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施里芬计划是什么,有谁能把前因后果说得详细一点吗
施利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当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毛瑟枪已经驰名世界,德国参谋本部正在着重研究马克沁机枪的价值时,俄罗斯的士兵不少还以绑了尖刀的木棍作为唯一装备。同时,俄罗斯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网和老化的战争动员机制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打了折扣。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施利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施利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并打败法国。这就是“施利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
Ⅱ 在二战时期,如果德沿用一战时的施里芬计划,会不会成功
我觉得不会成功,因为施里芬本人在一战前已经去世,计划在十年前才已成型。其次施里芬计划本身就是极端的冒险,施里芬本人都觉得力不从心,直至卸任前都没有将德国陆军扩大到足以实现其计划的数量。再加上当时德军有了装甲集团和相对先进的空地协同能力,完全不需要等缓慢的重炮就拥有足够的突击火力,打得法国猝不及防。
施里芬计划是为了避开开战时直接进攻法国所遇到的四个坚固的堡垒。计划西线全部兵力72个师中,53个师都分配在迂回的右翼上,迂回必需假道荷兰,避开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和纳慕尔要塞,直接进入法国领土对巴黎进行攻击或者包围,之后再从法国的四个堡垒薄弱的后方进行攻击。
Ⅲ 德军入侵法国方案,为什么抄袭“施里芬计划”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两国随即宣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在短短7年的时间,就迅速完成了军备的扩张和重整,国防军从当初的10万人猛增到400多万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波兰沦陷,德国只用了36天。这不仅显示了德军的强大实力,而且印证了以装甲部队为突击力量的“闪击战”威力。然而,在德国元首的计划中,应该一鼓作气攻占法国,但战役被推迟了近8个月,这其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原因吗?
实际上,德国元首对“黄色方案”也并不看好。装甲部队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且,根本无法体现出“出其不意”的效果,他要求再次修改方案。当然,也正是没有合适的进攻计划,导致进攻法国的战役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推迟。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Ⅳ “施里芬计划”怎么破灭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它是帝国主义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各帝国早就心怀鬼胎,预谋良久。德奥集团备战较早。德国早在1905年就由当时的参谋总长施里芬制定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计划。这个计划因此被称为“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的战略思想是采取“速决战”。德国设想在同俄法集团发生战争后,力求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首先集中优势兵力,采用“闪电战术”,在4至6星期内经比利时袭击法军后方,在英军给法国以有力援助之前迅速打败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回过头来,挥师东进同奥匈帝国一同对付俄国,在3、4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施里芬计划”受到了德皇的重视,后又经过反复论证、补充和修改,成为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基本蓝本,由继任的参谋总长毛奇部署整个战争,并在一战中得以实施。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基本上是按照“施里芬计划”来部署德国的战略。一边向比利时边境发动猛攻,一边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高筑深壕,按兵不动,只布置少数兵力以逸待劳,借以吸引法国部队,采取虚实结合的战略来迷惑法军。这一步是“施里芬计划”中的关键步骤,施里芬对此步骤十分看重,临死前还再三嘱咐说:“切莫削弱我右翼纵队!”然而,毛奇将军却一再向东线和西线左翼分兵,原计划放在右翼的70个师的兵力被削弱不少,致使在马恩河的战役中大受影响。
