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战中,法国投降纳粹德国后,法国的海外殖民地是什么状态
法国投降后,他们的殖民地的状态主要还是看他们处在哪方的势力范围内。毕竟法国的殖民地有很多,法国投降了,管不了这么远了,这些殖民地就只有选择见机行事了。
还有一种就是直接被同盟国和轴心国攻占了,被迫加入其他国家。法国被德国投降占领后,英国直接就占领了法国在中东地区的叙利亚和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德国选择突尼斯给占领了。在遥远的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则是被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日本所占领。
B. 一战中意大利的倒戈事件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
5月23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在向奥匈帝国宣战后加入协约国。
一战时,意大利是在战争爆发后快一年的1915年4月,在和协约国签订了《伦敦条约》后才对奥匈帝国宣战的。而它出于对德国的惧怕,直到1916年8月28日才敢对德宣战。
意大利战线在一战明显是一个次要战场。一方面是阿尔卑斯山脉造成的战场恶劣,另一方面就是意大利军队的拙劣。在沙俄面前完全是一副鱼腩表现的奥匈帝国犹如杂烩汤的军队,在面对意大利军队时,立刻变成了一把切削意大利奶酪的锋利餐刀。奥匈帝国军队中对俄罗斯人饱含民族情谊的斯拉夫人在面对意大利人也一下犹如凶神附体,无往而不胜。
1916年刚参战时,意大利全国军队总数为87万,到了1918年初,意大利损失军队总量已经达到76万。其中被俘就是30多万,逃兵17万。后来如果不是协约国方面派来英国第10军,法国的2个师,美国的第83师。意大利无疑在1917年底就要垮台投降了。
说意大利倒戈能够加速一战的结束进程?我可以用一个历史桥段来回答这句话.
当意大利背盟投入协约国的消息传到柏林时,威廉二世召见鲁登道夫,告诉了他这个消息。鲁登道夫如释重负。他说他以为传来的是意大利加入中欧同盟对协约国作战的噩耗呢。他说:“陛下。如果意大利加入我们。我需要你给我80个师去保护它。但是如果它敢于与我们作战的话,我只需要你给我40个师就能彻底打败它。”
C. 法国民众为什么在首都抗议
众所周知,疫情正在反弹,不少西方国家都选择再次封禁。马克龙选择解封,法国多个城市举行抗议游行,表达对马克龙的不满,甚至还有很多法国民众当街烧毁汽车,与警察在街头激烈对峙。在法国民众投掷石块的情况下,法国警察用催泪瓦斯等武器迅速还击,据统计,单在法国巴黎参加游行的法国人就有4.6万人之多,场面一度变得非常混乱。
虽说特朗普的任期已经严重不足,甚至没法续约,但不愿意被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抛弃的特朗普在最后阶段竭尽全力地想给他们添堵。既然特朗普都要离开这个位置了,想方设法地给这些自己敌对国家添堵也不免是一个快意的好事。
D. 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的法国大革命
在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福克斯对此表示欢迎,并将之解读成欧洲大陆模仿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回应当年7月14日于巴黎发生的攻占巴士底狱事件时,福克斯更曾形容“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件,在世上前所未有,多么美妙!”在1791年4月,福克斯复在下院发言,表示“仰慕法国的新宪法,而整个看来,更是自由最了不起和辉煌的标记……”然而,福克斯却对一些辉格党老党友的论调感到意外,其中埃德蒙·伯克曾在其着作《法国大革命反思》中评论,担心当地革命是一场反对传统与正当权威的暴力叛乱,并由一些脱离现实的乌托邦思想及抽象概念所诱发,最终有可能会演变成无政府状态,甚陵仔散而是独裁政权。福克斯看过该书后,直言内容“层次拙劣”及“支持托利党观点”,但为了顾全与伯克的友谊而没有再加以批评,相反,一些更激进的辉格党人如理查·布林斯里·谢里敦却因此与伯克决裂。
