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世纪初法国的歌剧类型发生了什么变化代表作有哪些
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日趋成熟,曾风靡一时的法国大歌剧,此时已日渐衰退,而法国抒情歌剧却势如潮涌,充满新鲜感的题材和富有活力的音乐风格开始繁荣起来。古诺(1818~1893)于1853~1859年,根据歌德的同名诗作编剧创作了五幕歌剧《浮士德》,并于1859年首演于巴黎。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的比才(1838~1875)于1873~1874年创作了歌剧《卡门》(根据梅里美的小说编剧),它以新颖的异国情调的音乐和西班牙风格独树一帜,掀开了歌剧史上崭新的一页,在世界歌剧宝库中属上乘之作,演出场次之多,观众的广泛热爱,都居首位。首演时尽管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却连演37场而不衰。同年,比才离开人世后,该剧在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上演,获得巨大成功。这部歌剧的成功,给法国喜歌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比才为歌剧创作了前所未有的浓郁而清新、个性化而又民族化的音乐。该剧的故事情节也是那么吸引人,悲剧的结局令人震撼,同时又令人不自觉地被剧中激烈的情绪所激动。从审美角度来说,《卡门》也是一部十分好看的歌剧。与以往歌剧题材不同,《卡门》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例如打架、杀人的场面,女主人公卡门的音乐,以及处于剧中人物的卡门所要表现的那种无拘无束的女性的魅力,剧中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是那么富有戏剧性而又令人真实可信等。
2. 歌剧分为哪几类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3. 歌剧主要有哪些类型
歌剧一种以歌唱为主,并综合以器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为一体的戏剧形式,称歌剧。
歌剧是西洋音乐舞台上最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西洋歌剧的故乡是意大利,第一部歌剧《达芙妮》(佛罗伦萨作曲家培里创作于1597年)在那里产生。其后法国(17世纪,奠基者吕利)、英国(17世纪、代表人物亨利?珀赛尔)、德国(17世纪,开创者序兹)等国家相继出现自己的歌剧,从而歌剧广泛传播至欧洲各地。按其性质特点及流传时、区的不同,分有:
1、正歌剧(严肃庄重,多取材于希腊神话或历史,无合唱及舞蹈场面。18世纪,意大利),
2、大歌剧(辉煌华丽,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不用说白。19世纪20年代,法国);
3、轻歌剧(小巧、富喜剧性,通俗风格。18、19世纪,意大利);
4、乐剧(声乐、器乐并重,用音乐描写戏剧,强调声乐、器乐与剧情的有机结合,19世纪下半叶,瓦格纳所创)等类型。
通常情况下,歌剧全剧由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道白、序曲、间奏曲、舞曲等因素构成。中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也有歌剧的性质。
4. 古典时期“高雅”法国抒情歌剧,为何移情别恋,爱上“世俗”喜歌剧
古典主义时期,法国歌剧在各类变革里终于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法国社会迎来了全新的变革,造就了不同以往的时局变化。经过社会动荡和变革后社会氛围与人文理念都产生了很大不同。譬如歌剧行业中,无论是观赏歌剧的群体思想和内心还是歌剧院的经营者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四、总结
在社会变革,启蒙主义运动的加持下,喜歌剧迎来了自己发展的契机。在社会动荡里,无论是统治阶层还是各行各业都面对着重新洗牌。歌剧行业送走了喜爱悲情充满宿命感的抒情歌剧爱好者的贵族阶层,迎来了喜欢通俗易懂内容喜歌剧的普通百姓。
为了使得歌剧行业继续兴旺发达,无论是歌剧院的经营者还是歌剧创作者都开始积极求变。有些创作者的歌剧内容形式的革新甚至早于整个歌剧行业的知觉。这些创新者为后来喜歌剧的繁荣埋下伏笔。轰轰烈烈的启蒙主义运动更是相中了喜歌剧的社会革新力量和对人们自由意识觉醒的推动,使得他们成为喜歌剧的积极推动者。
