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保王派是哪个王朝

法国保王派是哪个王朝

发布时间:2023-05-13 13:21:47

㈠ 为什么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体现保皇派利益

1870年9月4日巴黎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后建立共和国。史称第三共和国。新政权开始时,由资产阶级共和派与保王派联合组成国防政府,1871年1月28日国防政府与德意志帝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选出由保王党人占绝大多数的国民议会,L.-A.梯也尔被选为政府滚腊返首脑,后任总统,他与德国正式签大饥订了《法兰克福条约》,并联合德国镇压了巴黎公社起义。
梯也尔力图建立保守共和国,但遭保王派与共和派的反对 ,1873年5月 ,梯也尔被迫辞职,极端保王派人M.-E.-P.-M.de麦克-马洪当选总统。右翼势力继续加强,建立合乎天主教规范的“道德秩序”。
所以在建国初期,由于保王党的实力过大,自然会体现这个阶级的利益.
正统派与奥尔良派加紧勾结,图谋恢复王朝体制,以L.甘必大为局前首的共和派为确立共和制进行长期而激烈的斗争。国民议会终于通过1875年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共和制,在 1876 年众议院选举和1879年1月参议院选举中,共和派取得稳定多数,在人民群众支持下,甘必大迫使麦克-马洪辞职,共和派F.-P.-J.格雷维当选总统,终于确立共和派的共和国。
正统派与奥尔良派加紧勾结,图谋恢复王朝体制,以L.甘必大为首的共和派为确立共和制进行长期而激烈的斗争。国民议会终于通过1875年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共和制,在 1876 年众议院选举和1879年1月参议院选举中,共和派取得稳定多数,在人民群众支持下,甘必大迫使麦克-马洪辞职,共和派F.-P.-J.格雷维当选总统,终于确立共和派的共和国。

㈡ 法国历史上几个政权形式的基本情况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
First Empire of France
法国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的君主专制国家。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宪法》颁布,宣布法国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为帝国皇帝,称拿破仑一世。这就是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年12月2日法西第一帝国登基皇帝——拿破仑一世.12月2日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在巴黎圣母院为拿破仑加冕。
在执政府(1799~1804)的基础上,拿破仑一世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和他个人的权力,建立新的贵族等级,封亲王4个,公爵30个,伯爵388个,男爵1090个,荣誉军团骑士数千名。1811年法兰西帝国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400万,全国划分为130个郡,包括荷兰9个郡 ,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9个郡,东南瓦莱、皮埃蒙特、热那亚、帕尔马、托斯卡纳和教皇属地10个郡。此外,拿破仑一世及其家庭还统治和控制了意大利王国、莱茵邦联、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班牙王国、华沙大公国等。在帝国范围内拿破仑一世力图统一关税,统一法制。帝国的无限制扩张导致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联盟。1814年3月31日联盟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 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联军击溃。6 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覆灭。

拿破仑三世建立的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二帝国,以别于拿破仑一世建立的法兰西帝国(1804~1814)。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翌年1月14日 颁布宪法,加强总统权力,削弱议会的立法权。1852年 11月 7日,元老院颁布法令建议恢复帝制。随即举行公民投票,绝大多数表示赞成。12月2日宣布恢复帝国,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
根据多次补充的帝国宪法,皇帝是国家元首,统率军队,有宣战、媾和、结盟、订立商约和特赦,任命政府与地方官员,批准公共建设工程,决定是否将法案送 交立法团讨论等权力。帝国立法体制分成 3部分:参政院由皇帝任命,约50人组成,任务是维护宪法与保证皇帝统治,它准备法案和审查法令修正案;凡年满21岁并在某地居住超过半年的法国男子皆有选举权,立法团由 选举产生的 200多名议员组成,它的主席和副主席由皇帝任命,立法团仅有权讨论和表决法案;元老院由皇帝任命,由约100名亲王、元帅、主教组成,批准立法团通过的法令。大臣们执行皇帝命令,各自对皇帝负责。参政院对省长实行监督。地方政权掌握在省长手中,他们领导全省警察,控制社会舆论。帝国时期重要官员有内 政大臣c.-a.-l.-j.de莫尔尼,财政大臣a.-m.富尔德,军 事大臣a.j.l.de圣阿尔诺,后期有e.鲁埃和□.奥利维埃。
第二帝国经历了由专制统治向自由主义、议会政治演变的过程。帝国初期,拿破仑三世实行个人专权,致力于巩固资产阶级秩序。政府在一些省内实行戒严,封闭共和派俱乐部,解散工人组织,查禁进步报刊,利用天主教会加强控制学校。1852年后,法国工人运动一直处于低潮。60年代,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反动专制制度难于继续维持。因此帝国后期开始实行改革,逐渐向自由主义政策演变,以求缓和国内矛盾,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皇帝经立法团同意方可批准追加拨款,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勒霞白列法》等。1870年初,奥利维埃奉命组织自由主义内阁。 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议会权利有所扩大。
经济方面,帝国实行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建立了大工业,重工业中机器生产普遍代替手工劳动,生产不断集中,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金融资本的发展尤为突出、巴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g.-e.奥斯曼领导下,巴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进行多次对外战争。法国在 1853~ 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联合英国、土耳其与撒丁反对俄国,击败俄国后确立了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后又联合意大利反对奥地利,得到萨瓦和尼斯。1860年签订《法英商约》,实行自由贸易。50~60年代第二帝国还派遣军队侵略中国、叙利亚、墨西哥、印度支那和非洲,掠夺大量财富,建立了若干殖民地。
克里木战争后至 60 年代初是第二帝国发展的顶点。但是,劳动人民深受剥削压迫,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共和派加强斗争。第二帝国支持罗马教皇阻挠意大利统一、 武装干涉墨西哥以及在普奥战争中支持奥地利等一系列问题上失 策,使法国陷入困境。为了摆脱国内危机和重夺欧陆优势,1870年 7月19日法国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借口对普鲁士宣战,法军战败,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宣布推翻帝国,成立共和国。