漫画中的福克斯举起斧头,模仿法国大革命,准备将乔治三世斩头。尽管政治形势不稳,这时福克斯转移他的视线,提出要求废除不公平的《测验法案》及《公司法案》,以停止剥削英格兰非国教徒(English Dissenters)的自由。在1790年3月2日,他在下院发表了一篇长而具说服力的演说,对宗教迫害加以抨击,但皮特却以维护圣公会及社会秩序为理由,反对废除有关法案。至于伯克却因为对法国的激进起义仍犹有余悸,所以在辩论中支持皮特一方,并将非国教徒(Nonconformists)形容为信奉“持危险和搞派别原则的人”。福克斯对伯克的取态颇感失望,并回应指他“奇怪地遗弃旧日所持的原则……将自己填满不幸和羞耻……”最终福克斯的动议以105票对294票遭到否决。未几,福克斯成功地支持《1791年罗马天主教解脱法案》通过,扩大了英国天主教徒的权利。
埃德蒙·伯克曾是福克斯在议会的盟友。踏入1791年,西班牙及俄罗斯对英国的威胁开始与日俱增,比法国大革命的威胁还要迫切。面对这种局势,福克斯反对皮特政府在英、西努特卡湾争端(Nootka Sound Crisis)以及俄罗斯占领奥斯曼帝国位于黑海的鄂察奇乌(Ochakiv)港口一事上所持的好战立场。相反,他促成两件争端和平解决,并因此深得叶卡捷琳娜大帝的赏识。叶卡捷琳娜还下令打造一尊福克斯的半身像,放到西塞罗及狄摩西尼象之间,成为她其中一件藏品。在4月18日,福克斯又联同威廉·威伯大众、皮特及伯克等人,在下院支持废除奴隶贸易,但尽管他们慷慨陈词,反对废奴的票数仍然要多75票,使动议被否决。
无可奈何的是,福克斯与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立场迥异,最终促成两人关系决裂。在1791年5月6日,正当下院讨论有关加拿大政府的草案时,伯克戏剧性地从座位站起,并走向议会另一方,坐到皮特的旁边。虽然伯克的倒戈获得一些保守辉格党员追随,但他与福克斯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友谊却从此决裂,而且从没有修复过来。一直到1797年临终前,伯克仍向妻子表示拒见福克斯,也不愿与他修好。
“皮特恐怖统治”虽然法国大革命后来演成战争,继而变成镇压及恐怖统治,但福克斯仍继续为革命辩护。在1792年以后,法国的发展令福克斯多少感到沮丧,他在巴黎的不少朋友如比隆公爵(Duc de Biron)更相继被送上断头台,可是福克斯始终坚信旧时的君主专制政体对自由构成更大的威胁,强调革命是两害取其轻的决定,并再三批评昔日专制君戚中主对革命的镇压。他辩称,路易十六与贵族一同妄用《1791年宪法》,才会招致他们不幸的下场;至于欧陆贵主专制国家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他亦认为会激化法国国内出现深切的全国危机,迫使政府绝望地采用血腥手段作出回应。当福克斯后来尺氏知悉皮特与乔治三世双双决定加入反法同盟后,他没有感到惊讶,但就对他们加以责难,并批评两人在旷日持久的法国大革命战争中大洒金钱,劳民伤财。他在1795年一封致侄儿霍兰勋爵的书信中写到:
福克斯在漫画化身毒蛇撒旦,引诱约翰牛吃掉自由之树的腐烂果实。“ 和平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以至是全世界的愿望,唯独大不列颠却在加以阻挠。大不列颠并不是为了任何荣耀或利益,而是仅仅担心一个伟大及强大的共和国,会成为现代世界的楷模。”
不过颇讽刺的是,正当福克斯在英国被不少人谴责为雅各宾党的叛徒时,在英伦海峡的另一方,法国人在1798年也制定一份英国人放逐名单,好让法国他日攻占英伦后,将一些英国的眼中钉流放,而福克斯亦榜上有名。根据名单所述,福克斯其实是一个“虚假的爱国者;经常在演讲中侮辱法国人民,当中尤以1786年间为甚。”而根据一位传记作家解释到,这是因为福克斯从不会忠心于国家、民族,他只会对海内外与自己抱相同理念的人表示忠诚。不过,福克斯的激进立场很快就令他不少支持者感到过分极端,在1794年7月以后,他的不少辉格党老党友如波特兰公爵、菲茨威廉伯爵和卡莱尔伯爵等等也因为惧怕法国大革命,而相继离开福克斯,转投皮特的阵营。对于他们转投阵营,福克斯曾表示难以想象他们会这样“羞辱”自己。然而,失去了他们的支持以后,福克斯在国会的势力不断缩减,在下院只剩下大约50名支持者,难以有效与皮特政府抗衡。
