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比较落后的是哪个地区

法国比较落后的是哪个地区

发布时间:2023-08-10 06:25:47

⑴ 曾经强大的英国海外领土都纷纷独立,为何法国海外领土还能保留这么多

法国现在,只保留了11.9万平方公里的海外领地。其实,加上欧洲本土,法国的总面积,也就67.2万平方公里而已。

但是,在1920年,法国的领土总面积,达到1150万平方公里。然后,你再看一下现在法国的领土,就只剩下个零头了。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的海外领土,和英国一样,都在闹独立。吵到最后,就只剩下一小部分地区,选择继续留在法国而已。



只可惜,法国终究没能留住这些殖民地。

最后,就只剩下一小部分海外领土,愿意被法国控制。而这些留下来的,除了法属圭亚那之外,其他的都是很小的岛屿。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人烟稀少。

其实,这些小岛上面原有的居民都比较落后,再加上人口较少,根本没有能力对抗法国。不像越南和阿尔及利亚,打不过法国,还可以跑倒其他地方躲起来打游击战。这些小岛的原住民,如果打不过的话,就只能跳海了。所以,他们放弃了挣扎。

另外,在二战后,法国把这些海外领地,视为法国领土的一部分。所以,这些海外领地上的居民,和法国本土的居民一样,拥有着这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再加上法国对这些海外领土特别重视,一直对这些领地提供帮助。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法国人移居到这些海外领地,渐渐的,人口方面,法国人有比较大的优势。

所以,这些海外省,想要闹独立,可能性很小。毕竟,都是自己人,根本没必要给自己添堵。

⑵ 法国在二战之后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

。法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二战前后加剧,各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二战后法国历届政府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法国的地区发展差距主要表现

(一)东西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

法国东部包括10个大区(科西嘉除外),约占国土面积的45%,全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包括巴黎、马赛、里昂、里尔等大城市,沿海还分布有许多重要的港口城市。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500家最大的企业和集团中,476家分布在东部。东部工农业都较为发达,还拥有许多着名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西部地区则资源比较贫乏,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居民收入也大大低于东部地区。据统计,西部家庭平均收入比东部低20-30%。

(二)城乡人口分布严重不均

二战后,法国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形成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据统计,1949年,法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5.4%,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减至8.5%,30年间减少了三分之二。仅1960-1978年间,就有约一半农业劳动力离开农村。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就业、交通和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则人口日趋老化,劳动力严重不足。

(三)传统老工业区产业萎缩,日趋衰落

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新兴工业和制造业的兴起,作为东北老工业区三大经济支柱的冶金、煤炭和纺织业开始走下坡路,企业亏损严重,大量工人失业。1973-1974年的经济危机使老工业区的“结构性危机”空前加剧,经济日趋衰落。

二、法国解决地区发展差距的主要做法

(一)将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问题纳入国家计划,并建立一整套相应机构

20世纪60年代,法国先后成立了“国土整治和区域行动评议会”及“国土整治全国委员会”等常设机构,负责协调地区整治行动,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问题。80年代初社会党执政后,又进一步改革了计划的实施方式,由各地区成立“地区计划委员会”,制定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计划。中央政府则通过签署“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合同”,以多种方式扶持地区经济发展。

(二)实施国土整治政策

所谓国土整治,主要是指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在政府的推动下对国土进行平衡整治。这是二战后法国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之一。

国土整治行动始于1950年,时任法国建设部长的珀蒂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国土整治计划”,首次提出“国土整治就是要依据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来寻求人员在全国范围内的最佳分配”。1955年,根据国土整治的需要,法国政府将本土划分为22个大区,以加强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推动区域发展。这一时期,法国政府重点加强了北方、中央高原等区域的经济发展,着重解决这些地区的就业问题。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现象更加突出。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国政府加大国土整治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远景规划,重点整治西部、西南部、中央高原和东北老工业区等区域。80年代初社会党执政后,国土整治计划将过去缩小地区差距的目标,扩展到了教育、就业、培训、环保等各个方面。

事实证明,二战后40多年来,法国国土整治政策的实施,对缩小地区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某些发展中的农村地区和外省大城市的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三)二战后,法国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发展、农村改革、山区开发和保护及老工业区结构改造政策,对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快落后地区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城市发展政策的主要方针是控制大城市的发展,鼓励地方中小城市的发展,建立中心城市,以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改变欠发达地区落后面貌,主要内容有:采取措施严格限制巴黎等特大城市的发展;调整全国城市结构,改革旧有城市体系,加速发展里昂、马赛、里尔等地区中心城市,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向这些城市流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和卫星城镇。

第二,农村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农村实行结构改革,重点开发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欠发达农业区,主要内容包括: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法国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地区交通相对落后,缺少通讯手段。为迅速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法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交通和通讯的计划,并投入大量资金。20世纪70年代初,专门制定了有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特别条例,由中央同地方合作,兴建基础设施大型项目。经过努力,历史上形成的东西部之间交通网络分布不均的状况正在逐步消失。

2、加速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起,法国政府把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作为改变地区落后面貌,促进农业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制定相关法令,推行农业现代化开发计划。政府通过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等形式,鼓励欠发达地区农场进行设备更新和现代化投资。开发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对稳定这些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当地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3、鼓励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法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十分重视扶持适合各地区特点的工业、手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经营活动,尤其在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重点改革区,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激励和扶持政策,鼓励这些地区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4、稳定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不足和农业劳动力老化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法国政府把稳定农村人口作为执行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目标,采取多项奖励措施,鼓励人口向农村流动。

5、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政府不断增加农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贷款和补贴。到80年代中期,这方面的支出约占国家农业拨款的3%。政府还通过补贴等措施,普及落后地区的视听和影像教育。政府还同地方签署文化教育合同,促进农村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实施山区开发与保护政策。山区约占法国国土总面积的2%。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政府提出应根据山区的不同特点,在保护山区自然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繁荣山区经济。80年代初,又出台了保护和开发山区的四条方针,包括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经济活动,尤其是扶持山区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有效保护资源;重点改善人烟稀少、偏僻山区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发展服务业,改善山区生活条件等。

