邦联 大家知道,德意志地区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但神圣罗马帝国却是一个深深植根于欧洲封建制度,由各地区贵族所组成的松散联合体掘明,因此在英法俄西葡等欧洲民族国家相继诞生并发展壮大之后很快显出迟暮,最终在公元1806年被拿破仑肢解。 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之后组建的德意志邦联 而在此之后,其实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一盘散沙的局面。不过好在拿破仑很快在欧洲各国联合组建的联盟打击之下被推翻,使德意志各邦国又有了重冲如新联合的条件。所以在公元1815年,德意志各邦国在欧洲列强的安排下结成了德意志邦联。但因为德意志邦联中存在两个实力非常接近的实体,即普鲁士和奥地利,二者都不能接受统一的德意志由对方主导,所以德意志邦联没法融合成统一国家,始终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但在公元1848年,革命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德意志地区也爆发了一系列革命,德意志地区的改革也很明显是大势所趋了。但因为单个德意志邦国都比较弱小,所以德意志改革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建立德意志人的国家。但这时候,奥地利就成为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奥地利差不多是各个日耳曼人国家里最强大的一个,但它的国体却和其它德意志邦国有明显的不同,它除了德意志地区外,还统治着匈牙利和大量散散启斯拉夫人地区,也就是说当时它是有着自己的帝国的。所以当时关于未来的德意志国家是否应该包括奥地利成为了焦点问题。而要包括奥地利,那么奥地利所统治的匈牙利和多数斯拉夫地区肯定不能被德意志国家接纳,因为如果他们也进来,那这个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性质就变质了。但奥地利又不肯放弃自己的帝国,所以这个问题成为了无解的矛盾。 普奥战争之后建立的北德意志邦联(红)和其它德意志地区(黄) 因此在德意志邦联内,建立排除奥地利的小德意志逐渐成为了主流意见,而把奥地利排除之后,能够主导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就只有普鲁士了。最终在公元1866年,普奥之间的矛盾演化成了直接对抗的战争。当时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借着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的统治问题,诱使奥地利向其宣战,普奥战争爆发。在战争中,虽然奥地利得到了多数德意志邦国的支持,但在德意志的北方地区,奥尔登堡、梅克伦堡-什未林、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等几个邦国还是站在了普鲁士的一边,而且普鲁士还与当时也在进行统一战争的意大利结盟,以帮助意大利夺回被奥地利占领的威尼斯为条件换得了意大利的支持。最终普鲁士赢得了普奥战争,之后普鲁士和德意志地区所有位于美因河以北的邦国以及南部的霍亨索伦地区一同结成了由其主导的北德意志邦联,但位于南部的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和黑森-达姆施塔特则拒绝加入其中,所以德意志的统一仍然没有完成。 法国的反对与普法战争 那么接下来普鲁士当然要想办法完成德意志的完全统一。但要完全统一却面临了很大的国际困难,因为一旦德意志地区完全统一,那么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建立起来并得到英法俄接受的欧洲权力平衡就会被打破,而其中对这个平衡被打破最为敏感的就是法国。 其实在普奥战争爆发时,法国一直认为奥地利能够获胜,所以没有出兵干预。但最后的结果是普鲁士获胜,所以法国立即就坐不住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很快提出条件,要求普鲁士将莱茵河左岸的部分领土割让给自己,以维持法国的战略地位。但这一要求遭到了俾斯麦的严辞拒绝。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北德意志再强行统一南部几个邦国,那么法国的介入就是必然的了。 俾斯麦是德意志实现统一的核心人物 在这种情况下,俾斯麦高明的政治手腕再次体现了出来,他故伎重施,利用当时出现的一个事件诱使法国主动对北德意志宣战,而这个事件就是西班牙王位继承事件。当时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因为国内发生政变流亡在法国,之后不久被迫宣布退位。但她退位之后,西班牙 *** 想根据一些即位规则请德意志境内的一个贵族利奥波德亲王去西班牙当国王,在当时还延续了一定封建传统的欧洲,这种做法其实是比较正常的。但这个消息传出之后,立即引发了法国的高度警觉,认为这事是俾斯麦在背后操纵的,目的是控制西班牙,使法国腹背受敌。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埃姆斯度假的情景 所以法国立即通过外交渠道向北德意志表达了反对此事的态度,法国驻普鲁士大使来到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疗养地埃姆斯当面表达反对,而且要求威廉一世保证永远不会让利奥波德亲王所属的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普鲁士当时虽然确实想让利奥波德成为西班牙国王,但在权衡利弊之后,霍亨索伦家族主动放弃了继承西班牙王位的权利。威廉一世也立即派人通知了法国大使,但拒绝了法国大使再次见面的要求。之后,威廉一世把此事用电报通知了俾斯麦,而俾斯麦则利用这封电报大做了一番文章,他很快对外发布了这封电报,但却删减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删去了普鲁士 *** 已经不再参与此事的内容,而且对外营造出了威廉一世对待法国大使极其无礼的印象。而当时对俾斯麦拒绝领土要求感到愤怒的法国媒体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还故意把威廉一世派去通报法国大使的信使说成是一个低级侍从,而且电报发布当天还是7月14日法国国庆,而这更加激发了法国上下的愤怒,于是法国在几天之后就对普鲁士宣了战。 