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哪个元帅最厉害

法国哪个元帅最厉害

发布时间:2022-03-06 23:16:49

㈠ 法国着名元帅是谁.....

法国着名元帅是谁? 戴高乐
潜水艇的发明者是谁? 美国人D.布什内尔
科学幻想之父是谁? 法国作家凡尔纳
海军上将是谁?(外国) 美国人尼米兹
飞机的制造者是谁? 莱特兄弟

㈡ 法国十大元帅是哪些

法国有这个说法十大元帅吗?法国最出名的是拿破仑元帅

㈢ 世界四大元帅排名,你知道是谁吗

全球公认的4大元帅,中国有一人上榜且名列第一,实至名归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一个事实:现在美好、安定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的鲜血换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虚度光阴。这一点对于世界人民也是一样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强大如美国,也会在特定的日子缅怀逝去的英雄。本期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全球公认的四大元帅。



四、隆美尔将军

他是德国军官,二战时期德国除了希特勒之外就属他出力最多了,从德国纳粹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这方面讲,他确实算不上一个英雄,是战争的罪人,但对于德国军队来说,有他在意味着战事能够取得成功,对德国来说他是一名优秀的将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璀璨将星中,能够做到生前声名显赫,身后殊荣不断,特别是被敌对双方都认可的,只有隆美尔一人。

如果要给这四个人排名,综合这四位将领的表现和他们所效忠的国家,隆美尔所在的德国发动的是非正义战争并且德国最后战败,他应该是第四名;朱可夫将军和麦克阿瑟争夺第二名和第三名,为什么第一名要留给彭德怀元帅呢?一是从我们的民族感情上来讲,最好的成绩得留给咱们自己人,二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朝鲜战争中,美国派来的将领是麦克阿瑟将军,而最后的结果则是美国战败,所以彭德怀元帅毫无悬念的得到第一名。

