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加农炮口径如何点火

法国加农炮口径如何点火

发布时间:2022-04-11 20:40:32

‘壹’ 拿破仑时代的火炮是怎样发射的求具体点,就是怎样装弹,到最后从哪点火

首先先要清理残余火药,通常是在战后在清,但残药在战斗中不能积太多,有经验的炮手会自己判断战斗中是否该清。
清理完毕后,由炮口按照火药→填塞物→炮弹→填塞物的顺序装药,然后捅到最里面。

那时的火炮,有很多种击发方式
其实滑膛枪时代也分很多时代,看衣服就能看出来,在不同时期火炮也有所区别: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期,主要是普通半长袍军装+带饰品的宽边帽;
7年战争或独立战争时期,主要是镶边流线半长袍军装+三角冒;
拿破仑战争时期,主要是燕尾军装,帽子式样多了,有熊皮毛、高礼帽、长筒帽等等;
南北战争时期,开始使用平下摆军装,帽子各国都不同,少数国家已经出现大檐帽。

拿破仑战争是1792—1815,也就是第三个时代,那时的火炮主要有两种击发方式
一是像滑膛枪一样燧发,和现代火炮大致原理差不多,不过现代火炮击发是扳一个杆,而那时是拉一条绳。这种是在当时是比较新的火炮,只有较发达的几个国家才用。
二是用一个鸟嘴型把子浸泡药水,然后放进引信孔里,与火药发生反应,这在7年战争就开始用了,在当时是主要的火炮,尤其是1804年以前。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较落后的国家还在用火绳式火炮。

火炮的发射速度是不稳定的,主要取决于炮组成员人数、地方、天气等等因素。
由于战场上经常死人,炮组成员都是不固定的,理想状态是6人,不过一般都是3到4人,兵力短缺的时候也有两人炮组的。天气、地形、气候则影响每次开炮后的复位时间。
正常情况下,一门12磅路战炮是一分钟2到3发,新手更慢,一个优秀的的跑组15秒就能发射一次,比如拿破仑的近卫军,
3磅、4磅、8磅都是1800年以前的炮,这个时候大炮口径太多,给后勤和战地勤务造成很多困难,严重影响作战效率,所以后来陆战火炮被统一为6磅和12磅。9磅炮其实就是英军的12磅炮,12英制镑约等于9法制磅。
海军还有24磅和32磅炮,某些关卡和要塞还有42磅炮。
东方的俄国和土耳其在那时用过20磅和18磅炮,但就是大而已,性能都很差。

一门6炮通常是2到3匹马拉,12磅是3到4匹,这只是“纸面”的状况,而在现实中这个和炮组成员一样,没有定数的,两匹马拉一个12磅完全没问题,只不过多几匹马来拉行军能快点,尤其是上坡的时候,马多的时候,每门炮就多几匹马,走快点;缺马的时候,每门跑就少几匹马拉,走慢点。
但也有一些财大气粗的国家用6到8匹马拉一个6磅炮,行军时所有的炮组都乘在马或炮架上,这样的好处就是行进、布局、转移的速度特别快,但是很少有国家奢侈到这种程度。

‘贰’ 法国M1897型75mm火炮的参数

M1897型75mm加农炮
生产服役年份:1897年
口径:75 mm
炮重:1160 kg
炮长:2.7 m
炮管长:36倍口径
有效射程:8500 m
射角:-11°~18°
炮口旋转角度:6°
初速:529 m/s(米/秒)
弹丸重:(6.3--7.8)/5.5kg(高爆弹),6.4/6.1kg(穿甲弹),7.24/7.98kg(榴霰弹)

‘叁’ 火炮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

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

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砲”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

“攻戎砲”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砲”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砲”、“飞摧炸砲”能发射爆炸弹。

00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

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

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沃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

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

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

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

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

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

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

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

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

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肆’ 介绍一下加农炮

一种身管长、弹道低伸的火炮。主要用于射击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坦克炮、反坦克炮、海岸炮和航空机关炮等都具有加农炮的特性。加农炮按火炮口径一般为小口径(75毫米以下)、中口径(76--130毫米)和大口径(130毫米以上)3类;按运动方式和结构一般分为牵引式、自运式、自行式和安装在运载工具(坦克、飞机、舰艇)上4种。加农炮使用的主要弹种有杀伤弹、爆破弹、杀伤爆破弹、穿甲弹、次口径弹、碎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燃烧弹、照明弹等,有的还能发射核弹。加农炮的射程比其他类型火炮远,威力也较大。美国155毫米加农炮的最大射程可达23千米,发射的穿甲弹可穿透183毫米厚的坦克装甲
加农炮原文由拉丁文Canna的音译而来,原文即管子的意思,英文叫Cannon(也是音译),也是“空心圆筒”的意思。

