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为什么要占领撒哈拉沙漠

法国为什么要占领撒哈拉沙漠

发布时间:2023-07-29 10:22:55

⑴ 关于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世界上阳光最多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概况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除南极洲之外最大的荒漠,位于非洲北部,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阿拉伯语撒哈拉意即“大荒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约北纬35°线),约北纬14°线(250毫米等雨量线)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总面积约9,065,000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2%。可以将整个美国本土装进去,“撒哈拉”这个名称来源于阿拉伯语صحراء,是从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引入的,在其语言中就是“沙漠”的意思。这块沙漠大约形成于二百五十万年以前。

撒哈拉沙漠西从大西洋沿岸开始,北部以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为界,东部直抵红海,南部到达苏丹和尼日尔爾尔河河谷。撒哈拉沙漠分为几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包括位于阿尔及利亚的阿哈加尔高原,位于尼日尔爾尔的艾尔高原和位于乍得的提贝斯提高原;东部是最为荒凉的区域,为特内雷沙漠和利比亚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最高点为位于提贝斯提高原中的库西山,海拔为3415米。

撒哈拉沙漠将非洲大陆分割成两部分,北非和南部黑非洲,这两部分的气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界是半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阿拉伯语称为“萨赫勒”,再往南就是雨水充沛,植物繁茂的南部非洲,阿拉伯语称为“苏丹”,意思是黑非洲。
撒哈拉,阿拉伯语意于 大 荒漠。撒哈拉沙漠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南至苏丹草原带,宽1300—2200千米。西至大西洋边东达红河沿岸,长4800千米,面积达770多万平方米。

形成原因
(1)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干热面积广。
(2)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
(3)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
(4)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5)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历史发展
从公元前2500年开始,撒哈拉已经变成和目前状态一样的大沙漠,成为当时人类无法逾越的障碍,仅仅在绿洲有一些居民,商业往来很少能穿越沙漠。只有尼罗河谷是一个例外,由于有充分的水源,这里成为植物生长繁茂的区域,也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是尼罗河有几个无法通航的大瀑布,也为商业贸易造成很大的障碍。不过埃及还是能够通过这里将铁器技术,也许还有帝王的观念传播到南方的努比亚以及更靠南的地方。

到了公元前500年时,古希腊和腓尼基人开始对这一地区产生影响,希腊商人顺着沙漠东部的边缘地带开发商机,在红海沿岸建立了许多商业殖民地。迦太基则沿着大西洋沿岸在沙漠西部开发,但是由于大西洋风波险恶,也没有充分的市场,所以他们的探索从没有超过现在摩洛哥所在的范围。中央集权的国家只分布在沙漠的北部和东部边缘,他们的权力达不到沙漠腹地,所以这些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经常受到在沙漠中游牧的柏柏尔人的袭击。

撒哈拉沙漠历史上最大的变化来源于入侵的阿拉伯人带来的骆驼,它们使贸易往来可以穿越沙漠,北方地中海沿岸的酋长们将马匹和工艺品运到南方,南方的萨赫尔王国由于出口黄金和盐而变得富裕强大。沙漠中的绿洲成为商业中心,逐渐被北方的酋长们控制起来了。

这种状态持续了几个世纪,直到欧洲人发明了大帆船,首先是葡萄牙人绕过撒哈拉去掠取几内亚的资源,然后其他欧洲国家也紧跟其后,撒哈拉很快就失去商业价值。

虽然殖民者们忽视了撒哈拉沙漠的价值,但现代却发现很多有价值的矿藏,包括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的油气资源,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磷矿。

从50万年前开始,就有人类在撒哈拉沙漠边缘生活。在上一个冰河时期,撒哈拉还不是一个沙漠,气候类似于现在的东非,在沙漠地带发现了大约有3万幅古代的岩画,其中有一半左右在阿尔及利亚南部的恩阿杰尔高原,描绘的都是河流中的动物,如鳄鱼等。同时也发现过恐龙的化石。但现在的撒哈拉自从公元前3000年起,除了尼罗河谷和分散在沙漠中的绿洲附近,已经几乎没有大面积的植被存在了。

现在还有大约250万人生活在撒哈拉范围内,主要分布在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有属于阿拉伯语系的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撒哈威人和摩尔人;以及一些黑人种族,如图布人,努比亚人,萨哈威人和卡努里人。在撒哈拉范围内最大的城市是毛里塔尼亚的首都努瓦克肖特,此外比较重要的还有阿尔及利亚的塔曼腊塞特,马里的廷巴克图,尼日尔爾尔的阿加德兹,利比亚的加特和乍得的法雅。