㈣ 法国着名元帅是

拿破仑时期的达武元帅
一战时的霞飞元帅,贝当元帅,福煦元帅
二战时法国没有元帅,戴高乐将军的军衔是准将

㈤ 一战中法国元帅

还有贝当

霞飞
在马恩河会战之后,霞飞享有无比的威望和人望。他已经拯救了法国,而这个国家对他的感谢也是到了极点。以后,当阵地战继续往下拖,中间又夹着无成果的攻势,而霞飞对政府的态度也变得日益专横,于是他变成了许多批评的目标,他的将星开始昏暗无光,最后终于在晋升为法兰西元帅的藉口下,被解除了指挥权。战后,虽然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霞飞的地位继续增高,但他的人格以及其在马恩河会战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成为公开讨论的主题。有好几本书,对于霞飞元帅的威望正式表示怀疑。尤其是李德尔·哈特,显然是不无成见,他对于霞飞的赞誉是很刻薄的,说在紧急的时刻,霞飞不过是一种“国家神经的镇静剂”而已。
今天,有关马恩河会战的历史已经出版,霞飞本人在其回忆录中也有非常详尽的记载,所以他在第一次大战开始时,法国境内作战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是可以恢复其适当的地位。结果对于这位在欧洲历史发展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人,现在是可以作适当的评价。事实上,毫无疑问,当时大多数因素似乎都指出法国战败已成定局,霞飞的战略能力和行为对于国家命运的改变是具有决定性的贡献。在那种特殊的紧急关头上,他扮演这个角色要算是非常出色,所以凡是今天研究当时法国历史的人,对于他的享誉千秋是已无非议。
霞飞,1852年1月12日生于里沃萨尔特的平民家庭中。由于智力过人,勤勉好学,所以才获得了一笔奖学金,使他能前往巴黎进入“综合工科学校”就读。1869年,他还只有17岁,即以第14名考入该校。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他以工兵少尉的身份在巴黎的一个要塞中服役。战后又回到综合工科学校去继续完成学业,然后再加入工兵。由于其妻子在1885年逝世,于是他遂要求调往海外服务。他曾经参加过台湾(中法战争)和越南的战役,到1888年才返回法国,首先在一个铁道兵团中工作,然后又调往枫丹白露的炮兵学校中充任教官。
他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1892年。当时他正在塞内加尔兴建铁路,并奉命指挥一支纵队,准备用来作为布尼尔上校的增援部队。布尼尔受到陶里格人的奇袭,其兵力被切成了碎片。霞飞赶上了残部,他不但不撤退,反而自告奋勇接替布尼尔的任务,向前进攻,占领了亭布克托,并平定了当地的叛乱。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距离任何法国基地500英里以外的地方完成的,于是他被升为中校,并获得荣誉勋章,然后返回法国。接着又调往马达加斯加,在那里奉加里安尼之命,负责对狄牙哥苏里兹的海军基地建筑要塞。1900年再回到法国,升任准将,并出任国防部工兵署署长。以后又升任师长和军长,在1910年以后勤司令的身份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他此时58岁。
当时最高军事委员会的副主席,也就是在战时内定为总司令的人,是米歇尔将军(主席是文人部长,只具名义而已)。米歇尔不同意法国总参谋部所提倡的攻势至上主义,于是受到其他高级将领的反对而被迫辞职。这次的风潮显然是加里安尼将军所策动,但他以年迈为由拒绝接替米歇尔的职务,而全力推荐霞飞,他认为霞飞年纪较轻,比较有时间来对陆军的发展发挥一种决定性影响作用。还应补充说明的是霞飞一向被认为是一位“良好的共和党人”,换言之,从文官的观点来看,他是一位可以信赖的人。他被派为总参谋长,这是第一次使总参谋部受到未来总司令的控制。
霞飞在1911年到1914年出任该职时,确有其相当的成就,其价值在战争爆发时已获得证明,但却很少为世人所认识。他曾经补救军备计划的缺陷,拟定和发展战略战术思想,加强军队训练和军官培训。为了使法国陆军对德军能有较佳的应付能力,霞飞把服役期改为三年制,并拟定一个新的对德作战计划,即众所周知的第17号计划。对于如此巨大规模的任务,三年的时间的确不算太长。
以数量而言,法军大致与德军相等,但素质较差,因为法国分配给装备的经费仅约为德国的一半。从军备的观点来看,是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举例言之,虽然75毫米野炮的数量是已经够用,但每门炮只配发1250发炮弹,而且根本没有野战重炮;霞飞主张生产重炮。德国则早已有了大量的重炮。他勉强使法国生产了若干105毫米、120毫米和155毫米的火炮,并发起了一项对长程海军炮的研究,不幸由于预算的限制,遂不容许发展此种重炮。尽管如此,模型的生产和试验单位的组成,仍然能使法军的火力在后来的战争中获得迅速的增强。