虽然如此,福克斯依旧在1790年代坚持挑战皮特政府所制定一系列高压的战时立法工作。在这个被坊间颇夸张地称为“皮特恐怖统治”(Pitt's Terror)的时期中,福克斯唯一的成功是在1792年促使国会通过《诽谤法案》,有关法案扩大了陪审团的权力,使陪审团除了可决定疑犯是否有罪外,还重新从法官手上获得权力,去决定诽谤是否属实。历史学家E·P·汤普森(E. P. Thompson,1924年-1993年)曾就此赞扬福克斯,形容他“为平民百姓作出伟大贡献,使法案在舆论转而支持高压的前夕及时通过”。可是,法案虽然在5月21日获国会通过,但政府在同日却发出一项皇家公告明令禁止公众撰写煽动性文章,而在此后的两年时间中,政府更就多宗诽谤案提出诉讼,案件数量比随后数年的诽谤案总和还要多。
皮特(站立者)在下院主导辩论的情形。在1793年12月13日,福克斯在下院致谢动议辩论中对英王致辞作出回应及批评,但英王致辞以290票对50票获大比数通过。此后,福克斯又对多项战时政策大表反对,其中包括反对让黑森雇佣兵(Hessian troops)驻防英伦,反对聘用法国前朝的保皇党人士到英军服务,以及坚决反对皮特在1794年中止人身保护令,但最后都无功而还。面对这种情况,他曾就此在下院愤然批评到:
“ 我们没有征服恐惧,但却征服了宪法。”
在1795年,乔治三世的马车在马路上被人袭击,皮特遂借机通过两条不受欢迎的法案。第一条是《1795年煽动性集会法案》,内容禁止50人以上的集会在未经申请下进行;至于另一条是《叛国性行为法案》,内容大大扩阔了叛国的法律诠释,其中对宪法作任何形式的抨击都可被处以流放七年。为阻止有关法案的通过,福克斯曾在下院发言不下十次。他宣称按照有关法案的原则,皮特在1785年曾建议改革国会,那么他在十年前也应被流放。福克斯指出,“最有效维持宪法的安全方法,是让人民对国会本身持续及严谨地保持警觉。因此,集会聚众去讨论公众事务不单只是合法,而且是值得赞赏。”此外他还向下院警告:
“ 如果你压下谏言及扼杀批评,你将再没有选择,换来的只会是武力、暴力。”
虽然国会最后通过了两条法案,但福克斯却在事件中获得大量支持。国内亦有民众发起不少请愿运动声援福克斯,在1795年11月16日,福克斯更在一个有两、三万人的集会就两条法案发言,一时间大受支持。不过,这些支持始终没法扭转政府的高压政策,没多久以后,福克斯党人甚至不再对下议院抱有寄望,并开始抨击这个由皮特主导的议会欠代表性。
E. 什么是法国七月革命
19世纪法国的七月革命这是法国发生的又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人描述过:人民群众在这次革命中表现出如此勇敢、忠诚、宽厚、慷慨……许多穷人几乎没有衣服,汗流浃背,灰垢满身,缺少饮水而口干舌燥,饥饿使他们精疲力尽,他们拒绝给他们的钱,只接受一点浸酒的面包和水,休息片刻后,补充好弹药又去参加战斗。那些中立的旁观者向他们通报危险,毫不犹豫地救护伤员……普希金、莱蒙托夫和别林斯基都曾赞扬法国人民的这场伟大斗争。
革命在1830年7月27日至29日三天内进行,也称为“光荣的三天”。
1829年9月,查理十世任命忠于波旁复辟王朝的波黎尼亚克亲王组阁。波黎尼亚克是逃亡贵族,其父母与波旁王朝有密切的关系。其他内阁大臣也都是极端派王党分子。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仇恨这些封建专制制度的残余,对查理十世的倒行逆施进行政治斗争和舆论抨击。
1830年7月25日,查理十世签署了四项敕命,上面规定取缔报纸、期刊等出版自由。凡在20个印张以上的印刷品,都须得到国王或各省省长颁发的许可证方能发行,印刷设备要受到监督保管。敕令还规定了新的选举办法。这些关于取缔报刊自由发行,实行严格审查制度的规定,扼住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舆论喉舌,危害了发行业工厂主和工人的利益,剥夺了商业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四项敕令立即引起了资产阶级、学生、工人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了七月革命的导火线。