没有法兰西第三帝国,历史上的第三帝国指的是德意志的纳粹帝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国民公会(1792-95年)
—法国督政府(1795-99年)
—法国执政府(1799-1804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建立的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792年9月22日,新选出的议会即国民公会开幕。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的议案,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历史上称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经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权和雅各宾派的专政。热月政变后,又相继有热月党人、督政府和执政府时期。1804年5月为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所代替。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792 ~1804年法国曾建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故称1848 年建立的共和国为第二共和国。 1848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成立临时政府。2 月25日共和国宣布成立。4月23日选举制宪议会,这是法国历史上一个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温和共和派占多数。5月9日成立执行委员会代替临时政府。6 月22日执行委员会下令解散国家工场,引起工人不满,23 日工人起义。24日l.-e.卡芬雅克将军被授予独裁权,残酷镇压起义。卡芬雅克于28日担任共和国的行政首脑。
11月,制宪议会制定共和国宪法,确立立法和行政分立原则。由750名议员组成立法议会,任期3年。总统任期4年,掌管行政权,任免部长与颁布法律,支配武装力量,但不亲自指挥部队,也无权解散或延长议会。议会和总统皆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选产生。参政院由议会任命,它预先审定政府的法案,并监督行政机构。12月10 日,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见拿破仑三世)当选总统。 1849年5月13日选举立法议会,以保王派和天主教教士为核心的秩序党获多数席位。宪法规定总统不能直接连任,波拿巴要求修改宪法,立法议会多数反对。波拿巴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建立专政体制。 1852年12月2日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二帝国,波拿巴被封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第二共和国告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0年9月4日巴黎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后建立共和国。史称第三共和国。新政权开始时,由资产阶级共和派与保王派联合组成国防政府,1871年1月28日国防政府与德意志帝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选出由保王党人占绝大多数的国民议会,L.-A.梯也尔被选为政府首脑,后任总统,他与德国正式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并联合德国镇压了巴黎公社起义。
《1875年宪法》内容:
内容: 实行议会制内阁制,规定内阁由议会产生,a行政权: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b立法权: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选民实际上受财产资格和在法国居住时期的限制。
意义: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各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得到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这种效率低下的议会内阁制度,差一点在一战中葬送了法兰西。二战的爆发使议会内阁制葬送法兰西的可能成了现实.至此法兰西第三共和过灭亡,法兰西亡国了。
巴黎公社成立(如图)
梯也尔力图建立保守共和国,但遭保王派与共和派的反对 ,1873年5月 ,梯也尔被迫辞职,极端保王派人M.-E.-P.-M.de麦克-马洪当选总统。右翼势力继续加强,建立合乎天主教规范的“道德秩序”。正统派与奥尔良派加紧勾结,图谋恢复王朝体制,以L.甘必大为首的共和派为确立共和制进行长期而激烈的斗争。国民议会终于通过1875年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共和制,在 1876 年众议院选举和1879年1月参议院选举中,共和派取得稳定多数,在人民群众支持下,甘必大迫使麦克-马洪辞职,共和派F.-P.-J.格雷维当选总统,终于确立共和派的共和国。
共和派分为温和与激进两派,从格雷维当选总统到19世纪末,为温和派执政时期。他们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行世俗的义务免费教育,宣布新闻自由与组织工会自由,以及大赦巴黎公社人员等。普法战争后,法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产量居世界第四位,但金融资本的增长迅速,80年代法国继续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印度支那、中国等地发动侵略战争,其中有1883~1885 年的中法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掠夺土地和资源。到1899年,法国已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殖民帝国。80~90年代,法国相继出现布朗热事件、巴拿马丑闻和德雷福斯案件,温和派威信扫地,被迫下台。
1899~1914年为激进派执政时期,法国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迅速发展,金融资本高度集中。1914年前,法国资本输出仅次于英国,占世界第二位,其资本输出主要采取高利贷形式,V.I.列宁称之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激进派反对教会干预政治,1905年通过《政教分离法》。激进派多次镇压工人运动。对外继续进行侵略扩张,准备战争,先后与俄国、英国结盟,成立法、英、俄协约国,以对抗德、意、奥三国同盟。1913年R.普恩加莱当选总统后,继续扩军备战,企图重新瓜分世界。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法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开始后,法国成为西线的主要战场。1917年11月,激进派G.克列蒙梭再度执政,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战争。1918年9月,F.福煦率领盟军对德国发起总攻击。11月11日,双方在贡比涅附近的雷东车站签署停战协定。1919年1~6月,召开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
战后,克列蒙梭政府和国民联盟右派内阁的反动政策引起广大人民的愤慨和反抗。20年代中期由社会党等组成左翼联盟内阁,执行民主主义的改良政策。后来,普恩加莱又重组国民联盟内阁,整顿财政,稳定法郎币值,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政局亦渐趋稳定。但法国于1930年底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1934年2月6日,右翼分子和法西斯组织火十字团在巴黎发动骚乱,包围波旁宫,企图推翻议会。1936年,由共产党、社会党、激进社会党等党派团体组成人民阵线。同年6月,L.布鲁姆组成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签订了马蒂尼翁协定,实施一系列社会改革。1937年2月,布鲁姆宣布“暂停”实施人民阵线纲领。1938年,由于激进社会党退出,人民阵线瓦解。此后,达拉第政府对内执行反动政策,对外依靠英国,推行纵容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1939年9月1日,德军侵犯波兰。3日 ,法国向德国宣战,实际是宣而不战,史称奇怪战争。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全面进攻,突破色当防线,法军节节败退,不久巴黎陷落。6月22日签订停战协定,法国投降 ,成立维希政府,第三共和国宣告终结。

㈢ 法国近代保王派是保哪个王朝的

波旁王朝(Bourbon,House of 1589~1792,1814~1830)
波旁(bang 四声,去声敏锋,通“傍”)王朝 (法语:Maison de Bourbon)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地统治纳瓦拉(1555-1848)、法国(1589-1848)、西班牙(1700至今)、那毁拿庆不勒斯与西西里(1734-1816)、卢森堡(1964年至今)等国纤握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王朝。由于其父系祖先为卡佩王室成员,因此亦被某些人称为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员都以保守着称,因此在美式英语中,波旁一词成为对极端保守主义者的称呼。

㈣ 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梯也尔是什么政府的

870年拿破仑三世的法兰老带西第二帝国被推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1871年召开保王党人占绝大多数的国民议会,梯也尔被选为政府首脑,后任总统,梯也尔力图建立保守共和国,但遭保王派与共和派的反对 ,1873年5月 ,梯也尔被迫辞职,极端保王派人麦克-马洪当选总统,右翼势力继续加强,建立合乎天主教规范的“道德秩序”.正统派与奥尔良派加紧勾结,图谋恢复王朝体制,以L.甘必大为首的共和派为确立共和制森简进行长期侍春芦而激烈的斗争.
国民议会终于通过1875年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共和制.
所以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如果硬要说它的标志的话,那就是1875年国民议会的召开.