在火药的发明之后,加农炮的发展引起了攻城战的重大变革。加农炮是由一位德国僧侣于公元第14世纪发明的,早期的加农炮利用火药发射石块或铁球。加农炮迫使大部分的防御工事要重新设计,因为围绕大部分城市的直立高墙很容易被直接射击的方式破坏。这就是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命运,一千多年以来它们已对抗过无数次的攻城战。加农炮很快地在战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拿破仑时代,法国士兵对加农炮的保养最好,因此常常能在战斗中占得先机。

加农炮是一种身管较长、弹道平直低伸的野战炮,它最早起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时,欧洲人便开始把这种身管较长的炮称之为加农炮,当时身管长为16~22倍口径。18世纪,身管长一般为22~26倍口径。二次大战前后,口径在105~108毫米之间的加农炮得以迅速发展,炮身长一般为30—52倍口径,初速达880米/秒,最大射程30公里。

世纪60年代,炮身长为40~70倍口径,初速达950米/秒,最大射程达35公里。60年代以后,加农炮基本没研制新型号,性能仍保持在60年代水平。

加农炮按口径可分为:小口径加农炮,75毫米以下;中口径加农炮,76~130毫米;大口径加农炮,130毫米以上。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自运式、自行式和装载到坦克、飞机、舰艇上载运式4种。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海岸炮均属加农炮之类。

加农炮炮管长度一般为40~70倍口径,所以射程较其它类型的火炮都远,例如,美国175毫米自行加农炮,最大射程32.7公里;而口径比它大的203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却只有29公里。因此,加农炮特别适合于远距离攻击敌纵深目标,也可作岸炮对海上目标轰击。

‘伍’ 加农炮的原理

加农炮是一种身管较长、弹道平直低伸的野战炮,它最早于14世纪出现并应用于战争中。16世界时,人们把这种身管较长的炮称之为加农炮。18世纪,欧洲的加农炮身长一般为口径的22~26倍。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具有加农炮弹道特性的专用火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口径在105~180毫米之间的加农炮得到迅速发展。初速达880米/秒,最大射程达30千米。50年代,加农炮发展到炮身为口径的40~61倍,初速达950米/秒,最大射程达35千米。60年代,一些新型加农炮最大射程达35千米。60年代以后,加农炮不再受到各国重视,只有苏联研制出几各新型号,但性能没有太大发展和提高。70年代,有些国家新型研制的榴弹炮也具有了弹道低伸的性质,并用来更换原装备的加农炮。如美国为了减少火焰民口径系列,将60年代装备的M107式175毫米加农炮全部改装成203毫米自行加榴炮。

加农炮按口径分:70毫米以下的为小口径加农炮;76~130-毫米的为中口径加农炮;130毫米以上为大口径加农炮。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自运式、自行式和装载到坦克、飞机、舰艇上的载运式4种。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海岸炮均属加农炮。

加农炮射程较其它类型火炮都远,特别适合于国际距离攻击纵深目标、装甲目标和垂直目标,也可作岸炮对海上的目标轰击。

加农榴弹炮即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弹道特性的火炮。用大号装药和小射角射击,其弹道低伸,接近加农炮的性能,可完成加农炮的射击任务;用小号装药和大射角射击时,其弹道弯曲,接近榴弹炮的性能,可完成榴弹炮的射击任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构有堑壕体系的筑垒地防御战的发展,交战各国都需要增加平射火炮和曲射火炮。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要求,一些国家开始研究和制造反加农炮和榴弹炮合为一体的加农榴弹炮。加榴炮最早于1915年在德国进行试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其他国家军队中出现。1937年,苏联研制成M1 –20式152毫米加榴炮,炮身长为口径的32.3倍,初速655米/秒,最大射程17230米,装药号数多达13个,战斗全重7128千克。由于加榴炮具有平射和曲射两种性能,其战术适应性明显优于其他火炮。因此,自从它产生后,受到了各国军队的重视,成为炮兵部队的重要装备。

