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画家达维特的代表作有哪些

法国画家达维特的代表作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04 18:09:01

❶ 达维特的艺术特色

达维特是宣扬革命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
以雄健之笔绘制了大量质朴、充实、蕴含着热情与力量的作品~~~
代表作有油画《荷拉斯三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加冕式》、《莱卡米耶夫人像》等~~

下面摘抄一段:

路易·达维特(1748~1825)不仅是法国杰出的画家,而且还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活动家。达维特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十岁时父亲去逝,由叔父抚养。从小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后进入皇家美术学院接受教育。曾去义大利游学,在那里深受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作品的影响,并认为文艺复兴的美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早期的达维特作品严格遵守着学院派的制作法则,而且保留着罗可可风格的痕迹,但由于在义大利学习期间受到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开始转向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创作。他常常选择古希腊、罗马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故事为题材进行作品的创作。在形象塑造上,以古代雕塑为范本,力求表现人物的共性,构图上力求严谨、均衡,对素描的追求超过了对色彩的注重。在形式上,力图用古典的法则来“改造”实际生活中的物象,表现一种静穆而严峻的美。达维特的代表作品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等。

❷ 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 三幅代表作:《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巴尔纳斯山》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伟大美术家他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肖像画《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代表作:《创世纪》天顶画。尚有壁画《最后的审判》,雕塑《大卫》、《摩西》丢勒:宗教改革时期德国画家,代表作有《启示录》、《亚当与夏娃》、《四圣徒》等。列宾:俄国名画家。他的《伏尔加河纤夫》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米隆:古希腊雕塑家,代表作《掷铁饼者》最充分体现他的艺术风格。菲狄亚斯:古希腊雕塑家,早期着名作品是建立在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雅典娜》铜像,后期名作有《宙斯》。伯拉克西特列斯:古希腊雕塑家,代表作有《维纳斯》、《赫尔美斯》和《萨提儿》等。多那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雕塑家,代表作《大卫》富有真实感地表现了基督教传说中的少年英雄,《格太梅拉达骑马像》则体现了理想的英雄典型。吕德: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着名的巴黎凯旋门上《马赛曲》浮雕作者。罗丹:法国十九世纪伟大雕塑家,代表作有《青铜时代》、《思想者》、《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

❸ 法国现代画家都有谁

·克鲁埃(约1485-1540),法国画家。

弗朗索瓦·克鲁埃(约1516-1572),法国画家,代表作有《出浴贵妇》、《伊丽莎白像》等,他的素描肖像简练、豪放、别具一格。

弗朗索瓦·布尔坡(1545-1581),法国肖像画家。

德科尔(年代不祥),法国画家。

拉图尔(1593-1652),法国画家,代表作有《油灯前的马格达利娜》、《圣母受教》等,作品笔触细腻精确,结构典雅古朴,明暗对比强烈。

普桑(1594-1665),法国画家,作品多为神话、历史题材,代表作有《阿尔卡迪亚的牧人》、《诗人的灵感》等,他的画风明朗、和谐,人物端庄、典雅,富有雕塑的形体美。

勃雷拜特(约1598-1650),法国画家。

洛兰(1600-1682),法国画家,以风景画,历史画着名,作品有《克利奥佩特拉的出行》、《示巴女王登舟图》、《欧罗巴被劫》、《装载上船》等,画面有透明感,体现光线、大气和深感。

拉尔日列尔(1656-1746),法国画家。

柯依贝(1661-1722),法国画家,作有宗教题材的壁画等。

华托(1684-1721),法国画家,“罗可可”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画风柔媚纤细、抒情风流,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作品有《任性的女人》、《向爱情岛出发》、《画店》等,素描速写简洁明快、笔法柔和。

夏尔丹(1699-1779),法国杰出的风俗画家、静物画家,他主要描绘下层市民的生活,体现了他的民主思想,作品重视构图和人物精神状态的表现,代表作有《午餐前的祈祷》、《洗衣妇》、《厨娘》、《市场归来》等,色彩丰富柔和,光色协调统一,技法深沉有力,他的素描,形体塑造结实、空间感强、层次丰富。

拉都尔(1704-1788),法国肖像画家,作品注重心理状态、职业特征的刻画、人物性格描写和思想感情的表达。

格瑞兹(1725-1805),法国画家,作品以描写中下层市民生活和妇女、儿童肖像为主。

弗拉贡纳(1732-1806),法国画家。

乌东(1741-1828),法国杰出雕刻家,以擅长肖像雕刻着名于世,他的作品重视眼神的表现,赋予雕像雄浑和威严,《伏尔泰坐像》是最成功的雕像。

大卫(1748-1825),又译作达维特,法国杰出画家,古典主义美术的领导者,作品有《马拉之死》、《荷拉斯兄弟之誓》、《莱卡米尔夫人》等,画风严谨质朴、气势宏伟,他的素描结实有力,大胆豪放,富于激情。

