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国大革命影响最直接和最大的启蒙思想家是谁
卢梭(1712—1778)出生在日内瓦。父亲伊萨克·卢梭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苏萨娜·贝纳尔是牧师之女,聪明、端庄、贤淑。卢梭的祖先是法国血统,16世纪因信奉加尔文教,为逃避宗教迫害移居日内瓦,卢梭毕生以“日内瓦公民”为荣。卢梭出生时,母亲因难产而永离人世。卢梭由姑母抚育成人,姑母温柔美丽、性格开朗、喜爱唱歌,熏陶了卢梭对音乐的爱好。卢梭惟一的哥哥弗兰克,学的也是钟表手艺,因家人对幼年丧母的卢梭偏爱,对弗兰克教育有些疏忽,而造成他年少时就行为不检,经常受父亲责打。后来,弗兰克离家出走,一去不返,杳无音信。母亲的早逝,使父亲常常郁郁寡欢,父亲对小卢梭更加疼爱。母亲遗下不少小说,父子俩常常通宵夜读,这养成卢梭读书的习惯。当家中书读完后,卢梭向外祖父借书,而阅读了许多名着,包括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奥维德的《变形记》、勒苏厄尔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和莫里哀的几个剧本等,培养了卢梭的自由思。想与民主精神。
一次意外事件中断了卢梭幼年时期的教育,影响了他的一生。1722年,卢梭10岁时,他父亲与一位法国军官发生纠纷。事端平息后,卢梭父亲为了名誉和自由,愤然离开日内瓦,远赴他乡,从此再没有照管过卢梭。卢梭被托付给舅舅。舅父有一个儿子与卢梭同年,两人被送往色塞,寄宿在牧师朗拜尔西埃家,学习拉丁文和其他科目。这是卢梭仅有的在别人指导下的正规学习。在此环境下,卢梭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培育了他的个性。两年后,卢梭与表兄又回到舅舅家。
1725年,卢梭被送往本地法院书记官那里学当律师书记,他非常讨厌这个只为赚钱而枯燥无味的职业,终因被看做无能的笨东西而辞去。后又在一个雕刻匠家当学徒,卢梭本来很喜欢这种工作,但他的师傅暴虐专横,使卢梭受尽惩罚和折磨,而感到苦不堪言。但卢梭仍然酷爱读书,手不释卷,有时甚至误了作而遭师傅责罚。终于有一次,卢梭与朋友外出游玩,回城时,城门已闭。第二天同伴进城去,卢梭则决心离开师傅。1728年3月,卢梭开始了长达13年的流浪生活。
卢梭在日内瓦城郊经一位牧师介绍结识年轻美貌的华伦夫人,她原名路易丝,贵族出身,后与丈夫不和,只身跑到日内瓦湖畔安纳西市靠年金生活。在华伦夫人建议下,卢梭到都灵一家救济院改信了天主教,他希望在此能找到一个赖以糊口的职业而无着落。后在一个贵族家当仆人,因熟悉古法语而受青睐。1731年卢梭再次回到华伦夫人家。卢梭受到华伦夫人许多帮助和保护,华伦夫人称他为“孩子”,卢梭则称她“妈妈”。他们经历过一段诚挚的爱情生活。1732年卢梭曾因人推荐到了巴黎,由于找不到合适工作,又回到已迁往尚贝里的华伦夫人家。一度他担任秘书工作,在空闲时间自学算术、几何、植物、化学和解剖学等课程,最感兴趣的还是音乐。不久辞去秘书工作,一心从事音乐,上门求教的学生也多了起来。卢梭仍坚持博览群书,涉及历史、地理、宗教、生理学等各个领域。一段时期卢梭身体很差,他曾因化学实验而双眼受损,在华伦夫人细心照料下视力恢复,病体复原。1737年,他与华伦夫人曾搬到乡村居住,田园生活使他充满乐趣,后在华伦夫人劝告下,他到蒙佩利埃就医。回到华伦夫人家,发现家中多了一个年轻的男管家,视卢梭为情敌,再加上华伦夫人经济越来越拮据,卢梭决定离开华伦夫人。
1740年卢梭在里昂贵族官员马布利(启蒙思想家马布利和孔狄亚克的哥哥)家做家庭教师。次年,卢梭带着自己编写的《新记谱法》和歌剧《新世界的发现》满怀信心地前往巴黎,他结识了不少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如孔狄亚克、霍尔巴赫等人。特别是狄德罗,两人年岁相仿,出身背景相当,都爱好音乐、读书、写作,狄德罗也做过家庭教师,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742年卢梭经人推荐到科学院宣读自己关于新记谱法的论文,未获成功。他于1743—1744年到威尼斯的法国大使馆当秘书,陶醉在意大利音乐中,后因与大使不和而回到巴黎。继续出现于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中,但他总感到与他们格格不入。有一次霍尔巴赫问卢梭对他为什么如此冷淡,卢梭回答:“你们太有钱了。”卢梭经常表现出对富人和上层人物的厌恶情绪。1745年,卢梭结识一位容貌一般、智力平庸的女佣人苔莱丝·瓦瑟,很快就共同生活在一起,卢梭没有那种与上流人士交往中的窘迫感,觉得很愉快。第二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卢梭认为无力抚养,把婴儿送往育婴堂,瓦瑟伤心了很久。但他们以后所生另4个孩子也都送入育婴堂。卢梭这期间以为剧团和个人抄乐谱度日。约1746年他结识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两人开始交往但思想观念差距很大,以致最后互相攻击,敌意很深。伏尔泰在宗教上反教会意识很强烈,是自然神论者中的左翼,但政治上则主张开明君主制,至多接受君主立宪制。卢梭在宗教观上是较保守的自然神论者,甚至承认灵魂不灭,政治上则较激进主张共和制、主权在民,代表资产阶级左翼与小资产阶级的要求。这是两人分歧的根源,也是卢梭与狄德罗等人决裂的因由,但卢梭的个性也是矛盾激化的一个原因。
