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贞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她有什么的历史背景
被法国人民千古传颂的奥尔良姑娘———圣女贞德 : 一四二九年五月的某一清晨,在奥尔良城外英军建筑的堡垒之前,出现了一支法国军队。身先土卒者系一位高举圣旗的少女。大旗上画着最后的审判和百合花。少女腰悬长约一公尺的宝剑,身穿银白色的铠甲,头上无盔,长发随风飘荡。 奥尔良城,位于巴黎西南110公里,系法国中部的城市,罗亚尔河流经南侧,河宽约三百公尺。自古即为商业繁盛的城市。远在罗马凯撤时代,已有不少罗马商人定居于此,与当地居民发生争执,以今日的九万人口来加以推测,十五世纪时人口约近二万。 当时的法国,以罗亚尔河为界,其北侧绝大部分领域不含不列塔尼,都在英国及其盟友布根第党的控制之下。英方并且宣称英王身兼法王。法国皇太子被迫离开巴黎,颠沛流离于奥尔良以南的布尔兹(Bourges)城和罗亚尔河畔的小城市。 英军包围奥尔良城,自一四二八年十月至一四二九年五月长达七个月之久。索尔斯巴利伯爵统率四千名弓箭手和一千名骑土等五千人马(依据另一传说只有四千)。奥尔良市民亦不分老弱妇孺,同心协力。英军统帅索尔斯巴利伯爵,于开战二周后即阵亡,然而英军迅即派遣统帅,奥尔良市民虽骁勇善战,亦无力扭转大局 英军在奥城外围的十个据点,建筑各型大小攻城的堡垒。尤其在正对罗亚尔河的南门上所兴建的桥头堡,称为了望台,极其坚固。它长宽约各三十公尺的小规模建筑物,既高且厚的石壁建筑,四周并设有战壕和城墙。 奥尔良的存亡,在战略上有决定性的地位。此城一旦沦陷,皇太子的“首府”布尔兹将危在旦夕。罗亚尔河沿岸以外的都市,也将会遭受一举击溃的命运。果真如此,则法国必定沦人英人手中,皇太子也只有流亡苏格兰,别无选择。 身为皇太子者,此时不得下孤注一掷,决一胜负。然而皇太子缺乏魄力,在宫廷内亦缺乏承担此一重任的人物。长期的围困使奥尔良粮食告罄,市民饥饿难耐。 贞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农家少女,整天牧羊,连最简单的字母都不认识。但是,国家的危急和各地人民保卫祖国的消息使这个偏远农村的小姑娘异常激动,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拯救多难的祖国。1429年初,贞德17岁时,英军围困了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这是法国南北交通的战略重镇,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消息传来,贞德感到这正是自己为祖国献身的时刻。她一再请求父母和叔叔带她去见当地的法军队长。叔叔为她的热诚所感动,带她到了军官面前。 “你这个小姑娘,连怎样戴头盔都不知道,怎么能上战场呢?”军官问她。“我有决心和勇气,我能学会战斗。”贞德以坚定的口气回答。 “你一个人怎么和英国军队作战呢?” “我有祖国和人民,还有国王。我要先解救奥尔良城,然后让国王正式加冕。” 贞德的话使军官大吃一惊。他派7名士兵陪她去见国王。国王查理七世被贞德坚不可摧的意志感动,同意让她带一支三四千人的军队去解救奥尔良城。 贞德的武器只有一把剑和一面旗帜。在战斗中,她总是高举旗帜,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她和她的旗帜在哪里出现,法国士兵就奋不顾身地跟上去。经过无数次战斗,贞德和她的部队来到了奥尔良城下。守城的法军却不肯开城迎接,他们不相信贞德这个女孩子能带兵打败英军,有人甚至认为她是妖怪巫女。贞德也不申辩,她巡视一周,看到城的另一边还有一座最坚固的英军堡垒,便指挥法军攻击敌堡。她首先跃过深壕,架起梯子爬上城堡,但摔了下来。不一会儿,她高举战旗又冲了上去。守城的官兵亲眼看到这一切,大为感动,立即开门出击。被英军围困长达209天的奥尔良解围了。捷报传开,整个法国一片欢腾。 奥尔良城门各教堂钟声齐鸣,祝贺胜利。 贞德继续攻占东南的城堡,五月七日攻击南门正面的特雷尔城堡。在此战役中,贞德肩膀中矢,然而仍不退缩,一马当先,攀登城墙,一日之内即攻下此一固若金汤的堡垒。 横跨奥尔良及其以南,亦即皇太子一党所拥地区的道路,经此一战为之畅通。八日后,英军弃城,向北转进,于是少女贞德创下历史上的奇迹。 此后,遂指定奥尔良城解围之日(五月八日)为圣女贞德纪念日。在法国各教堂的一隅,都树有圣女贞德的塑像,每逢祭日,圣像之前灯火通明。巴黎罗浮宫外侧,亦有一座金色的贞德马上英姿的巨像,周围不时塞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奉献的花圈,充分显示法国人对一代英雄的景仰。 一九二〇年,天主教宣布将贞德列为圣女。奥尔良市自十五世纪以来,年年庆祝五月八日解放日。纪念日当天,在花车上安置圣女贞德塑像,游行市区。此种庆祝活动甚至在大革命时期依然如期举行。
