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国面包的常见做法
材料(2条的分量):
高筋面粉300g
速发酵母3g
白砂糖10g
海盐5g
牛奶255ml
橄榄油15ml
酥油适量(烤盘用)
准备工作:
(1)将牛奶恢复至室温
(2)将烤箱专用纸切到烤盘两倍大,折一半后铺在烤盘里(第一次发酵用)
5、第一次发酵后面团会膨胀约2.5倍。从塑料袋中取出,将面团上的纸轻轻地剥下。如果面团粘在纸上,硬撕下来会造成面团损伤,可以用刮板刮下。
6、将面团分割后揉圆:把面团移到操作台上。面团一旦冷切就会有点变硬,所以要用手轻轻揉捏,让面团的温度恢复至室温(25~28℃)。用烤盘或刮板将面团切成2等分,如果有粘连现象,可以先洒上一些面粉。
7、用擀面杖将面团轻轻擀成四角形,保证面团厚度均匀。
8、将面团由前往后折成一半。
9、接合线朝上,将面团转向90度,再折一半后揉圆,剩下的面团也如法炮制。
10、醒面:把面团的结合线朝下放在操作台上,接着按照顺序,一层层盖上帆布(或较厚的布)、用力拧干的湿布、保鲜膜(或塑料袋),醒面约20分钟。
11、成型:将面团一个一个在手中轻轻压平,挤出空气。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边长约20cm的正方形,从一边往内折1/3,接合线用手腕压紧。然后再换个方向进行相同步骤。
12、再折半,将接合线压紧,用手滚动成粗细均一,长约21~23cm的长方形法国面包形状。
13、最后发酵:面团的结合线朝下,摆放在已经预先涂上薄薄一层酥油的烤盘上,中间预留间隙。接着按照顺序一层层盖上帆布(或较厚的布)、用力拧干的湿布、保鲜膜(或塑料袋),在约30摄氏度的环境下放置约6分钟,进行最后发酵。
14、烘烤:在面团表面轻轻洒上高筋面粉,用沾了水的割刀在面团上方偏右侧,划一条直直的割痕。割痕越深,烤出来的割口开得越漂亮。最后放入预热200℃烤箱烘烤20~25分钟即可。
Ⅱ 法国面包的面包文化
法国人的传统形象是头上戴一顶巴斯克贝雷帽,腋下夹一根长条面包。如今贝雷帽是不见了,但长条面包始终是必不可少的。巴黎的大街小巷,清晨时分,有来去匆匆的行人,怀抱一根用作早餐的长条面包穿梭走过。这是令人好奇的时髦风景。对法国人来说,面包就像中国人碗里的米饭。早餐时涂上黄油和果酱,午餐时做成三明治,晚餐时用来揩净菜盘子里剩下的调味汁,放上干酪一起吃。每一餐都少不了面包。这样说来,在法国有专门出售面包的商店就不足为奇了。面包房出售形状、颜色和味道各不相同的各种面包,每个面包的价钱在2.5-6法郎之间,有长条面包,最适合做三明治;有夹心丰富、体积很大的家庭面包;有乡村面包,皮和心都很厚,形状有圆有长,比其它的面包都耐存放;还有黑麦面包、麸皮面包抹上干酷特别好吃的桃仁面包……同葡萄酒一样,法国面包也上升到神祇的地位;它是能用手拿着吃的唯一食品。
Ⅲ 法国面包的做法
1、高粉300g,盐5g,水170g,酵母粉5g揉成光滑面团,放冰箱冷藏过一夜。另取高粉300g,盐5g,水170g,黄油30g,糖40g,酵母粉5g,把放了一夜的面团揪成小块一起加入;
2、揉成光滑可以拉成薄膜的面团,发酵到两倍大;
3、分割成三块,整形成长棍形,再进行第二次发酵,在发酵完成的面包上划几刀;
4、烤箱预热180度,另加进一盘用微波炉烧到沸腾的水进烤箱,烤25~30分钟; 选料
高筋粉500克,细砂糖30克,鲜牛奶310克,发酵粉6克,鲜奶油60克,盐3克。制法 鲜牛奶倒入微波碗中,高火加热1分30秒。取出放至室温,放入6克发酵粉搅匀,静置8分钟。 高筋粉+发酵水+盐+细砂糖揉成面团,15分钟加入鲜奶油揉至扩展阶段。 放在温暖处发酵至2倍大。 轻拍面团,拍去面团中的空气,分割滚圆,松弛20分钟。 松弛完成后,擀卷成长条状,包入喜欢的馅料,从左卷起。 烤盘试先抹油,放入卷好的面团。 烤箱180度预热2分钟,放入一碗热水,放入烤盘。发酵45分钟。 取出,刀上沾水,在发好的面团上划几刀,喷水。 入烤箱之前在喷一次水。 10.170度20分钟。 选料
高粉200克,低粉50克,白油5克,细砂糖5克,盐5克,速溶酵母5克,牛奶155亳升。干燥迷迭香1大匙。黑橄榄10颗。
制法 粉类过筛。依:牛奶-糖-盐-粉-酵母的顺序放入面包机。 成团后加入白油,继续揉至面团光滑不粘手。面皮能撑开不易破裂的薄膜。 撒上迷迭香。将面团包裹成圆球状,放置于抹了一层薄油的盆中。盖上保鲜膜做基础发酵40分钟。 将面团取出拍扁。分割成5份,每个80克,分别滚圆后盖上保鲜膜静置松弛10分钟。 将面团擀平成上窄下宽的长形薄片,用沾湿的刀子划开6道斜刀痕(如叶脉状),排放在烤盘上。 用手指在面团上戳数个洞,放上切片的黑水榄。稍微压紧,盖上保鲜膜进行30分钟最后发酵。 预热烤箱200度。大约12分钟,表面呈现金黄色泽即可出炉。