‘陆’ 炮是如何发射的呢

发射时,装在炮闩内的击针撞击炮弹底火,点燃发射药。发射药燃烧产生大量的燃气(压强一般约为3×10^5千帕),推动弹丸以极大的加速度沿炮膛向前运动。弹丸离开炮口瞬间获得最大速度,尔后沿着一定的弹道飞向目标。燃气推动弹丸向前运动的同时推动炮身后坐。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组成(以加农榴弹炮为例),炮身部由身管、炮尾、炮闩和炮口制退器组成。身管用来赋予弹丸初速及飞行方向,并使弹丸旋转(滑膛炮的弹丸一般不旋转)。炮尾用来盛装炮闩。炮闩用来闭锁炮膛、击发炮弹和抽出发射后的药筒。现代火炮大都采用半自动炮闩,有的采用自动炮闩。

‘柒’ 近代欧洲火炮问题

英国野战炮兵几乎由九磅组成。每个炮兵连还有两门5.5英寸的24磅榴弹炮。
普鲁士军队装备有六磅和十二磅加农炮。榴弹炮口径是5.5和6.5英寸。
每个炮兵连有6门加农炮和两门榴弹炮。
奥地利装备六磅和十二磅加农炮。榴弹炮与普鲁士相似,
每个炮兵连有6门加农炮和两门榴弹炮。
俄国炮兵装备有六磅和十二磅加农炮。榴弹炮口径为5英寸和6英寸,
炮兵连有8门或12门火炮组成,加农炮和榴弹炮各有一半。
撒丁军队装备八磅和十六磅加农炮以及口径于此相同两种榴弹炮。
德意志各小邦军队装备八磅和十二磅加农炮。
西班牙军队装备八磅和十二磅加农炮。
葡萄牙、瑞典、丹麦、比利时、荷兰、那不勒斯军队装备六磅和十二磅加农炮

‘捌’ 加农炮的历史发展

公元1450年左右,在欧洲开始使用铁弹取代石弹,使炮弹的威力有所提高。
据记载,15世纪中叶之前已在法国第戎炼出了铸铁块,显然这是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不太成功的一项孤立的技术成果。英国都铎王朝初期,这种铸铁新技术传到了英国,从而为苏塞克斯的炼铁业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前,苏塞克斯的炼铁业一直在欧洲的枪炮制造业中占据着统治地位。铸铁的优点在于价格便宜,而不是它的性能优于别的金属,无论黄铜或者是青铜,虽然价格昂贵,但质地坚韧,不易爆裂。整个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三种火炮:即长炮、加农炮(现代榴弹炮的原型)和迫击炮。
1453年,屹立千年不倒的君士坦丁堡城墙,也在加农炮的炮火下崩裂。事实上,加农炮的出现与发展,迫使大部分的防御工事要重新设计,因为围绕大部分城市的直立高墙很容易被直接射击的方式破坏。 16世纪时,欧洲人便开始把这种身管较长的炮称之为加农炮,当时身管长为16~22倍口径。
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6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
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 西班牙制铸造青铜舰炮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方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
17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开始使用榴弹炮。 18世纪,加农炮的身管长增至22~26倍口径。
拿破仑时代,法国士兵对加农炮的保养最好,因此常常能在战斗中占得先机。 二次大战前后,口径在105~108毫米之间的加农炮得以迅速发展,炮身长一般为30—52倍口径,初速达880米/秒,最大射程30公里。
20世纪60年代,炮身长达到40~70倍口径,初速950米/秒,最大射程35公里。
1960年代以后,加农炮基本没研制新型号,性能仍保持在1960年代水平。同时榴弹炮的性能有了显着提高,能遂行同口径加农炮的任务,因而有些国家已用榴弹炮代替加农炮。

‘玖’ 什么是加农炮,什么是榴弹炮

加农炮
开放分类: 军事、文明、火炮、军事工业、远距离武器

加农炮原文由拉丁文Canna的音译而来,原文即管子的意思,英文叫Cannon(也是音译),也是“空心圆筒”的意思。

在火药的发明之后,加农炮的发展引起了攻城战的重大变革。加农炮是由一位德国僧侣于公元第14世纪发明的,早期的加农炮利用火药发射石块或铁球。加农炮迫使大部分的防御工事要重新设计,因为围绕大部分城市的直立高墙很容易被直接射击的方式破坏。这就是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命运,一千多年以来它们已对抗过无数次的攻城战。加农炮很快地在战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拿破仑时代,法国士兵对加农炮的保养最好,因此常常能在战斗中占得先机。

加农炮是一种身管较长、弹道平直低伸的野战炮,它最早起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时,欧洲人便开始把这种身管较长的炮称之为加农炮,当时身管长为16~22倍口径。18世纪,身管长一般为22~26倍口径。二次大战前后,口径在105~108毫米之间的加农炮得以迅速发展,炮身长一般为30—52倍口径,初速达880米/秒,最大射程30公里。

