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与中国哪些方面文化差异

法国与中国哪些方面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7-26 01:39:21

1. 中国人和法国人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哪些巨大差异(注意补充说明)

饮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因素。就物质层面说,饮食文化主要取决自然因素;就民族性层面看,则主要由文化因素制约。文章认为,早在距今10000年——4000年前的时间里,中国便形成了以粟、菽、麦等“五谷”为主要食物原料的黄河流域饮食文化区、以稻为代表主食原料的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区、以肉酪为主要食料的中北草原地带饮食文化区三大饮食文化不同风格的区域类型。又经过约四千年之久的演变,至19世纪末,在今天的中国版图内,出现了东北、中北、京津、黄河下游、黄河中游、西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西南、青藏高原、东南等11个子属饮食文化区位。由于中国历史上是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闭的小农社会,因此饮食文化是以“滞进”方式存在的,“惰性”是其变化特征。文章认为在研究方法上,应当把握四点原则:一、通过文献研究、田野与民俗考察、模拟重复等方法再现历史真实;二、把饮食文化视为历史上人们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三、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水平是决定饮食文化民族性风格的主要因素;四、冷静公正、实事求是是饮食文化研究必须恪守的原则。文章同时指出,菜肴品种只是饮食文化的物质构成之一,远不是民族或区域饮食文化的主体。认为目前中国大陆的菜品文化研究,主要是以大中城市饭店餐馆的经营品种为对象。而这些菜品,既不是农民等普通民众的,也不是市民主体的,不属于国民大众日常饮食的范畴。

今日面食在明以前基本笼统称之为“饼”,此称谓始自于汉,汉人刘熙《释名·释饮食》谓“饼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其他如面条、饺子等传统性食品的称谓和形态在既往的两千多年历史上均经历了相类的演变。“混沌”一称始于汉代,后作“馄饨”,至今仍延习使用。但在既往两千余年的历史上,馄饨的形态、馅料构成,更深层的科技与文化内涵,均已是与日俱进,早非初始面目了。即便是今日最为人们熟悉的“炒”字,也经过了自汉以下至南朝时的形体异变和意义申延的变化,因为在可以自由搅翻的金属“铛”及变形后的“镬”普遍使用之前,中国现代专业技能教育烹调专业教材中表述“炒”的概念——将精细改制过的原料快速加热、翻拌均匀致熟的加工方法——还不可能出现。炒字原作“�”,《说文》谓之“熬也”,本意以“火干物也”。�字形的“鬲”字组合,表明当时“熬”的用具是陶器,而陶器是不可能干烧,也耐不住高温的。大约南北朝以后�变成了“�”,唐宋以后“炒”才流行,由�而成�,正与金属烹饪具广泛进入人们食生活领域的步骤相一致,也与商周鼎、秦汉釜的桶形立壁形制向球冠形凹腹形制演变的趋势相一致。“炒”的技法,是以球冠内形凹且铸面光滑的釜的形制为物质前提的。近现代和当代中国菜肴,以其富于形态与风味变化为世人所乐道。中国菜肴的这种艺术魅力主要是以“炒”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烹饪工艺的结果,而这种富于变化的炒工艺,则是以适合于该工艺发挥的加工器具――炒锅、炒瓢、炒勺等为物质基础的。不仅当代西方的煎锅、平勺类烹调工具无法发挥中国炒的传统工艺,就是在当代中国,新疆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很少使用汉族习用的这种勺、瓢、锅之类的炒具。可以不夸张的说,在饮食文化研究这个以特定时空的具体内容为依据的领域,每一种事物和信息,都可以发掘出极为具体真实、丰富的历史内涵,其背后都是一系列真实故事的隐藏。如同舞台幕布,表面似无声无息、无形无物,而一旦徐徐拉起,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好戏便联翩而至,曲虽终而余音犹在,人已散而意仍未尽。