9月5日马恩河会战开始。双方投入兵力约150万人,轻重炮1000多门,在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阵地战,伤亡惨重,仅几天的时间,法军阵亡2万多人、受伤12万余人,德军损失更为惨重,共有4万多人阵亡,17万余人受伤。9月8日德军战败,退守安纳河一线。这就是着名的“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国保住了巴黎,到年底,双方转入相持阶段,各自挖壕对阵。
马恩河战役也使德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战斗一结束,毛奇就哀叹道:“我们输掉了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宣告破产。9月14日,毛奇被德皇撤职。至此,原本“完美无缺”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灭了。
Ⅳ 施里芬计划是如何破产的
施里芬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对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
在东线,施里芬计划利用东普鲁士的防御工事与地形以及铁路网以比较少的兵力以防俄国入侵,施里芬计划首先集中有限兵力选择最佳机会先打击首先接触的一路俄军,然后用最快速度转移到另一条战线,直到德军在西线击败法国后调配军队回师东线迎击俄国之进犯。
在西线,当德国军队开始进攻法国时,其参谋部却开始发现施里芬计划实施时有一弊病——忽视英国的存在及影响。由于此计划需要经过比利时去攻击法国,而比利时的地理位置对于英国的安全来说是非常重要。英国害怕德国占领比利时后会很容易渡过英吉利海峡攻击本国,加上1907年的三国协约早已签订,英国便派远征军以协助法国。而施里芬计划设想英国远征军的人数最多不超过十万人(而实际英国远征军人数达到十五万),并且英国会因远征军在设想中的西线战役中与法军一起被德军全歼而被迫退出战争。
另外,当时的战争技术水平使得防守优于攻击,于是进攻的一方顶多只能赢取若干土地,却无法迫使任何敌对的强国退出战争,甚至连比利时也奈何不了,所以德国在比利时浪费了一段时间,因而当德国攻占比利时后,法国已经完成总动员令,加上外力的帮助,法国未被迅速击溃,而此时俄国铁路系统已较计划制定时完善,总动员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计划完全失败。
总体来说,施里芬计划是因大幅低估敌军实力而导致全面失败。
Ⅵ 被德国陆军寄予厚望的施里芬计划,为何最后执行时效果大打折扣呢
施里芬计划是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在1891-1906期间提出的一套针对于德国强敌环伺的作战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处在历史发展的路口,一方面凭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实现了国家统一,并搭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车很快成为工业经济的后起之秀,另一方面,当时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几乎已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后来居上的德国自然不甘心,力图强力寻求"阳光下的地盘",欧洲各国家之间的矛盾正在积聚。
施里芬提出以小部分的军力作为左翼吸引法军的注意力,诱敌深入;以大部分的军力作为右翼取道比利时,借由比法的不设防边界长驱直入,直插法国内地,继而一路向东,从背后包抄法军。左翼和右翼相配合,如同旋转门一样,横扫整个法国。计划的另一大重点就是时间差,施里芬认为俄国受限于落后的交通、广阔的地域和旧式的军事动员体制,应对德国至少需要六周到八周的军事集结,而德国凭借发达精密的交通系统和高素质的军队,完全有能力迅速集结完毕并重创法国,从而赢得"时间差",避免东西两线共同作战的窘境。
Ⅶ 施里芬计划如果在当时被严格执行了,能打败英法联吗
“施里芬计划”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是那个时代唯一能够让德国迅速取得胜利的方案。如果这个方案失败了,那么,德国就失去了速战速决的机会,剩下的就只能进行消耗战,直到一方的血先流干。
在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吞并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使得法国的边境遭到了威胁。法国只得沿着一百五十英里的法德边境修筑了一系列的防御体系。这个防御体系由坚固的混凝土堡垒组成,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是难以迅速攻克的。这个防御体系与二战前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如出一辙。
我们可以从战争的历程看到,如果按照“施里芬计划”作战,德国是很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这是因为英法联军根本就没有想到,德国会采取这样的战争手段。在德国从比利时迂回的时候,法国军队正在德法边境进行着徒劳无功的进攻。
而在马恩河战役中,英法联军也是采取添油的战术,把一切能够投入战场的兵力都投入战场。如果不是毛奇胡乱修改作战计划,德国能够在关键性的马恩河战场再有几个师的兵力,那么德国很可能会占领巴黎。