世纪60年代,炮身长为40~70倍口径,初速达950米/秒,最大射程达35公里。60年代以后,加农炮基本没研制新型号,性能仍保持在60年代水平。

加农炮按口径可分为:小口径加农炮,75毫米以下;中口径加农炮,76~130毫米;大口径加农炮,130毫米以上。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自运式、自行式和装载到坦克、飞机、舰艇上载运式4种。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海岸炮均属加农炮之类。

加农炮炮管长度一般为40~70倍口径,所以射程较其它类型的火炮都远,例如,美国175毫米自行加农炮,最大射程32.7公里;而口径比它大的203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却只有29公里。因此,加农炮特别适合于远距离攻击敌纵深目标,也可作岸炮对海上目标轰击。

加农炮是一种更先进的火炮部队,能够炮轰邻近方格上的敌人部队,削弱它的实力。加农炮没有任何的近距离攻击或防御力,所以一定要派兵守护。此外,加农炮所使用的车轮也使其无法进入高山或丛林中,除非这些地形上具有道路。

城市的战略资源贮存区中,必须要有铁以及硝才能生产加农炮。

http://ke..com/view/21457.html?wtp=tt

榴弹炮
开放分类: 军事、武器、红警、火炮、隐风之龙

榴弹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比较弯曲,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面目标的野战炮。榴弹炮按机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两种,其中,自行式榴弹炮主要有前苏联的74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美国M109A2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英国As90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法国F1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日本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美国Mli0A2式203毫米自行榴弹炮等。

榴弹炮弹道较弯曲,弹丸的落角很大,接近沿铅垂方向下落,因而弹片可均匀地射向四面八方。榴弹炮可以配用燃烧弹、榴弹、特种弹、杀伤子母弹、碎甲弹、制导弹、增程弹、照明弹、发烟弹、宣传弹等多种弹药,采用变装药变弹道可在较大纵深内实施火力机动。

榴弹炮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早在17世纪欧洲就把这种射角很大的炮称为榴弹炮,19世纪开始采用变装药,一次大战时炮身长为15~22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4;2公里。二次大战中,炮身长为20~30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8.、公里,初速为635米/秒,最大射角65”。目前,炮身长为45倍口径,英国的As90式155毫米自行炮正在研制52倍口径,最大射程为24公里,采用火箭增程弹可达30公里,初速为827米每秒,最大射角75”。我们又称这种长身管的榴弹炮为加榴炮。

http://ke..com/view/21453.html?wtp=tt

‘拾’ 加榴炮的工作原理(最好有图解)

这个图解就没有咯。 加农榴弹炮简称加榴炮,是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特性的火炮。其特点是:既可平射又可曲射;它比加农炮身管短,射角大;比榴弹炮身管长,射程远。
1756年,俄国人马尔梯诺夫发明了一种身管长度介于榴弹炮和加农炮之间、既可平射又可曲射的“独角兽”炮。这种因炮身刻有独角兽樗而得名的滑膛炮可看作是最早的加榴炮的雏形,它的身管长度为口径的10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由于构有堑壕体系的筑垒阵地防御战的发展,交战各国都需要增加平射火炮和曲射火炮。为了适应战术上的这种要求,又便于生产和部队装备使用,1915年德国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门现代加榴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国广泛装备使用了加榴炮。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新型榴弹炮大多兼有加农炮性能,但没有使用加榴炮的名称。
加榴炮,是指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弹道特性的火炮。其特点是∶炮管长度/口径比在39到45之间,使用大号发射装药和小射角时,弹道特性接近于加农炮;使用小号装药和大射角时,弹道特性接近于榴弹炮。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发展装备的新型榴弹炮多是加榴炮,但都以榴弹炮命名。
203毫米加榴炮
主要战术性能:
口径:203.3毫米
炮管长度:9235毫米
全重:16396公斤
初速:933米/秒(底凹榴弹)
936米/秒(底排榴弹)
弹丸重:95.5公斤(底凹榴弹)
100.1公斤(底排榴弹)
最大射程:40公里(底凹榴弹)
50公里(底排榴弹)
高低射角:-5°~+55°
方向射角:25°
牵引速度:90公里/小时(公路)
50公里/小时(越野)
战斗状态:6100公斤
行军战斗转换时间:3分钟

阅读全文

与法国加农炮口径如何点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80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4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9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3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9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9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6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3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9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5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1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