再次,饮食文化的民族性问题。如果说饮食文化的区域性更多取决于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的话,那么民族性侧面则更多是由文化生态环境因素决定的。而文化生态环境中的最主要因素,应当是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与科技程度,是文化生态环境时代特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诗经》时代黄河流域的渍菹,本来是出于保藏的目的,而后成为特别加工的风味食品。今日东北地区的酸菜、四川泡菜,应当都是其余韵。今日东北朝鲜族的打糕和西南许多少数民族的粑粑、饵块,是古时杵臼捣制糍饵的流风。蒙古族等草原文化带上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手扒肉,无疑是草原放牧生产与生活条件下最简洁便易的方法,而今竟成草原情调的民族独特食品。同样,西南、华中、东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习尚的薰腊食品、酸酵食品等,也主要是贮存、保藏的需要而形成的风味食品。这也与东北地区人们冬天用雪埋、冰覆,或泼水挂腊(在肉等食料外泼水结成一层冰衣保护)的道理一样。以至北方冬天吃的冻豆腐,竟成为一种风味独特的食料。因为历史上的人们没有更好的保藏食品的方法。因此,可以说,饮食文化的民族性,既是地域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决定的,也是文化生态因素决定的,因此也是一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又次,端正研究心态,在当前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冷静公正、实事求是,是任何学科学术研究的绝对原则。学术与科学研究不同于男女谈恋爱,它反对感情倾向,不要热情,要冷静;不要感情,要理智;反对偏私,坚持公正;“实事求是”是唯一可行的方法论原则。本着这一原则精神认识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现状,我们注意到,在积累许多成果和深入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偏差,它们不能不引起严肃思考者的严重关注。其中之一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停留在饭店经营的流行菜肴品种层面的“烹饪研究”,这种研究关注的只是菜肴,而且主要是流行大中城市饭店经营的菜肴品种。诚然,这种文化因是现实的和与广大消费者直接相关的,因此应当予以足够的关注。但问题出在方法上。事实是,这个当代餐饮业流行的菜品,被某些研究者扩大成了民族或区域饮食文化,即变成了菜品=饮食文化的思维模式。于是,在单纯的菜品研究中,当代社会人民的食生产、食生活活动,他们的食事行为和思想,都被忽略了;民族历史上饮食文化的丰富而真实的内容也同样被简略抽象成了菜品的记录与表述。应当清醒注意到,这些菜品主要是引导餐饮业经营的流行品种,一般来说,它们既不代表地区广阔的农村、山区,也不代表中国大多数的农民;不仅很少代表各少数民族,也只代表汉族人口的很少一部分;甚至主要代表城市中的少部分人;同时也是与庶民大众三餐之食有相当距离的。这是由当代中国餐饮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普通民众消费水平的时代局限性所决定的。二十余年前,有外国食文化研究者说过这样的话:“要了解中国大众的饮食生活,不能到饭店去。”今天的情况虽说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一看法仍不过时。“弘扬中国烹饪”或“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的口号,已经被有些人喊了好些年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取的口号。它过分张扬热情,过于强化感情,因而有淡化科学精神的倾向。它不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口号,至少不宜在教育界和学术研究领域提倡。
法国一般餐馆的营业时间是在正午12时至下午2时30分,而晚上则由7时至11时左右。其他时间则可到Cafe或Brasserie等咖啡茶座也可到Creperie薄饼店。大部分餐馆都在门口张贴了当日的菜单及价钱。而午饭时大多有 Plat de jour(今日推荐菜单),价钱较为相宜。菜单一般是按下列顺序写的:Entree正餐前的头道菜,通常有汤或沙拉等;Poissons鱼类;Viandes肉类;Legumes蔬菜类;Dessert甜品。不必每样都吃。

名菜多不胜数,包括鹅肝酱、海鲜、蜗牛、芝士等等。在法国吃东西花费并不很昂贵。菜单里有许多固定价格的在10欧元以下的简单可口的食物。 稍微多花一点钱就能有更多的菜可选。一旦超过20欧元就能得到美食家的满足, 有许多的不同国家的餐厅可选。有北非,南非,中国,日本,越南,希腊还有更多的。 素食餐厅的数量在增长,印度人,犹太人,意大利人的餐厅是提供素食菜的好地方。

几乎所有餐厅都已将税及15%的服务费包括在价格内。若某间餐厅的食物或服务特别好,一般客人会多付1-1.5欧元。

法国特色饮食:法国香槟(产自法国香槟地区)及各式红白葡萄酒(Bordeaux 和 Burgundy 是着名产地)、各式奶酪、白酒煨鸡、红酒煮牛肉、法式龙虾、大蒜蜗牛及大蒜田鸡腿等。

法国是世界上生产奶酪品种最多的国家。法国奶酪有牛奶、绵羊奶、山羊奶或是混和奶所制成的不同品种。其各地都有道地的芝士产品,制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例如居产乳区首位的诺曼底(Normandie) 以含丰富奶脂的Camembert及Pont L'Eveque 芝士闻名;罗亚尔河河谷区(Loire) 和普阿图(Poitou)则是气味浓郁的山羊奶芝士;阿尔萨斯地区(ALSACE)以MUNSTER闻名; 阿尔萨斯山区(Alsace)以Munster闻名; 比里牛斯山区则是以硬而带果仁味的Tourton着名。各奶酪产区为了维护道地品种的特色和专利,于1974年成立了奶酪原产地名称标志制度Comite National Des Appellation D' Origine Des Fromages。这个标志不但是产地的证明,也是品质的保证。