㈤ 有关法国大革命

图为自由带领人民(德洛克罗瓦1830),是歌颂1830年革命的,但在此可看到法国人民所具有的追求民主,热爱自由的精神

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现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个别企业雇佣数千名工人并拥有先进设备。金融资本雄厚。资产阶级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第三等级,处于被统治地位。特权阶级的最高代表是国王路易十六。18世纪末第三等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特权阶级顽固维护其特权地位。在第三等级中,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众,是后来革命中的主力。资产阶级则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识处于领导地位。法国大革命是整个第三等级在资产阶级领导下发动起来的。

1789年5月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继而改为国民议会和制宪议会。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议会还颁布法令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制度,没收并拍卖教会财产。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取得政权。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广大群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君主立宪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宪法》,召开立法会议,维护君主立宪政体,反对革命继续发展。

第一、二等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取得了妥协,但和占法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没有缓和,相反,人民在斗争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米打败外国干涉军。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对以M.F.M.I.de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巴黎公社和巴黎无套裤汉。从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的群众运动高涨起来。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以恐怖手段打击敌人。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1793年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加强武装干涉;国内也发生大规模王党叛乱。4月,前线的主要指挥、吉伦特派将领C.F.迪穆里埃叛变投敌。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

雅各宾派颁布《雅各宾宪法》,废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伦特派叛乱,粉碎欧洲君主国家的武装干涉;但仍保持反劳工的《列·霞飞法》和《农业工人强迫劳动法》,并镇压忿激派和埃贝尔派。

但不幸的是,雅各宾派过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内哄,陷于孤立的罗伯斯比尔也末能完全守护住法国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欧洲封建君主拼凑起来,它们一轮轮地围剿法国革命,企图恢复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 日,雅各宾中被罗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比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这时革命最危急的关头已过去,热月党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们清除了罗伯斯比尔时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维护了共和政体,在法国国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但国外围剿革命的势力仍是浊浪滔天,此时,督政府中又一个新的政治明星应运而生,他就拿破伦,历史又淘汰了热月党人,在“雾月”政变中,年轻的拿破伦执政,担负起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最后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国的革命力量就是这样一波一波地行进,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就被历史无情地淘汰,如此行进直到革命的成功。这次革命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震撼了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

托克维尔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解释

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被公认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着作中,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后果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解释。这种解释并没有给出一种完美的结论,而是提出了引发后来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托克维尔明确指出:"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业绩。"[1](P60)这段话可以说是表达了托克维尔解释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

在深入研究旧制度的权力结构之后,托克维尔指出:"如果认为旧制度是个奴役与依附的时代,这是十分错误的。"[1](P156)他发现,旧制度乃是向今天人们所说的"现代性"过渡的转型阶段,是两种体制的复合体,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另一方面是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制。正是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发。这种因果联系恰恰与人们想象的那种"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发生的。

托克维尔通过比较研究,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一个吊诡现象:"有件事看起来使人惊讶: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1](P64)就欧洲而言,法国当时并不是封建权利最深重的地区,相反,它却是封建权利压迫最轻的地方。这是因为法国早已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农民完全摆脱了领主的统治,而且已变为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为如此,农民对残存的封建权利就更难忍受。作为土地所有者,农民才会对封建制度强加在地产上的多种负担感到痛苦和愤慨;贵族不再拥有统治领地的权力,贵族的特权乃至他们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也就是说,不是贵族个人变得穷凶极恶,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会心理的变化:"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它仍旧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庞大的一种。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们说得有道理: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

不过,相比之下,托克维尔认为,各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之所以加剧,主要是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与许多人的看法相反,托克维尔认为,中央集权制不是大革命的产物,而是旧制度的产物。法国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王权中央形成了一个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于一身的统一权力机构,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总督总揽了地方政府的全部权力,中央集权制的政府几乎达到了对全国的全面绝对控制;更有甚者,旧制度实行官员保护制,专横地庇护大小官员。这样,中世纪各地区、各人民团体和个人的政治自由权利也统统丧失了。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托克维尔显然是把政治专制与行政集权混为一谈了。

托克维尔承认,这种中央集权政府是旧制度的一项成就,是旧制度下"所有活着、动着、生产着的东西"的"新的根源",[1](P57)也是旧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后保存下来并且能够适应新社会的政治体制。但是,他也发现,这种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既是旧制度时期社会动力之源,也很容易成为千夫所指之的。"由于中央政权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个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府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代理人。"[1](P107)结果,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中央集权政府的绝对依赖,而这种绝对依赖又很容易转变为另一个极端:当中央政府不能满足人民心愿时,便产生人们对中央政府的极端仇恨。由此托克维尔得出结论: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和巴黎的至高无上地位,是法国多次革命的主要条件之一。

托克维尔还发现,正是中央集权制的发展,造成法国阶级分离的加剧,使法国社会变成一点即炸的火药桶。首先,三级会议的停开,使得第三等级(主要指资产阶级)与贵族在公共生活中再也没有联系。其次,与一般人们想象的相反,贵族的种种免税特权不是中世纪的遗存,而是中央集权制发展的结果。王权逐渐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但是,为了安抚与王权对立的贵族阶级,作为一种交换,"自15世纪到法国革命,免税特权一直不断增长。"贵族享有的各种特权尤其是免税特权彻底导致了资产者与贵族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第三,为了获取免税特权,资产者设法住进城市并在城市中获得职位,这就导致了资产者和农民的分离。第四,农民成了被遗弃的阶级。不仅其他阶级都离弃农民,而且政府对农民极其冷酷无情:把各种捐税徭役负担强加给他们,以严酷的司法对待他们。各阶级之间彼此隔离的恶果,一方面是"再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约束政府,(但)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援助政府"[1](P171),也就是说,政府实行分而治之,最后陷入孤家寡人;另一方面是,分裂的不同阶级彼此形同路人甚至仇敌,"在被重重障碍长期隔绝之后彼此重新接触时,他们首先触到的是他们的伤痛处,他们重逢只不过是为着互相厮杀。"