地貌类型
撒哈拉沙漠干旱地貌类型多种多样。由石漠(岩漠)、砾漠和沙漠组成。石漠多分布在撒哈拉中部和东部地势较高的地区,尼罗河以东的努比亚沙漠主要也是石漠。砾漠多见于石漠与沙漠之间,主要分布在利比亚沙漠的石质地区、阿特拉斯山、库西山等山前冲积扇地带。沙漠的面积最为广阔,除少数较高的山地、高原外,到处都有大面积分布。

组成部分
着名的有利比亚沙漠、赖卜亚奈沙漠、奥巴里沙漠、阿尔及利亚的东部大沙漠和西部大沙漠、舍什沙漠、朱夫沙漠、阿瓦纳沙漠、比尔马沙漠等。面积较大的称为“沙海”,沙海由复杂而有规则的大小沙丘排列而成,形态复杂多样,有高大的固定沙丘,有较低的流动沙丘,还有大面积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偏南靠近草原地带和大西洋沿岸地带。从利比亚往西直到阿尔及利亚的西部是流沙区。流动沙丘顺风向不断移动。在撒哈拉沙漠曾观测到流动沙丘一年移动9米的记录。

环境气候
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中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磷酸盐等矿。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改变了该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面貌,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尼日尔爾尔成为着名产铀国。沙漠中也出现了公路网、航空线和新的居民点。

撒哈拉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令人迷惑不懈的是:在这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矿地,竟然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就是这远古文明的结晶。

撒哈拉沙漠岩画
岩画的发现

1850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来到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上刻有鸵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1933年,法国骑兵队来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全绘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阴上,五颜六色,色彩雅致、调和,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

壁画群中动物形象颇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动物受惊后四蹄腾空、势若飞行、到处狂奔的紧张场面,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艺非常卓越,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相媲美。从这些动物图像可以相当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画上有有划着独木舟捕猎河马,这说明撒哈拉曾有过水流不绝的江河。

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难以稽考,而且对壁画中那些奇怪形状的形象也茫然无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谜。

岩画的几个阶段

根据在撒哈拉沙漠发现的岩画,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岩画分为几个阶段:

1.水牛时期,大约从3万5千年以前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这时期的岩画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时期,是用一些目前已经在当地绝迹的动物奶汁混合颜料画在岩石上的,这些动物包括有水牛、象、河马和犀牛,画中的人物使用棍棒、斧头、弓箭和用棍棒甩出去击打猎物,但没有见到标枪,他们经常戴有圆型的盔帽。这些岩画主要分布在阿尔及利亚的东南部,以及乍得和利比亚境内。

2.黄牛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一时期当地居民开始从事游牧生活,放牧牛羊,曾经发现有陶器和新石器时代经过打磨加工的石斧、石磨和箭头,也有一些打猎用的弓箭。放牧的动物是从亚洲引进的。后期也发现一些可以聚集较多的人和牲畜的村落遗迹。

3.马时期,大约为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左右。这一时期已经有迹象表明当地引进了马、骆驼和奶牛,并从事大规模的农业。可能在公元前1220年前后从腓尼基人那里学会了使用和锻造铁器。当地建立了横跨整个撒哈拉直到埃及的大帝国联盟。

穿越撒哈拉沙漠
长久以来,撒哈拉沙漠犹如天险阻碍着旅行者的深入探险。时至今日,几条穿越大漠的路线相继开通,使冒险家们的梦想成真。沙漠中的旅行是对人的体力与智力的挑战,但却奇异而刺激:游走漫漫大漠,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世界10大奇异之旅之一。

起点始于突尼斯或摩洛哥。在深入大漠之前,可先游览古老的城市,随后乘坐专门的车辆,融入旅行队,浩浩荡荡地启程。穿越起伏的沙丘,走访原始的非洲部落,在绿洲集市上寻宝。行程日期可作调整,但基本在三周以上,有的可延续两个月。花费:2500至4000美元。

中国人首次参加穿越撒哈拉沙漠行动

中英撒哈拉沙漠环境科学考察队于2001年10月14日从中国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出发,考察队中有一名中方成员,这是中国人首次参加穿越撒哈拉沙漠行动。