由于法国在常备兵力数量上的劣势,使得在开始动员时确保国境的安全,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为了增加常备兵力的数量,以便能使国境获得适当的掩护,并作为编组预备单位的核心起见,霞飞在1913年主导了一项兵役改革,将服役期延长为三年。结果为法国陆军增加了21万人,使其能大约以70万人来对抗德军的80万人。
这些正规兵力的编成,加上动员所提供的额外部队,也就构成准备一种新计划的理由。在1911年时的第16号计划是一种防御攻势计划,其目的是对抗德军在梅斯、陶尔和凡尔登等地的侵入。它假定比利时的中立将受到尊重,不过为应变起见,又还是把预备军布置在北面,但那却是一种不适当的准备。这个计划的修改是以若干政治假定为基础:英国远征军的支援、意大利的中立、在比利时介入的或然率,以及俄军攻势所提供的支援。法军所应采取的态度必须首先决定:是防御,是防御攻势,还是攻势呢?
命中注定应由霞飞来准备和执行的第17号计划,曾经引起许多的误解。根据从它所产生出来的行动,它常被认为是一种事先拟定的工作计划,与德国方面的施里芬计划类似,其主要特征被认为是一种将主攻方向放在阿登山地的全面攻势。这种观念以后固然曾付诸实施,但当初却未事先作如此的决定。第17号计划实际上只是一种集中计划,它可以根据对于敌军行动的假想而来作各种不同的适应,霞飞的主要理想是要使他自己有采取各种不同调度的可能性——这种计划好像是在击剑比赛之前所采取的“脚本”姿势,而并非一事先安排的“脚本”。任何追踪研究此项计划的准备和执行的人一定可以感觉到其踏实性,以及其要素为运动的事实。这也就是其力量之所在,并且也开启马恩河上反败为胜的契机。
霞飞所准备打的运动战又与法国人“攻到极限”的思想相配合。以前的计划都是以防御性的反应为主,这个计划却一反过去的作风,其目的是要使敌人沿着全线都感受到法军行动的压力,以达成使其瘫痪和丧失机动性的目的。虽然对于在1914年流行的有关战术攻势的疯狂观念,以后曾招致许多批评,而那些批评也毫无疑问是合理的,但我们却不应因此而忽视此种主动意念在战略和士气上所产生的效果。战术上的失败是由于缺乏最新的战斗经验,以及对日俄战争的误解。但从全面的观点来看,法军虽在国界上被击败,但最后终于还是能对敌人贯彻其意志,此项事实还是应归功于此种饱受批评的攻势至上主义。
时常有人说当1911年霞飞被捧出场扮演主角时,他不过是一个傀儡,对于所应扮演的角色毫无准备,所以他是受到总参谋部中所谓“少壮派”的支配,包括格兰德梅森上校在内。事实上,虽然霞飞把一种新气氛带入了法国军队,但他对于一切主要的决定仍然保持着严格的控制。自1911年起,其日常的行动,以及其在会战时的表现可当做一种模范,足以证明他对于经常发生的困难能作合理的应付。应该补充说明的是,他对于此种运动战曾经作过慎重的准备:他曾经举行多次兵棋和实兵演习,并颁发新的教范。他在这个领域中的努力是具有相当价值的。
第17号计划比第16号计划要算是一种相当的进步。面对着预计中的73个师,第16号计划只能提供38个法国常备师,另加16个预备师,后者指定用于次要的任务。第17号计划则可供21个常备军、3个独立师、10个骑兵师和14个预备师,计约有580个常备步兵营、332个骑兵连、653个炮兵连,来对抗德军的600个步兵营、350个骑兵连、500个野炮营、100个重炮连。由于可以期待英国提供6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比利时提供4个师,所以法国人似乎还略占优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仅有的野战军130万人,却成为对抗德军的主力,而俄国只出兵七八十万人。在这个紧急关头,平衡总算是已经重建起来了。
1914年7月25日,奥塞两国的正式断交显示战争已有爆发的可能,但法国政府由于总统和总理都前往俄国访问,正在经由海上返国的途中,所以并未开始采取必要的措施。当他们于7月29日回国时,人们还在希望和平可以继续维持。霞飞强烈主张法国应作最坏的准备。7月30日,法国政府仍仅同意采取某些敷衍的措施,不包括预备役人员的召集在内。直到7月31日,由于已搜集到德军动向的情报,霞飞才获准动员掩护兵力。一直又等到8月2日,法国政府才决定总动员。
如我们所认识的,第17号计划只是一种集中计划,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法军调动的形式是取决于德军所采取的进攻路线。8月2日还不知道其主力是趋向何处——凡尔登向北面,或比利时。假定即为比利时(那是最可能的假定),又还是不知德军的行动正面有多宽。由于误以为德国人不会把预备师摆在第一线,遂使人认为德军的右翼不可能延伸到桑布尔河和默兹河河谷之北。但这一点仍待证实,所以霞飞似乎是在逐步的准备他的会战,他一切的调度都是根据所获得的情报。不像施里芬计划有事先的预备行动。那是一个真正的运动战,从头到尾都是由霞飞指导。