在如此巨大力量推举下,曾经不入流的艺术形式,只能在正歌剧间隙插科打诨的喜歌剧最终成为了主流歌剧形式。这不得不令人嗟叹,人们常常以为自身站在时代的风口,却一不留神都被后浪席卷而去成为昨日光景。
参考文献:
《法国史》
《法国革命史》
《欧洲简史》
5. 歌剧的法语歌剧
在不断引入意大利歌剧的同时,意大利人让-巴普蒂斯特·吕利成功在法王路易十四的宫廷确立法语歌剧的风格。纵然外国出生的背景,吕利成立了王家音乐学院(Académie Royale de Musique),且1627年起垄断了法语歌剧市场。吕利通过和作词人菲利浦·基诺(Philippe Quinault)合作创作《卡德摩斯与艾米安(Cadmus et Hermione)》,开创了“音乐悲剧(tragédie en musique)”的先河,以着重对舞曲和合唱部分的编写而着名。吕利作品中的宣叙调往往感情色彩丰富,以凸显法语韵律特色。而在18世纪吕利的继承人,让-菲利普·拉莫不但创作了五套“音乐悲剧”,还尝试创作如“芭蕾歌剧(opera-ballet)”等其他类型的作品,而且皆以丰富的配乐与大胆的和声而着名。拉莫死后,德国人格鲁克曾在1770年代的巴黎推出过六部歌剧,带有拉莫的影子,但简单得来更着重戏剧方面。
与此同时,“喜歌剧(opéra comique)”渐渐在18世纪中的法国兴起。和德国的“歌唱剧”一样,喜歌剧也是以对白取代宣叙调,其中以皮耶尔-亚历山大·蒙西尼(Pierre-Alexandre Monsigny)、弗朗索瓦·菲利多(François-André Philidor)和安德烈·欧内斯特·莫德斯特·格雷特里(André Ernest Modeste Grétry)代表。法国大革命期间,格鲁克的追随者,如梅于尔(Etienne-Nicolas Mehul)和凯鲁比尼(Luigi Cherubini)尝试为喜歌剧注入庄重的元素,自此喜歌剧不只是“闹剧”而已。
1820年代,格鲁克在法国的威力渐渐不敌于意大利的美声潮流,尤其在罗西尼迁居巴黎后,通过大作《威廉·泰尔》,参与确立法式大歌剧这种新形式。这种新形式随即被另一个外国移民,贾科莫·梅耶贝尔发扬光大。梅耶贝尔的作品,为唱家炫耀技术提供了不少空间,而且着重非常的舞台效果,当中《胡格诺人》是典型代表。
与此同时,较为轻松的“喜歌剧”也大受欢迎,尤其是弗朗索瓦-阿德里安·布瓦尔迪厄(François-Adrien Boieldieu)、丹尼尔·奥柏(Daniel Auber)、费迪南·埃罗尔德(Ferdinand Hérold)和阿道夫·亚当(Adolphe Adam)的作品。与此同时,法国本土作曲家,如埃克托·柏辽兹的歌剧,上演的机会都很难争取得到。纵然集格鲁克风格之大成,柏辽兹的巨着《特洛伊人》曲谱面世后百多年才得以全剧完整上演。
19世纪下半叶,雅克·奥芬巴赫创作了不少诙谐幽默、讽刺时弊的轻歌剧作品,如《地狱中的奥菲欧(Orphée aux enfers)》。夏尔·古诺则通过《浮士德》一举成名。而当人们接受了乔治·比才的《卡门》当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神奇结合后,《卡门》一剧成为了至今最受欢迎的喜歌剧。儒勒·马斯内、卡米尔·圣桑和利奥·德里布的作品至今仍是标准保留剧目的名单上。与此同时,华格纳的影响被视为对法式歌剧传统的冲击,法国的乐评人不少坚持拒绝华格纳的乐剧,但法国的作曲家却是尝试模仿华格纳的风格。其中克劳德·德彪西对华格纳风格的回应就颇为有趣。在他的唯一歌剧作品《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2)当中,和华格纳的乐剧一样,乐队处于歌剧音乐中的领导地位;而且全剧皆由宣叙调组成,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咏叹调。但戏剧内容本身很清淡但又扑索迷离,显得和华格纳风格相去甚远。
其他20世纪当中值得一提的歌剧作曲包括莫里斯·拉威尔、保罗·杜卡斯、鲁塞尔(Albert Roussel)和达律斯·米约(Darius Milhaud)。而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的作品是少数战后推出的歌剧,能成为保留剧目,如《修道院里的对话(Dialogues des carmélites)》。而奥利维埃·梅湘在1983年推出的歌剧《阿西西的圣方济各(Saint François d'Assise)》,引来乐坛不少关注。
6. 法国浪漫主义歌剧四种类型
法国浪漫主义个群四种类型是什么样的她歌曲非常的简单的事一个人的想法是一个人的歌曲
7. 名词解释 法国大歌剧
19世纪上半叶,法国风行的歌剧样式是大歌剧。法国大歌剧不仅是当时音乐生活的焦点,而且是巴黎社交活动的中心。法国大歌剧的情节一般取于历史题材,分为四或五幕,融合了音乐、舞蹈(芭蕾舞场次是必备的)、盛大的合唱场面,等等。法国大歌剧场面恢弘、富丽堂皇,具有史诗性风格。 法国作曲家奥柏(1782 -1871)是大歌剧的催生者之一,作品有《波尔蒂契的哑女》 等。法国大歌剧就具备四大要素:富丽堂皇的布景、别致细腻的编舞、引人人胜的情节和历史题材。所以,史诗般的结构与超长的长度也是大歌剧的特点。写这种类型作品的高手当推迈耶贝尔,法国脚本作家斯克里布(1791-1861)写了很多具有大场面的大歌剧脚本,大部分都被梅耶贝尔采用,如《恶魔罗勃》 、《法国新教徒》和《先知》。这些作品融合了音乐、舞蹈、盛大的合唱场面,取材于17世纪欧洲宗教战争等历史事件。深受各地歌剧院的欢迎。