1749年卢梭到文森监狱探望狄德罗,途中看到《法国信使报》登载第戎科学院有奖征文启事,受到狄德罗的鼓励,作文应征。次年,卢梭第一篇重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头等奖。文章从反面论证科学艺术造成社会道德堕落,认为科学与道德互不相容,表现出卢梭对法国现存制度的憎恶和批判。卢梭因此声誉鹊起。期间,卢梭作为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撰写了《网络全书》的全部音乐条目,他还曾撰写《论政治经济学》。他仍然以抄写乐谱为生,但与各沙龙关系逐渐疏远。
1752年卢梭歌舞喜剧《乡村卜者》上演,获成功,国王决定颁发给他一份年金,他回避了,以保持自己独立不羁的人格。1753年第戎科学院宣布有奖征文,次年卢梭写出应征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标志卢梭思想进入成熟期,他从经济上、政治上发掘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指出不平等的产生是进步,同时又是退步;文明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前进一步。体现卢梭辩证地分析人类历史运动的光辉尝试(征文未获奖,1755年出版于荷兰)。
1754年卢梭曾一度回日内瓦,重返加尔文宗,途中曾访问华伦夫人。1756年因厌倦巴黎生活,迁居埃皮奈夫人提供的蒙莫朗西的乡间别墅“隐庐”。1757年开始与埃皮奈夫人及狄德罗等人发生争吵,尤其达朗贝尔写的《日内瓦》条目,卢梭抓住达朗贝尔要在日内瓦建剧院发文《致达朗贝尔论戏剧的信》,正式与狄德罗决裂,并迁出隐庐,搬往马达斯先生提供的路易山一所小房子(就在蒙莫朗西)。卢梭在乡间隐居时,着作甚丰,1761—1762年发表3部最重要论着:《新哀洛伊丝》、《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被称为大革命的圣经,是卢梭为资产阶级革命创立的政治学说理论,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共和制,体现出资产阶级不再与封建贵族分权而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权要求。说明卢梭政治学说的民主性和彻底性。《新哀洛伊丝》提出一种合乎资产阶级理想的家庭道德,提倡更健康的情感生活。《爱弥儿》则提出一种合乎自然法的教育儿童的计划。其中“一个萨瓦牧师的信仰自白”,则是自然神论宗教观的声明,卢梭认为宗教可以惩治恶人、富人,安慰人民,提出建立公民宗教的思想。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被法国议会查禁,他先后流亡瑞士、英国,1764年开始写《忏悔录》。卢梭晚年得了一种受迫害的妄想症,认为有一种世界性诽谤阴谋针对他。1767年回法国避居。1770年获准回巴黎,仍以抄乐谱谋生。1775年完成《对话录》,次年写作《孤独散步者的梦想》,但未完成。1778年病逝于爱尔蒙维尔镇。1794年灵柩迁往巴黎国葬所。
卢梭是对法国大革命影响最直接和最大的启蒙思想家,《人权宣言》与美国《独立宣言》都汲取了卢梭的理论,他提出的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思想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雅各宾派更称自己是卢梭的学生,罗伯斯庇尔则竭力实施卢梭的政治纲领与宗教主张。卢梭对浪漫主义和现代教育理论等都有重要影响。所以法国人说:“在通向现代社会的条条道路上,到处都能碰到卢梭。”
2. 为什么说卢梭是法国大革命先驱,浪漫主义之父
卢梭的浪漫主义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后发起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性和创新运动。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着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着作和另一部着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 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
3. 卢梭是什么人他和瓦尔登湖有什么联系
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他和瓦尔登湖没有联系。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轮数耐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3)卢梭在法国起什么作用扩展阅读:
艺术特色
《瓦尔登湖》一书极具审美价值。实际上可以毕闷毫不掩饰地说,《瓦尔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里面所插叙的一切对象,都浸润着棱罗的全部情感。