普吕东(1758-1823),法国画家,作品具有古典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善于刻画人物感情和追求理想的美,他的素描明暗造型柔和而精巧,风格独特,造诣很深。

安格尔(1780-1867),法国杰出画家,古典主义画派最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贝尔担像》、《泉》、《土耳其浴场》等,他造型准确、色彩和谐,肖像画成就尤为突出,他造型准确、色彩和谐,肖像画成就尤为突出,他勤奋不懈、勇于探索,造诣很高,把学院派素描推向顶峰,尤其重视线描的技巧,用轻柔涌动、精细、简练、优美生动的线条,合拢形成整体轮廓,产生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感。

热里柯(1791-1824),又译作籍里柯、席里柯,法国杰出画家,浪漫主义艺术的先躯,创作以当时现实为题材,努力探索新的表现方法,代表作有《梅杜萨之筏》、《马上的近卫军》、《赛马》等,他的素描多为创作用的写生习作,充满激昂动荡、热情洋溢,形体塑造结实有力、运动感强。

柯罗(1796-1875),法国杰出画家,以擅长风景画而着称,他的人物肖像画有独特之处,色调柔和,感情丰富,代表作有《蓝衣少妇》、《拿镰刀的农妇》、《拈线的意大利少女》等。风景画洋溢着清新的情调和音乐的气氛,代表作有《摩特枫丹的回忆》、《风中的树》、《诺布尔的道路》等,画面意境清幽、生意盎然,他曾提出“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口号,把画分成形、色、情、技四大要素。

德拉克罗瓦(1798-1863),法国杰出画家,法国美术史上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有《自由引导着人民》、《但丁的小舟》、《希阿岛的屠杀》等,存世的素描、速写、版画等有9000余幅,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日记》,他的作品情绪激昂、色彩绚丽、笔触豪放,素描作品以跳动的线条和调子的对比表现了人的生命力。

杜米埃(1808-1879),法国杰出的油画家、版画家、漫画家,是一位民主主义革命者。作有许多揭露当时腐败政治的讽刺画,代表作有油画《三等车厢》、讽刺画《七月英雄》、《卡冈都亚》等4000余幅,画风明暗对比强烈、线条遒劲,人物刻画粗犷泼辣,深刻而尖锐,他用流动不动的细线画成的素描别具一格,独步古今。

罗埃(1812-1867),又译作卢梭,法国画家。他主张面向自然,对景写生,是巴比松画派第一人,画风真实动人。

米勒(1814-1875),又译作米莱,法国杰出画家,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他长期定居在农村,创作了许多他熟悉和热爱的农民勤劳朴实生活的作品,如油画《拾穗》、《晚钟》、《播种》农村“三部曲”和《扶锄的农夫》、《樵夫之死》、《喂食》、《母与子》等,所画人物都不强调面部表情的刻画,而是以典型有力的姿态动作,表现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由于他长期贫困无钱买材料,作品多为小幅油画或素描,留世作品2500幅左右,他的素描用笔断断续续,线条浑厚、纯朴、抒情,艺术语言亲切感人。

杜比尼(1817-1878),法国巴比松画派画家,作品真实清新。

夏塞留(1819-1856),法国画家,代表作有《两姐妹》等,色彩使用成为浪漫主义者。

库尔贝(1819-1877),法国杰出画家,现实主义画派的着名领袖,他主张艺术家要面对生活并忠实地反映它,创作了数千幅描绘劳动人民生活的作用,代表作有《画室》、《石工》、《奥南的葬礼》、《筛谷的妇女》等,作品真实可信,笔触有力,造型概括,富有表现力,对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产生极大影响。

鲍丁(1824-1898),法国风景画家。

夏凡(1824-1898),法国画家,创作以装饰壁画为主,油画作品有《贫穷的渔夫》等。

毕沙罗(1830-1903),法国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推独轮车的农妇》、《红屋顶》等,画风朴实有诗趣。

马奈(1832-1883),法国印象派画家,早期画风写实,后来注重光与色的表现,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阳台上》、《吹笛的小孩》、《奥兰比亚》、《女神游乐场的酒吧间》等,他笔触细腻,人物形象和环境气氛表现得很出色,素描多使用毛笔和钢笔,运用笔触表达光色。

