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37年法国是如何再次爆发经济危机的
从1937年下半年起,法国再度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来势很猛,致使当年法国的工业生产比上年减少了15.5%。这对法国脆弱的经济来说,不啻是雪上加霜。如以1928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00,1937年下降到82.8,1938年4月下降到82。冶金工业在1937~1938年的危机中受的打击最大,同1937年相比,1938年冶金工业的产量下降了16%,造船业和建筑业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在汽车生产上,法国落后于英国和德国。在飞机制造上,法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从第一位迅速下降到第四位;法国的钢产量在1932~1937年间只增加了30%,而德国却增长300%。
②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英法如何应对
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在20年代相对疲软的经济表明其没有遭遇产能过剩这一问题。英国银行和证券交易所没有遭到如住宅建设所遭受的重创,虽然传统工业如煤炭、纺织品、造船业的失业率很高,但新兴工业经济相对繁荣。英国废除了自由贸易政策,并于1931年实行贸易保护关税。随着收入减少,正统金融对策呼吁政府削减开支,因此,救济金被削减。尽管遭受了失业之苦,但在英国,极端主义政治理念只获得了相对较少的支持。
法国直到1932年才明显感觉到大萧条的影响,且最终成为受害最大的国家之一。一直到1936年,由于政治分歧而分裂的法国政府仍死死坚持正统的经济政策,并没有试图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帮助经济复苏。1936年,莱昂·布鲁姆领导中间偏左联盟和人民阵线完成了上调工资的新政风格计划,工会认可的集体谈判,制定了一周四十小时的工作时间和带薪假期,公共支出上涨,法郎贬值等使法国产品在全球市场更有竞争力的一系列举措。然而布鲁姆的新政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这个政治和社会都已分裂的国家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都没能从大萧条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③ 1929-1933法国经济危机具体情况
1930年11月,法国乌斯特里克银行宣告破产,标志着法国经济危机的开始。接着,大批银行与企业纷纷倒闭、破产,生产下降,失业人数激增。1930年12月失业人口还只有12000人,翌春猛增至5万人。物价暴跌,资本输出锐减,对外贸易萎缩。危机激化了法国的阶级矛盾,使斗争日趋激烈。广大人民群众为改善生活状况,反对政府和资本家转嫁经济危机的后果展开了顽强斗争。在城市,广大工人和公务人员等主要是反对降低工资,要求取消间接税。在农村,农民和农业工人也开展反对政府农业政策的斗争。从1929年11月塔迪厄第一次组阁到1935年5月议会选举,法国共更换了8届内阁,都因无力应付经济危机先后下台,每届平均任期不到4个月。其中,塔迪厄、赖伐尔各领导过3届内阁,他们执政期间,法国政局出现向右转的趋势。他们对内采用紧缩政策向广大人民群众转嫁危机,如缩减公务人员工资、减少各种抚恤金、补助金。同时却拨出巨款帮助垄断资产阶级渡过难关,并且用秘密基金资助一些法西斯组织。对外继续孤立和反对苏联,主张同德意接近和亲善。更有甚者,塔迪厄在1932年2月第三次组阁时,公然主张建立“强力政权”,力主修改宪法,使国家机器能够更好地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这一主张一出笼就遭到左翼力量的一致谴责。在左翼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下,塔迪厄企图消灭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实行公开反动统治的阴谋才未能得逞。
④ 各国如何应对二战前的经济危机
战前,美国通过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遭到失败,罗斯福上台并在1933年采取了金融业,工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改革,成功应对了经济危机。史称“罗斯福新政”。而德国的纳粹分子则利用人们在危机中的信任,通过国会纵火案成功上台执政,并采取了军事扩张的方式转嫁经济危机的影响,以抵御经济危机。日本则在军国主义派发动兵变夺权后同样采取对外军事扩张的政策以抵御经济危机,主要对象则是中国,开始全面侵华。 战后,因为远离战场,美国大发战争财,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控制了国际金融和贸易,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迅速发展。1972年由于石油危机一度出现发展停滞和萎缩现象,但很快在第三产业的兴起和90年开始的新经济推动下迅速发展。 英国,德国则分裂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下和欧洲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称为欧洲共同体,发张成为今天的欧盟,相互援助,得以复兴和发展。 日本则借助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成为主要的前线军火供应商,加上美亲资本主义的援助与扶植,和自身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提出“科教立国”,并在二战后迅速发展,成为二号资本主义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