这次探险性的科学考察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英国探险家汉斯·威斯切穿越该沙漠一百年,同时要唤起全球对世界珍稀动物野双峰驼的关注。

考察队由中方一人、英方两人及美国地理杂志社五人组成。成员包括英国野骆驼保护基金会创始人简·海尔博士,中国生态学会理事、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袁国映代表中方参加这次考察。

考察队于十月下旬从中非尼日尔爾利亚大西洋海滨向北穿越二千四百公里的撒哈拉沙漠,沿古驼道到北非利比亚的黎波里地中海边,全程三千公里,计划用三个月时间完成。考察队还将把撒哈拉沙漠与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对比,研究两者的沙漠类型、特点、动植物种类及分布区别等。

同名歌曲
词:柯呈雄 曲:吕绍淳/ VJ-James
编曲:吕绍淳

你在烈日狂风拼了命的求救
为了爱你不顾危险闯进沙漠
贪婪兀鹰还有毒蝎和响尾蛇
盯着我 看能撑多久

寻找你的路途格外寂寞难过
独自一人想你爱你快要虚脱
误把流沙当成是绿洲的骆驼
下一秒 就大祸临头

隐约中看见那熟悉笑容
在这一刹那我只有感动
别管它爱情是否像漩涡
一不小心就无法再次重新回头

为了要爱你赌命走进撒哈拉沙漠
渴望能再次听到你会亲口说你爱我
为了要爱你决定盲目奋力一搏
哪怕这一切到了最后只剩海市蜃楼

滚滚黄沙遮盖焦虑不安视线
我的爱只剩下抱你的一瞬间
爱上一个人就不怕尸骨遍野
看看我 这最后一眼

灰蒙蒙的天空不停不停飘落
我的渴望难得难得得到解脱
相信爱情就会看到雨后彩虹
那一刻 就已经足够

隐约中看见那熟悉笑容
在这一刹那我只有感动
别管它爱情是否像漩涡
一不小心就无法再次重新回头

为了要爱你赌命走进撒哈拉沙漠
渴望能再次听到你会亲口说你爱我
为了要爱你决定盲目奋力一搏
哪怕这一切到了最后只剩海市蜃楼
为了要爱你赌命走进撒哈拉沙漠
渴望能再次听到你会亲口说你爱我
为了要爱你决定盲目奋力一搏
哪怕这一切到了最后只剩海市蜃楼

同名电影1
主演:汉弗莱·博加特、亨佛利·鲍嘉、布鲁斯·本尼特。

影视简介:

二战期间。
被德军击溃之后,美国第三坦克支队指挥官乔伊冈恩和两位尚存的士兵基米、沃科在利比亚沙漠里苦苦寻找水源,途中与由一个军医、一个英国军士、几个士兵和一个意大利俘虏组成的溃散队伍相遇。
两批人马相互扶持,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一个遗弃的清真寺里找到一井清水。与此同时,却有大队敌军气势汹汹地杀到。围绕这数百里内唯一的一口清泉,一场以少对多的残酷之战已势在难免。

评价:

中、英文字幕,荣获1944年奥斯卡提名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音响-录音。 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电影力作,同时也是亨佛利鲍领衔主演的处女作。《撒哈拉》剧情流畅而不拖泥带水。每一幕画面皆力求完美,剪接技术堪称一绝。

⑵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什么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这个世界最大的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沙漠上发现许多绮丽多姿的远古大型壁画,在这极端干燥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旷地,竟然曾经有过高度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实在令人惊叹!这个世界最大的沙漠过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世界最大的沙漠之谜!

揭开世界最大的沙漠之谜

据考证,撒哈拉大沙漠曾经是一片绿色的平原,非洲居民在这片绿洲上创造了古老和值得骄傲的灿烂 文化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当年绿洲变成了世界最大的沙漠?使得这里“穷荒绝漠鸟不飞,万渍千山梦犹懒”!