梭罗善用比拟、比喻的手法腊春,写眼前的一切事物,在梭罗的眼中,这些自然物并非死去,而是鲜活。
而做到这一点,则归功于梭罗使用的一种与泥土接壤的语言,如同农夫播种一样自然的文字,恰恰,这种语言风格保持着《瓦尔登湖》一书的鲜嫩,而鲜嫩的东西是长久的。这一点,在《瓦尔登湖》一书中处处可见。
4. 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代表作是什么
作为西方哲学家来说,卢梭的哲学观点和中国古代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学思想非常类似;卢梭也认为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让-雅克·卢梭(1712- 1778),哲学家、作家和作曲家。他的政治哲学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和现代政治教育思想的整体发展。
5. 卢梭在教育史上的地位贡献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卢梭是教育学部分考察的一个较重点人物。此部分关于该人物知识点较繁琐,所以导致部分考生对该人物的知识点掌握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人物与观点匹配错误的情况。本文在此对其在整个教育学部分中的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简介:
卢梭是18世纪法国着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以思想斗士的形象在政治学、哲学和教育领域同一切旧观念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提出的“社会契约论”、“自然状态说”、“人性本善论”等思想,在西方的思想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在世界教育史上,卢梭也是一位划时代的思想家,他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
二、人物思想:
1.《社会契约论》:此着作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因此国家主要功能是保证人民的自由与平等,维护全体人民的福利。如果人民的自由被国家强力剥夺,那么国家就违背了人民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通过暴力夺回自己的自由。
2.《爱弥儿》:此着作的出版则是卢梭遭受迫害的开始,在此着作中,卢梭否定了基督教的原罪观念,赞扬人性的善良和美好,痛斥教会的荒诞愚昧,宣扬自然神论,因此遭到了教会的迫害。
3.人性本善论: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接着又说“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讲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它添加任何东西”。也就是说卢梭认为由造物主所造的人本性都是好的,在人所创造的社会制度中,在人的干预下遭到了破坏,从而扼杀了这种善良的本性。
4.自然教育理论:卢梭在《爱弥儿》中以小说的形式阐述了自然教育理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体现在培养目标上,便是要求教育培养自然人,这个教育目标的提出是有它的针对性的,当时封建教育所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一些王孙公子和达官显贵,满足于让他们获得装饰性的知识。卢梭认为这种培养目标无利于社会的改良和人性的完善,因此在《爱弥儿》中大力倡导自然人的教育目标。
自然人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自然人是独立自主的人;第二,自然人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他们自食其力;第三,自然人是自由的人,不固定于某一特定的地位、阶级或职业。卢梭自己的一段话很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人所具备的特征:“别人要我的学生做军人,做教士,或者律师,我没有什么意见。在从事他父母的职业以前,大自然就已经教他认识人生了。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要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改变他的地位,他始终处在他的地位上。”
三、记忆口诀:“卢的爱尔很自然”。
以上便是有关卢梭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在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过程中,各位考生可以结合以上的逻辑梳理和记忆口诀来对其知识点进行熟练地把握。
最后,再次希望能对各位考生的备考能够有所帮助!