第四,推动老工业区结构改造。1979年以来,法国政府对老工业区采取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措施。20世纪60-70年代是改造的第一阶段,先后提出了“钢铁工业改组计划”和“拯救钢铁工业计划”,主要通过增加投资来推动企业现代化,但未取得预期效果。80年代初社会党执政后,对老工业区的改造进入第二阶段,初期实行扩大煤、钢生产的“振兴”计划,结果加剧了原有的“结构性危机”;后由于经济严重不景气,又转而实施“紧缩”政策,加速结构调整,使生产由“低效数量型”步向“高效质量型”转变。

(四)实施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财政和税收制度

20世纪50年代起,法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财政奖励制度,先后设立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地区开发奖金、手工业企业装备奖金、农村开发与国土整治部际基金、工业现代化基金等,为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外迁企业和机构提供补贴,并重奖在边远、落后地区进行投资的企业主。80年代初社会党执政后,将这些名目繁多的奖金和补贴一律改称“国土整治奖金”,并对资助手段作出重大改革。此外,对参与区域发展的企业,政府还根据地区和就业人数予以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

(五)实施地方分权政策,调动地方积极性

二战后,法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但中央权力主集中,限制了地方积极性,造成地区之间条块分割,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开始实施向地方分权的政策,中央政府行使的部分权力下放到大区和省。80年代起,进一步下放权力,实行自治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各地区可按本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发展规划,从而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右翼政府2002年重新上台执政后,于今年3月在议会通过有关地方分权的修宪法案。右翼政府强调,地方分权是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将使各地区释放出可达国内生产总值1%的新的经济活力。

⑶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经济发展特点

英国的经济特点:

2006年英国整体经济增长步伐逐步好转,表现得更为强劲和均衡。其中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旧为服务业。06年全年英国GDP 的增长率逐步递增,分别为2.3%、2.6%、2.8%;而第四季度更是超过预期达到3.0%的水平,投资者纷纷看好英国经济前景,同时大家也看到了通胀率和失业率等风险问题的存在,总体分析英国06年经济处于温和上涨态势。

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
——两国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初探
对于对增长的关键问题感兴趣的经济史家而言,比较方法应是非常有效的。若他的任务在于分析不同变量的运动,考察它们各自对经济革命的影响,那么,就此范围而言,比较几个国家的经验必定会大大拓展其研究领域,增强其提出——或检验——假说的能力。然而这种方法只是以散漫的方式——除极少数例外——得到运用。笔者欲在这篇文章中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探讨工业革命的起源这一重大问题,但笔者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冒失轻率。大家都知道英国是第一个实现技术突破的国家,而且这一成就是通过它自己的努力、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自发达到的。但对于如何解释英国人经济和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各家众说纷纭。如果将18世纪的英国经济和另一个国家——法国(由于当时它是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因而是最好的选择)的经济作系统的比较,人们就会更为清晰地发现那些只有英国才具有的因素——这些因素将决定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现象。