8月2日,当德军破坏比利时中立并侵入卢森堡的消息传来,霞飞决定把他预备军团(第五军团)的集中点向左移动,沿着默兹河从斯特奈移到吉维特。8月3**向各军团司令提出警告说,他们也许要有向洛林和亚尔萨斯发动攻势以牵制敌军,并使法军右翼推进到莱茵河的可能。8月4**命令向上亚尔萨斯发动计划中的攻势,8月5日又开始派骑兵进入比利时。当他在8月7日获知比利时正面对着德国的6个军时。他就派骑兵军连同若干步兵去据守那慕尔以南的默兹河渡口,此时他正在考虑以列日——那慕尔——地南特之线为基地来包围德军的右翼。在亚尔萨斯方面,法军攻占了亚特克尔奇,但到8月8日法军的攻势即被逐回。8月9日,霞飞改组右翼的指挥结构,在波将军之下成立一个亚尔萨斯军团。由于英军拖延到8月5日才开始动员,所以他决定命令法军大量进入比利时而不再等待英军,因为此时列日尚在坚守之中。于是他又向第一和第二两个军团重申前令,要他们在8月14日向洛林发动牵制攻势。那在时间上是与俄军进入东普鲁士的行动相配合。
8月14日,当法军在洛林发动攻势时,比利时的情况仍然很模糊。德军主力被认为是在奥尔特河的后方,其主攻方向仍被认为是在默兹河以南。第五军团司令朗尔札克将军担心德军会在默兹河以西作迂回行动,但霞飞仍表怀疑、不过到了8月15日,由于大量德军在那慕尔东北面渡过默兹河,此种可能遂已获得证实。霞飞命令第五军团准备向北移动。他要求把在里尔的第一军区划入其指挥之下并组成一个预备师为主的兵力来掩护这个地区。尽管如此,情报仍然很矛盾;法国第一军在地南特受到攻击,奸像德军主攻方向是在吉维持以北的比利时阿登山地中。那一天黄昏时,霞飞命令第五军团进向桑布尔河,17日又派骑兵军进向该河之北以拓宽这个行动。
德军的行动反在8月18日才开始明朗化。假使其主要努力被发现在那慕尔之南,则法国第五、第四、第三等军团就应向其发动已在计划中的向心攻击。英军在21日之前尚不能开始行动。假使德军主要努力在那慕尔以北发展,则法军就必须增强左翼。已经从第二军团中抽出第九军,并计划把莫努里的洛林军团调往左翼方面。8月19日第二种假定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比利时人报告已有德军4个军进向布鲁塞尔及其西北地区,而他们本身则正向安特卫普撤退。于是霞飞根据一个错误的德军战斗命令,遂判断敌军在阿登地区的中央部分是比较薄弱。到8月20日上午,在洛林的法军巳获相当的进展,而第五军团已经到达桑布尔河。不过在午后4时,却已经知道第二军团在洛林已受重创和被逐回,第一军团也已受阻,而德军在比利时的左翼共有5个军。所以在8月21日,遂下达阻止北面德军前进的命令,第三和第四两军团奉命通过阿登地区向其中央部分进攻。
8月21日,德军到达鲁贝并面向南方,所以法军必须向北作战。在洛林的第二军团正在撤退,霞飞命令它停止在南锡的前方。
8月22、23、24日,三天在比利时境内的战斗以法军全面战败为其结束,但霞飞尚未真正掌握事实,因为他对于双方实力比较的估计并不正确,到8月24日,当他所计划的调度显然已经失败时,霞飞遂决定总退却。其目的是拖延时间以等待俄军的攻势发生作用。于是在8月25日,发出第二号一般训令,指示撤到亚眠——兰斯河一线,右端倚托凡尔登,并在洛林和默兹河上采取防御态势。8月26日,当英军退到拿永并趋向第五军团的后方时,霞飞在西面成立了一个新的第六军团,由莫努里指挥,其兵力是从亚尔萨斯和洛林抽调出来的。8月27日,英军又从勒卡托被逐出。霞飞命令第五军团向西北反攻以掩护英军撤退。8月28日,由于第四和第五两个军团显然已经丧失接触,于是他命令由福煦指挥一支兵力以巩固法军的中央。8月29日,霞飞前往第五军团视察以便发动吉斯的反攻,并顺道去和英军总司令弗伦奇将军会晤。
不过,当第六军团正在亚眠地区下火车时,该地即已受到德军进攻的威胁,霞飞遂命令第六军团转入巴黎要塞地区。于是他临时计划的在索穆河与凡尔登之间的作战又已变得不可能。他必须要获得若干可以活动的空间,并向奥贝河和塞纳河撤退以便可以继续执行其迂回运动。9月1日,据报克鲁克正向南进,但却在巴黎的东边。当俄军在东普鲁士惨败的消息传来时,法军左翼的增强还正在进行中。就是在这个时候,霞飞签署了第四号一般训令,发动注定要成为“马恩河会战”的作战。在这个阶段,霞飞的幕僚中曾有不同的意见,有人怀疑是否从凡尔登以西向中央发动攻击比较好;时间的问题也同时被提出:是否再继续等待和再向后撤退,抑或应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立即反攻呢?霞飞赞成从四面包围和在原则上尽可能撤回到塞纳河上。
9月2日和3日已经证实克鲁克仍在向南运动,而且那是与小毛奇的命令相违背(从无线电中收到的)。加里安尼(巴黎卫戍司令)被安置在霞飞总部的指挥之下,并要求给予指示。霞飞指出一旦时机来临他应向莫城方向进攻。9月4日,据报克鲁克正向东南运动。第四号一般训令中所设想的情况正在逐渐变成事实。霞飞不听其参谋长贝特洛的意见,认为伟大的时刻已经到来。上午10时,加里安尼用电话建议他向东攻击。霞飞此时仍在考虑在马恩河以南作战,于是他就征询德斯佩雷将军和福煦的意见。此时加里安尼又已与弗伦奇会晤,后者也赞成立即全面反攻。等到德斯佩雷(他现在是第五军团司令)和福煦(第九军团司令)的回电送到总部时,他们也一致赞成并主张莫努里(第六军团司令)应在马恩河之北采取行动。于是在下午l0时,霞飞遂决定于在9月6日进行这场决定性会战,并签署了其着名的日令。
