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5. 口罩最早出现在哪里作用是什么
历史记载最早的“类口罩物”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起初的使用者是古波斯的拜火教,使用的目的在于:觉得自己是俗人,在神的面前连呼吸都是错,怕俗人污浊的气息玷污了神,于是就用布包住脸,以显示“没脸见神”。
这点让人想起《红楼梦》中某小厮关于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描述:在这两人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出。怕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
可见,古今中外,但凡面对“神”,我们总要先检讨自己的呼吸。如果《红楼梦》中允许日常戴口罩,相信这些小厮们在见到这两位女神时,一定是戴着口罩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古代有没有口罩?
泱泱中华怎么可能没有口罩?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就是我大中国。
大家都知道,皇帝向来以“天子”为口号借以统治民众的。意思是,皇帝不是普通人,他出生是龙种,坐的是龙椅,他就是上天派来统治人间的神的儿子。
按照“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民众认知,神的儿子当然也是神。既然是神,就不是凡人用呼吸玷污的。嗯,特别是神的食物。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这时的口罩材质很贵族,是用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的,充分显示出我中华自古喜欢取之于天地,归之于天地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老鼠引起的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患者死亡率高达100%。这个时候,医生就成了高危行业。
1619年(也就是我国的明朝后期),法国医生“查尔斯”自行研发了一种类似“鸟嘴”的防毒面具,并发放给医生佩戴,于是就出现了“鸟嘴医生”。
“鸟嘴医生”的“鸟嘴”正是欧洲口罩的雏形。鸟嘴里面用棉花填充以过滤细菌和空气。
大家看看这副装扮,病是真的没有治好,倒是真吓坏了小孩子。实际情况是,在当时医学落后,黑死病并没有找到病因的情况下,鸟嘴医生并不能治病,他们只能“问诊”,并且认为理发师最熟悉人体结构,于是,把病人交给理发师治疗,这样自然就会造成黑死病100%的死亡率。
理发店门口经常闪现的红白色转筒,正是因为理发师曾兼职医生而诞生的。久而久之,鸟嘴医生也成了“死神的使者”。
❷ 口罩是谁发明的
口罩是法国的化学家德罗齐尔发明,早期口罩多用于化学实验室。
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自己的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域。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开始建议医护人员使用纱布罩具以防止细菌感染
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口罩可分为空气过滤式口罩和供气式口罩。平面口罩分为:棉布口罩、无纺布口罩、高分子材料口罩、活性炭粉滤芯口罩、活性炭纤维毡垫口罩。
(2)口罩从哪里来法国扩展阅读:
口罩使用注意事项:
口罩应该坚持每天清洗和消毒,不论是纱布口罩还是空气过滤面罩都可以用加热的办法进行消毒。具体做法是:
1、清洗。先用温水和肥皂轻轻地揉搓纱布口罩,碗形面罩可以用软刷蘸洗涤剂轻轻刷净,然后用清水洗干净。请注意,千万不要用力揉搓,因为如果纱布的经纬间隙过大就失去了防阻飞沫的作用。
2、消毒。将洗干净的口罩放在2%的过氧乙酸溶液中浸泡30分钟或在开水里煮20分钟或放在蒸锅里蒸15分钟,然后晾干备用。这种方法适用于纱布口罩和碗形面罩。
3、检查。再次使用前,应该仔细检查口罩和面罩是否仍然完好,对于纱布口罩和面罩都可以采取透光检查法,即拿到灯前照看,看看有没有明显的光点,中间部分与边缘部分透光率是不是一致,如果有疑问就要更换新的。
4、换新。不论怎样,面罩和口罩在清洗3至7次以后一般就要更新,质量特别好的口罩可以清洗10次。活性炭吸附式口罩要注意定期更换活性炭夹层,如果活性炭夹层是不可更换的,用过7至14天就要更换,这种口罩是不能清洗后再重复使用的。
❸ 口罩是谁发明的
口罩是伍连德发明的。
1910年一场震惊世界的瘟疫,从贝加尔湖向南传播到我国东北地区,伍连德被任命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为了防止疫情,他设计了一种用双层纱布制作的口罩,以此阻止细菌的传播,从而快速的阻止了瘟疫的蔓延。
这种在当时被广为应用的口罩,被命名为“伍氏口罩"。凭借着口罩和其他一系列举措,他仅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鼠疫,伍连德从此名扬天下。
注意事项
使用时长
从人的生理结构来看,由于人的鼻腔黏膜血液循环非常旺盛,鼻腔里的通道又很曲折,鼻毛构起一道过滤的“屏障”。