第一个需要指出的关键问题是,法国大革命前夕英国的领先地位和法国的落后状态已经十分明显,这种状况不是短期内突然出现的。两国之间的差距在18世纪初,即路易十四时代结束时就已经十分明显。为解释两国之间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该以长时段(即远溯至中世纪)来考虑到这一问题。这里不可能完成这一工作,但至少我们可以指出17世纪的客观形势对两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这至少是18世纪初两国之间差距的部分原因。
30年前,约翰•U. 内夫提出,英国之所以成为第一个在18世纪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原因在于,它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法国不同的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它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此它的领先地位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早两个世纪。但他的论点在英国受到批判,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内夫想象出来的,他大大高估了某些技术发明的意义,以及少数新工业的增长的重要性(除了煤炭工业外,其他的都无足轻重,而且他忽略了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毛纺业增长是十分缓慢的),最后,他还大大高估了企业组织中少数非代表性的大企业的意义。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内夫指出了1540年后英国煤炭产量和消费的快速增长以及它在技术上的意义,这就导致了一些新技术的产生,而这是欧洲大陆完全陌生的,如炼焦炉。这种新的矿物燃料为创新提供了新的推动力,而法国却缺乏这种推动力。另一方面,正如内夫提到的,1540-1640年间,英国工业产量的增长要比法国快。1640年起,英国在矿业和冶金业产量方面居于绝对优势,玻璃、毛纺品等人均产量、甚至整个工业的人均产量高于法国。
不过,两国真正的差异是在1640年后而不是在这之前发生的。在法国,正如诸多研究所表明的——“17世纪的悲剧”使这段经济史上十分暗淡。在经历17世纪头25年的相对繁荣后,1630年代开始了漫长的萧条衰退时代,世纪中叶的投石党运动期间经济几近崩溃,这种糟糕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720年代。百年之内,价格低落,特别是农产品价格极不稳定——频繁而深刻的经济和人口危机,再加上可怕的“死亡率”,通货紧缺,这些都使商业活动陷于瘫痪,影响了地租价格和利润——失业和贫困化,这些众所周知的现象造成了工业生产的停滞甚至是下降,P. 古贝尔和P. 德永在两个大型毛纺业中心博韦和亚眠都清晰地看到了这种状况。在博韦,1624-1720年下降额约为40%,亚眠的工业活动在投石党运动期间陷于停顿,1680年之前都没有回复到世纪初的水平。即使其他地区的命运稍好,我们仍得承认,,1630年后的萧条是漫长和深刻的。由是观之,科尔伯的工业化政策实在是同这种萧条作斗争的无奈之举;但由于当时条件恶劣,通货紧缩、价格不振,收入和消费呈下降趋势,他的努力换来的只是个半失败的结果。诚然,有些工业举措保留了下来,以后还有所发展——如朗格多克的呢绒业——,但很多新办企业都很快衰落并消失了,总体来说,如果科尔伯时代整个工业有所发展的话,那也是很不稳定很不明显的。近来的研究表明,路易十四末年,法国工业有复苏的迹象——人们长期以为路易十四是个灾难性时期——尽管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频繁的饥馑和新教徒的流亡。我们在商人中看到了新的企业家精神,通货紧缺有所缓解,法国在西班牙美洲开辟了新的市场。无疑,这些复苏迹象是1715年后增长的先声,但它仍然受战争和饥馑的灾难限制。即使能在17世纪的法国经济中找到某些积极方面,但总的说来,整体形势仍是十分不利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1715-20年间法国的人口低于1640年的水平。
在海峡的另一边,17世纪的形势大不相同。如果近来对法国经济史的研究只是在悲观主义方面有强弱程度的差异的话,那么英国史家总的说来对其国家的经济发展持温和的乐观主义看法.
当然英国也没有能避免17世纪的不利局面。它也曾经历过几次停滞和困难时期,如1620年代,内战时期,同路易十四作战的某些时候;它的主要工业,毛纺业曾几度经历危机,其增长在整个17世纪来说相对微弱,贫困和失业造成了严重问题。但英国没有1630年后法国所经历的长期剧烈频繁的萧条。蔓延到整个欧洲的价格低糜只是在较晚的时候波及英国,比法国晚,约在1650年前后,其幅度也教小;其短期的价格波动也不如法国剧烈,对经济的影响较小。F.J.非舍尔总结说,17世纪英国的工农业有了缓慢但明显的增长,尽管同期人头也增加了,但人均收入很可能也增加了。
1660年后,还有很多法国所没有的其他发展迹象。如英国内部市场的扩大,这尤其得益于伦敦的发展,它比巴黎的发展更为迅速;“边境”各郡有了发展,如兰开夏郡的棉纺业的起飞也早于法国。最后17世纪英国外贸长期呈迅速的增加态势,这尤其是因为其早期的殖民扩张;1660年代起,英国成为重要的外来商品再出口国家,而同期法国的殖民地和殖民贸易几乎可以忽略。
正是由于这缓慢但稳定的增长,到18世纪初,英国在几个重要的领域(尽管其现代性不容高估)已确立了对法国的明显优势地位。首先是农业。英国的很多地区已经展开了个中技术改良,产量比法国更高更稳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农业的歉收较少具有灾难性。随后是工业技术方面。如上面提到的因煤燃料使用带来的革新。17-18世纪之交,由于萨瓦里、纽科门和达比等人的资金投入,革新活动更为活跃。在外贸方面,英国不仅在人均水平,而且在绝对值方面都更高,它的商船队更为庞大,商业资本的积累也更快。
最后,英国的优势也特别明显地体现在财政领域,国债制度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表明,它在政治和经济结构方面远远领先于法国,路易十四也曾试图创办国家银行,但受到财政家们的反对而告失败,这些人认为这种银行与“纯粹君主制”不相容,后来约翰•劳试图人为地将英国的财政制度移植到法国,结果是场灾难。
1688年,格里高里•金曾认为英国已比除荷兰外的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为富裕,他估计法国的人均收入比英国低20%;一代人之后,在乌德勒支和约签订后不久,但尼尔•迪福就写道,英国是“世界上最繁荣最富庶的国家”。这些评论论据十足,因为17世纪英国经历了相对的繁荣和增长,但法国经济则是停滞甚至是衰退。不管这种差异的原因如何——社会经济结构上的差异(特别是在农村),政治形势,如投石党运动(远比英国内战的破环性大),路易十四战争带来的负担(在同同盟国家作战中法国耗尽了精力)比英国大——但这一事实具有根本性:当18世纪经济形势好转,法国经济开始增长时,法国同英国已经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了,同后者相比,它存在诸多的障碍和明显的滞后。工业革命只是漫长演变和发展阶段的顶峰,因此,为理解18世纪最后1/3阶段中英国经济的起飞,重要的一点是,英国已然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增长,虽然有过几次中断,但为期不长,而法国经济在一个世纪的萧条后才开始增长,到工业革命前为期不到半个世纪。用罗斯托的话来说,英国“起飞的准备”比法国更长,积累更多,更为成熟。因此,在1630年后“17世纪的悲剧”后,法国已经明显落后于英国,尽管它在18世纪的增长相对较快,但已经无法追赶英国了。