为了说明这场巨型运动战的真正性质,而且毫无疑问是由霞飞所指导的事实。我们对于马恩河会战的来源已经作了相当详细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观念和计划是如何逐渐地成型。同时也可以发现这位指挥官的现实态度和坚毅精神。尤其是他的精力过人,能与各军团继续保持不断的接触。
凡此一切部证明法军的高级指挥组织享有不可否认的优势。虽然在国境上被击败;并且被迫承认所有一切的构想均巳落空,但霞飞却有其伟大的性格,敢于作勇敢的决定,适时地摆脱战斗,并计划采取对抗行动以重建其地位。面对大风暴,他表现出超人的冷静,这与毛奇、比罗甚或克鲁克的神经紧张成一强烈对比。不过,这次大会战的主要特性很像一个巨型的兵棋演习,在那个时代的将军们都没有大规模战争的经验,一切都是照已知的规则进行,假使发现情况似乎不正常就会自认失败。
这就是马恩河胜利的解释:它是出自克鲁克所犯的一个错误,和霞飞所作的一次良好调度。克鲁克使德军的战线在其第一军团与比罗的第二军团间产生了一个缺口,而德斯佩雷的法军却进入其中,但并未真正认清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然我们今天可以批评当时联军的行动不够完美,例如莫努里的兵力到9月5日才出现,其迂回运动也不够宽,英法两军对于所面对的缺口不曾迅速勇敢地冲入,而霞飞还不曾真正认清有这个缺口存在。但这些都是战争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任何人都被迫根据其所不能完全认清的发展来采取行动。不过总而言之,法国人所犯的错误还是比德国人少,法国人之所以获胜,法国之所以得救,其原因即在此。
马恩河会战的后果之深远为世所罕见。1914年,世界几乎要被德国征服。法国仅凭其与英俄两国的同盟,才勉强维持兵力平衡,但以野战兵力而言,仍然屈居下风。此外,法国人对于德国实力的研判也极为恶劣,其所作的战略部署也完全不适当。同时对于近代火力所提供的战术可能性也作了完全错误的解释。所以法国显然是走向必然失败的途径。因此这也是似乎即为历史的分水岭。
但结果并非如此。在几乎一切都不利的条件下,霞飞终于能够死里逃生,反败为胜。联军在马恩河的胜利敲响了德意志帝国的丧钟。诚然,这次胜利并不彻底,结果还需要四年的艰苦奋斗方使战争胜利结束。但这一件由少数人做成的大事却使历史演进的方向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德国战争机器在西线上终于不能再向前推进。
在国界上失败对于法军是第一次奇袭;马恩河的胜利是第二次奇袭。但是还有第三次奇袭在等候着虽已获胜但疲惫不堪的法军——在撤退到埃纳河之线以后,德军就开始挖掘工事,于是也就进入了堑壕战的阶段。
霞飞还是尝试用运动来打破僵局,他企图从西面迂回德军的防线。这样也就展开了所谓“向海岸赛跑”的作战,那是由福煦来协调的。其结果为一系列的战斗证明,面对坚强而有活力的敌人,这种迂回行动是根本无效,经过一番挣扎之后,双方都被迫向现实屈服,于是这种新型的战争遂一直延长达四年之久。
现在霞飞必须设法解决堑壕所带来的新问题。在1915和1916两年间,他的行动曾经受到许多的批评。自然他是在摸索前进,所以错误在所难免。不过必须承认1918年最后胜利的基础还是由他所奠定,他决定革新法国陆军的主要路线,一切军需生产的计划也是他所拟定,但到1917年才能开始大量生产,所以他在行政方面是颇有贡献。关于同盟战略方面,他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直到他升任法兰西元帅时为止,那也是用来当做解除其兵权的掩饰。
他之所以失势,原因有二:第一是两年来的战争结果的确很难令人感到满意;第二是为了保障统帅的军事行动自由,他与政客们发生了不断的斗争。严格说来,对于他相当的成就是并不太公平:他已经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陆军,一支工业时代的陆军;他已经制定的军事思想;他已经赢得新型的会战,例如凡尔登和索穆河之战。当他在1917年初被免职时,他已经消耗了敌方两位统帅;小毛奇和法尔肯海恩。而他们的后任兴登堡为了预防霞飞在1917年春季发动大攻势,也自动在法国领土上作大规模的撤退。虽然他并未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但在他的记录上还是功多于过,而且也替未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总而言之,霞飞还是功在国家。
尤其是他曾给予后世以某种伟大教训:无惧的性格,有弹性的现实心灵,在战略阶层的无缺点行动能力。凭着其坚强的人格,他能够抵销一切的不利因素。他证明在历史网的编织过程中,指挥官所扮演的角色是如何的具有决定性。所以,他并非像李德尔·哈特所云,只是一种“国家神经的镇静剂”。在那个危急存亡之秋,法国命运的决定大部分都是由他负责:而他也的确使第一次世界大战走向一个新的方向