7月26日,工人、小手工业者、学生在巴黎的许多地方举行集会,与军警发生小规模冲突。
资产阶级也行动了起来,很快形成了两个政治集会的中心。一个在大银行家拉菲特和卡兹米尔?贝里叶家中,一个在资产阶级着名报纸——《国民报》编辑部。他们最后联合起来,一致推选《国民报》主编梯也尔起草针对波黎尼亚克内阁的抗议书。
7月27日上午,王家军队司令马尔蒙元帅遵照查理十世的旨意,命令军警封闭了进步报刊《国民报》、《时代报》。一些印刷工厂、店铺被迫关闭。许多被解雇的工人首先走上街头示威抗议,学生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们高呼口号:“打倒敕令!宪章万岁!”“打倒大臣!”下午,军警前去驱散在巴黎歌剧院附近集会的人群,人民群众则以石头相迎。在与军警的冲突中,一名群众被打死,三人受伤。顷刻间,四面响起了“复仇!”“拿起武器!”的口号。人民群众的集会示威逐渐变为武装起义。
随后,巴黎许多地区也发生了起义,愤怒的群众打死了一名军警。
起义越来越激烈,巴黎也越来越混乱,又有群众在冲突中丧生。人民更加愤怒了。
7月28日清晨,巴黎人民开始毁街道,筑街垒。他们将各处波旁王朝复辟的标记一律砸烂,插上激奋人心的法国大革命的三色旗,准备战斗。军火商人慷慨提供武器,退役军人也参加了行动。人民向前来镇压的军队投掷石块,士兵多有死伤。
面对这种形势,查理十世的将军们也终于认识到:“这不再是骚乱了,而是革命!”他们请求国王采取和平措施,阻止事态的继续蔓延。
然而,查理十世在波黎尼亚克内阁的怂恿下发布了《巴黎处于戒严状态》的命令,以武力镇压人民起义,企图以军事胜利保证政治上的胜利。可是巴黎人民反抗的烈火是扑不灭的。在人民群众的英勇抵抗下,军队受到了阻击,为他们的行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武装起义者占领了市政厅,继续构筑和加固街垒。8万多起义人民对国民自卫军的全面进攻很快打响了。他们不顾国王军队的疯狂射击,向国民自卫军主力驻守的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顽强靠近。他们的英勇行动不断取得胜利,也震慑了敌胆。无法镇静迎击的军队士兵有的接受劝降,有的逃出军队。沙里将军更是不知所措,他听错了命令,本来国王命他集中兵力顽抗,他却把士兵撤到卢浮宫的院里集合。于是,国民自卫军如大堤崩溃,起义者顷刻间涌进卢浮宫,士兵们逃往临近的杜伊勒里宫。军队的抵抗已无济于事,他们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7月29日下午,在人民起义胜利的形势下,资产阶级议员们采取了篡夺革命果实的行动。30个议员在拉菲特家开会,决定成立临时政府,行使政权。
在起义由开始到胜利结束的过程中,查理十世的态度也在发生着转变。7月26日起义开始时,查理十世非常傲慢,这天,他很早就出去狩猎,晚间才回宫。他的将军两次向他递送战报,警告其王位已受威胁,人民无法阻挡,请求议和。而查理十世的回答却是宣布巴黎戒严,斥责将军失职。当资产阶级代表前来议和时,查理十世认为代表们是来乞求和平,则继续以武力相要挟,他还说:“发布戒严令是宪章赋予国王的职责。”当得知一部分国民自卫军由于同情人民与人民联欢时,他叫嚷,如果这样,“就向军队开枪”。
7月29日,国民自卫军溃败、倒戈的消息传来,查理十世呆若木鸡。他不停地重复念着在法国大革命中被人民推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的名字。稍稍镇定后,他召集内阁开会商量对策,以图顽抗。为了保住王位,他决定撤消正在指挥军队作战的将军的职位,解散本与他沆瀣一气的内阁,但用这些做法来缓和人民的愤怒情绪已经不可能了。当查理十世的代表宣布国王决定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议员的回答是:“革命已经开始,必须使它完成,必须以一个更为自由的王朝取代一个过时的、不可救药的王朝。查理十世不能再回到巴黎人民血染的巴黎。”