如果说17世纪两国的经济命运呈对比关系的话,那么从路易十四的战争结束到大革命的3/4个世纪中,情况则完全不同了:两国经济同时增长,我们所掌握的统计数据表明,英法两国增长的节奏惊人的相似。
从我们熟知的领域,即外贸来看,法国的增长甚至比英国快。
英国和威尔士的官方年均外贸额(进口+出口+再出口)在1716-20年间为1300万镑,1784-88年为3100万,即增长1.4倍。根据阿尔努的数字,1716-20年法国的年均外贸额为2.15亿利弗尔,1784-88年为10.62亿;几乎增加了4倍。当然,英国官方计算所依据的费率表比较连贯,因而能提供一个反映贸易大致状况的指数,而阿尔努的估算依据的是当时的现行价格,而这些价格在1730-80年间增长了约60%(至少农产品如此),因此阿尔努的数字应作一些扣除。即使如此,法国贸易的规模至少仍增加2倍,高于英国。而且鲁杰罗•罗曼诺根据详细统计资料提出的1716-20年的数字低于阿尔努的数字(年平均为1.55亿),这样一来,即使扣除价格上涨的因素,法国在这3/4世纪的贸易增加了4倍。1716-20年间,法国外贸总额勉强达到英国的一半,到革命前夕,其总量已与英国基本持平(当然人均数字明显低于英国)。
当然还应该考虑到路易十四末年法国的外贸水平很低,但到革命前夕,其增长速度比英国快。另外,在几个重要的国际贸易领域,法国在18世纪取得或维持了支配地位。法国通过加的斯港向西班牙美洲帝国大量输出工业产品,它仍是西班牙及其美洲帝国的首要工业品供应国;而英国只是垄断了葡萄牙和巴西的贸易,范围有限;但英国控制了意大利和利凡特的市场。圣多明戈岛的甘蔗和咖啡种植发展迅猛,它们的价格低于英属安第列斯群岛的产品价格,因为英属各岛地力耗尽,价格提高,所以法国人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商栈贸易,同时向北欧的再出口发展也很快。此外,总体来说,英国人在欧洲大陆市场鲜有成功,因为他们到处都遇到保护主义壁垒和法国的竞争;英国向大陆的再出口发展缓慢:从18世纪初到1780年代才翻了一番,只是到1785年左右英国的“现代”工业品才开始入侵大陆,大陆贸易在英国外贸中所占的分额也在下降,从4/5降到不足一半。英国贸易的发展几乎完全得益于殖民地贸易,特别是同北美领地的贸易,到13个殖民地独立之前,英国工业品在那里几乎享有完全的垄断权。这种外贸的“美洲化”在较小程度上也适用于法国,尽管经历了七年战争的失利,法国的殖民地贸易在1716-20到1784-88之间增长了9倍,但同欧洲以外的贸易额只占总量的38%。所以法国外贸的导向比英国更倾向于欧洲,同欧洲的贸易发展速度稍慢于总体速度,但明显高于英国同大陆贸易的发展速度。
但法国外贸的这种乐观主义图景应在几个方面打折扣。在这段时期——即七年战争以前——的前半期,法国的相对地位更为有利。一直到40年代末,英国贸易的发展“非产缓慢”(R. Davis),毛纺品和再出口停滞;只是从1748年起才迅速增长——1745-6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3.9%。法国贸易虽然受到“约翰•劳体制”的打击,它的起始增速仍与英国相近,约从1735年起,开始加速,不足20年便翻了一番(1736-39到49-55年),这是法国外贸的黄金时代。但七年战争突然打断了这一势头,战争期间法国的商业被“皇家海军”从海上驱除出去,总额降低了50%,而同时英国的贸易仍在发展。1763-71年,法国外贸强劲反弹,但主要是收复失地,但随后是70年代明显的停滞,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则明显后退,直到大革命前夕法国外贸才再次开始增长,并再创新高,到1793年又陷入崩溃。在英国方面,虽然70年代贸易减缓,美国战争期间又经历危机,但同七年战争后的法国相比,速度稍快,1783年和约签订后再次强劲增长,直到本世纪末。有迹象表明,70年代起,法国的竞争力减弱,丧失了在利凡特和西班牙和西属美洲的地位(查理三世的保护主义政策对法国人损害特别大)。英国贸易的发展则更为稳定,因为它受战争的影响较小。
法国外贸的另一个弱点是它对圣多明戈的明显依赖,这个殖民地在80年代占法国殖民地贸易总额的3/4,占总出口额1/3的再出口产品,大部分是这个岛屿提供的。再出口对于英国也很重要,但不列颠帝国更为辽阔更为多样,它的殖民地贸易更为丰富,到1776年时,作为外贸重要因素之一的北美13个殖民地人口增长迅速,生活水平较高,所需求的制成品量大类多。此外,英国出口中的工业品比例比法国高,1780年左右,两国的这个数字分别为2/3和2/5;在法国的出口产品中,咖啡、糖和酒居于首位,其次是纺织品和丝绸。有的研究者认为,法国18世纪贸易的增长纯粹是表面现象,对国民经济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因为它大部分只是商栈贸易。但不要忘记英国贸易也是如此,同时一些大港口,如波尔多、南特和鲁昂,它们的工业对殖民地贸易直接发生了影响,它们向那里出口奴隶所需的纺织品、榨糖工具、帆布和绳索等,为远洋船只提供大炮,而且作为乡村工业的中介者,这些港口还将农民带入国际贸易中。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法国工业产品流入安第列斯和西班牙美洲市场,同英国一样,贸易的扩张是工业发展的战略性因素,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
鉴于定量数据的不足和统计的不可靠,这一工作确实棘手。就英国来说,根据W. Hoffmann的指数,1700-90年增加了2倍;而最近迪恩和科尔的指数,英国贸易和工业实际产量的指数从1700年的100上升到1790年的285,年均增长1.17%;同期出口指数较为突出,从100上升到383。在法国方面,让•马尔舍夫斯基曾领导一个“法国经济计量史”小组,该小组至今只发表了一个临时性的数据,只涉及工业;根据这些数据,1701-10年10年间,法国的手工业和工业年均产量,若按当时价格计算,约为3.85亿利弗尔,1781-90间,年均为15.74亿,年增长率为1.91%。但经修正后的更为完善的增长率应降为1%,与迪恩和科尔的数字很为接近。这个数字与当时法国外贸增长的速度相符。从18世纪初到大革命之前,两国工业的增长节奏惊人的接近,如果我们比较双方主要工业的发展就会肯定这一看法。

2006年英国主要经济成果主要表现:
2006年前三季度,英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继第一、二季度增长0.7%和0.8%之后,第三季度仍保持了0.7%的增幅。若按年增长率计算,前三个季度GDP的增长率分别为2.3%、2.6%和2.8%。服务业依旧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工业生产与建筑业也实现了小幅增长。根据英国财政部预测,2006年英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6%,而2007年则预计增长2.4%。2006年英国经济增长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水平,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以下为英国经济成果表现:

一、经济显着表现:通胀压力迫使央行再次提高利率。为了抑制因各种生活基本费用增加引发的通货膨胀,英国央行11月9日宣布将银行基本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从4.75%提高到5%,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这是英国央行继8月份后第二次提息。英国央行一方面要控制通货膨胀,同时也要避免因利率上升导致消费放缓。

二、市场方面表现:消费支出零售业与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2006年第二季度,英国家庭消费支出开始摆脱长期低迷态势。当前英国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抵押贷款和房屋价格都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外国购买者的大量涌入使得伦敦市中心价值超过150万英镑的高级住宅区房价飙升了20%以上。

三、总体经济表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自2006年第二季度,占英国经济规模超过70%的服务业恢复了强劲增长。第三季度服务业继前一季度增长0.9%之后,再度增长0.8%。其中,制造业和能源业产出增加是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原因,增幅分别为0.7%和0.8%,但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采矿业出现较大萎缩,下降3%。建筑业生产增长则与上一季度持平,为0.5%。

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国的经济特点:
法国天然资源不丰富。所需铁矿石大部靠进口。煤储量约210亿吨(其中褐煤100亿吨),铝土矿储量9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靠进口。水力资源约1000万千瓦,水力资源和地热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1500万公顷 , 覆盖率超过25%。