6. 法国着名思想家卢梭生平事迹简介
法国着名思想家卢梭生平事迹简介
卢梭简介
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十岁起独自寄居在亲戚家里,然后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最后还遇到对他影响至深的几个女人,并且对他的思想着作产生了影响。后来的卢梭隐居着书,最后在潦倒中死亡。虽然卢梭去世,但他仍是法国的精神图腾。卢梭的墓地现在仍在法国巴黎伫立,而通过卢梭简介可以了解卢梭的传奇一生。
卢梭画像
首先是他复杂的情感生活;卢梭的父亲被迫离开日内瓦,卢梭从此变成一个流浪儿,寄居在亲戚家庭。11随时他在牧师的家里成了伯爵夫人的情人,17岁时在华伦夫人的引导下步入上流社会,华伦夫人既是他的情人也是他的支持者,还是他思想上的母亲,最后遇到了他一生不爱却陪伴他到最后的黛莱斯瓦瑟。
卢梭简介中更加强调的是他的思想着作卢梭简介,卢梭为后世留下最多的是他的思想精华,在他的作品中有着集中地体现,比如《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论政治经济学》《新爱洛绮丝》等,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将人与社会的关系形象的比喻为一个契约,并提出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人平等。就是这些思想指导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
卢梭简介提到卢梭的后期生活过得极为凄苦,由于意见观点与伏尔泰等人不和,受到社会的各界的压迫,书籍不允许出版,最后被一辆马车撞伤,回到屋内后,悲惨死去。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后世留下许多思想瑰宝,他的文学着作最后成为了人们思想上的武器卢梭简介,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大革命指明了方向。卢梭的思想一般着重在于政治观点和哲学上,但是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同样是极大的进步。
卢梭画像
卢梭的教育思想偏向自然,顺应天性。人的天性是自由的,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宗教统治严中,人们思想愚昧,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孩子生下来开始到学习知识,都是接受的宗教教育,这是对思想极大的禁锢。虽然卢梭过分的强调天性之上,让孩子自然发展,这看上去是极为激进的,但是在那样的高压封建统治下,这种理论是最强有力的反抗。
卢梭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点是分不开的。在政治上提出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的主张,在哲学上也表明的人性本善的观点,以及人的道德基础。这些观点都与教育思想中的自然天性紧密相连。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存在着作《爱弥儿》中,在作品里提出了自然人,表明了自然理论的教育目的。
卢梭的教育思想本身是在当时对封建社会的一个极大的打击和反抗,正是因为主要其反抗封建的目的,所以卢梭的思想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和平美好的今天并不完全适用。但是这并不影响卢梭作为反封建勇敢斗士的伟大。
卢梭与伏尔泰
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那个愚昧昏暗的社会中,卢梭的思想是为人民指明了一条自由平的道路,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爆发了着名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大革命。卢梭死后受世人追捧,但是在生前,乎晌卢梭与伏尔泰由于在思想上的分歧,造成了二人极大的矛盾。
伏尔泰画像