Ⅳ 法国蛋糕的历史
法国蛋糕就象法国人一样,精致、浪漫、有品位。无论是白色、水粉、水蓝,还是米色、红色、咖啡色,法国厨师一项运用的随心所欲;款式则极尽浪漫之能事;细节上蕾丝和各种各样的花是绝对少不了的。
为了充分了解这个地区,请您先到位于波拿巴(Bonaparte)大街72号,离Saint-Sulpice(一座建于18世纪的华丽教堂)喷泉不远的糕点店里。因为皮埃尔?赫尔梅(Pierre Hermé)先生是这家地理位置优越的糕点店的创始人,人们称他为糕点业的毕加索。他发明了许多糕点品种,比如:l'Ispahan(一种形似玫瑰花瓣的杏仁饼干,上面涂有荔枝酱、覆盆子酱)、开心果奶油千层糕(涂有甜樱桃酱)。这家糕点店的生意十分火爆,每天只有在早上9点的时候不用排队,因为大部分人都在上班。对此,这儿的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吃着赫尔梅先生做的焦糖杏仁面包,到Lobineau大街的Kayser面包房看一看,它可是这儿最吸引人的地方了。赫尔梅先生出生于面包师世家,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有名的面包师(他们的棍子面包是最有名的,刚出炉时既酥脆又新鲜)。看着这儿的甜品,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下午肚子饿的时候,吃上一块巧克力蛋糕,或者一块杏仁长蛋糕,真是一种享受啊!这种蛋糕的来历十分有趣:大约在200年前,一位面包师在一家证券交易所对面开了一家面包房,他喜欢根据顾客,也就是证券交易人来给他的甜点命名。那些证券交易人总喜欢嘴里嚼点什么,但必须简单、好吃而且吃的时候不会掉渣,于是长蛋糕就成了他们的最爱。
在逛完市场后,请到Gérard Mulot糕点店看一看,它位于Seine大街76号。25年以来,这儿出售全巴黎最好的水果奶油馅饼、各种颜色巧克力蛋糕以及樱桃蛋糕(一种涂有奶油和酸味樱桃的蛋糕)。让人感动的是,为了让顾客能买到新鲜的蛋糕,防止蛋糕硬化,Mulot先生每天分三次做蛋糕。
Ⅳ 法国甜点的历史
法国甜点最普遍的是塔(TARTE)、千层派(MILLE
FEUILLES),以及泡芙(PATECHOUX)等,塔的尺寸大小与馅料变化有上千种之多;千层派是一层蛋糕与一层馅料层层堆叠,至于泡芙内有馅料,用糖浆沾黏成一座山形,法国婚礼中绝对少不了。
玩糖是法国点心师傅必备的看家本领,拉糖、画糖、煮糖、烤糖,将糖玩弄于股掌之间不费吹灰之力。例如青苹果切成薄片干燥,再裹上薄薄的糖浆,一片片在雪白色的冰淇淋中,又呈现另一种球状之美,看起来薄如蝉翼的水果糖片,散发晶莹剔透的美丽,几乎是吹弹得破,若不在第一时间放入嘴,水果糖片将在空气中软化折腰。
正式的法国大餐中,严格说起来有两道甜点,一是主菜之后的甜点,另一是配茶喝咖啡的4种小点心(PETIT
FOUR),专家表示,在中国通常忽略最后的小点心,这些小点心多半是巧克力类,有的是撒上榛果碎,有的是水果直接裹上巧克力,若是在法国菜中省略最后的小点心,绝对称不上是一家正宗的法国餐厅法国蛋糕就象法国人一样,精致、浪漫、有品位。无论是白色、水粉、水蓝,还是米色、红色、咖啡色,法国厨师一项运用的随心所欲;款式则极尽浪漫之能事;细节上蕾丝和各种各样的花是绝对少不了的。
为了充分了解这个地区,请您先到位于波拿巴(Bonaparte)大街72号,离Saint-Sulpice(一座建于18世纪的华丽教堂)喷泉不远的糕点店里。因为皮埃尔?赫尔梅(Pierre
Hermé)先生是这家地理位置优越的糕点店的创始人,人们称他为糕点业的毕加索。他发明了许多糕点品种,比如:l'Ispahan(一种形似玫瑰花瓣的杏仁饼干,上面涂有荔枝酱、覆盆子酱)、开心果奶油千层糕(涂有甜樱桃酱)。这家糕点店的生意十分火爆,每天只有在早上9点的时候不用排队,因为大部分人都在上班。对此,这儿的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吃着赫尔梅先生做的焦糖杏仁面包,到Lobineau大街的Kayser面包房看一看,它可是这儿最吸引人的地方了。赫尔梅先生出生于面包师世家,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有名的面包师(他们的棍子面包是最有名的,刚出炉时既酥脆又新鲜)。看着这儿的甜品,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下午肚子饿的时候,吃上一块巧克力蛋糕,或者一块杏仁长蛋糕,真是一种享受啊!这种蛋糕的来历十分有趣:大约在200年前,一位面包师在一家证券交易所对面开了一家面包房,他喜欢根据顾客,也就是证券交易人来给他的甜点命名。那些证券交易人总喜欢嘴里嚼点什么,但必须简单、好吃而且吃的时候不会掉渣,于是长蛋糕就成了他们的最爱。