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工、电器、动力工业、日常消费工业、食品工业和建筑业等。新兴工业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军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门均有较快发展。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和建筑为三大支柱。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法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小麦、玉米、马铃薯、甜菜、葡萄和牛肉产量均居西欧第一位。农用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8%。

服务业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服务业包括商业、运输、电信、旅馆 、餐馆 、供水 、环卫 、修理等部门。电信、信息、旅游服务和交通部门业务量增幅较大。法国是富有特色的旅游国。旅游胜地有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风景区及广阔的阿尔卑斯山区。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

法国交通运输业发达,水陆空都很便利。1990年铁路总长3.40万千米,其中电气化的1.26万千米;法国在发展高速火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981年9月,巴黎-里昂铁路线上的高速火车正式投入使用。1989年12月,法国研制出最新高速火车,时速达482.4千米。1989年全国公路总长80.52万千米,公路网遍及全国,其中高速公路6763千米。法国内河航运主要由国家经营,内河航道总长8568千米,其中运河4613千米。法国75%的进口物资和20%的出口物资得通过海运。主要海港有马赛港和勒阿弗尔港。法国原有三大航空公司:法国航空公司、联合航空公司和国内航空公司。其中法航的客运量居世界第三位。为增强竞争力,国内航空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于1991年决定并入法航。主要机场为巴黎的戴高乐机场和奥利机场。

法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率高于美、日等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6%。

法国的对外出口在世界贸易中占第四位,居于美 、 德、日之后。法国是世界第三大军火出口国。进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出口商品有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和军火等。主要贸易对象为德国、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

法国对外投资增加较快,1991年成为世界第三大投资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欧共体成员国,占总额的47.7%。对美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非洲和拉美的投资也较高,并以工业、能源、服务部门为多。法国对第三世界的发展援助主要对象是法语非洲国家。1971 ~1980年外国通过对不动产投资方式购买法国土地4.5万公顷,约占法土地面积的1%。外国对法国工业部门投资加快,其中欧共体成员国对法投资占外国总投资的50%;其次是美国,约占22%。1990年外国在法国投资总额为490亿法郎。法国政府正采取措施鼓励外国在法投资。

法国的社会福利较完备,从1983年起,社会福利金额占国民收入的30.6%。社会保险包括医疗、工伤、家庭津贴、退休金、残疾者照顾等。

德国:

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德国的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 (EUR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以资本输出为重点`

⑷ 法国的地理位置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西北面对英吉利海峡和北海,东北比邻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东与瑞士相依,东南与意大利相连,南浴地中海并和西班牙接壤。
法国面积55万平方公里,是西欧大国,位于北纬42度和51度之间,法国南部属地中海亚热带气候,其它为大西洋温带气候地区。
参考资料:http://fr.mofcom.gov.cn/ddgk/ddgk.html

⑸ 法国为何250年都搞不定科西嘉岛

独立国家 地理位置 文化语言3个原因导致

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撒丁岛、塞浦路斯岛并称呼为地中海四大岛,它是世界着名的旅游胜地。

在科西嘉岛,你可以充分领略到大自然对于人类无私的馈赠。蔚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碧绿的森林、红色的海湾,构成了五颜六色、风光旖旎的科西嘉岛。

科西嘉岛的名称,来自于一个典故。特洛伊王子科尔与提洛王后的孙女西嘉一见钟情,互相爱慕,为了让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亘古不变,她们决定将俩人的名字组合在一起,用科西嘉来命名一座岛屿。

不过,科西嘉的真正出名,并不是来源于传说中的爱情和其迷人的风光,而是因为这里是拿破仑的出生地,以及它在数百年来时不时传出的爆炸声。

1769年,当科西嘉岛的统治者热那亚城邦把它割让给法国后,科西嘉人就开始了持续不断反对法国统治的民族主义活动。在近四分之一的世纪里,岛上冲突不断,各种暴力事件频频上演,迄今为止发生的爆炸事件已近千起。

(拿破仑画像)

三、科西嘉岛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科西嘉人也算是法国的少数民族,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那就是科西嘉语。这种语言和法语相去甚远,是意大利语的分支,更接近意大利人的语言习惯。

科西嘉人能用本地语言和意大利人流畅地交流,但和法国人交流则显得比较生硬。虽然法国政府曾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科西嘉岛强力推行法语,但仅限于官方层面的交流和使用,而科西嘉岛人在日常交流中,依然会熟练地使用科西嘉语。

同时,因为科西嘉岛和意大利咫尺之遥,其内在文化基因和意大利一脉相承,但却和法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区别。正是语言和文化的区别,让科西嘉人很难融入法国,无法在法国找到归属感。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科西嘉人一直在谋求独立,其中特别活跃的是被称为“科西嘉民族解放阵线”的激进组织。他们高举科西嘉民族主义大旗,屡屡采用武力手段,秘密地为科西嘉“独立”而斗争。由此而爆发的上千次冲突,已造成法国人和科西嘉人在内的多人死伤。“科西嘉民族解放阵线”也被法国政府定性为恐怖组织。

不过,随着科西嘉岛的开放程度日渐加深,这种冲突已日趋平和。如今的科西嘉岛,硝烟和战火已逐渐远离,一个美丽而宁静的科西嘉岛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⑹ 离意大利更近的科西嘉岛,如何成法国的鸡肋领土

面积8680平方公里的科西嘉岛,就是法国从冒傻气的意大利手中买来的。

⑺ 法国地理知识....急!!!

你提的问题下面我都精心准备了哦,包括演讲....