德加(1834-1917),法国杰出画家,喜欢描绘各种人物特别是画芭蕾舞女而着称,以优美的线条和灯光效果相结合,创作了《芭蕾舞剧院的休息室》、《舞蹈排练》、《舞台上的舞女》、《赛马场》等,他善于画大幅色粉笔画和速写,用笔连贯流畅、结构准确、风格独特精绝,给人们提供了技法上的借鉴。

凡丁·拉多尔(1836-1904),法国画家,擅长肖像和静物画,画风富于音乐感。

西斯莱(1839-1899),法国印象派风景画家,作品有《马尔港的洪水》、《洛因的水渠》等,作品注重光与色的表现,喜画河流和树林。

塞尚(1839-1906),法国后斯印象派画家,被认为是现代西方绘画的先驱,“现代艺术之父”,他追求表现形式的创新,色彩和造型、节奏和空间均有新的探索,代表作有油画《玩纸牌者》、《浴女们》、《打阳伞的女人》、《温室中的塞尚夫人》、《圣维克多山》、《果盘》等。他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球形的、圆锥形、圆柱形”,对西方艺术影响很大,他的静物画配置适当,色块艳丽,给人美感,素描作品浑然拙朴、方正大器。

罗丹(1840-1917),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敢于创新,走自己的路,作品对欧洲近代雕刻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代表作有《思想者》、《加莱义民》、《青铜时代》、《巴尔扎克》等,他的作品情感强烈、风格多样,富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特色,心理、性格描写尤为深刻。罗丹一生留下5000多幅素描,多为构思的草图或速写,用笔流畅精练、造型准确有节奏旋律,看到他对生命精神的解释,除雕塑和素描作品外,关于艺术的见解、评论汇编成《艺术论》,许多艺术和美学观点有独到的真知灼见。

莫奈(1840-1926),法国杰出画家,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他长斯探索光和空气对自然界外观的影响,并多次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次描绘,把太阳的光和空气中的色彩分解出许多明亮的单色在画面上组合,作出《印象·日出》,“印象派”由此得名,代表作有《睡莲》、《鲁昂大教堂》、《庭院里的女子》等。

雷诺阿(1841-1919),法国杰出画家,印象派成员之一,以刻画妇女和儿童的形象着称,把传统技法和印象派画法相结合,以光和色创造理想的人体美,色彩丰富,生动活泼,画面柔美,代表作有《包厢》、《秋千》、《珍妮·莎玛丽肖像》、《浴女》等,素描作品注重于线条的表现,松软疏散,变化莫测。

高更(1848-1903),法国杰出画家,后斯印象派成员之一,长期在西太平洋的塔西提岛和多米尼加岛居住作画,画了许多当地原始人生活的作品,如《手捧果物的女人》,运用大面积色块对比,但十分协调,他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响亮的色彩和装饰风格,在造型上高度概括,他的名作《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是谁?到哪儿去?》就体现他的原始、神秘、装饰画风,对后来的象征派和野兽派有较大影响。

修拉(1859-1891),法国杰出画家,“新印象派”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印象派表现光色效果的方法还不够严格,容易出现不透明的灰色,主张禁止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是运用色光混合原理,以不同的单纯小色点或色块排列在画面上,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调色混合,即所谓“点彩派”,代表作有《大碗岛上的星期日》、《马戏》等,画面像五彩缤纷的镶嵌画,光和色跳动闪耀,他的素描作品也是用色点构成,风格独特。

斯丹伦(1859-1923),法国着名版画家,作品以画生活在底层的贫苦人为主,代表作有《未来》、《两个洗衣妇》、《小酒店》等。他的素描线条轻松流畅,生活气息浓郁,其作品对后来的马蒂斯、毕加索有很大影响。

保尔·西格纳(1863-1935),法国画家。

洛特列克(1864-1901),又译作劳特累克、法国画家,画风受德加、高更和日本浮世绘技法影响,自成一格;作品题材多为剧院、马戏班、咖啡馆、妓院等生活情景,代表作有《女丑角莎尤柯》、《在雅室中》、《费南多马戏班的马术》等。

瓦拉东(1867-1938),法国女画家,以画静物、风景为主,画风色彩深沉,富有个性。

邦纳尔(1867-1947),法国画家,代表作有《早晨的饭桌》等,画风朴实、粗犷。

布尔德尔(1869-1929),法国雕刻家,罗丹的助手,代表作有《贝多芬像》、《弓箭手赫拉克勒斯》等,作品粗犷奔放、夸张变形、富有装饰味,素描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马蒂斯(1869-1954),法国杰出画家,野兽派代表人物,画风以单纯的线条和色块夸张造型,富有野狂和装饰趣味,代表作有《罗马尼亚的上装》、《舞蹈》、《静物》、《裸女》等,他的“综合单纯化”画风,线条概括完整,流畅自如;他的钢笔写生点线呼应,疏密对比,富有表现力和独创性。