在逛完市场后,请到Gérard
Mulot糕点店看一看,它位于Seine大街76号。25年以来,这儿出售全巴黎最好的水果奶油馅饼、各种颜色巧克力蛋糕以及樱桃蛋糕(一种涂有奶油和酸味樱桃的蛋糕)。让人感动的是,为了让顾客能买到新鲜的蛋糕,防止蛋糕硬化,Mulot先生每天分三次做蛋糕。
Ⅵ 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的面包师傅开始简化法棍的做法
法国人做很多事情都可以不认真,但是说到法棍面包,他们可是认真的很——据统计,法国人平均每秒消耗320根法棍,一年可以吃超过100亿根法棍,法国人均每天至少吃半根法棍面包。法棍对于法国人来说,是一种信仰般的存在——早晨起来,去家旁边的面包店(记住,法语叫Boulangerie)买新鲜出炉的法棍面包,这几乎就是和呼吸一样自然的动作。
一根法棍的原料,各家面包房可能甚至是完全一样的,为什么最终有些作品让人品尝到了匠人的心思,就是因为他们在一根法棍里倾注了热情。一名真正热爱法棍的面包师会告诉你,法棍的芯子应该松软,但是不能绵软,压下去要能够充分回弹;上面有大大的不规则的孔,这代表着在面团发酵阶段花了更多的时间,从中酝酿出独特的风味。
Ⅶ 怎样介绍法国的长棍面包除了由来、制作方法,还需要什么
口感,味道。
Ⅷ 法国大革命的面包问题
1778年以后,由于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影响,有10年的时间物价是下降的。这原本对于平民来说是好事,但由于物价下降的同时工农业原料价格也随之下降。大地主们为了减少这部分损失,加大了封建赋税,将之转嫁到小农身上。农民在土地纯收入上的损失远大于他们从物价下降中得到的好处,因此,从18世纪70,80年代开始,法国早就爆发了多场抢劫面包店的“面包战”。只是每次都因为价格的稍微回落而消失。可怜的平民们没有太多的理智去思考采用怎样合理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往往采取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哄抢面包店来满足,自己对面包的渴望。在1787年-1789年的连续坏收成,小麦与面包价格飞升,1788年,巴黎地区每磅面包由11月3苏,12月的3.5苏,进入1789年形式更加严峻,到7月份面包上涨到4苏每磅,省外某些地方更是达到了8苏每磅。尽管财政大臣内克尔已经进口大量粮食并赔本抛售了。而按照当时巴黎的工资水平,作为主食的面包价格是不应超过每磅2苏的。因此,这对与勉强只能维持自己生活的低收入者来说就是对政府充满敌意的根源了。也难怪他们在革命爆发之后不是想着追求什么自由、民主,而是一直高呼着索要面包(1789年10月5日的妇女运动,就是一帮负责家庭收支的家庭妇女从巴黎步行前往凡尔赛要求面包)。
----------------------
历史了望社了望讲坛第一期――《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几点看法》讲义
我们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由资产阶级发起的资产阶级革命。无疑大革命确实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革命的爆发却恰恰与资产阶级没有太大的关系,它的最初是以由“贵族反叛”为序幕的。这个观点也许大家较少听说,但却不是一个新得观点。罗伯斯比尔早在两百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夏多布里昂也曾经这么说:“贵族开始了革命,平民赢得了革命。”
所谓得“贵族反叛”是指以司法界为主的寡头集团利用高等法院有权对国王政府的发令提出抗辩的权力围绕着政府提出的关于扩大税收的政策的合理性的一次斗争。
跟英国相似,当年查里一世企图增加税收时也不得不召开国会,希望得到允许。在法国,1789年,法国由于连年的军事行动(北美独立战争),负债40亿锂。国王的财政大臣卡洛纳企图通过扩大印花税和按土地年生产量普遍征收土地税等手段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但这些都必须提交巴黎高等法院。