在占领巴黎后,被割裂的英法联军很难将战争继续下去,这样战争的结果将很难说了。如果是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会少死无数的人。毛奇改变“施里芬计划”,不但造成了德国的失败,也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
如果即使是“施里芬计划”也不能最后解决战争,那么,在当时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德国只有按照“施里芬计划”作战,才可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Ⅷ 什么是施利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战争,相比之下,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士兵反而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士兵幸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们所能想到的一切苦难都降临到参战的双方士兵身上:缺乏机械化运输工具,成批的士兵们在被火车拉到终点车站后不得不步行前往遥远的战场;可怜的后勤补给能力,由于主要依靠缓慢的、运载能力差的马车运输补给品,在前线的步兵常常缺衣少食,处于饥寒状态;可怕的武器,由于大炮的发展和机枪、毒气的出现并大量运用,然而人员防护器材的发展无法与武器的发展相适应,造成了战场上人员伤亡极其严重,尤其是毒气的大量运用这是最残酷的一种武器,一个个中毒的士兵皮肤腐蚀,内脏腐烂,甚至脖子上的肌肉由于毒气腐蚀而一块块掉落,只剩下气管,这些士兵在痛苦中挣扎,只有死亡才是使他们脱离苦海的唯一方式,与之对比,那些死于敌人枪炮下的士兵反而是幸运的。然而这些并不是最不幸的,由于遇到的几乎都是一些远离战场、思想陈旧、头脑僵化、视士兵的生命如儿戏,发动的一次次代价惨重但战果微小的战役的将军,这才是交战双方士兵们最大的苦难。
让我们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人所制订的着名的施里芬计划吧,像拿破仑一样,德国的军事观念认为:在战争中不要将目光集中在对敌国领土的占领,而是要在战争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只要消灭了敌人的军队,敌人的领土自然可以获得,因此德军的战略意图是要将法军主力一举消灭。由于在法军完成动员后必然将法军精锐兵力在法国北部一线展开,在这些部队的安排上,法军必然会将重点放在与德国接壤的法国东部,因为法国人一定要倾全力进攻来夺回东部由于普法战争战败而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铁矿区,而这里是山区,地形不利于法国人进攻,这样一来德国人只要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布置少量兵力就可以顶住法军主力的进攻,而德军主力则绕道比利时,从西边进入法国腹地,由于法国西部多平原,这样地形便于德军进攻,德军应迅速击溃西部法军的抵抗,在法军防线上打开缺口,然后德军将向东进攻,这时,法国军队必将按照他们战前制订的军事计划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前线展开兵力、装备,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而临时改变军事计划来反击德军从西面的进攻对于法国军队的高级官员来说是一件最令人头疼的事,大批已经展开的的人员、装备需要集中到火车站,然后用火车从法国东边运到西边,这不但耗费时间而且会打乱整个法军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进攻,给铁路调度造成很大负担,以此法国人不会轻易的打乱战前计划而从东边调兵来反击德军进攻。在行军中对巴黎的围攻很重要,德军只要迅速运动逼近法国首都巴黎,并像在几十年前的普法战争中一样包围并拿下巴黎,就会引起法国人对法国战时政府的不满,迫使法国战时政府由于丢失首都而威信扫地甚至垮台,因此法国战时政府必然会集中兵力保卫首都,在这里如果德军能将法军匆匆调集的军队击溃,就能使法国人在丢失首都后士气低落,然后德军应以最快的速度横穿法国,直达东边法军防线,然后南北夹击歼灭正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发动进攻的法军,将法军部署在北部的精锐兵力全部消灭,法国必将投降。因此在施里芬计划中集中德国的近80%的军队用来从比利时绕道攻击巴黎,以压倒性的兵力来完成计划。
德国军队未能达到施里芬计划的目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德国士兵由于长途跋涉而过于疲劳,他们的进攻能力不足;由于比利时、法国德占区铁路被破坏而德军自身的运输马车队由于需要大量饲料这使得马车队在长距离运输中发挥不了作用,德军的卡车很少,这使得德军补给不足;在战斗中,德军将一部兵力调到其它战线从而消弱了进攻巴黎的德军兵力,使德军未能取得压倒性的兵力优势。但从德军部队在马恩河战役前节节胜利可以看出这个计划是可行的,只是还不够完善,关键是运输不力,一方面由于运输不力德国士兵只能步行前进,从而搞得士兵筋疲力尽,另一方面由于运输不力德国士兵补给不足,同时如果运输得力的话德军可以较轻松的完成计划,饱满的精神状态进攻巴黎,而法军则正处于士气低落之时,即使在有一部分兵力被调到其它地区的情况下,仍然完全可以应对法军的反攻,在打退法军进攻后,法军士气必然更为低落,甚至崩溃,德军则士气高昂,无法阻挡,仍然有可能攻下巴黎,完成施里芬计划。