世界最大的沙漠

壁画之谜

1850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来到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中刻有鸵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1933年,法国骑兵队来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千米的壁画群,全绘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阴上,五颜六色,色彩雅致、调和,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此后,世人注意力转到撒哈拉,欧美一些国家的考古学家纷至沓来,1956年,亨利·罗特率领法国·探险队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1万件壁画。翌年,将总面积约11600平方英尺的壁画复制品及照片带回巴黎,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奇闻。

从发掘出来的大量古文物看,距今约1万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更不是世界最大的沙漠!而是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绿洲,当时有许多部落或民族生活在这块美丽的沃土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

撒哈拉沙漠壁画这种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制造,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在壁画中还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古文字,说明当时的文化已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在壁画中还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古文字,说明当时的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壁画的表现形式或手法相当复杂,内容丰富多彩。从笔画来看,较粗犷朴实,所用颜料是不同的岩石和泥土,如红色的氧化铁、白色的高岭土、赭色、绿色或蓝色的页岩等。是把红岩石磨成粉末,加水作颜料绘制而成的,由于颜料水分充分地渗入岩壁内,与岩壁的长久接触而引起了化学性变化,融为一体,因而画面的鲜明度能保持很长时间,几千年来,经过风吹日晒而颜色至今仍鲜艳夺目。这是一种颇为奇特的现象。

在壁画中有很多人是雄壮的武士,表现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态。他们有的手持长矛、圆盾,乘坐在战车上迅猛飞驰,表现出战争场面;有的手持弓箭,表现狩猎场面。还有重叠的女像,嬉笑欢闹的场面。在壁画人像中,有些身缠腰布,头戴小帽;有些人不带武器,像是敲击乐器的样子;有些似作献物状,像是欢迎“天神”降临的样子,是祭神的象征性写照;有些人像均作翩翩起舞的姿势。从画面上看,舞蹈、狩猎、祭祀和宗教信仰是当时人们生活和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很可能当时人们喜欢在战斗、狩猎、舞蹈和祭礼前后作画于岩壁上,借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或鼓舞情绪。

壁画群中动物形象颇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动物受惊后四蹄腾空、势若飞行、到处狂奔的紧张场面,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艺非常卓越,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相媲美。从这些动物图像可以相当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画上有人划着独木舟捕猎河马,这说明撒哈拉曾有过水流不绝的江河。值得注意的是,壁画上的动物在出现时间上有先有后,从最古老的水牛到鸵鸟、大象、羚羊、长颈鹿等草原动物,说明撒哈拉地区气候越来越干旱。

世界最大的沙漠壁画

在今天极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中,撒哈拉壁画如此丰富多彩、气势磅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丰富多彩的古代艺术品呢?究竟是谁在什么年代刻制的?为什么会出现在极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之中?这些问题,迄今还无法解释。

有些学者认为,要解开这个谜,就必须立足于考察非洲远古气候的变化。据考证,距今约3000—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湖泊和草原。约6000多年前,曾是高温和多雨期,各种动植物在这里繁殖起来。只是到公元前200年至公元300年左右,气候变异,昔日的大草原终于才变成沙漠,一步一步侵袭,最终变为世界最大的沙漠。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在沙漠上有这么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这也说明这里曾经有过这么高度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不知道考古界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

考古学家对世界最大的沙漠的发现

接着,考古学家连续在撒哈拉沙漠地区获得新的发现。他们在沙漠地区发现了许多河流的遗址,并且获得大量的鱼骨骼和生物的化石。这些考古成果说明,在远古时期,撒哈拉沙漠地区是一片草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有的考古学家断言,撒哈拉沙漠底层埋葬着大量的动植物遗体,使这一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到了1936年,人们终于在撒哈拉北部地区勘探出大储量的油气田。这说明,如果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沙漠地区,绝不可能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石油。考古学家们还在撒哈拉东部恩阿杰尔地区发现了大量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说明这些树木曾经生长在这一带。

1981年11月,飞越撒哈拉的美国航天飞机利用遥感技术,发现了茫茫黄沙下埋藏着古代山谷与河床。随后,地质工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证实了沙漠下面的土壤良好,并且发现了古人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

世界最大的沙漠进一步的考证

根据气象学家的研究,在1 万年或更早以前,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温润,降水丰沛,是一片茂密繁盛的大绿洲。只是到了4000 多年前,气候才慢慢改变,形成今天的不毛之地。壁画的内容正好反映了这一沧桑变迁。据放射性碳14 测定,最早的壁画画于公元前8000~前7000年。这时期的图案中出现了大量水牛、大象和河马等对水十分依赖的食草动物,可见当时这一地区乃是沼泽密布的大草原。第二阶段约为公元前3500~前1600 年,这时候牛群开始多了起来,表明人类已经进入了畜牧时期。第三阶段约为公元前1500~前1200 年。这一阶段的典型形象是马,有些马还拉着有轮的车子,可见当时文明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到公元前2 世纪时,牛和马的形象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骆驼,可见撒哈拉的气候正渐渐变得干燥,草场消退,土地开始沙漠化。也就是说,至少在公元前200年前的时候,撒哈拉就变成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世界最大的沙漠