当空气吸入鼻孔时,气流在曲折的通道中形成一股旋涡,使吸入鼻腔的气流得到加温。有人测试表明,在将零下7℃的冷空气经鼻腔吸入肺部时,其气流已被加温至28.8℃,这就非常接近于人体的温度。如果长期戴口罩,会使鼻黏膜变得脆弱,失去了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故不能长期戴口罩。
口罩只能在特殊的环境中戴用,例如在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当然,在野外行走,为抵御风沙和寒冷,或在有空气污染的环境中活动,是需要戴上口罩的,但时间不宜过长。此外,在流感流行季节,去可能存在大量病原菌的公共场所,也该戴上口罩。戴口罩只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方法之一,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❹ 口罩是怎么来的,有何发展史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国。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一直到19世纪口罩才被发明并开始应用于医疗领域。现在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阻挡的也不再只是粉尘或口气,而更被常用于阻挡病菌口罩。
❺ 最早的口罩出现在什么时候口罩又是如果发展到今天的
任谁也不会想到,在平日里压根没多大存在感的口罩,竟然在今年以“C位出道”的方式,第一次受到了那么多人的关注。
可你不会想到的是,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首次出现了和口罩防护作用类似的“口罩”,但在那个时候的类口罩物可不是用在医学防护上的。
今天就来简单谈谈口罩,作为人类重要防护用品的发展历程。
1,高贵的“口罩”公元前六世纪时,波斯的拜火教的教义里规定着世俗的气息是混浊不洁的,因此在举办重大的宗教以及祭祀活动时,教士往往需要用布块包着面部才能参加。
这也应该是人类史上最早出现的“口罩”。
不过这个时代的“口罩”,和后世的防护作用是八杆子都打不着,更多的还是一种代表着身份高低的象征,往往只有贵族、教士才有资格使用。
而除此外,在中国元朝时也有类似的“口罩”出现过。
在元朝皇帝进餐的时候,所有需要接触到菜肴的侍应以及大厨都需要在口鼻处蒙上一种黄金线和蚕丝织成的丝巾,这是为了避免侍应呼出来的气息污染到菜肴,这应该也是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口罩雏形。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个时代的所谓“口罩”虽然也有着防护的作用,不过并非是用于医学用途,更多的还是一种权贵阶级的身份象征,代表着和普通人身份差异的象征。
2,鸟嘴医生的面具中世纪的欧洲黑死病盛行时期,许多直接和病人有过接触的医生,被感染上鼠疫的概率极其大,这也就导致了和鼠疫作战的医生不断减少,敢前往疫区行医的医生,早已被判了死刑。
再这样下去可不行啊,毕竟中世纪懂点医学知识的人可没有多少,而这个时候鸟嘴面具就这样诞生了。
1619年,法国皇帝路易十三的御医Charles de Lorme为了减少医生感染的概率,发明了一套防传染的医生服装。
这套“鸟嘴套装”的作用其实很多:口鼻处用皮做成尖尖的鸟嘴形状,里面塞满了各种香料和药材乃至香水,当时医生认为这能有效的阻隔带有病毒的空气;而眼睛处往往配有红色的玻璃,这能避免患者的体液触碰到眼球部分;而高大的礼帽则能避免和鼠疫患者接触过近,长袍和披肩往往是用皮革制成,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并且医生往往不会用手直接接触病人,而是用手上的长棍进行检查。
就算到了现代,仍然有部分地区在面对疫情的时候采用了这种“伍氏口罩”,伍连德医生绝对是中国现代医生的一个伟人,他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建立。
从公元前六世纪的纱巾发展至今,现代口罩已经有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如美国的KN标准以及欧洲的EN标准,但不管是哪种标准的口罩,都算得上是人类史上最重大的发明之一。
❻ 口罩的由来和历史
COVID-19 冠状病毒疫情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是口罩。它是如何成为 21 世纪最重要的医护保健设备的?人们很早就用简易的口罩去遮住脸部。1720 年的马赛爆发了鼠疫,当时的绘画就显示人们用布围住脸去处理尸体,虽然鼠疫主要是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叮咬传播。此时还没有细菌病毒之类的概念,人们以为瘟疫是腐化的空气。这种理论促使一种臭名昭着的口罩设计。17 世纪的医生会戴着形似鸟嘴的口罩,其边缘的孔腔内装有香料,人们认为这可以帮助避开瘟疫的气味。现代生物学的出现使得腐化空气的瘟疫