为此,我认为德国陆军应利用法国西部稠密的河流网,以航运来作为运输手段,在古代战争中,用河流来运输兵力、给养是很常见的事,这虽然由于要准备船只,要沿着河流的走向运动,显得有些呆板,不够灵活,但对于大兵团作战是必要的,由于船只载重量很大,可以使部队有充足的供应,这对于拥有上百万军队的德军是必要的,至于灵活性,法国人早料到德军将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人拥有良好的铁路网,其兵力、物资可以方便的调到巴黎,而为围攻巴黎德军需要重炮,并要有充足的物资供应,这就更需要利用河流来运输,由于西部法军的迅速大溃退,法国西部的河流应该还是畅通的,完全可被利用,而且德军还可以依靠内河船只来运载步兵,减轻士兵的疲劳,让士兵精力充沛的发起进攻。为此德军陆军应考虑与德国海军合作,在战争爆发时夺取法国内河的出海口,布置岸炮同时部署鱼雷艇、潜艇来守卫这些地区,德国海军主力战舰如战列舰、巡洋舰等应用来牵制英国海军舰队的主力,用廉价的鱼雷艇、驱逐舰等海军轻兵力来主动出击,保卫德国内河航船从德国海口进入法国内河网,然后沿塞纳河航道为德军向巴黎进攻提供补给。这样,施里芬计划的战略目标可能会达成。
Ⅸ “施里芬计划”是如何实施的
1914年8月4日早晨,德国第一、第二两个集团军,在埃米蒂将军的率领下,越过从建立以来从未打过仗的比利时边境,直奔列日要塞,开始实施“史里芬计划”。
列日要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它的周围,环布着12个坚固的炮台。每个炮台都由装着装甲炮塔的钢筋混凝土构成,其中设有从机枪到8英寸口径大炮等400件武器。并在每座炮台四周挖有30英尺深的壕沟,全配有探照灯。所有的灯和重炮都可以降到地下。由勒其将军率领比利时王国军队的4万余人在此坚守,等待法国援军一到,便向德军发起进攻。与此同时,德军参谋总长毛奇按照“施里芬计划”,又在左翼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深壕高筑、按兵不动,只布置少数兵力以逸待劳,借以吸引法国部队,构成巧妙的“铁钻”态势,这就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受敌,一虚一实,迷惑法军,这一计划,是“施里芬计划”中的关键步骤,因此,施里芬对此十分看重,到他临死时,再三嘱咐说:“切莫削弱我右翼纵队!”
但他的后任毛奇将军虽然基本上保留了施里芬的设想,但却一再向东线和西线左翼分兵,原计划放在右翼的70个师的兵力削减很多,这无疑对以后战局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法军在其顽强却又固执的统帅霞飞将军的指挥下,一味地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对列日要塞置之不理,勒芒将军只好孤军迎敌。
德军在埃米希指军下用大炮猛轰炮台。比利时军队严阵以待,用猛烈的炮火还击对方。双方在列日要塞展开了激烈的炮击。炮击进行了一天,双方各有伤亡,日落时分,只好停了下来。第二天,德军见炮击占不了便宜,便用飞机从上而下轮番轰炸列日炮台,炮台四周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不大一会儿,便成了一片火海。德军见空袭得势,呐喊着潮水般地涌向炮台。但几次冲锋皆被英勇的比利时军队用交叉火力击退。又激战一天,只见炮台前面的德军尸体堆积到齐腰高,但列日炮台却一个也未攻下。
这天夜间,德国第二集团军副参谋长鲁登道夫将军,亲自指挥一个步兵旅,采用穿插渗透的战术,从东西两个炮台之间的缺口攻入,并迅速占领了列日镇。但列日周围的炮台还在顽强战斗,阻碍德军的前进。
为了按照“施里芬计划”中的闪电战术,进攻法国,就必须尽快通过列日,德军从后方调来一门巨型攻城榴弹炮,一下子就摧毁了10多个炮台。到8月16日,列日指挥部所在的最后一座炮台,也被装有定时信管的穿甲弹命中,勒芒将军被炸弹震昏后被俘。
德军攻战列日后,便长驱直入,只用了四天时间,便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接着,便根据“施里芬计划”,兵分五路,直向法国首都扑去。消息传到准备进攻阿尔萨斯和格林的霞飞将军耳朵里,他拍手喊道:“好!德军从北方进攻我们,我们则从东北出击,乘机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于是,他命令法国军队发起戟入,不到几天,便顺利地攻进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当法国军队进入阔别40多年的地方时,个个感到十分欣慰,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他们的胜利。可他们万没想到,这正是“施里芬计划”中所特意设置的圈套,德军用有计划的退却,来引诱法军深入,以便拉开他们与进攻法国的德军的距离,在适当时候展开反攻。
果然,德军刚一反攻,霞飞将军便接到一个个失利的消息:“德第一集团军击溃从蒙斯来援的英国远征军!”“我军在阿登森林与德军遭遇,经过三天血战,我军不支,已经向南撤退!”
霞飞将军并未灰心,援军的到来给了他信心,他调到左翼,以便从另一面夹攻德军。但德军指挥者毛奇只看到自己的部队逼近巴黎,并迫使法国政府于9月3日迁往波尔多,便以为“施里芬计划”就要实现了。他把原来的16个军拨出一半加强东线,人员上此时已少于英法联军。由于战略失误,德军转眼受到联军的两面夹击,被迫在马恩河与英、法联军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