科学家对世界最大的沙漠的猜测

从以上考证,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远古时期,撒哈拉大沙漠是一片绿色的平原。对于绿洲变为千里沙漠这个问题,地质学界提出了人为成因和自然成因两种对立的观点。

前者认为,这片土地自古以来自然条件就很恶劣,一直经受着太阳的暴晒和季风的侵扰,之所以会有绿洲变沙漠的结果,是因为人类自身的活动所致。据分析,这里的人们犯了一个难以挽回的错误:远古时代撒哈拉诸部落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与经济实力,无节制地烧木伐林,放养超过草原承载能力的牲畜,而且人口也越来越多。若干世纪下来,随着人口的增多,田地变广了,牲畜也变多了,渐渐地绿色原野就无法负荷了,这样,林木锐减,草原枯萎,土地沙化,最后就演变成为世界最大的沙漠。

后者也有两种看法。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自然条件变化的结果。因为这一带气候极其干燥,日照时间特别长,最热的几个月中平均温度30℃,地表温度更是高达70℃ 。此外,这里还受到一股“ 哈马丹”的东北风的影响。这种风终年不停,吹起来使整个地区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再好的植被也会被扫荡一空,无法存留。有的科学家则认为,这是地质历史大周期的转折,改变了撒哈拉的古气候环境。年均降水量由300毫米左右突然降至仅50毫米,于是河水枯竭,由岩石碎屑构成的沙砾层裸露在烈日之下。在年复一年的风化剥蚀下,大量的碎屑变成可以被风刮走的沙粒,旧的沙粒被风吹送到远方,积聚、连接成一片,新的沙粒继续产生——直到有一天,厚厚的沙粒铺盖在地面上,于是沙漠形成了。

还有人认为,撒哈拉沙漠的植物特点促使了撒哈拉地区的沙漠化。撒哈拉沙漠里的植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根系非常发达,也许露出沙层的部分仅有一两米,但它的根部可以长达20多米,弯弯曲曲地伸入到沙层的深处,千方百计地吸收沙层深处的水分。以上几种说法,也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测,关于撒哈拉绿洲是如何变成沙漠的,乃至世界最大的沙漠,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

⑶ 为什么征服撒哈拉沙漠

继开利胜利归来之后的50年里,许多人相继跨越了撒哈拉沙漠,到通布图和尼日尔爾尔河沿岸去旅行。这些人并非为了传说中的财富,更多的是对异域的情趣与旅途中的某种刺激。可他们多半也没有回来,在已知的200余人中就有156人一去不返。他们有的死于疾病,有的被多亚雷古人杀害。那些在沙漠中历尽千辛万苦生还者的悉心考察,为后来撒哈拉沙漠的开拓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1850年,英国政府决定成立一支远征队前往非洲考察,任命詹姆士·理查森为远征队队长。为了避免过去探险旅行的罗曼蒂克方式,理查森决定广泛选拔有学识的队员,使探险活动具有国际性、学术性。结果组成了当时被公认为近乎完美的队伍,即除队长理查森和海因利奇·巴特及阿道尔夫·欧渥维外,还有向导和仆人。其中,巴特曾在柏林大学修过考古学、历史、地理和法语,到英国学过阿拉伯语,有丰富的北非探险经验,这位德国人可谓训练有素。而年轻的德国人欧渥维已是位小有名气的地质学家,有丰富的地质知识。理查森则通晓沙漠知识。

远征队从的黎波里出发,不幸的是,出发不久,成员间明显地划分了国籍,特别是巴特和理查森之间成见很深。行走在炽热如火的沙漠中,他们前后互不搭界,夜晚各自篝火宿营。不太对劲的气氛并未影响他们当年5月到达墨尔苏奎。前往撒哈拉的大多数探险队在这补充给养,他们也不例外。这时,巴特心中临时萌发了攀登伊提念山的念头。传说此山上住着吃人的魔王,是不可攀越的魔山。巴特全然不顾这些,独自前往并获得成功,在山顶的崖壁上发现了几处线条粗犷的壁画。这表明很久以前曾有人类在这里活动过。此时,兴奋的巴特已是疲惫加饥渴,在回来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幸亏路过的多亚雷古人救了他,并送回营地,在同伴的照料下才恢复健康。后来他们在途中又发现了数千个新石器时代的壁画。