而高等法院除少数亲王、公爵、主教外他的主要审议机构—贵族法庭大部分由年轻的(大部分低于35岁)法官担任。这些年轻的贵族法官一部分企图维护自己自己古已有之的反对政府权力;一部分则受启蒙思想和北美革命后的宪政所鼓励,也希望能在法国实行宪政改革。因此在面对卡洛纳和他的后继者布里安的政策时,年轻的贵族法官只答应了放松对粮食销售和出口的限制,建立省议会但却在关键的印花税上表示反对,断然拒绝了土地税,于是贵族法庭与国王的政府之间就展开了第一次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国王被迫收回关于印花税土地税的法令,法院获得了胜利。年轻的法官们在城市里燃起篝火庆祝,吹嘘自己是传统自由的捍卫者。而可爱的人民也很快成为了法官们的拥护者,参加到他们的庆祝中去,于是庆祝很快就演变成为了骚动,并在兴起之时焚烧了卡洛呐的模拟像。骚动在政府的逮捕下持续了一个星期,这是1775年粮食骚动以来,首次在首都出现的大规模群众骚动。而在这次可以称为大革命序幕的骚动中,除了律师事务的人之外,依然不见资产阶级的参加,而是我们的贵族和城市平民。
贵族反叛的另一个重大成果就是三级会议的召开,和改革支持者内克尔的上台,而这两者恰恰就是接下来风起云涌的革命的导火线。
也许在这里,我们应该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当时的法国不是资产阶级首先发起反对旧制度的斗争,而恰恰是由享受着种种特权的贵族法官和平民百姓呢?这似乎不太符合我们印象中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形象。
其实法国18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经济发展还算是繁荣的。重商主义从17世纪开始经过黎希流、柯贝尔等人的推行,已经促使法国商业有了重大发展。尤其是造船业,海外贸易,纺织等行业。有人在分析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时也特别指出“在商业方面,1763年这时两个国家(英、法)大致不相上下,或者如果有所区别的话,法国稍微领先一些。”而工业革命在英国如火如荼的同时也开始零星的影响法国。1733年-1778年工农业产品逐渐增加,价格也稳定上升。而这些经济上的种种发展,最终受益最深的是资产阶级。同时法国的富裕人家又将大量精力金钱花在换取一个“穿袍贵族”的名号的事业上,因此此时的资产阶级除了少数激进的派系之外,并没有过多的怨言与不满。心怀不满的只是那些小麦、面包的购买者,和有志于改革法国的年轻贵族。
1778年以后,由于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影响,有10年的时间物价是下降的。这原本对于平民来说是好事,但由于物价下降的同时工农业原料价格也随之下降。大地主们为了减少这部分损失,加大了封建赋税,将之转嫁到小农身上。农民在土地纯收入上的损失远大于他们从物价下降中得到的好处,因此,从18世纪70,80年代开始,法国早就爆发了多场抢劫面包店的“面包战”。只是每次都因为价格的稍微回落而消失。可怜的平民们没有太多的理智去思考采用怎样合理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往往采取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哄抢面包店来满足,自己对面包的渴望。在1787年-1789年的连续坏收成,小麦与面包价格飞升,1788年,巴黎地区每磅面包由11月3苏,12月的3.5苏,进入1789年形式更加严峻,到7月份面包上涨到4苏每磅,省外某些地方更是达到了8苏每磅。尽管财政大臣内克尔已经进口大量粮食并赔本抛售了。而按照当时巴黎的工资水平,作为主食的面包价格是不应超过每磅2苏的。因此,这对与勉强只能维持自己生活的低收入者来说就是对政府充满敌意的根源了。也难怪他们在革命爆发之后不是想着追求什么自由、民主,而是一直高呼着索要面包(1789年10月5日的妇女运动,就是一帮负责家庭收支的家庭妇女从巴黎步行前往凡尔赛要求面包)。
而至于以司法界为主的贵族反叛,则前面也已经稍有提到。一个是从太阳王路易十四开始,法国的君主就达到了专制的顶端,一句“朕即国家”足以表现一切。这因如此,一直处于有权审议国王的地位的高等法院,自然就受到了巨大的压制。好在莫普等人的积极改革之下(60、70年代的莫普司法改革),恢复了一定的权利,大法院被保留下来作为审理王室案件的特殊法庭,和贵族法庭(这个法庭后世称为“莫普最高法庭”)它也起着国家发令登记机构的作用,并被赋予对发令提出抗辩的权利,即可以对国王的立法方式而不是实质提出抗辩。法院的贵族法官自然不愿意自己得之不易得权利再次失效,于是积极的干预到国王得立法上来,特别是革命前那一系列敏感得财政政策。另一个就是我们年轻得法官们大多在启蒙运动中得到鼓舞,也希望自己为规范国家得宪政出一份力。还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国王提出取消贵族的不用交纳土地税的特权,按土地年生产量普遍征收土地税,也是引起贵族们不满的原因之一。于是法官们针对国王通过召开显贵会议的立法方式提出的质疑,要求必须由三级会议来立此法,于是争斗就开始了。