❷ 贞德资料
圣女贞德(法语: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的圣徒。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
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米迦勒、圣玛嘉烈和圣凯瑟琳,从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国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并带兵多次打败英国的侵略者,更促成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为英国人以重金购去,由英国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当众处死。她17岁时便成为了闻名法国的女英雄,但在3年后的20岁便遭处死。20年后英国人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之后并于1920年5月16日由教宗本笃十五世封圣。
贞德死后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拿破仑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科夫斯基、吐温、萧伯纳和布莱希特都创作了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直到今天。
背景
在圣女贞德崭露头角前的法国,是法国历史上最阴暗的一段时期,长期的战争让法国人民遭受了大量苦难。法国北边的一大片领土被英国军队所占据,而且这些地区很可能就要被以“第二王国”的名义永久成为英国领土了。当时的法国国王为查理六世,查理六世大约在贞德出生的那年发疯了,导致他完全无法处理政事。国王的两个亲戚,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与奥尔良公爵路易,经常为了摄政的权力与王室成员的监护权而争吵不休。而当伊莎贝拉王后(Isabeau of Bavaria)的婚外情绯闻传出后两派的斗争急剧升高,各自开始绑架王室的成员,斗争在1407年达到最高潮,无畏的约翰策划刺杀了路易公爵。这两人的支持者各自被称为勃艮第派(约翰)与阿马尼亚克派(路易)。
贞德崭露头角前的法国。两小圆点分别代表了当时被英国人和勃艮第人所占据的巴黎,和在它东北方的兰斯。英国的国王亨利五世借着这场政争的混乱入侵法国,在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中获得戏剧性的胜利,并接着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城镇。[1]未来的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在他4个年长的哥哥都去世后,于14岁时承担起了王储的头衔。[2]他第一项重大的行动是于1419年和无畏的约翰缔结和平协议,但这次谈判却变成一场大灾难,查理事先保证会保护约翰的安全,但在谈判中约翰却被阿马尼亚克派刺杀了。继任勃艮第公爵的是菲利普三世于是改与英国结盟,大片的法国领土都被英国和勃艮第人占领了。[3]
1420年,伊莎贝拉王后签下了特鲁瓦条约(Treaty of Troyes),条约中承认了由英国的亨利五世和他的继承人来继承法国王室,这等于剥夺了王储查理的继承权。条约还引起了关于王储其实是王后与奥尔良公爵的私生子、而不是国王查理所亲生的揣测。[4]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于1422年在2个月内相继去世,留下了一个婴儿—亨利六世,在名义上成为了英法两国共同的国王,由亨利五世的弟弟贝德福公爵(Bedford)摄政。
到了1429年,几乎法国的整个北部,以及西南方的一部分,都在外国的控制下。英国占领了巴黎,而勃艮第人则占有兰斯。兰斯的重要性在于,它一直是法国国王进行加冕典礼和祝圣仪式的传统地点,尤其是这时主张拥有王位的法国王室成员都还没有进行过加冕。英国这时展开了对奥尔良的攻势,奥尔良处在卢瓦尔河(Loire River)上,它成为了最后一个能阻挡英军长驱直入剩余法国领土的战略要地。法兰西民族的存亡面临了空前危机,依据现代历史学家的说法“整个王国的命运都系在奥尔良上了”[5]。但当时却没有多少人对奥尔良的未来感到乐观。[6]