战争胜利与德国统一 而之所以俾斯麦要费尽心机引诱法国抢先宣战是因为,一旦法国抢先宣战并入侵德意志地区,那么两国之间的这个问题马上就会变成法国和德意志民族之间的问题,那么尚未统一的南德意志各邦国就一定会与北德意志站在一起。而且当时欧洲各国也都不会支持法国,因为如果法国获胜,就会重新拥有拿破仑时代称霸欧洲的势头,这是所有欧洲 *** 都不愿意看到的。而德意志获胜则暂时仍会人畜无害,所以他料定战争爆发之后法国不会得到任何国际支持。 所以在法国宣战之后,尽管普鲁士和其它德意志邦国所动员的军队数量远远超过了法国,但他们还是等法国率先打响了第一枪。公元1870年8月2日,拿破仑三世集结了22万法军,从萨尔布吕肯地区攻入德意志境内。但此时,德意志方面已经集结起了47万大军,在两天之内就扭转了战局。8月30日,由拿破仑三世亲自率领的法军被迫退回法国境内的色当。 拿破仑三世被俘后与俾斯麦会谈的场景 而在9月1日和2日,紧随而至的德意志军队与法军在色当展开了决战。9月1日上午,德意志军队成功切断了法军的退路,中午对法军完成合围,之后法军数次尝试突围,但均遭失败。陷入绝境的拿破仑三世不得已只能在当天下午通知威廉一世法军将要投降。第二天拿破仑三世率领8.3万法军正式向德军投降。 但当时法国民众并不接受拿破仑三世的投降,因此两天之后法国发生政变,拿破仑三世的皇位被取消,法国成立了第三共和国,之后双方战争继续。而德意志方面也继续在战场上占据上风,在9月19日将法国首都巴黎包围。法国第三共和 *** 此时也开始与德意志方面和谈,准备接受战争失败的命运。 描绘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镜厅成为德意志皇帝的画作 因为法国是德意志统一的最大阻碍力量,所以德意志在普法战争战场上的胜利可以说彻底扫清了德意志统一障碍。9月19日,德意志军队占领了法国王宫凡尔赛宫,这座宫殿是由法王路易十四所兴建,而正是在他在位期间,神圣罗马帝国在三十年战争中战败,走上了衰落的道路。同时,将神圣罗马帝国完全肢解的拿破仑也是在此策划了肢解神罗的行动,因此此地对于德意志人来说其实是耻辱的象征,因此也就成了雪耻的最佳象征地点。10月5日,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来到凡尔赛宫,在这里他们和来自其它德意志公国的贵族和代表就德意志统一问题进行了最后的谈判。12月9日和10日,德意志帝国议会投票决定将国名更改为德意志帝国,同时决定授予普鲁士国王德意志皇帝称号。次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镜厅正式接受皇帝称号,德意志帝国正式建立。
⑼ 德国统一的主要原因和过程是什么
德国统一的主要原因是德意志内部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建立统一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统一的过程是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1、普丹战争:在丹麦称为1864年战争,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引起的第二场军事冲突。冲突在1864年发生,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代表德意志邦联,与长久控制该两个公国的丹麦战斗。双方都希望控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公国。
冲突的导火索,是丹麦国王去世,但没有德意志邦联接受的继承人,造成两地的传承问题。结果,德意志联军胜利,丹麦放弃对两地的主权。
2、普奥战争
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帝国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使其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或兄弟之战。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
3、普法战争
在法国称1870年法德战争,在德国称德法战争(德语: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兰西第二帝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告终。
俾斯麦凭一己之力发动三次王朝战争
俾斯麦,出生于勃兰登堡的一个容克的家庭,从小便遗传了容克的那种专横暴戾的作风,好勇斗狠,这种专横的作风为他后来用铁血手腕统一德国打下了基础。
1862年9月30日,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上发表了着名的“铁血演说”,他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人的决定所能够解决的,而是要通过铁和血。”从这句话中看出,德国的统一,必须通过战争。最后,由俾斯麦领导并发动了三场王朝战争,开始了实现德国统一的历程。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普丹战争、网络——普奥战争、网络——普法战争
⑽ 普鲁士统一德国,为何要让国王在法国加冕称帝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时候,德国君主威廉一世带着自己的功臣们,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内进行加冕仪式。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普鲁士的皇帝为什么会在法国的宫殿内进行加冕,莫非是因为法国的宫殿比普鲁士的宫殿更加繁华;其实并不是这样,威廉一世之所以让自己的加冕礼在这里进行,其实是有很多种用意的。
其次,因为拿破仑一世的原因,使得教皇权力的“正统”转移到了法国,要知道在最初的时候,这所谓的“正统”一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手里的,为了夺回这样的头衔和荣耀,威廉一世便选择在凡尔赛宫进行加冕,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将皇帝的“正统”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