至此我们也大概可以了解到从微观角度看法国大革命得主要是由于物价的巨大变动引起得低收入者得不满进而演变成为骚动和革命,以及贵族法庭反对国王扩大税收政策的抵制而引发的贵族反叛,两者结合在一起,单纯的人民在贵族的煽动下变得积极起来,开始对对旧制度发起强大反抗。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这场气势恢弘的大革命本身的经历吧。几本书下来,对于整个革命过程的最大的印象就是它给人一种此起彼伏、潮起潮落、绵延不绝、没完没了的感觉。一个阶级接手于另一个阶级,一个派别接手于另一个派别,巴黎人民的革命热情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如果你将自己置身于革命当中,则革命中的种种人物种种事件,很容易让你陷入当局者迷的尴尬境界。因此,我们只好站在棋局之外观察局势之一二。我们迷惑于大革命为什么会在如此大之范围之内持续这么长久,法国社会为什么会在这时候发生一场这样激烈的社会大动荡。社会的动荡不安,自然就有导致不安的因素存在,而像大革命这样的大范围长时间的动荡则不可能只由一个因素造成,必定是多个要素杂糅在一起,就像一堆复杂的化学药品,堆放一起,搞不清谁与谁发生了反映,只知道席间必定是一连串的连锁反映才至于如此的激烈。
下面我就从探寻当日之社会不稳定因素出发来解释大革命的恢弘气势。
首先是贵族的严重逃亡。
从革命开始的的那两个月里政府总共发出了20万本护照。大批的社会名流纷纷避难它邦。我们很难去把握这些逃亡贵族在国境之外到底会不会反攻倒算,(事实上是有的国王的弟弟阿图瓦伯爵与1791年5月20日在意大利的漫图亚就与奥皇进行了会谈,策划由欧洲各君主国出面干涉法国革命)但逃亡本身已经给革命带来了压抑、肃杀的气氛。种种不安来源与革命开始后的平民对贵族的清算。农民在高喊着“面包”的同时,冲进了地方贵族的住宅,并将那些剥削了他们千百年的封建义务契约连同住宅和住宅的主人一同烧毁。农村里的地方贵族就这样在人民的激情浪漫中被淹没了,尽管他们当中确实有些人是很该死的,但无辜者也无得幸免。农村的遭殃了,城市里的贵族自然奔走相告,于是为求自保,贵族们也只能是选择是出逃吧,不管自己是不是也是人民清算得对象。于是农村城市陷入了一种混乱状态。
其二是军队得情绪变化。
在社会的大变动中,能够力挽狂澜的大概只有那些掌握军队的长官了吧。但1792年法国正规军中的军官已经有三分之二离职。这些军队的领导者的消失,就让军队失去了方向。就像一只暂时无人看管的机枪一样,谁都可以调动它的枪口,对准自己的敌人。这无疑是危险的。你永远不知道面起的这只军队到底是站在那一边的。时局充满了未知数。他们或者继续效忠于国王,或者“弃暗投明”支持第三等级,更甚者也可能成为国内叛军与国外干涉武装的合作者――三级会议期间,国王就企图通过军队的力量,改变局势。于是他从外省调集了大量的军队包围凡尔赛,对与会的代表施加压力。可惜的是孔蒂亲王的军队拒绝向抗议罢黜内克尔的巴黎人民开枪。就连王室的卫队也在巴黎的大街上高呼“第三等级万岁――”的口号。
第三是政治俱乐部的活跃。
政治俱乐部与传统的贵族沙龙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俱乐部是平民化了的沙龙。也许我们可以称只为政党的雏形。而在“政党”组织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可爱的民众一旦加入到可怕的政治斗争中来,则很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政客通过俱乐部的形式组织利用起来。被迷惑了的人民却成为狡猾的政客手中的王牌,谁都是代表人民的声音。人民一旦被组织利用起来,它的力量就不可估量了。
第四是书籍报刊出版业的自由化发展。
显然,旧制度下的审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必要的。正是由于原先审查制度被全部废除了,法国一下子进入了出版自由化状态。一时间几百种报刊杂志出现在大家面前。而尚未发展成熟的出版业的作者编辑们或是被自己的才情文笔所迷惑或是在金钱的雇佣下总是不负责任的向民众宣扬暴力、激进的革命色彩。政客一旦买断了某一份报纸,则一种极具煽动效果的宣传手段被开辟了。善良的群众则每天在这种宣传鼓动的文字中,渐渐发展了自己的革命情趣,群众的革命激情就这样被点燃了。