法国地理概况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西北面对英吉利海峡和北海,东北比邻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东与瑞士相依,东南与意大利相连,南浴地中海并和西班牙接壤。
法国面积55万平方公里,是西欧大国,位于北纬42度和51度之间,法国南部属地中海亚热带气候,其它为大西洋温带气候地区。
法国版图有如六边形,对边距离不到1,000 公里。总体上说,法国地势较低,全国三分之二的地区低于海拔250米。东南部地势较高,有中央高原、朗格尔高原和孚日山脉。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平原和低矮丘陵。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
法国行政版图划分为22个大区(REGION)、96个省(DEPARTEMENT)、326个专区(ARRONDISSEMENT)、3,827个县(CANTON)和36,433个市镇(COMMUNE)。此外,还有5个海外省(法属圭亚那,马提尼克岛,留尼汪岛,瓜德罗普岛,圣-皮埃尔-密克隆岛)和5个海外领地(新喀里多尼亚群岛,法属玻利尼西亚岛,马约特岛,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

法国22个行政大区是:巴黎大区(ILE-DE-FRANCE)、罗纳-阿尔卑斯大区(RHONE-ALPES)、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PROVENCE-ALPES-COTE D'AZUR)、北加莱大区(NORD-PAS-DE-CALAIS)、卢瓦尔河大区(PAYS DE LA LOIRE)、布列塔尼大区(BRETAGNE)、阿奎坦大区(AQUITAINE)、南比利牛斯大区(MIDI-PYRENEES)、中部大区(CENTRE)、洛林大区(LORRAINE)、朗格多克-鲁西翁大区(LANGUEDOC-ROUSSILLON)、皮卡尔迪大区(PICARDIE)、上诺曼底大区(HAUTE-NORMANDIE)、阿尔萨斯大区(ALSACE)、勃艮第大区(BOURGOGNE)、布瓦图-夏朗特大区(POITOU-CHARENTES)、下诺曼底大区(BASSE-NORMANDIE)、香槟-阿登大区(CHAMPAGNE-ARDENNE)、奥维尔涅大区(AUVERGNE)、弗朗什-贡岱大区(FRANCHE-COMTE)、利穆赞大区(LIMOUSIN)、科西嘉大区(CORSE)。

法国森林覆盖面积较大,目前森林面积有1,390万公顷,占法国本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农业耕地占全国土地的54.8%。 法国土壤,西部和北部呈棕色的灰壤土,面积最广,属于潮湿地区。地中海沿岸土壤为红色。 法国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水道四通八达,可通航河流总长度达8,500多公里,形成遍布全国的水路交通网。

主要河流有:
卢瓦尔河(LA LOIRE),全长1,020公里,是法国最长的河,流经中部高原,注入大西洋比斯开湾。
罗纳河(LA RHONE),全长812公里,在法国境内522公里,流经法国20个省。
塞纳河(LA SEINE),全长776公里,流经巴黎市区。
加龙河(LA GARONNE),全长650公里,发源于西班牙境内,流经法国南部。
马恩河(LA MARNE),全长525公里。
莱茵河(LE RHIN),全长1,298公里,流经法国边境长度190公里。
法国还有一些湖泊,较大的有莱蒙湖(LEMAN)、布尔热湖(BOURGET)、卡尔康湖(CARCAN)等。

法国经济

法国是全球经济发达国家之一,是欧盟大国,实行的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产权的基本形式是私有制,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机制,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原因,与其它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法国经济发展迟缓、工业水平相对落后。虽然早在十八世纪末法国就已开始产业革命,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仍占较大比重,小土地所有制导致农业经营过于分散,农业人口众多,农村既无法成为工业的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法国工业结构长期不合理,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在工业部门中处于优势地位,工业企业规模过小,生产率低下,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就业人口近半数集中在食品和轻工业部门,商品输出长期以时装、化妆品、纺织品和葡萄酒为主。高利贷资本异常发达,以借贷形式的资本输出过多,导致国内生产性投资不足,抑制了本国的经济发展。迟至本世纪二十年代,法国才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变,随着冶金、有色金属、橡胶和机械工业的兴起,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农业,最终完成向工业国的过渡,但这个进程与美国和德国相比落后了约30年,比英国则落后了整整一个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1944年的工业生产指数只相当于1938年的40%,而且设备老化,技术陈旧,市场物资匮乏。为了振兴经济,战后法国动用政府干预手段,成立了以经济学家让·莫奈为首的国家计划总署,制定、实施了着名的“现代化与装备计划”,开创了此后延续数十年国家经济计划的先河,为延续至今的法国经济模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法国的经济计划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前提,并且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与环境中发挥作用的。经济计划以指导性为主,规定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轻重缓急的发展顺序作出安排,并辅以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在战后经济重建初期,经济计划带有较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对计划规定了各种数量目标,政府通过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集中巨额资金对优先发展部门给予财政支持。六十年代以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渐趋弱化,取消了经济计划中的数量指标,使之成为纯指导性计划。
在让·莫奈主持制定的第一个经济计划中,法国政府把重点放在基础产业部门,将煤炭、电力、钢铁、水泥、运输、农业机械设备确定为优先发展对象,对基础产业实行投资倾斜政策,提高工业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注重技术改造。据统计,在第一个经济计划实施期间,国家对上述重点部门共投入资金1,412亿法郎,占同期国家总投资的37%。进入五十年代,法国又连续实施了第二个(1954~1957年)和第三个(1958~1961年)经济计划,在继续加强基础部门的同时,扩大规划领域,协调各部门均衡发展,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法国风光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上十大名城之一。它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城跨塞纳河两岸。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环城公路以内的巴黎城市内,面积105平方米公里,人口200多万;大巴黎包括城区周围的七个省,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万,几乎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是法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
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城市自身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人们漫游这座城市,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既保留着许多闻名世界的历史遗迹,又有许多宏伟壮丽的现代化建筑,有“花都”之美称。
巴黎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文化设施方面,巴黎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现代艺术文化中心——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还拥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像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协和广场、卢浮宫、凡尔赛宫等更是让人留连忘返。经济生活方面,重建和改建了古老的商业中心区,如兴建了210米高,58层的蒙马纳斯摩天大厦。新建和扩建了巴黎四周的卫星城市,使市民有了比较宽敞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巴黎不仅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活动的重要场所。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在这里召开;各种各样的国际比赛、表演在这里举行;各行各业的专业展览会在这里举办。常设的国际组织也很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今天的巴黎,不仅是法国,也是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备受世界的瞩目。
凯旋门地处宽阔的星星戴高乐广场。这里是乡赛丽寨大街的尽头,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点。从戴高乐广场向四面八方延伸,有12条大道。宏伟、壮丽的凯旋门就耸立在广场中央的环岛上面。这座拱门是在拿破仑时期1806年由夏尔格兰负责动工建筑的。根据拿破仑的命令,它被用来纪念法国大军。凯旋门建成于1836年。它只有一个拱洞,上为桶形穹窿,其规模超过了罗马的康斯坦丁凯旋门。高50米,宽45米,凯旋门的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其中最着名也是最精美的的一幅就是位于面向乡塞丽寨大街一面右下侧的那幅浮雕,上面描绘了1792年义勇军出征的情景,这一名作取名《马赛曲》。拿破仑大捷庆祝仪式的场面则被刻在这幅浮雕上方的其他位置,在顶端的盾形饰物上刻有每场战役的名称。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处“无名战士墓”,每到傍晚,这里便燃起不灭的火焰。建筑物里还有一座小开支的纪念馆,馆内记载着这座纪念性建筑物的历史,在那里,游人可以看到558位将军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划着线,那是因这些人都是在战斗中阵亡的。
埃菲尔铁塔是1887年1月26日动工,1889年5月15日开放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埃菲尔铁塔占地一公顷,耸立在巴黎市区赛纳河畔的战神广场上。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钢铁构成,塔身总重量7000吨。塔分三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115米,第三层274米。除了第三层平台没有缝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现已安装电梯,故十分方便。每一层都设有酒吧和饭馆,供游客在此小憩,领略独具风采的巴黎市区全景:每逢晴空万里,这里可以看到远达70公里之内的景色。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法国地理环境位置
法国的国土像一个六边形。从中世纪起,在千余年间,先是历代国王,后是共和国,始终如一的统一意志,形成了今日的法兰西国土。这个平衡的六边形,三个大面朝向海洋,另外三边是大陆边界。在十九和二十世纪多次法德战争之后,法国取得了今天的规模。