远征队不仅要克服攀越陡峭的石壁与跋涉的困难,还要防备可能遇到的土着的袭击。一次,他们遇到一群怀有敌意的土着,要他们放弃对基督教的信仰,否则杀光他们。可当他们献出精湛的珠宝与金银器皿时,贪婪的土着则兴奋地亲热一番,便扬长而去。

不久,远征队到达了南方的亚加得斯。在这里,3人分开行动,并相约在古卡瓦会合,但这个约会未能如愿。因为,队长在前往乍得湖的途中患热病死去。英国政府任命巴特为新队长,还给他们一笔旅费,同意他们继续去通布图探险。但刚要出发,年仅29岁的欧渥维却患疟疾而死。就这样,号称世界最完美的远征队仅乘巴特一人,这对他来说这是个沉重的打击。尽管他也数次染上热病和斑疹伤寒,但都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他,信心愈发坚定地踏上探险之路。

一个异常炎热的下午,又饥又渴的巴特十分珍惜地让壶中的水滋润一下早已干裂的双辱,但舍不得再喝了,因为这壶中的生命之水已不多了。他极目远眺,心想在这附近能找到水源。突然,见一支土着马队奔驰而来,他以为这下有救了,便挥舞双手,学着阿拉伯人的喊叫。马队也发现了他,但当他们发现他不是当地人打扮,便挥舞长矛,嘶喊着冲杀过来。巴特见势不妙,连忙趴下并掏出大口径短枪,“轰”的一声,冲在最前面的那家伙顿时人仰马翻,这下把冲过来的土着给震住了。他们从未见过这么厉害的家伙,骇然掉头而逃。

一路艰辛跋涉,巴特终于到达通布图,但万万没料到,这里更加萧条了,它作为撒哈拉的通商中心已名存实亡。

1854年5月,巴特按计划由南至北穿越撒哈拉沙漠,归途的甘苦是难用三言两语表达清楚的。总之,巴特成功地抵达的黎波里,思乡心切的他稍作休息于9月匆匆返回阔别5年的伦敦。

5年的探险中,巴特克服无数难关,在狂热的宗教信仰的土着威胁之下,仍不辱使命。由于他的报告对非洲一些长期蒙着神秘面纱的地方有独到见解,引起反响而一举成名。从探险史上来看,直到1857年,还没有一个科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对非洲了解得比巴特更为深刻,也没有人像他这样独自完成多项任务。从学术上看,他是第一位令人信服地画出广大非洲地区的地图,也是第一位研究黑人部落生活习俗的人。他的成功是伟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巴特之后,又有3位德国人和1位法国人先后去了撒哈拉,他们是格哈德·罗尔福斯、古斯塔夫·纳赫提格尔、奥斯卡·兰兹、亨利·杜维里尔。

罗尔福斯是位德国士兵,为实现到沙漠旅行的愿望,参加了阿尔及尔的外籍兵团。1862年,他去摩洛哥的内陆旅行,目的地是塔惠雷尔特绿洲。起初,他对沙漠中的一些奇异景色和突然之间的狂风飞沙有些好奇和恐惧,日子稍久便觉得索然无味了,但没半点退缩感,就这样实现了他的第一个目标。这时他想越过沙漠去通布图,因食品短缺未能如愿,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纳赫提格尔是作为探险家兼外交家而闻名的。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竞相到非洲寻找通商路线。普鲁士的威廉皇帝为此派纳赫提格尔带上许多上等礼物,横越撒哈拉沙漠,去拜会波奴苏丹。为保证这些贵重物品的安全,他准备了足够的武器,几经周折,他跨越撒哈拉沙漠中做了许多调查与探险,并把礼物送到波奴苏丹手中,起到了外交使节的作用而受嘉奖。

兰兹的成就,在于他只带几名助手,从阿特拉斯山脉出发,不到40天就顺利到达通布图,并受到意料之外的欢迎,度过他一生中最美好的18天时光。这里虽无欧洲大都市的繁华,但也有山、水、很多植物和动物。在经历了长期寂寞的沙漠旅行之后,这种乡村特色和质朴的民俗风情,很容易给人以心理上的极大满足。但他在报告中仍能客观、公正地描述,指出通布图明显地衰落了。兰兹如此神速平安地征服撒哈拉沙漠,是其他探险旅行家所企盼而没有得到的。