㈥ 十大元帅哪一个最厉害

朱德:红军之父,八路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他不排第一谁排第一? 彭德怀: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八路军、解放军副总司令,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他不排第二谁能排第二? 林彪:除政治局委员、第二副总理这明显高于其他人的职务外,林还是战绩最显赫的元帅,注意,我说的是战绩不是战功,因为对林粟、林彭、林刘谁的战功大很多人有异议、各执一词,对战功问题我不予评价,但对林彪的战绩恐怕没有人能够置疑,红军时期中央苏区的第一主力军团,抗战时期的平型关战斗,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指挥过两次,率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横扫大半个中国,就这一点而言其他元帅无法比拟,二野虽然也跨越了半个中国,但淮海战役总指挥是邓小平而不是刘伯承,而大部分敌军是三野消灭的。在元帅中林彪的资历很浅,年龄最小,但别人对他排第三并无异议,可见他多年来的战绩和声望是何等显赫了。 刘伯承:论资历,刘乃北洋时期的川中名将,北伐时期的军长,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论战功,红军时期参与过第四次反围剿,抗战时建立了敌后四大根据地之一的晋冀鲁豫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牺牲自己帮助别人,成绩不大功劳大;参与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又率部解放大西南直至西藏,二野是四大野战军里吃苦最多的部队,连陈毅都感到不安,向中央要求率三野挺进西南,让二野留驻华东,但毛泽东没同意。为什么吃苦受累的事情总让二野干?我以小人之心揣测,也许因为二野源于四方面军,属于拖油瓶带来的孩子,磕着碰着不心疼吧。扯远了,总之,论资历论战功刘伯承排第四都是合适的,如果论军事理论素养,甚至……当然,元帅排序不考虑这个因素。 贺龙:据说贺龙对自己排名刘伯承之后不大服气,的确,论资历贺龙并不输于刘伯承,刘伯承在川军熊克武手下当团长大败朱德的滇军时,贺龙也在湘军里当团长,北伐时两人都是军长,贺龙的军长还更正规一些,贺还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十年内战时期更是二方面军总指挥,高于刘伯承。但抗战开始贺后就不行了,120师发展缓慢,晋绥根据地的规模远远小于晋冀鲁豫根据地,贺刘高下已分。解放战争初期贺龙表现不佳,毛泽东干脆把他的部队交给了彭德怀,只让他负责后勤供应,此时的贺龙已经与刘伯承无法比拟了。战争快结束时毛让贺龙率十八兵团进军西南,完全属于安慰的性质。所以,论战功贺龙只能排在刘伯承之后。如果跟后面的几个人不是比资历而是比战功,他连第五都排不上。 陈毅:作为新四军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他的战绩和地位明显高于贺龙,但他的资历不如贺龙,不是指党内资历,而是指新四军山头的形成晚于贺龙的湘鄂西,加之陈毅的战绩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粟裕,所以只能排在第六。说句题外的话,现在有很多人出于对粟裕的同情,对陈毅的军事水平颇有微词。要说与粟裕以及林刘徐彭等人相比,陈毅的确有所不如,但他毕竟从军数十年,从三河坝指挥数百人开始到三野司令指挥几十万人,野战军地方军游击队等各种经验非常丰富,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陈毅还是有相当的军事才能的。比如新四军时期,他和刘少奇的战略思想有分歧,刘的思路多从政治上着眼,但具体问题考虑不周到,而陈的思路更实际、更缜密,更具备可操作性,这都缘于陈多年的实践经验。比如郭村保卫战,叶飞按照刘少奇的布置,冒险作战,结果险些全军覆没,幸亏运气好,得以险胜。郭村之后,刘少奇不接受教训,还想搞个更大的固守待援战役,一举解决苏北问题,但陈毅没有执行,而是和粟裕实事求是的制定了作战计划,这才有了后来的黄桥大胜。在元帅中,陈毅的军事才能起码不低于朱贺罗聂叶,而他的统战外交才能更是出类拔萃。最出色的就是黄桥之战,可以说将军一张嘴,能顶十万兵。 罗荣桓:论资历罗荣桓不应排在第七,他跟林彪比都勉强,而且没有林彪那样的赫赫战功,他虽然主持过一个大战略区,但时间只有短短三四年,其他时间都是给别人当助手,抓政工。但当时中央肯定已内定罗荣桓为八届政治局委员,如果排在三个非政治局委员后面,显然不大合适,加之他是毛泽东的爱将,而且在山东几年,功劳还是巨大的,所以排在了第七位。为了加重罗荣桓的分量,还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个人大副委员长的职务,跟后面的徐聂叶只是人大常委相比,就更名正言顺一些了。 徐向前:徐向前和粟裕一样,都是天才军事家,但可惜造化弄人,中央把他派到了鄂豫皖而不是中央苏区,之后又把张国焘派来了,张国焘又是个野心家,还是个较低能的野心家,不服中央,但又斗不过中央,结果影响徐帅因此受了一辈子牵连,尽管早年战功赫赫,但抗战开始以后一直缺乏施展才华的机会,49年解放山西一役虽然精彩纷呈,毕竟是大战尾声。尽管毛泽东后来了解了徐帅的忠厚品质,有意提携,让徐以华北军区副司令兼总参谋长,而聂荣臻以华北军区司令之尊才任副总长,终究为时已晚。如果不是照顾四方面军的资历,他战争时期的最后职务连元帅都难以评上。尽管只排第八,又夫复何求呢? 聂荣臻:如果按抗战时期的势头,聂不应该只排第九,当时晋察冀是我军四大根据地之一,聂是军政指挥一把抓,是重要的方面大员。可惜他的能力只擅长建设根据地,不擅长打正规战,也就是说还是红军时期的思想观念和军事素养。一进入解放战争,这种缺陷就暴露出来了,他手下又没有粟裕这样的副手,同时,如果面对的对手是刘峙还好,偏偏还是个悍将傅作义,结果,只能自保,无力进攻,打了三年仗,部队没太大发展(与其他几支部队相比),使毛泽东对他失去了信心。实事求是的说,这也不怪聂荣臻,他其实并未系统的学习过军事,从黄埔军校教官开始,虽然从军,但一直是搞政治工作的,这个经历和陈毅有点相似,但陈毅毕竟从湘南暴动开始就具体接触军事指挥,而且是从基层做起,在中央苏区时当过军长、司令,长期独立指挥军事,经验丰富,聂荣臻则到晋察冀时期才开始独立指挥军队,而且任务主要是建设根据地。所以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发展缓慢也是情有可原的。解放后发展国防科技他还是大有作为的。不过这样,他也只能排第九了。 叶剑英:按说叶剑英是本不应该评元帅的。什么是元帅?按照古意解释,就是率领军队的主帅。叶剑英除了中央苏区时当过一段福建军区司令以外,其余时间多是当参座,既未直接率领军队(大部队、野战军)也未当过主帅,在福建军区时领着龚楚伍修权和敌人打过一仗还是个败仗。抗战开始后到解放战争时期叶虽然挂着总参谋长之职,但一直是搞统战外交工作,很少正正经经参与过作战指挥。而与叶相比,粟裕授元帅则是实至名归,合情合理。可惜授衔是在55年而不是49年,这时粟裕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如果担任志愿军司令或指挥解放台湾战争又当别论),授衔更重视资历以及军事外的因素,于是叶超越了粟当上了元帅。尽管是排第十位,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6个月前