生涯
[编辑]
童年
贞德的出生地,现在成了博物馆。村庄的教堂就在右边几棵树的后面,当时贞德经常前去进行祷告。贞德出生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和洛林大区边界一个叫做栋雷米的农村,父亲为雅克·达克(Jacques d'Arc),母亲为伊莎贝拉·达克(Isabelle Romée)。[7]她的双亲拥有大约50英亩的土地,并经营一座农场,同时她的父亲也担任了村庄里不太重要的的官员职务,负责收集税金并领导看守村庄的工作。[8]这个村庄属于法国东北部仍然忠诚于法国王室的一小块孤立地区之一,周遭都被勃艮第人的领土所包围了。在贞德的童年中,村庄遭受了几次袭击,其中一次甚至使村庄起了大火。
贞德后来证实了她在1424年遇见第一次神迹。她据称遇见了大天使圣米迦勒、圣凯瑟琳和圣玛桂莱德(这三位传说人物在当时都非常知名),告诉她要赶走英国人,并带领王储至兰斯进行加冕典礼。[9]在她16岁时她请求她的亲戚杜兰德·拉苏瓦(Durand Lassois)带她前往附近的沃库勒尔,她在那里向当地的驻防部队指挥官博垂科特(Robert de Baudricourt)说明来意,希望能带她前往王储的所在地—希农。博垂科特只是嘲笑了她一番,但这并没有让贞德就此打退堂鼓。[10]
贞德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前来,随同的还有两个支持她的士兵:Jean de Metz和Bertrand de Poulegny。[11]在他们的支持下她获得第二次接见,在谈话中她并说出了一些神奇的战情预报,预言奥尔良附近的法军将会战败(也就是鲱鱼战役〈Battle of the Herrings〉)。[12]
[编辑]
迈向传奇
圣女贞德,出自1505年的手稿。她总是带着她的军旗进入战场。目击者也指出她携带的武器包括剑、长矛或斧头。在前线传来的消息证实了贞德的预言后,博垂科特终于同意护送她前往希农。她伪装成男性,穿越了广阔的敌方勃艮第领土[13],最后到达王储查理在希农的城堡。在会面中她给了查理极为深刻的印象,查理接着指示在普瓦捷对贞德进行背景的调查和神学上的检验以证实她的道德。在这个时候,查理的岳母约兰德(Yolande of Aragon)筹措了资金以发起一场解救奥尔良的远征。贞德请求参与这次远征,并穿上了骑士的装备,由于她没有自己的资金,她的盔甲、马匹、剑、旗帜与随从花费都是他人捐赠的。历史学家Stephen W. Richey对于贞德为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这样的解释:
“在战场一年接着一年的可耻失败,法国政府在军队和人民的领导地位上已经士气低落而名声败坏。当查理王储同意由贞德来领导他的军队并准备战争时,他一定是已经试过几乎所有正规、理性的策略选择而却皆告失败。只有一个已经到达了存亡最后关头、却全然无计可施的政权,才会在绝望下去相信一个自称受到上帝指示的农村文盲女孩,让她指挥国家的军队。”[14]
贞德的军队在1429年4月29日到达战场,但当时的法军指挥官迪努瓦公爵(Jean de Dunois)和其他将领自行拟定了作战计划,在没有告知贞德的情况下展开作战。贞德察觉后对此大发雷霆,无视于其他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计划先补给奥尔良的判断,贞德主张直接攻击英军,她投入了每一场小规模战斗中,身处战斗的最前线,并随身带着她那明显的旗帜。对于贞德在战场上的实际领导能力一直是历史上的争论之一,目击者声称她常常在战场上做出相当明智的决策,但士兵和将领们往往将她所获得的胜利视为是上帝的神秘力量所成就的。传统的历史学家如Edouard Perroy则推断贞德在战场上的领导作用主要是在士气上的。[15]这些分析往往是根据后来贞德在审判上的证词,贞德声称她更注重她的军旗、而不是她的剑。最近学者在审判证词的解读上则较常指出,跟随她的军官们将她视为一个足智多谋的战术家和成功的战略家。Stephen W. Richey主张:“她持续领导着军队进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面。”[16]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历史学家都同意,法军在她的领导下都能创造相当非凡的胜利。
❸ 贞德是哪国人
圣女贞德(童贞St.