杜维里尔少年时代就渴望探险旅行。他潜心学习地质学、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去伦敦拜访过巴特先生,并深受鼓舞。1859年,19岁的他,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殖民地向哥勒亚的绿洲出发。那是个伊斯兰教部族的聚居地,他们声称,倘若杜维里尔不立刻离开此地,等待他的将是死神。面对这带有威胁的不友善行为,他沉着、老练,表示他的愿望只是穿越沙漠,若以死对他要挟的话,他决不害怕。一个为了事业成功连死神都无所畏惧的人的勇气,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后来,他与当地有势力的阿杰酋长结为好友,学到了语言文化,了解了这一地区的民族习俗,在百姓中也交到许多朋友。

回国后,他刚把所有的资料整理完毕,就患上了斑疹伤寒,尽管医疗条件不似沙漠那般落后,但反复发作及高烧,使他丧失了记忆。后来病虽好了,却无法在恶劣的环境下探险旅行了。他所着的《北方的多亚雷古人》,成了这方面的权威着作。

⑷ 撒哈拉沙漠的自然环境对当时殖民区域扩大的限制作用是什么

撒哈拉沙漠的自然环境对当时殖民区域扩大的限制作用是:殖民者难以继续向大陆内部深入。
撒哈拉沙漠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气候炎热干旱,降水稀少,地表面有大面积沙漠,水资源非常缺乏,植被也很少。只有在河流沿岸和地下水露头的地方水资源状况较好。而撒哈拉沙漠区河流很少。即使找到了水源,殖民者也只能在水源地附近活动,离开了水源地人就很难生存。

⑸ 撒哈拉沙漠介绍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于非洲北部,西自大西洋,东进尼罗河,北起阿特拉斯山麓,南至苏丹,东西四干八百公里,面积七百余平方公里。阿特拉斯山隔开了撒哈拉沙漠,以北一变而为地中海盎绿、明朗的景观。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耳、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加等观光地区,均集中于此。

自古以来,撒哈拉这个枯寂的大自然,便拒绝人们生存于其中。风声、沙动,支配着这个壮观的世界,风的侵蚀,沙粒的堆积,造成了这个极干燥的地表。在这片广大的地域,绿洲的出现,往往是沙漠旅行者最渴望的乐园。随着沙漠自然生态的不同,沙漠上的居民从事各种农耕或杂粮栽培,更有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沙漠民族的艰辛生活,将这个无生气的沙漠,点缀了一些热闹。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令现代人迷惑不懈的是:在这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矿地,竟然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就是这远古文明的结晶。

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难以稽考,而且对壁画中那些奇怪形状的形象也茫然无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谜。

一八五○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来到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上刻有驼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一九三三年,法国骑兵队来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全绘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阴上,五颜六色,色彩雅致、调和,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

壁画群中动物形象颇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动物受惊后四蹄腾空、势若飞行、到处狂奔的紧张场面,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艺非常卓越,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相媲美。从这些动物图像可以相当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画上有有划着独木舟捕猎河马,这说明撒哈拉曾有过水流不绝的江河。

所谓“沙漠化”指的就是土地上的生物。其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而会造成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沙漠化最明显的地方之一,在撒哈拉沙漠南侧的撒黑尔。此地的北部,以游牧或放牧的型态饲养着羊和骆驼,把整个地区的植物都吃光了,导致土地光秃秃的一片。而较为湿阔的南部,则因家畜过度繁殖,再加上原本不过方寸小的耕地,禁不起接连不断的耕作,整个地区逐渐变成不毛之地。

再加上水源不足,人们开始挖掘井水,当人群因水源而聚集,豢养的家畜也就多了起来,又再次加速了环境的恶化,促成沙漠化,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该区人民生活普遍过得很困苦。撒哈拉沙漠没有雨季,所以不会降雨,但只要是有任何一点点的水气,冗睡在地底下的植物就会争着冒出新芽,但很快的,又会过度放牧的家畜吃光了…所以沙漠化的土质现在仍在无声无息的扩大中…

阅读全文

与法国为什么要占领撒哈拉沙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5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