第五是地方自治状态。1789年夏爆发与全国的市镇革命早已使全国各地暂时处于自治状态。一个完整的法国被分为零星的83个省,4万多个市镇,则是将市镇的行政机构直接置于最底层,人民中间。表面上看起来这是民主的极致表现,但所谓的民主如果是建立在一种狂热革命气氛之上的话,则容易造成革命投机分子的哗众取宠,民主变成了乱来,使整个国家建筑的根基被挖空掀翻。旧社会下的省长总督已经被赶走了,人民在自己选举出来的或善或恶的领导人的带领下进攻贵族们的住宅堡垒,随意的抢劫,杀人。人民在释放自己的满腔革命激情的同时也使原本整个温和有秩序的改革进程中止了,取而代之的是疾风骤雨似的狂热革命。
第六是社会秩序问题。
这个问题很不好解释。它既是动荡因素,又同时是动荡的表现。应该说这是在这两种身份的相互作用下,其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激烈了。由于在转化教产时发行的指卷不断贬值,以及局势的紧张,商人的囤居奇积,粮食价格不断上涨,民众的不满情绪自然也在上涨。而其引起的社会问题呢就是我们前面起到的肆意抢劫,肆意杀人尤其时针对贵族,和面包店的老板。经常星的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听说到某某贵族被杀了,那里那里又有商店被抢了。虽然有些是小道消息,不足为信,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日之社会秩序已经荡然无存。黄仁宇老师就评价说“这时候的法国已近于霍布斯的初民状态,亦即是人与所有人作战”。
七是宗教问题。
君主立宪派上台后直接面临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财政赤字问题。原有的税收制度已经在自己和人民的打击中取消的差不多了,而自己政权的新的税收,财政制度却还没有建成。于是新政权面临了极大的财政危机,1789年国家负债已经由30亿锂上升至40亿锂。因此饥渴的新政权看中了旧制度下的教会财产。1789年11月制宪会议宣布全部教会财产转归国有,1790年下令拍卖教会地产同时也下令取消教会的什一税。这原本对于新政权和人民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但就在但立宪派正在为自己的伟大功绩沾沾自喜的时候,一个可以说在他们意料之外也可以说是意料之内的后果正要他们去承担。虔诚而固执的教士们丢失自己的财产之后,又不屑与接受世俗政权的“恩惠”――1790年政府颁布的《教士公民组织法》规定教会的一切活动经费由政府负责;同时由政府发给教师薪俸。因为教士们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原本就属于他们的,是上帝赐予他们的财富,而不愿接受世俗政权的嗟来之食。1790年11月政府又颁布了《教士宣誓发令》要求教职人员宣誓效忠于民族效忠于国家法律,全力维护由国民议会颁布的宪法。这就等于说要求教士们从上帝那里跳槽到世俗政权。这样的要求在教士们看来简直就是一种侮辱,而遭到了强烈的抗议,罗马教皇也提出了抗议。国内的教士们也不愿意宣誓做国家的“公务员”,160名主教只有7个人宣誓了,下面的低级教士更是少之又少。而对于那些不肯宣誓的教士的处理办法,立宪派更是让人哭笑不得。规定说随便他们留不留任,但一律不发给工资。教士们对于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和“只做事不发工资”的做法,更加觉得羞辱。于是大量的教士无法忍受国内的宗教政策而出逃,而于境外的基督教成员联合起来反对法国政府。而留在境内的教士则流窜于全国各地,宣传鼓动人民不要被这种犯天渎神的政府误入歧途。甚至主张他们不要买卖教会地产,不向政府付税。至此一个天主教国家就这样分裂了。有位现代作家认为这一举“中断了全国的团结,内战于是开始了”。甚至在革命之后的19、20世纪仍是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重要根源之一。
我之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宗教问题,关键就在于直到现代宗教依然是全世界政治局势的一个敏感话题。宗教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技革命中销声匿迹。相反,它依然是维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精神纽带。