理论逐渐消失。医生从 1897 年开始佩戴外科口罩。口罩还没有设计去过滤空气中的病毒或病菌颗粒。而这也并非是今天的外科口罩的设计重点。医生佩戴外科口罩主要是为了防止手术过程中喷嚏或咳嗽产生的飞沫落在患者的伤口上。1910 年的秋天,满洲爆发了鼠疫。这种瘟疫的死亡率高达 100%,感染者会在 24 到 48 小时内死亡。中国和俄罗斯展开了科学军备竞赛,想要寻找瘟疫根源并阻止其扩散。清政府聘请了名叫伍连德的医生领导这项工作,伍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榔屿,在剑桥学医,还很年轻,也没什么名气。在对一名受害者进行尸检之后,伍确定瘟疫并非是通过跳蚤传播,而是通过空气。他随后扩大了当时的外科口罩的使用,对其进行了改良,使其能更牢固的包住脸部。他的发明是一项突破,但部分同行对此持怀疑态度。一名法国医生对瘟疫通过空气传播的说法不以为然,他没有戴口罩去了处理瘟疫的医院,2 天后他就死于瘟疫。伍的口罩迅速流行起来。1918 年的西班牙流感疫情伍 的口罩已是众所周知。今天流行的 N95 口罩是其的派生物。
❼ 口罩的发明来源于谁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国。
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生活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自己的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
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域。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开始建议医护人员使用纱布罩具以防止细菌感染
20世纪初,口罩首次成为大众生活的必备品。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夺走了大约五千万人的性命,普通人群被要求用口罩抵御病毒。
20世纪中后期,口罩的大规模使用次数明显频繁。载入史册的历次大流感中口罩在预防和阻断病菌传播方面数次扮演着重要角色。
1897年3月,德国人美得奇介绍给大家一种用纱布包口鼻以防止细菌侵入的方法。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衣领上,使用时翻过来罩住口鼻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极不方便。后来又有人想出用带子系在耳朵上的方法,这就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口罩。
1910年,中国哈尔滨爆发东北鼠疫,时任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医生发明了“伍氏口罩”。
2003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一场“非典”几乎令口罩一度脱销,各大药店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争相抢购口罩。
2009年,在继2004年的“禽流感”之后,“甲型H1N1流感”让口罩大军再一次出现在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镜头前。
2013年PM2.5空气危害概念的出现,引发公众对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视,使得口罩等防护用品在雾霾天气期间甚为畅销。
2020年2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0余名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利用医用包装无纺布、器械用吸水纸、N95熔喷过滤布等材料动手制作口罩。
2021年1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在出口的主要防疫物资中,中国口罩出口2242亿只,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个人提供了近40只口罩。
质量监管:
2021年2月11日消息。为保障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节,春节前夕,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家药监局四部门联合发文,对深入推进口罩质量监管进行了再部署、再加强,要求各地坚持监管和服务并重,强化生产源头控制,注重流通领域监督检查,对制售假冒伪劣口罩等违法行为露头就打,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强口罩质量帮扶,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促进口罩质量提升。
四部门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为人民群众提供防疫用品安全保障,服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分类:
适合不同场景(2张)
N系列:防护非油性悬浮颗粒无时限
R系列:防护非油性悬浮颗粒及汗油性悬浮颗粒时限八小时
P系列:防护非油性悬浮颗粒及汗油性悬浮颗粒无时限
有些颗粒物的载体是有油性时,而这些物质附在静电无纺布上会降低电性,使细小粉尘穿透,因此对于防含油气溶胶的滤料要经过特殊的静电处理,以达到防细小粉尘的目的。所以每系列又划分出了3个水平:95%、99%、99.97%(即简称为95、99、100),所以共有9小类滤料。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