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战和二战,法国主要参战坦克有哪些
Char B1-bis坦克 B型坦克从1936年起装备法军,一直服役到1940年,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十分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战,主张研制一种火力和装甲防护力较强,行驶速度较低的“步兵伴随坦克”。1921年,由法国坦克的创始人埃司丁将军领导的坦克技术局,委托五家公司进行设计,1924年制造出4辆不同的样车。1927年与冶金公司,地中海造船厂和雷诺-施纳德三家公司签订合同,要求各制造1辆。这3辆坦克于1929-1931年完成,被称为B型坦克。后来改进为B1型,最后被发动机功率更大的B1-bis坦克所替代。B1-bis型坦克车体是采用螺栓连接的铸造钢甲板结构,在车前部右侧安装了一门75mm火炮。它的炮塔也是铸造的,装备一门47mm火炮。车上开有两个安全门,供紧急情况下使用。通常情况下乘员从车体右侧的一扇大门出入车辆。至1940年法国投降前一共生产了B1-bis坦克365辆,其中66辆装备第1,第2,第3,第4后备装甲师,57辆配给各独立连。德军也使用过缴获的法军B1-bis坦克,此外,在B1-bis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一种B1-ter型坦克,该坦克装有附加装甲板,不过只生产了5辆,没有参加过战斗。Char B1-bis主要性能数据列表战斗全重31500kg车长6.30m车宽2.48m车高2.74m引擎Renault最大速度公路/越野:27/n.a. km/h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35/100 km乘员4人火力装备75mm SA32 L/17;47mm SA35 L/34;2x7.5mm M31 MG弹药75mm:77发;47mm:50发;7.5mm:5100发装甲20-60mm爬坡度26度通过垂直墙高0.93m越壕宽2.74m涉水深1.47m“雷诺”R-35轻型坦克1934年,法军组建第1个轻型机械化师时,要求用一种新的轻型坦克取代当时部队大量使用的“雷诺”FT-17坦克。同年,雷诺公司设计的“雷诺”ZM(R35)坦克被选中,并很快投产。1936年首批R-35轻型坦克交付部队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它是法军装备数量最多的坦克。该坦克的一种改进型是AMX-40(R40)。变型车有束柴运载车,自行反坦克炮,自行榴弹炮,自行迫击炮,弹药输送车等。1940年5月,945辆“雷诺”R-35/R-40坦克部署在南线,其中810辆属于集团军建制,另外135辆编在第4后备装甲师内,其任务是支援步兵作战,但由于公路行驶速度低,缺乏实施远距离机动的能力。从1936年法国军队开始装备R-35坦克,一直服役到1940年法国投降,该坦克一共生产了1900辆。法国沦陷以后,德军广泛利用缴获的“雷诺”R-35坦克,把它们改装成各种专用车辆。大多数改装成自行火炮,还有些被改装成弹药输送车,牵引车等。R-35主要性能数据列表战斗全重10600kg车长3.99m车宽1.88m车高2.10m最大速度19 km/h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38/80 km乘员2人火力装备37mm SA18 L/21 ;1x7.5mm M6 Model 31弹药37mm:58发;7.5mm:2500发装甲12-45mm爬坡度31度通过垂直墙高0.50m越壕宽1.60m涉水深0.80mSOMUA S-35坦克SOMUA S-35坦克从1936年开始装备法军,一直服役到1940年法国投降。德国和意大利两国军队也使用过这种坦克,该坦克是SOMUA(索玛)公司制造的,该公司是法国最早的坦克制造商之一,1918年曾参与法国“雷诺”FT-17坦克的生产。该坦克从1936年开始成批生产,并装备部队,至1940年共生产约500辆。是法国在二战期间最好的坦克。法军的3个轻机械化师,各装备87辆S-35坦克;驻突尼斯的第6轻骑兵师也装备有50辆这种坦克;第4后备装甲师也装备有少量这种坦克。它具有较好的机动性,较强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优于当时德军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但由于法军的战术拙劣,只用坦克实施一些单独的作战行动,因而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940年法国被占领后,德军接受了全部法国坦克,并利用S-35坦克执行各种任务,有些还参加了对苏联的入侵,德军把这种坦克命名为35C739(f)坦克。并将其中一部分改装为装甲指挥车,另有少量的则转交给了意大利。S-35坦克的弱点是车体连接不坚固,其次是车长负担过重,该坦克仅3名乘员,车长既要指挥坦克,又要负责火炮和机枪的装弹,瞄准和射击,这样必定影响射击速度,以致不能发挥该坦克应有的效能。以下是SOMUA S-35中型坦克的主要性能数据:战斗全重20.048t乘员3人车长5.46m车宽2.108m车高2.629m最大速度37 km/h最大行程260km火力装备1门SA35型47mm火炮;1挺31型7.5mm并列机枪弹药47mm:118发;7.5mm:1250发装甲20-56mm