㈦ 法国大元帅有四位还是六位

“大元帅”这一至高荣耀的军衔只有四位军人获得,这四位都是法国军事史上的超级牛人,他们是:蒂雷纳子爵、维拉尔公爵、萨克斯伯爵和苏尔特公爵。

㈧ 法国元帅的详细介绍

法国元帅(maréchal de France)是法国的一种军事头衔,由腓力二世(Philippe Auguste)为艾伯里克·克列芒(Albéric Clément)所设。它不同于“maréchal”,这个法语词来源于法兰克日耳曼语“马”和“仆人”。在中世纪的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maréchal”是军队中的一般官职,他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工作。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法国元帅成为了国王的重要军事长官,由陆军统帅(connétable)领导。1624年红衣主教黎胥留撤销了陆军统帅的称号,法国元帅就成为了陆军的最高统帅。六位法国元帅被授于法国大元帅(Marshal General of France,maréchal général des camps et armées roi,国王陛下麾下大元帅)这一高贵的军阶:比隆公爵、莱迪吉耶尔公爵、蒂雷纳、维拉尔、萨克斯和苏尔特。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期间,元帅被称为“帝国元帅”(maréchal d'Empire)。 在波旁王朝复辟时,这称号回复为法国元帅,到拿破仑三世保持了下来。
在当代法国,元帅是一种军人的荣誉,不是军队的军阶,是为将军们卓越的成就而赠与他们的。它的标志为7颗星,元帅权杖是一个蓝色圆柱与星(以前是法国王室的标记百合花图案)。
菲利普·贝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他的将才被授予法国元帅;在他因二战时叛国被审判和监禁以后,以及在他被剥夺其它职务和头衔之后,只保留元帅头衔。
目前法国最后一位被授予元帅的是马里-皮埃尔·柯尼希,1970年去世,1984年追授;最后一位在世被授予元帅的是阿尔方斯·朱安,1952年晋升,1967年去世。

㈨ 法国历史上的四位拥有大元帅称号的分别是谁

法国历史上有6位大元帅,分别是夏尔·德贡托、莱迪吉耶尔公爵、杜伦尼、维拉尔、萨克斯和苏尔特。

1、夏尔·德贡托

夏尔·德贡托,比隆公爵(法语:Charles de Gontaut,Duc de Biron;1562年-1602年7月31日),阿尔芒·德贡托之子。

因卓越的战功而在1594年获法国元帅衔,是法国历史上的六位大元帅之一。1595年成为勃艮第统治者,但因为意图让勃艮地脱离法国而独立,1602年以叛乱罪在意大利米兰被斩首。

2、莱迪吉耶尔公爵

莱迪吉耶尔公爵,弗朗索瓦·德·本内(c de Lesdiguières,François de Bonne;1543年4月1日-1626年9月21日),法国宗教战争军事首领和政治人物。法国骑士统帅(Constable of France)和法国历史上的六位大元帅之一。

3、杜伦尼

杜伦尼,全称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蒂雷纳子爵(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Viscount de Turenne;1611年9月11日—1675年7月27日),法国着名军事家,法国历史上的六位大元帅之一,被誉为路易十四时期法兰西最锋利的宝剑。

4、维拉尔

肖德·路易·赫克托尔·德·维拉尔(Claude Louis Hector de Villars,Prince de Martigues,Marquis and Duc de Villars and Vicomte de Melun;年5月8日-1734年6月17日)。

法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名将,军事统帅。是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主要将领之一,也是法国历史上的六位大元帅之一,在大同盟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屡立战功。

他和奥地利的欧根亲王、英国的约翰·丘吉尔,并称为欧洲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将领。

5、萨克斯

赫尔曼·莫里斯·萨克斯(法语:Maurice comte de Saxe,德语:Moritz Graf von Sachsen;1696年10月28日 – 1750年11月20日),萨克森人。

是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和情妇奥罗拉·柯尼希斯马克(Aurora Königsmarck)的私生子。

12岁开始在欧根亲王底下服役。13岁授步兵上尉。17岁时就已指挥自己的骑头团并以要求总战同名。1719年转入法军,任上校团长。

在1733至1736年战争中因表现杰出而晋中将,受到法王路易十五信任与赏识。1745年擢升法国元帅,并任驻荷兰法军总司令。1747年晋升大元帅,成为法国历史上的六位大元帅之一。