在分析促成大革命爆发的众多直接因素时,托克维尔论及思想文化、宗教习俗、民族特性等,但是他主要强调启蒙运动和王权改革所起的作用,由此进一步揭示了诡异的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因果链条。

启蒙思想为大革命做了准备,这是常识。民主派把大革命视为启蒙思想的正义原则的实现,保守派则把大革命归咎于文人的蛊惑。与他们不同,托克维尔所要探讨的是启蒙思想的思维特征及其得以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条件。

托克维尔发现,启蒙思想渗透着"抽象的文学政治",主张"用简单而基本的、从理性与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则来取代统治当代社会的复杂的传统习惯"[1](P175)。这种文学化政治思维之所以形成和传播,是因为法国缺乏政治自由。与英国不同,法国研究治国之道的作家与统治国家的人形成两个明确分割的区域,作家们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因此他们只会高谈阔论。热衷普遍性的理论,对于文人来说可能是美德,但对于政治家来说则很危险。至于为什么这种文学化政治思想会支配法国的政治生活,托克维尔则主要不是分析启蒙思想家和其他文人的作用,而是强调旧制度下法国人的普遍精神特征。在缺乏自由政治制度的国度里,普通人身受旧制度种种弊端之苦,但看不到医治具体社会病的药方,因此很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要么全盘忍受,要么全盘摧毁国家政体。"[1](P177)贵族、资产阶级因长期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缺乏政治经验,因此对于那种文学化政治理论的危险性毫无所知。贵族甚至把那些文人待为座上宾。国家高级官员也只精通行政事务,而不懂得治国安邦的根本法则,不能理解和预见社会潮流的动向及后果,因此也盲目地接受时髦的政治言辞。结果,全体法国人都"抛弃了现实社会,沉湎于虚构社会。人们对现实状况毫无兴趣,他们想的是将来可能如何,他们终于在精神上生活在作家建造起来的那个理想国里了。"[1](P181)

旧制度政府推行不彻底、半途而废的改革反而刺激大革命的爆发,这是托克维尔的一个独到而重要的发现。他指出,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作为末代王朝却是迄当时为止社会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认为,尽管整个社会机器破旧简陋,但是这背后有两台发动机在推动公共繁荣,一是以上层阶级为标志的整个民族的觉醒,二是"依旧强大却不再实行专制、到处维持秩序的政府"。[1](P207)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在托克维尔笔下,路易十六政府乃是一个开明君主政府:国王实际上尊重和服从公众舆论;政府鼓励经济发展、实施公共工程;路易十六还尝试改革,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但是,恰恰是路易十六政府的局部的开明、改革措施加速了大革命的爆发。托克维尔描述了这其中的微妙之处:

政府发起各种公共建设事业,与政府有金钱关系的人数惊人地增长,许多人萌发了发财暴富的欲望,但是,专制政府的财政管理不善使得宫廷的劣迹变成了千家万户的私人灾难,与政府关系最密切、最维护政府的那批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就变成了最激进的改革要求者;

国王和政府官员公开讨论社会政治弊端,国王屡屡试图减轻下层民众的负担,如废除农民的劳役制和手工业的行会,再如为消除额外增派而实行军役税公开措施,甚至要废除贵族的免税特权,这些口惠而实不至、半途而废的改革只是起了唤起民众不满情绪的作用;

波旁王朝任意侵犯民众的私有财产,对所欠私人借款拖延抵赖,在饥荒时期强行实施征集制、食品强制出售和最高限价等措施,对穷人实行严酷而不公平的司法措施等等,这些都是政府现身说法对民众进行革命方式教育;

大革命前夕(1787年),路易十六政府对司法部门、省级行政机构进行改革。这项改革"希图一举变革旧的方法、一下子匡正积年沉疴",但是改革打乱了原有的权力秩序,使得每一个公民仿佛觉得"国家政府突然间更换了所有官员,更新了所有准则……所有法国人感受到了一种微小的特殊波动。"在这种人心普遍浮动不安的情况下,"最后一击便使它(国家)整个动摇起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动荡和最可怕的混乱。"[1](P234)

托克维尔总结说:"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冲塌德意志帝国大厦的力量来自西方。1789年法国爆发了革命。在资产阶级的压力下,从中世纪早期延续至今的封建社会制度被荡涤。三权分立和人权保证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鲁士和奥地利企图以武力对这个邻国的事务进行干涉,结果惨遭失败,引起了革命军的反攻。在继承了法国大革命遗产的拿破仑军队的冲击下,德意志帝国最终土崩瓦解。法国占领了莱茵河左岸。为了赔偿这些地区前主人的损失,进行了牺牲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领地的大规模土地重划:根据1803年的帝国代表联席会议的决定,大约400万臣民换了君主。中等邦国坐享其成。它们中间的大多数于1806年在法国的庇护下结成莱茵邦联。同年,法兰茨二世皇帝退位,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就此寿终正寝。

法国大革命并未蔓延至德国。虽然在过去的年月里这里一再有个别人士试图消除贵族和市民阶层之间的界线,也有重要人物将西边的变革当作新时代的开始来欢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却无法跃至德国,因为同中央集权的法国相反,帝国的联邦制结构阻碍着新思想的传播。除此之外,革命的发源地法国对德国人来说,乃是敌人和占领国。同拿破仑的斗争实际上变成了一场新的民族运动,最后上升为解放战争。社会变革的力量对德国不无影响。首先在莱茵邦联诸国,然后是普鲁士开始进行改革(同施泰因、哈登贝格、沙恩霍斯特、威廉·冯·洪堡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是最终拆除封建障碍,建立一个自由的、担负起责任的资产阶级社会:废除农奴制、实现营业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普遍服役义务。但是,许多改革方兴未艾就半途而废。公民在大多数情况下仍不得参与立法;只有几个主要在德国南部的邦君迟疑地制定了宪法。

㈥ 法国保王党是什么

您好!法国保王党指的是保卫王权的政治势力。法国保王党主要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既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中,保卫王权的政治势力。法国的革命历史就是保王党和革命派早逗的反复斗争。例如:1789年法国裤睁铅大革命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成为法国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
1848年法胡好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第三共和国