布拉克(1882-1963),法国画家,早期绘画抽象,后来转为具体,作品多为静物和自然风景,素描用笔独特,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和韵律感。

郁特里罗(1885-1955),法国画家。
以上都是法国画家。

❹ 外国的美术作品有哪些计白当黑

构图的英语词为compossition,意为组合构成。在美术创作中,一般指在平面的物质空间上,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或局部的想象组合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形象与审美效果。构图是艺术传达的第一步,也是对构思的检验和修正。一般来说,构图涉及多种形式法则,是绘画艺术的基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被认为是“画之总要”,极受重视。 意境,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镜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民主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统美学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摩,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 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镜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镜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性,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乡镇性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镜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镜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失控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涵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镜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由这种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镜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象才能感悟到意镜之美。 情与景是构成意镜的基本因素,但意镜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着能够出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镜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美术作品的形式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物质化的体现,因此形式应该从属于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这一要求。但是,形式也因为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味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马克思曾经论述过,人类只有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出“一种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这也就说明,形式美是能够被人们感受到的。这里所说的形式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有着特定的含义,这主要是指美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规律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在艺术史上,美术家们通过长期的创造实践,探索出了一些相对不变的形式美的法则,这些法则都是事物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在美术形式上的体现,因此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也有着能为人所把握的生理、心理基础。下面就分别列举并结合一些实例作些简要的解释。 变化与统一:在这里,变化也就是多样,所以也称多样与统一。事物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和富有变化的统一整体,在美术作品中,个别形象和形式要素、语言的多样化,可以极大地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是这些变化又必须达到高度统一,使其统一于一个中心的形象或主体的部分,这样才能构成一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在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中,十二个门徒的姿态和表情均不相同,极富变化,然而画家把他们三人一组地分置于耶稣两边,使处于明亮背景前的耶稣对统一画面发挥统摄作用,室内建筑的透视线又进一步加强了他的中心地位和形式上整体统一的视觉效果。又如《清明上河图》的虹桥一段,画面以客船过桥为中心,桥上下及两岸的各色人物,都为这一情节所吸引,由此而构成多样统一的热闹而紧张的生动场面。雕塑作品中如希腊的《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女神的头、胸、腰、胯和腿,都形成自然而微妙的方向变化,而作为整体,这些部分又统一于女神那呈反S形的人体中轴线,从而构成一种富有魅力的优美、高雅的身姿。这些作品都是体现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典范作品。 对比与和谐:对比就是应用变化原理,使一些可比成分的对立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美术形式中的对比因素很多,如大小、曲直、方向、黑白、明暗、色调、疏密、虚实、开合等,都可以形成对比。和谐就是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就是指可比因素存在某种共性,也就是同一性、近似性或调和的配比关系。和对比一样,和谐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林风眠的《静物》中,直立的玻璃水壶和水平的鱼、黑与白、背景上的橙与绿,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然而由于黑白在画中起主导作用,画面仍是和谐的。而潘天寿的《水仙》由于花丛方向与造型而使整体形式非常和谐,然而在花丛大小、位置、叶的交插及题字上又稍有变化。因此在美术作品中,对比与和谐,常常是某一方面居于主导的地位。 比例与尺度: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艺术形象中都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抽象关系,就是比例和尺度。比例中包含着数学的秩序,美的人体具有某种比例,在古代希腊就被发现并作为美的规范。古希腊前期人体比例规范被确定为7个头长,到后期又确定为8个头长。同时,几何学中的黄金分割又被认为是美的比例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如希腊雕刻《持矛者》的上下身比例以及古希腊建筑《帕特农神庙》的建筑平面与正立面的长、宽之比,都是接近黄金比的。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的《萨平妇女》的构图,也是按黄金分割的比例去安排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位置的。这里所说的尺度,并不是度量上常说的尺寸,从美学意义讲,尺度就是标准、规范,其中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的意思。例如建筑设计的原则就是要适应人的生活起居与审美的需要,人体的比例、画面的安排都要有一个适当的标准,就是符合美的规律的尺度。 对称与均衡:对称是指整体的各部分依实际的或假想的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应关系,它具有稳定与统一的美感。其中完全等量、等形的对称又称为均齐,具有很强的整齐感与秩序感,如贵州的《蜡染头巾》。并不完全等量等形的对称,如马蒂斯的《蓝衣妇女》,是一种带有变化成分的对称,使人感到人物形象既稳重端庄,又自然生动。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轴线或支点两侧形成不等形而等量的重力上的稳定、平衡就是均衡。如王雪涛的《牡丹》,右上方的花与左下方的枝叶就是依中间的重力支点形成均衡的。马蒂斯的《静物》中,右边的盆花与左边的大块衬布构成均衡。均衡的法则使作品形式于稳定中更富于变化,因而显得活泼生动。 节奏与韵律:节奏本来是表示时间上有秩序的连续重现,如音乐和舞蹈的节拍和节奏。在美术中,它指一些形态要素的有条理的反复、交替或排列,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动态的连续性,就会产生节奏感。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正立面的那些直线、柱廊、拱券乃至光影等,都形成了富有变化的节奏。韵律的原意也是指声韵上的律动。在美术中,韵律是指动势或气韵的有秩序的反复,其中包含着近似因素或对比因素的交替、重复,在和谐、统一中包含着更富变化的反复。如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中的波状线与曲线所构成的冲浪形象,就充满强烈的韵律感。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西方古典油画中富于韵律感的典范名作,我们的视线可以从位于前景的衣着华丽的教皇开始,他右臂下垂的长袖连到最下方的小天使,他们仰首注视的姿态又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位于明亮背景前的圣母,他的披巾和长袍构成优美的反S形,飘起的下襟连到圣女身上,最后又达到背后绿色的帷幔。在所有这些和谐的曲线中,蕴藏着极为复杂而完美的韵律美。