以上是我们在读书是简单记录前人只言片语。大革命气势恢弘,所涉及范围更是我穷一生之精力无法囊括的。对其分析自然也是挂一漏万。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这些不稳定因素杂糅在一起才导致了大革命的万千气象。
看完了革命,就应该对革命做个总体的评价了。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重要的一页。磅礴的气势更是让人敬畏。对其进行简单的叙述尚且觉得力不从心,要对其个中的千头万绪进行归纳评价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因此在这里我们也只能是点到即止。不敢求全面客观。
大革命即以其暴风骤雨式的革命进程席卷了整个旧社会,则其新的国家体制也自然在涅盘中重生了。读了几本黄老先生的着作,也习惯了模仿老先生将整个国家体制比喻为一“立”字。上面的一点一横自然代表高层机构,下面一横则是国家的基层机构,中间的两点则代表上下间法律制度的联系(不仅仅只是法制也包括了种种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如风俗习惯等等)。
路易十六既然已经被杀,则宣告了君主制在法国的一去不复返(当然拿破仑帝国和后面的帝国都不能列入真正意义上的君主制帝国),取而代之则是一套新的政治体制我们可以称为代议制或者议会制等等,其特征则是取全民之意,行民主之政。我们姑且不论其实质情况怎样,就拿其与旧制度相比已经是完全的不同了。起码不在有“朕即国家”的说法,不再有贵族的特权之说,在形式上每个人都还是平等的。立法上也得到了规范,议会在革命结束之后基本也能正确的处理国事。税收的征收体制军队的组织也都随着革命与反对国外武装干涉的进行而逐渐建立。这些对于今后的法国可以说是影响深远的。不管怎么说现在不管是谁都无法摒弃这一套国家高层机构。
其次是下层机构。封建契约也在人民的怒火中化为灰烬,公有土地即已被平均的分配给农民,封建义务已被取消,则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基层已经被建起。雅各宾派统治期间则有数千雅各宾俱乐部分布与全国各地,以及由雅各宾派出的“市井派”,充当着中央在地方的经理人,从而各项政策事务在革命期间也能在地方得到执行。各种事务在革命结束后也能在农村顺利进行。用黄老先生的话说就是“创造了一个底层机构里各种经济因素都能公平而自由交换的原则,奠定了日后以数字管理的基础。”
至于中间的联系则或在革命当中或在革命之后被建立起来。君主立宪派最主要的功绩在于开始完善了立法体制。颁布了《人权宣言》,将所有人都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而宪法的颁布则使法国从此走上了宪政的道路,也是功不可没。接下来直至拿破仑的民法典的颁布,期间都是法国社会上下机构法律制度的联系的完善过程。
整个重新建造的过程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完成,也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因此在过程当中也不能不采取到一些极端的手段。按照当日极端的思维思考则是不杀光所有贵族,就不能斩断封建的尾巴,不把全部人民囊括进来,就不能算是大革命――于是也就出现了国民议会以366票对361票处决了路易十六,也就有了1792年9月巴黎暴民直接到监狱杀人千人有余的现象,也就有了一张“嫌疑犯法案”,就将30万人送进监狱甚至断头台――这也许就是霍布斯所说的“人与所有人作战”的社会阶段吧;这也许就是为迎接新的“巨灵”的出现的血腥仪式吧――我们无权过问这到底值不值,但总之前人已经为后人付出了,则后人也应当形式上缅怀一下先人,而无需日提夜提死得值所,似乎前人就注定要为后人的幸福作出全部的牺牲,而后人则可以毫无歉意的接受前人的牺牲一样。
我们说“革命”,本来就是需要“革”掉一部分人命了,但是当一场“革命”变成了“草菅人命”,则我们作为后人不得不对“革命”本身的价值作出重新的评价。
Ⅸ 法国长棍面包和羊角面包的历史
法国面包是法国饮食中最具特色的食品。把饮食视为艺术的法国人,竟想得出用面包这一传统食品,把法国食物的讲究、色香味体现得淋漓尽致。配衬着就餐时精美的餐具、幽幽的烛光、典雅的环境、软绵温雅的法语,让您充分领略到法国人的那种怡然的浪漫。而严格的制作工艺,使法式面包在世界众多的面包品种中,异军突起。