南部与西班牙的边界,是由比利牛斯山脉构成的,最高点阿奈托峰高达3404米。东部与意大利和瑞士的边界,被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隔开,而莱茵河中游,则是法国与德国之间的界河。这些 长期严密分隔两国的“天然”边界,今天提出了穿越艰难的问题,欧洲贸易的增长,促使人们通过山口、桥梁和公路及铁路隧道来实现交通运输。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的山地区域,由法国与邻国共同管辖。法方的阿尔卑斯山北部,是欧洲面积最大的滑雪场,也是大部分山地体育的发祥地。高达4807米的勃朗峰,是欧洲最高峰。

相反的,与法国、卢森堡和比利时交界的北方,却是十分开阔,只需穿过海拔不高的阿登纳古高原和北欧大平原。过去,这里常年累月都是冲突、战斗和入侵边界线事件。而现在,在很多方面,这里变成了里尔地区和比利时之间,洛林、卢森堡和萨尔之间的跨边界贸易最繁忙地区。在众多欧洲合同的刺激下,在阿尔萨斯和巴德―乌当贝尔之间,以巴尔―米鲁兹和维也纳为中心的莱茵河中游地区,尼斯地区、加达劳涅和巴斯克地区,也形成了跨国界贸易区。

法国得天独厚地三面朝海,也许四面朝海更好。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海岸终年阳光明媚,普罗旺斯省的海岸蜿蜒曲折,风景怡人。朗格道克省的蓝色海岸,那绵延不断的沙滩,更令人流连忘返。东南部气候温和湿润,阳光灿烂,海岸由沼泽和沙丘相间的沙滩构成。法国西北部,是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地球上最为繁忙的海上通道,就位于大西洋和比利时、荷兰、英国和法国的北海港口之间。法国有两组欧洲最大港口,一组位于塞纳河河谷的卢昂和勒? 阿弗尔,另一组是在罗纳河入海口的马塞。法国本可以成为一个海上强国,但她从来不是,今后更不可能是。现在法国海滨的主要活动是旅游,从北海到地中海,处处都十分活跃。高品质的海滨地带,连绵起伏的山峦高地、历史名城及乡村,使法国成为欧洲和世界的第一旅游大国。

适种薰衣草、香樟树、葡萄等的原因
法国地处大西洋东岸,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墨西哥暖流的恩惠,又地处北纬40度有利纬度,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给薰衣草、葡萄、香樟树等的中止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因此盛产此类作物.

演说词
它——欧洲最大的国家,浪漫主义的故乡,时尚潮流的领头羊,联合国五常之一……它就是法国。法国的历史悠久,如今又在国际中占有重要席位,引领新潮.今天就请大家随我,走进法国,走进这个文化与时尚兼得,浪漫与快捷并存的国度,感受一番西欧风情。

⑻ 普法战争,法国被迫割让______和______

普法战争结束后,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公元1870年7月19日,法兰西第二帝国对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就此爆发。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普鲁士军队捷报频传,最后更是大败十万法军于色当。9月2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宣布投降。就这样,在铁血首相俾斯麦的筹划下,普鲁士快速荡平了德意志统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法兰西。

法德两国的恩怨,其实由来已久。早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德国便因法国蓄意干涉而人为分裂,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法国君主更是通过种种手段妨碍德意志统一。在腓特烈二世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七年战争”迅速崛起,对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产生严重威胁,并进一步影响到海外殖民地的争夺。两国之间的嫌隙日益加剧。

“普法战争”前夕,拿破仑三世的穷兵黩武和反动政策早就令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为摆脱国内政治危机,拿破仑三世急需发动一场对外战争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反观普鲁士,宰相俾斯麦为缓和同议会的冲突,也公开提出“统一德国”的口号并策划了三场王朝战争,“普法战争”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场。

公元1870年,普法两国之间的矛盾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严重激化。自两年前时任女王伊莎贝拉二世被推翻后,西班牙内阁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继承者,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远亲利奥波德亲王便是颇有希望的潜在候选人。法国对此自然不乐意,于是拿破仑三世派外长格拉蒙公爵向普鲁士发布照会,要求利奥波德亲王和威廉一世均不得染指西班牙王位。

谁知威廉一世不以为恼,仅仅是以温和口吻表达了自己反对立场,并要求宰相俾斯麦将法国大使会见的经过对外发布。于是俾斯麦抓住这次机会,同军方商议后篡改了电报内容,刻意添油加醋,于7月13日发表了充满挑衅意味的“埃姆斯电报”。不用说,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法国,没过几天拿破仑三世便正式对普鲁士宣战,普鲁士随后也对法宣战。