贾科莫·梅耶贝尔(1791-1864年),德国作曲家。梅耶贝尔虽然出生于德国的柏林,但却是19世纪法国式大歌剧的创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梅耶贝尔从小学习钢琴,后师从克雷门蒂学习作曲。1813年前后,梅耶贝尔开始涉足歌剧领域。他早期写作的是德国式歌剧,作品有《耶弗他的誓言》(1813年)、《阿利梅莱克》(1813年)。由于未受到欢迎和认可,梅耶贝尔曾想放弃歌剧创作,改为钢琴演奏。但在友人的鼓励下,他于1815年到意大利威尼斯,研究学习歌剧创作。此间,他以罗西尼为楷模,创作了一批意大利式的歌剧,主要有《罗米尔达和柯斯坦扎》 (1817年)、《名人塞米拉米德》(1819年)、《安茹的玛格丽特》 (1820年)、《十字军在埃及》(1824年)等。这些歌剧上演后,迅速流传到各国,为梅耶贝尔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虽然这些作品亦受到欢迎,但他听从韦伯的劝告放弃了这一样式。1826年来到巴黎生活后,梅耶贝尔才明白新生的资产阶级社会对歌剧的要求是什幺。经过苦心钻研,他把意大利的优美、德国的精巧、法国的机灵熔于一炉,创造了以宏大场面为特征的法国大歌剧形式。
法国大歌剧盛行一度之后,观众越来越不满意它的浮华,代之而起的是优美浪漫、典雅细腻的法国抒情歌剧。法国抒情歌剧的代表人物有古诺、比才、玛斯涅,还有托玛和柏辽兹等。
8. 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歌剧
图兰朵、卡门之类的啊……最近音乐课刚上~~~
17世纪的法国歌剧:
正当意大利的歌剧如火如荼时,法国成为继意大利以后第二个发展并形成了有强烈民族特色歌剧的国家。毫无疑问,是意大利歌剧首先敲开了法国的大门。1660年和1662年,卡瓦利就在卢浮宫和杜伊勒利宫分别上演了《塞尔斯》和《大力士情人》两部意大利歌剧。尽管这些歌剧在意大利是最杰出的作品,但在法国并未形成“轰动效应”。一直以本国艺术为荣的法国人,只是以外交官式的礼貌微笑和掌声接待了意大利歌剧的“来访”,而却从骨子里表现出了对异国歌剧及作曲家的格格不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法国人对歌剧的冷漠几乎到了抵制的态度,他们既不承认意大利歌剧,也不创作自己的歌剧。
法国歌剧的形成:
然而,这种僵局在路易十四统治下的70年代终于被打破。法国歌剧在几经波折后,以独具本国特色的英姿登上舞台,并使欧洲为之惊叹不已。
法国歌剧的形成,主要起源于民族文化中一大优秀传统:芭蕾舞。法国是芭蕾舞的故乡。早在意大利歌剧传入法国之前,芭蕾舞、化装舞会、王室仪仗等所有与辉煌、华丽、高雅等字眼相关的场面,都赢得法国人由衷地偏爱与喝彩。16世纪末,芭蕾舞在宫廷蔚然成风,国王和贵胄们不仅是积极热情的策划者,而且是技艺高超的表演者。不论是节庆、典礼、宴会、欢迎外国使团,还是音乐艺术活动,场面盛大而豪华的芭蕾舞总是最受宠爱的“公主”。芭蕾舞的影响从宫廷辐射到城镇街市,成为法国人最钟情的艺术体裁。芭蕾舞成为法国节日乃至于法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芭蕾舞中早已包含了戏剧因素。在1581年为沃尔蒙郡主和日瓦耶公爵婚礼演出的“王后的喜剧芭蕾舞”,就不仅仅是用舞蹈表现某种情绪,而且还通过舞蹈展示了某些情节,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舞蹈中有一个类似戏剧的主题,成为一种喜剧--芭蕾舞。后来在芭蕾舞剧中,加入了声乐部分它包括咏叹调、宣叙调、合唱曲,还有一支序曲。芭蕾舞的题材大多来自神话和寓言,音乐富有节奏性。当时,以皮埃尔·高乃依 (1606-1684年)和让·拉辛(1639-1699年)为杰出代表的法国古典悲剧,已进入成熟期,它的美学理论和朗诵风格也给即将问世的法国歌剧输入了必要的戏剧因素。
参考资料: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Phylogeny/DL/DL-20031127184327
9. 欧洲歌剧有哪些 类型
1.佛罗伦萨歌剧:
脚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节奏自由,有少量的乐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2.罗马歌剧:
注重歌剧场面的壮观给人带来的愉悦,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3.威尼斯歌剧