㈦ 枪决内依的审判的具体内容

[新内阁和盟军的占领]国王到达巴黎后的第二天,即 7 月 9 日,组成了 新内阁。新内阁和前内阁的区别是这届内阁真正具有政府的职能,设立了首 相负责领导内阁,不再有王室成员充任内阁部长。政府首脑是塔列朗,兼任 外交大臣,富歇任警务大臣,古维翁·圣西尔元帅任陆军大臣,路易男爵任 财政大臣,帕斯基耶任司法和内政大臣,若古尔任海军大臣,这些人都是旧 日革命时期和第一帝国时期的名人。
新内阁上台首先就面临法国遭受盟军入侵占领的局面。滑铁卢的胜利和 国王重新上台并没有使欧洲各国的进军停止下来。不久,他们就部分或全部 占领了法国 61 个郡,外国军队遍及法国领土。当时在法国国内驻有普鲁士军
队 31 万人,奥地利 32 万人,英国和荷兰 12.6 万人,俄国 25 万人,巴伐利
亚 6 万人,还有巴登、符登堡、撒丁、西班牙、瑞士等国的军队,总数约 120 万。他们是国王根据 3 月 25 日条约请来镇压“篡权者”的客人,但他们却在 法国国土上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甚至干涉地方行政、虐待官吏,绑架郡守。 占领军还采取暴力从卢浮宫掳去不少名画和雕塑。对此,法国政府只好忍气 吞声。
[白色恐怖]随着波旁王朝卷土重来,保王派分子对大革命和帝国同情者
大肆反攻倒算,白色恐怖的阴影笼罩法国。 “白色恐怖”最初是由贵族以及保王派的秘密社团发起的,表现最为突
出的是法国南部。早在拿破仑滑铁卢战败的消息刚刚传出,保王派就举起复
仇宝剑。6 月 25 日,狂热的保王分子在马赛大肆杀戮雅各宾党人友蔽和拿破仑军 队的官兵。不久布吕纳元帅在阿维农被保王派枪杀,暴尸街头后,投入罗纳 河。在一些支持过“百日”的地区和城市,保王分子烧毁房屋,洗劫财物, 杀戮男子,蹂躏女人,在里昂市,大批工人被迫逃亡,一度使车间 3/4 的机 器停止运转。在尼姆,连信仰新教的市民也遭毒打,财产被洗劫,有 37 人遭 杀害,更多的人被关押,2500 人出逃。
在保王派反攻倒算的同时,波旁王朝利用国家政权有步骤地通过法律手
续对进步人士实行镇压,有人称之为“合法的白色恐怖”。 路易十八违背自己赦免“步入迷途的法国人”的诺言,在他的授意下,
富歇开列了一大批不能赦免的人员名单,递交内阁。塔列朗阅后讥讽道:富
歇“在他的名单上没有遗忘他的任何朋友。”内阁最后确定了 57 人的惩办名 单,其中军官 19 人将移交军事法庭”其余被软禁在巴黎城外,等待议会的处 理。许多拿破仑的高级将领被处决,年轻的拉贝德瓦埃上校因为在“百日” 期间第一个投奔拿破仑被枪决,着名的内依元帅,因听信部下投向拿破仑, 亦遭逮捕而处死。
而后,议会通过一系列法律,用于镇压反对波旁王朝的人。其中重要的 有四项:10 月 29 日通过一般安全法,允许政府不经起诉即可任意逮捕一切 侵害国王权力和国家安前亏全的人;11 月 9 日通过关于惩治煽动性言论和作品的 法律,对呼喊“煽动性”口号者即处以监禁和罚款,严重者流放;12 月 7 日 通过重罪法庭法,设立重罪法庭审判慧告神政治犯,剥夺被告上诉权,不设陪审团;
1816 年 1 月 12 日通过赦免法,被软禁在巴黎城外的犯人遭流放。根据这些 法律,法国出现了镇压高潮,根据不完全统计,判决的政治案件总数达 5000 件。

㈧ 什么叫新保守主义,以及他的发展历史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重要传统之一,通常的含义是指要求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和革新,主张节制政治,以妥协的手段调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利益冲突的理论和思潮。
保守主义的起源:保守主义是20世纪西方最主要的政治思潮之一,保守派的意识形态。70年代以来,随着西欧福利国家运动和美国“伟大社会”运动受挫,中右势力赫然崛起,从70年代末开始保守派先后在英、美、西德等西方工业大国上台执政,在法、意、奥、瑞典等国也有相当进展,形成1848年革命以来最强劲的保守主义运动。其意识形态也因此而迅速扩大影响,成为80年代西方最流行的政治思潮之一。
保守主义在西方社会渊源深远,古希腊的柏拉图、中世纪的阿奎那、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近代的霍布斯等大思想家均有程度不等的保守色彩。但作为一种明确的政治态度,政治哲学和政治运动的保守主义,却迟至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才形成。那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以暴力和恐怖为手段的社会激变,对欧洲以至整个轮蠢桐世界产生了巨大冲击, 并引起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反应。保守主义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首先奠定其思想基础的是英国政论家和议会活动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人民群众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作用,使资产阶级内部的一些保守分子产生了很大的担心和恐惧。伯克于1790年出版了《法国革命感想录》(也译为《法国革命论》),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猛烈的批评,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保守主义观点。这被公认为保守主义诞生的标志。但伯克从未使用过保守主义一词。保守主义来源于法文Conservateur,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保王派创造的。这个术语迅速为其它反对法国革命的政治集团所采纳,美国共和派从1830年开始自命为“保守分子”,英国托利党也于同年得到“保守党”的称号。
伯克认为,人性是无知和容易犯错误的,平等只是一种虚构,社会政治体内必然存在等级差别,这是一种习惯的社会纪律。遵从社会的习惯和传统就是人的本性。法国大革命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不过是一派既无价值又含糊其词的具文。这是其一。其二,伯克认为,同国家相比,个人是渺小和短暂的,而国家或公共生活是腊坦伟大的、永久的;文明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财富。国家是最高财富的化身,一个人只有成为社会成员才能摆脱野蛮,一个人所有的精神财富都来自有组织的社会成员的身份;个人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否则,个人就会成为一帮杂乱无章的逃兵和无赖。其三,伯克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该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民族性格、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习惯等所决定的,是经过若干世纪、若干代人慎重选择的结果,是约定俗成的产物。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习惯和传统。要创造什么新的政体是极其可笑而可悲的。他反对革命和改革,主张审慎的“改善”。他认为,伟大的政治传统一向包含有自身发展的提示,社会政治制度可以改进,但必须遵照人民的习惯,符合历史传统;改进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这种传统,如同修缮房屋一样,要使修缮尽可能地符合房屋的格局。(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1986,pp.670-694)伯克的思想,对后来的保守主义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伯克对法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全面批判,指出自由和法律秩序、伦理准则、个人尊严之间有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抽象的、孤立的自由只会蜕化为少数人的特权而终归毁灭。法国革命恰恰破坏了自由的条件,因此其结局必定是空前的混乱和新的专制。西方思想界对伯克的观点评价各不相同,但公认他对法国革命的前景有惊人的预见力。
伯克未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但阐发了保守主义的一些基本信念,诸如上帝缔造的、以身份和财产不平等为标志的“自然秩序”;“时效”所产生的权益;由无数世代共同创造、体现社会共同利益档坦的“民族”概念;容忍渐进的和保存优秀传统的改良、反对蓄意破坏现存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激变的态度等等。伯克热情赞颂贵族精神,但并不是一个死板的复古主义者。他所维护的是英国社会由来已久的个人自由,他本人就曾属于自由主义的辉格党。因此伯克对西方政治思想有跨时代的深远影响,不仅为早期保守主义奠定了基础,而且依然是许多当代保守党人的精神源泉。