7月30日,梯也尔、米涅及一些报刊撰稿人起草声明,拥护奥尔良公爵执政。7月31日,众议院开会欢迎奥尔良公爵。8月1日,查理十世迫不得已任命奥尔良公爵为摄政王。8月2日,查理十世退位,逃往英国。8月9日,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浦正式登上王位,从此开始了七月王朝统治时期。
七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这场革命粉碎了在法国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的梦想,沉重地打击了“神圣同盟”的反动体系,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民主改革和民族解放运动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F. 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很强
很强,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保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G. 关于内阁制,议会制的一些问题
啊,您的题目真长,我一个一个回答吧:
1、议会当然是通过选民选举议员产生的。至于选举方式,有大选区制和小选区制两种(当然细分不止两种)。大选区制就是一个选区可以选两名以上的议员,而小选区制就是一个选区只有一个人当选。一般认为,大选区制有利于小党,而小选区制有利于大党。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都采用小选区制,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国家都是两党制。
2、执政党是由议会来决定的。如果一个党派能够在议会中占有大多数,因为首相或总理由议会选举产生,那么议员肯定会推选自己党派的领袖当首相,所以谁在议会占有更多席位,就可以拥有更多议员投票支持。如果一个党没办法取得绝对多数,那就要和别的党派来谈判,以争取多数的议员来支持自己当首相。一般来说,得票最多的政党要完成这个工作当然最容易,因为他要寻求的其他党派的票数最少。但是,这不是绝对的。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曾经有过得票第二的政党被女王挑选组阁的,所以,习惯上首相所在政党为执政党,但不是在选举中得票第一就必然成为执政党。
3、内阁组建的唯一要求,就是能够获得议会通过。怎样才能够获得议会通过,就是一门学问。如果自己能够获得大多数议席,而且其他党派实力和自己有一段距离,那就毫无悬念了,执政党当然可以一党独大。毕竟这是选民用选票决定的结果,所以可以认为是选民要求执政党一党独大的。当然,这种政治理论本身也有问题,但是目前通行的理论都裂拦森是如此。比如一个党获得30%的选票,可能表示选民要求该政党在内阁有30%的发言权,但是如果执政党获得了70%的选票,那就意味着这个在野党没有任何发言权,所以这个理论和选民的实际意愿是有差异的。
4、倒阁,如果一个政党拥有过半数的话,基本上不可能,除非他的党员倒戈。但是,这个情况在议会制国家比较少见,因为大多数议会制国家,没有党派的话很难当选议员的。如果执政党没有过半数,那就靠执政盟友倒戈了。这种情况就很常见。如果一个政党拥有过半数,而政党的领袖是内阁首脑,身兼党政领袖,自然不会由议会控制内阁,而是反过来,由内阁控制议会。各国政党,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有类似于英国政党中的党鞭一职,专门负责党内议员的纪律的,如果议员胆敢在重要议案上不支持内阁,那就要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除非他有实力被其他政党支持或者自主政党,那么这个议员的政肆亩治生命就完了。另一方面,党派太多,没有一个有力的执政党,也会造成执政联盟以种种要求来要挟内阁,一旦不如愿就退出内阁来威胁政府。以色列就面临这种局面。所以,一党独大的确会阻碍衡猜民主,党派太小也确实会阻碍政治推进,这是议会制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