在歌剧中大量运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很少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运用不协和音程和拨弦、震音等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4.那不勒斯歌剧
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Opera seria),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纪。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5.法语歌剧:
在不断引入意大利歌剧的同时,意大利人让巴普蒂斯特·利成功在法王路易十四的宫廷确立法语歌剧的风格。纵然外国出生的背景,吕利成立了王家音乐学院,且1627年起垄断了法语歌剧市场。吕利通过和作词人菲利浦基诺合作创作《卡德摩斯与艾米安》,开创了音乐悲剧的先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歌剧
10. 歌剧的由来,歌剧的分类有几种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1. 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2. 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3. 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成为牧歌剧。 4. 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 5. 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Bardi)和柯尔西(Corsi)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成为田园剧。 简述歌剧的分类 正歌剧(opera seria)——盛行于十七世纪的题材重大严肃、音乐风格崇高华丽 讲求歌唱技巧的歌剧。 歌唱芭蕾剧(opera-ballet)——十七、十八世纪盛行于法国的歌唱与舞蹈并重的体裁。 喜歌剧(opera buffa)——又称“谐歌剧”,和正歌剧相对力的歌剧种类。 盛行于十八世纪。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 大歌剧(grand opera)——盛行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多采用历史题材,具有史诗性 音乐风格华丽恢宏,场面较一般歌剧大,常常插入芭蕾舞。 轻歌剧(operetta)——又称小歌剧,盛行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常常有对白, 音乐风格轻快幽默,有时又比较抒情。 乐剧(music drama)——十九世纪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对自己歌剧作品的称谓。 他以此来表示他对乐队以及戏剧、舞台设计等因素的高度重视,强调歌剧的 “综合艺术”特性,而不像其他作曲家那样把歌唱放在首要位置。 音乐剧(musical comedy)——音乐剧,也称作“音乐喜剧”。或者更确切地称为 “美国音乐剧”。十九世纪末发源于美国百老汇(Broadway)。美国纽约的娱乐中心, 戏剧活动的重要阵地)。内容从轻松幽默的到严肃深刻的都有,但常常与现实生活 有密切的联系,音乐风格较为通俗,有时是融合了严肃和通俗音乐风格的混合体。 歌剧——清唱剧(opera-oratorio)——将歌剧和清唱剧(包括独唱、合唱和乐队的 一种古老的音乐体裁,与歌剧不用之处是静态的表演方式——演员没有戏剧性的动作, 并且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题材混合而成的体裁,近代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对自己的作品《俄狄普斯王》的称谓。 …… 除了以上的类型,还有巴罗克歌剧(Baroque Opera),古典主义歌剧(Classical Opera),浪漫主义歌剧(Romantic Opera),民族主义歌剧(Nationalist Opera), 真实主义歌剧(Verismo Opera),印象主义歌剧(Impressionistic Opera) 表现主义歌剧(Eepressionist Opera)等类型 在实际作品中,歌剧的类型常常是混合的,因此有些作品不能简单的归与某一种类型。