保守主义的演变。自伯克之后,保守主义在19世纪发展为三个不同学派。法国的正统主义,也称拉丁派,属于保守主义的极右翼。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两位法国贵族德·梅斯特尔(Joseph de Maistre l753一1821)和德·波纳德(Louis de Bonald11753—1840)。他们实际上是封建贵族的代表。这一派发挥伯克的神权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指责1789年大革命毁灭精神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无政府状态,并严厉批判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自利倾向。他们要求恢复革命前“黄金时代”的政治制度,即统一的世界性基督教会和绝对王权相结合的封建专制。正统主义在“神圣同盟”统治欧洲的年代盛极一时,但其专制主义立场完全违背历史潮流,同时也与温和派保守党人不合拍,因而自1848年欧洲革命后便渐趋衷落。不过它在后来的法国保守主义传统中仍有一定影响,20世纪20和30年代夏尔·莫腊和莫里斯·巴雷斯领导的“法兰西行动”就是其后继者。
德国的浪漫主义。该称号缘于赞美情感、贬低理智的精神倾向。其成员为一批缺乏科学头脑、憎恶资产阶级并支持贵族和君主制度的知识分子,主要代表有诺瓦利斯(1772—1801)、弗里德里克·冯·施莱格尔(1774—1829)、亚当·穆勒(Adam Muller 1779—1829)、海因里希·冯·特莱奇克(1834—1896)等。此外。英国的萨缪尔·泰勒·柯尔律治(1772—1834)和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同他们也有关联。这派人持一种世俗的、辩证唯心主义的眼光。他们把伯克的思想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将社会历史理解为一个发展过程,其动因在于自然和时间。他们注重传统和历史的连续性,反对社会革命;倡导精神的绝对自由,但是与社会有机体论相结合,主张实现自由的唯一途径是个人应献身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事业,而不是追求个人权益。这种观点最终导致无限度的种族统一和国家权力,因而同样与温和派保守主义有冲突。他们反对理性,主张用人的情感、情绪和激情来体现现实。在政治领导权问题上,他们有一种类似精英论的观点,论证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如诗人、哲学家等)的统治使命。浪漫主义后来成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英国的温和派。其主要代表除伯克外,还有威廉·科贝特(1763—1835)、罗伯特·塞西尔·索尔兹伯里侯爵(R·C·Salisbbry 1830—1903)、亨利·梅因(H·Main 1822—1885)、威廉·莱基(1838—1903)、詹姆斯·斯蒂芬爵士(1829—1894)等。此外,本杰明·孔斯坦(1767—1830)、德·托克维尔(1805—1859)等比较保守的法国自由主义者也与他们有相通之处。这一派的价值观有强烈的贵族主义色彩,但不像前两派那样绝对化,而比较灵活、实际。他们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保守派,主要旗帜为个人自由、法治和议会民主,主张以妥协、温和的手段调解社会冲突。他们厌恶近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民主,却又避免直接对抗,并能采取主动行动竭力将其纳入自己的轨道,防止其走向极端。本杰明·迪斯雷利(1804—1881)领导的“托利党民主”运动就是一个突出例证。英国温和派影响最大、最持久,是早期保守主义的主流。
19世纪的保守主义思潮是一个复杂的思潮,里面既有封建的保守势力的思想,又有资产阶级保守派的思想。这三个学派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它们反对革命、抵制民主改革的基本立场接近一致。每一派在其它国度亦有代表人物,而不少思想家兼备两派、甚至三派特征。各派之间之所以存在显着差别,一是由于各国社会传统不同,如法国的政:冶斗争一向十分激烈,左右两翼没有妥协余地;二是由于各国发展程度不同,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进程落后于英国一个世纪以上,而当时的德国甚至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进入20世纪、尤其是一战后,各国保守主义的差别日益缩小,因为它们的论敌趋于一致:国际上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运动和以意、德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运动;各国国内的左翼和中左翼势力,即有组织的劳工运动和福利国家运动。在保守派看来,这些不同敌手的实质相同:威胁传统个人自由的国家干涉。因此欧美各地的保守主义逐渐联成一体。进入20世纪以来,保守主义的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初到二战前后为第一阶段。此时西方政治秩序正发生迅速而剧烈的变化,保守派遇到明显挫折。他们在思想上的主要表现是对消逝的旧传统的悲叹、对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抵触、对民主运动和革命风潮的恐惧和对强有力的杰出人物即精英人物的强烈呼唤,但没有形成明确的政治纲领。这一时期主要有两派人物:一是精英派和专家治国派。以意大利的莫斯卡(G·Mossca 1858一1941)和帕累托(V·Pareto 1848一1923)为代表的精英派认为,人类社会永远存在有文化教养的杰出人物和愚昧无知的民众。学者、政治家、艺术家和企业的管理人物是杰出人物,而保持精英的素质和领导权是拯救西方的惟一途径。以美国的伯纳姆(J·Burnham 1905—)和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h 1908—)为代表的专家治国派则根据现代工业社会的新变化认为,西方各工业国都进入管理社会,出现了新的管理阶级和作为社会主体的技术专家,他们是社会的真正领导者,议会民主行将灭亡。二是以英国的保守党政治家塞西尔为首的保守主义,塞西尔对伯克的保守主义作了新阐发。
从二战前后到70年代初为第二阶段,此时保守派处境进一步恶化。这一时期,是新自由主义的盛行时期。与此相应,正是新保守主义潜心研究、酝酿和提出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构建理论体系的时期。当代许多新保守主义者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观点、崭露头角的。由于部分欧洲保守分子曾同情、支持甚至参加法西斯运动,保守派在战后声名狼籍,以至于除英国之外的其它欧洲保守主义党派均被迫改换了招牌。与此同时,福利国家运动横扫西方世界,保守派为大势所趋在福利建设方面与申左翼竞争,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哈罗德·麦克米伦(1894—1987)的“中间道路”。这种思想现实可行并有所建树,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却丧失了独立价值。在此期间,美国涌现一批以欧文·克里斯托尔和丹尼尔·贝尔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者”,预示着保守主义的复苏。然而其思想并未完全越出“中间道路”的轨范,因而尚不具备改变政局的力量。
70年代中期以来为第三阶段。随着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西方社会的困境,从70年代后期开始,保守派开始接连赢得选举,而新保守主义思潮也迅速蔓延,成为8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既是对福利国家的挑战,也是对保守主义中间道路的反省,但已不是传统或古典的保守主义,而是吸收部分自由主义成份的保守主义,即把古典自由主义同保守主义结合在一起,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因此,研究西方政治思潮的人们,通常把他们称为自由保守主义。而西方经济学界则多把他们称为新自由主义者。这两者含义的角度不同。这个时期另一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具有深厚自由主义传统的美国取代英国而成为西方保守主义的中心。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F·A·Hayek l899—1992)、弗里德曼(M·Friedman l912—)及诺齐克(Robert Nozick 1938—2002)、布坎南(James M·Buchananlg 1919—)等。
70年代保守主义的崛起、崛起的主要原因及该思潮发展的一般概况可见教材pp.53-57。