⑵ 二战法国坦克
被缚的巨兽——二战法国B1 bis重型坦克
一,设计和研发
一战结束之后,法国陆军除了保留一部分英国制(网络)造的Mk V型坦克以外,唯一大量装备的坦克就只剩下雷诺FT-17轻型坦克了。1920年7月,在被称为“法国装甲兵之父”的埃司丁将军(Gen.Estienne)的提议下,设计人员提出了一种十分大胆的设想,欲将新型坦克定位成多用途坦克。这种坦克将替代原来所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安装机gun的轻型坦克、安装加农炮的重型突破坦克以及安装榴弹炮的自行火炮。它安装无线电通讯设备和搜索用探照灯,能够轻易地越过障碍,完成各项任务。
1921年1月,法国陆军总参谋部委任Buat将军领导一个委员会负责法国陆军未来坦克的开发工作。该委员会坚定不移地贯彻了法国陆军对于坦克只是步兵支援武器的指导方针,结合一战中的经验和教训,决定只开发两种坦克:1)重型坦克(法语char de rupture),用于突破敌人防线;2)战斗坦克(法语char de battaille),用于多用途作战需要。其中,新型的“战斗坦克”将替代法军现役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后来,正是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着名的Char B1系列坦克。最初,Char B1战斗坦克的设计要求是:全重13吨,最大装甲厚度25毫米,车体部分固定安装一门用于支援步兵作战的75毫米火炮,活动炮塔安装两挺机gun。
经过与各公司的协调之后,法国陆军终于在1926年1月17日同雷诺公司签署了制(网络)造3辆Char B1原型车的合同。但在同年,法国陆军最高指挥部重新评估了未来法国陆军步兵作战对支援坦克的需求。根据陆军最高指挥部重新评估后的结果,战斗坦克(char de battaille)的要求被改为能够抵御所有的步兵武器,平均行驶速度达到每小时15小时,车体部分固定安装一门75毫米火炮,旋转炮塔安装2挺机gun。
陆军最高指挥部这种毫无依据的干涉致使1926年刚刚定购的3辆Char B1原型车生产工作被迫中止并重新接受评估。这样,直到1929年1月第一辆原型车才刚刚完工。1930年5月,第一辆原型车终于完成并被送交位于博格斯(Bourges)的法国陆军测试部队,成为了新的Char B型。 这种坦克的全重已经达到了25吨,车组乘员为4人,最大装甲厚度为25mm。坦克的发动机选用了雷诺公司生产的6缸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80马力,平均行驶速度为28千米/小时,而最大行驶速度则达到了45千米/小时。坦克的储油量为800公升,其最大行程约为12个小时。坦克的武器包括:一门固定在车体上的75mm短管火炮,车体前部的两挺航向机gun和旋转炮塔上的两挺机gun。
到1931年10月为止,总共有3辆原型车交付给法国陆军,它们被先后送到位于Mourmelon镇附近的射击和机动性测试场接受进一步测试。在结束了Char B1原型车的各项测试工作后,法国陆军对“中型坦克”方案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要求。希望改善其机动性,提高行驶速度和越野能力,并加强装甲防护,增设无线电通讯设备和车内联络装置。军方决定加厚B1坦克的装甲(平均厚度至40mm);另外,旋转炮塔上的两挺机gun应更换为1门47mm火炮。
限于篇幅,请看下面链接:
⑶ 法国坦克有哪些改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英法是盟友,法国自然成为生产和制造坦克的第二个国家。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法国坦克的发展可以用“由轻到重”来概括。
“轻”意味着,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一直受“以步兵为主体”,“坦克的任务应该是支援步兵”观点的影响,大部分法国坦克仍被编成独立的轻型坦克营,用于近距离支援步兵。
“重”意味着,到了20世纪30年代,法军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强调坦克直接协同步兵作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法国研制出了BM1“索玛”SM35等重型坦克。“索玛”SM35重型坦克,战斗总重量为20吨,以今天的观点看,够不上重型坦克,在后来的战争中也没有发挥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