❺ 有关油画《马拉之死》的资料。

油画名称:《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
创作时间:1793年
作者:雅克·路易·达维特(又译大卫)法国(1748年-1825年)
规格:162cm×125cm
材料:画布 、油彩
现藏: 布鲁塞尔 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19世纪法国画家达维特所画的《马拉之死》,是肖像画中的另一种典型代表达维特(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的油画《马拉之死》,描绘的是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马拉倒在浴缸里,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兇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兇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兇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
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马拉之死》既是一幅历史画又是肖像画是不朽名作。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是成为职业革命家,他是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浴盆中被与反对雅各宾党的吉伦特党有勾结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尔黛刺杀身亡马拉的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抗议,也深深震惊了达维特,他真实的刻画了马拉之死的真相,画风极为写实,局部刻画也很详实。这是一副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结构简洁而严谨的作品,达维特成功的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起来。

❻ 法国着名画家有哪些人

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美术在世界美术史上影响巨大,当时的法国也是世界艺术中心。形成的主要美术流派有: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等。
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是达维特、安格尔等。
浪漫主义画家代表是籍里柯、德拉克洛瓦等。
现实主义美术代表是米勒、柯洛、卢梭、库尔贝等。
印象画派的代表是梵高、高更、塞尚等。

❼ 法国画家大卫的作品与安格尔的作品存在哪些差异

家大卫的作品与安格尔的作品存在哪些差异呢?是有一点差异的。

❽ 莫奈、马奈、达维特、德拉克洛瓦谁是欧洲浪漫主义绘画

摘要 德拉克,德拉克洛瓦的《沙达纳帕路斯之死》、《猎狮》、《阿拉伯人与马》等都是浪漫主义画派的杰作。

❾ 达维特创作了哪些跟拿破仑有关的画

雅克·路易·大卫,又译:雅克-路易·达维德,是法国着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画风严谨,技法精工。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马拉之死》。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反革命颠覆,经过五年的混乱,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大卫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这时期创作了歌颂拿破仑的《加冕式》、《授旗式》、《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拿破仑在办公室中的像》等作品

❿ 达维特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路易·达维特(1748~1825)不仅是法国杰出的画家,而且还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活动家。达维特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十岁时父亲去逝,由叔父抚养。从小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后进入皇家美术学院接受教育。曾去意大利游学,在那里深受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作品的影响,并认为文艺复兴的美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早期的达维特作品严格遵守着学院派的制作法则,而且保留着罗可可风格的痕迹,但由于在意大利学习期间受到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开始转向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创作。他常常选择古希腊、罗马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故事为题材进行作品的创作。在形象塑造上,以古代雕塑为范本,力求表现人物的共性,构图上力求严谨、均衡,对素描的追求超过了对色彩的注重。在形式上,力图用古典的法则来“改造”实际生活中的物象,表现一种静穆而严峻的美。达维特的代表作品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等。

阅读全文

与法国画家达维特的代表作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80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4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9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3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9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9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6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3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9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5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1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