Joan
of
Arc,
Jeanne
d'Arc)
公元1412年,圣女贞德生于法国香槟省的多雷米小村。
❹ 贞德资料
圣女贞德
[size=4]一四二九年五月的某一清晨,在奥尔良城外英军建筑的堡垒之前,出现了一支法国军队。身先土卒者系一位高举圣旗的少女。大旗上画着最后的审判和百合花。少女腰悬长约一公尺的宝剑,身穿银白色的铠甲,头上无盔,长发随风飘荡。
奥尔良城,位于巴黎西南110公里,系法国中部的城市,罗亚尔河流经南侧,河宽约三百公尺。自古即为商业繁盛的城市。远在罗马凯撤时代,已有不少罗马商人定居于此,与当地居民发生争执,以今日的九万人口来加以推测,十五世纪时人口约近二万。
当时的法国,以罗亚尔河为界,其北侧绝大部分领域不含不列塔尼,都在英国及其盟友布根第党的控制之下。英方并且宣称英王身兼法王。法国皇太子被迫离开巴黎,颠沛流离于奥尔良以南的布尔兹(Bourges)城和罗亚尔河畔的小城市。
英军包围奥尔良城,自一四二八年十月至一四二九年五月长达七个月之久。索尔斯巴利伯爵统率四千名弓箭手和一千名骑土等五千人马(依据另一传说只有四千)。奥尔良市民亦不分老弱妇孺,同心协力。英军统帅索尔斯巴利伯爵,于开战二周后即阵亡,然而英军迅即派遣统帅,奥尔良市民虽骁勇善战,亦无力扭转大局‧
英军在奥城外围的十个据点,建筑各型大小攻城的堡垒。尤其在正对罗亚尔河的南门上所兴建的桥头堡,称为了望台,极其坚固。它长宽约各三十公尺的小规模建筑物,既高且厚的石壁建筑,四周并设有战壕和城墙。
奥尔良的存亡,在战略上有决定性的地位。此城一旦沦陷,皇太子的“首府”布尔兹将危在旦夕。罗亚尔河沿岸以外的都市,也将会遭受一举击溃的命运。果真如此,则法国必定沦人英人手中,皇太子也只有流亡苏格兰,别无选择。
身为皇太子者,此时不得下孤注一掷,决一胜负。然而皇太子缺乏魄力,在宫廷内亦缺乏承担此一重任的人物。长期的围困使奥尔良粮食告罄,市民饥饿难耐。
正当此时,出现一位身穿银白色铠甲的少女。此女名叫贞娜‧达克(Jeanne d'Arc 简译贞德),说服怯懦的皇太子编组大军,自身骑坐白马,身先士卒。她激励并指挥因战败而丧失斗志的法军,首先攻占东侧英军的堡垒,初次获胜。奥尔良城门各教堂钟声齐鸣,祝贺胜利。
贞德继续攻占东南的城堡,五月七日攻击南门正面的特雷尔城堡。在此战役中,贞德肩膀中矢,然而仍不退缩,一马当先,攀登城墙,一日之内即攻下此一固若金汤的堡垒。
横跨奥尔良及其以南,亦即皇太子一党所拥地区的道路,经此一战为之畅通。八日后,英军弃城,向北转进,于是少女贞德创下历史上的奇啧。
此后,遂指定奥尔良城解围之日(五月八日)为圣女贞德纪念日。在法国各教堂的一隅,都树有圣女贞德的塑像,每逢祭日,圣像之前灯火通明。巴黎罗浮宫外侧,亦有一座金色的贞德马上英姿的巨像,周围不时塞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奉献的花圈,充分显示法国人对一代英雄的景仰。
一九二O年,天主教宣布将贞德列为圣女。奥尔良市自十五世纪以来,年年庆祝五月八日解放日。纪念日当天,在花车上安置圣文贞德塑像,游行市区。此种庆祝活动甚至在大革命时期依然如期举行。
巧妙指挥法军的圣女
圣女用兵如神,确实是史上罕见的少女。圣女诞生于法兰西东境的小村都雷米(Domremy)。该村位于巴黎东方二百八十公里,已易名为“少女都雷米村”。当地保存了贞德的故居,据传系贞德闻知神谕的地点,目前在此建有宏伟的教堂。
马士(Meuse)河溪谷一带,以风光明媚着称于世。清澈的溪流上,两岸翠柳白杨,草木扶疏,羊群低首默默咀嚼,附近盛产葡萄。
贞德乃农民之女,目不识丁。其后虽利用作战闲暇习字,也仅能署名而巳,毫无阅读能力。此一农家女,闻悉神谕后,立即前往附近城市佛库勒(Vauconlears),对守将展开游说工作。虽屡遭拒绝,从不气馁,守将终于派遣二名骑土及二名侍从,此外又请皇太子加派使者二名护送,一行共七人远赴夕嫩(Chinon)谒见皇太子。
贞德谒见皇太子,私下相告一个秘密。此一秘密真相如何第三者无法得知,但是皇太子却因此对贞德十分信任,并向其他贵族宣称深信贞德所言。贞德获知唯有神才能知晓的秘密,因此不得不相信她是神的使者。
贞德受命后遂前往普瓦泰,接受当时由一流学者组成的宗教调查团的盘问。此次盘问的记录虽未保存,但是据传,专家们对贞德极其简明扼要的回答,十分满意。
关于贞德的敏捷答辩,并非完全出自皇太子派御用学者的作伪欺瞒世人。稍后贞德为英军所俘,被诬指为异端,遭受宗教裁判。此次法庭审讯纪录遗传至今,但是,她的对话微妙微肖的程度,甚至会令人怀疑一个未曾受过教育的农村少女居然如此有智慧。
一位担任查问圣凯萨琳(St. CCtherine)和圣玛格丽特(St.Marguerite)二位天使曾显灵于贞德面前一事的法官,问她说:“圣凯萨琳和圣玛格丽特是否憎恶英人,此事阁下是否知悉?”