保守主义的基本特征。首先,保守主义反映一种守旧拒新的社会心理。着名英国保守主义思想家休·塞西尔说:“谨慎小心的普通人不相信那种未经自己的经验测试、也不知道别人的经验业已测试并发现是令人满意的事情。他宁可选择他所熟悉的、即使不完善的东西,也不选择未经测试的新东西,尽管那种东西可能是很吸引人的。”这种经验主义倾向使保守主义一向贬低理论的作用,因而自身也从未形成严整统一的学说体系。其哲学基础是:承认人的本性是恶的,是有缺陷的,必须通过法律和宗教对这些加以限制,否则,人的邪恶本质就会通过战争、暴力和掠夺等表现出来。故在哲学上,保守主义深受基督教原罪教义的影响,确认人类本性和理智有难以药救的缺陷,社会弊病只可减轻而无法根除。因此保守主义总是怀疑政治活动的功能,反对彻底改造社会的任何企图,特别是未经检验的乌托邦理想。节制政治的观念是它区别于其它政治思潮的分水岭。自由主义虽然也提倡节制政治,其出发点和目标却不同,它所鼓吹的人权、进步和理性等抽象概念都是保守主义不能接受的。
其次,保守主义的社会观是一种“机体论”。在对待社会变革的问题上,保守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有机体,它所依赖的是传统、习惯、法律和秩序;对社会变革必须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它把人类共同体理解为生物一般的有机组织,其中各局部之间、各局部和整体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关系,局部不可离开整体而独立生存。同时,各局部的地位也不同,如大脑和心脏在人体中的作用就超过手足和毛发。这种观念的现实含义是:社会问题是复杂的,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社会的整体或公共利益应高于个人和集团利益,等级和阶级差别乃自然秩序所定,因此所以社会成员均应服从命运、各司其职。所以,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保守主义强调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成为家庭、集体、国家和社会的一部分,才有存在的意义
再次,在政治上,保守主义坚持柏拉图创立的贤人治国原则,宣扬领导权必须交给素质优异的杰出人物,而不是那些善于蛊惑人心的群众领袖。统治权应该是永久性的,不能受频繁的选举活动的干扰和破坏,以确保政治的连续和稳定。保守派一贯强调秩序和法律,维护有利于统一的传统社会纽带如宗教、习俗、伦理、家庭等。由于这个缘故,他们得到“秩序党”的称号,与自由派的称号“进步党”恰成对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守旧拒新的保守态度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愿看到任何形式的剧变,无论急速前进还是大步倒退。因此一般说来,保守和反动不宜简单地等同起来。此外,保守态度也并不意味着其思想内容一成不变。首先,不同时代的社会现状和传统大不一样,如自由放任在19世纪是新生事物,到了20世纪就变为妨碍社会进步的一种消极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反而呼吁国家干预以对抗威胁个人自由的垄断组织,因而当代放任主义者不再属于自由派而属于保守派。其次,西方保守派是有执政能力的强大政治势力,他们出于竞争策略的需要不得不时常变换政纲,以吸引各阶层的广大选民,与自由派和社会党人进行竞争。当代保守主义者甚至高唱改革,当然这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以变求保,以温和改革取代激进改革,或者说对别人的改革进行改革。
以上保守主义的特点只是概而论之,某些保守主义派别和理论家每每表现出更极端的论点和主张,甚至混迹于反动阵营。这是政治思想领域的正常现象,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其它政治思潮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新保守主义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反国家主义”即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他们对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进行了猛烈批评,认为现在的政府已经超载,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让市场经济自己在那里运行。实际上,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阐发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些原则。
新保守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重要影响。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主要国家“福利国家”政策陷入困境,经济出现滞胀,爆发严重的经济萧条,同时,政府机构膨胀,这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这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方式发生了新变化。新保守主义的出现对英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国家纷纷采取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大力推行以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政策为主的一系列政策。其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80年代到90年代获得了新的发展。撒切尔、里根、科尔等都因此而曾经连任。
新保守主义在理论上研究了一些重要问题:如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自由与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力图调节人们收入的差距,得到结果平等,这反过来必然危及机会平等和人们自由竞争的权利,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且会削弱那些机会好的人的状况,使那些辛苫劳作的人去养活那些靠社会福利而生活的人,这也是极不公道的。他们甚至认为,这样也会导致政治上的专制。因为要维护这种不公正的状况,只有靠专制才能做到。所以,国家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从而保证个人在市场中自由竞争和发展。新保守主义从与新自由主义不同的角度研究和处理了国家与个人、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关系。
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说,新自由主义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立场的纠正,强调国家对市场的调节,主张扩大政府的权力,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话,那么,新保守主义的主要特点则在于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的重新论证与复归。在这个意义上说,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区别只有相对的意义。因此,许多人把哈耶克、弗里德曼称为自由主义者。
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思索和解决重大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难兄难弟,都要维护资本主义的长治久安;它们都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国家。它们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故它们在许多问题上吸收、采纳对方的主张十分正常。
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长达几十年的争论中,主要涉及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政策问题,如:如何看待自由市场的竞争和发展?政府要不要干预,如何干预?要不要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尽管它们的观点不同,但本质上又是一致的,都要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使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国有化,实际上是私有制的一种变化而已;无论新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干预,还是新保守主义主张自由竞争,最终都是为了维护个人自由,它们都不可能、也不会完全否认或者抛弃个人自由。这些使它们都可能成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流。