2. 法国和中国的文化差异

法国人讲究饮食是世界闻名的,就连平日的午餐和晚餐也非常丰盛。
午餐一般分为冷盘或称开胃菜
主菜以肉为主,牛排,如黑椒牛排,煎鸡腿,羊排,小牛肉,煎鱼排,及什锦海鲜。
晚餐除了以汤代替冷盘外,大部分的主菜和午餐差不多.汤是晚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国,似乎是浪漫与品位这两个名词的化身。提起法国,我们会不自禁地想起香榭丽舍大道上的衣香鬓影,塞纳河畔的幽暗灯光,新桥上的浪漫爱情……当然,还有的就是如艺术品一般的法国美食了。

法国服饰文化的精髓,以其简约而不简单,狂野而不浮夸。华贵而大度的时尚品位和感召个性,成为时装潮流的代言之一。

法国的国土面积不大,却出现了不少驰名世界的建筑群体,像艾菲尔铁塔,凡尔塞宫,圣母院,歌剧院,凯旋门……以前看过一些漫画,幽默的法国人竟然将他们绚丽多姿的建筑物予以诙谐的色彩,比如将凯旋门画成是一只乌龟的龟壳,乌龟正在步履维艰地行走着;将铁塔的四周画成小孩的身躯,小孩子正看着自己的“小家伙”而沾沾自喜。

法国文化富有多样性,数世纪以来法国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国人干什么事情都讲究预约:请人吃饭要预约;去银行办事要预约;修车要预约;找医生看病要预约;甚至连理发也要预约。因公登门要预约,私人拜访更得预约!而且有些约会“提前量”吓人。我们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几顿午餐或晚宴是3个月以后的。在法国,无论是办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门而入的现象是极少的。如果事先不预约又会怎样?首先,对方会觉得你不礼貌,至少有点怪.
不过,从整体上说,法国人办事效率并不高。官僚主义、公文旅行、人浮于事的现象很严重。有人说法国人最缺乏灵活性,这话有道理。法国人散漫,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灵活性;喜欢照章办事,并不是说他们严谨;不愿意变通,并不是说他们有多强的原则性。“约会文化”已使他们养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国人从饮食服饰到言谈举止,都要讲究高贵典雅。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着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那么,中国文化对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与西方现代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也不是始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而是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因为启蒙思想集中表现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于是,就得出了这样两个基本命题和结论:第一个命题就是: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发生过重要影响;第二个命题就是,“启蒙思想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条件”。结论就是: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着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新加坡则从19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重视传统文化告诉我们:
第一、这些国家之所以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儒家传统文化中一部分价值观、伦理观已经积淀成为他们民族的道德规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国庆献辞中曾说:“也许我英语比华语好,因为我早年学会英语;但是即使再过一千个世代,我也不会变成英国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价值体系,而是东方价值体系。”
第二.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
吉林大学已故的着名哲学理论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学”是民族之魂,哲学标志着一个民族对它自身自觉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着它的心智发育和成熟的水准。一个社会和民族要站起来,经济上的实力是必要的基础,然而这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首先要从思想上站立起来,一个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黄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它内在地要求人们从理性的高度来判断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澄明社会发展的价值前提,反思未来发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说,创建当代中国哲学理论,乃是中国人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寻找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3. 中法文化之间的异同

巨大的中法文化差异

几年前,一个名叫伯纳·圣若弘(Beno�t SAINT GIRONS)的法国人在因特网上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题目是《12亿火星人》(1,2 milliard de Martiens),据说因为作者用词太不友善,以致于标榜言论自由的法国出版社都觉得有点出格,拒绝考虑为其出版此书。该书介绍作者本人在中国的见闻,但通篇尖酸刻薄、夸大其词,将中国人描写成一群不

讲个人卫生、不懂礼貌、大声喧哗、吃狗肉、到旅游景点照人不照景的12亿火星人。此事在中国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有人反对,有人附和,多数人将此看作是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的法文版。