伏尔泰同样是启蒙运动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也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当时网络全书式的人才。但是卢梭与伏尔泰之间的矛盾时至今日依旧是一个历史疑团,通过综合的对比,两人的不同之处非常多。
首先在家庭背景上,卢梭出身贫苦10多岁就开始流浪,伏尔泰出身法国中产家庭,从小接受的教育完整而全面。在习惯上,伏尔泰经济基础很好,衣着讲究,出门需要排场,吃饭赴宴有规有矩。而卢梭算是贫困一些,穿衣随意,对于宴会等等难以忍受,不很喜欢。两人的思想上差异最大,卢梭生活贫困在作品中浪漫乐观,伏尔泰在生活中安逸乐观却在作品里表现的悲观。
由于矛盾的激化,伏尔泰曾写过许多抨击卢梭的作品,卢梭也写了《忏悔录》向世人辩白。但是无论谁对谁错,在那个年代,卢梭与伏尔泰都是启蒙的先驱,将那些沉睡在昏暗愚昧的封建统治中的人们唤醒。
卢梭与华伦夫人
关于卢梭与华伦夫人,让人最先联想到的,就是卢梭的那本书——《忏悔录》,在一些人的眼里,卢梭这本《忏悔录》足以和圣·奥克斯丁的《忏悔录》所相比,这已经说明这本书和书的主人是有多么的哗银优秀。因为卢梭的那本《忏悔录》,是真真切切的《忏悔录》,是卢梭,在回忆着他半个人生岁芦锋的故事,是一本完全真实的自传,卢梭曾经说过:我是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写成什么样,我当时是善良的,我就应该写成善良,我当时是邪恶的,我便应该写成邪恶。
卢梭与华伦夫人画像
所以,我们才能在忏悔录里,看到卢梭的各种思想,看到卢梭与华伦夫人的故事。卢梭对华伦夫人是什么样的一种感情呢?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恋母情结,卢梭从16岁,到29岁,这是13年的时光里,他一直跟在华伦夫人的身边。华伦夫人让他上学,认为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即便后来卢梭被开除了,华伦夫人依然坚定地认为这是一个人才,一直培养着他。一直到他20岁,离开华伦夫人去法国巴黎。
在这本《忏悔录》里,卢梭曾这样大胆地写过:“然而我现在所见的却是一个风韵十足的面庞,一双柔情美丽的大蓝眼睛,光彩闪耀的肤色,动人心魄的胸部的轮廓——我这新入教的年轻信徒,一眼便把她完全看遍了。”关于卢梭与华伦夫人,他们之间的感情,在很多人来看,其实是十分离奇的,喊着华伦夫人为母亲,却是真心爱着华伦夫人的,这段真挚热切的感情,给卢梭的一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也给后人带来了心理上的震撼。
卢梭的孩子
卢梭作品《忏悔录》中,卢梭的孩子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卢梭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他这样的伟人竟然做出这样一件令世人匪夷所思,甚至令人发指的行为。卢梭在书中承认自己将自己与妻子泰蕾兹的五个孩子送往了孤儿院。看到这里世人不禁有些愤怒又有些疑惑。他在书中写道,身为卢梭的孩子,其实既是被上帝所眷顾的也是被上帝所遗弃的。
卢梭拿玩偶的孩子画像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卢梭的孩子或许会走卢梭的旧路,将来会遇到什么苦难,这一切都是未知的。而那时的卢梭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怕自己的孩子和他走一样的道路。卢梭的孩子被放进抚养院在卢梭看来是为了他们好,但世人都不这么想,以至于《忏悔录》一出所有人都开始谴责这位伟人。卢梭已经不甚在意了,只是他心中有着深深的愧疚,不然也不会有这部作品的出现,他心里只想着孩子以后能够活得不那么累。
卢梭的孩子有五个,这五个孩子的命运是未知的,卢梭在将他们送到孤儿院的时候,他们或许还在襁褓里;卢梭在创作《忏悔录》的时候,心里是有愧疚的。但是不论怎么样,卢梭的孩子最终也没有回到这个家庭,人们也就不知道他们的结局。卢梭在抛弃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其实也是出于一位父亲的爱,自己经历过那样的痛苦,便不再想自己的孩子也跌进这深渊。
法国着名思想家卢梭生平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