㈨ 拿破仑政权的内政措施及作用

1799年11月9日也就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拿破仑联合西哀耶斯以解除“雅各宾主义”的威胁为借口,派兵取缔了元老会和500人议会,发动政变,并通过一系列国内政策及1800年在意大利战场的二次胜利巩固了政权,直到1802年战争再次爆发,在1800年亚盟条约签订到1802年战端重启的这段时间内,拿破仑的梁搏主要原则是“内安法国,外和欧洲”。而在内政上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其一是逐步建立一个中央相对集中的体制;其二时而联型伍合时而打击保王派和共和派,并与天主教修好。

关于拿破仑上台后的组织体系。在督政府时代,法国的最高层是元老院,500人议会和五个执政组成的政府,构成了整个权力的中心,有独立的法院,而在下面是由省和郡组成的二级机构。在最高层,在政变之后接散了500人员,担任第一执政,并逐步弱化元老院和两个第二执政的权力,逐步把立法和权力收到个人手上;在下面的组织层,逐步上收控制权,并设立军事法院,对地方暴乱,结社进行打击;其三建立强而有力的警察部门,负责对整个法国的系统性监控,并实施某些不可见人的打击;其四清洗军队中反对派,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力度,并着手实施军事荣誉团制度,培养军事贵族阶级。

关于拿破仑对派系力量的处理。在拿破仑时代,最有橡租祥力量的三个群体是保王派(贵族),民主派(大资产阶级和法国革命遗留下来的当权人)和教士,而教士又已经分裂为尊宪派和顽固派。拿破仑以打击偏右的雅各宾派上台,在上台之后对与大革命遗留的人权、平等保持了应有的尊重,他面临所有革命时期领袖需要面临同样的问题,怎么拉拢保守和激进的势力,与所有领袖采取的措施一样,拿破仑同样也是打击最左和最右的势力,但是保持对中间势力的安抚,但是相对而言,拿破仑早期追随民主共和的思想,后期有个人的皇帝欲望,对保守势力的打击要更彻底,特别是在处理甘当公爵之后,但是登基之后受到的右派压力增大,在对共和派的打击上也更有力和残酷。而与教士的和解则是为了保持整个法国的稳定,比较宗教的影响力已经持续一千多年,宗教的分裂远较政治上的分裂要长久和难以弥合得多。

最终拿破仑通过加强组织控制,打击和安抚并用稳定了整个法国的局势,并将整个体系维持到退位。我想在整个国家组织体系中,混乱时期最强有力的部门一个是军队,另外一个是警察部门,最这个部门绝对控制,是实施相对集权控制的基础,而在对这两个体系的控制其一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严格的体系,其二是需要在同级部门中一个相对制衡的力量对比。除此之外,不管如何诟病,控制舆论体系同样也是保持整个集权控制体系能够运转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舆论控制、警察和军队、再加上经济政策领域相对宽松基本上构成开明专制的基本要件。而对国内不同政治势力的斗争,总是在分化,培养对手,打击和安抚并用这些基本的原则中选择一定层度的组合来进行,而政策最终是否成功总还是会涉及力量考察、打击的层面、自有的力量和工具等基本要素的考察,以及行动速度、行动的坚韧性等执行因素的影响。

㈩ 对新保守主义的认识

保守主义是20世纪西方最主要的政治思潮之一,保守派的意识形态。70年代以来,随着西欧福利国家运动和美国“伟大社会”运动受挫,中右势力赫然崛起,从70年代末开始保守派先后在英、美、西德等西方工业大国上台执政,在法、意、奥、瑞典等国也有相当进展,形成1848年革命以来最强劲的保守主义运动。其意识形态也因此而迅速扩大影响,成为80年代西方最流行的政治思潮之一。 保守主义在西方社会渊源深远,古希腊的柏拉图、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近代的霍布斯等大思想家均有程度不等的保守色彩。但作为一种明确的政治态度,政治哲学和政治运动的保守主义,却迟至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才形成。那场以自由、平等、博姿滚爱为旗帜、以暴力和恐怖为手困册兄段的社会激变,对欧洲以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引起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反应。保守主义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首先奠定其思想基础的是英国政论家和议会活动家埃德蒙·伯克(EdmundBurke,1729-1797)。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人民群众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作用,使资产阶级内部的一些保守分子产生了很大的担心和恐惧。伯克于1790年出版了《法国革命感想录》(也译为《法国革命论》),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猛烈的批评,提出了汪袭一套系统的保守主义观点。这被公认为保守主义诞生的标志。但伯克从未使用过保守主义一词。保守主义来源于法文Conservateur,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保王派创造的。这个术语迅速为其它反对法国革命的政治集团所采纳,美国共和派从1830年开始自命为“保守分子”,英国托利党也于同年得到“保守党”的称号。

阅读全文

与法国保王派是哪个王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