所谓文化者,乃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之总汇也。你可以说中法差异是两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差异,但真要是中国处在法国那样的现代化水平,差异照样存在。这种差异,构成了我们当今五彩缤纷的世界,构成了国与国文化对话的基础。有人说,如果法国没有无休止的罢工,法国也许是世界上最适合生活的地方。也有人说,巴黎如果没有满街的狗屎,巴黎也许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但依我看,这些假设都是国内的朋友从中国的角度看法国,无论是满街极其不雅的狗屎,还是随心所欲的罢工,这都是法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问题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失去了,法国反而不像法国。有一位美国记者曾经调侃道,巴黎太美妙了,世界银行应该资助巴黎人,让他们做全职的巴黎人好了。可惜的是,世界银行并没有给巴黎人发工资。

其实细想起来,中法文化差异,究其实质,双方在对事物的认同上是比较一致的,比如说对待权力问题,并不是圣若弘所说的那样中法有差异。法国人历来就有崇尚权力和权威的传统,历史上法国人就对拿破仑、对王室和显赫的权贵有迷信,但在表现形式上两国确实有所差异。从政为官,光宗耀祖在中法两国人民看来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有趣的是,法国培养干部基本上用的是中国过去的科举制,要通过许多考试,上好学校。我曾在上一章谈到法国的高官大多出自国立行政学院,但要进入此校并非等闲之辈,对一般法国人来讲是难上加难。在此前,必须考入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s Po)或外地有数的几所政治大学,然后再一步步地再往下考。就是进入该校,还得天天厮杀,谋得毕业好成绩以排名次,从而换得高官厚禄。因此,真正做到“学而优则仕”的是人家法国人。然而,法国人在显露对权力和统治阶级羡慕和尊重的同时,骨子里却是从大革命传承下来的那种自由和批判精神,因此,嘲讽和捉弄政治人物,又是其典型的法国文化习惯。法国电视四台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节目叫“木偶”(Guignols),节目以播新闻的形式出现,把法国政客都做成木偶,已故总统密特朗是只青蛙,现总统希拉克是高卢雄鸡,其他的内阁成员也都是各种小动物,活脱一个动物园。节目过去奚落密特朗,现在是希拉克,隔三差五拿希拉克开涮,说他老了,笑他保守,笑他的政见、言行,什么都敢讽刺,连希拉克夫人都不放过,有时简直到了刻薄的地步。我看节目的时候总是一边捧腹大笑一边想,做法国的领导人,真是得有很坚强的神经才行啊。

中国人爱管闲事,家长里短,总觉得要对人关心。单位来了大学生,没有对象要帮助他或她物色对象,仿佛是一种道义责任。结婚后没有生孩子,又要帮助他或她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大讲一通中国文化和有孩子的好处,一直讲到他或她都有孩子。法国人则不然,他们对别人事,尤其是别人的私生活一般不闻不问。不要说谈恋爱,就是找小蜜,他们也不感兴趣。已故总统密特朗有一个情妇,法国人都知道,但谁也不把窗户纸捅破,最后还是密特朗本人决定要将私生女马扎里纳公之于众。人们很轻易接受了这一事实,在密特朗葬礼上,情妇、私生女与夫人及孩子们站在一起,没有人觉得不合适。最近,到是马扎里纳本人着书立说,详细叙述她和父亲密特朗保持的二三十年之久的亲情,法国人看后都十分理解。换句话说,像克林顿总统与莱温斯基这样的绯闻,法国人是根本不会介意的。克林顿也大可不必写书来为自己的外遇辩护,法国人根本看都不想看。

法国人贪玩,中国人爱干活。法国人一般不太攒钱,花光为止,至少他们不会为钱而拼命工作。中国人善于持家,节俭,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脑子里整天装的是工作、家庭和孩子,想浪漫也浪漫不起来,是一个生来就是为了工作的民族。试想有一天中国也建立了类似法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中国人是否也会变得贪玩起来了?是否也想浪漫一把,一直把钱花光为止?我对这样的答案没有任何把握。一向被指责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法国人,却十分看重家庭生活,最讲究下班后在家中同子女家人共进晚餐。而热爱生活和家庭的国人,即使是节假日,为了获取经济上的好处,得到加班的双薪,恐怕都会心悦诚服地加班加点。当来巴黎的国内代表团常常向我抱怨周末法国人把他们放在旅馆里不闻不问时,殊不知从北京回来的法国朋友也在向我诉苦,说他们周末也得不到自由,中国主人连他们在北京会朋友,办私事的时间也不给。法国人恐怕至今也没搞懂,为什么中国主人周末不陪自己的家人,非要出来安排那些不受欢迎的社交活动,甚至要亲自从早陪到晚?
http://book.sina.com.cn/nzt/his/falanxiyinxiang/91.shtml

阅读全文

与法国与中国哪些方面文化差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25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0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7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2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9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56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19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4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3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5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67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96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6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16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4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