倘若贞德回答神憎恶英人,效判官将以天使不可能憎恨信仰基督敦的英国人来加以驳斥,足见此一质问居心险恶。对此问题,贞德作以下回答:“此二位圣女爱神之所爱,恶神之所恶。”“神对英人是爱是恶,或者对英人的灵魂作何安排,本人一概不知。本人仅知将英人逐出法兰西,只要法兰西不亡,神就会以战胜英军为礼品赠予法兰西。”
“神是否憎恶法人,我亦全然不知。然而我深信法人一旦有罪,必然会接受惩罚,此乃神的意旨。”
贞德解奥尔良之围以后,袭击帕提英军,给予致命的打击。英军准备以他们所擅长的弓箭阵迎击法军的先锋,并且为防止骑兵队攻入,遂在阵前布署木桩,弓箭部队列阵以待。贞德观察敌情,决定暂不发动攻击,静待观变。由于法军兵力处于优势,将领遂建议出击英军,贞德严加拒绝。因为是时贞德认为激励军心士气,才是当务之急。
黎明时分,英军开始撤退,法国骑兵乘机进击。英国和布根第联军共有二千名阵亡,一千名破俘,英军一蹶不振,短期内无法重整旗鼓。
一般而言,她的策略十分妥当,每战皆捷。有一天贞德对来访的都雷米村民说:“本人无所畏惧,唯恐内部遽变。”
贞德是一位毫无军事常识的少女。她勉励法军英勇作战,终于击溃常胜的英军。英国王室统治法国的妄想既已粉碎,皇太子于是在理姆斯教堂接受加冕,此即查理七世。
以一位少女的力量,居然能改变历史,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天真烂漫的圣女贞德
根据记载仅知贞德黑眼,发色浓暗。此外,由古画和雕刻所见,可以想象她是位圆睑少女。贞德身穿重达二十五公斤的铠甲,还能驰骋沙场,身体即应十分魁伟。
贞德在战场以外的场所却是位天真无邪的少女。关于此点,曾与贞德接触过的人在观点上十分一致。“我常在浴室内邂逅贞德,据我所知,她确是处女,而且极其天真。这种是在战场以外的场合。然而她一旦手执长枪“驰骋沙场,其英姿无与伦比。”(拉图尔德夫人的证言)
天真烂漫的处女贞德,在战场上和兵士朝夕相处,毫无隔阂。在此自称为“神之使者”的少女面前,男子心中毫无邪念。
圣女贞德的信条直截了当。“对法兰西此神圣国家挑战,也就是向耶稣挑战……。”
火刑台上高呼“耶稣’的圣女贞德
一四二九年七月,皇太子查理于理姆斯教堂加冕为法王。贞德跪在法王面前,喜极而泣,申致贺意。法王在当年岁暮,任命贞德及其二位兄长为贵族。赐予王室的百合纹章为其族徽。
翌年,贞德于康白尼(Compiegne) 一役中,为布根第党所俘,以一万法郎的代价转卖给英军。英军即对贞德进行宗教裁判,以异端之罪名,在卢昂(Rouen)的广场处以火刑。
法国北部诺曼第地方的卢昂城,即是火刑的地点,如今依然矗立着贞德塑像。十九岁少女,被指控为异端、偶像崇拜、唤起恶魔,以及其他罪名而定罪,惨遭逐出教会。接受火刑的命运。
贞德在炎烈焰中,依然频呼“耶稣、耶稣”,执行士兵颇为所勤,因此英军指挥官下令暂时远离火刑台。此一行动是为挽回动摇的士气,借此证实圣女贞德尸体确实化为乌有,并未为天使拯救升天。英军将已焚毁的衣物、赤裸的圣女尸体公开在众人面前,然后再度点火焚烧。
依据传说,贞德的心脏虽然数次泼油火化,然而始终无法焚毁,传为奇闻。[/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