面包的基本原料,无非是面粉、水、糖盐等等这种普通的东西,但要烘出真正美味可口的好面包,则非易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非常严格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法式面包正是以其严格的生产工艺和精美的制作而独树一帜。
首先是面团的选用。一般的面团很难控制其品质。上海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央包店使用冷冻面团,据中环广场某面包店人中员介绍,他们的面团是专程从新加坡空运来的高品质的冷冻面团。真正的法式面包冷冻面团,醒发时间很短且可灵活控制。所以对面团的储存条件要求很高,厂家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运输体系。面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面包质量,控制温度、湿度是很有讲究的。就温度而言,太低会导致面团不易膨胀,做好的面包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温度太高则导致发酵时间太长,内部缺少拉力,影响面包的弹性。此外,加水时的水温,周围环境的温度都要配合好。烘烤师必须按要求细致地一步步操作,精心控制好时间与尺度。
法式面包中,三明治是一大特色。它并不是传统的切片面包加火腿、果酱,而是用酥软的大“羊角”或略带韧性的全麦法棍做载体纵向剖开。先铺一层碎生菜;再根据客人的不同需求放入各式沙拉,如奶油口味的鸡蛋沙拉、海鲜口味的金枪鱼沙拉;最后再点缀两片鲜红欲滴的番茄。这个法式三明治如同一只载满希望的小船向你驶来。
蓝莓酥,是一种口味独特的水果派。菱形有双柄的起酥作为托盘,随意堆上神秘紫色的蓝莓,看上去就像一只装满紫水晶的玉盘。吃起来酥香酸甜,不仅口感清新,而且蓝莓一直是法国女性美容食品。
长棍是典型的法式面包的一种,其形状独特,外脆内软,香酥可口,为大众所喜爱。
小麦面包又称麸皮面包,富含粗纤维,低糖,低脂肪,是欧洲最流行的保健面包。
看了这么多的面包是不是有狠狠咬上一口的冲动呢?那还等什么呢?在北京崇光百货举办“第二届法国食品节”。这次食品节将于9月4日开幕,一直持续到9月21日。21家参展商将带来法国葡萄酒,烈酒,奶酪,酸奶,奶油,巧克力,咖啡,面包和甜品等传统的法国食品完全满足你对法国大餐的迷恋。
法式面包只用面粉、酵母、盐和水,是一种实惠大众的健康主食面包,它外皮酥脆,内陷柔软,越嚼越香。法式面包种类繁多,单就长度、粗细、重量、裂痕等变化,就有不同的名称。此外,其他如牛角包,奶油包以材料丰富着称,还有传统乡村风味的面包等,都是世人熟知的美味面包。
Baguette(法式长棍面包)
Baguette,原意是长条形的宝石。Baguette面包,其
正确定义是:未经漂白的面粉,不含防腐剂,不掺油脂,只准用盐和酵母发酵、烘焙。在形状上、重量上也统一为每条长
76公分、重250克,还规定斜切必须要有7道裂口才标准。食用Baguette也不似法国大餐那般烦琐讲究:伸出左手捉住长棍,五指钳紧,然后
右手跟进,卡住面包的尽头,再然后左手下旋,右手上旋,将面包拧将下来。据说1899年出版的一部《生活之术》(Regles Savoir-Vivre)对此作过解释:用刀子切面包,其碎屑可能会飞起弹进客人的眼睛,甚至落到夫人裸露的肩膀上,造成困扰和尴尬。
【分类】 法国菜
【原料】 精白面粉500克、白糖15克、细盐8克、麦淇淋50克、奶粉8克、酵母粉5克、清水300克。
【调料】
【制法】
将面粉、白糖、精盐、麦淇淋和奶粉一起放入搅拌盆内,把酵母粉溶解在水里放入盆内,搅打至起韧劲,揉制成匀滑的面团,醒发60分钟左右。预热烤箱至205度。将发好的面团取出,分割成所需大小,搓成长棍形,排列在烤盘内,再醒发至原来体积的一倍时,进入烤炉内烤约25分钟,至表面褐黄外壳硬脆时取出即可食用。
法国国粹:羊角面包材料:干酵母 1又1/3小匙面粉200克糖1大匙蛋 1个温水105克盐1/2小匙固体植物油,黄油共100克
酵母溶于温水,与面粉,糖,蛋,盐混合在一起,揉成面团,包上保鲜膜,放温暖潮湿处发酵至2-2.5倍大。将发酵好的面团擀成一块面片,将混和固体油放在面片中间,两边的面片折过来,包起来,然后擀平,再折起来,擀平,如此几次。然后放到冰箱里头2小时以上。
取出面团,擀做一个大圆饼,好像切皮沙一样,切成12个扇形,然后从宽的地方朝尖尖的地方卷,尖尖朝下铺在垫着烤盘纸的烤盘里。然后再发酵20分钟左右,看到卷好的小角开始发胖了,摁摁差不多没弹性了,就可以刷上蛋液烤了。
烤箱预热180度。10分钟
面包放入,烤20分钟,18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