从1725年到1749年退役,萨克森一直梦想并追求拥有自己的王国,但直到1750年11月去世,这一梦想也未实现。其所着的《梦想》(又译《我的沉思》)是18世纪的重要军事理论着作。

6、苏尔特

尼古拉斯·让·德迪乌·苏尔特,达尔马提亚公爵(Nicolas Jean de Dieu Soult,c de Dalmatie;1769年3月29日-1851年11月26日)。

法国军事首领和政治人物,绰号铁手,以作战英勇和政治投机而闻名。1804年5月19日晋升法兰西第一帝国元帅,时年35岁。

多次在战斗中战胜敌军,为拿破仑立下赫赫战功,后为波旁王朝的官员,又被封为大元帅,是法国历史上的六位大元帅之一。还担任过三次法国总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国元帅

㈩ 法国着名元帅是

阿尔方斯�6�1朱安(Alphonse Juin,1888—1967),两次世界大战的参加者,法国元帅。

1888年12月16日,朱安出生在阿尔及利亚东北部波尼(今安纳巴)附近的祖父家里。父亲是君士坦丁省的警察,母亲是法国科西嘉岛人,家境比较贫寒。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朱安从小养成了沉着稳重、吃苦耐劳和办事认真的性格,特别是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13岁时便升入君士坦丁的一所省立中学,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首府阿尔及尔的一所着名的公立学院,而朱安所在的班级则被人誉为“准圣西尔班”。1909年,朱安考进法国着名的圣西尔军校,其入考成绩在400名考生中名列第七。1912年6月,朱安离开圣西尔,被分到阿尔及利亚第1步兵团任职。此时该团正在摩洛哥执行作战任务,刚到职的朱安在这里初次接受了战火的洗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朱安于同年8月被调到法国本土,任中尉排长。9月5日,朱安所在旅开往前线。战斗中,朱安率部不怕牺牲,英勇作战。16日, 彀脖灰豢榈��?伤左手,但他没有流泪。为此,朱安得到荣誉军功章。1915年5月,朱安在战斗中又伤及右臂,这次较上次厉害,不得已而住进波尔多医院。伤愈后,朱安于1916年4月回到摩洛哥首都拉巴特附近的后勤基地,晋升为上尉。时间不长又被在当地任职的利奥泰将军看中,充任副官。不久,朱安被选送到参谋学院进修,学完课程后即到美国远征军部队担任联络官。

1919年10月,朱安再次到高等参谋学院学习,1912年拿到毕业证书后,先后到突尼斯和摩洛哥的部队中任职。1925年,在法军Z压摩洛哥里夫人民大起义中,当地法军指挥官诺盖将军任命朱安为他的参谋长。

1927年,朱安重新回到曾服役过的阿尔及尔步兵团任营长。1932年7月,晋升为中校。1933年10月,朱安被选调到法国高等军事学院担任战术教官。朱安不因袭传统的现成答案,从实际出发,与学员大胆探讨新课题,并勇于撷取新思想,汲收新方法,受到学校和学员的好评。1935年至1937年,朱安又到阿尔及利亚,领导君士坦丁的朱阿夫第3步兵团。1937年3月10日,北非战区司令诺盖将军又把朱安调到身边,任参谋长。1938年12月26日,朱安晋升为准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法国宣布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为加强法国东北部的防御,朱安遂于1939年12月4日被调回法国本土,出任法国第1军第15摩托化步兵师师长。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卢、比、荷、法四国,朱安奉命率部前出到比利时的让布卢,抗击德军的进攻。当德军突破色当防线后,朱安率部撤到法国的瓦朗谢纳附近地域,担任掩护英法联军撤往敦刻尔克的作战任务。不久,朱安的部队又撤至里尔南郊,在此被德军包围。5月30日,朱安做了德军的俘虏。朱安的部队虽被德军打败,但他们的英勇作战行动还是为法国所称道,他的部队荣获“战斗功臣”殊荣,朱安本人于1941年2月被提升为少将。

朱安被俘后,关押在德国柯尼希施泰因监狱。1941年6月,经魏刚将军以法国北非政F总代表的身份与德国人斡旋,朱安被德军释放了。

1941年11月20日,朱安晋升为中将,不久受命接替魏刚的工作,担任法国驻北非陆军总司令。接任此职后,朱安扩充兵员,隐藏装备,“训练非洲军队,以用来参加未来反对轴心国的作战”。在朱安的努力下,截至1942年11月,法国在非洲的部队有5个机动师(其中阿尔及利亚有3个师,摩洛哥有2个师)和1个轻型机械化旅,共20万人。这些部队装备齐全,并在突尼斯山区设有秘密的后勤基地,战场准备也搞得不错。

阅读全文

与法国哪个元帅最厉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80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4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9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3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9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9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6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3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9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5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1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