值得一提的是,与这场战争毫不相关的南德诸邦也展开了军事行动。这一切还要从“普奥战争”结束说起。由于普鲁士的迅速崛起对法国现有霸权产生威胁,拿破仑三世便以法国在“普奥战争”期间保持中立为由,要求普鲁士将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领土划归法国作为报偿。

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断然拒绝了这个荒唐要求,并趁机将这个消息告知巴伐利亚国王及南德诸邦,引起了后者的极大恐慌和对法国的怨恨。利用南德的这种心态,俾斯麦一手推动并与其缔结了秘密攻守同盟。因此在“普法战争”爆发后,南德诸邦和北德联邦便一致对外,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进程。可以说,这一政治需要才是战争爆发的真正导火索,而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则不过是一个双方需要的完美借口。

当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投降的消息传回巴黎后,广大市民被彻底激怒,工人和小资产阶级聚集起来要求废除帝制、恢复共和。共和派便趁机建立临时政府,自称“国防政府”。普鲁士军队于是长驱直入,侵占了法国东北部的广大区域,并向巴黎推进。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国防政府”却因畏惧加快了投降步伐。1871年5月9日,梯也尔政府在凡尔赛同德国签订,条约规定法国向其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省全部和洛林省一部分,赔款付清以前,德国还要额外占领法国6个北方省作为抵押。在梯也尔等人进行卖国勾当的同时,巴黎无产阶级于1871年3月18日宣布起义,建立了闻名世界的巴黎公社。

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如愿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并利用战胜获得的50亿法郎和铁矿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积极推动国内工业发展。同时,由于政治统一和对外战争获胜,德国资产阶级野心不断膨胀,四处游说官员对外扩张,反过来又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德国因此迅速成为欧洲经济军事强国,不仅改变了欧洲格局,还将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大国与其结盟作为主要外交政策。

而此时的法国,因为战争消耗和割地赔款,国内经济发展受到沉重打击。由于北方数省被占,法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再加上市场进一步缩小,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缓慢——这使法国在帝国主义阶段远远落后于英德美等国,并失去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在中西欧的霸主地位。为一雪前耻,法国积极调整同英、俄等欧洲国家的关系,通过寻求盟国支持的方式以共同对付德国。

随着德国崛起和法国衰落,欧洲相对平衡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殖民势力的强弱变化导致列强矛盾日益加剧,促使殖民主义国家重新调整彼此关系。由于德国坚持孤立法国的对外政策,因此主动斡旋并调和俄、奥两国关系,与后者结为“三皇同盟”。但随着对殖民地的争夺加剧,三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于1878年柏林会议后宣告瓦解。

四年后,德国又与奥、意组成“三国同盟”,而法国也和英、俄形成“三国协约”,从而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而二者之间的军备战又进一步激化矛盾,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有意思的是,不仅德国因“普法战争”实现统一,看似毫无关系的意大利也依靠这场战争收复失地。在战争爆发后,拿破仑三世不得不调回驻在罗马的法军,意大利军队和加里波第志愿军趁势进入原被法国控制的教皇辖地,一举占领罗马——教皇被强行剥夺世俗权力,避居梵蒂冈。就这样,意大利顺利收回被法国占领并控制的教皇辖地,国土统一大业完成。

拓展资料: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德意志国的前身)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因长期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鲁士王国和法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

1870年7月14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就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表了挑衅性的“埃姆斯密电”,触怒了法国政府。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但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9月2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亲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法国大资产阶级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但普军仍长驱直入。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国。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请求停战。2月26日,双方在法国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

这次战争使普鲁士王国完成德意志统一,取代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同时也促成了意大利统一。

参考资料:网络—普法战争

⑼ 法国的地理坏境如何

法国位于欧洲大陆西部,领土呈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靠岸,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为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
法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均气温北部1~7℃,南部6~8℃,7月北部16~18℃,南部20~23℃。
气候优越
法国所处的优越位置及有利地形决定了它得天独厚的气候特点。西北沿海地区一带,因受大西洋的影响,较之同纬度的地区,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冬夏温差不大,终年湿润多雨;而偏于内陆的东北部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大陆性气候:冬季较冷,霜期较长,夏季较热,雨量较多,冬夏季的温差也较大;东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则明显呈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火热干燥,霜期短,降水少,日照长,湿度小。此外,边境山地,如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汝拉山、孚日山以及中央高原等地区还因高度和地形的影响,具有中山和高山气候的特色,其主要表现为气温较低,降水较多,霜期也较长。
总的来说,法国气候的特点是海洋性、大陆性、地中海型和山地气候相依并存,同时又相互制约。仅就季节差异极其显着的大陆性气候和夏季奇旱的地中海型气候而言,法国所表现出的大陆性气候是最少大陆性的。同样,它的地中海式气候也是最乏地中海型的。这样便决定其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且雨量适中。这种优越的气候特点,为人类的生存、动植物的生长以及各种经济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温和多雨气候最适于农作物、蔬菜、水果、葡萄等的栽培;正常的雨水和清爽的空气则宜于天然草地的生长,这是法国的畜牧业赖以生存的条件;同时,牲畜的饲养为法国的乳制品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

⑽ 法国在海外最大的领地,法属圭亚那为何主动放弃独立

法国在海外最大的领地,法属圭亚那为何主动放弃独立?因为这个地方极其落后。而且并没有形成民族的风格我们知道那个地方是有黑人,有印第安人各种人种,一点都不团结,还是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来管理当地会比较好。这只是我初步的看法,接下来我会写几个重要的点来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个地方没有独立起来?

现如今法属圭亚那已经列为了法国的领土之一,不再是殖民地。当地的居民可以享受和法国人一样的教育水平。我觉得法属圭亚那的人们会非常感恩法国。从古到今从来都是朝代不断更新,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兮,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能够活下去,活得有尊严就是对所有恩人最好的报答。

现在这个地方发展的很好,我们通过看图片都能够感觉到他们多么的幸福,这就是他们心中最想要的东西。

阅读全文

与法国比较落后的是哪个地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